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性爱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该页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2500字作文【精彩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机缘巧合,读过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略有兴趣,就深入了解了一番,读过后,又找了许多其他人对这本书的观点与看法,比较一番,作了此篇读后感。
先介绍下作者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他从小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广泛阅读过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的他,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在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独白》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从此便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确立重要地位。但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并且作者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在环境的压迫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以及《被叛卖的遗嘱》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此时捷克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一,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
这本书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小说从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而每个关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陆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一切归于一句: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或许太过于沉重,我自信并没有真正完全将这本书读懂,只是通过第三方视角来窥得了作者的部分意图,但终归是别人的观点。等我变得更加成熟些后,我会将这本书再读过,真正的去了解作者内心的世界。
无论是习惯、经验,还是想象中,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可是气来,可是当你来到了米兰昆德拉那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这如何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费解呢?最让人费解的难题是,“轻”到底指的是什么?据说珍珠对于人的身体有很多功效,但吞珠的一个前提是:把它研成粉末。对这本著作的解读,我想也必须如此。带着这种疑惑和欲望,在这个漫漫长假,我呼吸着炎热的气息,静心拜读了米兰昆德拉著写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
这本著作曾一度被《纽约时报》评论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它主要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它剖示隐密的无情,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种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作者在书中深刻地揭露了生命的重与轻,主人公托马斯一向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感情的追求亦是如此。
托马斯,是布拉格的一位外科医生,因为出诊到一个小镇,邂逅了一位旅馆的服务生特蕾莎。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蕾莎,继而两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并不意味着结束。在托马斯的内心深处,他不愿成为家庭职责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平淡地去生活、去爱。婚后,特蕾莎对托马斯又爱又恨,她深深地爱着他,但又忍受着他喜好其他女人的癖好;托马斯对她虽然是一向的爱着的,但又抑制不住自我去幽会其他女人。他用很不负职责且不得已的方式向他的情人们证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我,给自我自由。可是,当他感受到所谓的自由时,却体会到了失去职责的“轻”,很快变得空虚难耐,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职责的“重”,对生活本身是何等重要!
当苏联入侵布拉格,为了特蕾莎,托马斯和她离开布拉格去了瑞士;而后又为了特蕾莎,他追随她回到了布拉格;还是为了特蕾莎,他们才去了乡下。感情不是占有,爱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包容和呵护。特蕾莎最终明白了托马斯对自我的爱,尽管显得有些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追求属于自我的幸福。
或许越沉重的负担越是生活充实的象征,伴随着负担的沉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反之,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高高地飞起,远离大地,也就离别了真实的生活。这样,人们就将变得似真非真,看似运动自由却毫无意义。人如果没有了职责,亦就没有了动力,即使活着也就像一具行尸走肉,生命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活着,就要承受!生命之重能让人脚踏实地,活着踏实。有重物压住,才能有存在感。
在追问关于“轻”让人不能承受的问题时,我想起以往看过的一个故事。故事大意如此:国王让手下的大臣们比赛,看看谁是大力士。比赛的办法是让大臣们把一根鸡毛扔过高墙。正如我们所能设想出的,几乎所有的大臣们都失败了。然而,仅有一位大臣,他抓住身边的一只鸡,一把将它扔过了高墙,之后他对国王说:“我能把整只鸡都扔过高墙,何况一根鸡毛?”是的,他赢了,依靠的是他的智慧。
轻盈、轻便、轻巧、轻捷、轻快、轻柔等词语,会让人感觉到身心愉快,但如果是轻浮、轻率、轻狂、轻薄、轻蔑、轻佻等词语,又当如何呢?科学揭示:坚持宇宙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万有引力,所以,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最直接的经验,就是地球带给我们的重力,它使我们不至于脱离地球而进入游离状态。“轻”之所以让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简单。看来,对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以固有的观念去衡量它。以往的迷惑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就像一只鸡毛,你很难简单的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
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书中有一段关于特丽莎的心理描述:“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他自我国土之网来支撑他:家庭、朋友、同事,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忙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正是这种游离于母体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鸡毛那样的轻),使得特丽莎坚决地离开瑞士,与她深爱的托马斯不辞而别,回到她正处于灾难中的祖国。
著作中,“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也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感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米兰不仅仅是在探讨性的问题,他还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挖掘人的本性,以及更不能言传的复杂内心世界。经过这本著作,他会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释放,学会自信;让我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审视我们自我的生命,轻浮绝不可取,可是对一件事情过于看重,也只是增加了生命的负担。
人活着一向都在反抗,反抗过去,成就未来。米兰昆德拉,作品中一向在透露两个字,那就是――颠覆。颠覆生活,颠覆感情,打破一切伪原装存在的完美,然后以最自我的方式进行重组,从而炫耀那些变态的美丽。在那里,他要为我们撬开一个解读该小说的缝隙,透过一丝微光,让我们看到他受难的灵魂。
托马斯在面临“轻与重”的选择时,显得有点茫然无措:“因为人的生命仅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米兰昆德拉让人们和他一齐去回想,并记住托马斯这个形象,让之后的人们在面临“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时,不再像犹豫不决的托马斯那样。作者经过深邃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经验!
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书,展示最多的篇幅应当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需要有一种信念,不能随意地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那种所谓的媚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人们才能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虽然我在生命的桎梏里挣扎,但我依然会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承受这份纯天然的生命之重,即使这样的状态极有可能会让我感到辛苦。可是,在人生这个旅程中,我将学会勇敢地应对所有的困难,从容应对自我肩上的职责。我相信:在一个之后一个的困难和窘境面前,将逐渐成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者全名叫米兰·昆德拉,1929年出生在捷克的一个艺术家庭。他有着极其强烈的捷克本土意识。
小说有四个主要人物,他们的生命彼此独立又交织,画家萨比娜、医生托马斯、托马斯的妻子特蕾莎以及学者弗朗茨,分别代表了从轻盈到沉重的四种生命形态。面对“布拉格之春”前后的历史动荡和生活中的媚俗,他们都做出了各自的理解与选择,托马斯夫妇在找到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后不久因车祸去世,弗朗茨在一次充满媚俗色彩的闹剧中死于非命,只有萨比娜怀着一颗高傲的心浪迹天涯。
到底什么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呢?
作品开头就引用了尼采的永恒轮回理论来说明,如果这个理论成真,那么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将在此后被无限次重复,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极其重要,都将为自己、他人和世界带来不可更改的影响,由此带来的沉重责任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
而如果生命一旦消失便从此消逝,像影子一样,了无分量,未灭先亡,没有所为的轮回,如果它只发生一次的事情,即便是绚烂亦或是残酷也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再重要的历史事件,哪怕是法国大革命,因为它只发生一次,在人的生命中也会慢慢变成文字、理论和回忆,变得比一片羽毛还轻。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个反复了轮回、不断回来看法国人头的罗伯斯庇尔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所以米兰昆德拉在文中指出,如果世界是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那么世界上所有深刻的道德沦丧,都能被预先谅解,一切能被卑鄙的许可了。
作者想要探讨的是我们如果每一秒钟都被无限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一样永恒的钉在十字架上,这种沉重是我们接受不了的残酷。如果说重是一种残酷,那么轻又意味着什么呢?会是美丽吗?
以捷克历史的伤痛,布拉格之春为例,被这场变革深刻改变人生的人,又如何能够接受它没有意义呢?如果历史事件都没有意义,人做的任何决定还有意义吗?生命还有意义吗?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萨比娜到瑞士以后,有了一个新的情人弗朗茨。弗朗茨是一个学者,在事业上很成功,对他而言,爱情是一种甘心屈从于对方意愿和控制的热烈。但萨比娜对他不太满意,不管是在性上,还是在审美上,他们都有许多矛盾。萨比娜喜欢扮演消极被动的角色,但是弗朗茨没有什么支配欲,相反,他认为爱情就是主动放弃力量。
相比于生命的冲动,弗朗茨更喜欢给一切赋予意义。例如他把对萨比娜产生的爱情,当成是他对冒险与浪漫的渴望,爱情就是卸下自己的防备,直面死亡的威胁。而萨比娜恰好来自一个经历战乱的国家。这种磨难对于弗朗茨而言,似乎是一种光环,使得萨比娜格外美丽,可在萨比娜看来,那些只是危险和丑恶的现实。
萨比娜和弗朗茨的关系对于萨比娜而言仅仅是性伴侣,但是弗朗茨很喜欢给自己加戏,仿佛没有内疚感和沉重的责任就活不下去。他主动向家里的妻子承认婚外情,希望借为她负责的这种态度来讨好萨比娜。但这样一来萨比娜便成了一个她根本毫不在乎的女人的情敌。于是就在一夜之间离开了日内瓦,搬到了巴黎。
对于萨比娜而言,吸引萨比娜的是背叛,而不是忠诚。背叛就是摆脱原来的位置,投降未知,对于萨比娜而言,再也没有比未知更美妙的了。压倒萨比娜的不是重,而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背叛的时刻似乎眼前都铺展开一条崭新的路,便满心欢喜,可一旦旅途结束,又会怎样?当她背叛了亲人、配偶、爱情和故乡,当这些一个都不剩时,她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背叛了,她最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生意义的虚空,虚空是否就是背叛的终极?
而在这段时间,被俄国占领的布拉格彻底的被剥夺了私人生活,而托马斯因为政治原因被医院开除了。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去当擦窗子的工人,然而这份走南闯北的工作给他带来了更多艳遇的机会,托马斯仍迷离追逐女性万分之一的不同,不断地征服和了解更多的女性。他和特蕾莎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张。所以当特蕾莎对布拉格这座城市彻底失望,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所以特蕾莎向托马斯提议到农村生活的时候,他们终于达成了一致。
到农村意味着断绝之前的一切社会关系,远离现实和政治。当然,农村也并非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因为在田园牧歌的叙事里,人生是没有重量的,作者在结局设置时放进了一个隐喻,让他们在一次雨天的车祸中因为刹车失灵双双丧生。所以,可能人终究难以享受过度的轻盈。
最后我们看看弗朗茨。弗兰茨是属于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之下的梦想家。他因为失去了萨比娜,想要寻找更崇高、更有重量的人生意义。当他得知越南和柬埔寨正在发生战争,就参加了一个请愿团,向柬埔寨边境进军。这个请愿团里包括医生、知识分子、记者甚至明星。他们都是怀着类似的心情来参加的,但是在这片东南亚的土地上,一群白人却因为语言和其他不一致的看法闹得混乱不堪。人们陶醉于自己的勇气,为自己赋予光环,边走边拍照。为了获得理想的拍照距离,一个摄影师离开大路往后退,往后退,踩到了地雷。这次游行当然以失败告终,因为无论越南还是柬埔寨,根本就不关心这些白人以何种方式在这里感动自己。弗朗茨失望地离开了,但是在曼谷,他遭到了强盗的打劫,在搏斗中失去了性命。我们看到他本来是抱着非常有重量的目标来到这里的,最终却死得轻于鸿毛。
所以生命的轻重,按照作者对于每个人物的设计,最轻的是萨比娜,接下来依次是托马斯、特蕾莎和弗朗茨。
对于米兰昆德拉而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媚俗。所以,书中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主角,四个人都是主角。使之故事发展的,是一个最最基础的主题动机:媚俗。
那么什么是媚俗呢?以书中的一个例子。一个美国参议员看着孩子在草坪上奔跑,以一种做梦般的神态对萨比娜说:“看看他们,这就是幸福。”在昆德拉看来,这就是媚俗。因为孩子的奔跑和幸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也可能孩子们的奔跑,只是为了追到另一个孩子好打他一顿。参议员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凭借他自己的感觉。是某种既定的煽情套路将这两者联系在了一起。煽情导致媚俗,盲目的感情战胜了理智,媚俗就会发生。参议员可预见的下一个反应是:他将会被自己感动,因为他居然能够发现生活中的这点滴之美并加以珍惜。这就是典型的媚俗反应。
轻与重是人生意义中最本质性的矛盾,昆德拉怀疑沉重的、宏大的思想,但是当人物不断躲避确定的意义,追求人生的轻灵,又会逃无可逃陷入空虚,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昆德拉认为媚俗的特征是平庸,并且动辄诉诸于感情。媚俗的背后是某种容易被大多数人未经思考就接受的感情套路。对抗媚俗的武器是理性,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