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读后感优秀3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整理的《南渡北归》读后感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南渡北归》读后感 篇1

《南渡北归》是一本描绘大师的佳作,虽然在我看来,许多大师的风骨并没有表现得太淋漓尽致,是零散、琐屑的片段构成了一个个大师的剪影。梁启超,只是众多大师中的一位,但对我个人而言,他是主角。

梁启超的一生,似乎都在与变革、混乱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他在慌乱中逃亡,在变革中崛起,他曾在一系列文章中对奴隶性的表现、产生根源及其严重危害作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在与革命派论战的过程中,梁启超创造了一个新词:中华民族。他在《历史上华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七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词。他认为,中国人家庭观念、乡土观念浓厚,但毫无国家意识,只知道服从权威和统治者,不知服从国家和主义。他在那些举国困苦的年代,为了中国文学的未来而担忧,他一面主张引进西学,一面主张中国人要学会创新,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梁启超拿起文学的笔,书写下了他的新思想。岁月的流年带走的是他青涩的无知和淡淡的无奈,陨落的梦想是凋落的栀子花,芳华犹在,悠悠地飘落,跃然于脑海的信念是青春最美好的记忆,在成长中沉淀却不消逝。记录下的缱绻是生命中悠长的河。少年的梦想在风中实现。

穆旦说:“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但是,在那动荡的年代,那些学者们只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南渡北归”的含义在于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胡适、梅贻琦、傅斯年等等,随着内战爆发,带着自己的个人理想和抱负,越过台湾海峡,进行第二次南渡,并最终长眠台湾,死后倍受哀荣。而陈寅恪等一批知识分子,则在南渡中突然改辙更张,回归故土,但仓皇张望时,却不知如何适应,终于在大时代的革命洪流中哀婉地死去,身后情境凄凉。更有一批原地不动的知识分子,紧守故土,积极改造,其晚境凄凉;也有一部分投靠江青等权贵,红极一时,最终又陷于世人皆曰杀的尴尬之境,令人悲叹。这不仅是大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抉择,也是小人物在大时代的缩影:有的人选择了逃离,有的人选择抗争,有的人选择固守不动,有的人选择投靠他人《南渡北归》用学者们的选择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每个普通人的抉择,知识分子精英的变迁只是那个年代中一个小的倒影,而南渡的远远不止知识分子精英,南渡的还有中国人民的精神和财富,那些大人物的远去,不仅仅是个人的远去,也是一个时代的远去。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每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后,都会为此感叹和扼腕,但是,我们何必为了已经远去的大师在独自叹息呢?大师真正的魅力不再于让我们为之感叹,而在于很多年后,当他们远去,却能把那坚定的足迹留给后人。他们在面对国破家亡时毅然投入救亡图存的潮流中,且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保住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他们拥有强烈的自强精神。而现在,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却每天在面对着他们辛苦扞卫的中华文化时抱怨,没有了当初的力量与激情,是时代造就了他们,还是时代糟蹋了我们?

一本书的好,不再于别人对他的评价,而在于它对我们心灵的升华。

《南渡北归》读后感 篇2

今年暑假跟随叙事者共读了南岳老师写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它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笔,止笔于大陆文革后。近四十年光景,中国烽火连天,风雨飘摇。最后一批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傅斯年以及卷滚在大潮里的众生学者,从历史的苍茫中走来,又消失在那幽暗尽头。这样情形下,一大批知识分子、学界精英奔波向祖国西南,从长沙到昆明,从昆明到蒙自、李庄,在几近食不果腹时,仍专心学术,不忘民族复兴,用知识去触摸那“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一个月的时间,仅仅看完了第二部,感慨颇多,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从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许多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国外取得学位后,大多选择回国,即使当时的中国非常落后,生活条件比现在差很多,但这些优秀的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为国家服务,他们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从民国知识分子那一代身上我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这正是我们当前最缺乏的,当前社会,拜金主义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的留学生大部分选择在国外,中国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大师们求学所为中华民族之崛起,故而不计个人得失而从容投身祖国怀抱,且在条件非常艰苦前提下,做出伟大功绩和壮举,将以八股论优劣的时代,翻开中华民族的新篇章。他们从海外归来,谱写历史,创造辉煌,这二三十年代产生我国至今都是最好的大学,甚至在抗战的艰苦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组建的西南联大仍是中国大学史上的光辉。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的几个大字,貌似决绝地渗出那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曾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当时光逝去,他们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贵的灵魂却却与年轮共生,“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读罢《南渡北归》,掩卷而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大师们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光辉深邃的文化造诣,起伏多舛的命运转折,无不让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难以释怀!

《南渡北归》读后感 篇3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终于将厚厚的一大本书,《南渡北归》第一部看完了。

这是一部写大家,大师的书,太应该看了,而且应该早点看。我看的虽晚了,但终归是看了,并收获满满。

《南渡北归》一共分三部,第一部是《南渡》,第二部是《北归》,第三部是《离别》。《南渡》应该是最难的吧?因为后面两部还没有看。《南渡》是因为日本侵略的原因,整个政治,经济和教育都向南方转移,称为南渡。

战争,本身就很可怕,在战争中逃难,就更难了。知识分子,拖家带口,前途未卜?作为读书人,授课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书。最惨的要数陈寅恪了,从日军铁蹄下抢救出来的书籍,一批在运输途中被换成砖头,一批被烧成灰烬,陈寅恪一次次被打击,昏厥过去。这些书,是陈寅恪经过批注的书,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智慧,稍加整理便是一部部惊世骇俗的大作。

作为世界级的大家,三百年仅此一人的陈寅恪,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研究员职称,还被牛津大学聘为教授,请陈寅恪去牛津大学主讲汉学。这是牛津大学创办三百年多年第一次聘请中国学者为专职教授。全欧洲的〈WWW.BAIHUAWEN.〉汉学家听说陈寅恪要去讲课,纷纷跑去准备听课。由于二战的爆发,陈寅恪未能成行,被困在香港。

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蔡元培,胡适,梁启超,蒋梦麟,梅贻琦,朱家骅,叶企孙,李济,陶孟和,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徐志摩,鲁迅,冰心……数不过来的大师,大家和名人。看他们的人生成长经历和学习过程是一种享受,佩服的同时,也有对自己的激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解和学习这些大师太有必要了。

过去,对其中的一些大师盲目崇拜,看了《南渡北归》知道了很多,也开始学习甄别了。因为这是一部关于历史的书籍,包含了很多历史记录和资料。历史,除了记录,还是一面镜子,形形色色的人留在了里面。

这些被称为中国最后一批的大师们,在《南渡》的过程中书写了新的历史篇章,而且都是实实在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能看出每个人的本质和特点,非常珍贵。

特别喜欢这本书,特别是关于陈寅恪等大师的部分,还有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和徐志摩,这些人之间的关系,与传说中的有所不同,是很值得羡慕的那种高尚的品格和关系。

接下来的两部《北归》和《离别》也是厚厚的,慢慢看吧。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这样的书,看不够,还想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