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
一个伟大的人不仅在于其思想伟岸更在于其人格高尚。
读完《忏悔录》我不评价卢梭的思想怎样,只想说一下让·雅克·卢梭这个人。
他从一个普通学徒到成为影响整个欧洲思想启蒙的巨人。这其中有太多太多的心酸和无助! ?直致风烛残年的晚年还被众多欧洲国家驱逐,离群索居、流离失所。只因真理在成为真理之前,需要通过迫害和残忍加以检验和蕴酿。
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是:
1.一个心思澄明的人用真诚的笔记录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尽管这一生走来经历了太多苦难,却简单直率。没有丝毫隐晦,也没有对迫害自己的人恶意谩骂和故意诽谤。这也是此书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2.这本记录了让雅克从一个社会底层一步一步进入上流社会的经历。 你不禁会疑惑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普通人走向影响整个欧洲思想发展历程? 这是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让·雅克只是跟随命运之神的引领,不断地思索,不断地阅读并且不安于现状,终究成就了其伟岸的一生。看到市场上“普通人也可以成功”的成功学鸡汤,不禁哑然。但幼年时的我也曾将成功学的律条作为自己走向人生巅峰的不二法门。二十多年的学习后,逐渐沉淀出一条自己的真理:普通人走好自己的一生就是最大的成功。不用刻意追逐所谓的名利,将当下的事做好,无愧于心,无愧于人,这就是普通人的成功。
我想,他的一生中不像别的伟人一样过着让人朝捧的日子,相反,
当他在第一部中的回忆强调他此刻多么幸福,我有点不太感同身受,读完第二部才发现他年轻时相对他中年时遇到的人,事,物,确实幸运太多了,现在想来他的一生,还是充满着心疼。
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文中说,这是他一生所有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虽然,他从小失去母爱,可是,父亲和他的姑姑都对他很好,以致他从不觉得他缺爱过,这和
可是对他很好的华伦夫人,他一直叫着的妈妈,他们之间却产生了恋情,从16岁头一次拜访华伦夫人,到29岁只身去闯巴黎,这13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作者都是在华伦夫人身边度过的,他每次流浪归来,都得到华伦夫人的欢迎和收养,华伦夫人年长他12岁,两人始终以“妈妈”、“孩子”称呼对方,即使同居时也没改变。
华伦夫人既怜悯他的身世,也看重他的才华,千方百计培养他,自己教他学音乐,又送他去音乐学校,还曾送他去神学院学习。
他年轻的时候,也犯了许多错误,自己不但偷窃,甚至将偷窃的罪名嫁祸于人(如可怜的马丽永的丝带)的卑鄙行径和出于向一位唠叨老奶奶泄愤而将尿撒在她锅里的恶作剧行为。他也曾两次被同性恋骚扰过,他面对女性时的一些胆怯,他对内衣的恋物癖等等。
甚至还觉得不知道是他遇到的人太善良还是他性格的问题,他每做一份工时间都不会太长,总是飘忽不定,还有他的心理活动太多了,刚开始读到这些,我有点好奇,觉得这也是一位伟人吗,他做的事情大街上的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他们生活不是比我们高很多层次吗,所以一开始对这位伟人没什么好感。
可能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明星,让我们感觉遥不可及,可是细想,他们也是普通人啊,他们也需要吃喝拉撒啊。
我想,我一个读者能这样去想,恰恰证明他比别人更有勇气在读者面前呈现他丑陋的一面,正如他所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文雅龌龊的,就写我的文雅龌龊;当时我是仁慈淘气、道德崇高的就写我的仁慈淘气和道德崇高。
慢慢的我觉得能安“天才”这个头衔的果然不是一般人,他没受过多少教育,但是正因为父亲喜爱文学,他也深受影响,通过自学,他精通音乐,数学,历史,文学等这么多知识,他一生中发表了许多论文,歌剧,小说等。
他性格正直善良,却偏执高傲;他热情奔放,却生性腼腆;他大悲大喜,却无尽悲观;他愤世嫉俗,却痴情难忘;
作者情操高尚,漠视金钱,鄙视富贵,崇尚自由,对下层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功成名就,可以跻身上流社会时,却始终不愿去过贵族们的那种奢侈豪华生活。
他说:“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人身自由的一种工具;而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又使我 ”可见,平生与世无争,只是祈求过上一种宁静的、不受纷扰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在作者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真诚而高尚。
可是,他在文中提到的那么多朋友一开始和他相处的很好,最后却都和他反目成仇,无外乎与他性格有关,或许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点,虽然他自己也有提到一
从他中期因为发表了“爱弥儿”,被法国政府下达追逐令,焚烧此书,此后便开始了逃亡生活,别人丢石子,辱骂的时候,他并没有他们想象中表现出的那么悲愤,而是平静自如在街上走着,任由他们,就可以看出,无论世俗有多弃他,他都不为所动。
他和他妻子有5个孩子,但是一出生就被送去保育院,因为他自知教育不好,跟着他还不如跟着保育院对他们来说更像是对他们负责,当时就感叹,当时的社会就能有如此想法,不知道是他是出自于自私怕麻烦还是真的为他们好,我更乐意相信两者应该都有,
看完本书,我觉得因为作者过于解剖自己的人性,所以给人并没有一位伟人身上的那种神秘感,每个读者可能都有不同的见解,有人
可我觉得不管真相是怎样,我只知道别人的自传都是吹捧自己,而他却写出了一个让我们所有能感同身受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普通人身上都会有的缺点,才觉得本书自传比任何一本自传都来的真诚。
他的一生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人就是这样,上帝给了你天才般的睿智,却给了你不能安度此生的宿愿。逃到圣皮挨尔岛的时候,他暗自寻思:啊!我真恨不得用我根本就不想要的那种离开此地的自由去换取永远留在岛上的保证啊!我多么想被强制在这里,而不是被容忍而居住在这里啊!仅只因为容忍而让我住在这里的人们随时会把我撵走的!
他内心多么渴望,上帝就让他被压制这个孤岛上过完他的一生,这样他还不用随时担心被居民撵走,他不需要友情,不需要金钱,什么都不需要,他只想安静的与世隔绝,可就是这样一个多么让人痛心的请求上帝还是没用答允他,他的身体本就一直带病,让他疲惫不堪了,现在连精神都几近崩溃了,他还得继续逃离。
读到这里不难想象他为什么总在第一部内心一直重复着他和妈妈在离开都市去乡下生活的时候,他多么开心。
与其说作者在忏悔,不如说我们看本书的时候也能跟着作者忏悔,谁的性格不是天生就有缺陷的,谁又能像他一样如此坦诚把自己的缺陷摆谱在世人面前的。
这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思想的精华,一直是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也是文化传承的必修课。阅读后的感觉与其说是一项任务,不如说是与原作者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本专栏为您提供了许多有关阅读名著的信息。我希望你能找到同样的火花,并在那里进行更多的交流。
卢梭的行为一直被人类的肮脏所困扰。他凶猛多变,热情奔放,极度敏感,喜怒无常,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矛盾的性格使他更像一个活人而不是一个神。他很聪明,但生活也很粗心。他骄傲但谦逊。他很诚实,但也有掩饰。在他的自传中,卢梭承认了他年轻时犯的一个错误。有一次,他从主人家偷了一枚贵重的纽扣,并把它归咎于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佣,这让这个无辜的女佣感到羞辱。由于卢梭的“自我暴力和秘密”,包括罗素在内的一些后来的哲学家甚至认为卢梭根本不是哲学家。
就气质而言,罗素和这些人是两种人。他一直对浪漫主义的活力漠不关心。事实上,罗素本人并不是一个冷静的学者。否则,他就不会一次又一次地离婚,主张性解放,反对宗教,被当局禁止讲课,信仰社会主义,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坐牢。每个人都有活力。拉塞尔还认为,活力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比理性更重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位也是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曾长期做奴隶。当然,像拉塞尔这样高贵的孩子不会偷纽扣,拉塞尔的孩子也不必去孤儿院。卢梭娶了一位地位低下的女侍者,罗素也用她做精神分析,这意味着卢梭只能在地位低下的女人面前获得完全的自信。我一直很佩服罗素,但这次我觉得罗素的演讲有点刻薄。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反向婚姻是不允许的,他与沃伦夫人的关系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中是不允许的。
卢梭晚年孤独而不幸。由于埃米尔的出版被当局视为异端,最高法院决定烧毁所有出版的埃米尔,并立即通缉卢梭。再加上处理人际关系的不愉快,卢梭的精神状态近乎疯狂。他疑心重重,坐立不安——水果商人以低价卖给他蔬菜,并以慈善的方式羞辱他。马车转弯时差点把他撞死。卖给他的墨水是无色的,所以他写不出答辩书。甚至有人到处跟踪监视他。
然而,上帝是公正的,卢梭的思想不会因岁月而黯淡。卢梭不仅在社会和政治思想上开创了一 一位法国评论家曾经说过:我们19世纪的人民来自卢梭的书。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任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忏悔录》,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接受文学书籍。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直至后来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后来,跟这位夫人,他 而他自己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直认为根本没有爱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通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上下部结合处的那些段落,卢梭详细记录了自己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能力。这一段非常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该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助。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等会要还回去,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形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不过我已经确定,在文学方面,想完全再现经验的真实的努力不仅会失败,做到了也没意思。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忏悔录》,或者书名虽然不叫《忏悔录》,实际上也是《忏悔录》的东西。比如卢梭的《忏悔录》、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忏悔录》(Confession)confession这个词,它在基督教的历史上经常指的是,人既然都是罪人,都是有各种各样的罪过的,他就需要为自己的罪过来赎罪,来忏悔,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洗清自己的罪过。它也可以转化为另外一层意思,通过确认、通过忏悔自己所犯下的罪孽,转而颂扬上帝,转而颂扬神。
卢梭的《忏悔录》一开始就在谈自己干了哪些坏事,自己如何偷偷摸摸,自己如何嫁祸于人,自己如何撒谎,但是他最后说来说去,好像想说的就是,就凭我敢把我干的脏事说出来,我比你们所有人都干净得多,何况我身上所有的坏的因素都是万恶的社会染成的,完全怨不得我自己。这好像是卢梭的意思。
托尔斯泰的《忏悔录》的意思好像有点不太一样,他好像因为自己出身贵族,因为自己生而具有文化和财富的。最优越的环境,因而对俄罗斯的大地上苦难的社会底层、对于农奴阶层好像自己就抱有极大的愧疚,好像自己完全不能够摆脱种种沉重的痛苦和耻辱的感觉等等。
奥古斯丁《忏悔录》里面回忆自己如何被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欲望所支配,自己干尽了很多很多的坏事,虽然有些坏事在我们今天看起来也不是特别特别的糟糕。比如他在回忆里说,小时候和别的小伙伴老要去偷别人家的梨,并不是别人家的梨比自己家的梨长得更大、更漂亮,也不是别人家的梨比自己家的梨滋味更甜,但是,自己却对吃自己家的梨完全没有兴趣,只想去把别人家的梨弄来吃。这好像是非常纯粹的为了干坏事而干坏事,所以他想起来好像觉得这样的事非常能够证明自己早年的非常危险的倾向。
奥古斯丁时间学说之一:世界和时间共存世界是和时间共存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世界才具有时间,没有创造世界之前,无所谓时间,上帝是在时间之外的。
奥古斯丁时间学说之二:永恒的现在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永恒的现在。
奥古斯丁时间学说之三:过去现在未来那就是人的主观感觉可以分成记忆、注意和期待。他最终还是认为,时间的延展、时间的伸展最终还是思想的一种伸展。
自从蝙蝠欺骗鸟类和兽类而受到鸟类和兽类的抛弃后,它就开始后悔了,整天以泪洗面。这件事没惊动鸟类,却惊动了兽类,兽类允许他加入兽类的门派。蝙蝠高兴极了,它利用超声波,为兽类做了许多好事,受到了兽类的称赞。但是这并没有改变蝙蝠的后悔之心,在蝙蝠临近晚年之时,它写下了一篇文章,被兽类称为《蝙蝠忏悔录》。
这篇文章是这么写的:
“你们好,读者们,当你们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已� 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我对当初的后悔。今天,我就以这篇文章,向所有动物致歉。
我是蝙蝠,唯一会飞行的兽类,我是老鼠的近亲。就因为这两点,我学会了见风使舵,兽类败了我投靠鸟类,鸟类败了我投靠兽类。因为如此,在我没成为兽类的时候,我才会同时受到鸟类和兽类的抛弃和贬低。成为动物世界的第三者。
仁慈的兽类给了我机会,给了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就因为这次机会,我才能重新做动物。但是,这样就原谅我的人,很少很少。所以,我在做兽类的时候,依然是在自卑中生活,我从来没有开心过一刻。只是看到我帮助了兽类,我才得到一丝安慰。
我向天地忏悔,后悔自己当初的见风使舵,也后悔当初欺骗动物而受到千夫所指。我这辈子,就算其他动物能原谅我,我也不能原谅我自己。我只能以这篇文章,抒发自己后悔的情感。
忏悔自己从前的过错,或许已经晚了。即便如此,我依旧要忏悔,我对不起所有动物,我从这次教训中得到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可就算得到再多也弥补不了我的错误。
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改过自新,但上天不会再次给我机会了。我为欺骗动物的行为感到羞愧。如今,我只能希望你们能原谅我这个“罪人”。能原谅我,那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了。”
这篇文章震惊整个动物界,所有动物都表示原谅蝙蝠以前的所作所为,兽类的首领狮子更是向蝙蝠发出回复:我们兽类早就原谅你的所作所为,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已经能弥补对我们所犯下的错误了。
蝙蝠得到狮子的回复后,泪流满面,它向兽类发出了最真挚的回答:谢谢你们能原谅我这个罪人!
蝙蝠从此拥有了自信,它终于不在活在自卑之中了。
人在生活中总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信仰。也许有人说,我没有信仰,也活得逍遥自在。但是你活得充实吗?甚至我们可以绕口地说“没有信仰也是一种信仰”。一个人在追寻信仰的过程中,是艰难而痛苦的。尤其当人对自己的信仰有所怀疑时,就会有无穷的烦恼与苦闷,奥古斯丁那漫长的追寻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动地说明。年轻时沉迷于情欲,信奉摩尼教,反对基督;后来从摩尼教中退出,在母亲和朋友的帮助下皈依了基督教。他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尤其是他对自己陷入情欲的泥沼,对那一段放荡生活的反省,让我们认识到了如此虔诚的人。
奥古斯丁的痛苦源于他对暂时的、有限的存在不满足。在对摩尼教的怀疑中,奥古斯丁得以摆脱摩尼教的物质性形式的神、真理。他领会到真理、存在的本体不仅是超越空间的,而且也是超越时间的。超越时空,正是精神的基本特质。真正的不朽、永恒只能是精神性。因为时空范畴总是意味着有限、多样、变化,它只用来描述构成整体的部分,描述从无向有,再从有向无的过程。但对整体却无能为力,而“我”所渴念的是整体无限,所以,它们不能缓解我对有限的存在所感受到的痛苦焦虑。因此,只有精神才能慰藉心灵。
于是奥古斯丁选择了全能的神――上帝来解脱,在他看来,那些寻求外部欢乐的人容易跌入虚无,沉溺于可见的、瞬间事物。而上帝是永恒不变的,在上帝之中有着令人忘却一切烦恼的安宁,因为除上帝之外,再无他物,人用不着去寻找其他事物。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批驳过占星术,他认为,当那些星象学者利用星象来伟人占卜时,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那么当他彷徨在花园中,冥冥听到一个声音在喊:“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时,随手拿起《圣经》而翻到的那一页:“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竞争嫉妒,总要拥戴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时,是不是也算是一种巧合?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巧合、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中国佛教的禅宗讲究“顿悟”,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肉体感官的快乐是短暂的,但是若能从浮华的享乐中脱身二处,突然就会感到如释重负,那是多么的惬意。奥古斯丁正是这样苦苦追寻,最终在上帝那里寻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