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其实,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孩子读了多少书,有多少爱好,而是父母双方共同创造有爱的氛围,爸爸不缺席,妈妈不焦虑。让孩子在爱里成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育儿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缺位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01
1、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
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有的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大多数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父亲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2、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
「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还会有一个焦虑的妈妈。
当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婚姻的不稳定使母亲对于婚姻和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毕竟这是血缘关系,是牢靠的、最安全的。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母亲和谐共存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
3、孩子失控该怪谁?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没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成为妈妈 「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心里未被成长的部分被严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种身心疾病来表现;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但当孩子开始失控,「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又会使得家庭系统重新达到一种病态的平衡。
02
1、被掩盖的婚姻问题
因为教育孩子的矛盾会升级成家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这种现象隐藏的是家庭问题:当问题出现后,夫妻之间没办法良性地交流和发展。
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
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
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
但其实,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一个人,最不能忍受的都是自己被别人忽视、蔑视。
2、婚姻中双方的不同视角
从女性视角很容易简单认为:男人连基本的责任心都没有,直接把男人贬为动物层面。因为男人没有责任,父亲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顾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很多母亲抱怨:你们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么辛苦?但男人也会说:我养家也很辛苦!
双方都抱怨对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于是就更不愿意去理解对方,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大家可以更平和地看问题,不是简单的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带来反击,即使对方真的错了,但是也会出于面子去反抗。
03
所以,我们不如理智地思考一下:
一个男人为什么没办法执行父亲的角色?难道单纯地是由于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吗?当然不是。
1. 男人害怕当父亲
从心理学角度讲,男人长大必须要期待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要摆脱对自己母亲的依恋,而这种摆脱的阶段对于他是痛苦、焦虑的。
所以男人在潜意识里,对于孩子的诞生和到来总是「悲喜交加」。
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虑和分离的痛苦会呈现出来,他会有些害怕,担心妻子有了孩子后,他又要面临分离。
男人是矛盾的动物:他既渴望爱,女人给他独一的专属;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爱,又会受到束缚,没有了自由。
他既想得到子嗣继承血脉,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爱会失去。
2. 父亲被有意无意冷落
很多母亲有了孩子之后,本能地把孩子放在了首位。
表现之一就是有了孩子后,孩子睡在夫妻的中间甚至夫妻开始分房睡。婚姻关系已然退居亲子关系之后。
对于有的丈夫而言,孩子出生之后,就失去了妻子。
亲子关系中,显然母亲对孩子更亲,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父子关系,又被挤了一下。父亲进一步退居二线。
没有很快进入父亲角色的丈夫,往往会得到早就进入母亲角色的妻子的不理解和责备,进一步地想逃离家庭。
在家庭中被冷落的父亲,很难再有热情参与到育儿之中。
3.传统观念导致男人远离孩子
中国的传统是家长制,因此父亲和孩子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血缘、亲情关系,还有一种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父为子纲,即上下级关系。
有的父亲会不自觉地提醒自己「要保持威严」,「不能离孩子太近」。
中国这几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处理情感问题,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危机。
男人把生活的焦虑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虑投射到孩子上,都是无法处理自己的状态。
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
如果简单地认为是男人的问题,那么只能造成社会中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04
这样的局面该怎么改善呢?建议如下
1、重新把婚姻关系放在家庭关系的首位
你最应该亲密的,是你的妻子或你的丈夫。
把孩子请出你和伴侣的爱床或放在你们的旁边;无论多忙也要给夫妻两人一些单独的时间和空间,如看场电影、吃顿大餐、甚至出去旅游等。
有些话、有些感受只有在单独相处时才会说出来、才能感受到。
要告诉孩子,爸爸最爱的人是妈妈,妈妈最爱的人是爸爸,然后爸爸妈妈一起来爱你。也有利于孩子顺利度过「恋父」、「恋母」时期。
这不是自私,也不用担心这样会减少自己对孩子的爱。当男性回到丈夫的身份,会多出很多爱给孩子。
2、尊重丈夫的育儿理念和方式
女性因为天然的优势,很早就进入母亲的角色,也对育儿更加关注,大量地学习育儿知识。
——这有时会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对丈夫育儿方式的不认可,觉得不科学、会伤害孩子。
在这种焦虑的驱动下,往往会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及纠正丈夫。
被批评的父亲会有深深的挫败感及愤怒,久而久之育儿的积极性和热情被打击,逐渐地会有种感觉:反之我做什么都不好,都要被你说,那我就不做了。
无论丈夫的育儿方式是怎样(只要不过分),只是表达方式跟母亲的不一样,都包含了父亲对孩子的爱。当我们制止时,其实也切断了父子/父女之间爱的流动。
夫妻之间育儿方式的不同,可以在双方都没有情绪时分享自己的想法。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是婚姻中重要的一步。
重点是分享,而不是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方式来。
3、女性需要发展自我,而不仅仅把自己定位为家庭主妇
女性需要去发展除了家庭之外作为一个人的生活。
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单单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没有其他的爱好和快乐来源,价值感仅仅来源于丈夫和孩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失衡。
曾经有一句话,在朋友圈广泛流传:
上帝给了你一个缺席的父亲,就会赠送给你一个焦虑的母亲,最终就会养育出一个失控的孩子。
但其实只要夫妻之间保持充分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时常会进行良性的沟通与交流,慢慢地一切家庭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家庭和谐了,教育顺畅了,孩子就绝不可能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