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风范》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师风范》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今天在《小读者》上读到了《大师的风范》一文。
这篇文章讲述了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李斯特和奥地利钢琴家塔尔裴尔希成为莫逆之交的故事。
1836年,两位音乐大师同时来到法国巴黎演出,两人的“粉丝”都认为自己崇拜的音乐大师是最优秀的,双方的.争论逐渐发展到报纸上的互相指责,矛盾激化。
当时,这两位音乐大师从未见过面,当他们了解到“粉丝”们的争吵情况后,不谋而和地走到一起,决定举办一场联合演奏会。他们的演出配合默契,非常成功。演出结束后,他们互相拥抱,手拉手走到台前向观众致意,使他们的崇拜者握手言和。他们两人也因此成为莫逆之交,一起攀登艺术的高峰。世人不仅喜爱他们的艺术,而且更敬重他们的人格。
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学会向别人学习,就等于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经常向别人学习,终有一天,就会站在成功的顶峰。李斯特和贝多芬、肖邦都是我非常崇拜的钢琴家,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他的作品《钟》被誉为世界上最难的钢琴曲,我听过李云迪的演奏,感到真的是很震撼、很难,但李斯特的品德更让我崇敬!
谦虚是一种美德,越是德操高尚的人越懂得虚怀若谷的道理。山高不言,是因为它以谦虚作为根基;海深不言,是因为它以谦虚作为容量。我联想到自己经常因成绩好而沾沾自喜,很少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如果养成习惯,就会落后。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养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大师风范》讲述的是两位音乐大师同时来到巴黎演出,两个人的追随者都认为自己崇拜的大师是最优秀的,于是发生了争执。
为了平息争吵,两位大师决定举行联合演唱会,最后平息了争吵,还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化“敌”为友的举动显示出了一个人的胸襟,还可以促进双方共同进步。敞开心扉,你也可以多一个朋友。是的,生活中的我如果大气一点,也可以化“敌”为友,如果每个人都大气一点,就会有更多的朋友了。在社会上、在学校里、在班级中,打架的人很多,我也在其中,当时我觉得纯属自卫,看了这个故事我感到了丝丝内疚,我为什么要和他们打呢,我可以回避啊,可以告诉老师啊、、、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和他们打架呢?可我往往控制不住自己,醒悟时却为时已晚,已经犯错了。
记得有一次,同学一不留神踩了我,我不等他解释就狠狠地踩回一脚解气,谁知他也不服气,和我吵了起来,你骂我一句,我骂你一句,吵了半天,才结束这场无聊的口水战。说停止了这场战斗,不如说我们把火憋在心底,日后慢慢对付你。闹到这样的情形,不如和对方道歉或主动原谅对方,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事情,那结果是不是好多了呢?有时,我和同学争论一个问题,都为自己的优点去辩解,没有接受别人的优点,只是一味地说他人的缺点,最后变成了口水战甚至吵架,如果我们能像两位大师一样,互相借鉴别人的优点,那我们的学习成绩一定会越来越好了。
《大师风范》这个故事,让我深深的领悟到: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够大气地处理事情,凡事用化“敌”为友的办法来处理,我们的周围会更加和谐,我们的身边会有更多的朋友;如果我们能像两位大师一样互相学习、互相借鉴,那么我们的学习成绩也会登上高峰。
今天,我翻开了<<岁月>>这本书,其中有一篇名叫<<大师风范>>的吸引了我,看完后我很受启发。本文讲的是:以为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在为人指导时从不说话,他认为琴声才大最好的教悔。可是有一次,他收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在拜师仪式上,学生演奏了一首短曲,演奏的真是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大师走上台去,并没有让他再弹,只是叹了口气,走下了舞台。众人惊慌失措。只时,大师说:"外没有资格职责他,起码着一曲。马上,下面的观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心潮起伏,一位世界一流的大师,竟可以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这位大师拥有着磊落的胸怀和可贵的谦逊。众人所响起的掌声,就是因为这位大师所拥有的高贵的品质。这掌声包含了3点:第一点是为学生那精湛的琴艺;第2点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真诚的赞美和尊重;第3点也是最终要的一点就是盛名天下的演奏家并没有担心在大庭广众之下保养学生的好朝,回无形中降低自己的威信。就这一点,他也可以成为一名十足的大师。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必须有过硬的技术特长和磊落的胸怀,可贵的谦逊。
再想想那些骄傲自大的老师,他们并不是世界一流,却比世界一流还世界一流,他们也许根本没有过硬的技术,不管学生弹的多么好,老师也不会夸奖一句,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挑学生的毛病,我并没说这种不好,是,这种老师会让很多学很的水平提高,细节也掌握的更好,可是从老师本身来说,他们缺少的就是大师风范!
让我们学习那位大师,学习他高贵的品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