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在翻开《拖延心理学》之前,本人一直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深恐将不断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几个星期的碌碌无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广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细读之下,方知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当读到对各类“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这一章节时,书中提到:拖延会激起类似自责或者厌恶这样的情感反应,但是……它很可能同时也在帮你躲避其他更为焦灼的情感。这突然就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写稿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拖延。那时候,总会一边反复计算已完成字数和最后交稿期的距离,一边为自己无法按部就班却总在不断往后拖延,而无比自责和懊恼;那时候,自己简直就像掉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虑和自责中痛苦度日;那时候,即使现在想起来,自己也会禁不住起上一身鸡皮疙瘩。
如今,是本书启发我找到了个中答案。那时之所以那样,是因为在拖延中写稿和在写稿中拖延的我,无论有多么令人厌恶,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后却得不到认可或不能发表的那种挫败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时候的拖延源自于我对失败的惧怕,担心得不到认同和肯定会就此失去自身价值(本书指出,这种就个人表现论个人价值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继而推论出,这可能跟我成长于一个具有怀疑倾向的家庭中有关。当然,探讨这些并非是为了逃避或者指责又或者抱怨什么,何况即使这样也根本于事无补。我要说的是,在这个对自身艰难的探索过程中,自始至终,你都要怀抱真诚和勇气,否则,很难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幸,经过彻底反省分析,虽然拖延症的对治简直称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本人总算不是无可救药。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例如,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今天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可以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也许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没有出现在编辑公布的过稿名单中,但这并非我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开始着手下篇的写作就可以了。
起码《拖延心理学》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一个希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我会心甘情愿接受犒赏。这些犒赏,也许来自于我如愿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许得益于我花数十年持续经营的生活,甚至多亏我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为健康所带来的珍贵回报……总之,连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据说大多数拖延者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为开启新生活所经历的这一切了。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种失败。只有不敢去经历,才是真正的失败。
拖延症,大抵说的是,一件事情明明时间充足,但总要拖到最期限为止才做,正所谓“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
这本书不多250页左右,一个小时足以看完,但其带来的感触以及对心理的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段相当长的事件——直到我能戒除拖延症为止。
文中提到的一点很有意思,拖延症,很多时候正是完美主义者最容易犯。
完美主义者分两种,一种是苛求完美,最后可以完美完成的天才——这种人是论外,正常来说,不会很多,于是,剩下的完美主义者,就成了拖延症的最大患者群。一件事情应该做,并且应该完美地做到,但偏偏没有完美做到的方式,在找到完美做到的方式之前,决定先啥都不做——很多时候的拖延症,都有经过上面的经历。
这里的矛盾点在于,没有去做,就先认为自己条件下做不好,但没有去做,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做不好呢?很简单,完美主义者们,都有一个大法宝——自知之明,总是认为自己对自己又足够的认知,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到,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任何事情都被二分,基本上不存在中间选项——努力了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然后是下一个问题,完美主义者自认完美,于是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要求,要自己做的事情,一般不会拒绝——很简单,交给我,完美地给你做出来。于是下一个矛盾产生,别人地事情,一般很少在自己地熟悉范围里面,于是结合前一点,完美主义者手里面,就积攒了大量做不到——但绝对要完美地做出来地事情。
于是拖延症就产生了。
以上讨论仅限于“有自知之明地完美主义者”,懒鬼论外不做讨论。
然后是另一种拖延症,也更普通大众化——有没有一件很普通很容易干地事情,属于10分钟内能解决地问题,被完美地拖到事情不得不解决地最后5分钟地经历?或者干脆被拖延过头。
很多时候,对于伸手就可以做到地事情,人们不会太过在意,很简单,马上,现在,稍等这种回答地背后,是别人反复地催促——但就是不做,总是认为有时间马上做好的事情,却总是不去做,这就是拖延症。
原因在于,很多人做事情,按照四象限法则,这一类事情会被归于第四象限,因为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于是不紧急,因为很快就可以做完,即使在deadline前也可以很快弄完,所以不重要,但是,现实中,可能deadline的时候,做事情的条件正好不具备,或者时间被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占用,导致事情没有完成。
以上就是两种最典型的拖延症——工作拖延症与生活拖延症的笔记比较有代表性的群体的描述,更详细的,可以去参考《拖延心理学》
然后是下一个讨论,如何摆脱拖延症——这个问题的提问人,一般就是上面提到的完美主义者,只有这种人才会关注之后的问题,即使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拖延症的治疗,说起来很容易,规划好时间,做事情从小目标做起,但现实是,吹牛谁都会,但做事可不是。
比如说,有自知之明的完美主义者说,我知道我应该纠正我的。拖延症,但感觉我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办法,我先找个完美的办法再行动。
比如说,我应该马上行动去整理代码而不是写这篇书评。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这个暑假,利用零碎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学》。作者是 简。博克 和 莱诺拉。袁 读完以后,发现其中所讲的许多道理,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上。
首先,拖延是很多人都面对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中也有很多人在拖延。最常见的就是迟交或者不交作业。而老师们,日复一日的面对着学生的在这种行为。
读完了这本《拖延心理学》以后以后,发现拖延其实是许多人都在面临的问题。而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改变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拖延问题越来越常见。拖延的成因也有许多,比如完美主义倾向;比如对时间的感觉不切合实际,对任务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量过于乐观,缺乏充足的估计;比如对做事的步骤缺乏详细的了解和预期,不能很好的启动任务;比如对完成任务的悲观;比如企图一下子彻底完成任务,而不知道分步骤一点一点解决。
读完了《拖延心理学》和《少的力量》这两本书以后,我决定做一个实验,检验书上的观点。
试验的课题就是《高位刹车灯安装DIY》。
我曾经买了一个高位刹车灯,可是放在那里几个月也没有安到车上去。一直想安,可是一直没有动手,就这样耗着。下决心要把刹车灯安上。可是实际启动任务以后,书上所描述的问题果不其然出现了。
实验过程如下:从早上10点开始。原本估计安个灯两个小时就差不多了,可是实际上弄了一天。首先这个灯没有说明书,也就没有接线定义。于是为了避免走弯路,先花时间在网上查找类似的20LED高位刹车灯的信息和别人安装的经验,结果大概花了一个小时,也没有查到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办法,自己用12V电源做试验,摸索接线的定义,加上中间家里一些杂事打扰,花了一个小时,把接线定义找出来了。这样,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时间从上午10点走到了中午12点。然后
把车上大灯拆下来,研究从何处破线,在车上做试验,确定各灯位置和走线。然后在拆下来的大灯上做上标记,继续上网搜索别人的接线办法,思考接线方案。用纸笔记录下来,标上序号,同时在线上做上标记,把延长线接上,并用自粘胶带缠好,外边再包上绝缘胶布。这样时间就到了下午一点。然后吃吃午饭,一点多开始安装。中间加上解决各种细节,比如放倒座椅,拆下护板,安大灯,走线,接线,接左大灯,时间不知不觉过去,等到弄好,已经到了下午4点了。
这次实验结果,总共耗时6个小时。原来计划从早上9点开始动工,12点之前完工的。这还是自己在最快两小时搞定的基础上多留了一点时间。可是,我自以为的正常估计,在现实面前碰的粉碎。实际花费时间恰恰是预估的两倍,因为那个理想时间是一切都顺利的最理想情况,可是现实中理想情况是很少发生的。幸亏这次试验是利用假期做的,否则,实验还真完不成。
根据这次实验,印证了书中的观点。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迁移到学生的学习上?
学生是否对于完成任务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过于乐观,从而一旦不能按照预想完成,就产生挫败感?学生是否对完成任务的步骤清楚明白,而不是笼笼统统?学生是否有一个清楚的时间观念,知道时间是有限的,必须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最有价值的活动上?这些道理,如果学生能够明白,那么不仅仅有助于他们完成学业,更有助于他们将来在事业上的成功,为他们将来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