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读后感最新15篇

读后感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在学校学习中很多教师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以及写作能力,经常会给学生布置写读后感的作业,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书的时候将自己的感想、理解以及受到的启发写出来。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下是敬业的小编首席帮家人们收集的15篇如何写读后感,仅供参考。

如何写读后感 篇1

一、细致体验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写出来的文章也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是“无病”之作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要想在文章中写出真情实感,就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学会从生活中汲取素材,把作文教学融入富有情趣的生活之中,为学生接通生活和作文的“运河”,这样学生的文章就不会言之无物了。

二、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先导,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它以需要为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他们交朋友。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之后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让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我文表我情”。例如,写作《记一次劳动》,我利用实践课把学生带到我校的植物园,聆听专业技术教师讲解如何栽花,让学生亲手实践后再写作文。实践出真知,实践才能写出好文章。无论学生写得如何,只要是学生亲手采撷的生活“浪花”,发乎心,取之事实,无论“浪花”美不美,都要予以肯定与欣赏。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喜欢作文,对作文感兴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性循环。其次,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真切感受周围的事物,当学生接触的事情多了,感受深了,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写起作文就会激情饱满,得心应手。当学生兴趣盎然时,教师还会为学生的作文发愁吗?

三、开展课外阅读

读后感的写法范文 篇2

1. 创设朗读氛围,激发阅读欲望

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来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段。它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情感和趣味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既能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又能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晨读、课堂还是在家,都应该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氛围,同时制订一个朗读的要求与标准,规定朗读的时间,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更要带头朗读,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朗读水平。例如教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12课《秋天的怀念》和四年级下册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在课堂上深情地范读课文,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深受感染,边听边暗暗地抹眼泪。通过这样的朗读,使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了深刻的情感碰撞又怎能不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呢?学生就在这些优美或深情的朗读中,不仅提高了朗读水平,还熏陶了情感,培养了语感。

2. 强化课外阅读,逐步培养语感

课外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鉴于课外阅读相对缺失的实际情况,可以把课外阅读适度地放到课堂中来,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自由阅读空间,让学生自主去品读、讨论、交流和感悟,以此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加强积累,厚积薄发

1. 积累好词佳句

各种版本的教材在课末和单元训练中都有词句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还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或课外美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用摘抄本积累下来,甚至可以引导学生用分类法去收集如描写景物、描写人物等不同类型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积累下来的好词佳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祖国语言文字。识记的好词佳句多了,学生在遣词造句、写话习作时才能信手拈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于文采。

2. 积累知识体系

语文S版教材课末习题或百花园里也设计了一些关于语法或修辞方面的练习题,教师可据此加以延伸指导,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巩固深化。比如词语分类、短语搭配填空、扩句、句式转换、用修辞格改写句子、修改病句、仿写等练习形式,教师要在低、中、高三个学段中逐步加强学生对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的接触和学习,不断培养、增强学生的语感。

3. 积累表达方法

中、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根据学段目标,结合单元训练重点着重加强表达方法的学习和积累,将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会阅读的同时又能掌握一些必要的表达方法,逐步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比如“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6课《观潮》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先后顺序、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三年级下册第15课《奇异的植物世界》是按一定的游览路线、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植物的;四年级上册第13课《麻雀》、第15课《蒲公英的梦》等都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记事的。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这些文章的表达顺序。

三、抓小练笔,读写结合

1. 低年级要重视遣词造句和写话

低年级学生语法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主要靠平时的听和读来培养语感,教师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多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有趣味性的情景让学生乐于表达,激发他们将平时所掌握的字词通过一定的思维形式和语感外化成书面语言文字,从不通顺到通顺,不完整到完整,不具体到具体,不生动到生动。

比如教学语文S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7课《我真希望》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理解“希望、轻盈、悠扬”等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最后还可引导学生仿照课文每一节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的希望。

2. 中高年级要重视仿写典型

如何写读后感 篇3

1. 以课文为“轴心”努力寻找读与写的最佳契合点,以读导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我在重视教法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力争使教学能起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示范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心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因素,努力寻找读和写的最佳契合点。以读导写,如常用的对照式阅读:即看到文题,不读课文,先构思一下若是自己写这篇文章会写什么,怎样写,打一个腹稿,然后再读文章:对照解读:作者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种模式还适用于哪一部分,哪一段落,甚至哪几句话,这样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法,甚至达到刻骨铭心地步,利于培养阅读能力和选材、谋篇能力。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精彩片段的反复诵读、赏析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当老师用生动传神的语言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在情境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时,当老师用深沉的感情激发学生,用丰富的表情感染学生,使学生身在课堂而情融于文时,学生的感情得以共鸣,师生情感共兴。这时的学生不仅阅读兴趣会倍增,还会迫不及待朗诵成诵,这不仅好利于学生积累精美词句段,也可让学生明确想写出精彩的文章,必须锤炼词句段。

课标提倡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难以理解的句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并适时予以点拨。学生经过讨论、对话、交流之后,对课文的选材、结构、用词、写作技法等会有较好的把握,这是当同学们畅谈收获时,自然会以课文为“轴心”,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及对生活的感悟谈自己怎样写类似主题的文章,当然这个总结收获的过程也是曾强选材能力的过程。经过这样的课堂训练后,学生会轻松愉快地写课后小练笔。

2. 注重指导课外阅读和美文赏析 针对学生阅读量小及作文平淡的状况,我向学生推荐了适合他们的时文杂志和教辅读物。并要求学生坚持每周写四篇于单元主题相关的读书笔记,其中包括摘录优美词语、精美句子,并做出点评。指导点评:既要分析其思想意义、更要赏品析其写作技巧,如文章开头、结尾、选材等好在哪里,结构上有何特点,段与段之间如何巧妙衔接等。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基本上能认真研读60篇左右的课外文章,极大改变了阅读量不足的窘境。由于写作信息量的扩充,学生写作时会有话可写,由于优美词句的积累,文采也得以提高。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由于年龄关系,写作上有一定的依赖性和模仿性。喜欢从佳作中吸取写做经验、学习写作方法。因此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时,专门开设名作美文欣赏课,文章可由老师或学生小组推荐,同学们可谈所研究读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选材、构思等的精妙之处,也可谈修改意见,师生在品评文章优缺的同时,不仅增强了选材、构思、谋篇能力,也提高了修改技能。

3.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写作兴趣。旨在指导学生互改自改作文,指导回归阅读的重要,以写促读 为使写作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景、物、人、事、理,做到自习观察,认真分析、探其原因、思其趋向。这样利于学生寻找、发现写作话题,表达真情实感,学会感悟生活、学会做人。

关于作文批改,我坚持全改与适量批改相结合的形式,多鼓励,多指导修改文章的方法。因为老师心目中自有一套关于好文章的标准,可现实是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文章还需多次修改、在不断修改中提高完善。因此有时批改时,选出三分之一不同层次的作文进行修改,甚至面批,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议。对好的玉中指瑕,差的沙里淘金。其余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改。改前让学生明确修改的基本要求,如内容、结构、详略、中心、语言、书写等,出示具体要求:(1)修改错别字、病句及不准确词语。(2)用波浪线标出美词佳句。(3)给出词句精妙的原因及欠妥处的修改建议。(4)写出读后感受并签名,然后交老师审阅。

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 篇4

[关键词]精品化练笔;情感化练笔;补白式练笔;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5-0063-03

[作者简介]许伟(1975―),女,江苏响水人,本科,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小尖中心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实施的建议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善于将读和写、读和说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依据新课标理念精神,随文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精品化练笔,在典型构段处模仿写话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比较典型的构段方式,这些构段方式十分有利于学生练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为学生的练笔提供有利的条件。

例如:《莫高窟》的教学过程(片段)。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莫高窟的彩塑,请大家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这些彩塑给你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生:这些彩塑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师:文中是怎样细致描写这些彩塑的呢?请把描写它的句子画出来,并读一读。

(生读“有慈眉善目的菩萨”)

师:想一想,怎样能把慈眉善目的感觉读出来呢?注意一下表情、动作,再试试。

(生入情入境表演读)

师:很好,那么对于“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雄壮勇猛的力士”,你能用刚才读的方法把“威风凛凛”和“雄壮勇猛”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自由读)

(师指名读、评价)

师:在这些彩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一尊?请把它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

生:这句话写了这尊佛有16米长,还描写了它的动作神态。

师:哇,16米,相当于5层楼那么高了,你看作者写得多具体呀!看到这一尊尊佛像,游人有什么反应?

生: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莫高窟的彩塑,知道了这些彩塑给我们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也明白了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彩塑的,以及游人看到这些彩塑后有什么反应,那么你们能不能仿照这种写作方法写一段话呢?

生:能。

师:那好,在我们初读课文时,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中还写了莫高窟的一些帛画、刺绣、铜像等。但是文中没有细写,下面请大家运用刚才学到的写作方法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话,可以写铜像,也可以写帛画、刺绣等。

例:莫高窟里的铜像也有很多。这些铜像[CD#4],[CD#4]。有[CD#4],有[CD#4],还有[CD#4]。其中有[CD#4],[CD#4]。看到[CD#4],[CD#4]。

《莫高窟》的第二自然段是一个非常有写作特色的片段,它主要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法把莫高窟的彩塑写得惟妙惟肖。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读写结合,顺利实现了阅读教学“由扶到放”的过程,尤其是例子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练笔环节。这种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掌握,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情感化练笔,在情感共鸣处拓展写话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的过程离不开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个情感共鸣的最佳时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例如:《船长》的教学过程(片段)。

师:正是因为有着哈尔威这样经验丰富的船长,才使船上的60人得救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哈尔威船长自己为什么不走,他为什么要放弃自救的机会?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哈尔威抱定了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

生:因为他是船长,一切都需要指挥,如果他离开了,现场肯定会乱得很,不利于船上的人安全脱险。

生:他为了乘客宁愿牺牲自己。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诺曼底号承载着船长一生的追求,在危险来临时,他时刻牢记自己船长的职责:组织乘客安全脱险,唯独没有考虑他自己,此时此刻,面对着这无情的大海,望着哈尔威船长逐渐消失的身影,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想对船长说些什么呢?请大家任选一种自己喜欢的人物,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如果你是史莱芒,你想对船长说;

如果你是获救的妇女,你会对船长说;

如果你是被救的儿童,你会对船长说。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情感共鸣处引导学生写话,可以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这时学生的思维会如泉涌,写起来也会显得更加得心应手。这个练笔的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习作能力,而且在练笔的过程中学生对船长的感性认识也得到了升华,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补白式练笔,在文本空白处想象写话

在语文教材中,作者常常运用一些“空白”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独具一双“慧眼”充分利用作者这种“笔所未到,意有所指”之处,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及时对课文“补白”,可以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体会文章情感。

例如:《半截蜡烛》的教学过程(片段)。

师:大儿子想把烛台转移出去,受到了德军的阻拦,蜡烛在慢慢地燃烧着,这对于他们一家三口来说到了什么时刻?

生:气氛最紧张的时刻。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紧张的感觉读得再浓一点?你读得很流利,但是紧张的味道还不足。

(生读)

师:就在这最紧张的时候谁出来了?

生:小女儿杰奎琳。

师:她是怎么说的?

生:司令官先生……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师:你们觉得她这样说司令官会同意吗?

生:不会。

师:那你们觉得她怎样说司令官会同意?

生1:显得有礼貌一点。

生2:显得可爱一点。

生3:显得乖一点,娇气一点。

师:那么你们能用这种语气把小女孩的话读一读吗?

(生读)

师:司令官同意了吗?他是怎样说的?

生:当然可以,我家……小女儿。

师:小女儿成功地把烛台带走了,那么在她出来之前她会想些什么呢?她为什么要那样说呢?请大家结合当时的情境把小女孩当时的想法写下来。

课堂教学中的随文练笔,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但是这样的想象又是以文本为依据的,是合理的想象。在《半截蜡烛》这篇文章中,教师把小女孩出来前的内心活动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练笔,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会文章情感。这种补白式的训练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续和发展,教师如果能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以读促写,加强对学生的练笔指导,就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水平定会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读后感的写法范文 篇5

一、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两个部分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是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小学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教学难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语文教材内容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通过写作训练方式能够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训练方式可以进一步深入掌握语音技巧并且充分吸收知识。写作与阅读二者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进行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时能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就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1 ]。这是由于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写作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而阅读又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基础就是进行阅读,只有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运用写作技巧来展现文章的写作特点。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分层,并且概括段落的大概涵义。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罗列提纲来进行文章写作,保证文章段落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二、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实施策略

1.有感而发,读后感写作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完文章或书籍后,内心产生了波澜和触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要将内心的感触记录下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情绪。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感和情绪的变化,有感而发来进行读后感的写作。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后可以进行适量引导,让学生自行写作读后感 [2 ]。例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试读、带读、朗读等多种形式,再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教师在完成课文相关背景介绍以及内容的讲解后,可以分组让学生们自行讨论,并且在课后写下读后感,说说自己通过这篇课文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认识。课文中波兰音乐家肖邦对祖国深沉的爱让人动容,即使在弥留之际也要求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的爱国之情十分浓烈感人。而学生在平时阅读过程中必然也会涉及到其他有关爱国主义题材的文中,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读后感的写作,通过读写结合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2.根据课文进行仿写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应该满足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教材中课文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感悟 [3 ]。这一教学目标的实质就是让阅读教学作为写作教学的基础和铺垫。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作者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手法进行摹仿,有目的进行仿写。例如在小学语文《烟台的海》一文教学中,当学生完成烟台的海在春季、夏季、冬季以及秋季的段落学习时总结出作者描写一年四季烟台的海的景色特点,广泛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体现烟台的海的美丽壮观,最后通过描写景物歌颂了烟台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描写一处景物,通过拟人、排比等手法来对景物一年四季的变化进行描写,并且通过景物歌颂美好的生活或难忘的人或事 [4 ]。再例如在学习《夹竹桃》一文时,对月光下的夹竹桃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远洋的海轮、水中的荇藻是作者幻想出来的,从作者的文字中能够感受到火热的爱心以及挚爱生活的真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植物或动物,发挥想象力描写在不同情景下某种动物或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生活体验,书写日记

日记是学生累积写作经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撰写日记最大的问题就大于日记内容的选择。日记不能是简单的罗列发生的事或见到的人,而是应该建立在感情和情绪基础上的。因此通过阅读来增强生活体验,能够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仔细观察生活,从而实现读写结合。从生活中来理解阅读和写作,感受阅读与写作带来的美妙体验,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学习《黄山奇松》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得当的形容词、动词等。例如文中“挺秀”“弯曲”“枝干蟠曲”等。这些都是描写黄山上奇特松树的词汇。教师可以在课外布置家庭作业,和家长去游览一处景点。学生在游览景点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以及景色的优美,然后写日记来记录自身的真实感受。从教材课文阅读――生活体验――日记书写,这一过程就是读写结合的有效运用,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

4. 想象外延,进行续写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能够根据课文性质适当的将课文情节外延,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开展续写。例如在进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教学中,法布尔在放鸭子的时候总是捡一些贝壳和彩色的石子,虽然遭受了父母的责骂但是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仍然没有停止。每次法布尔放鸭子还是会去捡一些“没用的玩意儿”躲起来偷偷的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法布尔放鸭子的故事进行续写,想象法布尔在下次放鸭子时又会遇到什么有趣的故事?法布尔的父母后来有没有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法布尔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昆虫学家的?学生合理的想象所开展的续写能够充分体现其真实的情感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大大提高其写作兴趣。

5. 贴近生活,寻找素材

教师在进行教材课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的课文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例如在学习《春联》一文中,春联是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是张贴的,每一副春联都有不同寓意,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有的体现了祖国繁荣富强,有的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待。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家和邻居家张贴的对联,从每一副对联中引申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通过仔细观察生活寻找写作素材。

读后感的写法范文 篇6

关键词:读写;教学;结合;模式

读写结合这一教育模式在中国由来已久,唐朝时就有相关记述和思想。近代,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对读写结合教学有过如下论述。他主张,阅读是接受的过程,写作是创造的过程,阅读可以为写作累积经验和素材,而写作则可以阐明通过阅读得到的体悟,两者相辅相成、联系密切。新课程改革后,学者们又继续深入挖掘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理论,讲究将“读”与“写”有机地联系起来。就目前来看,读写结合教学能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提升写作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实施后,学生提升了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对教师的配合度也显著增高,这又反哺了课堂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种良性循环。因此,在授课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

1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读写结合认识不够

作为教学的主体,小学生还不成熟,没有形成更系统的理念认知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小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相关”的理念没有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他们普遍认为,阅读和写作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关系。缺乏主观认同,学生便很难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的读写结合教学,导致读写结合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收效。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小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很难将教师教授的读写结合迁移到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中,教师往往也很难干涉学生的独立阅读过程。方法和理论如果不能根植在实践之中,是很难生根发芽、形成自觉、养成意识的。

1.2 读写结合教学方法应用不当

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家长也普遍以成绩要求学生,这导致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总是不自觉地将应试要求作为教学重点。因此,不少教师认为,读写结合于应试毫无帮助,也不是主要考点,在教学中便放松了对读写结合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备课、上课环节,教师都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读写结合上,对读写结合训练的频次与反馈方法都不甚掌握,也就难以达到读写结合的教育目的和效果。其次,教师对教材的编排层次认知不足,往往不注重课与课之间的联系。目前教材的编排大都以单元模式进行,每一单元都有其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期望,事实上,读写结合可以任意应用在任意单元,在作文教学时有意识地与单元中的课文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易于实行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了。第三,教师对“以写促读”的理念认知不够。相较于“以读促写”,即通过阅读来积累写作素材和观点,“以写促读”显然更难以理解和把控,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不够,也就无法明确如何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相关训练。

2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2.1 积累语句素材

读写结合教学伊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一些优美动人的词句并进行模仿写作,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将阅读过程中累积的素材,用自己的话写入作文里。例如,在《珍珠鸟》这篇课文里,既有描写、抒情等写作手法,也有拟人的修辞手法。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改写且不能改变原本的语义。再让学生用相似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最后再用比喻、记叙等其他手法進行扩写,这样不仅实现了语句素材的积累,也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

2.2 提升情感理解

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表达作者感情,每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才能读之动人。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时,也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并将自己的所感所想注入作文中。如课文《匆匆》中,主要通过大量的排比句和反问句来重点突出情感,文笔优美、情感真挚,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珍惜当下的感悟。在阅读学习完本篇课文之后,教师自然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思考,时间过得到底快还是慢?作者为什么不舍时光飞逝?通过课文感悟、教师启发及学生小组讨论等环节后,再指导学生采用相似的方法进行仿写,仿写时则务必做到是“有感而发”。最后,通过自身情感由“启”到“发”的过程,学生自然而然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赋予的情感,阅读理解能力也就伴随着写作能力一并提升了。

2.3 融入现实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可以让学生有更加直观地理解和体悟。如在学习了关于“四季”的课文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想一下,他最喜欢哪个季节,四季的代表性植物是什么,又或者在某个季节中发生了哪些令人难忘的事等等。学生乐于与人分享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在互相讨论中,学习兴趣自然能得到相应的提升。这时,教师再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年级低时可以以说话为主,年级高则可以让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收集相关素材再进行写作。久而久之,学生在写作时明白了该从哪里获取素材,哪些素材又更为生动实用,下笔时也便不会太过困难了。

3 结语

小学生普遍对写作和阅读兴趣不高,但这些教学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运用,认真设计好科学的教学环节,逐步引导学生增强相关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如何写读后感 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指导;三问;检测

都说语文难学,其实是很多学生不会阅读文本。因为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虽然字面上的意思看得懂,但到底读懂了什么,心中茫然。那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呢?笔者认为,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通过“三问”检测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章。

一问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学生读完文本后,最起码要对文本内容有个大概了解,能大致说出写什么。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阅读,最后都可以通过复述、概括的方法来检测。检测的有方法三个:一是详细复述;二是概要复述;三是概括内容。详细复述就是要求学生把故事再讲一遍。概要复述就是复述文本的主要情节。概括内容就是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文本主要内容。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就限定概括字数。如学生读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能大致说出这篇文章讲的是自己爬悬崖的经历就可以了。如“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我在伙伴的怂恿下爬上悬崖,胆战心惊,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成功脱险。” 这个概括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果限定在15字以内概括,可概括成“我爬悬崖遇险,父亲助我脱险”,这样的概括显得既简洁又准确。

单纯了解文本内容,还不是我们阅读的目的。读后要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这就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即中心思想。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卒章显志,学生能轻而易举地找出,“我曾屡次发现,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意即当碰到困难时,应先着眼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踏实走好每一步,直到最终取得成功。

有些文本主旨很含蓄,但再含蓄也总会有透露出作者写作意图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文眼”。如朱自清的散文《绿》,这篇文章抓住梅雨潭的“绿”尽情描写,抒发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而积极奋进的激情。开篇“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落笔点题,感情倾泻而出,不可抑制。无论是初看梅雨潭的“绿”景,还是细看远近景物皆可“惊诧”,无论是写“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 “追捉”,还是读者恍然领悟到梅雨潭的“绿”,都显示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绿”成为思想感情的载体,作者因自然之美而惊诧,是文章的文眼。文眼句完整地总提全文写景抒情的中心。[1]有的文章还要通过了解写作背景来探求主旨。如《紫藤萝瀑布》,先写看到“瀑布”之盛,进而回忆十几年前紫藤萝瀑布之衰。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本文写作背景是因为作者弟弟的去世触景生情而作,抒发人生之慨,即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不幸是暂时的,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二问文本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阅读文本时,要潜心于文本“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这两个问题。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研读文章,字斟句酌,仔细研读文本的字、词、句、段、篇,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大到结构安排和表现手法。词句的揣摩是文本阅读的重中之重。如读《故宫博物院》,我们要问,文章是怎样写故宫博物院的规模呢?通过阅读,我们找到第二段文字,“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紧接着问,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通过思考,我们知道这里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故宫规模之大。这样就理解了文本中用这么多数字来表达的原因。

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它是一个鉴赏性的问题。如果学生一时揣摩不出,可教学生采用“删一删、改一改、调一调”的方法来品读。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有一处景色描写:“暮色苍茫,出现的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只是交代时间吗?联系上文可以知道,这里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了“我”恐惧害怕的心情。如果我们再追问一句,删去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影响呢?如果天不暗,杰利就不会去叫父亲,父亲就不会来找我,也就没有了下文,而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也就无从说起。因此,这一处景物描写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又如《金色花》的结尾有这么一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里为什么用“坏”字形容孩子呢?改成“好”字行不行呢?通过揣摩,我们体会到,用“好”字只能表明母亲对孩子的担心,而用“坏”字既有嗔怪之意,更有怜惜之情,写出母亲根本没有真的生气,又表现出孩子的顽皮,“坏”字用在这里显得十分生动。这就是贬词褒用的妙处。

再如郑振铎的《猫》写了三只猫,第一只猫很漂亮,但病死了,第二只猫很活泼,但被人抱走了,而第三只猫被“我”冤打致死了。我们不禁要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通过调一调的方法把这三只猫的写作顺序打乱,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写前两只猫是为了给第三只猫作铺垫,突出自己的愧疚之情,来表达对弱小生命的同情。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容易把握了。

三问阅读文本后有何启发、有何收获

对文本的局部进行仔细揣摩后,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文本。读后要问,这篇文章对你有何启发或有何收获?这可以从文章的内容主题上说,也可以从文章的写作手法上说。对文章的内容、主题要能引起类比联想,想一想,有没有读过表达类似主题的文章、名言警句或诗句等。对于写作手法要问,这篇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借鉴。这样就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如《散步》一文,写的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途中出现了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由于大家尊老爱幼,问题得以成功化解,体现出一家人浓浓的亲情。读后我们要展开思考和联想。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表达类似主题的有“卧冰求鲤,老莱娱亲”的二十四孝图典故,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名言,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等。

再如《白杨礼赞》,作者托物寓意,借白杨树来象征平凡而又伟大的北方抗日军民,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的写法叫象征。我们可以在写作中运用这种象征手法。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运用以上“三问”,既有整体感知,又有局部研读,既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能帮助学生走出文本,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做到真正把文本读懂。

参考文献:

读后感格式模板 篇8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目送》的书,这本书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作品,拿起书看到书名时不免有些疑惑,起“目送”这个名字,是不是送人离别啊?带着这个疑问,我读了这本书。

记得一个雨天的下午,我因为没带伞而感到一阵不安,这可怎么办?这样淋回家可不行啊,伴着焦虑放学了,先和同学打一把伞吧,刚出了校门,就看见了奶奶小小的身躯在人群中踮着脚尖张望着,我赶紧跑到奶奶身边,就这样,我和奶奶打着一把伞回到了家,把我送到家门口,奶奶说:“好了,你到家我就放心了,我得赶紧回去给爷爷做饭了。”之前,奶奶在我的印象中总是有用不完的力气,使不完的劲儿,总是干劲十足的,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是那么的有活力。可就当奶奶转身离开的那一刹那,我发现奶奶老了,头发白了,身子骨远不如原来了,我就这么看着她远行的背影,她的脚步伴随着雨声渐渐模糊了,渐渐消失了……奶奶老了,她真的老了。

如何写读后感 篇9

关键词:依托教材 激发兴趣 学习技巧 妙笔生花

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纵观当前语文教学,作文教学这一板块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语文知识和素材积累的“贫乏”,驾驭语言文字的技巧“贫困”。如何不增加额外阅读负担,能让学生自由地抒写内心的感受呢?如何让学生有素材写呢?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技巧写成初中生级别的优秀作文呢?笔者觉得可以利用课堂,依托教材,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他们提供积累广阔的作文素材的平台、引导选材、技法、语言等写作技巧,让他们愿意写、有的写,写得好,让作文课堂妙笔生花。

为此,笔者尝试以教材文本作依托,从兴趣、技法等方面进行作文指导训练。具体为:

一、依托教材、形式多样、激发写作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可形式多样地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1.个性诵读,以读促写。如依托教材《紫藤萝瀑布》,笔者让学生自由找出最喜欢的优美句子朗读,并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小组合作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对读。这样充分放飞个性的诵读,激活了学生读的兴趣。乘着兴趣正浓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句子也仿写一句,这时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也在诵读中被调动起来了。

2.探究质疑,以想促写。如依托教材《月亮上的足迹》,笔者在探究质疑时抛出两个可展开想象翅膀的话题让学生想像写作。

话题1:“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

话题2:“如果将来你有幸成为宇航员登上月球,你设想会有怎样的故事?”

这是一种有创意的想像力鼓动,大大激发了初中学生的想象力,也调动了写作兴趣。有学生想象写出了美丽的地球在人类觉醒后被保护得异常美丽;有学生想象写出了邀请嫦娥到环境污染改善后的地球做客的情景;还有学生想象写出了将来月球将成为人类旅游的景点……

3.拓展延伸,以写促写。如依托教材《爸爸的花落了》,笔者特意设计了一道拓展延伸的写作作业:请你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对父亲的爱,以此作为礼物送给父亲。在拓展延伸的写作中,学生心灵的碰撞点燃了情感烈火,潜移默化而溢于生活,写作兴趣自然就调动起来。

二、依托教材,学习技巧,写作妙笔生花

常言道:“写文章,七分在选材,三分在技巧。”也就是说光是积累素材还不行,还要懂得运用恰当的写作技巧从新颖的角度去发挥,这样的文章才能吸引人。纵观我们教材中的经典名篇,正是运用了一定的写作技巧才为后人传诵。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

1.依托教材,学习表现手法。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会从鉴赏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表现手法,往往教师讲得很精彩,而学生听得却是云里雾里,不懂也不感兴趣,因此对写作没有任何帮助。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依托教材,把教材中优秀范文的表现手法与学生要学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学以致用。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中的欲扬先抑,《爱莲说》、《行道树》、《海燕》中的托物言志与象征,《蝉》、《贝壳》中的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

2.依托教材,学习细节描写。我们知道记叙文的生命力在于细节描写。如教材《范进中举》,运用人物语言、动作的细节描写,就将贪财、自私、虚伪的胡屠户淋漓尽致地展现要我们眼前,达到了写人如见其人的效果。于是在作文指导时,我依托教材中写人如见其人的细节描写方法,让学生模仿片断:练习写一个犯了错的学生进老师办公室的情景。实践证明:依托教材学习细节描写,的确让学生妙笔生花了。

3.依托教材,学习语言表达。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个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的,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模仿借鉴教材佳作名篇中的修辞手法,令文章赏心悦目、感染力更强。如教材《春》中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让人自然走进春花秋实、春暖花开、蜂蝶闹春的境界中。事实证明,借鉴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语言特点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的写作锦上添花。

朱熹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要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教材来。”依托教材,吸取精华,授之以渔,语文作文课堂自然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读后感的写法范文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指导学生读书与指导学生的习作有机结合气来,读中探写,写中求读,读写融为一体,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此,笔者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工作实践,对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是指围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一目标,而在教学中依托课本中的文章,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指导学生读书与指导学生的习作有机结合气来,读中探写,写中求读,读、说、写融为一体。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写字、阅读、作文是一个系统。培养小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读写结合关系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这一总体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阅读具有吸收功能,为作文提供样式;作文具有表达功能,体现阅读的效果和水平。读写两者相辅相成,读是理解和吸收,写是表达和运用。吸收才有助于表达,表达的运用中又可以加深理解。阅读中指导学生作者分析、观察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虽有内化吸收、外化表达之分,但也有其共同点。两者都以生活为实践,思想认识为前提,语言文字为工具,学习顺序上都是从字、词、句、篇循序渐进的,两者是同步的。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否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随风而散。因此,处理好读写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读写结合是推进语文教育素质化的有效手段。

二、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广泛存在重阅读感悟教材中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运用语言文字即“工具性”的培养和训练的现象。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听、说、读、写并重,而我们的阅读课程重读轻写,忽视读写结合,以为写是作文课的任务,这是严重的认识上的失误。语文教学中,教师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习作的能力总是不尽人意。因此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课外作文班补课,以求提高写作水平。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处理好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的关系,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呢?

三、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

读、写同处于小学语文教学这一系统的过程中,具有统一的辩证关系。指导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写作的因素,把阅读的过程看作一个双向的理解过程,把读的因素和写的因素对应起来。阅读的过程是观察、思维、理解、吸收的统一,作文的过程是观察、思维、运用、表达的统一,但理解和运用的都是语言文字,要把理解和表达相结合,使读写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自然沟通、融为一体。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用“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十二个字来概括。具体讲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着力:

(一)以读导写,于阅读中寻求吸收写作方法。

很多时候小孩子读书就像是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有的学生抬头随口唱,有的闭上眼睛信口读,弄得口干舌燥,还是没有从书中受益。其实,造成这种情况,并不能埋怨孩子,主要还是做老师的没有给学生以正确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完成老师不值得两遍、三遍、四遍的读书任务,之于没一次读书想要得到什么他们十分的茫然。针对这一现象,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意识到读的重要性,意识到学生的读书能力和习作能力的联系性。写自内而外的表达,读则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在语文教学中,实际上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向活动过程。老师再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应细致的引导学生打开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外在语言材料入手,像剥开竹笋一样,层层进取。读一次又一次的认识、所得、进展。在读书的过程中,由表及里的逐步把学生引入书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作者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四路,在读中明白意义,探索写作脉络,积极吸收别人的长处。

编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不仅思想内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且表达方法也值得我们效仿。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应多一个角度去思考: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色?在巧妙构思、语言应用和表达形式上有哪些是学生可以学习和模仿的?挖掘出文本的“读写结合点”,指导阅读时在理解文本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从中迁移并应用于学生的习作之中。

读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初读、通读、细读、精读。指导学生的读书不能平均用力,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的速度要逐步提高,并把读的重心向后移,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一、二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推敲作者一个词语用法的巧妙。在中年级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如何去谋篇布局。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试读、通读课文,从而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富饶的,接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通过作者使用的语言文字真切的感悟到西沙群岛确实是一个富饶、美丽,物产丰富的好地方,作者把西沙群岛描写的这么美,是因为他对西沙群岛,对祖国深深地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去安排材料的,如何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围绕中心展开写作的。作者在文章的开肉以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西沙群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继而围绕第一小节的内容展开材料和叙述,在详细介绍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语言更加生动、具体,中心句的使用使段落中的重点十分突出明了。在文章的截为作者再次用总的概括性的语言展望了未来,也集中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在反复回味精读课文,深思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理清了思路,学到了写作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学生能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学到的习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习作训练是“去学校的周围或郊外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你喜欢的景物,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写下来。”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无论是写校园中的美景,还是写他们熟悉的小花园,光明广场大都能用上课本中的写作方法,比如“总――分――总”结构形式的使用,围绕中心句来写一个意思,比喻句的使用让他们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二)以写促读,在于写作中引导学生自觉阅读。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求读的真实的心理写照。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往往会调动起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的积累,有时绞尽脑汁回忆自己曾有印象的名篇名句,好词佳句。有时不得不悔恨自己读书的贫乏。因此,把写中求读的积极性与日常生活中的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从写作中找差距,激起学生的求读欲望。比如在学习日记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观察的内容可以是植物、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玩具,或者是日常的用品,并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用笔记录下来。在开始的时候,学生一般只能写100-200字,而且形式死板,语言不够具体、生动。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想办法帮学生克服。在学习《雨》这篇课文之后,我提醒学生把自己的文章与《雨》做一下比较,并想一想如果自己去写“雨”将会怎样写?开始他们觉得作者写的也无所谓,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后来,在一场秋雨过后。我让他们去写了,然后进行了比较,这时学生都意识到《雨》这篇文章写作条理十分清楚,细致入微,比喻运用恰当形象,不仅用眼睛去观察,而且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感触,用心灵想象。后来,再让学生去写观察日记,他们在文章的观察顺序上、语言的运用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读写结合,融为一体。

读和写之间的关系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使读和写互相促进。

1、结合阅读教学安排习作练习。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践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将阅读教学和写作联系结合起来。有时可以在范文教学前开展活动,先获取感性知识,而后读书,读了说,说了写;有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书示范,读了想,想了说,说了写;有时还可以先读书,后开展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实践,获取习作材料,而后再进行说和写的练习。比如在教学《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出去旅游时发生的,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拿出笔记录下来。学生就更加用心的再次去读书,有的孩子主动去报刊、杂志,以及自己手中的资料去寻找范文。这样他们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写起来不会感觉太难。

2、点滴积累,经常安排读、写活动。“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读写能力是在日常的多种形式的反复训练中提高的。老师要在课堂上,在平时,多给学生创造读、说、写的机会。随着学生写的层次的提高,各种形式的说也要紧紧跟上:说课文大意,说对词语、句子的感悟,说对着这感情的体会,说自己学文后的敢想,以及各种形式的复述。在时间安排上读应该多于说,说多于写。学生说过的内容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写的练习。比如用上几个词语写一段话,给课文续编结尾,写一写读后感。随堂小练笔的设计应该机动灵活,将读和写紧密的结合起来,调动了读和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了思维,使学生的想象纵横驰骋,能动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提高。我国小语专家崔峦老师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读写结合能使学生阅读、写作两种能力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多形式的读写结合策略能有效地搭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实现用教材教语文,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田本娜。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教育学术月刊。2008(01).

2.施玲英。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作文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读与写。2008(02).

如何写读后感 篇11

而要让小学生有一个好的写作基础,就必须要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读与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读写联系的教学,要做到读与写地渗透,读与写相结合。读与写的结合是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如何把阅读与写作有效的结合起来就成了最为关键的一步,当然这也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直正在探索的问题。笔者现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几条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借用教材,进行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的内涵就是要在“读中学写”“读后练写”。这说明读是写的基础,大量的阅读对于写作来说很重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写好文章来说很关键。因为写作的根在阅读。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去领悟好的写作方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小学课本中所选的教材都是中华民族中最经典、最优秀的、最值得朗诵的文章。教师如能从教材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去领悟其中的真谛,让学生领略作者的思路,体验作者的情感,从而解决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等问题,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到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和写作方法的,以及如何安排篇章结构的,让学生真正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情感,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理解教材,掌握课文内容,并且还对作者如何布局,如何运用语言和写作方法来展开自己的情感。学生学会了写作方法,自然也会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去运用。

二、以单元为块,进行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的教材都是以单元为单位的,每个单元体验的主题是不同的。可能每一单元的课文在表达方式上会有所差异,在积累方面、读写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在对学生的读写训练的形式上会有差异。但是,一个单元中对学生的作文训练,其内容却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所以,教师在安排的每个单元的读写练习时,一定要有效地运用各个单元的这些训练,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想说就说,要说就给机会说,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凭借教材,以阅读为基础,把握课文的文路,理解内容,领会课文中那些写作方法。等到在单元训练中教师让写类似的文章时,他们就能很轻松地按照写作写出自己的习作。可见,以单元为块,训练学生的读写结合,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

三、选准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

任何知识都不光只是在课堂上摄取的,虽然每个学期都会开展作文训练,进行几次单元的写作练习,但只有这个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每篇课文中蕴含的读写资源。因为,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都是经典中的经典,都蕴藏着丰富的读写资源,只要教师把握好时机,选准读写的结合点,经常性地去鼓励学生进行类似的练习,比如进行仿写、改写、续写、扩写、插补写等形式各异的且具有创新性质的练习,就一定能够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很好地培养和锻炼,进而达到在读写结合中创新教育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进行仿写练习时,要注意这种方法对于低年级、中年级的学生来时是适合的。所以教师在教低、中年级的学生练习写作时要注意细心地引导、耐心地帮助,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否则,学生在以后将出现怕写作文的现象。

四、拓宽阅读面,进行读写练习

尽管小学语文课文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但毕竟篇数有限,学生从中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阅读面是狭窄的。这样就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和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好课本中的课文的阅读,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扩大其阅读量。

郭沫若先生主张“多读名著”,其原因是名著里的内容丰富、深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儿童作品可以称为是作文的典范,因为这些文章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很有创意。诗歌、寓言、漫画等这些作品里面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创新元素,对触发学生的灵性有很大的益处。每当学生阅读完,都会受到启迪,在构思上、语言上会有所感悟、有所熏陶。

五、鼓励学生日记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丰富自己的见闻、见识,感悟自己,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从而积累习作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写一手好文章,就应对周围的事物、周围的环境养成观察的习惯,去对生活中一草一木、景物、天气、人物进行观察,去感受生活百味,然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从而积累素材。

读后感格式模板 篇12

暑假里的一天,妈妈带我去武进图书馆看书,我读到了《论语》这本书。

我知道了孔子是古时候著名的大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论语》记录了很多孔子说的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其中有几句印象最深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讲的是: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和见解,就可以当老师了。孔子的这种学习方法很好,我们要在课后或回家以后复习一下当天学习的内容。通过复习可以让我们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会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以后我要天天复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谈到学习,小朋友们只认为向老师学、向书本学,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就非常有限。其实只要我们用心,随时随地都能学到东西,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都大为增加,就如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人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引以为鉴,以利于自己改正。”这句话告诉我们:朋友或同学之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写的真好,我们要好好读读。

学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现实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生无尽的思考。“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最珍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相信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很多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受益匪浅。

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 篇13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想一想,你所在的学校有过这样的事吗?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可课文里却要叫“失物”,为什么要这么叫呢?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呢?主人又是怎样处理它们的呢?也许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学习这篇课文的线索。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理解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可课文里却要叫“失物”。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理解课题:

1.出示课题:失物招领

学生齐读课题

2.小朋友,什么叫失物?(丢失的物品)

3.什么叫失物招领?(学生再次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4.简单理清学生提出的问题。 (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呢?主人又是怎样处理它们的呢?)

(二)、初读课文

1.多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乐朗读课文,这些“失物”是什么?(小朋友丢的垃圾)

2.小朋友丢的垃圾怎么会变成失物呢?让我们一起到植物园去看看吧。

(三)自学课文

1.学生自由读:先读准字音,学习读好轻声音节;标好小节。

2.检查自学情况:.

(1)多媒体出示由带读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个别读——同桌互读)

(2)哪些读音要特别注意?

如:⒈注意读准翘舌音声母的字:失、专、准、双;后鼻音韵母的字:同、工。

(3)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4)课文共有几小节?比比谁读得正确。一人读一段,一行一行地开火车读,如果前一人读错了,后一人将此段再读一遍。

(四)讲读课文(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一年级的学生去植物园参观。)

教学生字“级观”( 生字“同”在上册已学过)

2. 齐读第一自然段。

3. 同学们在植物园里搞了哪些活动呢?抽个别读第二自然段。

(听工人爷爷介绍每一种花草树木)

教学认字“围”生字“专”重点指导书写笔顺。(教学时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当小老师进行)

4.齐读(1-2)自然段

(五)巩固练习

1.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2.口头组词:

先( ) 工( ) 去( ) 奶( )

失( ) 江( ) 专( ) 级( )

1. 写字指导:“专”字第三笔是竖折折,不能拆为两笔,书写时,要把竖写得向左斜一点。

(六)作业

自由读课文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由带读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开火车读)

用 “同 级 工”扩词

2.读(1-2)自然段。

(二)讲读(3—8)自然段

1.当同学们参观完植物园,准备回家时,唐老师说了什么话?请用“----“划下来(学生自由读(4—8)自然段)

2. 出示唐老师的话:

唐老师是用怎样的语气说的?(解释“严肃”)在什么情况下老师会严肃地说话?

试着用严肃的语气读唐老师的话。(自由读——抽个别读——教师范读——-齐读)

3.小组合作学习:再读(5—8)自然段,边读边想边议:到底有没有同学丢失东西?“失物招领”中的“失物”本来是指什么?在本课是指的什么?

4.小组交流汇报。

(同学们确实丢失了东西,他们丢失的是随手丢在草地上的垃圾。)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组再次合作学习: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呢?主人又是怎样处理它们的呢?

7.小组交流汇报:

(他们一个个跑到唐老师面前,领回了自己的失物,向不远处的果皮箱走去。)

6.唐老师和张爷爷互相望望为什么会“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想一想当时唐老师和张爷爷会怎么想,又会怎么说?

7. 自由读3—8自然段。练习读得流利、有感情,注意体会轻声的读法。

8.分小组读3—8自然段。

(三)复习生字词

1.教学生字“才、队” 认字“准、备、请、双 各”

2.写字指导。“队”字的指导应把重点放在双耳旁的写法上,要强调“耳朵”高而小,以便给右边“人”字的撇留出空来;

(四)作业实践活动

找“失物”。找一找在自己的校园内或住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就将他们扔到果皮箱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卡片。

2.听写词语。

3.出示课后“读读比比”

(1) 读一组,比一组。读,积累词汇;比,区分每一组字。

(2) 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读比比,再在全班读读比比。最好能借助课件或卡片,帮助学生找出每组字的不同之处。

(3) 再进行口头组词。

4.用“准备”进行口头造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回家后将这件事说给家人或朋友听。

2.说说你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如果有今后应该怎样做?

3.再读课题,解释课题。

4.汇报交流上节课的实践作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三)总结谈话

保护环境,要从身边做起,要从小事做起,学了这篇课文你今后打算怎样做?

板书:

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 篇14

一、用心观察,从看图写起

在学生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教学生如何用心观察图片,看图说话,怎么把图中的内容说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了什么。我不要求学生能说多少句话,或说得有多好,我只要求学生要说清楚,把自己看到的、观察到的、想到的内容,有条理地说清楚,用一句话或两句话写下来。看图写话是我在一、二年级中重点抓的内容,从说清楚到写清楚,从交代清楚基本的内容,即三要素,到能用一些形容词、修饰性的词语去说去写。

在这个过程中,以一幅幅图画作为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是丰富语言积累的好方法,也是学生学习作文的第一步。从看图中,让学生学习写人、记事、写景、写状物、写想象,从而教好“看图说话”和“看图写话”这两大关键环节,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及表达能力。

在一句话中,学生要学习找出关键内容,说清楚关键信息,再到培养孩子用两句话、三句话,甚至更多的句子或段落去描写,从而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积累,打开写作的大门

在过去,常常听家里长辈说:“肚子里没点墨水,怎么写得出东西?要想写出好文章,还是要多读书,你不看,怎么写?”我觉得他们说得真好,没有积累足够多、足够好的词汇和句子,又如何写出自己的好文章。所以,写作要从文字积累开始。

我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孩子多背四字词语、好词好句。二年级开始,则要求学生学习使用好词好句,学习使用比喻句、拟人句,使自己说的话、写的话更生动有趣。三年级开始,学生要开始学习模仿别人的写作顺序和方法,使用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写作方法,去写清楚,写细致,写好文章。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变得尤其重要。所以孩子手中,都会有一本摘抄本,或好词好句积累集,还有一个观察本,观察生活中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甚至是天气的变化,观察所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为写作积累素材。

每节课的课堂,是我训练的另外一个重要场所。说话,是一种积累,多给孩子说的机会,特别是上课的时候,我会鼓励他们自由发表意见,要使用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不要求说得多么优美,尽量贴近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课文就可以了。

日记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积累。我告诉孩子们:所谓写话就是把自己说过的话记录下来而已,只不过我们换了一种方式,把说的内容变成写的,用文字表达我们所说的话。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说话与写句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写话,就是用笔说话,用笔说话和用嘴说话一样,你想说什么,笔下就写什么,你想说多少,笔下就写多少。你的经历,你的观察,你的发现,你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写出来和朋友们分享。只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真实地表达出来,意思表达得清楚、完整,就算只有一句话,也是值得表扬的。

三、读写不分家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只有理解了文字内容、文章的意思,方能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为自己所用。因此,我每天给学生规定一个固定的阅读时间。多读,读多了,学生写起来自然就比较顺手。

在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观察文段的特点,如段落开头空两格,有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观察文章的内容,如每篇文章或一段话的第一句会明确写清楚什么,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通过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学生就能发现什么必须详细写,什么可以简单交代。所谓“详细写”,就是能写出人物间的对话,人物具体是怎么做的,并能够用上恰当的动词。在观察中,学生还学会正确使用“,”“。”“?”“!”等常见的、常用的标点符号,也能写通顺句子,然后做到在写话中不丢字,不多字,学过的字必须写字,没有学过的字,就写拼音。

同学们在读了无数遍课文,在和别的课外书做了比较,在读书中慢慢理解和积累了句子,就会慢慢地学会使用形容词、比喻句、拟人句等。在写作上,学生就不会感到害怕,也不会拒绝,甚至会爱上写作。

四、仿写,开始写作的道路

写作就是从模仿别人的写作方式、方法开始,慢慢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会和感悟,从而悟出自己的写作内容、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之路,能独创一枝的方能成为大家。虽然,我不会要求学生成为写作能手、写作大家,但模仿是所有孩子进入写作的最好方式。

低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写作的门槛,看图写话就是低年级写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发现通过长时间的教学,通过不断的积累和阅读,当学生们正式开启写作之路时,将会轻松很多。我只需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和仔细推敲,去写出自己要说的话;再要求学生找出要素,按照要素去写话,要求把关键内容交代清楚,如:谁在哪里做了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为什么要这么做等。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别人怎么把话写得具体,写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就会把他们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用上,甚至把电视中、动画片里学到的一些可爱的话恰当地用上,让人读了感到很有创意。如有学生写小猫抓鱼的过程,是这样描述的:

有一只小花猫,看到一个鱼缸里面有一条金鱼。它想来想去:怎么能吃到这条金鱼呢?小花猫伸出猫爪在鱼缸里抓鱼。小金鱼游得非常快,就像一道红色的闪电。小花猫怎么也抓不到它,于是,它急得满头大汗。小花猫抓抓脑袋想出了一个办法。它对小金鱼说:“你游泳的技术真棒,可是你会跳吗?”小鱼得意地说:“我当然会跳啦!”“那你跳几下给我看看,我就不吃你了。”小花猫刚说完,小金鱼就跳了起来,水花溅了一地。小花猫看准时机,在空中抓住了小鱼,塞进了嘴里。小花猫闭上眼睛,舔着嘴巴,得意洋洋地走开了。可怜的小鱼,到死也没明白,它被骗了,真是可怜。这真是条笨鱼!

这样的习作是很有趣的。因此在模仿中,我会要求学生注意重点观察别人是怎么按顺序写的,只有按顺序写了,才能使你的表达有序,而不是杂乱无章。在写景时,我们可以按照从前到后、从后到前、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的顺序观察,并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描写。这样,你的表达就显得条理清晰。我们的课文通常是怎么介绍的?为什么会这样介绍呢?我们能否用另一种方式呢?我要求的模仿也是要学会变通的,能做出改变的,能详略得当地描写,才能使作文更@张力,有所侧重。

如何写读后感 篇15

通过师生讨论及教师示范学生参与训练,使学生做到:

1.能对所读文章进行梳理进而概括出正确的感受点。

2.能选择其中一个感受点,写成紧扣文章中心联系实际的读后感。

3.读后感写作前,能列出清晰的提纲。

4.读后感文章的命题新颖、得体,各个部分能互相照应,切合文章中心。

教学设计

安排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之后。

安排一课时,共四项内容:

1.课文内容梳理及概括训练。

2.教师出示读后感构思提纲及读后感全文,边读边进行评点。

3.学生列出读后感全文提纲并撰写文章开头。

4.交流讲评,通过讲评学生作文提纲及撰写的文章开头,训练紧扣中心并能条理分明展开思路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言:读后感写作的关键所在有两点;

1.读懂原文,理出感受点。

2.选择一点写成读后感。我们刚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下面就进行此文的读后感写作训练。

【第一阶段训练】

梳理《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广泛罗列感受点,打开思路。

注意:1.这个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以便选择所感角度,是读后感写作的第一步。2.教师点到为止,引而不发,引起学生思考,参与讨论。

操作设计:

板书:《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

要求:

1.以所感的中心另拟读后感的题目,以黑板上面的题目作副题。

2.认真思考,尽量多地列出感想的角度。

3.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文章的中心人物是谁?你对他们的哪些言行有所感想?(2)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抒发感想?因为是讲读过的文章,所以思考时间不必过长,然后在与学生的问答之中形成如下板书:

中心人物 有所感之处

邹忌 有自知之明

讲究方法善谏

国事为重敢谏

齐王 敢于纳谏

雷厉风行

其他 人为何会受蒙蔽

齐国强大的启示

小结:

1.对文章要读得细,揣摩得透,才能有多角度的感受。板书上共有七个感受点,只要认真思索,还会想到更多的方面。

2.所感之点,可以直接画在所读的文章中,并以旁批的形式写明感受点。

【第二阶段训练】

教师进行写作过程的示范、评点。

注意:1.教师要进行完整的读后感写作过程的示范。2.既要注意过程的整体性,又要注意突出几处示范重点,重点针对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操作设计:

第一步,选择感受点。教师指着前面板书“邹忌1”,将以此作为感受点来写读后感。

第二步,先列出读后感文章的提纲。

首先,教师屏幕出示提纲如下:

邹忌的可贵之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

1.邹忌有可骄傲的资本(本身美;一片赞扬声)

2.邹忌的可贵之处(可贵的自知之明;可贵的调查研究作风;可贵的“寝而思之”)

3.自己征求意见的体会

4.学习邹忌认真反省的可贵品质

然后阐释提纲与文章的关系:

提纲只是个框架,完整的文章才能使大家体会到文章布局谋篇的过程和缘由。所以,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写的读后感全文。

第三步,教师屏幕出示自己的读后感全文,提示学生注意文中的插话部分。

本人有缺点,在别有用心者的吹捧下,把“疤”当成“花”者,有之;本人才能平平,在别人吹捧下,竟也趾高气扬者,不乏其人;更何况本人却有特长,周围又是一片赞誉之辞呢?(插话:为什么这样开头?在层进的对比中,使人感到邹忌的“骄傲”是势所必然,这样下文的转折才更显得可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美丽”,周围亲朋又是一片赞美之辞,在常人,难免飘飘然。然而邹忌的可贵之处(重读)就在于:本人虽有骄傲之本,但在一片赞扬声中仍能冷静而不昏昏然。(插话:点明了可贵之处,点题。下文将反复与此照应,请注意我的重读。)

邹忌很清楚自己的优越条件,你看:“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徐公美?’”其得意洋洋溢于言表!在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声中,可贵的是他没有被赞美之辞捧昏,而是进行调查研究:一、“熟视对方”,二、“窥镜自视。”得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我不如徐公美”。(插话:引文应注意,尽可能引用原文,又不可滥引用,以精练、足以说明你的观点为原则。)尤其可贵的是,他在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后,还“寝而思之”,深思产生这些过甚之辞的原因。从而使他获得了洞悉各种赞誉之辞的经验。

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心中曾为之一震。我教语文已近二十年,经验有一些,表达能力自认为尚好。征求教学意见时,学生常说:“您教得很好!”比张老师如何,比王老师怎样,真达到了“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的高度。(插话:既利用原文中的句子,又含蓄自然。)当时我尽管不乏谦逊之辞,但心里还是挺高兴的。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以邹忌为镜,“窥镜自视”,比邹公也真有“弗如远甚”之感叹!“寝而思之”,学生的赞誉之辞也不外乎三个原因:有的跟我学习几年,对我有所偏爱;怕说不好,老师不高兴;平常寻疑问难,有求于师。

对照自己,看看周围,我想,如果现实生活中,我们人人都能像邹忌那样,注意调查研究,时时省察自己,该会出现一个多么可喜的局面啊!

小结:

1.请注意在文中共有四处插话,涉及到三个方面的评点:第一,怎样开头;第二,如何引用原文;第三,怎样照应文章的题目。这三个方面,是读后感类文章极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请同学们注意。

2.我是联系教师工作的实际,同学们写作则应联系你们的生活实际。但不论是我,还是你们,或者你在读后感中要联系的某些人,都应该与邹忌形成对比。这就是紧扣文章中心的一种方法。

3.要养成列提纲的习惯,当然在形成文章的过程中,也可以甚至必须修改提纲。

【第三阶段训练】

学生写作读后感。

操作设计:

第一,教师规定要求。

1.选择一个感受点,列出提纲。

2.在课堂上,只撰写读后感文章的开头部分。

第二,教师巡视,努力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以便指导,或者发现范例,以便交流示范。

第三,请同学交流范例提纲,范例开头。

1.提纲交流。(1)先请四位有代表性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自己的提纲及文章题目。(2)要求同学对板书的提纲进行比较并提出修改意见。(3)对黑板上四位同学的提纲进行集体评析,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加强讨论的导引。

提纲甲:

善进易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

一、邹忌如何进谏

二、齐王为何纳谏

三、善进方能易纳

提纲乙:

提意见要讲究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

一、邹提意见很好

二、现在有些人提意见别人不愿接纳的原因

1.盛气凌人

2.急躁刺耳

三、批评要讲究方法

提纲丙:

我提意见的体会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

一、好心提意见不得好报

二、对照邹忌找出原因

三、提意见要注意方法,要学习邹忌

提纲丁:

广开言路治国之大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

一、简介故事大概,引出论述中心

二、广开言路的好处

1. 听到批评,不受蒙蔽

2.改正错误,使国势强大

三、号召各级领导学习齐王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形成以下共识:

第一,提纲都较简略,有的有纲无目过于简单,应将重要部分展开,如提纲甲、丙。

第二,将提纲丁与其他三份作比较,可以看出,提纲丁的第一部分,更符合读后感要求。即应先引述所读文章提出感受重点。

第三,有的提纲语言不准确,如提纲乙中“1.邹提意见很好”应改为“1.邹的讽谏讲究方式方法”,既准确又切合读后感的题目(也即读后感的中心)。

第四,提纲必须修改。因为列提纲是写文章前对文章思路的一个初步安排,难免粗糙,必须不断思考不断修改。可以将未考虑成熟处先只列出纲,在思考后或写文章时对提纲进行修改、展开等。如老师的那份提纲中“3.自己征求意见的体会”就有纲无目,后来在写文章时,发现原来的提纲不妥当,修改后应为:“3.自己对赞颂之辞的反思――(1)叙述听到赞辞时的心态;(2)反思赞辞形成原因”这样,使文章纲举目张、思路清晰。

第五,四份提纲,有三份内容相同,均涉及批评要注意方式,这次提纲撰写中雷同较严重。提纲丁就因立意较高而显得新颖。

第六,另有提纲不通俗、不明确、思路不清晰等错误。

2.开头交流

操作安排一:

教师先示范:介绍自己读后感开头部分的撰写体会。我的读后感开头分两段。原先构思时没有第一段。我读一下,如果删掉第一段可否?(读,略)完全可以。概述简练,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各一句,然后引出感受点。简则简矣,但不够味,于是,我又设计加了第一段。这样,在层进对比中,使人感到邹忌的“骄傲”应该势所必然,下文的转折才更显得“可贵”(读后感的中心)。这不能算是绕圈子,而是巧妙所在。

操作安排二:由三位同学朗读自己读后感的开头,由教师引导学生评析。

第一,教师先介绍这次撰写开头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意见要讲究方法》这类题目较多,雷同严重,开头空泛。多数是“现在很多同学提意见不注意方式方法,然而邹忌却……”针对这种现象,我请两位同学朗读他们所写的开头。

学生朗读: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规劝那些被批评者的。作为批评者,如能做到‘良药甜口,忠言顺耳’岂不更好吗?在这方面,两千多年前的邹忌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日常生活中,我曾心直口快地批评一些同学的缺点,但被批评者常反目,甚至反唇相讥。我因此而发牢骚:真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啊!读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邹忌那精辟而又让人易于接受的批评,使我重新考虑:是别人批评不得,还是自己批评方式不当呢?”

由教师引导,朗读学生主讲,然后由学生评析,达到以下共识:

(1)这两个开头异曲同工。这说明,即使相同的内容,也完全可以写出各具特色的文章来。

(2)至于文章题目,前者可改成《忠言顺耳更利行》,后者可改为《是批评不得,还是批评不当》,这样一对比,就更容易体会到怎样命题、怎样开头更鲜明、更生动。

第二,教师介绍另一类开头。

这次读后感撰写开头训练中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不足,就是引述抓不住重点。

学生朗读:

“战国时,群雄纷争,齐威王干戈未动,竟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靠的是什么?不就是广开言路吗?”

教师与作者及同学们的问答中,形成以下共识:

(1)引述原文应该像朗读的这样,紧扣要论述的中心,有选择地引用原文。(2)尽量使用原文,又不必全文引用,如“燕、赵、韩、魏,皆朝于齐”,就比课文精练准确了。

3.要求根据讨论所受启发认真修改,布置同学当堂修改自己的提纲及所写的开头。教师有针对性地巡视、指点。

4.布置撰写读后感全文。

【点评】

阶段清晰 目的突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