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优秀9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我们仨读后感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篇1

第一次看到我们仨是被它的封面给吸引的,富有纹理的封面,略微泛黄的纸张,上面印着Mom、Pop、圆圆。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整本书仿佛是个梦境,语言虚幻飘渺,写了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一家三口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二部分通过梦来写,抹上了一层思念愁苦的感情色彩,钱钟书与钱瑗身患重病,杨绛一人思念与愧疚之情流露出来。在烟雾迷蒙的古驿道上,通过大量描写落叶,昏暗,柳树,寒风,以虚写死,让人震撼。

最让我感兴趣的部分仍然是第三部分对于家中三人的思念,杨绛与钱钟书先生在英法留学,生下钱瑗(圆圆)。留学期间,夫妇二人喜欢“探险”,外出散步,或者自己学着做一些菜肴,钱钟书先生照顾着杨绛,常说着“不要紧”,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却颇有趣味。同时,牛津大街的宁静,法国对婴儿与母亲的关怀,以及对友人的描写都让这本书读起来富有人情味。

全文杨绛先生的语言低调又平和,一边自嘲一边又以幽默的语气写着钱钟书和圆圆打闹玩耍。我很喜欢其中的三张照片,仨人各自工作,各不相扰,感受到的是他们一家人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书中虽然没有用夸赞的语气,但是对于女儿圆圆也可以看出满满的自豪和喜爱之情,从小时候展现出过人的记忆力和乖巧的性格,到之后在学校在工作中表现的优异成绩。有一个片段我记得很清楚,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成了“牛鬼蛇神”,而女儿作为革命群众又无法替父母说话,她在大院内贴上大字报,思想上划清界线。然后依偎在母亲旁边为她缝制睡衣,带来爸爸喜欢吃的夹心糖,剥好后放进瓶子里,将糖纸藏进书包,免得被人发现。这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钱瑗做事具有条理,不慌不乱,同时还能看得出她对父母的爱!在她身患重病,即将离去之际仍然想着父母,不愿让父母担心,她安排着父亲外出的事宜,她想着写父母如何教她的事,算是不浪费光阴的一点努力,她还写如何制作简单饭菜,教妈妈做饭,谁能想到这是一位将去之人所做的呢!她对父母的爱或许不算伟大,但是深沉,她时时刻刻想着父母,这也是值得我所学习的。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仨读后感 篇2

钱钟书说:“遇见他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他之后结婚,我没想过别人。”

杨绛说:“我上清华,一为读书,二为钟书”。

这对神仙眷侣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令人艳羡。近日,我看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之后,终于知道这一家人如此幸福的缘由了

一次钱钟书临时被召去开会,他颠沛了一天,最后在船上歇了下来。杨绛实在放心不下便拉着钱瑗(他们的女儿),找到了他在的那只客船。

你猜钱钟书见到妻女后说了什么?他用半撒娇半抱怨的语气说:“我转了好多好多路,累得眼睛睁不开了,又不敢睡,只愁你们找不到我。”然后在妻女安抚他睡着后,还从被子侧边伸出半只手,动着手指头,让杨绛拉着。

我读到此处,忍不住发笑:这是外人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学者吗?分明就是个受了委屈求安慰的老小孩嘛。

也对,在家人面前暂时卸下盔甲,露出柔软的一面,又何妨?家人不一定能做那把替你冲锋陷阵的“AK”,但他们定是护你周全的“防弹衣”。

可现在,无论是父母也好,孩子也好,都喜欢“报喜不报忧”,争做一个坚硬的外壳,这又何必?我想,那个在外精明得不可一世的人,比起在家傻里傻气把糖当盐的你,或许后者才更有家的感觉吧。面对学习的压力、职场的竞争等,生活最终会磨平我们的棱角。即便有人嘲笑我的稚嫩,抨击我的三观,但如若这时我依然保留着一份炽热且纯粹的心,那么一定是来源于我的家人。

在家人面前,我们不需要做那个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狮子”,而是可以卸下防备,做一只偶尔撒娇,偶尔犯傻的“小猫”。

《我们仨》这本书,不时附有一些杨绛一家的生活照,其中有一张让我印象很深刻:他们一家坐在不同的桌子上,戴着眼镜,各自伏案工作。这样一张看似寻常的照片,里头却蕴藏着父母与孩子相处的大道理。

杨绛和钱钟书在学者方面的成就毋庸置疑,而他们在做父母方面也很成功。

他们虽然心疼女儿熬夜备课,但那是女儿的责任与梦想,他们会尊重女儿的选择;他们虽然视女儿为掌上明珠,但不会让女儿成为自己生活的中心,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爱好;他们虽然已是赫赫有名的学者,但在女儿面前却从来不摆架子……

这张照片,我从中看到了独立而优秀的三个人格,他们深爱着对方,也正是因此,谁也不会过多的干涉彼此,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工作和追求。这样的家庭氛围多轻松。

而反观现在的某些极品家长,用爱之名,以各种方式绑架孩子。电视剧《小欢喜》中的宋倩,对待自己的女儿乔英子,小到规定刷几套卷子,几点回家,大到替她选大学……最后差点酿成英子自杀的悲剧。她自己也一度失去了自我,宋倩本来是个那么优秀的物理老师,她完全可以活得更精彩啊。

父母和孩子都只是彼此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该也不能活在彼此的影子里。

一直有个很热议的话题,叫做要不要为了爱的人改变。在看了《我们仨》后,我得到了答案。

当你正爱一个人的时候是不会去想这个问题的,因为你会无意识地为他改变。

当年杨绛和钱钟书一起赴牛津留学,为了节省开支,杨绛改变计划,成了旁听生;杨绛爱整洁,可她还是会妥协于随手丢毛巾的钱钟书父女俩;钱钟书先生也是如此,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他会为了坐月子的杨绛学做早饭……

规则底线的确重要,但在爱的面前其实不需太较真,有时的“动摇”也是一种修养。学会妥协与改变是收获爱的必要代价。

“生命是短暂的,因为我们终将老去,可当人们学会相爱的那一刻起,我们因为彼此的存在而有了意义”,这是姜云升歌词里的一句话,我觉得用它来形容家人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仨读后感 篇3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一个寻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仨》简介 篇4

《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3年7月。

该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我们仨》读后感 篇5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

我们仨读后感 篇6

轻轻推开近代文学的大门,她优雅端坐,笔尖在纸上划过,淡蓝色的墨迹上跳跃着生命的精灵,带她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是杨绛先生写这本书的初衷。一个世纪老人,缓缓地行走在岁月里,历经百年沧桑之后,念念不忘的仍旧是“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所以她决定用文字来回忆那曾经燃烧着情感与生命光辉的岁月。

无论身居朱户或者柴门,唯有情感,才是最值得珍爱的

一个是文学才子,一个是旷世奇女,常人眼中他们的生活,应当是“琴棋书画诗酒花”,然而杨绛先生却更多的回忆了平凡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初入社会,英国求学时的笨手笨脚,兢兢战战,与迎来小生命时的敬畏感恩,温馨知足,到变为“牛鬼蛇神”时的艰难困苦,却苦中作乐,以及后来疾病缠身时的相依相守,牵肠挂肚。娓娓道来的小故事似乎就是这人世间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真实显照。那些细细琐琐的俗世俗物也许不足以勒之于铭,却也萦人心胸,久而芬芳。

1997年,被杨绛视为一生杰作的女儿钱媛因病离世,次年,丈夫钱钟书也随其后,亲人的相继离开,对她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一场相聚相离的梦也是这一家人一起走过的后一段路。而如今梦醒了,她能做的只有“我一个人回忆我们仨”。

与世无求,与人无争,方能顿悟生活。

我们都是两手空空而来,最终能带走的也不过是曾经走过、看过、想过、惑过、求过、爱过、给过的回忆罢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争不抢,不慕名利似乎又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社会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强行推入了快节奏的生活中,似乎只有奔跑着才能到达终点,只有争的头破血流才叫生活。而杨绛先生无疑就像一股清流,她可以为了自己的兴趣放弃了美国韦斯利好学院的奖学金。也可以在饱经忧患之时,把世态炎凉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后来,她更是在百岁之时感慨道:“人生最妙曼的风景竟是内心的从容与淡定。”细细读完这本书,会发现他们这一家人真的是朴素单纯,如兰芷,如清水,不为浮尘所动,只求内心安然。

书的最后,她慨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美好的事物总是很轻易地就失散了,但我们可以用文字来记录下永恒的回忆。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世间除她之外,大概再无人能担此盛誉。三毛曾问道:“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杨绛正是用毕生回答了这个问题:“远方并不远,只要我们仨相聚相守,远方就在脚下。”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300字 篇7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

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

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我们仨读后感 篇8

《我们仨》仿佛一个传奇,一个热爱家庭的母亲,一个有责任心的父亲,一个懂事体贴的女儿。三个学者,趣味相投,组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胜过建安七子,好比竹林七贤。

也许正是杨绛与钱钟书的多次“辞官”才造就了这个伟大的家庭。人生总会有一道选择题,尽管它只有两个选项。第一种是追逐名利或梦想,获得他人的羡慕;第二种是放弃对名利的追求,赢得了亲人之间的感情。

杨绛与钱钟书似乎都放弃了主任及更多的职位,我们仨才能在一起。因为他们远离了“官场”,所以才会有一种朴实而深刻的情感如源源清泉缓缓流入心房。这水不是八股文的“臭不可闻”,而是“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香远益清。

这一家好比莲花,受到红卫兵的欺压没有低头,收到江青的邀请没有答应。真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啊!

《我们仨》如一个范本,令我们千千万万个家庭向往。

我们仨读后感 篇9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本书为我们平静地讲诉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两个人,三个人,一个人,最后他们都“回家”了……

先生的文章,情感总是平和的,我很是喜欢;先生的为人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我很是佩服;先生的爱情,更是让人羡慕。

老爷子和先生于二十四五岁结婚后,直到一九九七年老爷子去世,他们一同度过了六十四載的时光。过去人的爱情总是含蓄的,书中从未提及过“爱”字,但无一不传递着“爱”,他们之间的爱,是相依相伴,是互相懂得,“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它地方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能和钟书对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弃钟书刻薄了。我们饿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这些无不透露着,先生对老爷子做人做事的懂得,欣赏他所擅长的事情,理解他所不擅长的,甚至偶尔他做下所不擅长的事儿,她便会大加赞赏,由衷的开心。谁不爱这样的女人呢?这样的爱,是自由,是包容,是理解,是尊重。这样的尊重还体现在他们有矛盾的时候,“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商量。”在教育女儿方面,他们也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孩子自己决定,不予干涉”,这样开明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一位优秀的女儿。

她这么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这就是,我们仨的意义。

说几点,自己额外的思考:

1、他们当年便能出国深造,而,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中的大多数依旧没有能力出去。钱钟书和杨绛均出生书香门第,在他们家族中成材成器的兄弟姐妹、叔伯姨舅很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想要达到他们这样的成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纵向看看,还是有些感触的。

2、假使他们俩要为了生活奔波劳碌,会不会还是如此的平和、谦虚,甚至拥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呢?当然,这只是个假设,我想说明,一个人的品性和他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关系,但至于有多大,还是不知道。像,《走在人生边上》所说的那样,人是有肉体和灵魂构成的,生活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提升自己的物质能力和精神水平、灵魂深度,同样的重要。

观别人的一生,矫情点说,像自己活了一次,或许对生活能更理解些,更从容些。愿此刻的自己和此时的你都能安然幸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