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整理的活着读后感1500字左右【优秀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人世间每天上演的不是生离,就是死别。也许年少时我们面对亲人的离世觉得痛苦万分,可是年老时那种悲痛早已经化为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而中间的这个过程我们只能选择活着,并且好好活着。
余华先生曾说:“死亡不是失去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是的,人生何其短暂,谁又能活过时间呢?用这样来解释死亡可能也是给在世的人一点安慰吧!
读余华先生的作品时,我还尚小,约莫刚初中毕业,那时候就觉得《活着》这部作品就是一个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很同情故事里面的福贵,觉得这世上最悲惨的人也莫过于此。
余华先生的作品吸引的读者,应该大部分都是80后,因为更加贴合那个时代背景,从而产生共情,当然还有我这种口味比较独特的90后,就喜欢他那种犀利的笔锋。
余华先生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谈及到先锋,可能有人要问了,什么是先锋文学呢?首先“先锋”一词,最初是源于军事用语,19世纪初始于法国*,后面转向文学艺术。而“先锋文学”就是指那些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的文学。余华先生在此文风上就颇有建树。
而《活着》这部作品也被中国影响力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改编成了电影。我是先看的电影后读到小说的,电影和小说相比,电影可能更加温暖一些,至少让人觉得有些盼头,而小说则显得更为残酷。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加喜欢小说。鲁迅先生曾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人眼前,毁灭给人看。”因为生活永远不会像电影一样给你预设一个充满温暖的结局,它总是在平淡的日子冷不丁的给你一剂意外,让你猝不及防,真实并且感受真切。
那《活着》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其实故事很简单,用一句话就能讲完,主人公福贵,经历着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他的亲人、朋友也在这些政治运动中相继离世,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黄牛生活在世上。其实看完这句话,你也许会觉得,这也没什么,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悲惨故事而已。
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所爱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去,而你却要笑着活下去。福贵的儿子有庆,觉得能救县长夫人是很有面子、很光荣的事情,于是他躺在了手术台上,开始觉得头晕,后面觉得越来越晕,到最后血被抽干,死在了手术台上。不敢想象一个孩子最后死亡的归宿,竟然是献血被抽干,最后失血而亡。当时看这一段时,真的不寒而栗。
福贵的父亲,被前来讨要房契的龙二气死;福贵的母亲,生病死去;福贵的妻子,软骨病去世;儿子,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生病变成哑巴,在生产时大出血而亡;女婿,在做工时,被水泥板压死;外甥,因为太饿,被干豆子撑死。谁能想到,经历了一切苦痛的人,上天却格外眷顾他的生命,让他活着,一直平平安安的活着。
之前说这个故事我初中毕业就已经读过,去年的朋友的婆婆因癌症离世,我又拿出来读了一遍,愈发认同这样一句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并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告诉她,婆婆只是走出了时间而已。但我并非局中人,也知道,去世的人虽得到了解脱,可是活着的人真的需要勇气。因为她以后的日子都没了她最爱的人,最懂她的人。
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福贵的勇气可能真的不是常人所拥有的,但是我相信那个时代一定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福贵,没有什么比活着能更好地尊重生命了。
每次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都很喜欢读余华先生的作品,每次都能有不同的领悟。开心的时候,看看《活着》觉得这样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不开心的时候,看看《活着》觉得自己的处境也没有福贵那么惨,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读余华先生的作品就像蒜蓉配着老酒,阵阵的讽刺与辛辣。喜欢他冷漠地凌迟着现实,通透且难以忘怀。如果尝过余华文字的那种苦,你会更加珍惜现在所获得的那一点滴的甜。
生活中的困难如红太狼手中的平底锅一样层出不穷,但我们再怎么苦,怎么痛都要忍着,这才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意义所在。
相信许多人看过《活着》之后都感慨万千,一股悲怆的力量沉压在心头,这是艰难困苦将要压倒人们的力量,也是人们在重压之下欲意反抗的力量。《活着》向我们展示了一幕幕生活困难与人们顽强抵抗的生动画面,富贵的好赌导致倾家荡产,家珍的离家出走,有庆的意外身亡,凤霞的难产而终,每一个故事在我们脑中都如此生动深刻,都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生活窘境的突如其来,人们的悲痛欲绝,人们的顽强活着,让我们领悟了人之所以要活着的伟大之处。
我看《活着》,仿佛不是在看一部普通的小说,而是在品味一个有血有肉的渗透者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如何隆起,如何光耀万丈。这种精神自然只能从困境的苦海中孕育出来,也只有在困境的苦海中生长出来的自强不息精神才会显出光辉。富贵从败家子变成有担当的一家之主,他在绝境之前执着抵抗,感人肺腑。家珍在富贵被抓之后,以一个弱女子之身养老携子,催人泪下。凤霞难产时,富贵、家珍、二喜的坚持不放弃,不允许凤霞离去,使人动容。以上这些难道还不能说明在困难之前自强不息的重要和伟大吗?
回顾我们的生活,有多少人因一点点的挫折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选择自暴自弃,有多少人为生活中的一点点不顺意而悲观失望,囚禁自己。其实,无论活在哪一个时期,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毫无波澜的,而总是会激起巨大的波浪来阻碍你生命之船的航行,而且总发生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多数人会因为生活中的诸多事与愿违而选择放弃人生。其实,眼前的困难是有生命的,在你懦弱是它会变得异常强大,丈势凌人,而当你勇于面对它、正视它而不逃避时,困难就变得很弱小,不堪一击。
在我身边就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小女生,刚进大学时羞羞答答,不敢再生人面前说话,甚至不敢跟熟人大声讲话。到了要面试社团时,她有很多想进的社团,但又由于他胆小怕事的性格,她感到很矛盾,所以在社团面试处左逛右荡,心慌得很。之后,我悄悄的对她说了句:“别怕,里面的师兄师姐最喜欢你那样漂亮的女生了。”听完,她突然如释重负,用明亮的眼睛看了看我,微笑着去迎接面试了。
通过面试,进入社团之后,自然有很多社团工作,而且大部分是需要人的胆量的。小女生又变得迷茫不已了。我又悄悄地告诉她:“在困难面前,你弱小它就强大,你强大它就弱小,所以你必须正视它,才能击败它。”于是她鼓起勇气,勇敢面对每一个挑战。
现在,她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任何难题对她来说都是小菜一碟。我们都叫她“女强人”呢。
所以,每个人一开始都是弱小的,只有经过不断的磨砺和挑战才能逐步强大起来,逐步养成“活着”的自强不息精神。因此,我们要认真领悟和参透《活着》的精神内容,学会它,拥有它,珍视它,让“活着”精神伴随我们一生。
有哪本书比《活着》更有意义,能更好地有感而发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还是《冷山》?《活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虽然不会像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哭得稀里哗啦的,但看《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小时候,我曾想过自杀。自杀,现在一想,咳!一个惊心动魄的词语!
那是小学时,我的数学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数学老师罚留堂。我写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永远都是次等货。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惊胆战的,每天都期待着可爱的老师们不要当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面对我一个人实行鞭策,但老师们还是这样做了。我没了面子,没了自信心,没了立足之地,没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没了一切。世界没有了任何色彩。但我还有一条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结束她,结束了她我就可以逃开一切。但当我站在家里阳台向下望时,当我一步一步爬上长城时,我突然发觉,我并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阳台上的栏杆一跃而下,在长城上可以将扶紧栏杆的两手松开,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触目惊心哪!我不想死了。
后来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对我有了几分羡慕,自然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我的心情如同拥有了一切一样兴奋。庆幸当初我没有做愚蠢事儿啊!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8、电影《活着》观后感
9、活着的读后感3篇
10、活着读后感三篇
余华的《活着》属于经典之作,被拍过电影也没看,书也一直是从别人口中听说,有一天,不同时段看到不同的人说“xxx(一件事)让我想到余华的《活着》”,就决定看这本书了。
叙事类的小说看得很快,两个小时不到就看完了,吐槽一下这本书应该是被翻译成很多个版本,自序都有很多个国家的翻译版本。
里面很经典的一句话应该是: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一开始不太懂吧,看完后觉得大概就是我不是为了除我以外的任何人而活着,我是为了我自己而活着的。
主人公福贵真的是克死一家人,过于戏剧化和悲剧了,想起在医疗还不发达的时候,发烧感冒都觉得像是得了绝症,没钱治病明明是小病都觉得只能在家等死,头晕乏力只知道喝热水和躺着休息一下。
只能说命运太捉弄人,生死都发生在一瞬间,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叙说着一次次主人公亲人的离去,没有很大的天灾人祸,死因都很平常,福贵没有一次想过轻生,总觉得这部小说适合出个节选,放在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上,画几处划线句子,问此处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如果你是福贵,你有什么想说的?体会到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魅力了,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魅力,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
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的时候,他救下了马上要被宰掉的牛,被告知它只有一两年不到的寿命了,他说够了,他也差不多只有一两年不到了,能够陪伴它走到生命的尽头了。
年纪越大越觉得陪伴很重要吧,年轻的时候或许想要的是自由,现在想要的是有人陪伴,有人陪着去旅行,有人陪着逛街,可以有相对独处的时光,但是偶尔的一两个好友陪伴一起聊聊天,就觉得收获了简单的快乐,之前觉得一个人旅行很酷,现在觉得一个人旅游除了酷还有一点孤单,没有人分享心情没有人帮忙拍照没有人肩并肩走在旁边就很缺乏安全感。
享受独处,渴望陪伴,一个人也可以去做这件事,但是两个人去做会快乐加倍呀,也体会到了伴侣的重要性,最近散步,一家三口,感受到了父母陪伴我,我陪伴父母的感觉,长长的路上我们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到了跳广场舞的地方,我陪老妈跳舞,老爸一个人兜圈,兜累了就看我们跳广场舞,还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就多给陪伴吧,昨天是中秋节,这种感觉更加强烈,顿顿都是团圆饭,所以中秋节也不是很特别的一个节日了。
老黄牛陪伴着福贵度过他最孤单的一段生命的尽头,他说有想说的话就对它说,尽管它不会回应,但是它会倾听吧。
文章最后一段话是“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都说看了《活着》更容易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确实,今天抽出去考察,两天半要完成三十家企业老总的考察,三十家企业里还有七八个在乡镇的,有可能周六都要加班考察,考察完还要回来写材料,但是居然可以从夹缝中感受到幸福感,零碎时间看书,中午能回家睡个午觉,抽了半个小时坚持打卡每日一画,还有可以抽出时间写个文章,其实哪怕每天忙碌,只要花一点点时间来感受生活,就还算是幸福的。
开会的时候会拿着练字本练字,看起来大家都在认真记录,我似乎也在认真记录似得,晚风吹过,抬头看看天空,感受到那一瞬间的惬意,所以生活是自己的,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取决于心情,我想福贵也是一样吧,哪怕命运这样捉弄它,他还是活着,寻找老黄牛陪着他,而相比之下,我们就要幸运多了,我很满足了,快乐是基础,追求的是更快乐更幸福。
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它没有额外的喧嚣浮华与功名利禄,它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是最自然的生存状态,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本书的正文有些太过平静,平静的有些令人发指,生活将一个人的命运血淋淋的扒开,在好不容易结痂的时候又去揭开,在这种长时间不断叠加的痛苦中本该呐喊、哀嚎的境遇下却是以最不可能存在的平静来展现,也正是这摸平静让人欲罢不能的沉浸其中。对于主人公富贵一生的困苦,作者只是平淡的叙述像太阳东升西落像树木春发芽秋天落叶一般,然而呈现给作为读者的我们确实久久的意难平,但也是这种反差让我们悲愤命运的不公的同时也能奇迹般的平静以待情绪内敛正式生活。
故事内容是作者在偶然间结识了一位老农,并由此了解了老人的过去。老人名叫富贵,人如其名家中有些家产并娶了米店老板的女儿,本应是富贵温馨的故事奈何富贵年少吃喝赌样样精通,甚至当众殴打跪在他面前求他回家的怀孕妻子,直到输光了家产才幡然醒悟。
父亲突然离世,老婆被娘家接走,一个富有的二世祖一夜之间成了中下贫民,上有老母下有女儿,连感叹都来不及发出便被迫开始生活。妻子家珍产下幼子后仍带着孩子来到一贫如洗的他的身边,在生活中慢慢变好的时候母亲却病倒了,他拿着家里仅有的两块银元去请郎中,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送往战场,这一去便是两年。从尸山血海中回来不易,家母离世女儿因病又聋又哑,但到底他回家了,日子虽然清苦倒也有了盼头。
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小小一个人为了不弄坏草鞋光着脚跑路,然而命运就是这么不公那么多人偏偏就只有小有庆一个人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活活被抽血抽死。可笑的是这位县长是富贵的战友。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徒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每个人的死都在意料之外,每每在你以为不能再苦了的时候,余华都会用他那冰冷的笔在你的心窝插上一刀,敦厚老实的女婿在上工的时候被砸死,最小的孙子竟被一碗绿豆撑死!可笑!可悲!
你看见衰败。你看见颓唐。你看见离奇却又平凡的人生。你只是抱着家珍说你们要好好过。你看见兴盛。你看见圆滚滚的JN。你看见不孝和温顺。你看见生活怎么样折磨一个人。你看见老爷子无声的长叹。在田地的那一头。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还是要活下去。所以富贵跟那头叫福贵的牛说啊,福贵啊,你要好好干活啊。
家珍和有庆都比你耕得多啊。生活,或者说活着,就是活着。
嗯,就像那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呵,我们也许只需要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
也许因为活着,所以才能够分一点心去顾虑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但是很多时候却将这二者混淆不清,我们需要的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生产、生活。所以当你需要的或是想要的没有实现时,不要轻易地沮丧和失落。因为你已经做到了为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便是-活着。
嗯,就像那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呵,我们也许只需要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然后,教给我们:如何让这根发丝不断裂。
我也是想过死的,而且不止一次。咳,自杀,如今看来多么触目惊心的字眼。
以往,我只要稍有不如意,每次都会那么想:“哎呀,反正人总归要死的,无非是迟早的事,我这么失败,死了算了!”就那么想着,有时,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有时,它也会在脑中盘旋好几日。然后,看着周围世界不再那么灰暗,也就不想了。
我并没有像书评中说的那样“流着眼泪读完全文”,我在看完整本书的同时,也明白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福贵,这样一个坚毅的人,在经历了人生几乎是所有的劫难之后,终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看淡一切的老人,他一个人,走过人生的漫漫长路。
记得曾经看见过朱德庸的一组漫画:上学的时候,老师考验你的智力;上班的时候,老板考验你的毅力……当你老了,你以为一切考验都结束了,但你才发现,原来,一切都在考验你的记忆。
那么福贵呢,他还会去回忆那一段太过于残忍和不堪的过去吗?我想,他会的吧。因为,他已经把这整一个人生,看成过眼云烟。他与他的那一头取名为“福贵”的牛一起,度过人生最后一段平静的生活。
我要好好地活着,因为,所有的挫折,与生命站在一起,又都能算得上什么呢?
我得为余华的《活着》写一篇读后感,
我很抱歉,做了一个不算忠实的读者。我以极度不单纯的动机,抱着能让我哭的怎样要死要活的'态度,来“审判”这本书。因为他们都说这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苦难,关于悲剧的书。
关于人生。我对此并没有任何异议。“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少年时没有羁绊,便随心所欲,恣意妄为。此时“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时家道中落,经历生死,在欲望和现实的沟壑中挣扎,有了值得牵挂和在意的人。此时“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老年时“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所牵挂之人都做了生命中的过客,最后只能归于寂寥。
关于苦难。我只想说每一部小说都是用文字建立起来的第二世界,这个世界可以属于书中的人物,也可以属于把思想浸在书里的读者,我在余华先生的这个世界里站成了一颗没有悲欢姿态的树,但主人公福贵从未真正平静的苦难生活,让我不安分起来,最终我并没有在这个世界站成永恒。
被欺骗而不自知,输光家产,气死父亲的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历经生死而归来的福贵。因患软骨病而死的妻子家珍,因生产时大出血而死的女儿凤霞,因献血过多而死的小儿子有庆,被水泥板夹死的女婿二喜,吃豆撑死的小孙子苦根。走着走着就,家就散了。一场场来势汹涌的暴风雨,冲走了他所有的家人。垂暮之年,身侧有的只不过是一头老黄牛。谁也不知道,这灾祸卷走得到底是谁啊!看似可笑的情节,却有最真实的感情以及最苦难的生活。我说的苦难是指生活,而不是人生。因为人生太大,不能妄断。
关于悲剧。在把兵荒马乱的万千思绪安抚在一页白纸之后,骤然而起的“感同福贵之身受的悲痛”又骤然而落。木心说过:如果顿悟不置于渐悟中,顿悟之后恐有顿迷来。是啊,悲痛不在己身,感同身受只不过是所谓的悲悯,片刻而已。
白纸上仅仅是一张人物关系导图而已,红笔划掉死者人名之后,却显得尤为悲壮。如若真不算上那头老牛,福贵就真真正正的是一个人了。按道理它不该不算啊,!这样,我又安下心来,雄赳赳,气昂昂的为接下来的文字铺平道路。对于接下来所写出的一切,理由十足逻辑到位,便都可顺利出现了。
我也不管我是否真会读书,是否真的品到本书真味。但于千千万万字中,我只看到一句话福贵对“我”说的,“我全身都是越来越硬,只有一个地方越来越软”。所谓悲剧,想来也乏然无味,仅此而已。
我有对于悲剧有异议,是因为我觉得他“惨而不悲,就不为悲剧”。
后来我就懂了,读书的意义是读书本身。悟你所读到的东西就够了,活着的意义便也是或者本身,不为外物,不被外人悟。
他们认为福贵在与于命运负隅抵抗,最终被命运屈打成招。呼到:好一个悲剧。其实《活着》讲述的只是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余华说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士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世间的悲剧本没有那么多,换一种温柔得说法,就是:所有得悲剧都不完全。人心敏锐精明,将悲剧解说的精通,生要揪出所有苦难,可却丝毫未察觉那总处在向阳面的美好。活着的悲剧大抵也不过如此了。要知道,面具既可伪装,亦可美装。所以,有的面具是不可以撕掉的,撕了就有点较真的意味了。和人间不值得硬碰硬,就太不值得了。
余华先生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大笔墨铺叙。让我们知道,原来福贵苦苦的一生有甜甜的家珍啊!她说,“我不累”。她说,“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她说,“福贵,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们。”若他在生命的尽头,回想曾拥有一双乖巧孝顺的好儿女,定是含着笑的。这么说来,悲剧其实是用来自我评价的,用它来评价他人,这样就显得太单薄了。
故事的开始,福贵好好活着,活得光亮且油腻。故事的结尾,福贵好好活着,活得清楚且明白。这时候你便可以说他活得“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