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读了弟子规知道了,在家我们首先要孝敬父母,父母花了无数心血抚育我们成长,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要永远记住父母的恩情,对父母要有礼貌,关心体贴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
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做一个文明的小天使。
《弟子规》读后感(二)
文/沈江
有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个非常感人的视频,说的是一个曾经走错路的男孩因为结识了《弟子规》这本书而获益良多,从而浪子回头,走回了正途。视频中男孩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说着弟子规给他个人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以及人生意义。虽然不否认这个视频有炒作的成分,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弟子规》这本书籍中的优秀传统知识。况且,在没有阅读过这本书之前,我们都没有任何权利去评判它。于是乎,为了有权去评论这本书,阅读《弟子规》似乎成为了理所当然。
初步了解之后,知道《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弟子规》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这本书的主要功用就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行为敦厚、人伦尽份、防邪存诚,对于处于今天聒噪社会的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诵读,可以使人在孝亲、友爱、诚信等优良品德和礼仪规范的教育中得到熏陶,从古人的修身思想中得到启迪,净化和升华思想意境,从而规范自身行为,可谓一本教人为善修德的好书。
虽然在这个世界上才活了22年,但是不得不承认做人的确是一门学问。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尤其是想做一个受人肯定的人就更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本书分为八个部分,我不一一作出介绍,只选择其中几个个人觉得很有参考意义的部分进行简单阐述。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孝顺长辈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入则孝”告诉我们在家中要听从父母,爱亲人。亲人有病,要耐心细致地照顾他们,不与父母争吵。这让我们在家中与父母之间更加和睦、温馨。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出则悌”告诉我们出行在外要有良好的修养,为人谦虚,见长辈要让道,这使我们在外出时有“风度”、“彬彬有礼”.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必做到见长辈让道那么正式,但是尊老爱幼却应时时刻刻体现在我们的周围。“信”告诉我们要时时讲诚信。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可见讲诚信对于人而言是如此之重要。当别人对你的信发生质疑,那也就意味着别人在和你相处的时候,在心里已经无形中设置了一道屏障,对于你的言行,他们会谨而慎之。
随手翻开这本书,起初我还觉得它是枯燥、呆板、晦涩难懂的教条,就像面对其他的传统书籍一样,并没有想去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为人之道和大爱无疆所吸引,更为如何做人、做一个有价值人的深奥哲理所折服。它诠释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小家和大家的爱;它阐明了做人之本、为人之道,成人之路,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平常而包容的爱心、如何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它诉说着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和谐主题和人性之爱的主线……
我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称道这本书,觉得自己粗浅的赞美难以表过这本书内容之精致、意义之深远。这是一本从古到今都让人受益非浅的书,也是一本洗心净脑的书。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言简意赅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大爱、浓情、和谐、平实……生活在当今的时代,()人们的内心浮躁,逐渐失去了那原始的宁静和纯真。在我看来,《弟子规》就是这样一本能够让人返璞归真的好书,在此推荐给大家阅读,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弟子规》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他给我的启发很大。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做人的一些规范和道理。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事勿忙,忙错多,勿畏难,勿轻略。”这一句。意思是: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否则容易出错,不要怕困难,也不能随便敷衍了事。
先看“事勿忙,忙多错。”
忙,一个心加一个亡字。心亡为忙。我们祖先在造字之始,就已经把这个字的意思说得极明白了。当我们希望做好一件事情时,会说“用心去做”.当我们已经心不在焉之时,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中国人讲用“心”,西方人讲用“脑”.“心”几乎可以涵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感知事物、判断事物的出发点,如同一台照相机的镜头,镜头如果受损了,就不可能真实地反映任何事物。
所谓欲速则不达。从前,有一位农夫挑着一担橘子进城赶集。太阳已经偏西,农夫必须在城门关闭之前赶到,否则便会白忙活一场。农夫焦急的跑着,正巧前面来了一位过路人,农夫立马停住了脚步,气喘喘吁吁地问道:“大哥,我是否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城里?”可这位过路人却说:“你慢慢地走还来得及。”农夫一听,十分气愤,扭头就走,心想,那照你这么说,慢走可以到达,那快走就不行了吗?不以为然的农夫越走越快,越走越快,结果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橘子散了一地,农夫只好一个一个地捡了起来。这时,天色已晚,当农夫到城门时,城门早就关闭了。可想而知,这位农夫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应该从容不迫,要有充裕的时间去稍微计划,我们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免得事到临头,挤在一起忙,乱在一堆,这个都很不好;而且个性很急的人,他愈是容易忘记这一句话。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亲身体会,当自己很忙的时候,就会愈来愈紧张,紧张到最后变得几乎完全没有头绪,导致错误百出。
诚然,“事勿忙,忙多错。”就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心里都要先有一个计划,循序渐进,最后才有可能成功做好这件事。什么是优先次序?我们都要明了,哪一个应该先做,哪些比较重要我们应该要先做。千万不可以等到时间非常紧迫的时候,才匆匆忙忙非常紧张的来把它完成。结果事与愿违,往往会做得不好,也很容易出差错,而且也会影响整个团体。如果是团体行动的话,你的紧张、你的忙乱都会让人家情绪整个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内心一定要清清楚楚,不要事情很多就忙乱得没有头绪。
为人父母的在家里也应该教导自己的子女,可以从简单的学习和劳动中去磨练孩子的心志,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擦桌子,教他们怎么擦,从哪里擦起,摆碗筷怎么摆。饭后,教他们怎么收拾;收拾完以后,要教导他们如何洗碗。像这一套,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把孩子学习的机会全部剥夺了;也不要因为孩子的功课很多,这些学习的机会,都让他没有机会来做。你没有机会让他做事情,他就没有做事的这种经验;没有经验,一旦碰到事情很多,他就很难料理,往往都会忙成一团。且不说做家务,我们单看孩子做功课。有许多孩子因为没有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功课累积了很多,一旦要考试,就匆匆忙忙的临时抱佛脚,结果肯定是考不出好成绩的。正因为“事勿忙,忙多错”忙乱中就容易出错。所以,我们不要凡事都显得匆匆忙忙,而是要有计划的进行,循序渐进,最终一定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中小学生作文投稿网站
再看“勿畏难,勿轻略”
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畏惧困难而犹豫不前,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就是胜利。但凡经历过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人对这句话都会有更深刻的领悟,正因为失败后的坚持,因为懂得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并接受别人有益的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再经过自己冷静思考,所以他们最终克服了困难,获得成功。
心态决定命运。无论是工作或者学习,我们要有不畏困难积极乐观的心态。我想,每个人往往都会想要挑好做的去做,碰到困难的大部分都会畏缩,不敢前进,或者干脆抱着侥幸心理等待事情的转机。也正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这种心态,所以成功的人总是少数。为此,我们要想成功,就要有超越自己的能力和信心,要有勇于面对困难,努力战胜困难的决心,并且持之以恒,直到成功。
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往往还没有算就先投降,就说:这道题太难了,我不会,算不出。然后就把题目推到父母那里,请父母或者哥哥姊姊帮忙。当我们长大后,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也知道小时侯那样的行为是畏惧困难的一种表现,为此我们开始教导自己的孩子为人要先把自己惧怕困难的心理去除,要冷静思考,要有勇气克服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最终才能将失败转化为成功。
记得读书的时候,读到《中庸》里头的一段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老师便举例告诉我说:当别人的聪明智慧比我们好很多的时候,可能他一次就会了;但是我们如果用一百次的功夫来反复的训练,自己也一定可以达到,一定也会了。如果人家用十次功夫就会做到,就能达到,我们如果差一点,没有关系,我们就不要怕困难,我们用一千次,说不定就可以完成。
当然,智商比别人更高的聪明人,也不可以有骄慢的心态。现在有很多小朋友从小就被父母送去上才艺班,或者其他培训班,总之他是上学前就已经学习过了,到后来学校再有同样课的时候,他往往就会比较傲慢,就会认为自己已经都学会了。这样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轻慢,不懂得谦虚,更不会努力去学习,这种不谦虚的人做事往往就容易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如此,“勿畏难,勿轻略”更是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心态,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种鼓励,要鼓励自己不要怕困难,要经常勉励自己,向自己挑战。因为,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超越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果能如此,经常向自己挑战,你的才学就会慢慢的进步,得以提升。
让我们牢记: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用行动来证明我们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