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接纳力》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接纳力》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接纳力》有感1

少年自从升入二年级以来,我这颗浮躁的心似乎也慢慢安静下来,每晚的家庭读书会一直在进行着,为了陪少年读书,我选择了报考工程师。考完试后心情似乎一下子放松下来,正好老师推荐《接纳力》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两本书,前期《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已读完,在书荒的时候买了《接纳力》,读着读着便入了迷。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爸爸在陪着少年读《植物大战僵尸之博物馆卷》,他们读的哈哈大笑,我反而越读越在反思自我,往往读着读着就超过睡觉的时间,就算躺下来我还在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问题,嗯,有时候我也觉得我是个好妈妈,因为我懂得反思,懂得认错,懂得学习。爸爸说我恬不知耻,哈哈哈哈,能奈我何?

读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立规则”。其实“划界线”和“立规则”是相辅相成的,划界限的目的是保证每个人充分拥有自己的领地,“立规则”是在界限清晰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人在社会中的共同利益而约定事情该怎样做,或者什么事情不能做。

看到这篇文的时候,我和爸爸说,我们俩必须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家有“规则”,但是当孩子“求饶”或“示弱”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心软而导致我们自己破坏规则。读后感·犯错就要付出代价,我们破坏规则的代价就是再想用规则制约少年,他还会“求饶”“示弱”等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周而复始,原本订好的规则就成了形同虚设,以至于很多规则成了形同虚设,也失去了开始立规则的意义。

当读完这篇文章,我和爸爸交流后决定,我们要统一战线,把立好的规则重新拾起来,比如“吃饭时要荤素搭配,不能光吃肉不吃菜”“写作业时要认真书写,不能将就”“周日至周四晚不能看电视”等等规则,开始少年还是会“求饶”“示弱”,我们坚决不同意,这样规则就立了下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则,慢慢就养成了习惯。

从立规则这件事给了我些许启发,以后在生活中我们要坚定立场,摆脱孩子的情绪绑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和孩子一般见识,不能被孩子的情绪左右而失去立场。但是在孩子求助时,要轻柔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海文颖说过:从接纳孩子到接纳自己,我终于活出了完整的自己,于是好生命开始走向丰盛……,让养育孩子的过程同时变成养育自己的过程,活出完整的自己,让两代人的生命得以绽放。

是啊,孩子的幸福力,是爸爸妈妈的接纳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加油吧爸爸妈妈和我的少年!

读《接纳力》有感2

接纳力是一种能力!人人都可以拥有它,同时还可以不断的提升它,接纳力是一种能让自己持续扩大心胸容量,逐渐能不按某一种要求和条件去接受和理解一个人的能力。《接纳力》一书主要谈的内容是接纳孩子,倾听,共情,划界限,立规则等,但今日更想分享接纳自己情绪,接纳工作,接纳他人。3月开始孩子到我们身边来读书,似乎我的生活变得充实但是也辛苦,工作,带娃,家务。属于自己自由的时间急剧减少,都说碎片时间定律,但是此阶段的碎片时间只想休息。此时或许会滋生很多不好的情绪,也庆幸本月开始开始看《接纳力》,倾听和共情两章节我学会静心去倾听自己内心不同的声音,倾听让我“扯屏视之”,看到屏风后的真相,“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而已”。

当倾听成为习惯,我们会让情绪慢慢下来,温和下来,从而留意自己爆发强烈情绪和感受的时刻,从而寻着线头去寻找,不断的拂尘,必定能找到那个影响自己的情绪小人,从而去拆掉它,让自己平静下来。当倾听成为习惯,我们不仅可以倾听自己内心不同的声音,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倾听,我们便可在关系中反躬自问,与人为善。另一主题:共情,当我们自己有负面情绪时,倾听和共情自己才能让我们恢复心力、超越自恋,转而倾听工作、他人,从而接纳。在每个不容易的阶段,或多或少都会有伤痕,此时共情自己,爱好自己,才有心里去完成工作和与他人相处。共情自己,辛苦一天时,想想一整日的辛苦:工作的忙碌、照顾孩子、各项的家务,想想自己原来的确比较辛苦,共情自己,给自己一个拥抱,温暖自己,当你成为一个温暖的人,才能更好的温暖他人。对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来讲,盔甲代表了那些看起来很美好的荣誉、身份以及各种成功,但是记得盔甲不是真正的你,盔甲下面的那份柔软和真才是真的你。倾听不同的声音,共情每一份的不易,接纳每一个独特的自己,如此协调工作和家庭,相信会越来越美好。

古有“无规矩不成方圆”,读到接纳力下半部分,印象最深的是“立规则”和”划界限”,其实这两者相辅相成,划界限是保证每个人充分拥有自己的领地,“立规则”是在界限清晰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人在社会中的共同利益而约定事情该怎样做,或者什么事情不能做。

如今家庭中的常态是父母帮子女带孙子辈,大多时候观念不同,长辈常会干涉我们的教育方式、生活习惯等等,如果子女一旦反抗,可能结果是父母不再带孩子或者将孩子带回老家。如果不反抗,尤其是孩子的母亲就会失去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和责任,在教育下一代上主次地位不清,界限不清,由此产生的矛盾可能就会日益激化。父母们是否都叩问过自己和另一半:“一定要接受其他人进驻家庭长期来协助自己,否则就无法胜任家庭重任吗?”。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请老一辈帮忙照顾孩子,表面上是蛮占便宜的,可是,如果认识到弊大于利,也许会有不同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地,为了保护好自己和孩子的领地,妈妈们不断折腾自己,划界限通常带着伤痛,要跟过去的自己告别,要摆平入侵的人和事,但伤痛过后创伤才能被抚平。每个人的内在就像一个家,家的领土完整很重要。

立规则的准则,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决定其他人做什么,规则不是立给孩子,你不能做什么,而是要告诉他,我需要做什么了。比如妈妈每个月只给孩子买一个玩具,而不是不许孩子要两个以上的玩具。同时,立规则要立住,一定要言行一致。书本作者海文颖老师每个月只给儿子买一个玩具,可有一次路过玩具店,儿子要再买玩具,不管他怎样央求哭闹,海老师都没有打破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海老师并没有吼孩子,不许哭,不买就是不买,而是温柔地告诉儿子,妈妈爱你。目的是让他知道,不买玩具不是因为不爱他,而是因为有规则。

孩子对于规则的认知最早来源于父母,他们对父母的信任和交托是天然的,愿意把父母的话当成话,父母说出来的每句话,都有落地生根成为规则的可能性,故而言行一致、规则稳定,孩子越来越相信规则的时候,便越能独立于父母,敢于自己做主,并用于面对外界的社会,反之,如果父母的话阴晴不定,孩子摸不着头脑,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大多父母在立规则上面执行力可圈可点,但是在守规则上则难以坚持。犯错就要付出代价,我们破坏规则的代价就是再想用规则制约少年,他还会用“求饶”“示弱”等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周而复始,原本订好的规则就成了形同虚设,也失去了开始立规则的意义。

心若安好,便是晴天,接纳孩子,首先从接纳自己开始做起吧,当妈妈的心不再慌乱,探索到一个健康的亲子关系,经营好一个幸福的家庭环境,孩子肯定能获得幸福!

读《接纳力》有感3

在谈“接纳力”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接纳”这个词,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会很肯定的回答,当然是感性啊,只有出于爱,才能做到全然的接纳。

读完这本书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接纳理应是一件理性的事,因为“爱”是一件非常随意的事,时有时无,而接纳必须恒定的、稳稳的,一直在那里。

外国类似话题的书籍都是有理有据,有事实有论证,科学、严谨,逻辑性强;而《接纳力》的作者海文颖,她写的文章是常见的一种写作风格,更像是随感,通篇读下来脉络不是很清晰,但她的一些观点还是能令人眼前一亮的。

家庭教育,以接纳为本;接纳孩子,也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是接纳孩子的前提。

为什么要先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孩子呢?

养育孩子,本质上是一个养育自己的过程。人不可能在无条件接纳自己之前做到无条件接纳别人。

我很好,我才可能发自内心不带羡慕嫉妒恨地说你也很好;而我和身边的你都很好,我会很容易看到周围世界的真善美,我会自觉自愿地为了维护世界的美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不觉得受害,不觉得非要得到谁的表彰和认可,只是因为我想做便做了,这便是群体幸福力了。

个人幸福力、人际幸福力、群体幸福力是一层一层逐步发展起来的。

感恩孩子,孩子给了我们成长的动力。

你想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你想养一个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主见、没有生命力的“假孩子”吗?

当然不是,我们应该尽己所能养出一个有自我的孩子。

有自我的孩子,他不容易被恐吓、被要挟、被利诱,但他服从于真理,臣服于规则。他的自我熟知他内在每一寸领地,并对内在统合有序,他可以很容易做出遵从自己内心的决断,没有纠结、清晰果断。

怎样才能养出有自我的孩子呢?答案就是:接纳。

这种接纳不是放纵,不是宠溺,不是忍受,是一种基于对情境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基础上的接纳,这种接纳不代表认同,不代表喜欢,只是对真实的看到和接受,是对生命历程的一种了然。

聆听并支持孩子的自我表达,被这样很好接纳长大的孩子,会成长出完整的自我,就好像一个具有完整主权国家、他拥有独立的人格,他会依据自己的判断力行事。在不被评判不被打断的生长过程中,孩子的生命状态有个基础的色彩就是觉得,在这样基本的幸福状态中,孩子不需要防御外界的评判,在放松状态下,通过感觉,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转化、提取、整合,更自如的和外界的互动。

你可以留意观察一下,当大孩子看到一个小孩子各种幼稚的举动时的表现,大孩子知道自己比小孩子懂得多,不用证明什么,会淡然一笑,代表了一种了然和接纳。

而我们成人比孩子早到这世界二三十年,"对什么错误都能理解"才是我们应有的境界。接纳是一种力量,如同大地对万物的接纳,能够让万物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

当我们拥有接纳力时,便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他们足够好,有能力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孩子需要通过体验来建构自我。我们的接纳能让孩子安心,当孩子不用反复向父母求证自己足够好时,就可以专心体验外部世界了。

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个让孩子发现自我,或者明确自己做事情背后动机的小方法,很简单“问问题”,勉强别人做一件事是非常困难的,不是发自内心,勉为其难还会破坏亲子关系,当你做了你所有的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软硬皆施最后无计可施时,最后一步还可以做的事就是说这句“好吧,那给我你不做这件事的三个理由,看看能不能说服我”,这么做有以下几个好处:我们费了这么大劲,浪费了这么多口舌,你也得动动脑子,那为什么是三个理由,不是一个或者二三十个呢?说一个理由会随便敷衍,二三十个则会让人思维混乱;让我们可以换位到孩子的角度,看看能不能找到孩子不愿意的真实理由。

“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不要用这句话去约束别人,只用这句话来要求自己。孩子所经历的可能是我没有经历过的事物的某一端,他的论点自然有他的理由,他在补足我对生活理解的不全面。带着这份感恩和接纳,好奇地、充满兴趣地凝视孩子,再慢慢扩展到对所有家人和所有人。放空自己去听他们说话,你会发现,原来每句话真的都很值得认真聆听。

当我们接纳了孩子,也就具备了把孩子当一个有独立主权的人来看的能力。当做到对孩子接纳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对自己也接纳了。

这里,有个困惑我多年的矛盾点:“真爱”与“溺爱”“假装爱”的区别与分界点到底在哪里?

看的理论越多,越能感受到的真理是“真爱是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基因与环境和后天努力相比,前者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干着让鱼爬树,让鸟游泳的事,做的越多当然错的越多。

但回归现实后会隐隐担忧,如果不加管教,孩子有可能会误入歧途。自己作为父母,会不会把“静待花开”和“撒手不管”弄混了,因为自己偷懒、图清闲、失职把孩子给耽误了,给养废了。

我想起“家有儿女”里刘星的那句:“我是孩子我不懂,可你是大人啊?你为什么当时不管管我,教教我?”

有一段时间,仿佛找到了答案:“作为给出爱的主体,你是不是感觉好,是区分爱与溺爱的直接标准。”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是出于真爱,那你在做出相应行为的时候,内心是平静的而不是焦虑的,更不是愤怒的。

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另一个很好的观点。

溺爱的时候,家长考虑的是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好人形象,并不是全然为孩子的健康安全、成长负责。孩子根本不怕被管教,只要你言行一致,立住规则,孩子很愿意臣服于规则。规则就好像是一间房子的四面墙,如果孩子一碰墙,墙就往后移动,孩子便会不断地试探这个墙,看这墙有没有底线,反而无法集中精力享受在房间里的探索。

溺爱永远达不到真爱的品质,孩子懂得!

最后,关于如何好好接纳自己,文中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我可以紧张,也可以放松,都是可以的。我可以平凡,也可以绽放,都是可以的。我可以关注别人,也可以专注自己,都是可以的。我可以独来独往,也可以融入人群,都是可以的。我可以大声地哭,也可以放声地笑,都是可以的。我可以把事做好,也可以弄得一团糟,都是可以的。我可以面面俱到,也可以自私自利,都是可以的。我可以坚强,也可以软弱,都是可以的。我可以沉默,也可以歌唱,都是可以的。我可以静立,也可以舞蹈,都是可以的。我可以亲和,也可以冷漠,都是可以的。我可以很沉闷,也可以很活泼,都是可以的。我可以自卑,也可以骄傲,都是可以的。

我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都是可以的。我做,是我选择做。

当我们给予自己这样的允许时,我们就有能力将同样的允许给孩子爱人、父母了。

神奇的是,当我们给予一份允许和接纳的时候,孩子也不与我们较劲了。孩子自己也能在体验过两端后,找到适合现实原则又遵循内心的处事方式了。

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都和我们自己有关,都是来成就我们的生命走向完整的。

希望从某一天开始,你的家里鲜有争执的声音,温暖、和谐,充满爱的味道溢满家里的各个角落。

幸福原来就是这样的感觉,每天早上起来,你的嘴角都带着淡淡的微笑,似乎人这一辈子本来就该这样度过,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这,就是来自海文颖的《接纳力》带来的力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