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如下是小编醉清风为大家整编的10篇《如父如子》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就像一片大沙滩,记录了我们的成长脚印。那片汪洋大海就是命运的法官,他冲上来的每一个贝壳都是一件事,有好、有坏。最近我一直厄运连连,可能是因为有一把扫把从我头上飞过的原因吧。
军训前后一个星期,大家一定都没有见过我吧,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摔了一个大马趴。脸——破相了,眼睛下面一片血,叫人认不出来。
感恩节的那个晚上,有人送了一支花给我,想到爸爸为了我们经常加班都深夜,我想把花送给我亲爱的爸爸,感恩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想着,我转头回爸爸办公室送花给爸爸,出了门,发现妈妈、小宝和爷爷都不见踪影,我心一慌,飞奔起来,想赶紧追上他们,可不知怎么了,一头栽进到了水泥地上。正如一个黑色的贝壳成功的上了岸。
此刻没有了知觉的脸,在微弱灯光的照射下,面目狰狞,可以成功的吓死一个人,加上那时身体已不听使唤,只可以叫一声“救命”。爷爷见状吓了一跳,赶紧跑来,扶起我。大概妈妈也听到了这边的动静,转回来找我们,把我扶进了办公室,爸爸赶紧烧了水给我擦脸,我能感觉他们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焦急的问着我一些问题,但是当时摔蒙了的我,只能在那里哼唧,然后满脑子就一个问题——我要破相了,那可怎么办?
爸爸用凉开水擦洗了我满脸灰的脸,让我漱了满嘴沙的口,清洗后发现我右眼下伤的很严重,有一道很深的伤口差一毫米就伤到眼睛了,真是不幸中的大幸!这时,我的意识慢慢清晰起来,我有一些不开心,妈妈问我怎么了,我说哦,家家(武汉的外婆称呼为家家)回去又要骂爷爷没有照顾好我了,我又上不了学,又要补作业。唉,我猜的没错,回去真的成了这样,又上不了学,又去不了军训,爷爷也挨了家家的骂。
“干什么都要有干什么的样子,走路也一样,以后你走路还小不小心”,妈妈问,“你还可以写一篇作文——《论好好走路的重要性》”。
唉,以后再也不想摔跤了!
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棵树可以体现大自然的绿色……平凡的第一次,常常使人有所感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这一个个的第一次,就像一个个脚印,印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
我最难忘的第一次,就是在骑自行车时第一次摔跤,在我的骑自行车的过程中,有辛酸、有甜蜜、有泪水、有笑容……但这次摔跤,却让我终生难忘。
记得在我学习骑自行车时,我家门前有一个石头像一个老虎一样横卧在路边,我每次从那里经过,总是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的,生怕栽在上面摔一跤,可每次我都能顺利过关。
但天有不测风云,记得有一次,我熟练的骑着自行车在路上闲逛,我熟练的技巧引来了小姑和妈妈的喝彩声:“素珍,加油!”“素珍,你真棒!”……满耳的赞美之词让我有点得意忘形,正当我满脸的骄傲之情时,那个早就等待已久的石头,像一只猛虎一下子窜出来,狠狠地抵住了自行车的前车轮。我的身体在空中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后,与大地母亲来了次亲密的接触,我看到了满天的星斗。车子被摔的老远,我雪白的两颗门牙也被殃及鱼池,与我的嘴脱离了关系。我坐在地上,捂着自己满是血的嘴巴,哎呀哎呀的叫着。更过分的是我受伤的心再次受到伤害——在我摔跤后,我的妈妈和小姑不但没有马上跑来安慰我,还在那里笑话我。我当时生气极了,不顾一切的跑回自己的房间,趴在床上大声的哭起来,任凭血流在床上也不管。
最终妈妈和小姑还是没来安慰我,但我在安静下来后,却似乎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经历无数次的摔跤,如果每次摔跤都要别人来搀扶,下次还是会摔跤的,只有自己爬起来,才能吸取教训,以后的道路才能走的更好。今天我虽然摔跤了,但以后我就不会怕那个石头,不会在摔跤了,不会在有点成绩就得意忘形了。这次摔跤我虽然失去了两颗门牙,我却得到了我人生的启迪,真是让我毕生难忘啊。
这是一个非常细腻、非常日式的故事,带着温情,更带着沉默的软刀子,明明氛围常常那么平静,却总是让人心痛难言。
围绕着交换孩子,着眼于两个家庭各方面的差异,众人不同的个性、心情、转变都让读者看在眼里,或是会心一笑,或是掩口惊呼,或是无语凝噎。情节的构造可能不出彩,但是故事的节奏、情境的营造、思想与情感的表现毫无疑问让人沉浸其中。
作为一个独身的不育主义者和一个未曾跨越阶级的工薪族,我从这个故事中收获以下感悟:
①关于阶层
无疑,阶层是存在的,精英阶层的孩子从出生起的资源和别的孩子就已经天壤之别,精英阶层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即便不艳羡锦衣玉食的精致生活,从医疗、教育、旅游、精神世界的宽度等每个人都会接触的角度,都有理由向往那个阶层。但是,从良多的优越感中,我不得不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是否每个人都晋升精英阶层,二是若一成立,是否每一个非精英阶层的人都是失败者?虽然每个人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我也在其中,但抛开这层遮羞布,我依然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人可能有很多追求,没有人可以完成自己的所有追求,而每个人的追求亦有主次的优先级之分,可能很多人都有更重要更在意的事情要做。或许是清贫的研究员,或许是快乐的个体户,或许是随意什么,“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能满足自己最在意的需求时,“宁做我,岂其卿”,纵有小缺憾,亦是快意人生。
②关于血缘
我是一个非常不在意血缘的人,“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感情来自于长久的陪伴与共同经历的喜怒悲欢,岂是一句“血浓于水”可以超越的?但是,事实就是,很多人是在意的,可能是基因的力量,可能狭隘地是把“传承”与“血缘”划上等号。在这个故事里,我很开心地看到,活生生的人战胜了冷冰冰的基因数据,朝夕相处战胜了血脉相连。
③关于父亲
父亲,从来都是家庭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这个男权社会。父母,虽然不是人生的必修课,但一旦你选修了这门课程,就也得好好学习呀。总是有很多人觉得,爱是天性、生孩子养孩子也是天性,都是人生来就会的,于是往往彼此在意的人之间更有无穷误会隔阂。更灾难的是,很多人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续或附属,而非单独的个体……为什么那么无辜的孩子要成为一些父母不成熟不负责的牺牲品,无法逃脱……在丧偶式教育、诈尸式教育泛滥的社会,我不知道有多少父亲能以理所应当、不断学习的态度完成自己的责任,只能对此抱有无限担忧和一丝期望。
说回这本书吧,小孩子真可爱,良多能够改变真是太好了,我喜欢大团圆结局。
《小妇人》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当初为了使家庭经济有所好转,她做了很多份工作,最终,她的创作使她解决问题,《小妇人》正是她的成名作。而路易莎在自己的文章中也这样写道:“我要以自己的头脑做武器在这艰难的尘世中闯出一条路来。”仔细看整本书,就会发现,路易莎写这部《小妇人》有一部分是影射了自己的真实生活,而又有一部分是出于她对完美生活的渴望。《小妇人》曾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全世界最畅销的`一部优秀作品。这本书主要歌颂了家庭的伦理观念,邻里间的助人为乐。小说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马奇家的天伦之爱。她们的善良,对爱的忠诚及对亲情的渴望深深地感动了我。
四姐妹虽然家里贫寒,但她们却对任何事都有进取乐观的态度。小说强调了她们的个性与尊严,也表现出她们的自己约束,而独立自强是这四个女孩的共同特点。在她们看来,家是她们的生长之地,又是神圣的避难场所。她们会仔细聆听母亲的教诲,会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大脑学习生活。四姐妹的成长历程仿佛是一首富趣味味的教育诗。
其中,马奇太太在回答大女儿梅格是否有“盘算”时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期望我的女儿美丽、能干、善良,受人爱慕和尊重,青春时代很幸福,有一桩梦想的婚姻,过上有益而欢乐的生活。对女人来说,最美满的事情莫过于一个好男人的爱和选择。钱是个有用的和稀罕的东西,用得恰当,也是个高贵的东西。但我绝不期望你们认为,它才是最当紧的或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以上也是我想对女儿说的话。还有一个情节就是孩子们想放任自己不按规矩办事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想玩多久就玩多久。这次马奇太太并没有干涉她们而是给她们一个星期的试验期,让孩子们照自己的想法生活,结果四姐妹过得很狼狈,过得手忙脚乱,主动要求提前结束试验期()。这时马奇太太才对孩子们说:“我期望你们明白,每个人的舒适其实都离不开他人,人人都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互相帮忙令人欢乐,每一天做了该做的事,闲暇才是完美的。”这种教育方法让我很受启发。它很适合孩子的理解本事,让她们在亲身经历中受到教育而不是家长简单的说教,使孩子们心服口服。
《小妇人》是值得家长与孩子一齐阅读的一本书。
它的平淡温情,很难让人的情感大肆宣泄,但它又会在你心底最脆弱的地方掀起轩然大波。然而我现在不是父亲的角色,我对这本书产生的共鸣也不是很深刻,但它给了我一个思辨式的思考如父如子。
是从怎样的一刻起,一位父亲能够真正撑起“父亲”这个称号呢?
两个经济状况,教养水平近乎完全相反的家庭,一如比赛实力相差极其悬殊的双方,胜负毫无悬念。在这场血缘与教养的比赛中,是枝裕和以其独特的视角切点,讲述落败者如何落败,又如何懂得父亲这个称谓的重量。当这个傲慢,强势的父亲开始低头服输时,当他维持了三十多年的执拗轰然倒塌时,当他注意到孩子的眼神一直都放在他身上的时候,他开始渐渐担得起父亲这个职位。
故事不单单只是故事,他更多的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映射。与其说是枝裕和在讲述这个落败者作为父亲的成长,不如说是对现实无奈的控诉。故事里的父亲得到了成长与救赎,可现实生活达不到这般美好,生活所迫,难以陪伴的还是大多数……现实比故事更具有戏剧性,但是却在这方面特别吝啬。
下面这些话,虽然做不到,但还是想写下来
不要轻易更换孩子损坏的玩具
不要随意放置孩子赠送的礼物
不要让他们在肆无忌惮的年纪里学会察言观色
不要让他们在童言无忌的年纪里懂得谨言慎行
不要为了给孩子最好的而错过给孩子最好的时间
……
多陪陪他们,
在客厅里扎帐篷
在餐桌上吃野餐
在阳台上钓鱼
……
别错过孩子年幼的成长
毕竟时光流逝很匆忙
每当我呵斥过孩子,等其他人都入睡后,我就会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反省自责,今天晚上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小妇人》里面的马奇太太再次活现在我的脑海里,鞭策着我的内心。此刻,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让我回到那懵懂的年纪里,去细细地研读这本巨著,引领我成长,强大我内心之力量。
虽然《小妇人》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但是描述的却是马奇一家四姐妹在马奇太太的引领下成长并收获幸福的故事。故事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也无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读来却很真实,时时引人共鸣。多少次,就仿佛看见四个姐妹在壁炉前或欢声笑语、或各自忙活的温馨画面,于是你会发现,不论战争还是和平时期,家庭的美满幸福是每个人都趋之若鹜的。而在我看来,四个姐妹最后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幸福之关键是她们的母亲——马奇太太,她可以说是这个家庭的灵魂之所在。
虽然这个家也贫穷,丈夫也常年随军在外,但是马奇太太任何时候都那么乐观、忍耐、谦卑、坚定、温和、淡然、富有爱心并且充满智慧。她带给孩子们的是爱、是阳光、是雨露。当孩子犯错误时,她严肃指出从不纵容,在纠正孩子们的错误当中,教会她们谦逊、正直、宽容、不虚荣;在孩子们迷茫时及时指引她们,现身说法,教会她们如何克制愤怒、不附庸金钱权势;在孩子们陷入困境时,给予她们鼓励和支持;在孩子们走入爱情时,冷静观察从不干涉,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淳淳善诱,教会她们如何正确地选择爱情和经营婚姻。所以,虽然四个姐妹的成长故事是这本书的主线,但是我留在我脑海里更多的是与之相辅相成的马奇太太作为母亲的完美形象。
但愿,依然能够与这四个姐妹一样,以马奇太太为典范慢慢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马奇太太毫不疑问是一位极为称职的老师。她慷慨无私,乐于助人,不轻易动怒,感恩生活。在孩子们眼里,她不仅是一个好妈妈,还是她们的知心朋友。她们喜欢向马奇太太吐露心事和烦恼,而马奇太太也不负重托,给予她们很好的意见和帮助。正是因为马奇太太那独辟蹊径的家庭教育,使得四姐妹成为人见人爱的小妇人。在她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女性形象,打动无数女性读者的心弦。同时,马奇太太对女儿们寄予厚望,“我希望我的女儿们美丽善良,多才多艺:受人爱慕,受人敬重;青春幸福,姻缘美满。过一种愉快而有意义的生活,金钱是必要而且宝贵的东西,但我绝不希望你们把它看做是首要的东西或唯一的奋斗目标。我宁愿你们成为拥有爱情、幸福美满的穷人家的妻子,也不愿你们做没有自尊、没有安宁的皇后。”
无疑,马奇太太的“计划”是成功的。女儿们如她愿得到幸福,生活快乐。而这种观念与现今社会崇尚的拜金主义成为明显的对比,但这正是《小妇人》的魅力之处,把作品提升到探讨成长、探讨人生的层面,同时为即将成为母亲或已经为人之母的女性树立典范。在小说的开篇,作者表面上描写的是四姐妹由于生活因为贫穷不得不接受母亲的建议取消自己盼了一年的圣诞礼物,实则是想从中体现当时美国社会穷苦大众的苦难生活:忙碌一年的他们,居然不能实现孩子们小小的圣诞愿望。可以说,这样的大环境对于人物的身心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但作者的精妙之处在于她不去尽力描述小说人物的苦难生活,而是浓墨重彩地展现他们在困境中如何相互安慰、相互取暖的动人情感,让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给苦难的人们从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得到心灵上的慰藉,藉此实现主人公们的自己成长和自己救赎
花两天时间读完了《如父如子》。“已经分不清谁是谁的儿子,谁又是谁的父亲……”
如果要我总结这个故事,我会觉得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而其中真正蜕变的,是野野宫良多,这个优秀又强大的父亲。
凌驾于血缘之上的亲情。虽然预料到了最后的结局,但读来依旧让人动容。
野野宫良多,精英人士,在前半部分我还觉得这位父亲抚养孩子的做法过于强硬,将对自己的高要求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但在后半部分说到良多的父亲时,我对这位不称职的父亲的责备消减了许多,一切如同我认知的那样:一个家庭不过是另一个家庭的延续。我们没有理由完全怪罪于任何一个人。
野野宫良多是众人羡慕的精英人士,有着优异的天赋,高薪的工作,超强的工作能力,前途也是一片光明。然而这样一个优秀自信的人却选择了绿作为伴侣。看到这里我会想,这样一个看起来各方面都完美的男人,究竟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呢?直到他的父亲和继母信子出现的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了一点。
故事里没有提到良多的母亲,我会猜测良多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许是像前女友一样强势的人,所以最终父亲和母亲离婚,自己也和前女友分手。或许母亲也和绿一样,所以良多也最终选择了绿作为伴侣。不管是哪一种结果,对于良多来说,绿这样将所有的结果都依靠他的女子至少是一个好的伴侣的标准吧。野野宫良多是一个将工作放在第一位的人,而绿也在和他结婚之后从公司辞职,一心一意地照顾庆多,对于良多来说,绿这样的女子作为孩子母亲不正是合格的吗?野野宫良多对自己的要求高,他骨子里的骄傲和自信不容许他的孩子有半分成长路上的差错,于是庆多去上补习班,练习钢琴,在父亲的教导下向着“优秀又强大的人”发展。野野宫良多像对待自己的工作一样,将所有的规则都制定好,让庆多在自己的期望下沿着自己所认为的人生轨迹走下去,可是他却忽视了自己在庆多人生中的重要性。
或许是从小便没有享受过父爱的他,没有得到爱的给予,便也不知道如何将这份爱传递出去,甚至默认这份爱在孩子的心中是不重要的。对于野野宫良多来说,他是独立成长起来的人,没有依附任何人,唯一享受过的快乐便是四年级之前永恒的盛夏和大学组建乐队的时候。所以在他的观念中,庆多也应该这样。父亲是个嗜酒好炒股的人,于是他极力地摆脱这些,在他跻身精英阶层之后,良好的教养也被彰显在庆多的身上。
其实有的时候在想,雄大和良多这两个不同的家庭,究竟哪一种才是理想的呢。在雄大的家里,可以不顾“教养”和礼仪,训斥和欢笑是衔接的,这个家庭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鸡飞狗跳,即使家庭不富裕,但依旧每个人都活得很开心,大人和小孩一样玩耍,孩子们健康成长,或许上的不是最好的学校,住的不是高端大气的房子,但至少是幸福的。反观良多家,男主人无穷无尽的加班,回到家也不会说上几句话,无时无刻不在为孩子的人生道路做打算,庆多虽然身处富裕的家庭,却很少感受到父爱,他只知道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一个优秀又强大的人,他们家有市中心地段的房子,父亲有稳定高薪的工资,每天吃着可口的饭菜,但随之而来的是高要求,是束缚。
其实没有人能真正比较好坏,雄大家的生活会教会小孩子乐观,他们的童年永远是五彩缤纷的,而他们在小时候享受到的来自父母的爱,最终会以另一种方式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但他们的未来,却没人说得定。良多家的生活无疑给庆多的人生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也许庆多会一路开挂成为像他父亲一样的精英人士,可也许,他也永远不会感受到平凡的幸福。没有人能真正比较好坏,或许最理想的是,拥有野野宫良多家这样的家庭环境,却拥有雄大家这样的家庭氛围。但是,很难吧。
高晓松说,知识分子的家庭向来是冷漠的。精英阶层也如是吧。
这是我看的是知裕和的第一本书。细腻的讲述手法,润物细无声似的直击人心,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他没有刻意煽情地将镜头聚焦在因抱错孩子而引发的悲伤及情感折磨上,相反,他瞄准无数生活化的场景细节——聊天、吃饭、睡觉、玩耍、聚会……一笔一画地细细勾勒,不动声色地为每个身在其中的人们积蓄着各自的情感与情绪,记录他们的怀疑、挣扎、思索、成长与醒悟。
庆多这个只有六岁却能成熟的察言观色,揣度父亲心理看他脸色行事的样子,真的心疼极了!爸爸妈妈吵架冷战的时候,晚上睡觉躺在床上他会一手拉着妈妈一手拉着爸爸,让他们双手合在一起,并说要相亲相爱。即使被交换到雄大家,他为为了爸爸良多能高兴点,强忍着害怕和恐惧,对自己不停的说这是执行任务,爸爸交给的成长的任务。这只是一个人6岁的孩子吖,那么懂事体贴的庆多,那么真心爱着爸爸妈妈的庆多,那么努力往爸爸希望的方向前进而渴求得到爸爸肯定的庆多。那么可怜的庆多,那么小的庆多。
“有些工作只有我才能做”。当良多充满优越感地对雄大解释自己没时间陪伴孩子的原因时说。而雄大微笑着反问:“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不是吗?”表面上看,这是生活在两个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互怼。但其实,它又是两位父亲以爱为棋子的一次对弈。雄大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足以令良多溃不成军。他一直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骄傲:英俊帅气、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然而在这个出身卑微、外貌平庸的电器店老板雄大面前,他的自卑与烦躁都无处遁形。他第一次意识到,在他人眼中,自己不过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他伟大的事业、自以为是的骄傲、自信又笃定的一切,都只是华而不实的装饰。他在妻子失望的眼神里同样洞悉了这个秘而不宣的真相,这令他充满挫败感,曾经自信的一切轰然倒塌,甚至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在雄大面前,不能陪儿子露营放风筝的自己,不愿陪儿子洗澡的自己,连玩具都修不好的自己,又有何骄傲的资本呢?
回忆庆多,脑海里都是温柔的往事;而面对充满敌意又叛逆拧巴的琉晴,他又深感无力。这多像生活本身,像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挣脱的那种魔咒:拥有的不懂珍惜,期待的却无法驾驭。
如果说庆多的到来是个错误,那他在这份错误里所收获的成长早已远远超出错误本身。并不是每个父亲都明白“父亲”二字所承载的含义。成长不只意味着变得强大或优秀,也要学会道歉与和解。不仅仅是与世界或他人的和解,比这更重要的,是与自我的和解。说到底,血缘关系所带来的亲情,不过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本能,而朝夕相处所积淀的情感,才是超越一切的温暖羁绊。
如果你发现养育多年的孩子居然绝非亲生,而在另一个家庭却有与你血脉相连的骨肉。你的内心是否能够接受这一残酷事实的打击?
之前也曾经听说过这样的新闻,观看过由此而改编的影视作品。在抱错孩子抚养这类事情中,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养育胜于血缘,还是血缘更养育。而在这本名为《如父如子》的书中,我们所读到的,却是让我们有另一番的反思。
故事的背景是在日本,一通来自医院的电话打破了野野宫良多原本平静的生活,经过一番调查证实,养育了六年的孩子居然并非是自己的孩子。按照通常的建议来看,尽快让两个孩子各归各位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可是抱错了孩子并不像是拿错了物件换回来那么简单,毕竟朝夕相对如父如子般的相处了六年,就算是只宠物也养出感情来了,更何况是孩子。再说与自家相比,另一家的条件简直就是天上地下。良多起过要将两个孩子都养在身边的念头,并且自信的认为自己是有这个条件优势的。可是随着为两个孩子回归各自家庭准备工作的逐渐开展,良多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受到孩子们的欢迎。相反,两个孩子似乎更加喜欢另一位父亲,那一位在良多看来几乎是一无是处的人。
书中良多的形象的塑造几乎就是一位日本精英的代表。他无论从任何方面来看都可以称得上是优秀,或许是因为太过于严厉和自律使得无论是自己的亲子还是被养育长大的。孩子似乎都与他不太亲近,总是似乎少了些什么。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强势父亲,温情或许也有但应该是只隐藏于心中,从未流露出一丝一毫。
“我很忙,我都是为了这个家。”这句活估计许多父亲面对妻子的抱怨时,都用来当做借口过。有人曾经用“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这句话来形容现在的中国家庭。野野宫良多的家庭其实颇有些这样的味道。
抱错孩子自然是会给当事的家庭造成伤痛,可是作者在书中要展现的却不是这个。而是通过这件事引发出一种与家庭有关的思考。我相信良多作为一个父亲是爱他的孩子的(无论是亲生的还是养育的),他想要把最好的一切给他们,也希望他们能够变成最好的。但是往往成年人想要给予孩子们的,却并不是孩子们所想要的。相对于良多这样的精英人士,另一位父亲雄大只是一位庸俗的小人物,在书中刚登场的时候的表现甚至是有些让人生厌。不过随着故事的推进越来越感觉到他的可爱,甚至到了最后他的形象还有些高大起来。他也是一位爱孩子的父亲。他的爱却与良多不同,或许在物质上给予不了孩子们很多,但是他却有着一份最好的爱给孩子们。那份爱就叫做“陪伴”。
这是一本温情的小说,故事的最后自然是不会有一个太坏的结局。良多似乎明白了孩子们与自己之间彼此的感情以及身为一个父亲到底应该如何去爱孩子。那么现实中的诸位父亲呢?你是否明白了该如何去做一个受孩子们欢迎的父亲?
我想这些也正是作者想要通过此书所传递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