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收集的《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000字【精彩10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当然,心灵成长的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它都是伴随着当事人的痛苦。回想一下,当你第一次踏入校园,身边没有了家人的保护,都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你的心中都是对新环境的害怕和无助。但是也有兴奋和期待,认识新的人,和他们交流,使自己更适应新的环境。在这种时候,只要你顺利度过了刚开始的不适应期,努力改变自己,你的心灵就在新的环境中获得了成长,你终于明白,伤别离是人生“一苦”。
心灵成长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找回幸福或逝去的幸福。我们曾经都很单纯,以为世界上都是好人,以为我们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我们好。但当我们受到伤害后,我们就比谁都害怕,比谁都提防,终日生活在恐惧中,这不是真正的心灵成长,真正的心灵成长是我知道世界和我们自己都是不理想的,我只能做好自己,只能耕耘好现在,别人对你怎样和结果如何都是你所无法掌控的,只有这样你才能释然,从而回归幸福。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扉页中所说:现代社会人类最大的病痛是“心灵的沦丧”。心灵沦丧的我们物质越来越丰富,却越来越感觉不到幸福;相处的技巧越学越多,婚姻关系却越来越难搞;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感动却越来越少,针对这些问题,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它无需高深的哲理,更与医学技术无涉,你只需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就能找到久违的快乐与满足。
愿心灵不再迷途!
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少有人走的路》
推迟满足感是自律的起点,只有学会先苦后甜,才能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如果你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这一点做起来可能会容易一点,因为你的父母会在你小时候就教会你接受痛苦。如果小时候缺少这样的教育,那或许要走过一些弯路,才会回到正轨上。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只有足够爱自己,相信自己的人会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因为他们明白,这世上唯有自己和爱自己的人,不可辜负!
直面自己的问题,不逃避,不推脱,勇敢地面对,大抵就是承担责任的意义吧!但是将责任强加于自己或他人,也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去反省和调整。
而忠于事实,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让我们更明确自己的责任。实事求是地考虑问题,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调整自己过时的观念,都有助于我们承担责任,明智地解决问题。
自律是一件复杂而且艰苦的事情,而且需要把握好度。我们需要承担责任,也需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但是又要过好当下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平衡。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是“放弃”,有放弃才会有新生,有放弃才会有成长。就如同我们放弃不用承担责任的自己,才会变得成熟,才能融入成年人的世界。固执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只会让自己每天都在重复前一日的烦恼,并且没有办法解决这些烦恼。
最后,仍然要强调行动的重要意义。为了能让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我已经开展了适合自己的一些行动,比如健身,比如读书和冥想,比如学习理财等等,或许我并不能在一年两年内把这些事情做好,但是能开始就是一种进步。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改变,也是我的行动之一。
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少有人走的路8寻找石头》是心理学大师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的收官之作,书中在家庭、婚姻、金钱、死亡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作者在外面旅行,在走一条人们很少走的路,那就是走一条发现之旅。
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大师,他用深刻的思维,破解史前的巨石之谜。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过程有三个:身体过程、情绪过程与思维过程,身体过程就是身体对事物的感知;情绪过程可以理解为我这个存在对感知到的事物的接受或抵触;思维过程则是用文字思考的过程。
书中探讨了如何进行积极、正向的思考。因为每一种思想都会带来相应的结果。人们做一件事情的动机品格往往决定了这件事情的结果。所以,如何进行思维方式非常重要,它将深刻地影响我们做事的动机和成效。
提出了正向思维训练的三个层面,如何去进行思考;如何停止对某一特定事件的思考;以及如何将原先的思想替换为另外一种思想。从而帮助人们消除错误、不和谐的思考方式,进行自我提升,从而在生活中获得更多成就感与幸福感。
心灵的三个层次:思维、身体、情感,情感隔离,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将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开来应对焦虑痛苦的方式。宇宙是万物没有关于好坏的评判,好坏是你的喜恶选择定义出来的,大部分人想着钱时候都是负面的一端出发,因为同宇宙万物没有好坏一样,对于潜意识而言是没有正负能量之分的。
我们需要明白,所有由金钱引发的麻烦,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常言道,知足者常乐。当你对自己现实生活不满,有喜欢和他人比较,任何的商品信息都能刺激你购买的欲望。营销也是很善于激起人们消费的冲动,现代的很多文章包括鸡汤、干货都努力地扇起你对金钱的渴望。
如果真心满足自己所拥有的以及自己所做的,内心的富足就是最大的财富了。它让你远离抑郁、焦虑等可能消耗你心理资本的负面情绪,让你远离三高带来严重后果的巨额医疗费,让你拥有高质量高满意度的人际关系。
我用了两天时间,读完这本书,我钦佩作者精彩的论证和实在的真情,有自己深彻的领悟,也有大量的实证事实来支持他的观点。看完之后,我觉得还是那句中国老话来做美好人生的向导,还比较实在一些:“有人可爱,有事可做,有梦可追。”
与《撒下好运的种子》一样,《少有人走的路》同样属于心理辅导方面的书籍,出自美国杰出的心理医生作家斯科特·派克之手。斯科特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诚恳和勇气。因为通过本书,他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面对了人们从为不敢面对的问题。
今天竟然用整整一天的时间浸泡其中,绝不是心血来潮找书打发时间,只觉得,自己的心智还很不成熟,精神还过于肤浅,自身太需要这方面的滋养与润泽。
作者认为,人生苦难重重,唯有自律方能消除人生的痛苦,而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是实现自律的四大原则。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承担责任,告诉我们敢于面对,主动选择和决定,付出更多的爱,才可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与能力;尊重事实,告之我们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不让自己生活在封闭的系统里;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
如果将这四种原则持之以恒地实践,任何人都能够使精神、心理和灵魂达到更高的层次。
对此观点,本人感同身受,特别是“尊重事实”这一原则,好似让我看到了身边诸多没有尊重事实而被困扰或束缚的人和事。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是啊,任何人来到世界,没有伟大与卑微、高贵与贫贱之分,上帝也没有给谁绘制过地图,但我们在不同的时期,必须给自己绘制不同的地图,才会拥有准确的人生航向,愉快的人生旅程。为此,显然要付出代价。
很多人,因为得意于自己的经验与资历,从未有过绘制地图的意识与做法,纯凭感觉做事,遇到麻烦,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拒绝新的资讯,甚至指责新的资讯混淆是非,因此,常常埋怨人生的道路总是荆棘密布,障碍重重,好似上帝不公,时时被命运捉摸。
当然,有一部分人,曾有过蓝图,对自我成长有过规划,但时这境迁,也不更新。原有的地图日渐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观的认识狭隘而偏激。对于新的信息与资讯,不是难于对付,就是漠不关心,因此,生活中,常处于恐惧与无奈状态,碰壁也成了寻常之事。
极少数的幸运者,勤于努力,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与梦想,不断地更新和调整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不断地修订自己的地图,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会漠然,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与惊喜。还会发出如此的感叹:我们贫穷时,世界是一种样子,我们富有了,世界又是另一种样子;社会在前进,我们唯有尊重事实,不停地修订地图,方可让心灵获得成长,让心智走向成熟。
我以为,给自己绘制前行的地图——是每个人必做的功课。
《自律》部分,只是《少有人走的路》的第一个篇章,就让我获得了如此厚重的馈赠,相信其它三部分同样精彩。过些时日,笔者定好好琢磨,再作分享。
看完三本《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后感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 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哈哈,说起来他的太多话我都觉得凝炼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并不仅仅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界,也来源于心灵的深渊——每个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原来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关键还是在于,你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而,放弃对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灵,是相当困难的。就好像佛教说,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里,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发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实在也是太难了。
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和收获莫过于理清了两个概念“心灵”和“精神”。
心灵需要精神生活,精神也需要心灵的指引——内心深处的智慧,对生活的敏感,以及对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的热爱。在精神生活中,我们追求意识、觉醒和至高的价值;在心灵世界里,我们体验最美好的经历和最沉痛的感情。这两个方向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调,而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又是互相吸引的。
在这段话里可以明晰的看到作者将“心灵”和“精神”做了辨析,心灵指向的是感性,精神指向的是理性。精神在理性的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心灵则只关乎你是不是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人。
我们的精神生活是需要追求的,毕竟我们谁都不想浑浑噩噩的生活,“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所以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脑袋,学习知识,练习思考的能力,想要早日悟出人生的真谛。但是“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过度的理性审视就变成了思虑过重,陷入到痛苦的深渊。
所以还要关注自己的心灵,遵从自己的内心,同时要回归真实的生活,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点滴的快乐与忧伤。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有力量。在心灵的层面不讲求逻辑,不是你拿更多的钱找更好的心灵医生,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回归自己的内心,打开自己的心扉。
对于心理问题,普遍的观念还是要“解决”讲究的是疗效,而本书提出一个概念“关怀心灵”。关怀心理的重点在于看待日常生活的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而不是具体的心理问题。每个人的方式可能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关怀心理是一个连绵不绝的过程,他的目的不在于“矫正”某种瑕疵,而是“照料”生活中的大事小情。
所以对待生活中的问题,也要采取一种智慧的解决方案,有些问题是我们目前不能解决或者暂时不能解决的,那就暂时放一放,比如你现在回想一下,五年前最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所以有些问题不必“根除”,总之一句话: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或者暂时忍受不能改变的。
报名的时候,看题目以为是散文集。收到书的时候发现,这是一本心灵读物。
很喜欢“The road less traveled ”,一直对traveled的理解的意思是trip。但是读完后发现,这里的traveled并非仅仅是旅行,更多的在于行走的修行。修行的目的是心智的成熟。换在5年前读这本书,我可能会说这本书是心灵的颂歌,很积极,正能量。会不亦乐乎地走马观花的“赏”读。现在30岁了,读这本书,其实是无声的反思。
书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深入思考,都会牵引出一系列问题。于自己而言,最新鲜的莫过于“自律”这份“自律”源于自己,却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回顾往昔,自己成长的家庭环境自己已不能改变,但是自己深受的许多不良影响,我现在知道了问题的存在,那一切就只能靠自己的“自律”
很喜欢书中的“浅水喧闹,深潭无波”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仅不会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情感更为深刻和成熟。这是深切体会,一个人再强大,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同猛兽被困在笼子里。自己在情绪控制方面,相对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来说,还是欠佳的。这是需要改善的。
另外很有兴趣的是“爱”,如何正确的爱孩子。新晋妈妈,刚闯过生育的大关,剩下的教育关。如今是一个教育泛滥,却又无教育的时代。如何教育好孩子成为当家长的难题。但是对本书的几个观点还是很赞赏。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父母应该成为值得尊敬的领导者与指挥官,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进行理性地判断,而不能仅凭直觉,必须认真思考和周密计划,甚至是做出让人痛苦的决定。个人觉得,未来在孩子的成长的路上,我能切实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就已经满意。
最后,供大家一起勉励: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因为在路上,所以不要贪图安逸,让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地学习,理解,迎接,挑战人生每一个阶段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迷茫。
毫无疑问,《少有人走的路》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本无论你话多大精力都值得读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美国著名作家、医学博士、心理医疗大师,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
这本书围绕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展开的:
人生错综复杂。
这本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在痛苦中成长
每个人都必须经过成长才能变得成熟。成长之路是充满坚信,它不是一条平坦的阳关道,而是荒漠沙漠里的一条小径,遍布荆棘、仙人掌和砾石。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一些勇士正在前行,他们将超越自我,迈向新的天地。
这一部分作者阐述的其中的观点:成长不仅要学会承受痛苦,还要学会宽恕。从本质上讲,宽容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因为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治疗自己内心的创伤,因此,宽容的第一收益者是宽容者自己,而不是宽容的对象。
第二部分——心灵探索
这一部分是关于自爱与爱。
如果我们活着,却不知道爱自己,就如同把自己放逐到一间孤独的、被剥夺了爱的囚室。不幸的是,许多人都对自己很苛刻,都不肯赦免自己,哪怕是假释。
而爱不是依赖,也不是自我牺牲。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书上是这么说的: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着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第三部分——寻找自己的归宿
人生是有限的,我们所有人都会走向死亡。作为成长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个人都将走向死亡,我们都将锈蚀,变成废铁、灰烬。
但是,生命并不会因为死亡而变得全无意义的。因为你与神秘的死亡进行斗争时,你将发现生命的意义。
从这本书上,我明白:每个人都必须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没有自助手册,没有公式,没有现成的答案。某个人的正确之路,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错误的。生活之路不是有沥青铺就的阳关道,它没有通明的灯火,更没有路标,它是荒漠中一条坎坷的小径。我们必须从中寻找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很少有书,我看了之后会写读后感的。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读了之后感觉很有道理,有的地方写得很好,对将来会有所帮忙,因此写下读后感,算是加深一下理解。
首先这是一本心理医生写的,教你如何使“心智成熟”的书,其中有详细的逻辑分析,也举了很多病例解释它心智成熟即“精神”的成熟。
要想心智成熟,务必要有“自律”,遇到问题时能直面问题并解决它。我身边就有一个人,天天过得浑浑噩噩的,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尽情享乐。她也明白这样不好,但是一向改不了,就是因为她缺少自律。而自律的原动力是"爱",真正懂得爱的人,懂得爱自己和周围的人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以此促进周围的人的成长,促进他们心智的成熟。
随着自律的不断加强,爱和人生经验一并增长,我们会越来越了解自身成长的世界,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构成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很多人从未有过大规模跳跃,也就无法实现真正好处的成长。那里要指出的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很不“成熟”,尤其是那些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将要承担很多的职责,但内心还是很幼稚,这对他们的下一代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或者一些上级领导,心智同样需要成熟,这对下级的发展是必需的。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世界观,我们务必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
阻碍心智成熟的障碍是“懒惰”,即自律的反面。而懒惰的特殊形式“邪恶”则是指主动捍卫自己的懒惰,它们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着。(这下明白“邪恶”的另一种定义和本质。)书中同时提出“潜意识”这个概念,及如何利用病人不经意流露出的“潜意识”解决病人遇到的问题――因为心理疾病就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意识抗拒潜意识而产生。这是一个独特的理念,对于很多人包括心理有问题的人都有帮忙。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倾听自己的潜意识,虽然很多时候它深深藏在你心底。
最后,心智成熟的最终好处何在?我们在心智逐渐成熟的旅程中,需要不断自我纠正和自我调整,最终我们了解人生的真谛,清楚我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们将拥有驾驭人生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感觉舒适而愉快。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在其他方面是很难体会到的,而那些不了解这些真谛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也是很难体会到的。当然,我们走了“少有人走的路”――通向心智成熟的路,我们到达了顶峰,周围有很少人和我们在一齐,前面也没人带路,我们不明白前面的路之后怎样走,这时我们可能会难以采取行动,同时我们会产生孤独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精选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少有人走的路 - 心智成熟的旅程》,书名有点小矫情,看着也很鸡汤。但是只要认真看下去,会发觉这书很实在,里面满满当当,丰富而具说服力的心理案例。至于能否共鸣,就取决于个体的自我认知了。
这本书有几块内容,对我本人很有启发。
1. 关于自律,我写了很长的一篇感悟放到了博客里:《浅谈对自律的理解》
对老生常谈的自律有了更丰满的,更深入的认识,是我一大收获。
2.关于爱。书中对爱下的定义,比较偏向心理学治疗类,无法百分百认同(抑或女性更理想主义?)。不过,对于那些不是爱范畴的界定,作者表述和分类的相当清晰,甚至用了大量从业经验过程中的案例去分析和说明,颇具说服力。这部分对于经历过小半人生的女性,应该是具历史意义的。豁然开朗感,处处可显。譬如,爱与独立、依赖性、爱的幌子-自我牺牲,爱的自律…… 这些恋爱与婚姻中,常见的“非爱”现象,都被作者用案例一 一呈现,夹叙夹议,娓娓道来,又亲切又明理。这部分,如同一个爱的灯塔。在爱的路上,它能引导你前行,并告诉你哪里有风雨哪里有泥坑。
自然,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里面很多案例主角身上都有自己的影子。因为我们自身兼具了人类的诸多共性,在从野蛮走向文明,从稚嫩走向成熟中,我们会不断重复一些错误,暮然回首,才猛然发觉,傻乎乎的我们没有思考过,也没有向高人学习过。至此才会对此书感觉“相见恨晚”吧。阅历带给我们,可能是跌倒的伤痛,但是这位大洋彼岸的侠骨仁医是在用自己的真诚和研究成果,帮助我们去找到缘由,并尝试温柔而理性的抚平大众的伤痛。这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有一些细节,相当有爱,譬如谈到亲子教育的段落,每次作者都会把自己遇到的'亲身经历毫无保留的给予读者。自己当炮灰,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强大心理,且这还需要牺牲精神,需要家庭成员的协同。所以,每每看到这些内容,总是会心生敬佩。感恩这位人格魅力卓群的心理医师,带给我们福音。
3.关于书名。此书一开头就是个大前提“人生苦难重重”,这当然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就好像跟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人的一生,本就是一场修行。稚嫩的孩子,充满各种美好幻想的人,期待精彩富贵人生的行者,自然无法认可。因为认同这种观点,本身就具颠覆性。按作者来说,就是心智还没成熟的人。所以,这本书只有认同大前提的“苦难”,且能尝试着感知,方能得到“阶段性”的顿悟和心智成长。于我,从前面两章,就已经受益终生了。这是一本值得经常翻看的心灵滋养书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