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精彩10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精彩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读《东坡传》有感

他,富有创造力;他,守正不阿;他,放任不羁。他尝尽百味人生,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就是苏东坡。

自从他考取功名后,他便一直贬官、贬官、再贬官……但无论到哪里,他都有自己的乐趣,他可以与百姓闲聊,可以研究美食。他的乐观使他得以笑对各种人生:道德家、作家、画家、书法家、工程师、农民、佛教徒、士大夫、法官……

他的乐观使他尝尽百味人生,成为大宋第一才子,那我该怎么做?

我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乐天派,我是学生,是儿子,是运动员,是志愿者。每一个身份,我都会以乐观的心态去细细品味。学生,有习得知识之乐;儿子,有尽孝之心;运动员,有夺冠之热血;志愿者,有助人为乐这爱。

我愿以乐观尝人生,品百般滋味!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能力。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因为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欢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必须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因为“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非常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这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非常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欢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非常珍惜!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今天,当提到苏东坡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仅诗作得好,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当政期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在为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所以读《苏东坡传》同时也是在了解关于北宋盛衰的一部史诗。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半个月读了两本好书,受益颇多。接下来按照高主编的要求需要写两篇读后感。我并不想敷衍了事,因为这些书和读后感寄托着我美好的希望。为此我细心雕琢,但是心中依然充满着忐忑。诚惶诚恐中,我开始了第一篇读后感《我眼中的苏东坡》

传记大体章程

《苏东坡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读完整本书,我依照自己的记忆将苏东坡的人生轨迹依然分为四个部分,得意、失意、得意、失意。也许如此分划过于武断,但是,这是本人最真实的感受。

苏东坡和爸爸苏洵、弟弟苏辙共称三苏,在当代乃至后世的影响己经不能简单用一个“大”字来行容。我个人认为,在苏爸爸年轻的时候就己经看出“鬼才”的潜质了。年轻时的苏爸爸一直游手好闲,在一次偶然机会之下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此发奋读书不在话下,并没有用多长时间,苏爸爸的名气己然震天响。但是遗憾的是,一直于高中无缘。苏爸爸将希望寄托在了两个儿子身上。

苏氏兄弟一同科举,一同高中,一同为朝廷效力。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相对比之下,秦少游多少有点命运多舛的味道。进入朝廷的两人凭借过人才气得到皇上的赏识。连皇上都说:“我为朝廷找到了两个宰相。但是也是因为两人高调的“入职”,引起了周围人士的不满与忌妒。

在北宋那个言论并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凭借着冷静、沉着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灾难。而我们的主人公苏东坡先生,却大摆言论自由,殊不知别有心思的人,早己视他如肉中刺,拔而后快。第一次得意过后的失意来了。

第一次的失意主要与王安石集团的碰撞中产生的。结果很明确:苏东坡要被流放至惠州。这一部分让我最为感动。这位举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从朝廷大员变身成普通农夫。“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头发用最廉价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尽情的享受大自然的恩泽。”那一刻我认为他是个孩子。“他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畅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给他些酒”。那时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摇头的模样,这个小丈夫。“他会努力的学习种粮食、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认真的种地。”让我觉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农夫。集各种情境与一身的苏东坡,更爱研究东西,他研制过墨,后来听大儿子迈说,他差点把房子点着了。最让苏东坡着迷的还是炼丹术。在流放的这段日子,苏东坡还结实了很多道士和和尚,这段广纳友谊,闲去野鹤的日子让苏东坡产生了放弃官场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权后又有了变化。他脱去农夫的外衣,继续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台为苏东坡赢得了归京的机会。据皇太后说“皇帝是悔恨中驾崩的”。深谙苏东坡治国之才的皇太后,一纸圣旨将苏东坡召回京都,并升至翰林学士。这让另一拔,苏东坡有莫大敌意的帮派深感不安。新一轮阴()暗的绊子出现了。章淳,一个曾被苏东坡称为“以后将杀人不眨眼的人”,就是这个人使苏东坡体会到了身心疲惫。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为自己备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还要无止尽的解释,还自己清白,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这事每天都会依据不同程度出现,还有一个智囊团为了扳倒你而绞尽脑汁,你会做何感想。没错,逃离。一代文豪也是人,虽然他不忍心辜负皇太后对于他的信任,同时不舍子由,在犹犹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时生活的谐意简单与舒心,让苏东坡下定决心,离开事非之地,回归自然。

与他的偶像陶潜一样,做一介普通的农夫。然而命运弄人。护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当政了。这个脾气暴燥、急功尽力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怀有居心的人利用,颁布了一系列的罢黜流放圣旨。一批三十多个朝廷曾经的重臣无一幸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蛮荒之地。

这次的流放条件非常艰苦,苏东坡当起了蛮荒之地的闲去野鹤。心灵得以宽慰的他并不埋怨国家。据说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几首千古经典就是出自这个时期。让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为杀害苏东坡的罪魁获首。

二、大背景与大人物(与万历十五年的区别)

当时读完《万历十五年》就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着眼点,只能暂且做罢。如今读完了《苏东坡传》,找到了切入点,不敢说好,只能说尽述心中之意,而己。

在我看来《万历十五年》就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书中介绍的人物就像海上漂着几只小船。那几只船的沉浮不由得自己,只是听从于大海的意念。《万历十五年》中描述的那个明朝大环境就像是刚才说的大海,没有人能主宰它的未来,无论是书中提及的皇帝、或是张居正、或是海瑞、戚继光。都只是这条大海上的一只只小船。在那个文官集团统治的天下中,更多的是规章制度以及事俗法礼。书中的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是为这个大环境服务的。张居正一生虽然饱受争议,但是他确实是有能者;海瑞虽然顽固不化,但是却是文官集团的代表一物;戚继光,一介武夫,反射出重文轻武的北宋。通过小人物人生的命运折射出北宋文官集团的强大,强大到不仅可以左右人的前途,同样可以左右人的命运。所以出现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在大的环境之下,所有人显得微不足道,也无能为力。而《苏东坡传》却大大相反。

《苏东坡传》和《万历十五年》比起来就像是小家碧玉,只说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比如灾害、人祸、百姓喜闻乐见等等。通过苏东坡一生经历而介绍北宋的大概环境。大概环境在这里只是一个虚镜,小人物的生活才是实镜。从苏东坡成为大家争相传颂的大文豪,到第一次流放,后又召回京都成为翰林学士,再流放。以人物为主线使得苏东坡的性格十分饱满。他是道、法、儒家的代表。他希望诉百姓心中之想,为民请命为民伸冤,但是他又痛恨朝廷中的尔虞我诈,在做官与归田之间徘徊。通过介绍苏东坡的矛盾影射北宋腐败不堪的宫廷制度,人民的惨淡生活。此时的苏东坡就像是一艘行驶在海事盛楼上的一艘大船。你可以从各个角度一览大船的轮廓,而北宋的命运去是时有时无,忽明忽暗。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篇5

平凡人对于“光芒夜半惊鬼神”天才总是有种不可名状畏惧,如徐渭、如梵高。但对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着温和谦恭血液天才,则有一种与生俱来喜爱和亲切感,比如苏东坡。

苏东坡是朴实中国百姓脑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真切合体。他实实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轻轻松松就能够暖人心。他满足了我们对中国文人所有幻想。

顶着一副粗犷老农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让人看得太舒服。一脉浩然之气用尽,不只为自己,还将那福音传给大江南北百姓。一声“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可见他清狂而非轻狂。一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那苍茫天地之间如同一株小草——在奋力钻出黑暗夹缝之后、在见到惨淡天光那一刻,以不比常人坚定之心相信光明,从此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屹立不倒。沧桑笔直树干是他独善其身,伸展而开绿冠是他兼济天下。几十年人生跌宕,风风雨雨使得他从肉体到心灵,都变成一个不能被轻易伤害击败人。中国文人敏感脆弱灵魂,在他这里去掉了多愁与伤怀、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种叫“看得开”心情,叫“想得明白”心境,和“同情弱者”心怀。

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么“高水平”。苏东坡是和谁都玩得来。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并且从不失那颗赤子之心。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宽容之泉早就将政敌带给他不愉快全部带走。因为知爱,因为懂爱,更因为有爱,他成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一个。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迎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秘诀,也是他留给这略显苍白人间巨大精神财富。

感悟苏东坡,从他那一句“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开始。一个人能对浩然之气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该精神必定贯穿他人生始末。苏东坡正是如此。从朝廷上当仁不让,到贬谪为地方官身体力行。他奏章、他功绩无一不透露着那不谋私利,一心为民感情。身在名利场中,诸多不由己。却因为有那股浩然之气,他把决心下得更彻底,他把脊梁挺得更硬。他像一股旋即有力清风,吹散了所到之处污浊之气。

想起苏东坡,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个大腹微便便,体态微宽形象,让人安心让人贴心。他身上没有“文人相轻”酸味,他身上只有温温暖暖阳光味道。时常忍不住在心底唤一句“老东坡”,因为羡慕,因为喜爱,更因为感叹。羡慕他才华横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肠好脾气。喜爱他儒者翩翩风度,那是一个翰林大人美好形象。也更感叹那一颗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气、一片坦然心境。

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贬谪、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一切忧忧愁愁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羁绊、人事纠纷大文学家形象,由宣纸上墨迹、石碑上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面前。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诗词笔墨之间,我只看见我那温温暖暖老东坡,带着他大黑狗,拄着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间。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6

翻开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字里行间,一串悠长而又深刻的回忆被逐渐唤醒。

青山隐隐,波浪奔涌,水气弥漫。云雾缭绕间,站着一位中年,长袖宽袍,眼望前方,眉宇间散出一种气定神闲,手持折扇,豪放却暗藏淡淡的惆怅。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带给我对苏轼的印象。

初识苏东坡源于宋词。儿时的我总是摇头晃脑,咿呀念经,常常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挂在嘴边。那时还不懂得其中大意,就觉得写的真好,月亮上那些神话里的良辰美景都被包含其中了。再长大一些,经历过些许悲欢离合,我才终于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千古绝唱中蕴含着绵绵情思与长长久久的美好祈愿。

诗词比赛让我走近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他作为一位观赏者和诗人,对西湖之绝美抒发的赞叹;“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彰显着他强烈的报国之心,却又饱含着即将步入老年而壮志未酬的无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他作为一位丈夫对亡妻跨越时空的深深思念。

偶然的机会,我观看了《经典咏流传》,谭咏麟演唱的苏轼的《定风波》让我印象颇深。当听到他用粤语唱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瞬间,我的心被深深击中,整个人久久地怔住。恍惚间,一位白发飘飘的老者,拄着拐杖,在风雨飘摇中,步伐颤颤巍巍地向我走来,他伸出双手,仰天大笑。这种豪迈与乐观,仿佛是与生俱来,又深入骨髓。无论怎样的磨难,任凭无尽的风雨,他也毫无畏惧,永不言弃,

苏东坡的一生虽然跌宕起伏,但足以担得起“精彩”二字。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即使不能洋洋万言,写下许多豪迈诗篇,也希冀在闲暇之余去感受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达观心态;去体味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胸怀大度,收放自如。

在匆匆流年的时光长河里,在喧嚣陆离的世间百态里,我愿沏一壶清茶,细品东坡诗词之风度,探寻内心深处最平淡朴实之清欢。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7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

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面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作文,于是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苏东坡在自己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己兼济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颁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这才是真正能做到关心大众疾苦的高士该有的济世情怀。

苏东波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这份豁达乐观也激励着我。

上个学期,我经历了人生中比较黯淡的一段时光,参加嘉禾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差十几分没有考上,而整个竞赛1班只有几个同学没有被录取,这对于成绩处于中上游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有老师和父母极力安慰,难免还是会耿耿于怀,曾经有过退出竞赛班的念头。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书房的《苏东坡传》,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苏东坡高大的形象。相较之下,想想自己这一点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只有现在不怕挫折,积极向上,学好知识和本领,才能将来有能力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有希望成为像东波居士肯为百姓谋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希望,咬牙坚持。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欢他。从此,我愿怀揣这颗初心,同他一起继续向前。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8

64年人生,稍顺即逝,为官44年,对于苏东坡来说,这一路却是坎坷的,3次贬官,心态依旧,这是难得可贵的。

22岁的苏东坡,怀揣着满腔的热血进京应试,受到了考官欧阳修的青睐,对于苏东坡来说,这是他为官生活的开端,苏东坡信佛教,同时保持着“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

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写到“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明则复为人矣。此理之常,无足怪者。”这句话是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的,在我看来这表现的是苏东坡对于人格的一种看法,“浩然正气”说的就是一种心胸的宽广。苏东坡认为,气是独立的,不会随着世事的变化而改变,正如人的初心,对于一个人来说倘若他有怎么样的初心,那么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无不体现着。而这正是苏东坡,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44年中,三次被贬,分别贬至黄州、潮州、儋州。对于贬官之人来说他们本是失落的,但苏轼却与众不同,他没有因为贬官而否定人生,否定自我,而是力求自我超脱。从他的诗词中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被贬后依旧心系人民百姓,做着想欧阳修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如在《赤壁赋》中那段精彩的主客对答,我也不难看出苏轼有着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他的乐观与豁达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那么的不同,人生就好比是心电图一样,有起有伏,起证明着成功,伏证明着挫折,如果是一条平直的线,那证明你已经死了。而面对人生重大的挫折,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人生起伏又如何,做到问心无悔就好了。乌台诗案,王安石变法是导致苏轼贬官的主要原因,但回首这些事情,不是为了打造一个新的文化氛围吗?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只不过是处于封建时代,这些东西并不大被认可罢了!

事实上,在我的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会像苏东坡一样,以一个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哪怕是处在人生的低谷,都会通过任何正当的方式调整自我的心态。苏以游玩释之,吾以运动释之,我会想无论好坏这一切都是浮云罢了,坏的事情很快就会过去的,与此同时也不忘为他人着想。

人生不易,与其让自己郁郁寡欢地度过,不如让我们像苏东坡一样,以一个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人生,对待这个社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让国家不断强大起来。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9

古代文人自幼读四书五经,学圣人之道,却读出了多少碌碌无为的呆气之徒和道貌岸然的虚伪之辈,他们是多余的,甚至是可怕的,他们在白白浪费着国家的钱粮和人民的血汗。苏轼和他们一样,从小泡在儒家的经典里长大;苏轼又和他们不一样,不仅仅是因为他头脑聪颖,活学活用,更重要的是,修齐治平的理念于他,不是敲开富贵之门的砖头,也不是通往欺世盗名之地的阶梯,而是真正的信仰与坚持,虽百折而不悔,虽千锤而无憾!历经风雨,那份心怀天下,一念为民的耿耿赤子之心,令千年之后的我辈热泪盈眶,心暖不已。他在其位一心谋其政,不在其为还要谋其政,徐州抗洪,杭州修堤,密州抗蝗抗旱救弃婴,儋州开荒开土倡文化,他就和他的文采所至一样,触处生春,只要有他管辖,就有一方百姓的安宁与快乐;只要有他在场,他就会用他的幽默带来一隅的欢声和笑语!高中历史课本上提及一些进步的封建士大夫总是说:他们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和人民大众仍是相对的。我想,如果他们了解了苏轼的一生,不知还会不会说出此等无耻之语来。

该书也有些许不足,首先可能是对苏轼有些过于美化(其实拙文又何尝无此弊端,呵呵),比如在乌台时他的卑弱、绝望,展现得似乎并不十分充分,其在政治上的幼稚和意气用事,也总是曲为之说。再次是有的情节交代的不是特别明确,这主要表现在对苏轼一些好友的交代。比如有的好友(如巢谷)是苏轼年轻甚至年幼时就认识的,却到了老年才交代,难免令人有乱入之感。当然东坡一生的经历过于丰富,可能彼出场之时作者有更重要的事情和人物需要介绍,就顾不得这些过于繁芜和相对而言无关紧要的线索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0

认识林语堂,源于大学时图书馆处理一部分书籍,《京华烟云》就在其中。台湾版本,竖排版,繁体字,人民币10元。那时每月生活费是37元,还有剩余,可见那10元钱的确不是个小数目。购得,啃完,对姚木兰极有好感,林语堂说她是道家的女儿,心性恬淡、处乱不惊。而林语堂自己又何尝不是道家的儿子?这样的心境,才能写出这样恬淡的人物和恬淡的文字。所以,喜欢林语堂的文字,犀利中不乏幽默,幽默中不乏异乎寻常的感悟,感悟中的严峻思考——关于人性,关于人生。

那时,迷恋林语堂还是因为他是用英文写中国故事而闻名于世的唯一的一个人。于是,后来又看了他的《武则天正传》《红牡丹》《生活的艺术》等,一直被他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所吸引。

认识苏东坡,是因为他的“大江东去”,是因为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因为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因为他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当然还有他流传于世长盛不衰的《水调歌头》和两篇《赤壁赋》。

喜欢他的大手笔,喜欢他毫不掩饰的天真,喜欢他恣意汪洋的文字,喜欢他的旷达胸襟与乐观情怀。所以,不自觉地就能够背诵他的太多篇章,了解他的太多掌故。所以,不自觉地被他吸引,直至看过太多有关他的传记。可是,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这其中最为理性也最为温暖幸福的一个。

如此,思想深邃却恬淡安然的林语堂与乐观天真胸襟开阔的苏东坡的结合,那是“幸福”的极为准确的诠释。

林语堂之爱东坡,著于笔端,不加掩饰。我想,他写苏东坡,是至情至性地写,甚至有时候,他可能似乎忘记了自己是林语堂还是苏东坡,或者他是把林语堂和苏东坡写到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苏东坡就是他对人性的解读,对世间人情冷暖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剖析。所以换用林语堂文中的关于前世的说法,可以说林语堂的前世就是苏东坡,这也未尝不可。

这样的写作,是深入骨髓的写作,是把自己写进去了的写作,焉能不打动人心?

读林语堂的文字,诙谐幽默,时时犀利超常,但笔端那些大气淋漓的词汇纵横捭阖,激情荡漾,那是深喑人心的写作。读苏东坡,很难说是被监禁被流放,那是无论怎样,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如何艰难,都是乐观幸福的。因为他的心,不为环境所束缚,他的心是自由的,是大气的,是屹立于宇宙最顶端最高层的美好的灵魂。这样的人生,从不见对环境的抱怨,从不见尖刻的犀利指责,从不见对怀才不遇的悲愤,然而他真的是天纵大才,这样的心境值得我们学习。

囚犯的身份,诗人的心;农夫的身份,诗人的心;诗人的身份,诗人的心。他有寄托,所以幸福。

他有知足之心。他就是五柳先生的今生,天纵大才,沦为农夫,似乎太过屈才,可是人家东坡先生,开荒种田,种菜养猪,研究美食,实践烹饪,那是幸福得不亦乐乎。甚至被贬到琼崖海岛之后,岛上无医无药,他却说很庆幸自己不会被医师之手误丧生命。就是这样知足乐观的`苏轼,怎么能不幸福?

他有仁爱之心。对家人,对朋友,甚至对不相识的村夫野老,他都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他与他们纵谈政治,他敢说真话,所以屡遭奸人暗算,屡屡被贬,但初心不改;他与他们探讨农事,探讨美食家居,虚心学习不分地位身份。他上书某地太守痛斥当地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并且自己成立一个救儿会,募捐救助贫困的孕妇,他自己每年捐出10缗钱。要知道,这是屡屡被贬,屡屡在生死夹缝中生存的贫困的东坡所为,更是让人钦佩!如此忘我的仁爱的苏东坡,怎么能不幸福?

他有真实之心。王安石变法的表面繁荣,他能够洞悉其中弊端,真实陈言,从未想过去阿谀、去妥协、去委曲求全。甚至屡屡被贬,他还敢直言上书,还敢和皇帝和皇帝支持的王安石宰相唱反调,这种真实,即使已经多次被当权者视为洪水猛兽,被一贬再贬,他仍真实表达自己,从不保留。王安石阵营中的佞臣进谗言,说他阻止新法的深入人心,他因此被贬,却都不屑置辩,收拾东西,到被贬的所在赴任。这样真实活着真实做人的苏东坡,怎么能不幸福?

他有诗歌之心。这是他的初心,这是他达观幸福的根本。即使是因写诗而锒铛入狱,被释放后,依旧积习难改,继续写诗。他的诗和他的人生一般,佛家、儒家、道家与诗于一体;哲学、玄学与诗于一体;绘画、音乐、瑜伽与诗于一体。就是这样一个具有诗心的苏东坡,他的精神始终凌驾于肉体之上,怎能不幸福?

晨起读苏东坡,读他的乐观豁达真实做人;夜读苏东坡,读他的勤奋为学为文为人。他是幸福的,这幸福与时间与环境无关,这是人性的光辉折射出来的真正的幸福。

乐天达观、随遇而安、有时又有些激烈和固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恬淡安适、遵从自己的内心。这也许正是林语堂所推崇的,这也许是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能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