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读后感精选14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

《病隙碎笔》读后感 1

最初听到史铁生这个名字来自于语文课本《我与地坛》,依稀记得老师的介绍,钢铁般的意志、坚强、与病魔抗争等等。但是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最真实的史铁生,走进他的`内心,体会他的“笑看人生”。

翻开书本就是就能看到满脸慈爱,眼神炙热,微笑看着前方的史铁生,寄语“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心中不禁对老先生心生敬意,这样一位和蔼慈祥的老先生与我脑海中的完全不同,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欢乐和充实,脸上的笑容代表内心的阳光与洒脱,这让我忍不住想走进他的内心,触摸他的文字。目录将文章分为六部分,表达自己对生命、对世界、对生活的的看法,是一本记录自己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

在他的笔下,我看到了心酸与无奈、挣扎与无助、恐惧与坚强、无望与期盼……但更多的是在黑夜中自己冷静的思考,心中执着的信仰。难以想象史老先生能将自己的生病风趣地称为生活体验之一,从他一开始的怨天尤人,饱受病痛的折磨,人生的不如意让他喘不过气来,到后开通过自己的文字把冷静下来的思考进行细腻的剖析。在作者看来名字中的“铁生”二字,是自己病不死的保佑,正是他内心的坚强与不屈的毅力,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的普通人对病魔的抗争。

很喜欢书中的一段文字“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祥。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的确每个人都要学会享受当下的幸福生活珍惜现在,无论在哪里身处何种处境,我们都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永远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能看到旭日东升自己是幸运的;能与爱人看浪漫晚霞自己是幸运的;能感受山谷的清风自己是幸运的;能与家人一起吃饭闲聊自己是幸运的……这样想来我们不用羡慕不用攀比,自己已经就是最幸福的了,其实幸福是什么,它没有答案,答案在每个人的心中。

回到文章中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与智慧,坦诚与豁达。“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畏、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史铁生教会我们接纳这个苦难的世界,自己追求的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在病痛中作者找到了生存的真谛,只要生活的希望不灭就有机会化解苦难。

最后我也希望每一位读这本书的人,都能与我一同笑看!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 2

最早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源于中学语文课本里他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那时候只知道老师要求背诵某些文字非常优美的段落,背诵的过程中自己会把那段描写立体化,在脑海中编织一个个唯美的画面,还能惊叹作者在悲惨的境地下对于生活的观察竟那般细微。但无法体会一个命运多舛的人要写出如此轻盈、唯美的文字需要多大的勇气,内心做了多少挣扎与叹息,才能化悲痛为文字的力量。

再次接触史铁生,这个断腿又罹患尿毒症的残疾人,在病中对生命的思考格外深刻,把这些思考集结成书,就是《病隙碎笔》。其文字流畅,感情真实不做作,好像在写个体命运的悲惨,又处处透露着抽象的终极关怀,因为人人都会生病,感冒发烧、小病小痛之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所以一个健康人依然能对一个残疾人写出来的文字“感同身受”,这大概就是文字之美吧。

在这篇随笔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上帝的思考,作者一定是看过《圣经》的,所幸自己已将《圣经》粗浅读过一遍,能够理解他说的那句话:“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 上帝因为“魔鬼”撒旦的挑拨,想要试探下他眼中的义人约伯对自己的忠诚度,结果用个各种方式降灾给约伯,折磨他的肉体、剥夺他的财产、离散他的子女,这个过程中还有约伯的三个好友不断的劝说约伯,叫约伯离开他的上帝,别再信仰上帝,约伯却一一回绝了,依然对上帝不离不弃,依然虔诚的信仰上帝。这些行为上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撒旦只好悄悄隐退,原来上帝看上的义人果然名副其实。上帝一高兴,就把那些原本属于约伯的幸福统统恢复。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苦痛凶险并 这句话扩展到普通人身上也一样,不要对自己不好的遭遇自怨自艾,因为上帝给每个人的关爱或灾祸是无法回避的。但这好像又有宿命论的嫌疑,且透着极度的悲观。史铁生以这个例子来安抚心灵,是在唤醒自己对生活的勇气。在这个意义上,他又是乐观的,尽管这种乐观充溢着悲剧色彩。史铁生也能对生活抱有希望,我们这个健康人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但史铁生只看到上帝降灾给约伯,却没有看到上帝恢复约伯幸福的`一幕,可见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选民”,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弃民”,作为上帝的选民,即使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这是上帝有意“降大任于斯人也”,终会“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结局总归是好的。而一旦成为“弃民”,则无论如何努力进取,如何虔敬的祈祷,都无法摆脱被上帝抛弃的命运。由此我又要说,上帝其实是不公平的。史铁生只看到上帝公平的一面,是要正视自己的遭际,要安抚受伤的躯体与心灵,可为什么他没有看到上帝不公平的一面?是无意,还是无奈?真的存在上帝吗?

《病隙碎笔》读后感 3

随着信息时代、网� 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还能不能找回纯真的自我?还能不能沉下心来仔细思索生命的真谛?最近我读的一本书—《病隙碎笔》给了我答案。

读这本书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其作者—史铁生的敬慕。一个一生与病魔相伴且始终抱有“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并用一篇《我与地坛》感动数亿中国人的人,其作品我相信也是像其人一样有着品味不尽的内涵,于是我与《病隙碎笔》相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当我们在抱怨事命运时,史铁生开篇第一句便给了我们最深刻而彻底的对命运的阐述。“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当我们在贪生畏死之时,史铁生却在设想他的墓志铭,他说用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再合适不过: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并说,“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

曾经看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于他们,又多了一份敬佩。他们有着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的勇气,这种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看一部电视剧可以让麻木的心灵暂时激荡一下,而读这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我想怕是对心灵一生的触动。《病隙碎笔》让我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新的思考!

命运冷酷的催残他的双腿,可是他身后有默默为他付出的母亲,几度他想不开,母亲便伤心。当他在那个地坛进行灵魂的洗涤时,母亲便在背后默默含泪。当回到老家,看见橡树时便想起那个操劳的母亲。母亲如繁星在史铁生黑暗的命运大幕下默默眨着眼睛,如春水般滋润干涸的心田。那是人间纯真的爱。

《病隙碎笔》读后感 4

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铁生的时候,喜欢强调他是残疾人,并因此对他顽强坚毅的人格大加赞赏。这样的说法自然是正确的,但这样容易使没有读过史铁生的人们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史铁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体现在他的顽强坚毅中了,甚至于将他的残疾当作他的著作的全部卖点。在读史铁生之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理解,可后来的我才发现仅仅以一个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的角度认识史铁生,实在是有些遗憾了。正如近日读的这部《病隙碎笔》,若真的只看到这部书是在“病隙”写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对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许就会有遗憾。可是话又说回来,史铁生正是因为“病”,因为“残疾”,才有机会抛却一个健全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太多纷繁复杂,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他的这部《病隙碎笔》给我的最大感触,便是“静”。面对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静静的。而正是他这样的“静”,解答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比如说,信仰。在人们都开始反思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种可怕的状态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过,人们想要有一个信仰,是为了什么?我们往往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被生活中的许多不称意的事情弄的眼花缭乱,总以为我们需要信仰,正是因为需要追求一个事事顺心的世界。但史铁生的生活中便没有那些琐事了,他有的只是这时常被人们拿来用作“乐观坚韧好典型”的坎坷命运。于是他静观由我们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态,并告诫我们,“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依我看,会助长人们逃避苦难的心理,因而看不见人的真实处境,也看不见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难,因而能够静静的看着这个存在苦难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谓的健全人,因而能够静静地审视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在“碎笔”中指引我们。

再比如说,发展。保护环境这件事,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宣传标语,环保行动在全球范围内蔚然成风,原本是不必由史铁生去提醒我们的。可史铁生提醒我们的是什么呢?作为一个身体上已不允许自己、心中也不愿意在社会上争一份地位和财富的人,他告诫在社会中忙碌的我们,要注意我们保护环境究竟是不是出于真心。“现在的生态保护思想,还像是以人为中心,只是因为经济要持续发展而无奈地保护生态,只是出于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爱护自然。”这句话对于每天都在纠结着怎么“活得更好”的人们来说,真的会有醍醐灌顶的效果。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免显得俗了,只顾着按照其他人说的方式活着,忘了静下来,思考这样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对的。

如此,读完《病隙碎笔》,我最深的感受绝不是史铁生的坚强,而是他静观生活的态度。从现实意义上说,这本书告诉我要静下来,用心像旁观者一样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难说要像史铁生一样静下� 但这就代表我们不能向史铁生的人格学习、不能静下来看我们的生活了吗?当然不是。

我们是健全人,无论和史铁生相比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幸运还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幸。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他已不会引领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而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我们正过着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去想,怎么能让我自己过的更好?若是没有史铁生的精神在旁激励我们,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便可能无法摆脱主观因素,从而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自私的影子。但若是我们能够在史铁生的人格中发现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便可以更客观地看我们的人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感悟。

但请同样在《病隙碎笔》中窥见人生真谛的你记住,首先要静下来。为了向这位老人的“静”致敬,也为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病隙碎笔》读后感 5

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方知道,原来竟然有这么一个人,对外界的事物,对人生,看得那么的通透。

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很多时候难以避免。那既然如此,何不直面困难。

读完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我惊觉原来苦难不怕多,也不怕够。苦难可以接踵而至,可以从任何一个时候开始,然后还可以给人源源不断之感。

可是这又如何?正如老舍先生写的《四世同堂》里,瑞全要离家走出北京,那晚他问钱默吟,有什么话需要对他说的吗,老伯伯说:“只有一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见别人的错处,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堕落!”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希望其可以像一盏会走的灯,照亮在黑暗里前行的路人,直至黎明破晓,旭日东升。

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愤怨的积累。从某一程度看,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卑的地方吧。一自卑,就很容易失去自我。这个时候对爱是有很大的期盼的,可是爱而不得,愤怨也会积累起来,转而一发不可收拾,很多悲伤的故事也是因为这般而发生。

其实我们做很多事情,就如同玩游戏。那游戏没有什么含金量,也没什么实际意义,然而我们却成为了痴迷又疲惫的'玩客。这和吃力不讨好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啊,人在无端地浪费时间的时候,应该懂得悬崖勒马,及时醒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留下自己的人生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平均就等于是一种不公平。比如拿跑步说;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些人跑得很快,有些人跑得很慢,有些人则是中等水平。那如果要求人人都是中等水平,让快的人慢下来,让跑慢的人快起来,原来是中等水平的人是保持原来的速度吗?这种平均是不是太强人所难,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有时候我在想,监狱的意义是什么?是复制仇恨吗?当然不是。是对人的一种心灵上的培训,让那个本身认识到自己的罪责,从而心里产生爱,去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赎罪。

经济在日益增长,可是同样的,地球日益枯萎,人间恨怨飙升。大自然具有极其强大的力量。人类应该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如若是一味地索取,肆无忌惮,将追悔莫及。

生病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让人懂得满足。咳嗽了发现不咳嗽时光的美好,不能走路发现可以活蹦乱跳的美好;饮食需要诸多忌口方知道可以胡吃海喝的美好。

爱是什么?爱是相互敞开。只有双方相互敞开心扉,那才是爱的体现。好感和摸索,亦或者说是追求,那都只是喜欢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爱无关。

在美妙的肉体唾手可得的年代,爱怎样?孤独怎样?美妙的肉体唾手可得的年代,爱当然显得难能可贵,孤独当然显得莫可名状却又真实可感,还无处不在。

人人都一样,岂不是万籁俱寂?所以每个人有其自身的特性,反而有一种百花争放的感觉,那才是春意盎然的景象。

天堂是一种姿态,是精神的恒途。如果天堂成了可以到达的目的地,那天堂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试想一下,到了目的地之后呢?人人都到了天堂的那个目的地,那岂不是又是另外一个社会,另外一个世界?难不成那个社会上的人或者说那个世界的人没有贪念,没有欲望了吗?那人人又岂不是都一样的完美了,那不是又是一种万籁俱寂了?所以天堂是一种姿态,是精神的恒途。人人才会为自己的那份信念,为这种姿态,为这精神的恒途,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升。

病隙碎笔读后感 6

当我翻开《病隙碎笔》时,那位与病魔作战的勇士,又出现在我眼前。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都是自己的人生戏剧中的主角,我们不能随意更换自己在人间戏剧的角色,所以,我们要尽力扮演好我自己的角色,虽然不能做到最好,但至少要努力做到更好!人们所以需要戏剧,是需要一处自由的时空,需要一回新魂的酣畅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戏剧,而我们同时又在别人的戏剧中扮演着或轻或重的角色,加油吧,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然,它里面还有对信心的理解。“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虽然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但是现在我面临着高考,对于信心我有自己的理解吧,信心是在我面对困难停滞不前的勇气,是我彷徨时的引路灯,是我失败时激励我前进的动力!

这本书中“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怨愤的积累。”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步步深险,或者转身,在爱的路途迎候解放。所以,我选择解放。这本书,我会永远珍藏的!好好研读!

病隙碎笔读后感900字 7

在孤独的生命中思考

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对生命的来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感受到了作者于内心的苦闷与彷徨中生发出的坚强与豁达。生命就像一场又一场永不休上、永无止境的期盼。

当人初初降临这个世界时,你孤零零地来到这个世界,你走之时,悲伤的泪水会在汇入时间的汪洋后,不见其影。回望岁月长河,生命就是孤独的`,人生本就该平静地出场,安静地离场。

生命无论站在安稳处还是偏倒于裂缝中,只要有呼吸、有行走,就会有沉思与追问,只要有一息尚存,就应该热爱生命!

从来到这个世界起,我们就注定在死亡倒计时,所以死亡不应该是决定我们做不做一件事、快乐与否的原因。我想,生命害怕单调甚于死亡,它不在乎结局与长短,在乎的是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度过这些日子,我们应该拥有的是过程的精彩而不是短暂的结果。

改变你能改变的,珍惜你所拥有的。你不能延长生命,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是你可以改变心情。要学会相信相信的力量——我行!我们的生命绝不能在费尽心思地刮骨索取、争夺名利中蝇营度过,绝不能排徊在得与失,苦与乐之间,绝不能在不同概念中争论不休,平凡也极其伟大!

史铁生生病的日子长极了,像是永远扯不断的渔线,这一头死死钩着他,使他无法游得更远。但他的坚强与豁达让人觉得他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人生路上顺风顺水之人。

因为残疾,他才有机会抛却一生中要经历的太多繁纷复杂,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他不逃避苦难,因而能静静地看着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他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在“碎笔中指引我们”。他碎笔成山的文章,时而幽默、时而深邃,时而旷达……史铁生是如此平实地谈死亡。生命是一种淡然安静的姿态,我们要学会同生活、同生命和解。

个人的生命从来都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在追寻人生意义的途中,每个人都应倾听自己的心。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失去看向太阳的决心。强大,无一例外都是来源于在苦难中的坚持,在炼狱中的磨砺。

《病隙碎笔》里所传递出来的,绝非只是一个疾患者的苦难与抗争,更多的是哲学的沉思。史铁生存在的意义在于他最终没有被死亡摇落反而更加坚固了信心。多变的命运无法预测与掌控,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选择正是,不回避,选择勇敢与坚持,选择做蔑视命运的“史铁生”,这才是真正的勇士,这才是苦难中真正的清醒。

我们都是一介凡人,我们会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各自的岁月,纵然终点尘霭迷蒙,但勇敢的我们依然能无畏地向前走,因为沿途必有重重风景!

《病隙碎笔》读后感 8

我一向不喜欢看随笔的,但史铁生的随笔《病隙碎笔》却一下子吸引了我。

这部作品是史铁生在重病时躺在轮椅上所写的。他把他的文字命名为《病隙碎笔》是很有道理的。1998年之后,史铁生的病情转为尿毒症,病情一直在恶化。发展到后来,每隔三天就要透析一次。靠血液透析的他只能在一天的某个空闲时刻才能动动笔,而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和病魔作斗争。他的写作是不折不扣的病隙写作。这样的空隙又是小得可怜的。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在病床上瘫痪二十多年的的人是怎样写作的。在他的《我的地坛》和《务虚笔记》里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唯物论者对于人生对于命运深刻的思考。而就在他的《病隙碎笔》里我们依然看到的是一个坚强的智者对于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有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读完这本书,我在思考,史铁生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为什么他的文字里就看不到病的痛苦和阴影呢?

是的,在他的文字里我们丝毫看不到痛苦和阴影,我们看到的是他对生命、信仰、爱情、神性、写作和艺术的深刻坦直的思考。在写作时,他已经完全忘记了他是一个重症病患者,他的思想已经完全游离于自己所创造的心魂世界里,“可以这样说,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这种坚固的东� 在他的《碎笔3》中有这样一句话:“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史铁生文中所谓的心魂就是超出或分裂于肉体的思想灵魂。在病床上的他是一个患者,随时都可能死亡。而在写作时的他却是一个人格思想完全健全、能够静观和俯视尘世一切的哲学家。 “残疾,其最危险的一面,就是太渴望被社会承认了,渴望之后又走进残疾”。史铁生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病痛折磨二十多年内从不气馁妥协,而是心平气和地完成了他的一部部作品。基于此,他就是一个生命的强者,一个有着无限崇高思想的智者,一个可以蔑视一切灾难和痛苦的先行者!

困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的心魂已经超出了他的肉体,他不再像常人一般萎缩在自己的病体中,他的头脑里是另一个世界,开阔而丰厚,精神自我在他的世界里变得如此的高大,他可以“居高临下俯瞰自己的尘世命运”,可以“冷眼旁观自己的执迷和嘲笑自己的妄念”,可以不被病体限制而天马行空。他对写作的执着热爱和信仰战胜了肉体所遭遇的接二连三的灾难。尽管如此,史铁生还是离开了我们。精神性自我再强大,还是无法不让病魔毁坏他的血肉之躯。坚不可摧的精神缝隙下永远流淌着一个智者无奈而高尚的血液。他的《病隙碎笔》带给世人的将是永远的感动和神圣的的金色光辉。他为我们开拓了精神领域的方向,他的精神将鼓励我们前行,我们将会永远记住他,永远怀念他!

《病隙碎笔》读后感 9

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铁生的时候,喜欢强调他是残疾人,并因此对他顽强坚毅的人格大加赞赏。这样的说法自然是正确的,但这样容易使没有读过史铁生的人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史铁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体现在他的顽强坚毅中了,甚至于将他的残疾当作他的著作的全部卖点。

在读史铁生之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理解,可后来的我才发现仅仅以一个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的角度认识史铁生,实在是有些遗憾了。正如近日读的这部《病隙碎笔》,若真的只看到这部书是在“病隙”写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对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许就会有遗憾。可是话又说回来,史铁生正是因为“病”,因为“残疾”,才有机会抛却一个健全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太多纷繁复杂,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

这部《病隙碎笔》给我的最大感触,便是“静”。面对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静静的。而正是他这样的“静”,解答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比如说:信仰。在人们都开始反思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种可怕状态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过,人们想要有一个信仰,是为了什么?我们往往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被生活中的许多不称意的事情弄得眼花缭乱。我们总以为自己需要信仰,正是因为需要追求一个事事顺心的世界。但史铁生的生活中便没有那些琐事了,他有的只是这时常被人们拿来用作“乐观坚韧好典型”的坎坷命运。于是他静观由我们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态,并告诫我们,“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依我看,会助长人们逃避苦难的心理,因而看不见人的真实处境,也看不见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难,因而能够静静地看着这个存在苦难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谓的健全人,因而能够静静地审视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在“碎笔”中指引我们。再比如说,发展。保护环境这件事,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宣传标语,环保行动在全球范围内蔚然成风,原本是不必由史铁生去提醒我们的。可史铁生提醒我们的是什么呢?作为一个身体上已不允许自己、心中也不愿意在社会上争一份地位和财富的人,他告诫在社会中忙碌的我们,要注意我们保护环境究竟是不是出于真心。“现在的生态保护思想,还像是以人为中心,只是因为经济要持续发展而无奈地保护生态,只是出于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爱护自然。”这句话对于每天都在纠结着怎么“活得更好”的人们来说,真的会有醍醐灌顶的效果。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免显得俗了,只顾着按照其他人说的方式活着,忘了静下来,思考这样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对的。

读完《病隙碎笔》,我最深的感受绝不是史铁生的坚强,而是他静观生活的态度。从现实意义上说,这本书告诉我要静下来,用心像旁观者一样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难说能像史铁生一样静下� 但这就代表我们不能向史铁生的人格学习、不能静下来看我们的生活了吗?当然不是。我们是健全人,无论和史铁生相比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幸运还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幸。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他已不会引领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而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我们正过着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去想,怎么能让我自己过得更好?若是没有史铁生的精神在旁激励我们,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便可能无法摆脱主观因素,从而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自私的影子。但若是我们能够在史铁生的人格中发现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便可以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样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信仰,道义,字字珠玑,平易又精辟,朴实又鲜活跳动,充满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坚持写作,在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完成了著作。“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史铁生在开始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他将生命比作一场戏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一个人的角色都不一样,命运不一样。

在书中,史铁生认为当人无法被改变时,我们应该寻求爱,爱是一个神圣的词。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在于激越,在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爱也许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许只是远远观望,默默陪伴。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痛苦凶险,并 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能够看出他对生的意志力很强,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而表现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他用理性的文笔,显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抗战,对生的意志,对死的无畏。

这部书是对人的灵魂洗礼,改变了生命的追求,《病隙碎笔》这部著作是史老先生在病痛中写作,写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品《病隙碎笔》,解人生迷津!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 10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去世的那天晚上,深夜里翻出放了许久却一直未看的《病隙碎笔》,在他的文字里迎来新的一年。

凑巧的是,在我因他的死亡开始的阅读里,他开篇就向我们谈论起死亡与墓志铭。他说喜欢《再别康桥》里的那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他说不需要墓地、墓碑、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去读那诗句。

对于“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铁生来说,生与死一直是他在苦苦思索的话题,也正是在一步步逼近的追问里,他获得了对生死的超脱。也因此,对他的离去,我们也可以“一同笑看”。

史铁生把身体比作飞机,说自己的。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当然不是小故障。他的朋友李锐回忆,铁生的透析,从开始的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后来每隔一天一次,他身体里的血得从动脉血管引出来,在透析机里过滤掉毒素,再从静脉流回体内。整个过程长达4个半小时,全身的血要被过滤十几遍,每次透析人要脱去三公斤的水。做完透析人都相当疲乏,饥饿难耐,只能昏昏睡去。铁生就利用每两次透析中间那个上午写作两三个小时,时间再长他血压又要上去了。透析之后史铁生写得非常慢,非常艰难,《病隙碎笔》的十几万字,他花了四年写出来,每两天写一点片段,真正是碎笔。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我的写作因此与文学关系疏浅,或者竟是无关也可能。我只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便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我仅仅算一个写作者吧,与任何‘学’都不沾边儿。”

正是这个写作者的铁生,把自己无数次沉入心流的黑夜,以笔为路,向着灵魂深处,发出真诚的追问与探寻。“心魂”一词,很多次出现在《病隙碎笔》里,这代表了他探索的领地,也象征着他去往的方向,展示着他居住的位置。

以前,觉得史铁生是一个有着哲学意味的作家。在读《病隙碎笔》的时候,渐渐觉得,史铁生就是一个用写作的方式来真诚地逼近自己的普通人。他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不断向那些问题发起探寻,不断在这样的探寻中逼近和审视自己的存在。就如他说的:“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他的文字也不是为了揭示探索之后的答案,而是展示着从未停止的探索之路,这是在心魂里跋涉的坦诚与勇气。

铁生说:“心魂之域本无尽头,而是永远地寻觅与投奔,并且总在黑夜中。”世间大多数的人,都只愿待在光明的角落,都放弃诘问与探寻,都不愿意面对和剖析自己,都懒得跟自己和外在的世界较真。史铁生,却在身体的限制里展现出精神与灵魂的无限可能,他用真实的思索让我们看到,一种向深处探寻的生命力,一种活着的真诚态度,一条少有人走却值得去走的路。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 11

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多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没有出现几多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由于双肾功能衰竭,从此以后,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了。当时,一个问题立刻使我满心忧虑:他还能写下去吗?在瘫痪之后,写作是他终于找到的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式,如果不能了,他怎么办呢?现在,有了明确的答案,他的新作摆在了我的面前。这就是我手上这本《病隙碎笔》,它还有个标题叫:史铁生的人生笔记。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著名作家,他在不同阶段创作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我喜欢史铁生的书籍,喜欢他的不疾不徐的述说,喜欢他的智慧与悟性,当然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深刻。我想这深刻与他的人生经历不无关联:他1969年到陕北插队,1972年因瘫痪回到北京,近30年来,他几乎一直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以至于有一次我问到他的职业,他说是生病,这好像决不是一句戏言。在病榻上,他能做的就只有读书与思考,天长日久,一点一滴地累积下来,就有了这本厚厚的《病隙碎笔》,他这样写道:“生病也是生活的经验之一,算是一项别开生面的经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的日子是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就觉得天昏地暗,后来又生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歪八地躺着,这才想起端坐在轮椅的日子是多么舒服。最后竟得了尿毒症,经常昏睡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往日好时光,终于醒悟出: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病隙碎笔》不仅写身边小事,更多的是关注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与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他用生动、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道出了他亲身体验的已知和未知的人生哲理,充满着史铁生惯有的智慧与安详。

看史铁生的作品,常常无端地陷入一种思索。但是,这种思索相对于文字的内涵来说也往往显得浅薄。他对于写作的宁静和执著,对于生命的。冷静和超脱,对于亲情的感悟和回忆,对于每一个关心他的人的友善和热情———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亲切而意味深长。

史铁生由于身体不好,因此他惜时如命,然而他如此耐心细致回答我的问题。通过E—mail我们交谈方式算不得直接,然而当我敲击盲人键盘,看到熟悉的语言展现在白色的屏幕上,仍然感受到力透纸背的真诚,还感到同命相连。

我喜欢史铁生的智慧与深刻,在当年知青文学一片控诉与血泪之中,他写出了田园牧歌的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当小情小调随笔充斥报刊时,他写出了超越生命吐纳宇宙的力作《我与地坛》。我不得不这样说,史铁生这份智慧与他的残疾不无关系,像贝多芬因耳聋写出了辉煌交响乐一样,像博尔赫斯因眼盲而写出了传世巨著一样,肉体的痛苦给了他们一个契机,这是一个平常人不曾有的契机,让他更多地体悟人生的疼痛,体悟小我与自然宇宙间微妙联系。这有点像泌液包裹沙子,最后竟让沙子成为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

残疾不幸降临到史铁生身上,当然是一件痛苦的事,但从文学这个角度来说,又未尝不是一件幸事,他日积月累地咀嚼痛苦,回味人生,写下了包括《病隙碎笔》在内的一部部心血之作,那都是给我们这些盲人的心灵开出的一贴“良药”方子。

《病隙碎笔》读后感 12

《病隙碎笔》是一本以作者汪国真的病痛生涯为素材的笔记体散文集合。全书分上下两集,分别记录了汪国真从患病到治疗的经历、内心的变化和写作的感受。笔记风格简洁明快,深情细腻,真实感人,读来让人不忍心离去。在这两本书中,作者不仅切实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在经历了生死一线的病痛之后,他逐渐地意识到做人的真正价值,那就是做一个让别人开心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但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做什么样的人。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做一个让人舒心的人,做一个让人开心的人,这难道不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呢?我想,这只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身边每一个人,身处于什么环境下,都要学会感恩。即使是一杯水,一块面包,都要心存感激。

除此之外,我在这本书中还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间的珍惜。人生苦短,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充实自己的生活。每天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才是一种真正的生活。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也逐渐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生命的本质。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和态度去影响身边的人,用我们的精神去感染和温暖身边的人。总之,读完《病隙碎笔》让我深深地意识到了生命的依赖和生命的脆弱,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我们要珍惜时间,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一个令人开心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病隙碎笔》读后感 13

在接连不断的苦难之下,史铁生先生写下了这本《病隙碎笔》,这是一本充满信仰的书,这本属给予了我很大的触动和激励,以苦难作福乐的投资。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对于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生死,但在史铁生看来,那便是对生死最好的诠释,是句再好不过的墓志铭。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扫尽尘嚣,用渺小的生命改变一段岁月,让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有一点点不一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了。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史铁生没有在病痛中度日如年,而是用受病折麽和与病搏斗的空隙来思考人生。生命不仅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让他更懂珍惜和满足。人们常有一种习惯:记得住霉运,记不住走运。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有可能加个“更”字。而现在的我,既没有疾病缠身,也没有身苦患难,理应满足于当下生活,给自己的前行以无限动力。

人在苦难中总该有个信仰,史铁生对“佛”的见解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对待信仰的正确态度。当有人劝他去佛堂烧柱高香以乞健康时,他总是犹豫,这并非因为不愿朝拜,而是保持了对佛的尊敬。满腹功利的“祈祷”确实是污了佛法。佛门清净,唯应当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信仰是精神的支点,尊重这份信仰,是为了对人生更高的境界的参透。

“以苦难去做人生的投资,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只有成功者才有资格谈苦难,在苦难中不断的增强信心,方能成就人生。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 14

《病隙碎笔》记录了史铁生在尿毒症透析的间隙对人性、爱情、信仰、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思考。读之余,内心激荡,我的灵魂随着他的灵魂颤动、颤栗,追随之余也引发了我深刻的思索。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的感受幸福。”史铁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铁生,像钢铁般的生长,他不屈的勇气和坚忍的意志,打动了无数的人。我相信,追求幸福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区别在于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具体来说,由于每个人的相对价值观不同,而且没有一个绝对的价值观,就是还没有一个价值观可以得到大家绝对的认同。所以,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标准自然是不同的。叔本华认为,幸福和快乐是消极和虚无的,而痛苦则是永恒的。这点我很认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对痛苦的态度,把人生视为历练的旅程,把痛苦视为理所应当的存在,这样我们不会被苦难打倒,反而会像破茧的蝴蝶,涅槃的凤凰,绚烂。

“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到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在苦弱的挣扎,唯当互爱。”生活本就不容易,只要在生活,痛苦便随之而来,而且还在不断延伸。你的痛苦,我也有,他也有,古人有,今人有,不同地域的人也都有。那只能是以我心,换你心,才不负这苦痛,才能不负来这人世走一遭。写到这里,主题也便明了了,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

“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对死有独到的看法,可能因为他离死神很近,比大多数人来得更近。 灵魂不死,是人类最高级的猜想。现在还没有任何的科学证据证明灵魂不死,但是呢,也同样没有证据证明灵魂会随着肉体而死亡。我自己对这个问题并不执着,我不 所以,我对死亡的态度是以一颗平和、淡然的心来看,死亡不可避免,我相信肉体死亡之后便无意识了,所以不必害怕死亡之后的事,因为你不会有害怕的感觉了。既然如此,那就是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在过程中享受精彩的人生。

禅宗中有个词叫“明心见性”,用心理学解释就是让处在冰山一角下面的无意识尽可能的显现出来,进入意识当中;用文学来解释就是在人生这幕剧中,尽可能多的做观众,而少做演员。真正的英雄,是把这世间看的透彻,而仍然以一颗博爱的心来对待世人。史铁生,我想,他做到了,他经历了为数不少的苦难,他的灵魂在高处、远处、旁边冷静的、淡然的观察着肉体的他,他的灵魂始终处在观众席的位置,看着他的肉体,仿佛那只是一个臭皮囊,关他史铁生什么事呢。

我敬重他,敬重他海一般的深沉,山一般的厚重;敬重他深刻的思想,宽大的胸怀;敬重他在朝圣者的道路上的坚定,勇往直前,敬重他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