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
几天前,老师给我们讲了讲《孝经》第四章,大概内容是:
不是君王制定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君王所说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如果你们按这些要求去做的话,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所说过的话,即便天下人都知道了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情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的祖宗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听了老师的解说后,我差不多已经读熟了,我想,用不了几分钟我就能背会了。
非常幸运地参加了快乐妈妈读书会组织的诵读描摹《孝经》活动,我的初衷是想让孩子静下心来,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同时能知义明礼,让这个寒假里过得充实、有意义些。
之前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虎头蛇尾,不能坚持,这次活动直接建了一个群,挺好的,无形中也督促了我们。和往常一样,头几天孩子兴致很高,过完春节就不行了,但每天看到群里面的家长和孩子发的图片和视频,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这是我和孩子一起第一次把一件事情做到底,说到这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以前总怪孩子不够听话、不够努力,其实是我做的不够好,总想着“腹有诗文气自华”,让她多读点书,我没有时间和能力带她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总想把世界搬回来让她通过读书去认识和了解,可孩子并不领情,真可谓是“不读书时母贤子孝,一读书就鸡飞狗跳”,读书非但没给她带来乐趣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都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这次我从孩子的身上真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平时对自己或孩子要求都有点苛刻,以至于现在孩子和我一样做什事都不自信,她读书时的语音或视频从不让发到读书群里,她总感觉自己读的没别人好,怕别人笑话(其实我也没把我读书时的语音发到群里)。此时才发现造成这样的结果,很大的责任在我,是我这个榜样没做好,这次看到群里面有好几位家长,她们每天不论早晚都坚持读书,很值得我学习,有这样的家长、这样的家庭环境、孩子每天耳濡目染一定也会爱上书的。和这些家长比起来,我真的很惭愧,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和大家一起读书!虽然参加这次活动的结果离我们自己订的目标还有些远,但我相信,从改变自己开始,努力坚持下去,我的孩子也会爱上读书的!
今天写这些偏离主题的感悟,同我对《孝经》内容的感悟一样深刻,只有先学会读书,爱上读书了以后,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书的内容,才能践行于生活!
东汉时期的黄香小时候夏天为父亲将席子扇凉,冬天先将被褥暖热后再让父亲睡觉,人们称他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文中的黄香非常孝顺,从古至今,能做的如此之孝的人并不多见。
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孝敬父母呢?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那都是古代的事了,现在还兴这干嘛”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封建礼制都革除了,可我们还是要提倡孝顺,因为父母是生我、养我们的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回报他们吗?
所以,我们要学会“孝”,要真正知道“孝”的内在,“孝”的含义,“孝”该怎么做的才是最重要的。
今晚,我和爸爸一起读《孝经》里的《卿大夫第四》的内容。当我们读完后,我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爸爸就给我讲了起来。
卿大夫也是一类官员,只不过比诸侯要低一级。但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到整个集团。他们的孝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礼法,起领导作用。爸爸这样一说我就明白了。
这就像在我们班里,班长们就是卿大夫,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的班风。他们做好了,我们才会以他们为榜样,和他们一样好。
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遵纪守法、懂礼貌、举止文明的小学生。
今天我重新学习了《卿,大夫章第四》,虽然我早已背会,今天结合译文对它有更深的了解: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发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理法的语言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的行为不敢去做。说的每一句话,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被人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宗祖的香火。《诗经大雅云》里面说到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侍奉天子!
原来这就是卿,大夫的孝!作为人辰,就应该遵守自己对先王的孝!不能去做不合乎礼法的事,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我们的班集体就可以当作为一个小国家,老师是皇上,其他班干部都是官员,其他学生就如同老百姓。官员要起到一个领导作用,不能带领学生胡作非为,要自己遵纪守法,去影响百姓也学会遵纪守法!
妈妈后记:这是身为官员对君王的忠诚之孝!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据传孔壁藏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关于《孝经》的作者,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记载,"《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是说《孝经》为孔子所作。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却记载,曾子"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是说《孝经》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为董鼎《孝经大义》一书作序时也说:"曾氏之书有二,曰《大学》,曰《孝经》。"
关于《孝经》的。标题,班固在《孝经艺文志》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说,《孝经》之"经",不是经典之"经",而是源自《孝经》中"夫孝,天之经也"之"经",意为"孝是天下的大经大法".
《孝经》有着不同的版本。主要有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两种。今文《孝经》据称出自汉初,河间人颜芝原藏,因为是用通行的隶书字体书写,所以称今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一篇,十八章".郑玄为之作注。古文《孝经》相传出孔子故居壁中,因为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所 《汉书·艺文志》载:"《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作注。
通行本(即唐玄宗注、宋刑(曰丙)(上下结构)疏的《孝经正义》)分为十八章,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阐发孝治思想。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据传孔壁藏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现代作家毕淑敏也曾经告诉过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更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
《孝经》共分十八章,是儒家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也是儒典中称"经"最早的一部。《孝经》虽篇幅不长,但是当我们读它时,感觉就像是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与父母之间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带我领略古时家国、君臣中的孝与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理论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名扬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其中,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枝叶繁茂的树木,扎根也厚实的土地;流水汤汤的江河,溯源于雪岭山脉的蕴藏;乌鸦孝亲反哺。羊羔感恩跪乳,动物尚且懂得回报于亲恩,万物之灵的人类,必定发挥到极致。世事沧桑,岁月无情,而人有情,你的关爱会抚平父母额头上的皱纹。然而"最美不过夕阳红",呵护这份美吧!百善孝为先,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间最温馨、最美好的孝顺乐章吧!让"孝"在广阔的天地间永远回荡。
正道章第二宋应星原文及翻译
正道章,“正”即证也。证自然之道的作用及功能,故以“正道”为章名。
此章主旨,是阐发自然之道的作用及功能。本章共分三段,第一段是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俊”的德行才质来证明大道的体性。第二段是以坚强刚毅,人中殊甚——“豪”的仪表、清廉来证实大道的作用。第三段是以特出卓越,刚毅坚贞——“杰” 的浩然正气来证明大道的功能。
德足以怀远,
德:能体现自然之道整体作用的谓之“德”。德行充实于内心 的人,道的作用及人的精神似电波一样,流露发射于宇宙之中, 他的神气力量在无形中吸引着万物,故使人内怀喜悦之心,近者 归,远者服。正如老子所说:“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庄子·德充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卫国有一个德行纯全而面容丑陋的人,名叫哀骀它,男子和他相处,不想离开,女子见了他,宁愿给他当偏妾,不肯给别人作正妻。他一无权势地位,二无钱财,三无超人才能,然而人们都愿依附他、亲近他。这正是本书中所说的“德足以怀远”。又如《尚书·大禹谟》中记载说,舜让位于禹时,有苗国不愿顺从,舜让禹以兵力征讨,有一个名叫益的大臣劝说:“唯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于是舜班师回朝,增修其德,七旬之后,苗国自来朝贡。
信足以一异,
*:信:信赖。
*:一:综合,统一。
*:异:不同。
天地之间,品物万类,各因所禀,各据特性,巧拙贤愚,强弱刚柔,飞潜动植,胎卵湿化,金木水火,男女雄雌,三教九流,士农工商,异类同载于统一的大化之中。因物物禀赋不同,所以趋去背向有异,爱恶取舍有殊,以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然则用何方法使这些千般异类达到综合统一呢?以奸诈虚伪来笼络,是为苟得,待识破之后,仍会分离。以诡怪奇计来诈骗,是为苟安,物必以此还报于我。既此,用奸诈诡计综合异类,不可济事。故必以诚实(信),可使群体统一,互为生息,相安协调。何以知其然也?金木水火四类物体,它们的性质与现象,不但截然不同,而且,各据特性而相克。唯独宽广、忠厚、诚实、稳固的土(大地)能使四类综合而统一。木非土不长,金无土不生,火离土不燃,水背土泛滥。因此,人应取法土的诚实稳固之德,对事物应以宽宏、忠厚对待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方可取信于民,统一异类。
义足以得众,
处事接物,应无一事而不顺其理,无一物而不得其宜。愈是如此,必愈足以服众。
才足以鉴古,
*:才:贤能,才干。
*:鉴古:评定。
禀赋先天正气之厚者,后天的才质肯定强足,智能敏捷。这种人能通晓事物之间的情理,更可识别往昔之所事,鉴定古人之所为。例如,文王能识辨八卦易象之数,故为卦爻作辞以告吉凶。孔子能理解先圣修齐治平之道,纂六经垂训后世,盖因禀赋之厚,才质充足所致。
明足以照下,
*:明:光明。
自然之道的体性是“湛然常寂”,清彻透明。泰山虽大,尽照其表。秋毫虽小,咸察其里。人禀道的这种体性,则心境圆明,虚白朗曜,无处不照,无所不烛。常人因七情六欲、私心虑念过甚,障蔽了自性,致使空白的心地一团漆黑,不能自明。因此,人应遣除私欲,驱逐情妄。庄子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如此,先天性体,自然充足,犹如日月高悬,万国九州,尽照无遗,善恶是非,全览无漏。
君子如能体此性,则心正意诚,能明察下臣之忠奸;臣子如体此性,则心地清廉,可辨万民之是非。
此人之俊也;
*:俊:才智超群,出类拔萃。
在人群中,德才兼备,信义充足,能出类拔萃的人,称之为“俊”。因此,欲为人类之俊者,则必须具备德性纯全、信义实足、才质超群等条件。
行足以为仪表,
*:行:行为,表现。
*:仪表:容貌、姿态、标准、楷模。
行为端庄、肃穆、威严,如此则能给人们在做人上作楷模与典范,在行事上作标准与师表。故《诗》曰:“穆穆文王,于辑熙敬止。”又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论语》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母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以上均是描述道盛德善的君子,言行举止的肃穆庄严,使人们慕悦而足可取法的`“仪表”。
智足以决嫌疑,
*:嫌疑:疑惑。
心地迷罔,知见窄浅,遇事必然疑惑,心念踟蹰,优柔不决。唯有天性敏捷,智见广足者,逢事才能决然果断,析疑解惑。
信可以使守约,
*:约:事先商定,共同遵守的盟约。
内怀忠贞,诚实无妄,那么在彼此交接事物的过程中,在遇到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可以坚守事先商定的盟约。
廉可以使分财,
*:廉:廉洁。
清白廉洁,不沾不污,心地公平,无私无偏,如此则处事必公,分财必均。
此人之豪也;
才高智广,人中殊甚者称豪。
“豪”的条件是:庄敬言行,有足以为人们取法的“仪表”,博学智广,遇事而能明断是非,诚实无妄,与物交接能坚守盟约,处事公正。
守职而不废,
*:职:职责,职位。
*:废:背离,抛弃。
身负关乎国家安危的职责,应当逢艰险而不逃离,临大难能坚守。如守关将陆登,临杀身之险而不离职,此之类也。
处义而不回,
内心忠贞,坚守理义,于生死关头,确然不改初衷。桃园结义,关云长宁死于土山而不肯投曹,此之类也。
见嫌而不苟免,
*:嫌:疑忌。
被人猜疑不急于为自己辩解避嫌。
见利而不苟得,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不道不德、不仁不义而得者,均为饮鸩止渴、割脯救饥,苟得一时片刻而已。故特出卓越的人,见利必察其可否,不会唯利是图,见利忘义。
此人之杰也。
*:杰:特出而卓越
坚贞、刚毅、公正、浩然、不苟免、不苟得,以此超出众人之上者为“杰”。其条件是,艰难确然而不废其职,迫生死而能恪守其义,不苟且于非理,不苟得于非义。
读《孝经》有感《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时,我坚持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向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当节假日时,我就和父母谈谈心,为父母捶捶背。为了实现父母对我的期望,在学校好好学习。当父母因工作繁忙时,我就自己煮饭,做些家务活,以此来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生病时,像他们关心我一样,我会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他们端水送药,嘘寒问暖。当我和父母发生争吵时,我便会做出一些必要的让步,当自己做错事情或顶撞了父母后,我就会主动向他们承认错误并道歉。时常会和父母在一起讲个笑话,说说我在学校的状况,让他们对我的学习放心。
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们再也不要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我们更不要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怨气冲天。因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现在要行动起来,动一动手,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感恩是有意义的。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这个暑假里,我去了华夏传统文化学校。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经典导读课上,我们都要大声地朗读《孝经》。所以,我对《孝经》有很多的感触。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经典。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七种人应当尽的孝道,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后十一章写明了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即“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没错,正如教师上课所言,《孝经》就是亘古不变的阴阳之道!它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因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样孝敬父母,教会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我把我平时的行为总结了一下,发现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我的行为,以尽孝道。
“百行孝为先”是古代的一句俗语,原本,我对“孝”字还不大了解,自从我读了《孝经》之后,我渐渐对“孝”字有了深刻的理解。
就拿“黄香敬父”来说吧:黄香母亲早逝,为此黄香十分孝顺自己的父亲。当严寒时,黄香会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间,脱下自己的衣服,钻进父亲被子里,用自己的体温暖被子,直到被子暖和为止。父亲为此感到很感动,也很自豪。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所以母亲要独自照顾我和姐姐的生活和学习,但我平时却很少帮母亲做些什么,这时,两行热泪不由自主滑过我的脸庞。“融四岁,能让梨。”我们的孝心也指引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其实能为父母做的还有很多。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自己的父母,让我们学会分担,学会感恩。
寒假里,我买了一本《孝经》,这本书主要讲了古代孝子是如何孝顺自己父母的,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汝南安阳的蔡顺,他十分孝顺自己的老母,不过年有丧父。后来又赶上了王莽作乱,建立新朝,年年饥荒,柴贵米贵,于是蔡顺不得不采桑葚充饥。
有次蔡顺采果时,遇见了红眉军。军中的领袖问为什么把桑葚红的放一边,黑的放一边,蔡顺回答:“红的甜,给老母吃。而黑的酸,给自己吃。”红眉领袖被他的一片孝心感动了,送给了蔡顺三斗白米,一头肥牛。让蔡顺回去孝敬她的老母去。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孝?"我会告诉你:”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我记得二零一六年的一月份最冷的时候有零下十几度,爸爸为了早点干好活,六七点钟就出去干活了,回来的时候,爸爸的手已经冻裂了,出现了一条条裂纹,流出了血。我想:古代人都那么孝顺父母,那我得更好的对待父母了。于是我给爸爸沏了一杯茶,又给爸爸打了一盆热水洗脚。
于是我终于深知了父母对我的爱,我以后得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了。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
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
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最近参加了几次家庭伦理道德讲座,听了娄全民老师宣讲善法和孝道,深受教育和裨益的同时,得到了几本中华传统经典,看了其中一本《孝经》。读后深有感触,觉得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国民需必读此书《孝经》。唯如此才能实现人人和谐,家家和睦,户户平安其乐融融的局面,创造出一个暂新的中华民族太平盛世。
《孝经》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与弟子曾参以问答的方式,阐述孝道及孝治意义的一本经书。《孝经》共分十八章,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阶级,就个人的地位和职业,标示了其,实践孝道的法则与途径。
更推而广之,阐述了统治者和官吏们应以孝道治理天下,方能使天下百姓心悦诚服。可见(孝)是安身立命行道的根本,也是治理国家的大经大法。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赖《孝经》明教化。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开宗明义章第一》这一章是《孝经》的纲领,它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立历代孝治的法则,定万世政教的规范,因此被列为《孝经》的首章。
这一章是说;有一天,孔子闲居在家,他的弟子曾参在孔子的坐席旁陪侍着。孔子对曾参说;“从前圣德的帝王都具有忠孝仁爱等,至高无上的美德,以及不偏不倚的行仪来治理天下,如此一来,才能顺应天下百姓的心,使百姓们能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君臣民上下一心,不会有不满怨恨的心。你知道这些至德要道是什么吗”?
曾参听到孔子的问话,恭敬地离开座位站起来,谦卑的回答说;“弟子愚昧鲁钝,怎能明白先王至德要道的意义”?孔子说;“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从孝道衍生的。你坐下来,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赐给的,应该好好爱惜,不可以有任何损伤,这是尽孝的开始。进而要修身养性,实践正道,自然能名扬后世,父母的'名声也会因子女的德望而光荣显耀,这样才算是孝道的完成。所谓尽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其次是忠心的侍奉君主,最后是成就本身的德业。《诗经,大雅,文王篇》第六章记载着;时时缅怀祖先的美德,继续遵行,才能使祖先的德泽永远绵延不断”。
孔老夫子在这一章里;通篇向我们讲述了《孝》的重要性,讲述了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无不将孝道做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和安身立命的法则。
中华民族从三皇五帝直到清王朝结束,历代帝王选贤与能,无不以孝道为尺度,来选拔任用各级官吏。因此大部分官吏都能恪尽职守,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尽忠尽孝,克己复礼。而广大百姓也能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约束和教导下,孝顺父母尊长,悌和兄弟姐妹,和睦邻里,相亲相爱。历史上出现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太平盛世,无一不是《孝道》教化的繁衍产物。
现今社会世风日下,各级政府官员腐败堕落,不知礼义� 试问还有什么伦理道德可言?痛定思疼,请各级政府官员速思良策,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扎根每一个国民心中。创造一个其乐融融全民和谐的富强的中国。
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当我读的“事亲者,居上下骄,为下不乱,为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告诉我们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骄傲自大;身为别人的下属,也不为非作乱;身为普通的百姓,也不与别人争斗。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最终会招致灭顶之灾;为人下属却犯上作乱,最终会遭受酷刑的惩罚;身为普通百姓却总与人争斗不休,最终会动刀动枪,互相残杀。如果居高位而骄、做下属而乱、处卑微而争这三种违背常理的不良行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猪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尽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著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我们应该读懂孝经,并把他记下来。而不是简单单的浏览一遍就算了。
湖南益阳沅江市益阳市大通湖农村中心完小六年级:谢琪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人说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见“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孝”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必须做到的。
《孝经》,通过孔子和弟子曾参之间的对话,精要地阐述了儒家对孝道的见解,认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关键。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让我知道一个人的躯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继承父母,要好好爱惜,不要随意毁伤,这是孝行的起点。这句话令我感动。还记得在我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种摇摇车),一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我一直哭,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说:“妈妈,胳膊刷坏了,让您担心,我才哭的呢。”妈妈搂着我直说我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对啊!爸爸妈妈把我养大,费了多少心血啊,我们要是不孝顺父母的话,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饭的时候,总是给妈妈碗里夹肉,妈妈直说我长大了;平时,我也做家务,去买早餐让大人吃,晚上放学去买馒头。让爸爸妈妈多休息;我还早起晚睡,好好学习,不要因为贪玩耽误功课让父母担心。
《孝经》是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瑰宝,从《开宗名义章》起,共18章,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天子到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
总之,孝是德行根本,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让孝道走遍中国,传遍世界。
其实第一次接触孝经不是在教室,也不是在图书馆,而是在电视上,当时的电视剧里出现了这样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就觉得心底一阵感动,由此就把孝经全部略读了一遍,这句话全句是这样的:《孝经·开宗明义章》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闲居,曾子侍座。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虽然很多都读不明白,但是全文给我的感觉,孝义大于天。
我们与父母有着不可隔绝的亲密,是他们造就了我们,如果没有他们,或许我都不知道我现在是在哪里。孝道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礼仪,就算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它,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做一个孝顺的人,做一个敬老的人,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以后的孩子们,孩子们的孩子们,才会知道要怎样对待自己才是正确的,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才是正确的。如果我们不重视它的培养,那么设想一下,等我们年老了之后,身体力行都差强人意,甚至身体残疾,却无人赡养,那是多么苍凉啊。
孝,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这句话我深有感触,我记得有人说过,如果一个人不孝顺,那么就算他再有钱,地位再高,也不是值得人尊敬的。的确,我们灿烂的中国文化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其中一点的祖训就是要我们尊老爱幼。尤其是尊老、敬老,在中国人们的思想概念里这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一个人不孝顺,那么这个人到哪里都不会被人看好。
我觉得,我国古代那些文化遗产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真的很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在陈述这样一个事实,更多的是时时的教导我们、提醒我们,做什么、怎么做才是真正正确的。
说到“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的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都是因为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培养。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孝敬父母。给予他们最好的一切,对待父母,我们应尊重他们,不应该用伤人的言语对待他们,父母的教诲我们都要接受,因为父母一定是为我们而着想的。
当我们与父母有矛盾的时候,也要耐心的和他们讨论,遇到开心的事情,也要学着去与父母分享,多和他们交流,让爸妈和我们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尽孝,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
“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将会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就像一缕阳光,照射在心田,永远让人感到温暖与幸福。读完这本《孝经》后,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谓: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就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做的吗?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你的一切品行该从何谈起?
孝就是在心里的爱吗?不,这还不够,孝还需要在行动上来证明。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时候要尽自己的一切对父母恭敬;奉养饮食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父母快乐;在父母有病时,要为父母担忧并细心照料。记得有一次,妈妈吃饭的时候突然说她肚子痛,吃了两三口饭就不吃了,看妈妈在沙发上难受的样子,我担心极了,连连问妈妈用不用去医院。妈妈说:“不用管我,写你的作业。”我写作业时心都定不下来,写完作业,我又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接着,我又读到了“鹿乳奉亲”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的父母患了严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鲜的鹿乳来治。他装扮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来到林中,取到了新鲜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点被猎人当做真鹿射死,猎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动物们也怀着一颗孝心,那我们呢?是不是应该更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真实的的报答,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孝敬你的父母吧,这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人之行,莫大于孝”,让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父母虽辞世,读完孝经,欣喜能尽更大的孝。
这一生,对于自己的父母,叩首二次,一次出嫁时,最后是父母离世时的告别。1996年父亲去世时,当司仪让我们兄妹三人跪下,一叩生育之恩,二叩养育之恩,三叩教育之恩,当时身怀六甲,心里好痛,因为已嫁他乡为人妇,在父亲病危时,无法尽孝。去年母亲辞世,而今我已成孤儿,因此决定参加孝经的课程,最初的想法是,此生我已无法尽孝于亲生父母,如何透过学习孝经,提醒朋友能珍惜行孝的岁月,不留遗憾。
一部孝经读下来,收获的不仅是走出“父母已离世而无法尽孝“的愧疚,明白“事亲”仅是孝之始,现在要做的是更深层的孝。从自身的扮演的各种角色去参悟与实践,也许不及“立身扬名,以显父母“的境地,但至少无忝所生,也不致愧对窦老师的启蒙和“儒风大家”团队的一番用心及多位同学的智慧分享。这短短三周不到的课程,让年过半百的心灵再次地飞跃。行坐之间仍能有所作为。
首先,奉行恭敬和持诫作为自身待人处事的准则。
在家,学习窦老师,从“孝经“开始,带着孩子们开始接触儒家思想,逐步建构自家文化。
在岗位,企业虽小,也不该妄自菲薄,经营自身的富与贵,以保全一方的顺遂。
随缘分享和传播“孝道“的智慧。
最后,用三心相问来总结自己的所得:“表相”背读孝经,及通晓儒、释、道相关经典的哲理。“真相”透过通晓万象圣达公式,解答生活或工作上遭遇各种难题与困惑;观测政治、经济、国家、世界的诡谲多变。“心相”是从心开始洗涤,提高自身“行孝”的格局,不论生活,工作都应本着慈悲大爱的初衷游走在世间,持诫与谦恭修行人间法。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 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今天,我看了《孝经》第一至十八章,里面所有的意思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百善孝为先”。
当然,我阅读了《孝经》,就一定要对《孝经》有所了解。于是,我就在妈妈的手机上搜了一下关于《孝经》的前人介绍。知道了《孝经》相传为孔子所作,但现在怀疑于后人附会。这本书,共分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不同章节做出了精辟的概述,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语思想。
我喜欢这本书,教诲我从小有一个好的品性。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孝经》第一章节的开宗明义。
开始的`时候,自己拿着书读了几遍,完全不明白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后来通过老师一句一句地讲解文章,我知道了:我们身体的四肢、头发和皮肤都是父母给的,不能随便把它们弄坏和损伤,这是孝敬父母的第一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人在世上,要好好学习,要有所成就,要扬名于后人,要让父母
我学了孝经以后,忽然懂得了感恩,忽然明白了,孝顺父母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听妈妈的话,从这一刻做起,报恩父母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前几天,老师领着我们学习了《孝经》第一章,从字面上看,一定和“孝顺”有关系。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原来我猜的没错,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着“孝”来写的。孔子和他的徒弟曾子在家闲聊,孔子说以前的先王都有着高贵的品质和孝顺的品德。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孝顺父母,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去损伤自己的身体,这是孝顺的`第一步,其次要学习,要报效祖国,扬名于后世。
学习过之后,我知道了古人和我们现在的人一样,都是要孝顺父母,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增光!
寒假里,我买了一本《孝经》,这本书主要讲了古代孝子是如何孝顺自己父母的,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汝南安阳(如今河南)的蔡顺,他十分孝顺自己的老母,不过年有丧父。后来又赶上了王莽作乱,建立新朝,年年饥荒,柴贵米贵,于是蔡顺不得不采桑葚充饥。
有次蔡顺采果时,遇见了红眉军。军中的领袖问为什么把桑葚红的放一边,黑的放一边,蔡顺回答:“红的甜,给老母吃。而黑的酸,给自己吃。”红眉领袖被他的一片孝心感动了,送给了蔡顺三斗白米,一头肥牛。让蔡顺回去孝敬她的老母去。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孝?"我会告诉你:”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我记得二零一六年的一月份最冷的时候有零下十几度,爸爸为了早点干好活,六七点钟就出去干活了,回来的时候,爸爸的手已经冻裂了,出现了一条条裂纹,流出了血。我想:古代人都那么孝顺父母,那我得更好的对待父母了。于是我给爸爸沏了一杯茶,又给爸爸打了一盆热水洗脚。
于是我终于深知了父母对我的爱,我以后得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