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小编Waner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优秀13篇),欢迎借鉴。
我很爱看《三国》,其中我喜欢智勇双全的姜维,喜欢求贤若渴的刘备,喜欢赵云的勇猛,更喜欢诸葛亮的智慧。说实话,我很最敬佩的人是诸葛亮。
在书中,他有些仙风道骨,半仙半人,足智多谋,几乎百战百胜,极会调兵遣将,会天文,会地理,神机妙算,几乎无所不知。在《借东风》中,他先走一步,让周瑜计谋失败,同是还让吴军胜利,在华容道中他网开一面,这么多的事能是巧合吗?不,不能。是他头脑中有一种思维和逻辑,有虚拟的事情结构。最主要的是读书多,知道很多的知识才行。在书中他还会些仙术呢。
我还很敬重徐蔗,是他推荐才能,要不然诸葛亮一生也等不到刘备,这就是“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我很爱看《三国》,品《三国》,能悟出许多道理。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懂得电脑的基本操作会开汽车大字小字也能认得一箩筐应该不算是一个文盲了吧呵呵。虽然一切向"钱"看的精神指导下撇开了"臣本布衣"的雅然自得什么文不文盲的已经算不得可耻了四面开花的民主制度也已使人们的骨子里渗透了"生而平等"的思想但这话从一个半文盲的人的口里讲出来时讽刺的意味徒然的就转化为了一种决绝的自信与诗意的悲壮了。
当我们再把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的鬼话讲出之前前面还要小心翼翼的加上"在旧的封建等级制度里"的时候似乎我们正沐浴着无比明媚的阳光然而"追求幸福"的人们当真就能在这每个人都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里自由的呼吸吗这显然不是嘲讽这是一个笑话一个掩耳盗铃似的自欺欺人。
我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读到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的。而在此之前"魏晋风度"于我还只是一个美而玄妙的形容词组如同一幅古朴的画作挂在某个历史长廊的壁龛里神秘而遥远。犹记得第一次接触到对于"法制制度"的小嗽叭还是在阅读北大才子余杰的时候读后感也只是对他罗列式的文字表演表现出的不屑与失望。那"才子"二字在我懵懂的心灵当中占据了太大的份量与过高的地位。而真正的启蒙者却是这多年之后的易中天先生。他让我认识到了我当初的"好的制度能否撑控在好的人的手里是个棘手的问题"的问题显得既愚蠢又幼稚而天真。是易中天先生让我认识到我的视角与位置存有问题那就是:君主制的泥潭。而这种体制下的监管失灵与卑躬屈膝以及迎合献媚才是不治与无治的根本。
也是在今天当台湾的百万民众走向街头反腐倒扁的时候又让在坐的各位见证了和平静坐"嘉年华"般温情反腐的新模式不得不令人感叹这一文明的进步与理性的发展下的又一束暂新的曙光。让斗争来得不妨再游戏些不妨再诗意点儿吧!
但当西方社会的民众对于"台湾闹剧"表示不解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再等两年呢下次不选他就得了呗。"或是"那只是他们份内的事情应该由他们自己内部解决。"的时候我最先感受到的却是这些西方人对于制度的过度依赖与麻木盲从。当一个由民众选出的政界要员打着"法制"的旗号骑在人民头上拉屎的时候而他的民众却嗅不出屡的味道来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偶然间又觉得这种思想与我们过去式的"君主制"下的人民的信任的"皇权"又是何其的类似殊途同归般的感慨不由得自心底里由然而生名目各异版本不一的书页里夹着的却是同一种物质人们满心的希望:康宁的生活自由的呼吸。然而世事往往事与愿违那这种时刻人们怎可再麻木下去呢?
三国故事中的许多人物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比如孙权,十八岁继承父兄的家业,有最初被人们瞧不起,变为深得人心,最后靠自己打拼出一番天下。又如诸葛亮,我们应该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又如曹操,尽管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太好,但他年轻的时候依法执政,为国尽忠职守。曹操的谦虚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他总是失败之后检讨自己,成功之后奖励功臣。所以他才能战胜袁绍,许多袁绍的谋士后来都投奔曹操,例如许攸。 其实三国是很短暂的,它实质上是从东汉到晋的一个过渡时期。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一直谋略发展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但最终没有实现。天下最终统一于晋,而晋也是地地道道的士族地主政权。
所以三国历史实质上是士族地主阶级谋略成为统治阶级却又被另外一股力量索阻挡的历史。而曹操、刘备、孙权都是阻挡潮流的力量,然而最终被晋统一。魏、蜀、吴三国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他们与士族阶级有矛盾,有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然而最终相继灭亡。
易中天先生说:“历史是可以酿酒的。”但历史也有可能酿成醋,而酿成的酒也是有甜的、苦的,甚至还有药酒。关键在于酝酿的过程。通读历史,不仅要了解历史事件,更应该从已了解到的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去体会人性的另一面。
《品三国》读完了,也知道了三国是一段怎样的历史。一切都成为了过去,但过去的却能成为对未来最好的鉴证。历史是漫长的,还有许多历史的真相我们无从探索。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我们已探索、了解到的历史,以史为鉴,通过了解历史,明确人生理念,加强自身修养,从前人的失败命运中总结经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的故事流传甚广,家喻户晓,三国的英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人们为他们的忠义,智谋,武艺所折服。我很早之前就读过《三国演义》了,却有囫囵吞枣之嫌,对许多章节不求甚解,等到第二次通读《三国演义》时,心中的感受发生了许多变化。
第一次读原着时,只顾好看,我就选取其中著名的故事翻阅,再加上对许多字义不理解,所以就只晓得关羽之勇,诸葛亮之智了。随着知识的积累,我对三国的故事更加熟悉,对其中的人物也有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当我第二次捧起原着时,看得极其认真,对许多文字都是与真实历史现实相对比,加以求证。读到“草船借箭”时,我知道这本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事情,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故移花接木,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读到“关云长义释曹操”时,我不仅敬佩关羽的仁义之心,更明白了“释”背后的玄机:倘若杀了曹操,北方必定群龙无首,群雄会再次纷争,中原大地又将经历一场浩劫。其次,当时刘备实力远不及孙权,倘若没了曹操的威胁,孙权能容得下刘备吗?我还从其它书籍中得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越读到最后,心情越是无奈,一篇《出师表》可歌可泣,怎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真应了那句“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国苦苦纷争,谁料国土悉数落入司马氏之手,可悲可叹!
第一次读三国,只顾欣赏文字的妙处,故事的精彩,第二次读三国,学会了去揣摩人物性格,事物的因果关系,感觉大有不同。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真乃受益匪浅呀!
暑假里,我读了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写的《品三国》上集。这本书很值得一看,里面有精彩纷呈的三国故事,有惊心动魄的著名战役,有诡秘多变的政治斗争,还有生动形象的三国人物。这本书解开了那个疑团重重的乱世——三国。
本书有三个章节,第一个章节是开场白,主要为我们介绍了三国和一些主要人物;第二个章节是魏武挥鞭,主要讲了曹操从儿时到统一了北部中国的历史;第三个章节是孙刘结盟,主要讲了从曹操征刘表到赤壁之战的这段历史。
易中天教授的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些长期流传、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是纯属虚构的,也是因为这个特点使我有意志读完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三国故事,也让我知道了三国历史上一些政治斗争的真正原因,也告诉了我一些不被人注意的关键细节。比如北宋大诗人苏东坡《赤壁怀古》里的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其实,那时候周瑜已经34岁,迎娶了江东美女小乔已经十年了,并不是“初嫁了”。
我喜欢历史,我喜欢读书。
通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展望未来,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人性。在三国历史中,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命运。有时人算不如天算,事态往往不向人们预料中的发展。正如《三国演义》中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原本联合抗曹的孙刘联盟,由于争夺荆州而彻底瓦解,反目成仇,最终导致刘备克死永安,就有了“永安托孤”。
刘备克死永安之后,继位的刘禅昏庸无能,蜀汉的政权只能由诸葛亮管理。然而,由于士族阶级的压迫,作为三国当中治理得最好的蜀汉却最先灭亡。再加上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实在让人痛惜。所以有时候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是很孤独的,诸葛亮同样如此。就连崇拜、缅怀他的人,也只是不忘他主张的“兴复汉室”,耿耿于怀他的“出师未捷”,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则少有人提起。。又比如曹操,大多数的人只记住了他的“奸”,但又有多少人记住过他对大汉王朝的“忠”呢?他不也曾发出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吗?他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也反映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吗?
易中天稍出名时,也即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相中时,我也就知道此人了,当时千千万万人还不知呢,更没有人喊出“非易中天不嫁”的“豪情壮志”来。
刚看《易中天品三国》,尚觉有点趣,特别是易中天喜欢用现代的词汇表达古代一些概念的幽默,也看中了易中天这个人讲话从不重复或者有什么“这个”“那个”的口头禅。等到易中天真正飞来飞去出名的时候,我就已经不再看易中天的东西了。
有人买了《易中天品三国》这样的厚厚的上下集书,献殷勤地要借给我看,我也不好意思拒绝,放在家里几个星期然后再还给人。这么厚的书,比《三国志》还厚,我不愿浪费时间看它们,有时间多看几遍《三国志》,什么都清楚了,如果真要研究的话,再翻翻《史记》、《汉书》、《后汉书》,保证任何人也能讲个唾液横飞。
易中天这个人很聪明,他知道现代人的心理:一是不想自己看书,二是虚荣,三是假斯文。于是他这个学中文的人,也是惯于讲各种动听故事的人,便借《三国演义》,来给《三国志》中的人物还魂来了。《三国志》这道有营养但人们不喜吃的粗食经他一添油加醋,便活色生香起来。尤其是裴松之的注,本来是被人家陈寿弃之不用的,充满了各种道听途说的故事,他拿来正好生趣。经他这么大厨一炒,人们还以为谈三国非易中天莫属,就像歌星原唱了一首诗,别人都不能唱了。于是,易中天在造神的时候,自己也被世人视为神了。
再后来,易中天真的被捧上天了,估计天天在飞机上度过的。参加这个那个签名售书,参加这个那个讲座,仿佛他一夜之间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通灵宝玉”了。从三国讲到东西方文化比较,从诸子百家讲到中国历史,只是自己的专业中文倒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似的。
我听过一场易中天在浦东干部学院讲的讲座。是关于诸子百家的,实际上只是用不太好的嗓子哼一段旋律,然后再断章取义地取几个小故事来弄弄从未看这些书的人。对于我这个拿起《论语》、《孟子》,放下《老子》、《南华经》(和《庄子》)等等诸子原著的人来说,他说的这些东西只是小儿科。我听了一半实在听不下去,于是中途退场到车上睡觉看报纸。
哗众取宠和花言巧语只会短期内迷倒不明真相的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清这一点。
原著就是原著,是千古流芳的东西。虽然有很多人想打扮小姑娘一样打扮历史和厚著,其实质只是在不想读书的世人和历史、原著之间放一个烟雾弥漫的烟幕弹。君不见千古来有多少个烟幕弹,到头来都烟消云散,摆在书架上的还是历史和原著。
相信过不了多久,易中天的大作将被撤出书架,从学术上看,他的书不如《三国志》,从文学的角度看,他的书不如《三国演义》。
据说,满载疲惫的易中天终于觉醒了,想等还清了人情债后金盆洗手了。这是好消息,无论对他来说还是对世人来说都是好事。对他来说激流通退,留余香在人间,不必江郎才尽而黔驴技穷,对世人来说旧的不去他们怎样才能造出于丹后的新星呢。
他是《三国》中一个被绝对看低的人物;
他是历史上一个拥有绝对魅力的男人;
他是令我绝对欣赏的一个英雄。他不是别人,正是公瑾,周瑜。
很小的时候,六个字让我印象深刻;既生瑜,何生亮。老师告诉我,这是周瑜说的,大致的来讲,周瑜是这么个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诸葛亮活活气死,教育我们,定不要像周瑜一样,要心胸开阔,否则就会被妒嫉蚕食。
于是,周瑜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摆在我面前,直到我长大。渐渐的,我发现,周瑜其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中着实被过于看低。
首先,这位江东名将绝非传说中的小气。《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气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而且,周瑜也是一个漂亮之及的英雄,《三国志》中说他:长壮有姿貌,也提过:吴中皆呼为周郎,郎,是对青年男子的称呼,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通俗的说法就是“周帅哥”当然,一个人的美或帅,不仅仅指外貌,更含有内在的修养与气质,周瑜不仅内外皆有的帅,更是一个艺术家,有句话“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周郎在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演奏得是否正确,如果哪个音不准,便会回过头去看,这该是对音律何等的了解才能做到?
而他,公谨,不仅仅是音律上的完美的才子,更是战斗中的一级指挥,周郎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次战役啊,赤壁之战中,他身任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将“以少胜多”发挥到了极致,想想当时的情景,周郎立于江边,运筹帷幄,火烧曹操连环船,这时的周郎该是何等光彩照人!
在二十几岁时,周郎就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同时迎娶美人小乔而归。
如此一个内外兼修,四处得意之人可称一个有绝对魅力的男人吧?
大江东去,滚滚长江水洗涤了多少岁月,多少英雄豪杰,历史的事没有一个至今活着的人亲眼看到,大家都只能在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历史记载中得知一二,再加以自己的润色,没有人明白个中真伪。
或许周郎真的是被深深误解,又或者周郎确有嫉妒过孔明先生的才干,可又如何?
想去,周郎一直是如此优秀,可又突然杀出一个诸葛孔明,两人是如此想像,都深受世人的膜拜和敬仰,或许,太过想像的人相遇本就是一个悲剧,总是无法避免的相比,然后是另人扼腕的疼痛。
我是个人,我喜欢的也是人,传说中的孔明先生似个圣人,而公瑾是个实实在在的人。
他的优秀,他的完美另人动容,而他所富有的“负面新闻”又让人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他像面镜子,映出了人性的最美与最丑,而就是这样,他的真,有让我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让我发出来自内心油然而出的欣赏与喜爱。
滚滚江水东际流,大浪淘尽千古英雄,数无数风流人物,我独爱公瑾周郎。
为了花话费,一直在买电子书,也算有收获吧,一个月看了三本书,写写读后感吧。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而我却没有看过原版书籍,当时拍出电视剧,小时候跟着爸爸哥哥看电视剧版本的,深深的被他们的兄弟情义所感染吸引,但是最后英雄们的结局却让我伤碎了心,决定再也不看第二遍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再看过,然而这次鼓足了勇气看易中天的《品三国》,借此了解下未知的历史。
读着读着,慢慢的对易中天诙谐幽默的语言所吸引,喜欢上了这段有喜悦有忧愁又有遗憾的三国历史。
不管是从爷爷奶奶,戏剧,电视剧中,感觉到的曹操都是个奸臣,是我一度反感的对象,然而读完《品三国》,曹操却成了我的偶像,他的气度,他的容忍,他的用人,他的信人,他的霸气,以及他为了自己的目标能够隐忍一切等等,深深的吸引了我。自古能够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然而曹操的知人善用以及他对部下的信任,还有他那一丝的小做作,都让他无愧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称谓。
当然,吸引我的是,不管曹操是否真心对待他的部下,他很会装,包括刘备,能够通过自己的表现(或许他为了大局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能够赢得众谋士,将士的信任,这真的很重要。在现在依然需要,我越来越觉得这个社会就是如此,很少人会把真心的一面展示出来,每个人都在计算着自己心中的那把利益,有人对你很客气很尊重,或许是因为你对于他还有利用价值,所以人与人之间,很黑暗。有一两个真心朋友足矣。
虽然刘备,给我的感觉一直很窝囊,哭哭啼啼,但是刘关张三人的情谊很感动人,在刘备不得意时不离不弃,能有几人做的到。
孙权,我一直比较喜欢,18岁撑起了父兄留下的江山,一步步艰难的走下来,其中的艰苦,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如果只靠他自己恐怕也很难在追随孙坚孙策建功杀敌的老英雄们中确立自己的威信,多亏了鲁肃跟周瑜的力挺啊!一个人作战还是难成大事的!
或许古代的君王无论年轻时多么的英勇神武,英明决断,到了晚年,对他人的不信任以及内心的恐慌,变得暴戾乖张,导致他们错杀忠臣,残害忠良,杀害自己的骨肉。。。不得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伟大是熬出来的》,冯仑老师的力作,很实在,句句经典。冯仑老师抛弃了安逸的环境,放弃了能够分配房子的待遇,毅然决然的选择创业,睡了十一年的地板。他把自己放到最低。如果没有做好吃苦当孙子的准备就不要创业。我想我没有准备好,我抹不开情面,厚不起脸皮,吃不了苦,这些都是我最大的障碍,而我不得不一步步去克服。伟大是熬出来的,人生就是如此。折腾是一种奋斗的心态,努力的在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熬,是在无法前进,人生必须原地踏步时,必须坚持的一种无奈心态,但是为了继续,却一定要熬下去。
蝴蝶的美丽令人注目,因为她度过了黑暗的独处。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是艰难的过程,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可能因为冯仑老师是搞房地产的,关于房子说了很多,的确,年轻人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房子上面,不断的 还 房贷,变成房奴真的很可悲,年轻人就是要吃苦,年轻人吃苦不叫罪,因为年轻力壮,感冒生病,很快就能恢复,老了吃苦那才真的是受罪!所以趁年轻时,奋斗吧!
我个人而言不太在意房子,哪怕我跟我男朋友奋斗好久依然买不起房,我想,我会选择裸婚,没有房子,难道就没有爱情吗?我觉得并不是因为房子心里才觉得踏实,而是那个你爱的人是不是能让你觉得踏实!跟相爱的人一起吃苦也是甜的。
爱情与面包,生活不能只有爱情,没有面包,因为爱情会为了生活而变味,但是生活不能只有面包没有爱情,否则面包吃起来,会是发霉的味道!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开场白——大江东去的第一段话吸引住了: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如此神秘的话语,不禁想让我揭开三国的面纱。
易中天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当然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几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关羽,张飞,吕布,赵云,周瑜,鲁肃,这几个人物当中我最欣赏的有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最让我感兴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战。
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奸雄的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他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整个集体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刘备为了诸葛亮这样小他十岁的人才,能够屈身三顾茅庐,可见知人善用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集团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
还有一个人使我很欣赏的,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但我赏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划才能,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曹操大军就要灭刘备,刘备无处可去,只能联合孙权共同抗曹,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器重的人才,自荐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也使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说是做的相当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划能力,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鲁肃,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误,但诸葛亮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这是我十分欣赏的。
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了怎么用人。
这个暑假读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被里面的人物深深地感染到了。曹操,虽是枭雄却有宏伟的目标;刘备,虽是贩商却有安汉兴刘的志向;孙权,虽是官二代却仍发展孙吴集团;司马一家,虽为家臣却有成就霸业的心愿,并为其发奋努力。
今天我就要对刘备这个人做一番粗略的评价。
刘备出生于旁落的皇族,是个皇族至亲,以卖草鞋为生。在黄巾起义的时候结识关羽、张飞这两位虎将,并且桃园三结义,成为了兄弟。这三人一路起起伏伏: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关羽温酒斩华雄,却没有受到袁绍赏识;在长板桥退军之际,张飞大喝三声,吓退80万曹军……对于他们二人的故事那肯定是家喻户晓了,而刘备虽不是以武力自居,而是用仁义。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诸葛亮;不顾家事,飞骑去请凤雏庞统;在蜀川之地,不到万不得已不夺蜀川。这些都是仁义之师的象征。
然而他却犯了最低级的错误:没有主观见解。在隆中对中,当诸葛亮提出攻占蜀川后,兵分三路去取魏国首都(这样刘备的大将虎将都分开,兵力也分开,容易让东吴乘虚而入),这个方案明显是存在很大的漏洞的,刘备却没有发现,或者说发现了也没有指出来,是导致了当时最强战力蜀国直接衰弱的主要原因。在大将兼兄弟关羽和张飞死后,刘备更是鲁莽而是去了谋略,竟然举整国之力去硬攻东吴,最后因为水土不服和天气等原因使陆逊火烧连营,进而气死了刘备。强盛的蜀国就此衰落,刘备毕生心血付之东流。如果当时他不是只想着报仇,而是与东吴进一步结盟,东吴肯定会因为招惹刘备得到原谅同意结盟,进而直捣黄龙,一统天下完成安汉兴刘的心愿。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备虽是仁义之君,却在处理某些事情上失去理智,就如复仇,是一个充满仁义道德却缺少理性思考的一位有得有失的君王。
俞敏洪说过:一本《三国》治新东方。可以看出,《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用很大,多读只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历史上对刘备的见解很多很多,这只是我的判断与见解。
《三国志》和《品三国》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出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地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吴国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三国志》和《易中天品三国》这两本书让我了解了真正的三国历史!
读了《三国演义》,我不经感叹历史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除了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历史故事,还教会我许多待人处事的道理。
先说说我喜欢的曹操吧,他是一个十分大胆的人,而且很奸诈。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虽然后来知道自己误杀了,但还是杀了吕伯奢,他的心狠手辣使得陈宫离他而去。曹操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反过来想想,当时曹操如果不把吕伯奢杀了,而吕伯奢真的带人来追杀曹操,曹操可能就真的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奸诈只是带来一时的小利,时间久了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曹操也遭遇过刺杀,但都以失败告终,不然历史的。舞台上就少了这位曹先生叱咤风云的壮观场面了。曹操给我待人处事的道理是:做人不能太奸诈,不然肯定遭报应。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当先,爱戴百姓。刘备待人处事的习惯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逃亡的时候还不忘百姓,他带着百姓一起逃亡。他管理的新野或者是徐州,都是实施仁政,得到老百姓们的爱戴和拥护。
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十分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伟,在祭奠的时候,曹操不哭曹家人,只为吕伟一个人哭。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的心痛。但刘备更加爱护他的人才。原本美男子赵云不是刘备的下手,但他还是十分的器重他,最终归到自己的部下,凭借他的武艺才使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逃脱死神的怀抱。当初徐良被曹操“拐骗”到了曹营,在送别的时候刘备哭着送别,还砍了前面挡道的竹林。后来,徐良回来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的“三顾茅庐”成为雇佣人才的经典例子。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来一起创造事业,这样才是成功之道。
这本《三国演义》我还没完全读完,但我相信,这本《三国演义》会教会我许多待人处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