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读沉思录有感(精选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沉思录》,书如其名,是一本需要人把心沉静下来阅读并思考的一本书,这是古罗马哲学家帝王马可·奥勒留的人生思考与感悟,是一部直抵人灵魂深处的西方经典哲学著作。多年前,在网上搜索时,无意中得知此书是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精读百回的枕边书,心中顿生好奇,是怎样的一本书,让总理这样的情有独钟、青睐有加呢?满怀期待,四处找寻,在文化街上的一家期望书店里我找到了这本由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公司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印制的微型书。回家后随手翻阅,能读懂的段落并不多,对于好多语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没过几天,这本书便被我遗忘在了书柜的角落里。时隔几年以后整理书籍时,重又翻开了此书,细细品读,才发现了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或许是这几年的'生活积沉,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从而对这本书有了重新的认识。犹如醍醐灌顶,从前晦涩绕口的语句,而今成为了箴言警句、谆谆教诲,点亮了我的智慧和心灵之灯。
环视星球,仿佛你是和它们一齐运行,不断地研究元素的嬗递变化吧,因为这种思想将濯去你尘世生命中的污秽。
灵魂的力量在于让人以最善的方式生活,它能对无关紧要的事物采取漠然的态度。
不要总去注意别人心里的想法,那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自我内心活动的人就必然是不幸的。
以上几段话摘自《沉思录》,从宇宙到人生,从灵魂到死亡,马可·奥勒留无所逃避,真抵人心。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了我的随身宝典,有空便翻开逐字逐句地精读,其间的每一个字符,每一句教诲,都教导人类摒弃一切无用的思考,去正直的思考,过朴实的生活,从而抵达心灵的最大宁静。
温总理说:“这本书每天抬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每天都在读。”果这句话我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我也象暖总理一样将这本书作为我的案头书,天天都在读,地天都在凝听一位智者道话:
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他军功赫赫,作为天子,他关怀庶民,普修慈悲机构,甚至出卖私家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绩,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重视实际、崇尚感性的性情相符合。由于《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我感悟:《轻思录》是一原用灵魂、用智慧写成的书。己能够通功单眼望世界,然而有个逝世角就是本人,所以瞅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可能干到的,唯有居心灵往审阅从前,去反费过返。而检查自人,取自己对话素来就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它需要相对真挚、平跟的口态,需要超常、决尽的勇气。在这利《重念录》里,作者佳似一个异样严格而又温和的我站在镜子后面,告诫镜子面头的自彼,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赖的亮证。这不是简略的心坎独红和情感倾诉,这是大家与自己的接聊这是结剖灵魂对自己入言告诫。
我感悟:如《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皆是相互联结的所以在人的构造中重要的准则就是友好的本则,每集体都要对自己的同种友爱,意识我们来自共一本源,趋势统一目的,要有团联合作的精力,都要作没有利社会的行动。这恰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实正领有的。
我感悟:息替青多年我们正处在英姿飒爽、暮气沉沉的大恶时候,我们有一腔暖血,却缺少生涯的历练。所以,我们须要《寻思录》这样一标智慧的书,去辅助咱们掌握豪情、把握盼望、掌握方向,教会从尔束缚,找到本身价值。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自己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我翻开书卷四摘录是这样说的。
经过一个夜晚的深思觉得很有见解。于是自己放弃了寻找谈心的意向,现在自己处于灰色地带就不要传染给他人。孔子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坏心情不要将温暖的夜晚变冷,不要将皎洁的月光暗淡无光。我在其中沉默。
人,有很多时候会因为寂寞而寻找一个港湾来停靠漂泊的心,有时候会因为有意于人而执著追求,可是从没有想过结果会怎样。或许刚开始时什么话说出来就是真理,也容易让对方接受。时间长久错误两个字难以形容彼此的创伤了。于是我不能无的放矢。做的说的要是心灵的井然有序,这是宁静的面对。当一对恋人突然分开,原因是我没有珍惜。一段时间过后,又说我能再次为她付出一切吗?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我似乎成为她的玩具随时要就出现随时不要将我抛到千里之外去。商品都没有这么自由还有一个中间程序呢。
恋爱就是眼泪和眼睛的关系。幸福开心时刻眼睛永远是咪上的“笑得眼睛不能睁开”,而分开眼泪出来了,流不尽,“眼睛想看清楚她而不能闭上”。
因此不能给予它一切就退入自身的小小疆域,尤其让自己不烦恼,分心。
我们会遇到两种事物。一种是不接触心灵的事物,在外的,不可改变的,但是我们的烦恼仅来自内心的意见。我对它有了恨意难以忘怀,烦恼自然有而旁人总说我没有用心去爱它,如果没有,我会像现在这样借助“沉思”来寄情。另一种是所有这些事,你看到的是很快改变和消失的。“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增长,又减少。在漫漫长夜里我学着“孔子三省”:它爱我,我不爱它。我爱它,它不爱我。我们都不爱。到最后我也不能判断,因为我们都在开始心动过。也说了千言万语的承诺最后破碎将我的胸口往石头撞去,需要一整个春天来愈合。
恨也在心里滋长。我已经不能做到“退后一步,宽平一步”。那种介意需要用忘记来取代。
或许选择离开又是正确的。不要“存心道”就能重来吗?
人,有些自私,也理智。爱情是自私的,我们才会在一起。感情是理智的,我们才会分开。
现在的我是理智的。能看清楚事情的本质。书中说不要介意。我却不能做到,因为我还在确定自己的的心走向。
暂时我退回自己的世界。
古罗马哲人爱比克泰德在其著作《沉思录》中,将人生视如赴宴。他强调,人的举止应当像一个高贵的人那样优雅得体。“当菜肴递到你面前时,可伸手取一份,但分量要合适;如果菜肴只是从你眼前经过,就享用你盘中的食物;如果菜肴还未传到你这里,就应该耐心等待。”在作者那个时代,物质极端匮乏,宴席是很稀罕的。我想,作者的意思是,人偶尔参加一次宴席,要抵御美食的诱惑,克制自己的物欲,做到举止得体,把握有度,知足常乐,自然平和,有耐心,有涵养,不强求,不贪婪,始终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高贵的品质,赴宴如此,人生亦如此。
200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步入小康生活,其标志就是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在我们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餐饮业已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开的最多的就是餐馆饭店酒楼,每年的消费数以千亿,不仅将北京“俏江南”的女老板张兰吃成了名人,还吃出了“湘鄂情”等上市公司。
生活在城里的人,经常要赴宴。不是你请人家吃,就是人家请你吃。本来吃饭的原始目的是给人提供能量,维持生命,可后来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讲究,演变成一种饮食文化、酒文化和社交文化。如今,人们花在睡眠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花在吃饭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吃饭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
赴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份。达官贵人总是被宴请,天天上高档酒店,吃山珍海味。其实,鱼翅海参鲍鱼龙虾吃多了,味同嚼蜡,一点感觉都没有,可请的人和被请的人都硬撑着,他们吃的不是海鲜,而是一种档次和身份,吃的是面子。生意人总是请别人的多,买单的多。中国人的许多重要决定,都是在酒桌上做出的,生意在酒桌上谈成,婚姻在酒桌上敲定,宴席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成败。股神巴菲特甚至发明了“午餐拍卖”的游戏,仰慕者不惜花费几十万元与之共进午餐,把吃饭推到了极致。
赴宴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教养。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在酒席上特别讲究座次。长幼尊卑分得十分清楚,尊者长者请上座,幼者卑者打下首,位置千万不能搞乱。无酒不成席,敬酒也有讲究,主人先敬,陪客再敬,依次进行,不能乱了规矩。就是在酒席上说话,也得分清主次,话题围着尊者转,陪者最好随声附和,切不可别喋喋不休,喧宾夺主。假如在酒席上“领导未动我先尝,领导夹菜我转桌,领导干杯我表示”,估计你就离下课不远了。这就是目前许多机关强调的所谓“席位意识”。从一个人在酒席上的表现,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他的地位、修养、性格和为人。
有一种人,把赴宴当作人生的常态,整天泡在酒席上,斛光交错,不醉不休,声色犬马,乐此不疲,这样的人生是醉生梦死的人生,犹如《皇帝内经》所言:“以酒为浆,以佞为常,半百而衰”。
人生如赴宴。当你参加宴席时,希望常常想起这句话,想想自己在宴席中的角色和表现!
《沉思录》,这是马克。奥勒所写的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十二卷书,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高贵,从书上无时无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那种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崇高的思想;它淡然,因为作者的心灵始终是安宁和静谧的;然而,它又是那么的忧郁,借助作者所身处的那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代背景,我们更是可以看到即使马克奥勒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夜以继日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颓势的无奈。正是在这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里,我们往往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有所得,有所感,以下就是我个人对此书的理解和所得到的启示。
卷一主要是作者对自己一生中从别人身上所学到的精神及生活方式进行的一系列归纳,它让我们更加深刻了解到人并非是完美的,而且如作者所说“品格是需要改进和训练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升自己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弘扬高尚的美德。
我们经常抱怨光阴如梭,不经意间多少个昨天已成为过去,不禁会想象自己的生命消失之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诚然,地球还是会转的,太阳依旧东升西落。“在宇宙中是物体本身的消失,而在时间却是对它们的记忆的消失”。人经常不免担心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后,就没有人再记起你,这往往是最可悲的。因此,作者主张把握机会,正确对待人生,抓紧时间实现人生价值,然后乐观面对生死,最后又有何憾?又有何惧?在第二卷中,有这样一句话深刻印在脑海“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把精力放在别人身上,或许可以说为外物所左右,但这样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活动,所以我们所谓的“不幸福”就是在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予别的灵魂所产生的心理落空。除了为外物分心外,也有人确实关注自己的灵魂,但却往往彷徨于时间的无情,这是空虚使然吗?或许那只是一方面,我认为心理以及人生观占大部分,我们说哲学是心灵的药物,它指引我们不做无目的事情,而且接受所有对我们发生的事情,保护我们心中的神不受伤害。
“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的生命的死亡分两种,即身体死亡和灵魂死亡。身体的死亡,这是不可预料的,并不是我们所能干涉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身体的健康。但若说到灵魂死亡,这便不免令人痛心,多少人自甘坠落,或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因环境所迫,但又有多少人想到回头是岸这个道理,作者曾说一旦压力消失就不要再继续不安,因为你将通过不断地再回到自身而达到较大的和谐。或许一切并非那么容易,但若有心,我们该常常返观自身,不要让任何特殊性质及其价值从我们身上逃脱,人的本性为善,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我一直相信这句话。
作者在这本书上建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安东尼的一个信徒一样,一样的对符合理性的每一行为坚定一贯,一样的胸怀坦荡、虔诚宁静,一样的精细考察方法和行为而不仓促行事,甚至学会满足和在平凡的事物中索取快乐。这样的提倡又未尝不可,我们的确没办法做到那样绝对的理性,但这样的理性是为了让我们唤回自身即将流逝的特质。灵魂的保持是一方面,而我们更应该延续灵魂美好的一面。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单独存在于这世上的,而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这社会本是如此,有善必有恶,我们应该每天有准备地去面对那些人,并且要宽容以对,学会忍耐,而并非冤冤相报,如果,确实放不下,那就记住作者的这句话“亲自报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变成一个像作恶者一样的人”,那样我们便有所顾忌,至少能顾全大局,阻止自己迈进一个将会迷失自己本性的深渊。
最有感触的便是作者提到的十个可以从缪斯和他们的领袖阿波罗那边领取的十个礼物。它具体分析了我们该如何去考虑冒犯者的行为,他们是否迫于什么压力而形成意见和行动,他们是否做得正当,你又是否也曾做过诸多不正当的事,又或者我们应该考虑到人的生命的短暂而不该沉溺于烦恼中等,那样我们会比较平衡自己的心理,当最让人称道的是第十个礼物,即“希望坏人们不做恶事是发疯,因为希望者欲求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只许坏人堆别人行恶,却期望他们不对你做任何恶事,是没有理性和专横的”。我们不能说作恶事是天经地义的,而是这个社会本来善恶并存,我们不应该存在一种自私的想法,只想到不让坏人对自己行恶,而不顾其他受害者或许会因你的一时冲动而更加无奈于这世界的不公。当然,我们必须同等地避免奉承人们又不因他们而生出烦恼,我们需要真理的引导自我,同时引导那些行为不当的冒犯者。
读完《沉思录》后,发觉自己在这样的一本充满哲理的书里重新定义了对哲学的认知,马克奥勒笔下的言语就是有这样非凡的感染力,它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这世界原来并不难理解,只要真诚面对宇宙自然,拥有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理性地按照本性对待生活。
《沉思录》是古罗马哲学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个人哲学思考录,没有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包含了太多发人深省之处。首先,是他坚持一切为善的观念,将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观照内心,挖掘自己内心善的源泉。笔者生处乱世,常年鞍马劳顿,遭遇的困难和痛苦自不是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如此境地仍能坚信善念,可谓胸襟博大。
其次,坚持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了作者对自己灵魂的解剖和告诫:“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再有“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那么教导他们,容忍他们。”奥勒留认为理性动物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
再而是恬淡,自足,坚持自己的劳作。不要像一个被强迫者那样劳动,也不要像一个将受到怜悯或赞扬的人那样劳动,而是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不做没有灵魂的机械劳动者,也不为虚浮的荣耀而违心处事。
以上三点正是我从此书中习得并觉得值得推崇的价值观。作为一个理性的社会人,就应该学着拥有宽广的胸襟,心胸宽广,才能有容人之度;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不管是工作还是家庭生活,我们总是能够轻易得原谅自己所犯的错误,而对他人的失误斤斤计较。这似乎是一种常态,却不是人际交往的正确态度。换位思考,用原谅自己的心去体贴对方,怕是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了。恬淡、自足、坚持自己的劳作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实干精神,实实在在地去做。在其位谋其职,能做细微之事,亦能担当重任。
在家庭生活中,这三条同样适用。特别是妇女同志在一个家庭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女儿、媳妇、妻子、母亲。每一个角色都不是那么的简单,只有学会谦逊包容、秉承仁爱善良、坚持辛勤劳作、懂得平静自足才能在四个角色中不停转换,游刃有余,和谐共存。
回归书籍本身,作者用简单,平铺直叙的语言一一阐述了自己心中对个人德行,人的解脱和对社会的责任。作者生处乱世,常常自省以达内心的平静,寻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是古代前人的自我哲学思考,朴实却直抵人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去汲取,去传承。
人们互相鄙视,又互相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没有一个人会如此幸运,以致在他临死时身边没有对他的死会感到松快的人。假设他是个好人、一个智者,最后不也是会有人心里这样说吗:让我们最终摆脱这位老师而自由的呼吸吧,确实,他对我们任何人都不严厉,但我想他是默默地谴责我们。这就是对一个好人所说的。而在我们的情况中,有多少别的原因使许多人希望摆脱我们!如果,在生活中甚至我如此努力地为之谋利、祈祷和关心的同伴也希望我离去,希望也许从中得到一点好处。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要执着于一种较长的尘世间的逗留呢
享受那你认为最好的东西的快乐。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
尊重那宇宙中最好的东西,同样,也要尊重你自身中最好的东西。
如果你同时有一后母和亲母,你要对后母尽责,但你还是不断地回到你的亲母身边。生活有时就象你的后母,哲学是你的亲母,在它那里你得到安宁。
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东西。
幸福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义务。
假如人们杀死你,把你切为碎片,诅咒你。那么这些事情怎么能阻止你的心灵保持纯净、明智、清醒和公正呢?例如,如果一个人站在一泓清澈纯净的泉边诅咒它,这清泉绝不会停止冒出可饮用的泉水,如果这个人竟然把泥土或垃圾投入其中,清泉也将迅速地冲散它们,洗涤它们,而不会招到污染。
与持有同样原则的人一起生活。
在来自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
不同无知的人作无谓的交谈。
当什么人的无耻行为触犯你时,直接问自己,这世界上没有无耻的人存在是可能的吗?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别要求不可能的事吧。
无论什么事情对你发生,都是在整个万古永恒中就为你预备好的,因果的织机在万古永恒中织着你和与你相关联的事物的线。
想象一下所有悲叹或不满于一切事物的人,他们就像是一只做牺牲的猪那样挣扎和叫喊。
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这是多么奇怪啊。
人,往往有些不能自拔的想法,或者疯狂购物,或者拼命的吃东西,甚至x,或者杀人。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因为难以忘怀而不知所措罢了。而本卷能够让我们认清我与社会,人与天,活着与死亡的关系,从而让我们做出恰当适时的行为来挽救失去的东西,也提高我们的思想高度和修养,做识时的人。
我们会遇到困难,会因不能解决而烦恼。在与人交往中会在意他人的看法也会渴望得到肯定。不能得到,于是闷闷不乐,最后受伤的永远是自己。因为他人不会因为你的伤痛而落泪,不会因为你的难受而不乐。他人重视的是心灵的寄托与解脱,是自私的。原本我认为真心付出会得到接受者的肯定,但是如果做错什么事乃至很小的损害的是自己,接受者不会怜悯。按照书中说: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
于是有些人开始不予以心交心的付出,敷衍了事成为社会的主题。可是这样人会很累很孤单。继续下去,我们会陷入无望的伤痛中。也仅仅生活在现在,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现在做到的是一直与人矛盾的现在,而丧失的也是现在。
现在是我们的一切。难道我们要选择一生的悲伤不可理喻的现在生活?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要在不喜欢的不能享受的交往生活中坚强面对,在无望完成的事情中训练自己。如前面所言,不管别人做或说什么,不管你自己说什么,不管将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使你苦恼,不管在将你包裹的身体中或者在天生与身体结合在一起的生命中,有什么东西违背你的意志而附着你,不管那缠绕的事物旋涡是如何旋转,为使我们生活的自己开心乐观和免除命运的灾难,我们要做恰当适合社会他人的事情,又要恰当停止避免自己受伤,不要没有目的(不能过于强烈)。于是又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恰当的事情又恰当的停止,一切回归平静。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开始做的时候要选择适合的时机和对象,过程中保持着一定程度冷热交加让速度持恒才能控制在自己的范围内,也容易在自己正确的位置上停止一切的活动,让自己又在另一个起点。比如爱,刚开始会让自己陷入爱的深渊中不能自拔,继续下去不能得到,推出又不能,这是愚昧的做法。但是不是不能爱,是讲究一个适度。
二、抛弃意见你将得救。
1、“三思而行”简单的说就是做事情前先加以考虑后果,不要等到受伤才说“悔不当初”。
2、学无止境。我们遇到的挫折,与他人的矛盾,对自己的意见,我们要学会转化,分给每个人。而人是无尽时间中一个小闹钟。生活给我们的永远是给我们的教科书。
当它说我能否为它放弃一切去找它的时候,我迟疑了。没有像平时答应一件事那样。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品质,甚至我的感情的专一性。看了本卷之后,我逐渐明白了我的品性不如意。我爱情随时招摇晃动。而我觉得确实是我对它没有像对待某种心爱的那么好要不它也不会说:我不能视而不见。
我需要一整个春天来还你的一切。我需要一整个冬天来修复我的品性。按照书中说的:拥有一个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一方面能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
从这里我已经丧失了我的本性,也不能承受感情的失措。大多时候是我对它的期待而过于想念而变得软弱。
因此我需要再次确定我的处事行为再次训练我的潜移默化的幻想。“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无论弘德,谦虚,果敢,解除恶年,不夸夸其谈,不诡辩,不伪善,不口是心非,爱真理,爱追求。一切都是在我们身边外界的影响下形成的。也根深蒂固般不能忘却。
在这里我只有尽量为什么而忙碌,为什么而付出一切代价。面包不能阻止我的去意,在她说不能容忍的时候。就像金融危机的证券市场时而破产时而繁荣,控制不住生命难保。父亲说:为人要仁慈,做事要负责,对人要真诚。这我没有忘记更不会流逝。
就这样的思路零乱无可奈何。
“对于理性的动物来说,依据本性和依据理智是一回事。观照内心。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这是《沉思录》的精彩语录。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读《沉思录》让我有了四点感悟。
一、适者生存。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三、寡欲多福。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四、辩证思考。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甜美、忧郁,高贵,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读罢,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让人心灵感到安宁和静谧,《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