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有感作文(10篇)

随笔800字我与地坛(优秀8篇)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1

我为什么要活着?

这是整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因为人的欲望,想要活着,不想错过那些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但人不能消灭欲望,因为消灭人性的最好方法就是消灭欲望。

史铁生觉得,没有人是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有些人怕活着,但这并不代表不想活着。人是为了欲望而活。

我却有另一个观点。

我觉得,人是为了责任而活。

一个孩子的出生,往往会使一个家庭充满希望与欢喜,因为孩子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于是,从出生那一刻起,人就开始有了责任,一个回应家人期望的责任。

孩子渐渐长大,会有朋友,有老师,结交形形色色的人,在别人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是许多人时间轴中一个转动的齿轮。如果有一天,这枚齿轮停止了转动,若齿轮是小的,就不会影响到整个时间轴的运转,若齿轮是大的,那么整个时间轴都会难以转动,若齿轮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整个时间轴就有可能崩溃。

所以,人是为了责任而活。为了不让那些关心自己的人伤心。

看到许多小说中,主角无数次面临险境,面临死亡,但总可以从死神的魔爪下逃出生天。每到这种情节,读者都会说咱有主角光环咱怕谁,可若真看到那部小说中主角写死了,就会觉得喉咙里像是哽住了一样,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期待着作者神来一笔,将死去的人物在写活过来。

读者尚是如此,那么那些小说中主角的朋友家人就更不用提了。

一个主角死了,要不复活,要不整个故事就结束在一片压抑的悲伤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700字 2

这本书的作者史铁生,在二十岁,本是最狂妄的年龄,却忽的残废了双腿,这飞来横祸,使得他变得暴戾,抑郁。

就在这时,他遇到了地坛,地坛成为了作者的倾诉对象,成为了一个能给史铁生心灵慰藉的地方。于是,史铁生爱上了这里,爱了整整十五年,他静静的坐在这里,发呆,看书或思考。书中史铁生有一段对小虫的描写,小虫虽小,而且身处荒芜之地,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活着,展现了小虫的生命力之顽强。史铁生的观察之仔细令人难以想像。也许,这也是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吧!

史铁生在这里终日思考着生与死,他说:“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格是为什么活?”那时的他暴躁,厌生,曾无数次的要去死,但随着时间的沉淀,他终于领悟透了。他开始热爱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宝贵的一次,我们应该去珍惜爱护它。人生之路难免会有坎坷挫折,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该去辩证的看待挫折,难道它不也是上帝给我们的机遇吗?法布尔说过:“让生命最后一刻提前到来的人都是懦夫,蠢货,傻瓜。我们有权凭着自己的意愿决定坠入死亡之渊的方式,但不意味着我们有权轻生遁世。”

在史铁生从黑暗中逃出来的过程中,他的母亲也起着重大作用,书中写道: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翻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这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母亲在想什么?安慰?祷告?担忧?史铁生还写到,这园中不单单有我的车辙,有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更可以看出母亲在史铁生生命中的重要性。

有人说:“史铁生的母亲伟大的超过了许多母亲。”而我,却认为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的。每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母爱不分大小,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母亲对我们的爱都是加倍存在的,我们应在珍惜母爱,享受母爱的同时不要忘了感恩母爱。不要像作者那样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读《我与地坛》有感 3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了第一把种子。

文中,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 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诲,她只想让儿子活下去,简单快乐地活下去,此时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一直和毫不张扬的爱。

《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后感 4

文中能看出史老从小对人,对事物的观察力,用文字清晰的描述每一道风景,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包括对身边的邻居,好友的描述,以及对奶奶和对母亲的思念,也包括对史老自己。

在史老双腿残疾后的消沉,他说:命运中有一种错误是只能犯一次的,并没有改正的机会,命运中有一种并非是错误的错误。没有了,以为是什么原来什么也不是,轻易、简单、灰飞烟灭。也许人缺了什么才会更加喜欢什么。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在慢慢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后,他说:人慢慢地去做些事于是慢慢地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将来你工作了,忙得一点儿时间都没有,你会后悔这段时光就让它这么白白地过去了。大劫大难之后人不该失去锐气,不该失去热度,你镇定了但仍在燃烧,你平稳了却更加浩荡。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

又在多少次独自享受悲伤后史老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看清了这个世界,而后爱它。

很多时候我们也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希望每个人遇事都有阔然开朗的时候。

对自己说要做一个勇敢的人,找到一个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和一个能够携手白头的人。

《我与地坛》读后感 5

《我与地坛》是本不同寻常的书。

她的作者史铁生在我心中,本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一个双腿瘫痪又长年患病的一个人是怎样创作出这样一本书的,我不知道,我只感受到了,从它的文字感受到了一首悲凉的曲子。

可能是因为它的作者的原因,这本书我读得更认真,更仔细,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秋天的怀念》,我之前在翻语文书时略看过,只觉得史铁生对她母亲的怀念是深厚的,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再回想史铁生的母亲时,只觉得她是一位辛苦的母亲,那样的富有文采,那样的爱花,可是因为生活的束缚她迈不开脚,当史铁生同意跟她去看菊花时,竟成了永别。母亲去世了,这时候的史铁生才好似猛然醒悟,要好好地活……我们沐浴在母爱中,却从来没有关心过她的一切,这让我想起了张晓风写的《母亲的羽衣》中,母亲们曾经是天神宠爱的女儿,她们拥有着美丽的肌肤与无忧无虑,但有一天她们把羽衣自己锁在了箱子里——因为她们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她们曾经可以快乐的,自由的飞翔,她们可以凝望远方,她们可以和朋友去看遍世上绮丽的风景……

但有一天,她们把这些隐藏起来了,变得成熟与稳重——因为她们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一个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包括美丽的肌肤与宝贵的时间。

我与地坛读后感 6

残废两条腿的感觉是痛苦的,是无法承受的,作者想过任何事,包括生离死别。在地坛中,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无论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他总会去那儿,因为在那儿。他总能思考和发现很多东西,他的母亲也总到地坛去找他,虽然是悄悄的,作者也明白,但他仍对母亲抱有一丝惭愧。想想看,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做着喜欢的事,即使再怎么伤心,也能得到一丝丝的安慰。人生就像舞台,演着即兴的剧本,遇见不同的人,即使乏味的演员总能让自己发光起来,生命也是,总不能轻易放弃吧。

楚怡妈妈:

“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的确,谁能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而说的,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有谁去充当的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是史铁生在文章第五节讲到的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的故事,从而对人的命运进行了阐述。作者在这荒芜冷落的园子里坚持了15年,在这园子里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不同身份的人,将他们的人生遭遇描写的很透彻,那对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饮酒老头、女工程师、长跑家,身份不一样的他们都肩负着不一样的人生和重任,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给你打开了一扇窗。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7

如果你在活到最狂妄年纪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如果你在意气风发之时一切都化为乌有,如果你在感到最无助之时母亲却猝然离世,如果……你会怎样?放弃生命,还是坚强地活下去?正如《哈姆雷特》里所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种艰难的抉择就发生在史铁生身上。四十多年前,当他第一次摇着轮椅走进地坛公园,《我与地坛》中的一切就悄然发生了。

《我与地坛》是一部散文,主要讲述的是史铁生在地坛公园里遇到的人、怀念的事,而“地坛”是史铁生灵魂的寄居地,它像一个茧,在史铁生最无助脆弱之时给予心灵以保护。《我与地坛》写的就是他化茧为蝶的过程。

史铁生曾在多部作品里提过他的母亲,在这里也不例外。自从他双腿瘫痪后,一切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他曾迷茫、绝望,甚至想要自杀,但他的母亲却从未放弃。她拖着羸弱的身躯照顾儿子,任凭儿子冲她发脾气、摔东西。每当他一个人到地坛公园,母亲都会悄悄来园中找他,确保他安然无恙。母亲陪伴他度过了人生最低谷时刻,最终重启了儿子的生命。曾经被命运击昏的儿子,渐渐从生无可恋的阴霾中走出,由“我可活什么劲!”变为了“我要活下去”。而直到母亲离世,史铁生才猛然发现,自己只顾发作,没有好好孝顺母亲,让� 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成就了儿子的生命,更让我明白“活下去”是责任,是传承。

十七年间,史铁生常常去地坛公园里,他遇见了不少人:有散步的老夫妻,有饮酒的老人,有漂亮但不幸的小姑娘……在这些“同行者”中,一位“最有天赋的长跑家”令我注意,他每次都要绕着园子跑上二十几圈。其实“长跑家”在这里也许有两个含义,一是史铁生对“跑”和“踩”一类的字眼非常敏感,“长跑家”在史铁生眼中就成了他仰慕和追随的目标,如果他没有瘫痪,那么他是否会像这位跑者一样绕园奔跑而不是静坐在院子里?史铁生只能想象着;二是“长跑家”向他讲述了自己连续五年参加了北京环城长跑赛,但每一次都与橱窗里的照片失之交臂,一直渴望得到政治上的认可,可以说,其遭受的痛苦和绝望不亚于瘫痪的史铁生,但他又是靠什么力量活下去的呢?应当是他向往的“新闻橱窗里的照片”,这激励着他最终活出了自己的样子,也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一个个故事,激励着史铁生“活下去”,也让我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

文章的最后,史铁生终于搬出了那个惹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要写作?史铁生认为,“活着”仅仅是为了试试,“写作”则是为了临死之前能被人放在眼里。而在我看来,“活着”则是报答母亲,是为了不甘心就这样死去;而写作,则是为了致敬和感激每一个坚定你活下去的人物与瞬间,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来告诉那些仍在生死之间选择的人们:“活下去。”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8

最近,读完了《我与地坛》,我对母爱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一句话让我的感触很深。小时候写母爱的作文,无非就是大风大雨时,母亲送我去医院,就是吵架之后的一杯温牛奶,或是淋湿之后,母亲为我熬的一碗姜汤。可是现在,我对母爱的理解不同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我永远无法发觉的。饿常常与母亲吵架,吵完架又坐在一旁一言不发,我当时并不知道,那时母亲的心会是怎样想,至少我不曾理解母亲看着我难过她也难过的这一种状态。冬天的晚上我喜欢踢被子,母亲每每母亲快睡熟了,可却又担心我,不厌其烦地起床帮我盖被子;洗衣机坏了,她怕我没有衣服换,在大冬天的晚上用手帮我洗衣服,她的手经常冻的通红,却没有抱怨一句。

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失去了双腿”的儿子,她总是期待自己的儿子幸福,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种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只有天下母亲才能明白的,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母亲却不在了。

相比于史铁生,却觉得自己比他要幸福得多,至少当自己取得成功时,台下有人为自己鼓掌,至少当自己失败时,会有人为自己不断打气,至少当自己生气时,会有人与自己吵架,至少当天冷的时候,会有一个人晚上帮自己盖被子,可是当这一切都不在时,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世界上有一种珍贵的东西叫幸福,每个人都拥有,只是不易发现罢了。

我与地坛赏析 9

主题思想:

《我与地坛》以北京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艺术特色:

作者并没有着意于文章的结构,而是在于地坛的精神感应中,不急不慢地带出对自己经历的回忆,不仅将探询的结果告诉读者,而且在饱含沧桑的叙说中,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探询的过程: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他因突如其来的劫难万里生的狂躁之气渐渐平息,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人;于是命运对弱者的不公、对好胜者的戏弄、对普通人的磨难里领悟到个体人生的有限和生命、宇宙的无限境界;“宇宙将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在付出了尖锐的痛苦和执着的理性思考后,作者换来了超越痛苦的生命的充实与欢乐;由遭遇磨难、追问民命运的非常之心,升华为一种从容面对苦难和挑战的温煦平静的平常之心。本文语调平缓,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深邃、高远。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落户,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北京。著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及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我与地坛读后感 10

最近,我读了《我与地坛》,我对母亲的爱有了更深的理解。

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无非就是狂风暴雨时妈妈举着伞背着我去学校;要不就是吵架之后一碗水果或是淋湿之后赶忙上前帮我擦干。可是现在我对母爱的理解不同了,母亲对我们的爱是需要用心体会的。我与母亲吵架,吵完后母亲坐在一旁一言不发,我当时并不理解母亲心里是怎么想的,至少我体会不到母亲看着我难过,她也难过的状态。我冬天爱踢被子,母亲总会在我未察觉时起身不厌其烦地给我盖了一遍又一遍……

母爱最伟大,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总是期待自己的。儿子能够幸福快乐,为了自己的儿子在心灵上有一种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忍受住心灵上的痛苦和惊慌,其中的味道只有天下的母亲才能明白。母爱是一种无私的爱,也是一种无言的承受。可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能在身边并安慰他,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安慰,哪怕是一个微笑,可母亲却不在了。

相比于史铁生,我觉得自己比他幸福得多,至少自己取得成功时有母亲为我鼓掌,至少自己失败时有母亲为我加油,至少自己生气时有母亲与自己“吵架”。我不敢相信当这一切都不在时,我的世界将会多么晦暗?

这世界上有一种珍贵的东西叫母爱,我们一定要学会珍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