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故事有哪些(9篇)

谚语故事 篇1

潮汕俗语“无好家神通外鬼”意指吃里扒外,胳膊往外拐。这个俗语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某乡有一户贫穷人家,生活十分困难,常常缺米断炊,过年过节也只能向人家借一点钱勉强度日。他家的灶神(司命公)总觉得供奉的东西太少了,不若大户人家,有肉有菜。于是越想越生气。某日,阎王要抓一个替死鬼。正巧这事被灶神得知,他觉得报复的机会来了,竟然跑去向鬼差“推荐”自家的主人。可恨这位“家神”不但没有保佑这家人幸福,反而串通鬼差要来害自已人。幸好灶神的所做所为都为主人梦中获悉,醒来后气愤万分,遂将灶神牌位扔出门外,连声骂道:“无好家神通外鬼!”

凡事学大丈   俗语:“凡事学大丈”意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大丈”本指大姨父,潮汕习俗大人跟小孩称呼对方以示尊敬,所以襟弟称襟兄也称“大丈”。

“凡事学大丈”这个俗语,源出民间流传的一则“傻女婿故事”。传说以前有一位傻女婿要到岳母家祝寿,妻子怕他出洋相,便告诉他:“大姐夫是个知书识理的人,到了我妈家,你就跟他学着做就行了。”翌日,到了丈母娘(岳母)家,傻女婿便细心注意大女婿的一举一动,认真模仿。在筵席上,大女婿举杯向丈母娘祝寿,他也举杯祝寿;大女婿为丈母娘夹菜,他也夹菜;规规矩矩,很有风度。丈母娘心想小女婿虽没读书,也甚懂理,心里很高兴。席间大女婿掰分一粒蚶吃,并用手帕将蚶壳包下,然后又吃豆粉汤。小女婿一不留心没看清楚,以为大丈吃蚶是连壳吞下,心想这可能是礼貌吃法。于是,也拿了一粒蚶放进嘴里,拼命往喉咙里咽。这谈何容易,他被哽得好苦。大女婿见襟弟这般傻相,忍不住大笑一声,谁料刚吞下的豆粉丝从鼻孔中喷了出来。傻女婿见状,惊惧万分,忙把蚶壳吐出,连连说:“大丈啊大丈,你那‘蛤蟆吞涎’已经把我哽得半死。这一着‘牛囝穿鼻’我确实学不来!”弄得大丈哭笑不得,众人却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斫断手指头

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总是用“斫断头指头”这个俗语。

唐朝玄宗年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当时的名将张巡守睢阳城,浴血奋战。但寡不敌众,只好派手下大将南霁云向其它城守将讨救兵。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奉命突围到附近的临淮关搬救兵。敌军数万人发现南霁云等的踪迹,就四面拦截,不放他过去。南霁云左右驰射,人马所到之处,好象闪电一样,倏尔明灭,使得敌军神摇目眩,不知所措。南霁云突围成功,到达淮阳时只损失两名部下,唐朝的将军们都妒忌张巡的威名,坐视其败,不愿伸出援手。临淮的守将贺兰进明,尤其如此。南霁云苦口请兵,贺兰进明只是不答应。南霁云悲愤之至,在宴会中拨出佩剑,砍断一只手指,鲜血淋漓地斥责贺兰进明自私,座中人不禁为之泪下。

睢阳城破,张巡、南霁云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国。

潮阳及澄海都建有双忠公祠,以纪念张巡和许远。而南霁云“斫断手指头”的这个典故,也随之流传。但其语义已有所演变。

谚语故事 篇2

风叩橄榄

乘风叩橄榄 “乘风叩橄榄”,是流传于潮汕各地的俗语,也是潮汕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实事。作为俗语,它嘲弄那些乘机捞一把的不良现象或趁火打劫的不法行为。作为史实,它曾发生于盛产橄榄的地方。“乘风”的“风”,指的是台风。“叩橄榄”则是偷盗的行为。橄榄,是潮汕的土特产。潮汕橄榄品种繁多,驰名海内外的名优橄榄,有潮澄饶交界一带的乌种橄榄、潮阳金玉芦塘的三棱橄榄和揭西凤湖橄榄等。由于橄榄用途广,价值高,历来果农喜欢种植它,“鼠贼仔”也蓄意偷窃它。澄海隆都南溪村有民谣:“南溪阿妈多,无好仔弟担阿妈去卖。”橄榄与“阿妈”音近似,“阿妈”即橄榄。而担阿妈去卖的仔弟,自然不是好仔弟。“无好仔弟”指的处那些愉“叩橄榄”的“鼠贼仔”。 当地人说,收获橄榄从来都是摘取,不是“叩”。“霜降,橄榄摘落瓮。”这农谚指明两点:一说收获橄榄季节是霜降;二说收获橄榄的方法是摘。摘取橄榄还要有相当的技术。一般是用1条竹藤制成的软性长梯,每梯格约1米,最长的梯有18格,即18米。操作人把梯倚于树冠边,顺梯爬上去后,用脚夹住梯格,手抓树枝,采摘橄榄,放进身后勾篮。摘取时最怕有风,更怕大风,因风吹树枝摇,操作人有危险,同时风吹树摇橄榄掉,掉下来的橄榄易损伤,不能久藏。只有“鼠贼仔”才“乘风叩橄榄”。因为台风到来,果园无人摘橄榄,“鼠贼仔”就乘此机会,用竹竿或石头偷“叩”橄榄。这样,风刮加偷“叩”,橄榄落满地,“鼠贼仔”偷走一部分,还剩下很多,风后园主巡查也弄不清是被风吹落,还是被人偷叩。“鼠贼仔”自以为这是其得意之作。但时日久长,终被发觉。这“乘风叩橄榄”就成了广为流传的俗语。如今,人们对于那些层层加码的乱收费等不正之风,也比如为“乘风叩橄榄”。

谚语故事 篇3

嫦娥的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谚语故事 篇4

用一把锋利的刀切这个烂摊子

故事:1482年7月23日,刚满24岁的吴东升(音译)打算在街上买两斤大白菜。突然,我看到一个拥挤的地方。他看见人群中有一枚戒指。因此,他用轻巧的技巧飞过人们的头顶,降落在挑战竞技场的前方。

原来,台上站着一个美丽的女孩,而台上站着一个手臂粗壮的男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用麻绳系着的复杂的结。粗略地看一下并不奇怪。仔细看看是很好的。至少有90个关于这个大结的总结。小女孩和大个子男人开始比赛,看谁先解开绳结。吴东升明白这不是武术和文化的比赛。这是乔和琦的比赛!

不到五分钟,女孩就解开了所有的结。但这位中年男子只解开了30多个结。于是女孩对男人说:“对不起,我失败了。”那个中年人只好绝望地走出了竞技场。后来,姑娘对大家说:“现在只剩两个结了。如果他们失败了,这一天就结束了!”

吴东升想了很久:这个小女孩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五官端正,皮肤白皙细嫩,身材苗条。吴东升又想:我该结婚了,我妈还没见过我女朋友呢!所以他飞到挑战竞技场。

掌声雷动。当吴东升上场时,他问道:“有什么规则吗?”听了规则后,吴东生和小女孩的比赛正式开始了。吴东升拿出匕首,割断了绳结。所以我赢了比赛。

说明:果断,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迅速解决复杂问题。

发生在一个雨天。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在一个大班。一天,我和妈妈带着一把伞从市场回来。我们穿过小巷,小巷里坑坑洼洼。如果你不注意你的脚,你的裤腿会被溅起的水弄脏。

谚语故事 篇5

故事:周周苍一开始并没有保护关公。他听从了赵云的命令。有一次,周仓在部队里练武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把大刀。士兵们会使他振作起来。连赵云也称赞他。下周,周仓很自豪。他把他的大刀插在地上,然后在他的胸膛上打开。“嘿!如果军队里有谁比我们的老周刀更好,我们愿意踢他的马!”如果你敢和管二爷竞争,哥哥一定会为你服务的!”周仓还没有见过关公。你可以听到我说过关公的剑术有多好。我一直想摸关公。当士兵们激励我时,他的力量来了。他牵着那匹大马出去散步,摔下大踏板,去见管二爷。关师傅正在府里读兵书。突然,他听说周仓想在门外说出姓来和他比一比剑术。虽然我没有见过周仓,但也没有听过四弟赵云说他武功高强,为人正直。他只是太鲁莽了,属于炮战。他会气炸的。所以我不了解他,只是微笑。谁知周仓不知道地的高度,以为关二爷怕他,就咬了关二爷一口“懦夫”。关二爷的脾气也很暴躁。他现在生气了。我看见他把一堆军事书籍塞在他的战袍里,大步走出大门,从卫兵那里拿了一支长枪。他用枪代替了剑,展示了他高超的春秋剑术。他把它比作周仓。周仓的对手在哪里?他被关二爷推了!周仓知道外面有一天,他很相信。他跪在第二位师父面前,把绿龙剑举过头顶,大声说

“好刀应该给英雄的使节,二爷!”老周已经准备好为您服务了,把这把宝刀送给您。将来老周会拉车,扛着大刀给二爷!”关二爷见他真是个男子汉,很喜欢他的豪爽精神,就马上收下了他。

从那时起,周仓就一直为关二烨扛着一部大刀片。“关门前玩大刀”这句话也流传下来

解释:这是一个比喻,指在比自己更有才华的人面前炫耀自己。

谚语故事精选篇 篇6

孟母三迁

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可是这裏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孟母感到这裏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於「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

头悬梁 锥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瞎子打灯笼

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他的亲戚说:“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错误了。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会把你撞到了。”盲人一想,对呀! 局限思考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 整体思考是你把自己放到整个环境中去考虑。系统地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互动。

谚语故事 篇7

孟母三迁

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于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可是这里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于「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

谚语故事经典篇 篇8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泛指品德高尚的人。指有志之士报仇雪恨不必性急,等待时机再动手。 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秦王三十六年,范雎被人陷害,魏齐疑他谋反,将他打的半死。于是范雎离开自己的家乡游说秦王。受大用。秦王四十六年,范雎杀掉齐魏。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不久,来了个高个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这样总算还有水喝。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从此谁也不挑水,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

说曹操曹操就到

汉献帝在李催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以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

此地无银三百两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半法,在纸张上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为了不让张三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贴在墙上。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屋后去看银子,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才恍然大悟。

谚语故事 篇9

1、 此地无银三百两

有个叫张三的古人赚了三百两银子就想着怎么把银子藏起来。后来终于被他想到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藏银之法。有一天夜黑风高的晚上他在院子东屋的墙下挖了一个坑,然后把银子用油纸包好藏在坑里。但是即使这样他还是惴惴不安,觉得别人会发现这土里埋了银子。他冥思苦想了好久才又想出了个以为万无一失的计策,在一张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然后贴到东屋墙上。做完了才心满意足地回去睡觉了。可是他的秘密还是被隔壁王二看到了。王二等到半夜悄悄来到东屋墙下,把张三的三百两银子偷出来。好玩的是王二也是个傻的,他还学张三的做法在东屋墙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隔壁王二不曾偷”。一下子就把自己暴露了。

以前觉得怎么会有这么笨的人呢,应该是虚构的吧!可是后来见过的人多了才知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还真的有这样的人。其实这则故事是想告诉我们做过的事情要勇敢地承认并承担后果。也许我们做了坏事自我感觉遮掩的很好,但是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总有一天会被人发现,只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罢了。

2、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汉宣帝执掌朝政期间,他派大将赵充国领兵去平定西北叛乱。赵充国根据情报决定利用招抚的方法来从叛军内部去瓦解对方。可是汉宣帝下令用武力去征服对方。赵充国深思熟虑之后还是决定继续用自己的方法,暂时不出兵攻打。可是抗旨是要杀头的,他的儿子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吓得赶紧派人去劝说他的父亲不要违抗圣旨。赵充国却对来的人说:“失此二策,羌人致敢违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既然矣”。按照赵充国的意思是觉得皇帝做了两件错事,羌人才发动叛乱。一是皇上派了个文官镇守边疆,最后被匈奴人杀得大败。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军队存粮不足。毕竟大战粮草是重中之重。后来经过赵充国谏言皇帝还是采用了他的安抚政策。可想而知最后赵充国一定平定了叛军。

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现在有很多人明明对一个行业不熟悉,却总喜欢指手画脚。一方面是自大另一方面更是不认真的做事态度。也许就因为他们一个小小的不熟悉,做事情又疏忽了就会造成不可估计的大错。

3、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为什么三个和尚却没有水喝呢?归根究柢就是人的劣根性。以前我知道这个故事的时候没有多大感觉,后来亲身经历了才明白原来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关于人性与责任分配的故事。

没有结婚前自己一个人住一个人过日子,洗衣做饭干家务自己做很正常,毕竟自己不做没人做,因为没有人帮我们,我们只能自己承担。除了更自由些,不想自己煮饭就出去吃顿大餐犒劳下自己,放假了早上想睡多久就睡多久,大中午才起来吃东西都没人会说。卫生方面累了的话就先放着,心情好了再打扫。一个人自由,可是衣食住行要自己承担。

可是结婚后就不一样了,有的可能只是夫妻生活,有的就是一大家子住一起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就会有很多摩擦。毕竟婚前只要负责自己一个人,婚后生活就不一样了。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考虑,有孩子了想要做什么更要考虑。如果自己不多付出一些,那么一家三口最后就会跟三个和尚一样没水喝了。所以结婚了生活不一样,需要付出的不仅是耐心还有责任心。有孩子了更不一样,需要付出的就更多了。所以这个故事其实看我们怎么理解。不一样的人就有不一样的想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