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就是读后感了,那它的格式是什么呢。这里是整理的读后感格式范文(实用最新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88-01
1.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2.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正确引导学生阅读
可以动员家长为学生订阅了专业性强、阅读口味高的《课外阅读》、《语文报》,充满青春气息、望外部世界的《青年文摘》《读者》等,丰富阅读资源;同时,应要求学生将感触最深或最喜欢的文章摘抄下来,并写写自己的感想,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阅读的深度,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激发兴趣。先不要急着向学生推荐巨著,而是推荐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文章。开始,可以采取联读的方法,即立足于课本,在课外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比如教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找居里的《我的信念》,让学生去体会两位世界著名女性性格的坚强与对理想的执著。应用这种联读方法,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语文课外读本》结合学习。
另外,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努力在班级里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先是在班级里开设一个小小图书角,学生都把喜欢的书放在图书角,保证"资源"充足并不断补充新"货源",提倡资源"共享"。然后在班级里张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且定期更换,如"不读书就像生活里缺乏阳光一样""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等,还在教室里开设一面"阅读墙",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读书心得,都在墙上展现,以便互相交流。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能不受感染吗?
3.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
阅读是耕耘,写作才是收获。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写作水平当然也会大幅度提升。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一些教学措施的落实,达到催化剂的作用,促使学生阅读能量的转变。
3.1写好读后感。无论阅读什么类型的文章,都可以给读者带来一定的触动和启迪。写读后感就是对这些心灵触动和思想觉悟的有效梳理。读后感不仅是写自己的感觉,同时也是对文章的研究赏析,通过梳理心境,可以让读者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其作用和价值真的不可小觑。
教师检查阅读效果看什么呢?读后感是最直接的成果。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后感的写法。格式可以多样化,但启迪和感悟却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对低年级学生可以有一定字数限制,对高年级学生就不必限制读后感的字数,让学生阅读之后尽情抒发所想所感。写好读后感是阅读与写作的最直接有效的结合,读写结合必然会相互促进,形成语文能力。我布置初中二年级学生阅读一篇题为《白天的星星》的课外文章并要求写读后感。对于战争,学生大多是从一些抗战影视上获得一些认识,比较肤浅零碎。我简单给予一些提示:战争是残酷、无情、寒冷的,因为战争人们失去家园、和睦、幸福,我们该如何看待战争呢?结果,很多学生都能够从战争破坏和平角度入手,并结合珍惜现在幸福生活进行阐发。有几个学生居然能够联系到"",痛斥日本的行径。这说明阅读是有成效的,学生是用心读,而不只是用眼睛看。
3.2做好写法借鉴。课外经典美文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阅读这些课外美文时,要引导学生借鉴人家的写作方法:精巧的构思、精美的语言、新颖的选材、精致的点题、独特的开头、精妙的结尾等等。特别在作文练习时,要注意模仿经典美文的独特写法。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会从简单仿造到精彩创造的跨越。
精巧的构思,这是学生普遍欠缺的东西。学生因为思维比较狭窄,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问题,在文章构思方面存在就事论事、平铺直叙的毛病。增加课外美文阅读,可以借鉴一些典型的写法,像倒叙、插叙、悬念等的运用,就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我让学生课外阅读莫泊桑的《项链》,很多学生反映,莫泊桑的构思太奇妙了,结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文章到最后揭开谜底,让全文顿时敞亮起来。结果在下一次作文练习中,就有学生采用最后揭开谜底的写法,这就是借鉴的效果。
3.3遣词造句,展现文采。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写作的前提,而使用语言文字则是体现写作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课堂中有关语法的常态教学并不能完全实现语言文字的恰当使用,它需要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对比和运用中实现。所以,语言的本质在于运用,只有明确了语言文字在运用中的异同,才能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真正含义,才能熟练掌握其用法。所以,教师可鼓励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多写读书笔记。具体来说,可以在阅读时把有价值、可引用、可借鉴的精彩词句抄录下来,或是把对篇章谋划方面的点滴心得及时记录下来,这样积少成多,能力便会步步高升。
4.坚持不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格言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就说明良好的习惯与人生有莫大的关系。今天,"终生学习"的观点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十分重要。我们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经常渗透读书作用,鼓励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坚持不懈,把读书作为每天必修的功课;做好学生挑书的参谋,让学生读有益的书籍;课堂合理设计,让学生有展示读书成果的机会,激发兴趣,积累知识。让我们语文老师相互交流、共同努力,把课外读书变成学生的最爱。
参考文献:
[1]赖瑞云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_。他说刘备和他都是天下英雄,以至于刘备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是他的瓮中之鳖。这让我感受到了曹操的大度,这是周瑜做梦也想不到的。周瑜眼里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诸葛亮被杀,吴栋天下就太平了。后来我发现刘备不是普通人,所以我想杀了刘备,至少把他留在吴栋,吴栋的天下也就太平了。目光短浅,心胸狭隘,非英雄。这也与曹操形成鲜明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有特点,有的长,有的短。总的来说,看完这本书,眼界大开,上面的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他们值得学习。
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书中描写了许多人物。印象最深的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
刘备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之一,因为他在处理任何困难的时候都很冷静,沉着,有爱心,为了大局可以放下尊严。众所周知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可以反映他的。特点。为了国家的大业,他以自己的时间和身份多次到诸葛亮家里做客。尽管屡遭拒绝,著名军事家诸葛亮最终还是被邀请了。以至于刘备后来的战争很顺利。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他不仅天文地理知识渊博,而且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书中描述了很多我很佩服的招数:“草船借箭”,“周瑜三齐”,“空城池计划”。另外,他的“儒中舌战”也让我佩服。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写过流传千古的诗词。在战场上,他勇猛善战,令敌人胆战心惊,也会利用谋士为他出谋划策。他打了很多大胜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的70万大军。然而,他生性多疑。因为周瑜的一个小伎俩,误杀了手下两名将领,失去了民心。导致了他后来的失败。
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刘备教会了我从容应对一切,顾全大局,不计私利;诸葛亮教我多方面学习,学以致用,多动脑筋;曹操教我失人心,失天下。怀疑一切不是好习惯。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看了鲁滨逊在荒岛上顽强生存的故事后,感受到鲁滨逊就是这样一位有毅力、有智慧、顽强的人。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遇到了大风,其他人都被大海吞没,只有鲁滨逊一人死里逃生,被流落到孤岛上,开始了长达二十八年的孤岛生存。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鲁滨逊建造了房屋,种植了食物,驯养了羊群,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他感到非常孤独,所以救下了野人“星期五”,最后他们俩救下了一位船长,最终回到了英国。
鲁滨逊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啊!他被单独剔出,与世隔绝,受尽苦难,但他却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勇敢地面对困难、打败困难。没有房子,他自己盖;没有食物,他自己找自己种;没有日历他自己做,还勇敢地救出了野人“星期五”。他积极乐观、聪明能干、不畏艰险、顽强生存,在逆境中还能理智的记录他遇到的幸与不幸。
《鲁滨逊漂流记》告诉我们:只有适应,才能生存。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勇于问困难挑战,才会走出困境,开辟新的天地,焕发新的。生机。而我们就是在不断地挑战中和解决困难中成长起来的。
我们以后也一定问鲁滨逊一样,面对困难不是退缩,而是冲上去打败它,做任何事情,不要轻易放弃,就算在绝境中,也要积极乐观。
只瞄准,不射,不是好猎手。只呐喊,不冲锋,不是好士兵!永远躺在摇篮里,四肢只会萎缩。永远呆在黑暗里双目就会失明。所以,不要为失败而彷徨,更不要畏缩不前,只要我们坚持行动付出,就一定会穿过暴风雨,到达成功的彼岸!
读后感,顾名思义重点是“感”。它借助于“读”,以“议”为主,主体谈“感”。在写法上比较自由,没有严格的固定格式,只要具备议论文的三要素即可,其结构也完全可以按照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的方式。 读后感的一般写法是“引、评、联、结”,即引出“感”从何来 ――对此发表评论―― 联系实际情况分析―― 结论(注意点题)。
感从何来?就是从何处提出问题,怎样去立论,大体有这样几种:①可以先概括介绍原文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出作者的论点。在《事事关心》中,作者通过引东林党人的诗句介绍其概况后,在第6节才引出文章论点:“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由娓娓叙述、议论而引出论点。②可以概括原文的写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的论点。斯妤在《简洁精纯的〈雪〉》一文中是这样开头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以洗练著称。写人写景叙事,无不简洁精纯,绝无半点冗杂。”由总结提出论点。③可以先引述原文中的重要词句或语段,从这些词、句、段中引出自己的看法,作为读后感的论点。李允经的《〈雪〉的独特之处》是这样来提出论点的:“《雪》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不仅仅写了‘朔方的雪’,而且运用想象,扩大了艺术的视野,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作了对比描写。”然后再进一步阐述作者的观点。④还可以批驳对方荒谬的观点来提出作者的论点,鲁迅的《“友邦惊诧”论》就是这样写的。
怎样展开评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这就是“感”,它是读后感的主体,必须围绕中心论点,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结合原文的方法,联系对照作者能感悟的实际情况展开议论。采用恰当的论证方法,选用有力的证据展开充分的说理。这跟一般性的议论文写法是一样的。
需要注意的是“感”不能不着边际。比如《滥竽充数》,原文的思想内容应该是没有真才实学迟早是要丢饭碗的,齐宣王真假不分助长了没本事的人吃大锅饭。取其两点或其中之一来谈感是必须的。舍此两者,譬如再来个什么“戏说”之类,就是明令不许的。
注意选好写作的角度。读后的“感”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应该是取其某一方面或从某一角度来阐述。如写《故乡》的读后感,选取闰土或杨二嫂的今昔对比或取其一面,宏儿的希望,“我”的见闻,最后对“路”的议论等都是可以的,但如果上述诸方面齐头并进,恐怕难于驾驭。
立意要新。如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顺着原文的意思来写固然符合要求,但如果从忧患未必就一定使人生存发展,生活条件优越未必一定使人精神萎靡不振,关键是看他有没有奋斗意志和坚韧毅力的立意入手。必然使文章耳目一新这样的立意,是观点的翻新,是一种创新思维,应予提倡。
要密切联系当前社会或自己的思想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联系实际的读后感有针对性,容易写得深刻。一般地说,触及自己的思想灵魂比联系社会实际容易写好些。有的学生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怕被人家瞧不起,不愿意谈自己,只是泛泛而谈。其实这样做不容易写得深刻,也属于文风上有些问题。比如写《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的读后感,你联系社会实际,固然不错,但如果能说及自己,把原先的想法,举出例子,又把读后的想法写下来,就容易写得深透感人。
在写读后感的时候,还应注意“叙述”与“议论”不能本末倒置。叙述是引子,是次要的但却是必须的一环,有的学生信笔而谈,甚至通篇未提及所读的内容,忽略了这一环节,会使文章存明显瑕疵;议论是主要的、最重要的。但正如红花虽好尚需绿叶扶持一样,叙、议是紧密相连、因果相承、相辅相成的。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就要有个好题目。俗语说:“好题一半文。”有的学生觉得读后感无需多动脑筋另起题目,写个“《》读后感”就言简意明了。但简是简了,意思不明。你比较一下《〈故乡〉读后感》和《先声夺人,形象鲜活――杨二嫂形象概述》这样两个题目,中心题旨孰高孰低,不是一目了然吗?我们应该学会用一句精练的话来做标题,给人醒目、新鲜之感,在考试中这是获取高分的法宝。
此外,还必须在语言、结构上下功夫,并且议论要联系实际,切忌敷衍了事,长期坚持必有好处。我们在一篇课文教学后写下自己的看法,严格地按“读后感”的形式来训练,不断磨砺自己思维的批判性,激发创新的火花,才能使读后感有新意,才能感动读者。
总之,一个新鲜的吸引读者的题目,一段扣住读者眼球的凤头,主体部分入情入理的分析,注意结尾总结照应开头的,每个环节都倾注了作者的心血,这样就能写出高水平的读后感,文章也就为读者喜闻乐见。
暑假期间我读了《红楼梦》一书,它是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家喻户晓的四大经典名著之一。这本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的描绘,深刻而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伦理关系、政治吏治……满腔悲愤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
这本书在描写人物的技巧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精雕细刻出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是这样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样的外貌描写让我们对王熙凤印象深刻,像刻在脑海里似的。在众多的人物中我最喜欢薛宝钗了,因为她不仅性格温和,而且长得美丽大方还很会说话,讨人喜欢。书中写道:有一次宝钗生日,院里搭了个戏台,贾母先叫宝钗点,宝钗点了个贾母喜欢的《西游记》,贾母很是喜欢,宝钗不仅善解人意会说话,而且很有才华,有一次元妃来了,她让宝钗、黛玉等姐妹各题一匾一诗,大家看了看觉得还是宝钗和黛玉写得最好。宝钗还提醒宝玉不要和元妃唱对台戏,让宝玉把“绿玉”改作“绿蜡”并把典故讲给他听。书中曹雪芹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读着读着,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他们的身影。曹雪芹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最让我喜欢的还是《红楼梦》里的古诗词了,这是有了这些诗词《红楼梦》才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些诗句中我最喜欢“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这首诗是说,黛玉在为宝玉流泪,除了为宝玉还能为谁呢?本来在为宝玉流泪,收到宝玉赠送的手帕,知道宝玉深知她的心意,于是哭得更厉害了。上面这两句话是林黛玉的心声,但是,她之所以会在那个时候将这两句话说出来,正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因为那方帕子而引出的感慨。
我喜欢《红楼梦》,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更是因为这本书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百花园。
中国历史上有一段三家分汉的故事,我利用寒假的空闲时间,仔细地欣赏了一番,这就是“三国”。
一说起《三国演义》,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心地仁慈、胸怀大志的刘皇叔;机智多谋,刚腹自用的曹操;心胸狭窄的周瑜……但我一合上书,诸葛孔明的身影就隐隐约约浮现在我的面前。
我佩服诸葛孔明。他足智多谋,年幼时就开始为蜀国效力。他用一招火攻计使夏侯惇兵败博望坡,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使东吴无言以对,即使他死后也在之前布置好一切,还活活把仲达吓走了。假如蜀国没有诸葛孔明,历史将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诸葛孔明虽然一世英明,而生命却非常短暂。为安天下,在蜀国上付出了多少力量。当我读到诸葛孔明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逝世时,我深深的。为这个人才惋惜。我想,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不用象过去那样舞刀弄枪,但是,现在的竞争多么激烈,只要我们稍一松懈,可能以后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无法做一个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以天地,以所有读者为证。在这里,我庄严宣誓:我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待长大后为国家奋斗,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这是*年*省高考题,要求考生就此写一则读后感,如何才能掌握读后感的写作格式呢?下面分析一篇文章,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例文:
“失败是成功之母”
——由世界上第一辆火车跑不过马车谈起
当我看完了世上第一辆炎车和马车赛跑,竟然远远落后于马车的故事后,再看到现在高速成火车时速已达两百公里,不由得想起了我国的一句名谚:失败是成功之母。(引、揭。开篇概引材料,揭示中心:失败是成功之母。文章抓住所供材料的重点有目的地引材,由材料到论点,简洁恰当而又鲜明。)
假如火车的发明者因为最初的火车头跑不过马车而灰心丧气,不去找毛病,不去想办法改进,那么也许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坐在马车上穿州过府,不知火车头为何物呢!没有第一次的失败,又怎会有以后的成功呢!(析。紧扣原材料,阐明观点。文章充分发挥原材料的论证作用,通过对材料略作分析,一方面揭示作者由材料到观点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又阐发了中心,可谓一箭双雕。)
但是有的人一讲到“失败”,便叭恐避之不及,总想自己不论干什么,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挫折。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便函会发现,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有是在经历了失败挫折后才取得伟大的成绩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落第之后,愤而著书,才写出《聊斋志异》;著名化学家欧立希经过了665次的失败,才发明了药物666;有“发明大王”之称的爱迪生,一生发明了1000多件新产品,但每一个新发明的诞生,他都有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在一次新发明的试验过程中,共失败了8000多次,但他仍然乐观地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8000次失败,起码使我知道了有8000个办法行不通。”由此可见,不经失败,便没有成功的果实,害怕失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或许今天的失败,正预示你明天的成功呢!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经历过失败后都有会取得成功的。能在经历失败走向成功的人是明智的,但世上有更多的庸人,在经历过失败之后,不思悔改。其中有的人是碰壁了,却不懂转变,吸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走着老路,结果是一再碰壁。有一类人,明明失败了,却又不承认。这种人是最危险的。
读书笔记有多种多样的写法,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会摘录好句子、编提纲、写体会。阅读一篇好文章,随手把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就是摘录式笔记,其作用在于积累知识,储存语言,为作文奠定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勤记的习惯。编提纲就是分析原文的纲目主次,概括段落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意旨,这样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又便于借鉴原作谋篇布局的经验。如果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的要点简要地复述出来,那就是一则内容提要,和缩写差不多,接近于作文了。
上述两种笔记固然不算作文,只是读书纪要,但已经具有积累材料、巩固记忆、开发智力、培养良好学风的多种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学写读书笔记,应先学会写摘录和提要,养成随读随写,手脑并用的好习惯,为进一步学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打好基础。
体会式读书笔记通常称为“读后感”。它与摘录式、提纲式笔记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是作文形式,以抒写自己的读书心得为主。写读后感,是一种综合训练,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摘要能力、感受能力和评论能力,对学生的读写训练更为全面,更有效益。所以,我们强调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那么,怎样写读后感,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第一,形式上把握三个要素,结构上构建大体框架。一篇读后感一般包括读什么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说是读后感的三大要素。至于其他内容,比如怎么读,遇上什么问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等,也可以如实记述下来,但要根据写一篇读书笔记的命题意思来决定取舍,确定详略,与写作用意有关的就写,无关的就不写或少写。因此,对于次要内容也可以顺带写一些体会,不写也不会影响它的完整性,但是,主要的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由此可见,写读后感,跟阅读一样,也要分辨主次,抓住原作的主要内容不放。每篇读后感都必须具备读什么,概述要点,抒写体会这三要素,这是写作前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
第二,以表述感受为主,以摘要引用为辅。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处理概述原作内容和抒写个人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读”与“感”的关系。写读后感,读是前提,心得体会来自阅读实践,是由原作引发的。所以,写作时务必根据原文来谈感受、体会,绝不能脱离原文内容而东拉西扯,无的放矢。这一点学生较容易做到,一般不会凭空而论,往往是运用摘录、提要等方式引述原文要点。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往往复述过多,述感太少,不懂得读后感应以写体会为主,也不善于引申自己的阅读感想,写出来的读书笔记几乎变成了原文的复述或提要,喧宾夺主,详略失当。因此,要继续引导学生分辨主次,使他们确立述感为主,引述为辅的写作原则。
第三,引述要准确精练,述感要思路开阔。要写出一篇主次分明的读后感,必须在引述和述感方面下功夫。就引述而言,力求摘录准确,提要精练,三言两语就能把原文的要点说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说,摘录式、提纲式的读书笔记对于写读后感很有帮助。就述感而言要扣紧原文,联系实际,开动脑筋,生发感想,力求想得深广一些,活络一些,切不能就事论事。教师应当抓住文章的主旨加以引导阐发,但是,切不可一味地强调一种思想,一个体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学生可能就文章的某个非主要的思想观念有独到的见解,独辟蹊径往往出奇制胜,这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应作出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然而,这就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此方面应该努力做一些探讨和研究,笔者以为首先应认真研读范文。研读范文是上好课的前提,对于范文读得要广博,要精深。广博就是尽可能多做些相关阅读,平日要勤于积累资料,或做资料索引,或制作卡片。切忌只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上课。把范文理解得“厚”了,上课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精深就是在广泛占有资料、对范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抓住精华,或思想内容上的,或表达形式上的,掌握教学的重点,千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心中没有重点,什么都讲,学生到最后不知所云,什么都写,到头来文章平平,缺乏节奏感和详略主次。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应努力发挥教师的特长进行读写教学,组织学生讨论,进行精辟的讲解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的过程也是激发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好教学,还要写好教案。教案的体例、格式没有特别的规定,但教案一定要实用。“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青年教师从认真备课做起,能够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不论怎样,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一天过去了,就不能指望再重复这一天了,只能勇敢的去过下一天。
寒假里偶尔翻看六年级的语文书时重新看到了《匆匆》后,我更是有这样的感受。我的生活,从不会说话时就开始了。可我也从一开始就在浪费时间。我从早上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到晚上睡觉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去了。从来没有感觉时间过得很紧,在压迫着自己,总是以为时间是很漫长的。可现在我才发现以前的观念是错的。!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在等我,即使不撕日历,即使钟表的指针不再走动了,时间也不会等我,时间不会停止,因为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而又最无情,最使人珍惜而又最轻易破灭的东西。
看书时,它从书中逃走了,我悲伤。在做作业时,它又从我的笔尖滑过,我叹息。时间总是那么的匆匆。它从没有停息过,也不会为谁停止。它只是继续着它的步履,永不停止。
我从一个站也站不稳的小孩,长到现在一个能说会道的大孩子,想想那时一年级报名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一样。古往今来,人们一直认为时间很短促,时间流逝的迅速,我又何尝不是呢?时间的可贵永不再有,这是我的最大感受。
时间悄然无息的从我身旁滑过,我却不以然,但今后,我绝不会让时间再从我的手中溜走,我会紧紧的抓住它,让它没有任何机会逃脱!
在这次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次习作,请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如果不想写演讲稿,也可以从自己读过的描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文章或书籍中,选择最打动自己的一篇(本),写一篇读后感。
【习作指导】
老师:同学们,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我们读到了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我们读到了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我们读到了祖国壮年的成熟……今天,我们的祖国正如日中天,真是让我们感到自豪。这交习作,我们就以“祖国在我心中”写一篇演讲稿,好吗?
小丫:好呀!
老师:要写好演讲稿,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演讲?演讲是指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的一种口头语言活动。而演讲稿就是演讲时用的文稿,它是演讲的依据,是演讲者为演讲而写的书面讲话材料。现在,请你们认真读读习作要求,说说写演讲稿时内容上要注意什么。
小丫:我知道!演讲稿的内容要结合具体材料把要表达的观点说清楚。上学期,我就参加过一次演讲比赛。
老师:是吗?能跟大家具体说说吗?
小丫:那次是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我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首先,我问候了在场的评委老师和参赛的同学;然后表明了演讲的观点,发自肺腑地表达出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接着运用搜集的资料,向听众展示了家乡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最后满怀激情地呼吁大家为建设祖国和家乡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努力。
毛豆:这样的演讲真是鼓舞人心,我参加的是班级开展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比赛。首先,我问候了老师和全班的同学,点明了演讲的主题;接着,我回顾了旧中国的血泪史、新中国的辉煌史,并恰当地引用事实具体的材料,以真挚的感情打动了听众;最后,升华主题,发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心声。
老师:说得真好,当时你们那满腔的热情肯定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像这样根据所确定的主题,运用搜集的材料,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是演讲稿了。那么,我们这次演讲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在写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小丫:关于热爱祖国的资料非常多,我们在搜集时,要选择那些通俗易懂、听众熟悉、人人都能听明白的材料。
毛豆:没错,所选的材料都得是老师和同学能听懂的内容,才能引起共鸣。写作时还要弄清格式,演讲稿属于应用文,它是由标题、称呼、正文三部分组成的。
老师:这点确实值得注意――怎样写才能打动人,感染人。
小丫:我觉得应该饱含真挚的情感,抒发出对祖国热爱、崇敬和赞美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既要有热情的鼓动,又有冷静的分析,把抒情和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老师:小丫说得有道理。要寓情于事,寓情于理,以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目的。
老师:在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也读了不少描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文章或书籍,如果你不想写演讲稿,也可写写读后感。大家还记得如何写读后感吗?
毛豆:记得,首先读是基础,应该仔细阅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
小丫:还有,写的时候要以“感”为主,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来,写出读后的收获,还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