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有感1000字

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有感1000字

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有感1000字

刘淑娴

书中作者所描述的城市街区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其描述的休斯顿大街的情景和我们的老北京胡同,上海的里弄很相似。作者在导论里就说是"要抨击的是那些统治现代城市规划和重建改造正统理论的原则和目的。"有点感触,想到自己所在的城市,想要找一个可以公共参与交流共享的空间太少,几乎是没有,我觉得城市更新不应当只是关注一些表面的东西,应该更深入人的内心,前几年冷漠一度被提的热烈,我觉得不管是建筑师还是城市规划师,设计师,如果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还是应该要尽可能的做出有利于人类情感共鸣的建筑,不应该只是某一个建筑只存在其单一的功能,我觉得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其实也不只是我们设计单方面的事,我觉得大众的观念需要转变,其实行走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有过这样那样的设想,但是真正有权利有金钱去做的人可能又会考虑利益最大化空间集约的问题。

在中国虽有各种拆迁补偿,但年老的人们被迫离开生活了许久的家,心中难免有芥蒂。对规划者来说,那只是危房、废墟和未来的高楼大厦,但对于搬迁者来说,那里或许有着孩子的出生,青年的奋斗和老人的失去,永不可再复制的记忆都埋葬了。城市发展最大的悲哀就在这里,失去的`情感只能用物质替代。作者以她的角度研究城市规划问题,她调查和走访结果与学术界的研究结果发现两者差异巨大,这本书充满着人性关怀,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略有涉及,但讲述的最多的还是人,是生活在这座城市、这个社区、这条街道上的人的情感。当然了,城市改造一直是持续性研究的话题,每年也会有竞赛涉及改造与重塑等等。不仅仅是对城市社区的激活,还有对城市未来的猜测,对每一个居民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城市改造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也许这也是中国打造城市社区,进行城市改造需要注意的地方。作者说"这个学科的实践者和教授者们却忽视了对真实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研究,对那些意料之外的成功的原因漠不关心,相反,他们只是遵循源自小城镇、郊区地带、肺结核疗养院、集市和想象中的梦中城市的行为和表象的原则——这一原则源自除城市之外的一切".现在中国大部分的城市基本上同质化很严重,城市规划缺乏活力,就像大城市的一些郊区,很多道路设计的并没有那个合理,尤其是在城市外环的出入口处,街道显得无比混乱,现在的城市规划者,大多是在用那些板上钉钉的理论来设计,很少有设计者从人机学、行为学以及从真正的设计上来设计一个街道。

通常来说,人们总是把"整""洁"绑在一起,"脏""乱"系在一块儿,但是它们彼此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和因果联系。比如说我就喜欢"乱""洁"结婚。打乱后的排列让我感觉更加自由也更加顺手还省精力。首先,物件的摆放虽乱但并不是没有固定的位置,所以不会找不到,可以说是乱中有序;再者,添新的东西的时候可以自然而然摆放而不必为了整齐美观而必须将它强行融合到原本的系统;第三,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讲,规整严格的环境虽然看上去美观,但总会给人一种压抑感,这仅代表我个人感受。就像那个著名的例子,说在草坪上如何开辟一条小路呢?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让行人自由穿梭,不久之后踩出的那条就是最佳路线。而这条最佳线路靠科学是无法计算和预测的。当然也不否定在大环境中人工科学规划的重要性,只是说在某些地方特别是细微之处,科学有时候力不能及。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