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q正传》读后感1

鲁迅的《阿Q 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

看了鲁迅写的《阿Q正传》,发现这正是传统社会产生坠落的中国人的典型,就如鲁迅所说,阿Q的影响早已存在他的心中好多年了,只是正好有了个社会把它发表出来而已,而鲁迅为何写这篇文章,我想是为了想要宣封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用带点讽刺意味的手法来写出中国人病理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罪恶。在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格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最赢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这个想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鸵鸟的心理,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觉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虽然这都是我个人的观点,但是这是我看完这本书领会最深的一些问题,虽然鲁迅笔下的中国人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想要告诉大家的应该是不要在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理,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但是,我只想说:“鲁迅精神万岁!”

《阿q正传》读后感2

今天再看鲁迅全集的时候,看到了阿Q正传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告诉了我们深刻的道理。我很感兴趣。

这篇文章讲了是一个叫阿Q的整个生活。他是一个落魄的农民,没有家么有地,是一个天天被人你欺负,却又不敢还手的人。他很自卑,但自尊心又很强,很自大的人。每当有人欺负他,便用自我安慰法来缓出愤愤不平的心。阿Q的地位低下,是他很欢迎革命,但他又不了解革命。使他付出了代价——

阿Q的嫉妒心很强,比如小D他认为抢了他的饭碗。其实他也想有一份工作,但是——唉。他在饿急的情况下才去偷果子,可见他还是有道德的人。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早起堕落的中国人的缩影,是一个自卑自傲的人,是一个被别人欺负只会用‘精神利法’的人,是在别人背后骂别人的人。

鲁迅先生用讽刺的手法写了这篇文章,讽刺了当时中国人的堕落,揭露漏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们心中的善良与丑恶。来逃避生活中的现实,这种人是永远都站不起来,都成功不了的'人。

《阿q正传》读后感3

我读起鲁迅的文章来,还有些困难,理解并不十分透彻。可读了《阿Q正传》,我颇有感触。

阿Q的一生是悲惨的。他永远是被人欺负的对象,可是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他总是“胜利”。阿Q是给别人做短工的,地位不高,而且总是惹到那些闲人,自然就少不了一顿打。那些人揪住他的衣领,在墙上磕上几个响头,不到十秒,阿Q自己反倒这样想:“现在的世道,还有儿子打老子的……”然后便乐呵呵地走了。这就是阿Q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无疑是狂妄自大、自欺欺人。阿Q的得意之态、愚蠢愚昧在“精神胜利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阿Q更可笑,也更可悲的是他竟然和王胡比丑,比不过了还生气,这充分说明了阿Q的生活无聊到了极点。从被人欺负后的反抗到怒目而视到自轻自贱,阿Q已经麻木了,这无不使人感到可悲与可怜。

在那个病态的中国,鲁迅正是为了通过描写阿Q,唤醒民众们,使那些像阿Q那样受压迫的劳动人民改变命运,也正是为了拯救那时病态的中国。

《阿q正传》读后感4

《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的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依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且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情节的详略,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他的意图可以这么说: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阿q正传》读后感5

《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我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此刻,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必须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我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