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优秀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这次为您整理了《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

我喜欢历史,这次我读的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讲的是朱元璋的一生。

朱元璋的一生很伟大,他从一个穷苦的放牛娃造反至一个皇帝的故事,让我简单介绍一下朱元璋:别名朱重八,家庭出生为贫农,出生为公元1328年,逝于公元1398年,他的出生历程: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贫民家庭,主要工作就是为刘德这个大地主放牛。自此他就为刘德放了12年的牛,后来天下大饥荒,朱元璋的亲人几乎全部饿死了,他只能去寺里当和尚。

公元1344年,17岁的朱元璋去了寺里干杂活,不到50多天,寺里也渐渐缺了粮食,所以只好去化缘,说的好听叫化缘,其实就是讨饭。在讨饭的途中,他受尽了侮辱和白眼。

公元1347年,在外漂泊,讨饭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了故乡的皇觉寺里,继续开始了他的和尚生涯。在寺中打水、做饭,擦佛祖的金身,而且还要伺候以前的老和尚。当时的和尚能喝酒吃肉,而且还能娶老婆,整天佛不拜,游手好闲。这些脏活累活当然由新来的朱元璋干。

公元1352年,从这一年开始,朱元璋就进入这一生中最光耀的时刻,也就是造反。朱元璋先投奔了驻守在濠州,但是他觉得在郭子兴这种肚量小的人混下去,肯定不能征服天下。于是自己带了24个人出去打天下,后来他的势力越来越强,打败了他争取皇位的最强敌人——陈友谅。

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帝号为洪武大帝,但是朱元璋却开始杀戮功臣。原因是因为怕他们造反,只留下了几个只会守,但不会进攻的武将。公元1398年,70岁的朱元璋逝世。

朱元璋的一生十分伟大,但是到了最后,他杀戮功臣的事让我很不满,就是因为害怕自己王朝不稳,难道就像这样忘恩负义地杀戮?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篇2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小说,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

我始终坚持着阅读使生活更美好的信条,读每一本好书,让每一本好书美好着自己的生活。

记得曾无意间看到《明朝那些事儿》的动画版,打那之后开始期待完整版的小说了。有幸去年在图书馆读完全套,至今回想起来感觉依然美妙,恍若昨日,书中场景,历历在目。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从元末到清初历代帝王将相所经历的辉煌与衰败,君与臣、臣与臣之间的勾心斗角,深宫大内的尔虞我诈。既有刚正不阿的忠臣悍将,又不乏卑鄙无耻的奸诈小人,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下至出身贫贱的市井小人,个个形象生动。一本书,更像一场剧,自己也置身其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转折点也要扼住读者的咽喉一般,让人时而紧张得满头大汗,时而焦急似热锅上的蚂蚁,时而吃惊堪比中奖,时而平静如行止于空巷。而整个过程似流水般自然,一气呵成,文笔清新,且幽默风趣,一改历史书枯味繁杂的形象,大胆结合当代社会之潮流时尚,带给读者全新的感受,很好地调动了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对传统历史文化新的求知欲望。

读史使人明智,那么,当我们遇到像《明朝那些事儿》这样好的书时,是否该有所行动呢?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篇3

记得这个暑假一直在家里看《明朝那些事儿》,当时的版本是前三册的合订本。记得以前读爸爸的那些很专业的历史书《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西方文明史》等等时,虽然是厚厚的枯燥的书,当时的自己看得津津有味。现在还依稀记得其中的一些内容。到了大学之后,找到了一直梦寐以求的《古文观止》,看得如痴如醉。至于《孙子兵法》记得我第一次接触是爸爸的手抄本。再到后来,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让人看得下去的历史类书籍了。

直到这个暑假,我和弟弟在家里抢着看《明朝那些事儿》。看到时候,我想说,最重要的一点,他可以让你看下去,不会让你起厌恶之心。而且,他写的不仅仅是历史中的人,也写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写在中华文化中浸淫的中国人。许多的情节,让人很喜欢。至少我觉得让我这个变俗了的人喜欢。不能说文章没有缺点,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看他的优点要好一些。

这本书我觉得太好了,导致我对于许多的事情看得太透彻,许多的事情看得太开。反而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乐趣。人生应该是在一场场的欢笑与哭闹中度过,太理智了,少了许多的生气。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4

今年暑假,我终于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

《明朝那些事儿》是作家当年明月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全书共七册,主要讲述的是明朝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发生的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具体年代和风云人物为主线,以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以及小人物的身平事迹进行多方面的阐述,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学巨著。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册是《万国来朝》。其中,我最敬佩的是的忠臣于谦。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曾任兵部尚书兼太子太保(正一品),世称于太保。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应奸臣王振限制蒙古肉质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瓦剌首领也先开始了对明朝的进攻。同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获,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守北平(北京),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力挽狂澜,列阵北京九门外,大破瓦剌之军。后派遣杨善说服也先,成功带回太上皇(朱祁镇)。最终被石亨等人所杀,结束了自己多彩的一生。

纵观于谦的身平事迹,似乎也不是那么的突出,可他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爱国人士。北京保卫战中,他主动进攻,以二十二万军队拼死保卫北京城门,斩敌数十万,使瓦剌溃不成军,毁于一旦。

于谦也是一位伟大的演说家,可是他也证实了“只说不做事没有用的”这个道理。古代的雅典雄辩家们口才极好,擅长骂阵,指东喝西,十分威风,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长枪一指,便把他们打得东倒西歪,四散奔逃。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篇5

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总会对过去的历史心生好奇。比如当我第一次从某本扁上发现附录上的“历史大事表”时,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看了下去。看看我们中国是如何走到现在的。噢,我明白了,最早是三皇五帝,然后到夏商周、春秋秦汉……元、明、清。也明白了每个王朝的建立者与历史上许多激烈的战斗与对外国侵略者的反抗。每个朝代的盛衰同时一目了然。

了解历史的皮毛还不够,兴趣又促使我去了解每个朝代。之后我又去买了《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等书籍,但还觉得不够细致,于是,我的书柜里又多了一位给我讲解历史的老师《明朝那么事》。

这一套书详细讲了明朝的创立到终结这段历史。尤其详细讲了每一场激烈的战役,让人总有身临其境之感。且语言风趣幽默,并非单纯枯燥地说书。并且将人物内心想法与人性斗争的复杂刻画的更是精彩。再配上一场场酣畅淋漓的斗争,高潮迭起,令人欲罢不能!

于是,我就这么带着劲地读了下去。读着读着,我不禁开始感慨。我感慨人性的狡诈,陈友谅杀徐寿辉之前,说了句“你在乱世是怎么活下去的?”这就暗喻了在乱世上,只会出奸雄。他们无情无义,在关键时刻谁都敢杀。我又感慨人性之残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对抵抗他的人痛下毒手,许多人被杀后还灭族?一个也不放过。我还感慨现实的无奈:朱元璋虽是一位起义领导者,但最终还是成了一名封建帝王。这是因为他领导人民打下一座城后,人民需要土地与粮食,而队伍又需要经费,没办法,他只能把地“租”给农民们,自己来收租金。于是,他便成了一名实实在在的地主。再加上那时没有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不可能去搞“土改”,更促进了这种现象。

唉,这就是被历史车轮匆匆碾过的大明朝。环顾中国整个古代史,有两个致命错误:一是把“公天下”就能成“家天下”,虽说有明君开国,但终究是毁于昏君手中。二是私有制的出现,破坏了原始的共产制度,继而演变成了奴隶制、封建制与资本主义制度,成了个越变越大的瘤。同时还有一个规律,没有长盛不衰的王朝。再强盛的帝国终究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回顾历史,就是吸取前车之鉴,展望更好的未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