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读后感【实用四篇】

战国策读后感(通用4篇)

战国策读后感 篇1

《战国策》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依次分国家编写的。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订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为《战国策》。我近日闲来无事,便将其潜心“攻读”了一番,觉得有所斩获。

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诡”,真的很“诡”。由于《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各国谋臣和策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辞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所谓纵横家,也是战国时代独有的一派。当时的政客分合纵与连横。连横及与秦交好,而合纵则是各国合力抗秦。于是乎,抱有不同政见而又渴望权力以一展宏图的策士们,比如苏秦、张仪等等便开始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决。

举个例子吧,《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如果您能和齐国断交,我会恳请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您。这样您不但削弱了齐国,交好了秦国,还增强了自身实力,岂不是一举三得?

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

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小观点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终不知不觉的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

这就是我读完全本书最大的感觉。“诡”!各色人士诡异的性格不说,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说客们的诡辩了。一则又一则充满逻辑思想而又争锋相对的说辞,一篇又一篇向君王们阐述自我见地的高谈阔论,处处彰显着策士们的睿智以及语势磅礴。

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亚于现代人。他们的思想、智慧使我彻底折服,这是《战国策》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战国策读后感 篇2

今天读了《战国策》里面的冯谖客孟尝君,冯谖能遇上像孟尝君这样的主公,是冯谖八辈子修来的福气。面对冯谖这样要才能没才能要爱好么爱好的人,孟尝君不仅毫不犹豫地收他做家臣,还满足了他种种无理的要求。事实证明,冯谖并不是吃白饭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冯谖在关键时刻不负众望,为孟尝君赢得信誉,从而保住了丞相的地位。

这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个鲜活真实的冯谖。面对别人的恩惠不要故作矜持,在别人需要你的时候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既为己,又为人,做个聪明人。

战国策读后感 篇3

相信略有古文基础的都能读懂这则故事,它讲述的是楚王宠幸魏王送来的美女(新人),这引起楚王夫人郑氏的不满。但郑氏并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先伪装出一副很和善的样子,和新人成为好姐妹。这样既使新人放下戒心,也使楚王对其充满好感。读后感·然后,郑氏使出她的杀手锏,好心劝告美女记得在楚王面前遮住鼻子,因为楚王不喜欢她的鼻子。新人当然对这位好心大姐言听计从,然而这引起楚王的误会,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如果有朋友读过《红楼梦》的话,大概会立刻联想到凤姐和尤二姐的故事,两者的故事逻辑几乎如出一辙,假意示好,然后煽风点火借刀杀人。不知曹公当年是否借鉴过这个故事?

曹公连篇累牍,用了将近一章讲完的故事,放在《战国策》不过二三百字而已。而放眼当今荧屏之所谓大型古装宫斗戏,用了五十来集来勾心斗角,倒不如这一段来的干净直接。先秦文字洗练如此,令人叹服。

战国策读后感 篇4

以前注意好久了但总也买不到《战国策》的全本,所以感觉读起来也没有什么意思?但是总感觉这本书要读一读,毕竟是点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瑰宝。没办法就打印了整版的《战国策》每天读一节。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易爆不事公;公中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这是《战国策》中东周策,第二节。里面的计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战国时期,秦国之强大,如果美国现在在世界的地位。那么尽管宜阳兵强马壮,但是与强秦居全国之力来攻占宜阳,想比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所以无论怎么正面的防御,宜阳必失。在这种情况之下避秦之锋芒才是上策。所以在秦攻占一样以后,秦王嬴得了面子,周天子再去威逼利诱景翠,使景翠出兵,失去宜阳得到煮枣,景翠得珠宝,还感恩与周。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这种策略,虽与战略想比未必是上上策,但是也可以作为战略的极其有用的补充。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