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香菱学诗》读后感(优秀6篇),仅供参考。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而《香菱学诗》是我们语文课文,我看了香菱的学习用功不禁让我想向他学习。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向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我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故事开头写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以下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
指导读诗体此刻两次谈话中:第一次,黛玉先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启发。循此继进,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在这次谈话的末尾,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第二次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进行的,黛玉称之为“讲究讨论”,实际上是要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香菱果真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说到“墟里上孤烟”这一句,还联系自我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都说活了。而黛玉也不愧为“老师”,又把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启发她认识了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香菱练习写诗也是在黛玉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
《香菱学诗》一文中,香菱痴心学诗的故事让我感动不已。每每读着这个故事,我都会想到自己学习写作的经历。
小学时,我们每次上课都会不余遗力地跟着老师大声地朗读,喊着那些生动的字母“aoe„„”;大声的念着那些古怪的汉字组成的文章:“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阅读着带着插图的小人书上,一个拼音一个拼音组装成一个童话故事,那些奇妙美丽的情境令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我的心中也长出一个梦想,自己将来也要成为一名作家,为孩子们编织无数的故事,这样一直到了终于三年级。一节语文课上,老师告诉我们要写作文了,而写作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只要能通顺地组成200 字的文段就成。“想什么就说什么”,原来写文章就这么简单呀。我美滋滋地,一直胸有成竹地写,将心中的秘密哗啦啦地倾泻了出来。不知不觉中远远超过200 字了。作文本发下来了,我的作文获得了一个大大的“好”字,老师还把它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了示范朗读。当时的我别提有多开心呀。至今想来,我写作文与香菱学诗一样,大家都是兴趣当头。
我时常翻翻那些名家名篇,有些体会就会摘抄下来,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思考。我认识到那些经典都是感情真挚,感染力极强的文章。我明白了,文章立意为大,只有有了最真最美的立意,才有资格去谈文采藻,结构思路等问题。有了基础,模仿借鉴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环节。小说中,香菱刚写诗时,也只是将王维、李白等的经典罗列一番,可以说是最实在的模仿。但别忘了,这种模仿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课文中,香菱按照黛玉的布置开始写“月亮”的诗,但前两首都被黛玉批评为做作,没有自己的东西。这也是初学者常犯的毛病,说得难听点,就是现在流行的“复制”。可贵的是香菱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懂得了任何文章都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性情,有了这样的认识,写出佳作就水到渠成了。果然,第三首就强多了。可惜,我自己的写作还没有达到香菱作诗的水平,作文训练往往是凑数而已,难得有一篇真正发自内心的文章。可见还要努力。
一个小说的人物,给了我那么多的收获,早该仔细读读《红楼梦》!
对于知识的渴望是人的天性,然而,获得知识不仅需要求知欲,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际行动去获取知识。香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一个自幼在外漂泊流浪,并终日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这样一个女子学诗为了什么?功名?利禄?或是荣华富贵?显然都不是只是她的求知欲和为此的决心在驱使着她,�
像香菱这样只为满足个人精神需求而学习的人非常少见。扪心自问,谁能保证自己学习的目的没有一点功利色彩?不是说我们的求知欲早已泯灭,而是庸懒的头脑和过多的诱惑将那对知识的渴望埋藏,我们开始机械的学习,成了一台台学习的机器,重复着“输入程序→执行程序→输出程序”这一单一又乏味枯燥的过程,学习便相应地枯燥乏味,只为了考高中,考大学,考硕士,考博士,为了更好的文凭,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房子,更多的金钱,在这样利欲的驱动下,我们无不成为“推磨的鬼”,如何真正静下来学习?学习是为了自己,但不是仅仅为满足自己对物质的需求,不是获得利益的工具。学习即是一个自我升华的过程。充实自我并丰富精神世界,娱乐自我,并最终提升个人修养,这才应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看看香菱在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怎能不感慨?
小女子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生于书香门第。却不料自幼被人贩养大,成长坎坷,路途崎岖。波折过后,曾经傲娇的贵小姐竟成为一个卑微低下的丫鬟。
但她并不认命,身在井隅,心向璀璨。
缘机之下,诗歌的光辉得以普照,竟于诗歌世界里得到了心灵的解脱。她的身体是属于一个豪门下人,但她的精神是属于诗歌的。
对诗,近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无视主仆悬殊身份进行讨教,为索诗而痴呆,梦中吟诗……
她,爱诗,以至于一切关于诗的事,在旁人眼里是苦差事,辛苦之极,在她眼里,美妙如此,幸甚至极。她乐此不疲。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啊,若是不爱,不 在学校里大多都认真刻苦学习,可回了家,就很容易松懈了。若想要改变,如果不去爱学习,爱上手头的科目,那么真正改变是无望的。
可以说每一门学科都有她美的地方,只是我们暂未品尝到,还需苦索,期待顿悟,努力去热爱。
《香菱学诗》来自于曹雪芹的《红楼梦》,这篇文章讲得是黛玉师傅教香菱如何做诗和香菱如何学诗的事。
黛玉先教香菱读诗,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香菱学会识记,理解运用五言律、七言律等,因为黛玉知道只有让香菱明白识记是基础,理解能帮助识记,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才能作出好诗。成为“诗翁”。
是的,成功源于勤奋,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己的好奇心也是成功的关键。泉水叮咚奔向大海,雄鹰展翅搏击长空,香菱正是有追求,才感受到了快乐的心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流始,才能快乐的成长。《香菱学诗》教给我们这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明天创造更多希望,为明天设下更多追求,一步步地踏上成功之路。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课文中写到的其他人物,如探春、湘云、宝玉等,着墨不多,都是陪衬人物。但作者轻点淡染,也颇见精神。如写湘云健谈、探春机敏,就符合她们一贯的表现。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命运不幸:自小被人拐买,十二三岁便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作践和折磨。但她聪颖灵秀,痴迷诗艺:当薛蟠外出经商,应宝钗之邀,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众多才情横溢的少女们时,她的内心便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因此,她进园的当晚就来到潇湘馆找黛玉,希望向她学诗。黛玉也热情指导,不仅列举名家名作让香菱仔细揣摩,而且以平等爱护的态度仔细听取香菱读诗的感想和见解,还饶有兴趣地以“老师”的责任出发,命制了一道按“十四寒韵”写作的咏月诗题让香菱回去试写。当香菱交上“作业”时,黛玉虽认为“措词不雅”,却未刻意指责,而是热情鼓励“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如此徒师,一个孜孜以求好学,一个诲人不倦乐教,终于使香菱诗艺渐长初有成,梦里吟出佳句来。
深入透视黛玉与香菱的“教”与“学”,使我们在阅读和写作这两个互动、互促、互融、互进的语文学习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获得了二点启示:
Ⅰ 阅读启示
一要多读,读一流佳作。黛玉让香菱诵读诗佛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再读诗圣老杜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次再读诗仙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并教诲香菱以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人的作品一读,“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了。由此可见,黛玉既重视多读,还重视诵读,尤其强调不能读三流作品。当香菱初见黛玉说自己“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时,黛玉谆谆告诫:“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这便指出了一个非常可贵的阅读之道,要读一流作品,在此基础上也可读一些二流作品以拓展视野,但万万不能因便于理解在初学伊始便钟情于三四流的通俗作品,如此一旦入了“这个格局”,正如黛玉所言,要想学些高雅一流作品,就“学不出来”了。
二要悉心揣摩,仔细玩味。当香菱将黛玉给的《王摩诘全集》中所红圈的一百首读完,“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时,黛玉有二次笑问:一问“共记得多少首?”二问“可领略些滋味没有?”当听到香菱的肯定回答后,黛玉又启发说:“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这“二问一说”,反映出读诗的一个基本要领,就是要熟读成诵、要领略滋味、要“讲究讨论”。
“读诗百遍,其意自见”,诵读是提高语言悟性的唯一有效途径,也是学习诗艺、学习写作的基础和前提;而诵读不是不用心思的死记硬背,而是要悉心揣摩,像香菱揣摩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样,先合上书想像诗中情景,再另找别的字来替换看可否有更佳的炼字,还要像香菱揣摩王维的五言律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样,联想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现实情景想像补充,达到创造性阅读。至于相互研讨、互通有无,也是提升读诗品位和写诗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像宝玉、探春和黛玉都在潇湘馆听香菱讲诗,与香菱谈诗的情节,尤其是黛玉讲述的关于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中的“上孤烟”是套用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说,并讨论“上”字从“依依”两字化用而来,真是一种极有品位的诗歌鉴赏和艺术研究性质的交流,使参与鉴赏者的相互交流,弥补了文学欣赏中个体感悟的局限,不仅能够拓宽阅读理解的广度,而且能够探幽发微,将思维引向纵深层次,还能够寻得曲径通幽、古为今用,以它山之石攻此山之玉的写作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