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12篇】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 篇1

穿越千年梦境,那数不清的笑靥浮现在眼前。有那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有那闭月羞花的貂蝉与贵妃。而你,却是我心目中的,那个� 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母亲又是状元的女儿,在这样有着浓郁文化底蕴的家庭,成就了一个注定不平凡的你。身为人妻,你致力于与丈夫明诚做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那时的你,无忧无虑,生活殷实幸福。你柔情似水,承载着纯真的理想。清朗与爽直的个性,裹挟着浓浓的书香,你高高地站在诗坛上微笑。那时的你,拥有着富贵人家的雍容与东方女子的典雅。

隔着历史时空,我遥望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快乐;我静观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的落寞;我沉思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的快乐时光,我感叹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我敬佩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正直气概

一点点,一句句,你用生命在唱歌,你用青春在写诗。沧海桑田啊!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你却用坚强和不屈反抗着命运,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巾帼之歌。南宋的天是阴霾的,你笔下的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转瞬即逝。岁月无情人易老。你笑过,哭过,用忧伤的笔调写下: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我曾用亭亭的荷花来描述你,曾用菏泽的水仙花的比喻你,曾用傲雪的梅花的赞赏你。可是,写不尽呀。你就是你,那么的出众,那么的独一无二。隔着千载,你在寻觅些什么?在这么冷清的夜中?浅唱低吟,对酒当歌。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哀怨的声音直入心扉,划破了你未愈的伤口。平地起风、满地的黄花似乎在低述着过去。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你无奈,无奈今朝非昔比,无奈白驹过隙,无奈物是人非。

我乘一弯新月回到刀光剑影的过去,在历史长河中看到你晶莹的沉淀。面对无情摧残的凛冽冷风,有如那冬日的倔强地挺立枝头的梅花,热热烈烈地盛开,溢出满园的馨香,不曾萎靡凋谢。我喜欢你,喜欢你载不动几多愁呀,却依然不放弃。我喜欢你,喜欢你身为红尘女子,却才情过人,与众不同。就让我举一杯酒,洒在记忆的长河,祭奠你那不屈的骨气、至善的灵魂。我的千年梦。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篇2

朋友小牛发来一片古文观止观后感,没时间细看,保存先,惊为天人。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3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忠义篇的鉴赏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远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够孝顺。

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

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三、教育者的困惑

作为教师,要读的相关内容首当其冲是〈〈师说〉〉。“传道、受业、解惑”是每一个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每日必备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言论使人难以接受。其实,我们的知识不断老化,不加以学习,就会不如弟子。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尴尬?

“不耻相师”回答了这一难题。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有虚心求学,才能遂心从教。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我们应警戒的。

再者,我认为有意义的作品还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来阐明做官要顺乎自然,减少繁杂的政令滋扰的观点。但从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认为这篇文章同样有借鉴意义。

其一: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

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

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其二:孩子需要什么

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教师,你了解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惟恐子女(学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头地,更怕他们有陋习。因此,我们要求他们向指定的模式发展。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

就像时下的青年整容一样,美是美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本来的真。

我们对子女(学生)的教育很难做到理性。这就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教育胡同。

孩子门需要什么?不过是一点自由而已。

我们常常抱怨没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我们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此外,书中的历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写景散文,也是很值得一读的。我才疏学浅,做此论而已。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样可以为国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们教师也一样,虽只有一方三尺讲台,却也足以使我们传递智慧、施展才华,体现自身的价值。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 篇4

偶尔听见老师说《古文观止》是本不错的书,我便缠着妈妈买了,但买回之后却大失所望,那一个个认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让我不知从何读起,更是让这本书一度被我所遗忘,直到某日,无意翻开这本蒙尘已久的书,细细品味一番,虽说依旧看不懂那深奥的文言文字,但那译文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却是让我大感兴趣,特别是“曹刿论战”一文。

在“曹刿论战”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刿不费吹灰之力以少胜多战败齐国以外,便是他与鲁庄公的那番交谈,特别是在鲁庄公质问他: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我们可能胜利吗?的时候,曹刿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鲁庄公,他所做之事是否会让百姓愿意为他打仗。他这一问,抓住了任何一个帝王都爱面子的特点,让鲁庄王不得不用各种事件来证明自己爱百姓,以至于百姓会真心诚意随其作战,而曹刿就是在这时取信于鲁庄公,让其相信自己是为国存亡而来觐见,从而获得出战的机会,在战时大放异彩。“曹刿论战”让我看到了一个机智而心思缜密的人,让我在敬佩他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而除了曹刿论战,《古文观止》上一些我听闻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陋室铭》是唐代名家刘禹锡的传世大作,也被收录进了《古文观止》中。这篇文章仅仅八十一个字,却写出了刘禹锡那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就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那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样,那《陋室铭》中字句句间都流露着刘禹锡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时落井下石的人说着“我刘禹锡就算住在这里破旧的小茅屋

之中,也不会放下尊严与你们这群人同流合污!”而这也让我在对刘禹锡的《陋室铭》大加赞扬时,也对面前抱着的`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里的古文言文,书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与好感,对于它的“身世 ”我也有了了解,他是从一对以教 (.)

《古文观止》中名篇众多,名句也众多,但我最爱的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话语中透露着王羲之对世态炎凉,时间飞逝的感慨,让我也受益匪浅。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 篇5

早晨起床,当明媚的阳光普照大地,小鸟又开始欢歌时,从我的窗口飞出一段段优美的古文。

爸爸点燃一炷香,香气扑鼻而来,正和着在屋里萦绕的古文,让我觉得时间和世界都凝固了,正在静静地听着,享受着古文的魅力!

我最喜欢的是《过秦论》,这篇古文品论了秦国怎样从弱到强,又从强突然灭亡的缘由。其中,贾谊用的动词都很形象,譬如:“: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我仿佛看见了:秦穆公趴在地上,一面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同时悄悄用袖子遮住脸,在地图上指手画脚地盘算着夺取周王朝的权利。这个“窥”字让我拍手叫好。再比如“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一幅被征服的君王,一个个都将自己捆绑起来,俯首就缚的样子。看到这里,我用手掐着自己的脖子,学做这六国的俘虏国君:“饶命,饶命,我不再是诸侯,就让我当个不死的奴吧!”逗得妈妈哈哈大笑。

《过秦论》上还有不少夸张的句:“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句话中“拱手”的。意思是报:将两手合抱。“哇!这么轻易地就拿下了天下!真比刘谦还神气!我太佩服贾谊的文采啦。

在看了《过秦论》后,我为了探求秦暴政的同时,在爸爸的指导下读了杜牧的《阿房宫赋》。“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读到这儿,我真切地感受到阿房宫的工程浩大,劳命伤财。真佩服古人的比喻能力,怪不得爸爸说,古文越读越有趣呢!古文是一杯茶,读着读着,它便在我的心中泡开,我已闻到它的墨香。

在《古文观止》里,我认识了许多人物,还知道了许多故事。就拿《滕王阁序》来说吧,里面的典故可多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杨意不逢”,“钟期既遇”等等。在爸爸的帮助下,我拿出《史记》,一一翻看了这些历史记载。至今那臂长过人的飞将军李广,那从容批评汉文帝的老臣冯唐就好像站在我面前,只恨自己不能将他们顷刻之间画在纸上。

读着《古文观止》,渐渐读出了韵味,那每个句读都是一个个音符,整个文章都像焦尾古琴奏响的古曲;我喜欢骈文的气势,像四马并出;我喜欢古文的意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我喜欢古文的至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我喜欢古人的尽忠: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我喜欢古人的告诫: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喜欢《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 篇6

早在小学,就学过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将蔺相如维护国家尊严、识大体、明大义、不畏强暴的种种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的印象中,蔺相如成为了忠义、爱国、智慧、宽容的化身。蔺相如 可是,明朝“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在《蔺相如完壁归赵论》中,却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

历史的是非曲直暂且不论。但对王世贞这种学古但不泥古、敢于否定经典的'精神叫好。像这样的文学作品在《古文观止》里还有很多。如:苏洵的《管仲论》批判了一代名相管仲在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齐国发生内乱。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否定“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指出孟尝君仅仅是个“鸡鸣狗盗之雄”,实在批得精巧,批得有力。

历史本身并非缠绕在我们现代人身上的一种枷锁,相反,却是一种文化遗产的留存。但由于历史也是古代史学家撰写整理而成,所以即使是秉笔直书的史圣——司马迁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代入自己的情感在《史记》中。我们看了很多关于曹操的史书之后,可能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是善于猜忌、奸诈、狠毒、报复心强,殊不知曹操还有温情与宽容的一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对待历史,我们要独立思考,要有怀疑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

成语说“不破不立”。我们不能盲从,要从自身的独特眼光建立做起,用批判的精神来看待历史。古人已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学古而不泥古,我们只有像王士贞、苏洵、王安石那样,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敢于“否定经典”,不断在否定中否定,才能够吸收历史文化更多的“精气神”,从而让历史文化勃发出现代生机。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 篇7

五年前,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偶然遇到了一个长者,所谓长者,不是因为他的年龄有多大,而是他的言谈话语中,无处不透着智慧、道理,出于对此人的崇拜,问其为何知识如此渊博,他只告诉我要好好读读《古文观止》这本书,于是很快到新华书店购得此书,并认真地读了此书。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两人为当时的学子编选的一部古文教材,它是一部囊括从东周到明末、集百家经典于一身,同时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绝不 《古文观止》,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先秦文、汉文、六朝文、唐文、宋文以及明文其中以散文为主,间有骈俪文辞赋。都是历朝历代最富盛名的文章,作者以“观止”两字为题,可以看出书中所收录的文章的尽善尽美,是典范之作。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两篇《出师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等都是千古名文。

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绚丽宫殿,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爱不释手,但它毕竟是文言文,我总是得一点一点慢慢地阅读,虽然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内容都不算长,但却都值得我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生哲理,好在我买的这个版本中既有题解,又有译文和评析,理解起来容易多了,这也使我越读越爱读,虽然年龄大了,记忆力不是很好,不能把其中的篇目都背诵下来,但其中的一些名篇也是我特别钟爱的,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还是背下来了。这让我能更深领悟到其中的哲理,时常静坐时想起,时时受益。 就拿《陋室铭》为例,《陋室铭》中刘禹锡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隐逸情趣让我十分欣赏,虽然文章短小却写出了应有的人生态度。好的居住条件固然是必要的,社会也当给人们以这方面的关怀。但一个人的成就,并不是由居室状况决定的,而是由其心胸和志向决定的。所以,处陋室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绝对于事无补,也完全不必。须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里的“惟吾德馨”,似有自我标榜之嫌,但从他这里,却可以让我们悟到,只要一个人有志向,有追求,有德行,那么不管处于怎样一种情形,都可以欣然怡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这些的名句更是让我熟记于心。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 篇8

余以半年光景,晨读琅琅,阅毕《古文观止》,既是缘分开启此书,大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吸引与熏陶,今颇有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弱冠之年始读,未能启蒙而习之,为生平一大憾事。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后辈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一大憾事;另者,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优劣自赏,观念自谈。读书读心,读人读事。

谈及“观止”,亦论散文。悠悠几百载散文的精华集与此书,虽行文质量偶有偏失,大多值得多番品读。文化之底蕴,在不同年岁,启于此书,皆有所获。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篇9

从《左传》到《后汉书》,从李斯到张溥,文中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题目中的“观止”也看出了作者的用心。

韩愈的《原道》中说“《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现在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做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做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

韩愈看待事物,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批判角度和价值观,他是一个很爱国,很有抱负的人。他对仁义、礼仪和伦理是很尊重的,他推崇《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 转身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多人的内心都已将这些抛诸脑后了,忘记我们的本性。他们对道德、对伦理的认识,只是放在心里,而并没有将它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我们对自己的祖国热爱,也表现在了这些忧国忧民的人身上。自古总是有很多的文人,为国家的设计建言献策。作为我们现在社会的人,也不能忘记这些被载入史册的故事、人物和道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分工有所不同,不可能让每个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能被重用,可是这不能成为你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理由。哪怕你只是空气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你也应该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再看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句定义了老师的作用,那就是教会孩子做人,传授知识,解答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在成为老师的过程中,我们要一直不断的学习。老师不一定什么知识都拥有,他也需要向有才能的人学习。这个有才能的人,他的身份、地位和年龄是不确定的,只要这个人掌握了你不知道的知识就可以你的老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在生活中,最怕听见别人说,你是老师都不知道。凭什么做老师的就应该什么都知道呢?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只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学生的领域有自己的知识和特长,并不是百科全书。师者,要知道活到老,学到老。

《古文观止》的读书笔记 篇10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古文观止》读书笔记1500字。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

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与武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无独有偶,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但细品下来却是两种人生轨迹。王勃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

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有声,矍烁古今。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那种心胸,那种情怀令无数英雄浠嘘不已。对王勃所能说的只是可爱,而之于范老先生却是高山仰止。

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热播的电视剧(剧名我忘记了,只记得是陈宝国主演)之后,明朝一直被除数我认为是一个被奄割的时代。抛开外患不说,统治者的确是足够腐朽。能称上大帝的一个是洪武一个是永乐,但都残暴致极;碰到一个温柔型的,却是个玩主皇帝;玩主过气了,却来了一个不合作皇帝;就这么拖拉地过了几百年,终于迎来一个想励精图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铁骑和李自成的农民军夹得他在万岁山翘了辫子。然而在这么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竟然不断出现一批铁骨铮铮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个。最初认识方老先生的时候不是他那写得纵横阖捭的《深虑论》,而是“诛十族”。

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面对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虽然灭他十族的的朱棣凶杀成性、冷酷无情,但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被老先生视为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这么高的造诣。其实老先生的《深虑论》中也写道: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既然是天道,却偏又逆道而为。

老先生在表现出无限智慧的同时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小坑,极带可爱的迂腐。虽然老先生的迂腐掺杂着一抹血色,但我仍称之为可爱。少了这份迂腐可能方孝孺也不再是方孝孺了,单凭那篇《深虑论》可能很难让人认识他,走近他,景仰他。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吧。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篇11

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本书是由清初山阴人吴楚材和吴调侯俩叔侄编著的。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我读这本书就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其中最让我身受感触的'还属韩愈所著的《师说》文。感觉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师说》中的段话这样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定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学习、请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最后说到真理和知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读完这段文字,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学习。我以前偶尔会有些问题不太懂,而又不敢去问老师或不好意思向同学请教,怕老师会说我上课没认真听讲而责备我;怕同学 现在,我终于明白该怎么做了。以后我有不明白的地方定要去请教别人,正如文中所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我们向别人请教,并没有什么可以感到羞耻的地方。

读完《古文观止》这本书,确实令人受益匪浅啊!希望同学们都去读读这部国学经典名著。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篇12

在我国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散文有着同诗歌样悠久的历史。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无数杰出的散文家都以其绚丽多彩的散文著作反映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兼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优秀散文,被历代的许多学者重视、研究乃至最后编撰成册。《古文观止》历经三百年的沧桑,从浩如烟海的选本中脱颖而出,其声誉更是远播海外。

《古文观止》共选取从先秦至明末的短小精悍的佳作共二百二十二篇。其得名于《左传》中《季札观周乐》,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反映虞舜盛德的舞蹈时,情不自禁地感慨道:"观止矣,若有它乐,吾不敢请已。"季札认为这组乐舞已经达到了舞蹈的最高境界,其他的就没有观赏的必要了。而吴楚材、吴调侯两位编者

回溯到先秦至明朝的历史时空,从欣赏温馨祥和的世外桃源"黄发垂髫,其怡然自乐"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色"的暮秋胜景;从聆听急雨、密雪敲击竹瓦所生的清绝之音到"其色惨淡,烟霏云敛;从感叹"驾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粟"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人生体验……读《古文观止》让我感受古人智慧的力量,体验穿越时空的对话,步入段又段愉快的古典文化之旅。

《陈情表》中的李密,亡国贱俘,家境清贫,没有俸禄,生活艰苦。但他敢于逆龙鳞,拒征召,实属不易。他之所以敢如此行事,就是因为含辛茹苦抚育他成人的'祖母,如今卧病在床,无人伺候。“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正是因为他能够把亲情看得至高无上,以对祖母的孝心来显示对君王的忠心,因此,他也能够让标榜“以孝治天下”的皇帝深深地感动,从而“辞不就职”。

曾经我会为文言文里生僻字词,复杂语法而困扰着。直到遇到了《古文观止》,开始原文晦涩难懂没有耐心读下去,但借助翻译坚持下去。读完以后,文言文对我似就不那么可怕了。慢慢发现,文言文不是祖宗留下来的"考试噩梦",而是个寄托着许多文化瑰宝的载体,那些纷繁复杂的语法只是这朵玫瑰茎上的刺。那些文字里有分分合合的朝代更迭,有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情怀,有性情中人对国的片赤子之心,有春去花下飘落的几句人生感慨。过去的我,渐渐被语文的魅力折服。原本不擅长语文的我不知不觉间喜欢上语文,其实,不仅仅是语文这门学科,更是它所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古文中的美景佳人,闲情轶事,读来怎不令人神往。穿越时空去感受另个时代,理解另个人的悲欢,怎不令人快哉?

所幸遇到《古文观止》,让我青春和语文的交集不再等同于考卷上鲜红的数字。

读本好书,让我们获得前人的感受,让我们来次跨越千年的旅行,读本经典好书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