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读后感优秀7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生活即教育读后感优秀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读后感 篇1

今天,我来到图书馆,无意中翻到一本书——《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我的目光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这本书里主要写了,怎样做一位好老师。——要针对“实”、“活”、“真”“创”、“爱”、“新 ”、“行”、“人”这八个字来教育学生。

在我的眼里,老师是光荣而圣神的,他教书育人,他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学事业,他就像一根红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

做一名老师是不容易的,想要做一名好老师那就更不容易了。

我长大要做一名会“爱”的好老师——关爱学生,体贴学生,多位学生着想:当有学生生病了,我要用自己关切的问候减轻他的痛苦;当有学生遇到失败了,我要安慰他、鼓励他,让他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给他坚持到底的信心……我要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我都要同样对待。

我要做一名领导学生多多“实践”的好老师——我要带着我的学生去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去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我还要带着我的学生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一切的一切都用一只小小的笔把它描绘出来……我要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我要做一名教育学生们怎样做“人”的好老师——陶爷爷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知道,学做人是多么重要;我要让他们知道,诚实、守信、宽容等好习惯的养成是多么不容易,让他们学会做人,学做好人……我要帮助学生们把他们的陋习改掉,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

我还要将自己的课讲得有声有色,让学生们感到身临其境,陶醉其中……总之,如果我将来能成为一名老师,我一定会将我自己的一生投入教学生涯,勤勤恳恳的工作。

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这一切都成为现实!同时,我希望现在社会上的好老师越来越多,传承陶行知爷爷的教育思想。这既是我的梦,更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梦!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颇深,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教育,这是面向大众的教育。其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避免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再次出现。

而“综合实践”这门学科的开设就十分符合陶行知的理论。内容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可以让家长等有关人员共同参与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也。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学生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以及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等,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在实际教学中,也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尤其是数学生活知识的教学,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生活教育理论是博大精深的,它还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不断的去探究其实质,付之于行动,进行成功的生活教育。

陶行知读后感 篇3

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收获甚多,感慨万千。总感觉一位老人正在讲述着他一生对教育的感悟的种种表情。先生说:“以教人者救已”是根本方法之一,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陶行知以毕生的精力谱写教育新方法,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是我们这些教书匠的指路灯,我认为这盏灯,对我们来说,是最明亮着,永远是闪烁着,永远指引着文字前进再前进。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给予了我们启迪。“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与教学论。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概括出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个合格的教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一是只会读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二是不是在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我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学生都是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而老师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是有限的。回想自已十年从教的过程中,不禁不吃一惊,原来这就是典型填鸭式教学,把学生当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喂饱鸭子就可以了。真的很惭愧。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应该对待每个学生以宽容,坦诚相待,不能搞“一言堂”。

《陶行知教育文集》说,作为教师要放下架子,心胸要豁达,态度真诚,要有炽热的情感。公开、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有所不同来要求学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研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创造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读后感 篇4

手捧教育科学出版社的这本《陶行知名篇精选》,颇多感触涌上心头。一代教育大家陶行知身上,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掷地有声的话语,每次读起都是那么豪迈,那么坚定。在陶先生身上,我能强烈感受到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事业乃至生命。而这,或许就是陶先生创造奇迹的动力,或许就是陶先生精神的本源。毕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开拓出教育的一片新天地。学陶行知,努力做敬业的典范。

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众多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和事实,闪现着陶先生教育思想的光芒,见证着陶先生教育理想的追寻。

然而,最吸引我的,莫过于陶先生对教学的见解。

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他将先生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记它,把活泼泼的小孩子当作一个书架子、字纸篓;第二种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先生只是跟着学生走;第三种也就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把教与学完美地联系起来,最终实现“自得”的目的。

呼唤“好先生”,寻找“好课堂”。解读陶行知的教学主张,我觉得当下的课堂,特别要守住教学的两个“支点”:自主学习与学习策略。

“支点”之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依托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例如笔者曾经执教过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为了让学生对文中所举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名人事例有更深入的解读,特设了“自主比较三个名人事例异同”的环节。小组合作中,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指出了三个人物在时代、国度、行业的不同以及例子在主题、写法方面的相似之处,为课后仿写课文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自主探究愿望强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支点”之二:学习策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先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策略,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对于目前的教学实践尤为重要。语文教学,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要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这似乎也暗合了多年前陶先生所说的:对于一个问题,教师不要拿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智慧总是相通共融的,只是,何时的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呢?所幸,我校已经在“自能教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学校的势力不小。他能教坏的变好,也能教好的变坏。他能叫人做龙,也能叫人做蛇。”一次次读起书中的句子,不免想起自己的本职来。从这本书中,从陶先生上,我都学到了什么呢?是“教学生学”的智慧,是“第一流教育家”的信念,是“爱满天下”的情怀,还是“待学生如亲子弟”的操守?而我们的学校又将会因此作怎样的改变呢?

“敲碎儿童的地域,创造儿童的乐园。”远远的,一面大旗迎风招展。

大师的背影中,理应有更多凝望的目光。

陶行知读后感 篇5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陶行知当即喝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无疑,陶行知是要好好教育这个“顽皮”的学生。那么他是如何教育的呢?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批评不良行为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没有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今天看到了这篇小短文,我真的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欠缺的就是教学经验和管理学生的能力,在面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闹出的种种怪状后,我们常常不知所措,或者只是简单的。训斥,或者就向班主任求救,其实这都不是最好的方法,陶行知老师以自己的行动向大家展示了最好的教育学生的方法是:面对犯错误的学生要鼓励学生,不是一味的批评而是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篇6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陶行知读后感 篇7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卢建钦: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颇感触。陶老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一切创造都伴随想像。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当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豪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的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的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之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性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例如对教材中一篇生动形象画面,让学生各自想象作画,通过想象的画面感悟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对教材中一篇篇主题鲜明,富有表现力的课文,可引导学生相互表演,想象动作,语言,表情,心理活动。通过学生表演扩展,使学生深入体会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在数学教学中,可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再想象,例如,学生在解答“有两根钢管同样长,第一根锯下,第二根锯下米,哪根钢管剩下的部分长?”时,学生出现了三种答案。通过讨论和思考,使创造性思维更灵活,更具变通性。

在应用题教学中,可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造,利用多种方法解答。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岩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

“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遥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