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好的孤独》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曾经看过复旦大学副教授陈果的一段关于孤独和寂寞的上课视频,感觉这位老师讲的十分精彩,深刻剖析了孤独和寂寞。最近她把十年的教学心得整理出书,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孤独的自己有多强大!
关于《朋友是“无用”的。》这个观点,听了她的讲解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之所以交朋友、之所以需要朋友、之所以爱我们的朋友,不是因为他们“有用”。朋友不是为了“利用”,不是为了找一个安全的情绪宣泄渠道,不是为了索取安慰,不是为了陪衬自己的优越,不是为了多一个“帮手”或“同谋”......而是为了奉献我们的爱与关怀,为了与之分享心灵的丰富和生活的美好,为了那种相互理解所带来的默契,为了“不时常想起,却无处不在”的空气般的同在感和信赖感。
孤独和寂寞是两回事,孤独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可以做到独处,她的内心是平静和充实的。而寂寞的人,她需要社交,极力要摆脱一个人的孤单,社交是廉价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没有价值,寂寞的人想要通过社交寻求心灵的慰藉。同时,社交是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它必然是廉价的。日本人之所以喜欢茶道,不是为了在那摆谱,是因为和敬清寂,茶道的精神就是和敬清寂,追求的是一种圆融,一种道。
与朋友在一起,不期待得到任何东西,仅那份彼此无需设防的内心松弛、不刻意的流畅自如,已然使我们心满意足。当你们不见时,他住在你心里;当你们相见时,你整个人都是一个温暖的微笑。你们之间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绝对信任,那将是你们能找到的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只有常以孤独之自我意识反观自身的人才可能拥有真正弥足珍贵的朋友。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一个人的独处常常妙不可言。
决定你我能否成为朋友的,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时间。时间如明镜,鉴证朋友的心,朋友正是在时间的沉淀中浮出水面。朋友”本就是最不庸俗的东西,所以它的特征都超然于世俗之外。
所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着“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
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不论是贫困还是富裕、得意还是失意、穷途还是达境,他都不会心怀恶意、都不会伤害他人,他的善良不以环境优劣而改变,不因他人态度而转折,他的“向善”“求善”、对“善”的忠诚持之以恒、矢志不渝。
知识渊博”与“人格高尚”根本上就不是一回事。
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麻烦虽然令我们时时不快,但我们终究知道原因、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即使一时解决不了,终究不足以构成我们彷徨无助的“困惑”。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成熟,看似越来越远离儿时的“单纯”,事实上却是越来越趋近淳厚而圆满的“天真”。
接受爱,享受爱,并传递爱,才是感恩的王道。这个过程欢乐而坦然,平和而忠诚。
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有更多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当对什么都不再感到好奇的时候,就真的衰老了。
有些人二八芳龄就已经死了,而有些人年届花甲却仍然活着。年少不养好奇心,年老难买后悔药。好奇心像发芽的种子,不断地测试风霜雨露,不断地调试生长姿态,烈日下关闭气孔,狂风中随风起舞。对一切麻木了,好奇也随之夭折,此后的每一天都只是行尸走肉的活着。
在不干扰别人,不给别人带来麻烦的情况下,尽可能做真实的自己。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加本色,真实,别人喜欢和不喜欢你都不是重点,你更喜欢你自己显得尤为可贵。
幸福的生活是你我应该追求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幸福生活亦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嘛,总归还是得有点追求。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用之书帮你修炼外功,无用之书助你修炼内功。功利的读有用之书是为了自己有能力建造容纳皮囊的黄金屋,有了黄金屋,自然安全感的问题解决了,沉浸在无用之书的世界是为了塑造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颜如玉,颜如玉不需要你去求取,因为你在某一时刻就已经是了。
孤独的两颗灵魂有超越时空的能力,寂寞的一堆群体却让你无处躲藏。孤独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孤独不可耻若社交出于寂寞,则往往流于肤浅而难以深入人心,因为寂寞者的群体仍逃不出寂寞,寂寞的叠加只是令寂寞更加走投无路,就像无聊重复一万遍,终究还是无聊。
这几天一直利用零碎时间读陈果教授的《好的孤独》,我倾心于她的智慧,她的性格,她关于“孤独与寂寞”的解释更是一语道破天机,让人佩服。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就是她的自序部分,写的很美,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这些都是我在生活的起伏波动中一点一滴收获的心得,不一定正确,却发自内心。不为标新立异,只想借此与更多相似的灵魂分享。”是啊,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人,我很庆幸我和陈果老师有些相似的地方,因为我也喜欢孤独,我不怕它,我享受它。
这本书里有很多句子我都很喜欢,读陈果老师的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反正还是会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但至少你会更喜欢你自己”,“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孤独的美好,我们才真正学会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独令我们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在孤独的情境中,我们才会产生更深的思考,这话没毛病。我就是经常在孤独中会偶尔思考一下人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冥冥之中我们的命运就被我们的性格翻转了!”性格真的很重要,就像我这种急躁性子真的要好好改改。
这本书好的句子太多,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这句“别人带不走的,最终时间都会带走”深深的哲理性,深深的意味,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不要看到家人对我们无条件的爱,朝朝暮暮、点点滴滴,日复一日,常年累月,就以为那是规则、是规律、是必须、是无可争议的公理,其实说到底,只是缘于家人因爱而谦让,那不是因为我们本身有多么善良、多么美好、多么值得家人为我们如此奉献,而只是因为我们是多么幸运,幸运地降生在这个有爱的家庭里,幸运地拥有这样善良、美好而愿意为我们奉献的家人。
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这样的好运气,有些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或母亲,他不要任何的好东西,只要有一点父爱或母爱就深感满足;有些孩子并不是降生在众人的祝福中,生而无辜,却背负重担;有些孩子生下来不久,父母便双双出远门打工谋生十年不回家,他从不知道与父母一边一个手拉手是怎样的妙不可言……扪心自问,我们凭什么四体不勤却衣食无忧?凭什么不劳而获,坐享父母之所成?我们凭什么付出很少,却收获很多?要知道,能被家人关爱着,能有家人让我们发脾气,能有人希望分担我们生活起伏时的喜怒哀乐,那是多好的命,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真的配得上他人这样无微不至的关照与爱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