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一直躺在书柜上的《红楼梦》被我拾起,翻开了它带我进入了红楼梦的世界。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名著,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显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灭亡的历史趋势。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是个柔如水的女子她洁净脱俗,多愁善感还有些傲娇。而林黛玉最大的缺点,就是看不清也不愿看清那些所谓的“人间世道”,不会学薛宝钗的为人处事,没有想过要讨好任何人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薛宝钗的形象虽然并没有林黛玉王熙凤之辈那样的色彩鲜明,就算跟贾宝玉,也没有什么前世的孽缘。可书中最稳重,最大方,最贤惠的要数薛宝钗了,她处处想得周到,处处为别人着想,并且聪慧过人。虽然有时候林黛玉小心眼嫉妒薛宝钗,但她却不计较,依然与林黛玉相处得很好。薛宝钗的文采也不比林黛玉差,作的诗也是相当出色的。她与林黛玉都是金陵十二钗之首。可惜最后却生病去世。
放下这本书,却放不下一腔忧愁。斯人已去,悠悠岁月空留余恨。这满纸荒唐言,却注定流芳百世,付与说书人。
原创钟晓娟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的《红楼梦》。
这本书里有机灵的宝玉,疑心的黛玉,贤惠的宝钗,聪明的凤姐,贪色的贾赦……
故事主要讲了:黛玉来到大观园,先是很拘束,后来慢慢的融入了他们。黛玉和姑娘们一起建了个诗社,没事时都聚在一起作诗,后来黛玉喜欢上了宝玉,宝钗也喜欢宝玉,但宝玉喜欢黛玉,他们三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三角恋”。最后,宝玉娶了宝钗,黛玉猝死,贾府衰败。
《红楼梦》有着复杂的情节,各式各样的人物,我似懂非懂地,还是全读完了,最喜欢一个故事:宝玉娶亲黛玉瘁死。凤姐献个调包计,原本是要娶宝钗的,却对宝玉说是娶黛玉。黛玉后来知道这只是一个调包计后,伤心不已,后来气断一绝,死了。宝玉的婚姻,黛玉的死,反映了封建社会婚姻包办,为了政治目的以及家族利益,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把孩子幸福抛开。
这个故事,我不由地想起我的爸爸妈妈。爸爸说过,他俩相爱了十五年,2005年相遇,经过三年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终于在2008年结婚。爸妈结婚时,家里条件不好,外公外婆就没要彩礼,还特别支持他们。于是妈妈跨省,从广西嫁来广东,2010年生下了我,我们一家过得幸福快乐!这样的幸福,若宝玉黛玉看到了,一定羡慕不已吧。
《红楼梦》对我这个小少年来讲,可真的好难读懂,但是里面精彩的故事,还是深深吸引着我,让我深受启示,我想我以后一定还会读第二遍,第三遍……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恬淡自适的午后,寻一本红楼,与开至茶蘼的繁花为伴,一同进入凄美悲凉的红楼梦中。
游走在书中,恍然若见,娇柔的黛玉缓缓而来,真是“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滴翠亭外,是宝钗扑蝶的欢声笑语。隐约可见的是善良纯真,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的宝玉……
红楼梦中,人物繁多复杂,可我却偏爱于拥有“真性情”的林妹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她与11岁的贾宝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贾母打点,自视地位在三春之上,实则只是隔一代近亲,因被王夫人的仆人最后一个送宫花而很不愉快,而道∶“我说呢,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在她忧愁苦闷时,会一个人默默流泪,作诗消愁,活出了自己。反观宝钗,她生长在皇商家庭,处处循规蹈矩,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受到贾府上下一致好评,但在我看来她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麻木的按照规定的去做便是了,也不知自己开不开心。在宝玉将她比做杨妃时,她也曾大怒,但也只不过一句反讽的话。
同是处于旧封建社会的礼教中,两人却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在忙碌的高中生活中,我每一节课全神贯注,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全力以赴每一场考试。然而不乏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学习压力大,不知何处宣泄,只得牺牲剩余时间,全部投入当中,只为成绩与班上的同学一样,才能够有他人的赞许和认同。这样的我活的很累,似乎与宝钗一般,而遇到了红楼中的林黛玉,给了我不少启发——我不应把自己逼的太紧,闲暇时间,或许可以同朋友聊聊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在意于他人的眼光,应该活出自己。虽然黛玉结局病逝,并未嫁给贾宝玉,但也曾在饮酒赏花时,才气逼人,艳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的诗情”还是“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无不体现她的娟雅脱俗。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从古流传至今,曹雪芹生动的人物刻画,完美的景物描写,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博大精深的人生道理,次次读,次次悟。不正是这样的原因,才会让文人墨客爱不释手吗?
六七班张若岩
在浩瀚的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部作品,它没有《三国演义》那样豪迈、直爽,也不像《西游记》那样充满奇幻、奇妙,但它却因人物间感情描写细腻、结构安排宏大引得后世学者喋喋称奇、拍案叫绝,它就是中国传统文学名著《红楼梦》。
在《红楼梦》中,宝黛初会,是一场佳话,也注定了他们今后的命运。在黛玉拜过祖母后,贾政之妻王夫人就对黛玉说“我有一个儿子,平日里啊爱闯祸的很,家里人都管他叫‘混世魔王’”。黛玉听后,便回想起母亲曾给她提及过的这个表哥,母亲说他讨厌读书,生性劣,但外祖母却十分的宠他,所以便没人敢管他。正在大家说话的时候,宝玉便急匆匆的来了,只见宝玉穿着得体、仪表不凡,初见黛玉时却突然的笑了:“我曾经好像见过这个妹妹。”而黛玉也很是吃惊,觉得眼前这人极为熟悉。这便是宝黛初会里的情节描写,文笔细腻,更能让人感受到宝黛之间懵懂的、纯洁的感情。
在宝黛的情感里,不含任何的杂质,他们本以为在他们的感情里不存在封建社会门当户对的联姻来阻挡他们的爱情,可是他们终究逃不过这命运的捉弄,无情的事实折断了这对恋人向往未来的翅膀,为了家族的利益,家族长辈们不惜拆散一对有情人。最后虽说两大家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好处,可是黛玉也为此付出了生命,而宝玉最后也选择了出家,这种结局倒是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有几分的相似,让我不由得为故事中的宝玉和黛玉感到惋惜。
当我合上手中的书后,似乎淡忘了王熙凤对金钱的疯狂、妙玉对宝玉的痴迷等书中情节,好像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失而结束了,可真的就结束了吗?我不禁陷入了思考:造成贾家悲剧的,并不只是众人的事不关己,而是那个时代的封建制度。但令人痛惜的是在今天也能看见那些陋习的影子,而我们出生在这个时代,就应该勇敢地摒弃这些陋习,让所有人都获得幸福,而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高一二班陆敏仪
红楼梦,梦红楼。《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是一本长盛不朽的巨著,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推向了顶峰,更是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足见其在民间流传至广泛。其作者曹雪芹本是贵族世家的子弟,家道中落后辗转多年,将这“字字读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石头记”写了个八十回,后便不见踪影了。这《红楼梦》的完整版本在红学圈内众说纷纭,如今有幸拜读了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我心确真久不能平息。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书速速读完,因因果果郁结在心不甚了了。此书虽说是以林黛玉贾宝玉的悲剧爱情故事展开叙述,可里头却不止讲了这一个故事。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更是本书能观红楼高深奥妙的地方。
红楼梦中作者对人物形象刻画功底的深厚是最令我钦佩的地方,单是对主人公林黛玉的描写就让人连连叫好。先是借贾雨村的境遇引出林如海,又交代其膝下无子遍将唯一的女儿待遇将做儿子养,聊解膝下荒凉之叹,这黛玉便识得几个字。此时的黛玉在人们心中之淡淡的、模糊的有了一个轮廓。在之后,则是在黛玉进荣国府之后对其像皴染式的手法令其人物形象渐渐地活灵活现起来。作者描写这人物,并不是较之现代小说般通过一件事情便统统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呈现出来。而在这之前,绛珠仙子落凡尘还泪这一说,又是将黛玉的人生剧情线安排的妥妥当当,叫你虽知道了她是个来还眼泪的,是个三两天就哭的多病丫头,也勾着你去慢慢解开黛玉究竟怎样将这血泪还给宝玉。若说“犹抱琵琶半遮面”最是朦胧动人处,而曹雪芹这直接把琵琶给砸了的疯狂剧透小说,却更能让人撩拨起心头的奇心与窥探欲。叫你读过去,细细咂过后,将辛辣苦甜都尝过后,心甘情愿地看他砸琵琶并清扫垃圾。
我读《红楼梦》却不似许多人那样规规矩矩地读来,而是先让人剧透了探春的结局。原应叹息中的三妹妹探春是我目前除去宝钗和风姐姐外第三中意的人物。她聪慧、可靠、有一手好的管家能力,她还刚正不阿、有胆有识,作者评她:“才自精明志自高”。这一般在古代如此能力出众的女子,却只因她是庶出,便也落得悲剧收尾。她是蕉下客,是蕉下覆鹿的鹿,亦是虚幻。她放风筝的情节也暗喻了她将远嫁而“一梦遥”的哀叹。放风筝,放纷争。古时女子远嫁不比今日可以乘上各种交通工具回娘家,古时远嫁就意味着失去娘家的庇佑,以后将要自扫门前雪。这里有意思的是,探春是南安太妃认作干女儿后送去和亲的,按理,送去他国和亲,小日子当和和满满,巧在,朝廷倒了。却也不巧,朝廷腐朽多年,改朝换代是必然的,只可惜的是葬送的探春的前程。朝廷都倒了,哪还来的娘家和靠山。她叹,我亦叹。叹所有的才情比不过一句荒唐言,叹女子能有善终的竟少之又少。
书完,梦未休。书中展示的诗词歌赋,叙述手法和巧妙文笔都令其在文坛上有着极高的地位,解梦一天不行,一年也未必行。将思想拔高和让立意深远,都是《红楼梦》教我上的一堂永不终结的课。希望再入红楼时,能收获更丰。他云作者痴,仍解其中味。
宋佳怡
孔子云:“不教而杀谓之虐。”
然愚以为,无须“杀”,仅仅一个“不教”,或者说“不愿教”、“不会教”,便堪称为“虐”。
而这一“虐”,放在仲永身上,足以为之“伤”;放在《红楼》诸人身上,便是这一出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悲剧。
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即为贾宝玉。
警幻仙子眼中的宝玉“天分高明,性情颖慧”,而贾所做之《芙蓉女儿诔》,读来文采斐然,便印证了这一点;同时,他情真意切地赞颂晴雯一片玉洁冰心,在那样一个阶级分明的时代,会去为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婢女写那样一篇祭文,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片冰心?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宝玉待身边诸女子“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也的确不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将时人广泛追求的功名利绿看透,突破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禁锢,勇于讥讽被捧得高高的所谓“圣人言”,敢于做一个不顾世人眼光的怪胎。
然而,这便是全部的宝玉吗?我们为何就不能得到一个更好的宝玉呢?
假如,有一个人能教会宝玉:的确,观念或已陈腐,思想或已被禁锢;但能作下“圣贤书”的先贤,无一不曾是惊才绝艳之辈,无一不曾怀着“兼济天下”的梦想,那是千年时光腐蚀不去、后人涂抹掩盖不掉的智慧——同为天纵奇才,可以不喜,却必须尊重。
假如,有一个人能教会宝玉:的确,男女、主仆之间的不对等不该存在,在世俗的不认可中我行我素极为不易;但徇私帮助犯了错的下人,与姐姐妹妹腻在一起,却只能说好心办坏事:徇私必会导致阿谀奉承,使众人一味讨好宝玉,而不再各司其职;宝玉不认为女子名节重要,可认为自己名声重要的女子本身,却不得不为之痛苦——反对家规的严苛就去改家规啊,想要女子不再受压迫就去改世道啊,站在主人、男子的角度肆意妄为不比不作为本身更可怖吗?
假如,有一个人能教会宝玉:的确,朝堂上已逐渐被“文死谏,武死战”的“大丈夫名节”所占领;但角落里仍然存在着文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初心,存在着武将誓死守山河的热血——没有看到美好那就去找啊,宝玉不是很擅长发现身边人被常人所忽视的美好吗?找不到就自己创造美好,不行吗?纵使不愿沾染这些“俗事”,那也可学学五柳先生,何必作为“国贼禄鬼”的子孙,吸着百姓的鲜血,享受这富贵荣华、锦衣玉食呢?
也许,我们可以说,这样一个可以教会宝玉的人几乎不可能存在——现代社会都极少,更何况在那样一个时代。可是,少一点偏宠溺爱,少一点威胁打骂,长辈稍微正一正家风,稍微教会宝玉一点点谦逊,前面假设的人无须存在,凭宝玉自己,也定可大有不同。
当然,最好再来一个人教会凤姐放印子钱是错的,教会迎春敢爱敢恨,教会探春更早地、更完善地改革……
可是贾府的长辈不教啊!他们比仲永的父亲还要过分啊!而这样的他们,却多又是时代与命运造就的。
“不教而杀谓之虐。”这是天才的悲剧,人性的悲剧,亦是时代的、命运的悲剧。
想看湘云踏遍山河,想看宝钗位极人臣,想看黛玉笑容常在。
想看宝玉兼济天下。
胡笑言
初读《红楼梦》,雨落惊梦醒。书中的女儿们各有各的性情,惹人怜爱,唯有那赵姨娘自私、刻薄又狠毒,似乎集所有女子的坏于一身,令人生厌,生不起半分的同情之意,只在心中暗暗地想着:这般白雪红梅的琉璃世界中,怎会出现这样的人物?
无意中再次翻开书籍,恰是赵姨娘在向探春诉苦,彼时她一把鼻涕一把泪,虽是无作文理取闹,但那一句“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却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跳入我的眼中,再也忘不掉了。恍惚许久,眼前晃过一个满面泪痕,形容槁枯的女子,美貌不再,她处在被人忽视的角落里,怨毒在阴暗的角落里滋长,散发出腐朽颓败的气息。在这偌大的贾府之中,她虽算是半个主子,又育有一儿一女,却从未得到过敬重,就连家里买来的唱戏的丫环都能与她对打对骂。她被困在这荣华富贵之中,满眼珠光翠影,却从未真正拥有过分毫,就连亲生的女儿也不认她,只唤她“姨娘”,也不愿认她的兄弟作舅舅。几十年难耐又不堪的光阴就成了煎着的一锅油。
贾府众人说起赵姨娘来,都是满满的不屑,谁也不曾想起过她曾经的锦色年华。那般青春的容貌,大抵就是现时的探春吧: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观之忘俗。在一群贾府的家生丫鬟里,她应是鹤立鸡群罢?活泼伶俐的小丫头,乖巧可人,讨人欢喜。谁曾想,一朝被荣国府的荣华富贵迷了心,美貌滋长了野心,攀上高枝儿,做了妾,小丫头长舒一口气,自以为功德圆满,从此一步登天。然,现实从不如话本子上描绘的那般美好。以色侍人,焉能长久,不过是红颜未老恩先断。她的梦在日复一日的难堪中破碎:女儿与她生疏、儿子不堪大任、底下的人也瞧不起她……赵姨娘的心大概是一点一点灰了的,烟花易冷,年华易逝,从此繁华不再,空余她满腔的寂寞,却换不来同情,只有别人的厌恶。
庭院深深深几许,她的青春啊,就这样埋葬在贾府的深墙大院之中,无人再忆起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是一个可悲又可叹的女人啊!我曾想过,若是赵姨娘当年并未留在贾府,而是嫁给贩夫走卒呢?她的后半生又会怎样改写?也许再没有锦罗绸缎,锦衣玉食,雕梁画栋,只是着布衣,佩荆钗,食糟糠,随着她的丈夫住在乡间,生活清贫,自给自足。但是,简单的生活也有简单的快乐,那是最最真实的快乐,她可以肆意的大笑,做回真正的自己,而不是被那个“赵姨娘”的躯壳所困住,寂寞一生。
芳华刹那,一地落红,拾不起,放不下,她的一生呐,终是付与那深墙大院,从此再无人念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图片
庄舒棱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展现了一幅封建大家族、大豪门由兴而衰,直至灭亡的历史画卷,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
最令我意难平的,是林黛玉。
因为从小寄人篱下,所以造成了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敏感多疑的性格。她会因为宝玉与其他大观园里的女子作乐而吃醋、委屈,刚开始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她很矫情,但是慢慢地,继续读下去,她会在宝玉挨打以后趴在他的床边哭;她会很耐心地教香菱写诗……她幽默,通透,知世故而不世故。
在当时那个表面看似风光实则腐败不堪的大家庭中,黛玉如同一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在大观园里,女性是被统治者,男性是统治者,然而,在贾宝玉心里,却是“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也许正是他与寻常男子不一样的思想,所以导致了他和黛玉的惺惺相惜吧。但是,我又觉得,宝玉像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他单纯,没有世故,多愁善感,叛逆又守礼,即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依然无法保护自己身边的人,更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看到最终宝玉和宝钗成亲,黛玉泪尽而亡时,我心如刀绞,大概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吧。我甚至在想,如果宝黛是现代人,如果他们不是表兄妹,那结局会不会截然相反呢。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哪怕是亲戚之间,都难免会有隔阂,更别说是普通的社交关系。我们小心翼翼地处理着自己的人际关系,最擅长的便是“看破不说破,给双方一个台阶下”,我们以为,这样给予双方体面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可事实是,我们变得越来越孤独,我们早已习惯戴着面具与人相处,也早已忘了该如何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们甚至不知道何时才能撕掉这虚伪的面具,因为我们害怕被人看破。
时间久了,我们已经能够对情绪切换自如,却也永远地丢失了最真实的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这时,黛玉和宝玉的出现就如同是对我们的救赎,他们“世事洞明,却不以世故待人”,他们的出现,使我们的那层面具自然而然地脱落了,我们感动于他们的出现,他们感谢我们这个社会的开放。
或许,宝黛只是生错了时代。
或许,我们也可以,灵魂有香气,内心有风景。图片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感动了无数人的经典名著,它主要讲的是林黛玉因丧母,被外祖母接到贾府,见到贾宝玉及众姐妹,大家在一起相处的都很融洽,后来宝钗被家事缠身,宝玉被父亲要求上学,迎春出嫁,大观园冷清起来。不久,宝玉糊涂,元春死去贾母做主,让宝玉娶宝钗,黛玉孤苦而死,最后大家势败宝玉出家。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为宝玉而叹息,为黛玉而伤心,为凤姐而担心,为迎春而惋惜,为大观园的衰落唏嘘。
红楼梦这本书中有许多好词好句,这书中的人物感情也十分充实,往往会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
在故事中,贾母因黛玉得重病不为宝玉的感受,把宝钗许给了宝玉,还骗宝玉和宝钗成亲,对这一段我是十分位宝玉愤愤不平的,贾母怎能不为宝玉的感受,他明明是知道宝玉喜欢黛玉的,却把宝钗许给宝玉,害得黛玉以为宝玉不喜欢她了,把她和宝玉一起写的诗词烧了,伤心死去。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我面前,我要向他学习,练好作文基本功,提高自己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