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精选3篇)

对于新教育,从听说新教育,到走进新教育,进而实践新教育,我自己感到到目前为止,我个人对新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相对比较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学校为我们购买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一书,让我们在思想上进一步提高了对“新教育”改革的认识,也可以说成一种全新理念的一次升华。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精选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1

作为常年从事小学数学工作的我来说,虽然自认为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还算不错,但是语言表达能力严重欠缺,说道通俗一点就是:我心理明白,说不出来什么大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今天,来参加这次交流会,只好简单谈一点很浅显的个人体会。

“新教育”改革运动,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人格、训练学生民主能力。 “新课程”、“新基础教育”、“新教育实验”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过程中众人皆知的三个关键词,这三大教育实呈现为“三足鼎立”之势,共同为当代中国教育支撑起了一片新的天空。

因为从事教育一线工作,所以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新教育六个行动之“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这也是我们学校搞新教育的一个亮点。

老师和学生们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教师的日常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写教育随笔不仅是练笔,也不仅仅是“心灵的对话”,教育随笔还有育德、启智的功能。教师和学生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学会欣赏自己,肯定自我,反思自我,促进师生超越自我。教师可以把随笔写在批阅里,可以为每个孩子写信,写贺卡,写观察日记,鼓励教师和学生坚持记录生活的轨迹和人生反思的成果。也是一种师生之间交流的很不错的有效方式。

我们从刚开始的拼凑的方式写随笔,进而到有感而发不由自出的写随笔抒发感情、探讨问题、交流经验,到慢慢地形成一种习惯,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小有提高了,居然还有可以教语文课的天赋了,甚至有些想该行的念头了。老师的这些好习惯也影响到了孩子们,不仅仅对孩子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也促进了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2

《新教育》一书虽然只是读了一遍,但感动于作者朱永新先生的执着和赤诚,这是一本值得老师、校长和教育管理官员一读的书。

朱永新先生是当前中国难得一见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是素质教育的热情吹鼓手,也是素质教育的积极实践者。他没有把教育停留在理想的层面,没有停留在理论和口号上,其新教育实验可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新教育是胸怀伟大的教育理想的,强调“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提出了让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理念。“新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那种以牺牲学生的当下幸福为代价,追求所谓的‘未来的幸福’的理论”;关注教师,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

新教育是具体而微的,对于一校一班来说,更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校长、班主任、老师厘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纠结,也为执着于应试教育的的校长、班主任、老师架起了一座与素质教育沟通的桥梁。书中提出的“新教育六大行动”、“新教育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和三重境界”、“新教育的九大定律”以及倡议的“新教育每月一事”,都是可以直接借鉴的极具操作性的范本。

“一本童书能够有多大的力量”,新教育强调阅读。六大活动以“营造书香校园”为首。反观今天包括我们学校在内的多数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有多少阅读,除了作业还是作业,考试象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没有了阅读的学习还是学习吗?

新教育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这本书让我了解到课堂教学研究的很多知识。“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源远流长。从孔子的‘愤悱启发’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从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到佐滕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么丰富的营养,我们做老师的应该也买来看看。

作者批判了当今学校流行的公开课行为。认为“公开课的课堂话语”其实是“课堂表演秀”,那些最优秀的特级教师,他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也是与公开课迥异的。作者明确地抨击了教学管理中的体罚行为,新教育九大定律之三“体罚近乎无能”并引用了明代王守仁的精彩论述:“鞭打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若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壁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趋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我也对先贤王守仁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原来他还是个教育家!

众所周知,新加坡实行体罚,但我们却不知道在新加坡搞体罚其实挺麻烦的,对体罚作了许多规定,书中写道:

“体罚只能作为教育的最后手段用于男生(也就是说不允许体罚女生);体罚时必须有第二位教师在场作证,详细记录学生的违法行为,执行体罚的时间和执行人的姓名;要将体罚事因通知家长,等等。这样一来,可能真正实施体罚时已经怒气全消了。”这段话对于我们喜欢搞体罚的老师来说,是值得思考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206页,作者提出新教育的管理铁律:“底线+榜样”。“所谓底线,就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个底线要定得足够低,低到老师或者学生们认为,这太容易,太简单,甚至不做到它说不过去。而管理的秘诀正在于,它总是表扬从这个底线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者。”这是何等的智慧,这比我们常见的高标准、严要求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在当下,新教育其实也是无可奈何的,朱先生也只能用应试的成绩来证明新教育的成功。本书第104页里,在宣传常丽华老师的新教育实践时,用了这样一段文字:

“五年的耕耘,回报给常老师的是丰收的果实。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考试中,他们班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均列级部第一。三科总平均分达93.25分,走出全校总平均分5.4分。同时,她们班拿到了最高的两个奖项:教育质量优胜班和素质教育优胜班。小学五年里,他们班一直都是家庭作业最少,班级活动最丰富。而这样一个成绩,再一次证明……”

作者企图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消除有些老师、领导、家长、学生的顾忌。作者显然也陷入一个陷阱了,用考试结果来检验,必然只有少数个别是成功的,同样的例子我们还从112页对一个实验学校的宣传中可以看到:

“江苏的洋思中学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学校,他们的校长规定每人每课所讲时间不许超过15分钟。他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孩子们的学习不但没受影响,而且大有进步,在全县考试中取得第一名”

试问,如果没有得到第一名,如果是倒数第一名呢?为什么不可能?倒数第一名证明新教育是失败了吗?不可以认为新教育因为不注重考试的训练而排名倒数本来就是正常的吗?如果所有的学校都搞新教育,有第一名,也会有倒数第一名的。

第104页这一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新教育的处境。“孩子们在升入初中以后,每一个星期六,仍然会回到常老师身边,继续跟随她继续学习中国文化,……”是啊,初中的老师该加油哦,我在想,如果我的学生升入大学,却不得不回到我的身边来汲取营养,这是非常可悲的。

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强烈批评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状依然,即使作者积极实施新教育实验的范围内,我依然感受到轰轰烈烈与扎扎实实的纠结。说实在的,作者的新教育实验圈,用轰轰烈烈来形容并不为过,也许只有轰轰烈烈才能让人们对素质教育有所感悟吧,但愿如此!

我也注意到,新教育实验局限于小学,初中和高中鲜有开展,或者即便开展了,也只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一些教育佐料,上不得台面,如果放到台面上来,会立显新教育实验的尴尬。对于纠* *正当前中国教育最严重的教育不公平、不平等,甚至就推进素质教育本身,目前所能发挥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新教育真正发挥作用的时机尚未成熟,只有当高考改革到了“考试”不再是人们关注的重心,只有当教育改革使均衡教育的发展让公平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梦,只有当应试教育真正寿终正寝,请注意不是“考试”寿终正寝,素质教育水到渠成的时候,才是新教育模式放射光芒的时候。因为,新教育说到底就是告诉我们——素质教育就应该这样搞!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3

曾经读过戴晨志先生写的《新爱的教育》,文章描述了倪美英老师教学二十余年来的教学经验。酸甜苦辣情形的点点滴滴透过戴晨志先生的妙笔生花,写成一篇篇精采感人的故事。

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最令我们头痛的就是遇到一些顽劣和不守秩序的学生。为了让这些学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长,我们绞尽脑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时候,会被这些学生的行为气得快要发疯或恼羞成怒,对违规的学生给予实时的斥责或惩罚。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渐放弃这些顽劣的学生。

这样的教学经历与倪美英老师的教育故事非常接近。

文中分成五大主题加以介绍:

(一)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

(二)打他,骂他,不如先了解他。

(三)爱的温馨,是用脑也用心。

(四)用今天,点亮孩子的明天。

(五)让管教在创意里“轻松化”。

这五大主题所陈述的故事中,每个故事充满着倪美英老师对学生爱的教育。除倪老师对每位个案教导给予我们不少启示外,在每一个故事之后,戴晨志老师以他专业的知识,为故事提供许多学理和启示。

看了这本书,有了最大的感想就是:一个做老师的,或许不是“教什么,讲什么,说什么”,学生就会牢记在心里。相反的,如果老师在学生们最需要时,为学生们做点小小的事情,感动了学生们的心,相信了学生们的心,我想学生们会用最大的爱,来回馈老师。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贴切的写出什么是“爱的教育”。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