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1课时)
(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34分钟)
(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
(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 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分钟)
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本课的历史发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和难点。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
写一写: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1、地位和作用
本课上承第18课《三国鼎立》中吴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下启南方经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为以后讲述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全面超过北方做好了铺垫。本课介绍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淝水之战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始终围绕着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这一历史线索,在经历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巨大历史灾难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历史进步因素。由此可见,本课在上下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依据:a、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有关要求
b、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以及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2)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较快发展的史实。
(3)知道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4)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内乱不已,战火遍野,北方人口大量逃亡,形成了人口流动,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是我历史上罕见的,它促进了民族融合,使我国人口布局日趋合理,也开始改变了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习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4)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位建设者,西部开发应注意什么?还一定具备什么条件?请你为故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以更好的为现实服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2)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除战乱因素外,还因为北方长期以来过度的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使得人们向往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因此进行知识迁移时,要让学生具备“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的环境意识。
3、本课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4、本课难点:阐明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
5、关键点:人口南迁,淝水之战成为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既抓住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1、学情、知识点的心理因素分析:
对于刚刚从小学毕业跨入中学的初一同学们来说,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更有很多奇思妙想,既需要及时鼓励,也需要正确引导。而且学习习惯处于转型时期,认知也基本上处于感性认知阶段,需要不断的予以启发、提示。经过半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和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及简单的评价。就本课而言,理解西晋的兴亡和淝水之战并不困难,难就难在理解西晋灭亡的后果和淝水之战的影响成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因此我大胆地调整了教材顺序,精心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研究问题的兴趣,并连续设问,这样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之后,把他们的好奇心引到现实中来,用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如何开发西部、建设家乡?”这样学习历史的目的就达到了。
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历史学科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所以,教学中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历史的因果关系等思维方式讲述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好,可是这样做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挑战。
从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具有挑战性思维的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人类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大胆地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将教材的第三目调到最开始讲授,将前两目调整到后面来学习,既先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果”,后谈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将因果关系的惯性思维方式,改变为逆向推理思维方式,由结果探究原因,挑战学生的思维,力求让学生们在挑战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本课的内容。
1、采用问题教学法
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很多个问题,以图说文,联系现实,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启发式教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读、观察相结合,通过学生思考来突破课文难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3、自学讨论,师生合作教学法
提倡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这是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力求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体现和反映。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5、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渗透的,需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实现知识迁移,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顺应教改趋势。如淝水之战前后蕴含三个成语故事,引导学生讲出来,就是语文知识的渗透,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时,就要启发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来考虑。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美国经济的发展》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的内容,本课从“战后的繁荣”“危机和经济调整”以及“新经济的出现”三阶段介绍了二战后50、60年代至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及主要原因。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典型代表,战后美国的经济也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了解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原因和特点,对研究西欧、日本,直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本课授课对象是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进行一些抽象的思考,但是对经济属于比较陌生,尤其是本课涉及一些经济术语,比如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信息化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会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史实,精简抽象理论,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概述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分析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图”“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等图表的分析,学会运用图表数据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感受不同观点的交锋和碰撞,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美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美国后,我将进一步追问:我们每天都在享受这美国经济带来的益处,那同学们知道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吗?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商标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了解美国经济发展的欲望,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
环节二:新课教学
学生通过初步阅读教材和观看图表可以得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最后我会在ppt上总结展示:
学生了解了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后,我会进一步提问:那为什么战后美国经济呈现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呢?进而带领学生一起去探讨每一阶段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战后的繁荣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来到五六十年代,在ppt上展示图片—“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美国学生在使用计算机”和“从月亮上看地球”,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教材49页的材料“工业生产极大发展”思考战后美国经济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我会进一步明确:这一时期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展示图表和图片来总结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解读图表的能力,同时直观的图片和图表也避免了材料的数字化,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
2.危机和经济调整
繁荣过后是危机,接下来,我会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字“经济危机”和“债务增加”,深刻理解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受限的原因。本阶段中学生会接触到通货膨胀等专业经济术语,这时我会用生活中通俗的例子给大家解释,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货膨胀的基本含义就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表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史料教学法,从史料中分析原因,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同时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新经济的出现
新经济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我将对这个概念加以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到新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网络、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等基本内容,并且我会适时展示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字,了解这一时期美国经济之所以能进入新经济的原因是改革社会经济和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自由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我会针对学生发言进一步总结,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美国经济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在小结环节,我会让带领学生以板
作业:课堂的最后,我会请学生课下搜集福特公司的发展历史,从福特公司的发展历程中了解美国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小结的方式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城市居民的身份、大学的兴起这三部分的内容。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九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但是辩证的看待问题仍有难度,有利的是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积极性比较高。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原因及影响,了解市民阶层崛起的表现,能够说出大学发展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城市复兴的影响,归纳总结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中世纪人民争取自由、自治的勇气。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西欧城市的兴起。
【难点】
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图片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城市的图片,并引导设问:大多数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首先,我会请学生结合我出示的中世纪西欧社会状况的纪录片,思考城市复兴的原因。学生能够结合纪录片的内容得知,随着农业技术,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我会出示城市兴起的地图提问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学生结合地图能够发现: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城市规模很小,人口较少。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坐落在庄园土地上的城市,封建领主对他们的态度又是什么样的?城市居民又是如何做的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能够找出答案,由于封建领主的压迫,城市居民通过金钱赎买或武力夺取的方式获取自治权。在此之后,我会向学生出示法国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概括这一事件的概况,在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琅城市民通过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的方式,最终获得城市的自治权,这种奋不顾身的勇气值得同学们学习。
紧接着我会出示世界通史中关于城市影响的史料片段,让学生结合史料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城市的兴起有何意义?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代表回答,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最终由我明确:城市重新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欧洲文明有重大影响。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等级——市民阶级,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在稳步,这就意味着国家日后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这些人的利益。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视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我会出示“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的谚语,请学生结合教材与材料内容分析为什么中世纪会流行这句谚语?学生回答后我会加以总结。紧接着我会继续追问:在农奴获得自由的身份之后,在城市中他们应该如何谋生呢?我会出示城市中商业行会和手工业行会发展的史料,学生结合史料和课本能够找出答案。接下来我会出示关于市民阶层兴起的史料,让学生结合史料进行分析市民阶层带来的影响。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补充总结:市民阶层在慢慢发展的过程
【设计意图】呈现史料能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的意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贯彻历史学科素养。
(三)大学的兴起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展示一段大学兴起的视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大学兴起的过程,最终由我明确:12世纪出现私人办学,13世纪大学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自治权。紧接着,我会出示13世纪西欧大学的课程表,让学生根据课程表思考大学所学内容和课程制定时的影响因素,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完善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搜集市民阶层不断发展的资料,想一想其产生的影响,下节课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城市发展影响的认识。
略
信息发布者:墨浓于水丶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网上呼救》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内容说明
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这是一篇讲述了利用互联网跨越国界救人的感人故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芬兰女孩苏珊在与美国男孩桑恩网上聊天时突发疾病,危在旦夕,桑恩利用互联网在一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助了她。学习本文,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正是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才能为人们的爱心救助、为苏珊战胜病魔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我们也会为互联网创造的奇迹而感叹。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识字、写字和进行朗读训练,教学中应 根据《课标》要求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写“网、苏”等10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3、情感目标:通过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通过读让学生了解整个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感受当时紧急的情形。
教学难点:
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中,我抓住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以致课堂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心理磁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主动发展的目的。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抓住时间这条主线,牢牢掣住“呼”与“救”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整个事件发展过程、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既感受了网络的快速与便捷,又领悟了网络故事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二.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自学、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上台表演或单独发言等方法,在全体学生的朗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习得的快乐。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这里我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设置悬念导入
在第二课开课时,我绘声绘色地描述了1—4自然段内容,课件显示时间:将近6点。提出:“桑恩看到苏珊的求助语,会怎样做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形成了积极的阅读期待。
2、紧抓重点词句
教学第5自然段时,我先请学生自读,弄清苏珊打出救助语后桑恩的反应,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桑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体会他的心理活动。如“凝视”是怎样看?请学生上台表演出来,接着指导朗读句子“你在什么地方?”,体会并读出桑恩想知道苏珊在哪里的急切心情。从“吃惊”一词了解美国与芬兰间距离一万五千公里,面对面实施急救是来不及的;借助“商量”一词揣摩桑恩和妈妈的对话,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最后齐读全段,指导好学生朗读的节奏,读出桑恩心情的急促。
3、训练合作学习
教学第6自然段时,文中出现了省略提示语的对话,为使学生不至于将艾眉、桑恩的话混淆了,我先请学生默读本段,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两人的话语,然后同桌分角色朗读,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练习朗读、纠正刚才划线时出现的错误。最后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此时课件显示6点14分,连线美国急救中心。
4、体会重点情境
如果把本文比作一首歌,那么第7自然段无疑是这首歌的高潮部分,鼓点越来越密集,气氛也越来越紧张。苏珊命悬一线,艾眉吩咐桑恩,叫苏珊把当地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传过来,桑恩照办了。艾眉是如何吩咐、桑恩又是怎样照办的?我请学生模拟当时的情景和对话,意在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吩咐”“照办”。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读书要能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句句。此处我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充分体会到桑恩的两个“粗体大字”“挺住”犹如两只强有力的大手及时给了苏珊以支撑和安慰。
本段的几句对白“我感到眩晕。”、“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苏珊好久才回答出的“痛,痛得更厉害了。”及桑恩最后喊出的“她在学校里。”显示出随着时间的流逝,苏珊的病情越来越重,桑恩的心情也越来越焦急。眩晕是什么感觉?学生通过回想、描述,体会苏珊的困境,尝试读出她的痛苦和桑恩的安慰语气:《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指导读“痛,痛得越来越厉害了。”和“她在学校里。”两句时我请几位学生尝试读,对学生的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停顿的处理等不作硬性的规定,让学生自己品味和评论,重视对学生阅读过程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评价,并适时地进行范读,因此学生仿佛就置身于那十万火急的情境之中,朗读兴趣受到了充分的激发,读好课文的信心更强,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入。
在齐读第八自然段后,课件分别显示十分钟后连线芬兰急救中心和几十分钟后苏珊获救。这样的设计使事件的发展过程根据时间顺序得到显示,使互联网的方便和快捷得到了更直观的体现。
5、拓展思维练习
在教学的最后,学生体会到国际互联网以其特有的方便和快捷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哪怕远隔千山万水,也仿佛近在咫尺。苏珊的被救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可贵的互助精神。互联网不仅拉近了人们的空间距离,也拉近了人们心与心的距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精神多么感人!正当学生感叹之时,我提出“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激励他们课下继续探寻新知。
6、自主学习生字
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厉”字,里面的“万”字的横划稍长,要写得半藏半露。
板书设计:
网上呼救
网络
苏珊(呼)桑恩(救)
芬兰急救中心美国急救中心
【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苏争霸的背景;能够说出美苏争霸的过程及阶段特点;理解美苏争霸的影响和启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方法,梳理美苏争霸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才是世界的主题,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美苏争霸的过程。
【难点】
美苏争霸的影响及启示。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美苏争霸》的漫画,提问:图片中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美苏争霸。
教师引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通力合作,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那么,在打败了法西斯国家之后,美苏关系又将何去何从呢?由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学生回答: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之后,对外开始争取与美国取得平等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开始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
(二)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美苏之间的实力对比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美苏争霸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阶段特征又是怎样的?之后完成表格。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学生回答:原因在于苏联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后,美苏双方均作出让步: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危机遂告平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中,尼克松于1969年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转而采取积极进攻战略,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特别是在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里根决定启动“星球大战计划”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1.原因:长期的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
2.战略: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它的经济也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
3.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三)影响和启示
教师提问: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苏争霸三十多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交流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影响:美苏的争霸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启示: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2.作业:苏联解体之后的世界格局将会如何演变?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四、板书设计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的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的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的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的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庄园的含义;理解庄园土地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展示,认识庄园土地的划分,提高获取信息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庄园经济的学习,拓宽思维,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庄园的含义。
【难点】
庄园土地的分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唐顿庄园》的片段,请学生观看,并引导学生思考:所谓的庄园是什么?又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它又有哪些特点呢?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庄园的含义
教师引导:那庄园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找出来。
学生回答:庄园指的是9世纪时在封建主的土地上兴起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教师呈现关于西欧庄园生活片段的电视剧并提问:在庄园中生活着哪些人呢?
学生回答:庄园里有领主和佃户。佃户中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教师追问:那这些人会做哪些工作呢?这又体现了庄园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史料进行思考,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思考后回答:庄园经济以农业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还有铁匠、金银匠等。
教师补充并总结:大的庄园往往成为地方经济的中心。小的领主可能只有一个庄园,而大贵族可以拥有十几个甚至更多庄园。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二)土地的分配
教师追问:我们刚刚提到了庄园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必然涉及到土地的问题,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土地是如何分配的呢?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代表回答后,教师总结: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公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三)领主和佃农的关系
学生回答: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自由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法庭保护。而农奴则没有自由权。
教师引导:那领主和农民、农奴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结合史料和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在土地分配上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农奴也比自由民承担的义务要更为繁重。
教师进一步补充: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2.作业:请学生课下找一些庄园的纪录片进行观看,加深理解。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