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读后感优秀26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

学与问作文 1

今天,爷爷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奶奶说要洗一下,结果晾也晾不干,只能用熨斗烫干了。那时我还在做作业,复习,没看到,不然家里还没这么糟。爷爷拿出熨斗。把衣服堆在床上,再把边角抹平,叹了口气,又吸了口气,弯下腰,把灌了一点水的熨斗放在袖口上,来回熨。白色的水汽不断冒出来,把卧室都快胀满了。可效果却不理想,灌了水的熨斗里一直冒出水来,水滴得地板、床单上都是。爷爷熨了这么长时间,腰也酸了,腿也软了,就把熨斗放在衣服上,躺在床上休息。要命的是电熨斗的插头没拔,要不是在擦桌子的奶奶赶来制止,家里兴许会发生火灾。奶奶把爷爷拉到床上,像审问犯人一样审问起爷爷来:“你不会烫衣服就别烫,别逞一时之勇,今天幸亏我看到,如果我出去买菜,不在家,那……”爷爷沉默不语,奶奶这才为我们讲起电熨斗来:“这东西有好有坏,今天就用坏了。有时它的奥妙是我们也料不到的。熨衣服时要往盖子里加一些水,然后把上面的白色按扭按下去,衣服很快就会平。而熨干衣服则不用水,只要把调整温度的调整器旋一下再熨就行了。懂了吗?“我和爷爷都点了点头。今天奶奶可谓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啊。

看来,一些细小而微不足道的东西如果运用不当可能酿成大祸呢。原来小小的熨斗还有这么大的学问。

学与问作文 2

学问,也可以说是知识,为什么把学问说成知识呢?因为知识是学出来的,也是问出来的。

头悬梁,锥刺骨,这句话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就拿苏秦锥刺骨来说吧,苏秦年轻是游说秦王,但秦王没有采纳他的“连横”主张,结果落得资乏形枯,回到家,妻子不为他弄饭菜,嫂嫂不为他烧水,父母也不与他说话,搞得他羞愧万分。而苏秦却不因此而灰心,立志发奋读书,当天就打开书籍,付案诵读,研究兵法,夜晚读书到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猛扎自己的大腿,以至鲜血流到了脚上,以提神再读,就这样苦读深研,他熟练地掌握了兵法要领,一年后,苏秦又以“合纵”的主张去游说六国。终于造成六国联合抗秦的局面,被授予六国相印。

我们每天面对着的世界,隐藏着许多秘密,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发现、探索,只有在无边无际的问题中请教别人,并从中学习到知识,就是问的真正意义。

英国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小时候就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问大人,尤其是对当时宗教中圣经的疑问。长大后。正是这些疑问,激励达尔文登上了皇家军舰,开始了长达5年的环球旅行。用毕生的心血揭开了动物起源和人类起源的秘密。

学与问,是一个人在求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真理。如果把学与问合适的搭配起来,有着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就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登上另一个知识的高峰。

学与问作文 3

妈妈常对我说:“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却总是不屑一顾。直到第一次买菜,我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那天,我看见冰箱里空荡荡的,便想帮爸妈分担些家务,于是妈妈带着我来到超市。在果蔬专区,我看到一个货架上摆放整齐的各种蔬菜,都用盘子盛着保鲜膜封着。我刚要去拿,妈妈捅了捅我,让我看看牌子上面的价格,茄子4元一斤。妈妈又指指对面货架,让我看看茄子多少钱,我一看1.68元一斤,差距好大啊。原来贵的是有机无农害蔬菜,怪不得在这里选菜的人寥寥无几。我看到不远处围着很多人,跑过去一看,原来这里是“一元菜专区”,每种菜都是0.99元,西葫芦、白萝卜、西红柿……品种还不少呢。我撕了几个袋子,仔细挑选着,妈妈说西葫芦要挑细的、表面无疤痕的,因为胖了籽儿多比较老。我挑了几分钟才挑出几个比较满意的,但妈妈还说有点胖。挑洋葱时,我看着外边光滑的就要拿,旁边的奶奶提醒我说要看看里边。我一看里边已经烂了,才知道选洋葱要剥开外皮,看看里边有没有烂的。绿叶蔬菜倒是相对好选,只要菜叶新鲜,菜秆笔直就好。豆角比较麻烦,我几乎是一根一根地挑。南瓜最难选了,因为看不见它甜不甜,只好选了一个感觉比较老的。可是最后回家一煮,既不甜也不绵,一点也不好吃。没办法,谁让我没有经验呢。

一次买菜让我收获了很多,不光是沉甸甸的菜,还真正体会到了“生活处处有学问”。

《学与问》读后感 4

今天我们学习了《学与问》这一课,这是一篇守明事理的文章。全文围绕着“勤奋学习观察思考”这一方面来写的`。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的真知。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这篇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问的重要性。我们完全可以遇到不会的题就像别人请教,要学会拜能者为师。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要对一个问题去不懈探求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 在学中文,在问中学,我们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加油,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与问作文 5

心无旁骛,真好!

散步的时候看见汽车上尚未掉落的雨滴,一排排齐亮亮地睁着大眼睛,于是我顽皮地在上面一抹。

“麻烦你看清楚再抹!马塞地!若车主人看见了找你麻烦,看来你就真的要留在新加坡了!”

“我只是想洗把手而已!水珠那么干净!好象很期待我让它变得有用哎!我不想浪费它!”

“你见过用雨水洗衣服的吗?”

“见过!”

“不似你这种休闲之举,而是没有水,只能靠雨水,靠接满整桶的雨水来洗衣服。”

“见过,在我们小区后面,有一大块填海的土地,正在等待大兴土木。就在一片海风劲吹的泥地上,不知哪天就搭起了很好棚户,说是棚户,其实有的只是用一块大木板子架在几块歪歪斜斜的砖头上,看得让你觉得马上就要颠覆过了。你正感觉着就要翻倒下去罢,偏是从那挂着的蚊帐里头探出个头来,快活地对不远处的女人说话,女人则在那土堆子旁生火做饭呢!一笑,黑黑的脸上露出洁白的牙齿。”

“他们是工地上的雇工吗?”

“我原来也这样认为,原来却不是。只是一群来自安徽的拾荒部落。每天早出晚归,每天都是满载而归。早上我去上班,就能看见几位大嫂笑笑呵呵地结伴走着,穿着很破旧的衣裳,肩膀上都扛着大塑料袋子,嘴里嚼着路边小店买的荞麦馒头,兴奋地谈起家里儿子的学业成绩或者盖房计划。每当那个时候,我就会莫名感动!不 他们的目的是拾荒,于是她们所接触的都是常人所不愿意触及的世界,被常人遗忘和抛弃的世界,但是她们却偏偏为那个世界而欣喜,而耕耘,为一点点发现而激动,而满足。这不正是很多都市人所缺失的么!至少在我看来,她们对花花世界的淡定和从容,就是值得我学习和反思的。因此,看到她们意气风发地走在阳光弥漫的清晨,我觉得自己应该惜福和感恩;看到她们在简陋的棚户下升起炊烟,我觉得幸福其实并不遥远。”

“对,心无旁骛现代人难得的一种幸福。很多时候人们都被名利牵引着,难得有专注和忘却的快乐。即便是在学术届人们有时也难免脚跨学术和赢利两只船。比如我自己,就时常会陷入选择的徘徊的境地,那个心思动摇的时候就是旁骛的时候。”

“能在一路朝着高山走去而不忘情于丛林溪水,岩畔山花,鹦歌燕舞,是一件简单的快乐。人最快乐但是时候莫过于投入,专心致志地投入。孟子就曾讲了一个“专心致志”和“心有旁骛”的例子。他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里的“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就是“心有旁骛”,这样的人与“专心致志”者一起学弈,其结果是不同的。孟子说的“专心致志”,也就是“心无旁骛”。以此态度治学、工作或生活,就要排除“旁骛”的诱惑,不要被外界的利益所牵动。”

长路漫漫, 语落无痕,我们心无旁骛,相视一笑,一路前行。

心无旁骛,真的很好!

学与问作文 6

妈妈说这个星期我表现不错,可以带我去挑选自己喜欢的零食,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活像个五岁的小孩子。

一进入超市,里面的凉风就迎面袭来,只见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摆放得整整齐齐。我直奔食品区,一眼望去,我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奥利奥饼干,“行,就你了!”我自言自语道。只见小盒的奥利奥饼干是9元,而大盒的饼干是32元,这样一看,大盒饼干的价钱大约可以买三盒小盒饼干还多呢!于是我想也不想就把小袋的奥利奥饼干放到了购物车里。

可妈妈却对我说:“你再想想呢?提醒你一下,不能只看它们的价钱,还要看净含量相差多少克哦!”听了这番话,我若有所思,小盒饼干是180克,大盒饼干是610克,我想了又想,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原来可以这样算: 9÷180=0.05(克/元),32÷610≈0.052(克/元),0.05克/元<0.052克每元,这样一算,小盒饼干一元可以买0.05克,大盒饼干一元可以买0.052克。所以买大盒饼干划算。妈妈听了高兴地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像抹了蜜一样。

生活中真的是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善于动脑筋去发现,就能探索身边的种种秘密。

学与问作文 7

今天放学一回家,妈妈就招呼我准备开饭。

我连忙洗好手,对妈妈说:“我自己的饭碗自己端。”妈妈欣慰地说:“好呀,可刚盛的饭菜很烫,你得小心一点儿,别烫着手。”话音刚落,只听“啪”的一声,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刚刚端到手的一只饭碗扔在了灶台边上,嘴里还一个劲儿地往手上呵气。

妈妈见了只是微微一笑,并不出声。只见她用一只手端起饭碗,又不紧不慢地走到饭厅,轻轻地把饭碗放在了饭桌上。接着又开始端起另一只,一只,两只,三只……最后竟然连刚刚出锅的,还冒着热气的排骨汤也那样轻而易举地端了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我惊奇地睁大了眼睛,心想:,我用两只手都端不过来的饭碗,妈妈怎么只用一只手就轻松自如地做到了呢?莫非她真的有什么了不起的神功 ?我又一次仔细观察了妈妈的每一个动作,终于发现了秘密:瞧,妈妈首先是用大拇指把碗边抠住,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成弓形抠住碗底突出的一圈边沿。这边沿比较厚,离热气较远,手心又是弓着的,当然不会烫着了!我真是太傻了,偏偏用两只手指头死死地捧住饭碗的侧面,也是最热的一面,当然挨烫喽!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笑了:“傻孩子,你终于学会观察,善于动脑筋了。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学问,你还得多了解呦!”

《学与问》读后感 8

当我读到余秋雨先生《问学》一书谈论孔子的章节时,不禁为之一震,余先生用极其优美的散文笔调,把原本很艰涩的语句,论述得极其简约形象。洋洋洒洒即使用几百万字的篇幅,几十本的学术着作也难以论述清楚。但是,余秋雨先生用很凝练的语言这样潇洒地阐述道:

在找真实的孔子章节中,对孔子的记忆大多是他的一些话而不是他这个人。我们的记忆是穿过千年迷雾,去寻找真实的他。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在网上找寻了孔子一生的磨难坎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 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这段话是何等的精准和优美,说出来即是诗情,写下来不输美感。当代文化研究学者,我看已极少能有余秋雨先生这样的才情和学识。有的学者的'论述,会生硬得让人感觉是啃了花岗岩石头,而散文家们,即使有这种化理性为感性的文笔,也少却了学者的学养。余秋雨先生恰恰有着极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又有寻常学者们所不及的文笔,阐述得如此飘逸。而海洋文明呢,余秋雨先生用了“彼岸”这个意象,很简单,很有想象空间。用任何繁杂的比喻,都没有这种简洁来得开门见山而让人过目难忘。当余秋雨先生论述到农耕文明时,这就更细腻和娓娓道来了,他认为,中国的农耕文明在乎精耕细作,在乎秋后收成,那就必须聚族而居,因此最容易形成中国自己的分配结构、伦理结构,这种结构经过时间固定、积淀,便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农耕特征,孔子的儒家文化也相应而生。

看了这本书,我才更深地了解对孔子的一生经历,让我感慨。《问学》这样一本书里,如此高屋建瓴的学术判断和思考结晶,随处可见,虽然当我看到有几篇章节中还不够领悟透彻,但我从中也有些收获。这本书的形式,是采取“课堂互动”的对话,在书中都是一些北大高材生,然后和余秋雨有问有答,用关键词讲就是特“和谐”。而采取这种互动的“问学”方式,余秋雨也是瞄准了“百家讲坛”这块儿靶子做类比,认为“问学”显然比“百家讲坛”有趣。

《学与问》读后感 9

今天,我们组织去多媒体教室观看一部抗战电影,名叫《小兵张嘎》,我深深地被张嘎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电影的内容大约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叫张嘎的小男孩与惟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为替奶奶报仇及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排长罗金保执行任务时,表现得勇敢、机智。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的一枝枪,偷偷把枪藏进鸟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敌人拷问时,他英勇反抗,坚强不屈。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发挥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终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鸹窝里的'枪主动拿出来交公,队长则正式宣布把枪发给他使用。嘎子心满意足,便将自己珍爱的木制小枪送给了好朋友胖墩。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要像嘎子学习,不管多么困难,多么辛苦,我一定要勇敢地面对!作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是课文《学与问》的第一段,我觉得说得太有道理了。的确,我们只有不停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提出不同的问题,才会有进步。创新,当我们有了成就之后,学与问依旧伴随在我们左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无止,而问无休”。人的一生,永远也不会有学完和问完的一天,只要活着就有得学。有得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所以学与问将伴我们一生,直到死神的到来。

“学问学问”,为什么要把“学”放在前面,而将“问”放于后面呢?这是因为我们只有学习新的知识。去了解新的事物,才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加入将“问”放于前面,就是“问学”,我们什么都没学到,脑子里一片空白,连问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学了。所以,我们只有先学,才能提出问题,最后取得问题的答案。

最后,用课文的最后一段的前两句来结束这篇文章——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学与问》读后感 10

曾经有人问过我,学问是什么。我只是含含糊糊的答了几句,其实我也不清楚。

直到学了《学与问》这篇课文,我才明白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问”既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也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从小就喜欢问“为什么”,所以,他取得的卓越成就,和他小时候的勤学好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宋大科学家沈括伤愈八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大科学家名叫沈括,在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时想到几个问题,而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他的疑团,于是,他在去寺庙的路上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答案。在求知的过程中,他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终揭开心中的谜团,创作了26卷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课文中为我们举的`这两个具体事例都说明了“问”的重要性

“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是呀,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没有穷尽的,所以我们的疑问也会有很多。如果我们都想哥白尼一样于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像沈括一样遇事不明白去问去实践,“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我们一定要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这样就好比插上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翱翔。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学得越多,产生的疑问就会越多;问得越多,学到的知识也就会越多。因此,我们要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

学与问作文 11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每天放学和上学的途中你自己单独走路时觉得路途很遥远;假如有个同学和你做伴,就 是再远的路也觉得近,这是为什么?

以前,我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有这种感觉罢了。为了解开 这个谜团,我特地找来相关的资料。在我细心 寻找下,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单一的姿势容易使人感到吃力。当我们走远路的时候,手脚不假思索地交错摆 动,一次又一次,重复再重复,使人感到单调、刻板和枯燥, 路程越远,这种感觉越强烈。随着这种感觉的加深,大脑皮质 相应部分的兴奋活动就越来越低,终于使人感到费劲、疲劳。但是,如果一边走一边哼哼唱唱,或者找个伙伴来聊天,谈些 有意义的事情,情况就完全两样了。这时在大脑皮质原来的兴 奋点周围,又出现了新的兴奋活动。削弱和抑制原来的兴奋点 活动,使原来的兴奋活动降低,新的高亢的兴奋活动暂时占了 优势,不断鼓起人们的精神。因此,两个人边走边说就不觉得 吃力了。然而,这只是在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如果对一个有 明确目的和任务、意志坚强、责任心强的人来说,即使路途再 远他也能健步如飞。

这可是我从书上学到的知识,书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它会 教我们许多课外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和书交个朋友,不断地从 书本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与问作文 12

今天老师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探究洗碗的学问。我想:洗碗能有什么学问呢,洗碗不是很简单吗?”

晚上吃完晚饭,我当着全家人说:今晚我来洗碗,你们谁也不能跟我争,特别是妈妈”。妈妈听了高兴地说:好阿”。

开始洗碗了,首先我先把碗里吃剩的东西倒进垃圾桶,把全部碗放在洗碗盆里,打开水龙头,用抺布沾些洗洁精,用力地刷碗,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听着厨房沙沙沙,哗啦啦,叮当叮当”的声音,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演奏家,在厨房也能奏出美妙的歌曲。不一会儿碗就给我洗好了,看着所有碗都变得亮晶晶的,我心里美滋滋的,满足极了。我马上去找妈妈,我想妈妈肯定会表扬我。

妈妈检查后,笑着对我说:今晚妈妈要表扬一下你,你能主动洗碗,帮妈妈分担家务,我很开心。但你洗碗存在很多问题,你自己知道吗?我说:我不是把碗洗干净了吗?”

妈妈说:洗碗也是一门学问,第一你洗碗不仅要刷里面,还有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刷;第二你水龙头开太大了,这样你会浪费很多水,而且你把衣服都弄湿了;第三你洗洁精放太多了,这样你就要用清水过多几次。

我听完妈妈的话,开始去检查我洗的碗,发现几个碗还有菜渣在上面,就按照妈妈说的方法去清洗。过了一会,我把碗清洗第二遍后,又叫妈妈过来检查一下,这次,妈妈看了看我洗的碗,点点头,对我说:这一次终于洗干净了”。

今天,我终于知道了洗碗是那么难,也懂得了洗碗是一门学问。

学与问作文 13

学问,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是学的前提,问是学的方法。“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大门,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古今中外,不管是名人还是平凡人,都明白知识是要学和问结合起来的。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 如果实在很难,我就会放弃,继续思考下一道题。

就这样,我的疑问越来越多,每每考试时,遇到同一个问题,我又不会做了。但是,自从我学了《学与问》这篇课文,我再也不会这样了,在学校里,如果我有疑问,我会先去和同学一起讨论,听他们的见解,听他们的做题方法;如果讨论的结果不统一,就会去追寻老师,老师也会仔仔细细的告诉我怎么做,假如一遍没听懂,我就会追寻第二遍,刨根问底,直到自己明白为止。

我数学如果有不会的,我一直会去问胡澳旭,虽然他总说“我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怎么活的……”讽刺的话语,但是我并不介意。那么,这就是“不耻下问”吧!学问,学问,我们要善于提问,对于不理解的事,要刨根问底,这样,你的知识才会提升。

学与问作文 14

在我们今年的语文书上,第7课《人类的“老师”》告诉我们,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捏,无论怎么用力都捏不碎,这就是鸡蛋的“薄壳结构”。可是鸡蛋真的捏不碎吗?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了证实语文书上说的是否正确,吃过晚饭后,我便在厨房里做起了实验。我从冰箱里挑出了一个最大的鸡蛋,“我捏,我捏,我捏捏捏!”我说道。可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还是无济于事,鸡蛋依然纹丝不动。我只能搬来救兵——外公。我对外公说:“外公,你试试看,能不能把鸡蛋捏碎!”外公挺不乐意,嘴里嘀咕着:“这芝麻大的小事,还用得着找我吗?”只见他右手紧握鸡蛋,使出浑身解数,可鸡蛋根本不买他的帐,一点动静也没有。我苦笑着说:“怎么样?这鸡蛋虽小,可不好对付!”外公心有不甘,又拿着鸡蛋使劲捏,只见他的脸越涨越红,原本不大的眼睛瞪得像铜铃,手上的青筋都“暴”了出来。只见他使的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眼看鸡蛋快要碎了。我便一点一点向后退,生怕蛋黄、蛋清溅到衣服上。最后,外公长长地“嘘”了一口气,望着完好无损的鸡蛋,头一弯,嘴一斜,耸了耸肩,说道:“这鸡蛋可真不好对付啊!”一副沮丧无比的样子。通过我和外公的“努力”,这小鸡蛋还真没碎,看来,真的如语文书上所说鸡蛋有“薄壳结构”的原理,所以捏不碎!

看来,小小鸡蛋里有着大道理呢!

学与问作文 15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原理,有的并不一定是从试验中来的,而是从生活中来的。

前几日,我与爸爸一同去乡下看望奶奶,在院子里晃悠了几圈后,像被磁力吸引着似的走到鸡圈旁。见那些小鸡们饥肠辘辘,刨着土,十分可怜,便偷摸着去米缸抓了一把米,扔给它们,它们叽叽叫着,像是在感谢我似的,我十分高兴。可是,小鸡们虽然很饿,却没有立刻去啄米,而是接着在地上刨刨找找,像是在寻觅什么。我用一根竹竿扒了扒米粒,叽叽地叫了几声,引诱它们来吃。可它们置之不理,若无其事地接着刨地,有一只好像刨到了什么,啄了几下,所有鸡都转动脑袋,扭着肥大的身子去啄那个东西,好像是什么美味佳肴一般。有什么东西在鸡眼里居然比米粒更重要?我疑惑地赶走那群疯狂的鸡,才发现它们争着啄的东西竟是一块石头!什么情况?这群鸡疯了吗?为什么要啄石头?这破石头竟然在它们眼里比米粒更重要?怎么可能?我疑惑地走出鸡圈,然后回头看了一眼,那群鸡见我走了,又争先恐后地挤了上去。我一边走一边想,莫不是奶奶常不喂鸡,它们饿了只好吃石子,吃着吃着就习惯了?想来想去好像只有这个理由比较充分,可是又回头一看,啄完石子的鸡又跑到米旁,津津有味地吃着。

我跑到爸爸身边,把这怪事告诉了他。他说,鸡没有牙齿,吞石子是为了用石子磨碎食物。我恍然大悟。

原来,生活处处皆学问,世界时时有文章。只要我们学会关注身边的世界,世界总会呈现给我们别样的惊喜!

学与问作文 16

小熊学习“标号”这一课时不专心,作业总是得乙。

有一天,小熊的妈妈对它说:“小熊呀,你的标号学得不扎实,去你大伯那里巩固一下吧!”就这样,小熊出了门,但它有一点不明白,大伯是养猪专业户,又不是数学老师,他怎么能帮自己巩固呢?不知不觉中,小熊已经来到了大伯家里。小熊进了门,叫了一声“大伯!”没人答应。又叫了一声,还是没人应。这时,它听见后院有猪叫声,好奇心驱使它跑到了后院。

原来,大伯在给小猪打针治病呢!细心的小熊发现每个针管上都有每只病猪的标号,就问:“大伯,为什么要在针管上写上标号呢?直接打不行吗?”“不行,每只猪得的病不一样,如果直接打会导致猪死亡的。”“那为什么每只猪身上也有一个它自己的标号呢?都是什么意思呢?”“每只猪有自己的标号,喂食、打针、喝水都要按着标号来,”大伯擦了擦头上的汗珠,接着说,“你看这只小猪,它的标号是200909071201m,200909071201表示它是2009年9月7日12时出生的第1只猪,而m表示它是一只母猪,g表示公猪。”“那为什么非要是200909071201m,不能是20090907m呢?”小熊打破砂锅问到底。

“因为有很多猪都是2009年9月7日出生的呀!”大伯笑眯眯地说。“原来标号的学问这么大呀!”小熊欢呼道。

学与问作文 17

进入咸恒西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桌子上摆满的亮闪闪的刀、叉子和汤勺。“怎么没有筷子呢?”正当我纳闷的时候,餐厅的老板董叔叔缓缓走来,“咱们是中国人,一般都是用筷子吃饭,而西方不用筷子,因为他们不会,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西方餐桌上的礼仪。”董叔叔开门见山地说。“西方餐桌的礼仪?和我们不一样吗?”只见董叔叔拿起小刀和叉子继续说道:“西方人都是右手持刀,左手拿叉。”“哦,原来是这样,看来筷子是真用不上了。”

“咦,叔叔又拿起一块小方布是干什么用的?”同学们都好奇的盯董叔叔。

“同学们在电视里都见过这种小方布吗,但是电视里都是系在脖子上或铺在桌上的,今天我告诉大家这样是不对的,也是搞笑的。真正的西餐要把它铺在大腿上,以免吃饭时弄脏衣服。”“唉,以前我和爸爸妈妈在餐厅吃饭时,妈妈也让我系在脖子上,现在想想真可笑啊。”

董叔叔继续讲道:“西餐的礼仪中还有一点就是假如你这个菜很不想吃,也要拿一点点放到自己的盘子里,以示礼貌。如果你想吃的菜离你又太远,也不要为了吃到那个菜而站起来,只能让身旁的人帮你递过来,这样才算有礼貌。”“看来这次我真的没白来,西餐的学问真不少呢。”

咸恒餐厅,让我们了解了西餐的学问,懂得了西餐的礼仪。

《学与问》读后感 18

学与问,就是边学边问。怎样才能学好呢?只要做到这一点,你便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非常喜欢提问题,他经常问父母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为什么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哥白尼能成为天文学家,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我们这个世界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应该像哥白尼那样,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北宋有个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读完前两句他想:为什么全是桃花,时间却相差那么远?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沈括觉得不满意,一直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去寺庙,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读了短文,我明白了: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踏上成功的彼岸。

学与问作文 19

这个周末细雨绵绵,对于我这个好动的人来说可不是件好事。我闲在家里没事干,便在一旁观看起爸妈如何做生意来。

爸爸妈妈可真忙啊!他们一会儿到这边接待顾客,一会儿到那边介绍商品。因为是下雨天,所以买雨鞋的顾客就特别多。过了一会儿,进来一位六十来岁的老爷爷,说要买雨鞋。不出我所料,爸爸给他拿来雨鞋后,老人就开始不满起来了:“老板,据我的经验,这雨鞋底下有条筋的就很牢。你看啊,这雨鞋底下就没有……”我早就料到,这么大年纪的人,做事、买东西都很认真的,还都很会挑三拣四的。爸爸却耐心地向他介绍这种雨鞋的好处,并向他承诺说:“如果雨鞋会漏水,可以马上拿来换。”老人似乎动了心,要试试鞋。爸爸忙搬来一条凳子。老人试好鞋,又说:“这鞋太大了,码数有没有小点的呀?”爸爸笑着说:“没有小点的了,再小的,您老人家就穿不下了。这样吧,我免费送您一双鞋垫,这样大小就合适了,怎么样?”……经过爸爸好长时间的介绍,他才买下。

我在一旁看着,我真服了我爸爸的“耐心”呀!心里还默默地叨叨着:“要想当好一个营业员,不仅要有好的口才,还要有好的服务,更要有好的态度!”今天,着实让我看到了做生意的不容易啊!做生意还真是一门大学问呢!

《学与问》读后感 20

《学与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和北宋著名的大科学家沈括,他们从小就勤学好问,一有问题就去问爸爸妈妈,直到会了才罢休,如果还是不会,就亲身实践。

课文也讲了能者为师的道理,只要他在这方面确实有才能,就可以充当你的老师,只要你有了勤学好问的好习惯,那时候知识的天空将会任你翱翔,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事实也的确如此,那次,老师让我们复 我到家便投入了紧张的复习,并做了一些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有几道题不会,便向妈妈请教,谁知妈妈看了半天也没有搞定,我便接着打电话给在保家卫国的“数学天才”老爸,爸爸听完题目后,沉思了片刻,便将这些题的思路给我梳理了一遍,我听了半天也没听懂他在说什么,爸爸又耐心地换了一个解题思路,这次我一听就懂了,立即解决了这些“拦路虎”。

第二天,老师果然考试了,当我做到反面应用题时,一下子看到了昨天我不会的那道题,哈,这下我可不怕你了!于是我轻轻松松地把这道题做了出来。当看到别人还在抓耳挠腮想不出时,我很快乐,4分到手了。分数批下来了,居然只有我一个人100分,我太开心了!

“能者为师”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只要别人能在某个方面给你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启发,都可以充当你的老师。

学与问作文 21

星期天,我收拾书房,无意中看到一本《趣味数学》,被书中的一道题目吸引住了:通讯员接到一项任务,要把一份紧急情报送往部队。可是路上必须经过一座桥,桥中间有敌人把手,不许行人通过,谁要过桥,敌人发现后就撵回去。但守桥的敌人有个毛病,爱打瞌睡,不过他2分钟后醒来。通过桥要3分钟,问怎样过桥。

这道题看似简单,却十分绕人。我一开始认为很好算,便胸有成竹地拿起笔和纸算起来。但是越做越感到吃力,一点思路也没有。几十分钟过去了,我绞尽脑汁地想不出来。问妈妈吧,妈一定会让我独立做,只提醒一下;问表哥吧,他肯定会嘲笑我,说我笨。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呀!哎,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惴惴不安地去问表哥,哈,表哥也皱着眉头说不会!我们又去问妈妈,果然不出所料,妈妈笑着对我们说:“这道题其实不难,只要你多角度地去思考,就会想出来的。”

我失望地叹了口气,心想:“看来只有靠自己了。”

我先在纸上画了一个示意图,反复地算着。突然,灵光一闪,我发现如果通讯员在敌人醒前走了1、5分钟,然后再往回走0、5分钟,这时敌人就会以为他是从对面过来的,就会把他撵到对面去,这样他就会顺利过桥了。

今天我又解决了一个难题。原来,遇到问题只要你用心思考,就会解决它。

走出书房,我突然觉得天格外地蓝;草格外地绿;阳光格外地灿烂!

真是生活处处皆学问!

学与问作文 22

我今早一起床就跑到厨房,看昨天做的鱼饵,叫醒爸爸妈妈。

开始组装鱼竿,我把鱼棒和收鱼线绑在固定点,把收鱼线和鱼钩穿过另一个固定点,简简单单的,鱼竿大功告成。

水库边,我将鱼饵挂到钩子上,随后把鱼钩抛进水里,等待着鱼儿上钩,可心里一直在砰砰地跳,第一次钓鱼么,有点小紧张。突然,鱼竿抖起来,我往上一拉,可惜鱼饵已经被吃完啦,看来我得加大耐心用到里面。妈妈上起课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对,只要耐心点,马上能钓到。我冷静下来,静静地等待着,目不转睛盯着鱼钩上的标志,只要它有点小动静,这个标志也会随着动。果然,没有白费苦苦等待,这次标志震动得很快,看来这次的鱼还不少我这样的苦苦等待这次标记震动得很快,看来这次鱼还不小,像在人们刀下的大公鸡在挣扎。

紧接着,我用力一收,忍不住喊出来:“哇,好大一条鱼啊!”鱼在水面翻着水花,发出哗哗的声音。我再次用力一收,鱼还是跑啦。

这样太慢了,多放点鱼饵,会不会很快?去试一下。当我把鱼竿收回的时候,鱼饵只咬下一点儿,看来,这个办法也不行,还是用老办法吧!

用以前的老办法,钓到两条鱼,很小很小,不过这也是我钓到的,很有成就感。

钓鱼,也是个技术活,还考验耐心,“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学与问作文 23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关于勤学好问的课文以及古诗,但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与问》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还要多提问,多思考。这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每天都会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展现着它的深邃与神秘。每一个人,无论是懵懂无知的孩童,还是天真浪漫的少年,或是成熟稳重的成年人,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或许,我们小时候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样问那样的问题:为什么地球是圆的,而不是方的?为什么兔子的眼睛是红的?为什么人是由猴子演变而来的?为什么人会做梦?为什么天上会下雨?为什么会打雷?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为什么地下会冒出泉水来?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从而达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铺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课文中为我们例举了两个中外名人的事例,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为什么”,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最终取得了卓越成就。这和他小时候的勤学好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古代北宋的大科学家沈括,从小就勤学好问,在求知的过程中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但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仔细观察,最终解开了疑团。创作了26卷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做学问就要像哥白尼和沈括那样。不仅学,还得问,更需要仔细观察,勇于实践,才能在思考与实践中求得真知。

在生活和学习中,离不开学与问,更离不开观察,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它让我们成长的脚步飞扬,让我们的思想插上了梦想的翅膀。所以我们要多学多问。

学与问作文 24

一幅漫画,会使人捧腹大笑,也会使人受益匪浅。今天,我就看了一幅耐人寻味的漫画。

这幅漫画大体是这样:一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人,坐在井边钓鱼。手里捧着一本书,书中写“有水的地方就有鱼”。

看到这儿的时候,许多人肯定会情不自禁地大笑:“井里怎么可能会有鱼呢?”可我却笑不出来了,陷入了沉思中。这个人为什么会这么愚昧?他难道不知道井里没有鱼吗?我国的儒家创始人、大圣人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缺乏信心而岌岌可危。是啊,正如孔子之言所说,这个人只懂得埋头苦读,却不知根据现实生活认真想一想,结果闹出一个大笑话。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问题:有的 只有将学和问结合在一起,认真地去学,不懂的就虚心去问,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会闹出一个大笑话来。

智慧老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学”,一个叫“问”。两个儿子各学各的,谁也不帮谁。结果,两个人都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智慧老人教育两个儿子:“读书,不光要去学,不懂就要问,这样才能真正地学习。”两个儿子听完后,恍然大悟,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学到了许多知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学”与“问”的重要性。

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希望同学们一起做个有学问的人,而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问作文 25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学艺的经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一次学艺,就是一次考验。前方是未知,只有坚持下去,并且选对方向的人,才能最终学成。

我学的是国画,在学艺的途中,我也洒下过许多自己辛勤的汗水,懂得了不少道理。

刚开始,我画的都是水墨画。老师讲解一幅画,我便画一幅,每次课上皆是如此。课上我很少讲话,对一幅画的了解往往只限于老师上课时所讲的,不懂也很少问。我就这样画完一幅又一幅的水墨画。直到有一天……

那天课上,老师还没来,我们就自己练习。等到老师来了,大家才惊奇地发现:竟然来了位新老师!果然,新老师有新教法,上课还没讲一会儿,我就听到了一个新词:工笔画。“什么鬼东西?”我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看四周,却发现别人都是一副耳熟能详的样子。原来他们早就会画工笔画了!可我压根听都没听说过!没想到,老师还要让我们自己试着画一下工笔画。他只简要地说了要什么颜色,发了一张纸,便自个儿做事去了。怎么办,我还不会画呢!我左思右想,也依然没有头绪,刚想问老师,心中的一个念头却又阻止了我。结果折腾了半天,一看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只好硬着头皮,拿起画笔,全靠老师随口说的几个关于工笔画的词一边猜,一边画起来。

说来也奇怪,尽管我不会画工笔画,但我却也将这幅画七拼八凑地画了出来。到后来,我越画越来劲,下笔速度也越来越快,整幅画很快就被我画完。我这才抬起头,望瞭望四周,却发现别人都才上一点点颜色,更慢的甚至还在勾线。怎么回事,他们画的也太慢了吧!当我正沾沾自喜的时候,老师已走了过来,他根本不留情面,开门见山,张嘴就说道:“嘿!你在画什么呢!我让你画的是工笔画,瞧瞧你在画什么?明明就是在抹颜料嘛!”我一听就蒙了,心中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赶忙问道:“那应该怎么画?你不是让我们先上一些赭石,再上胭脂的吗?”“工笔画是先上少许颜色,再用清水荡开,而你完全是平涂。你不会画为什么不来问?快去重画!”老师的话引来了一群同学的围观。我真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

是啊,问是多么重要。从那以后,我遇到了问题就会立刻去问老师,这使我绘画水平大大提升。问,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字,但对于学习来说,却意义重大,如果一个人不常问,就绝对学不好,学不精,只能学到点皮毛。古人云:“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如此多的名言,都表达了这个意思:要多问!由此可见问的重要性。只有问了,才能让别人解答你的疑问,才能多得到一份知识。当然,也不能事事都问,要懂得善问,“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总而言之,我们绝不能小看这小小的一个问,它可是一个大道理。

有了那一次教训,我懂了不少,再也不害怕提问。但我知道,我还有许多要学。学艺的路,永无止境!

《学与问》读后感 26

学问何处来?从勤学好问中�

而说到问,我便想起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那天是语文考试,可我们几个自以为稳操胜券的人望着一条熟悉的考题傻眼了,互相递着眼色,可得到的却全是无奈的耸肩。最后只能瞎蒙,可当时自己估计正确的可能性几乎与中国男足赢世界杯的可能性一样高。

何题?“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请君用一成语概括。若放在平日不会也情有可原,可偏偏这题昨日刚出现在我们家庭作业中,整班全灭,老师只冷冷抛下一句“下午讲”,可谁知下午率先迎接我们的却是一考试。(读后感)

那次考试那一题只有M君对,答案是瓜田李下。吾们不服,逼问M君如何知道,他平静地回答了一句“上午问老师的。”吾们顿时抓狂,大有把M君吞了之势,面对如此情景,他仍平静地回答了一句“上午问下午考,有何不妥?你们怎么不晓得问?”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们都有无语地从M君座位旁离开。

一道昨日不会之题不问个究竟,导致了下午考试直接丢分,老师没有什么不对,M君也没有什么不对,不对的却是我们。我们刚愎自用,自以为天下无敌却输给了一个无名小卒,我们难搁面子,只因为平时在同学面前装得无所不知,再问老师岂不甚是虚伪?

而今天学的《学与问》这一课也解开了我心里许久的一个结,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也顿觉孔圣人所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极是也。

明悟总结

向人请教不是耻辱,面成熟谦逊的表现,而在千万个“为什么”中我们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做到真正的有学问。

我请教,我学习,我快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