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歇后语一年级【精选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是一样的。
于智博9岁时,因为父母离异,从上海转学到了成都,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转学时,他本应读小学四年级,但参加了当地学校的入学考试,成绩不好,结果又降了一个年级,从三年级开始读。
转学初期,于智博常常被同学们戏称为“上海老表”,还有同学嘲笑他父母离异。但这些对他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他整天想得最多的还是去操场跑步、打球。
虽然父母对智博的学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一上中学,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于智博经常排名倒数,尤其是数理化,成绩极差。父母请了学校里最好的老师给他补课,但成绩就是提不上去。有一次考试,于智博综合排名在全班倒数第三,数理化成绩倒数第一。母亲参加家长会回来后,狠狠地打了他。但即便如此,父母也没有以耽误学习为由反对他参加校田径队。
于智博当时是校田径队的主力。田径场上锻炼的意志和吃苦精神,是在课堂上体会不到的,每天训练时的奔跑,是他释放学业压力和树立信心的渠道,也是他自尊心的避风港。
16岁那年的夏天,于智博成为美国俄勒冈州密歇尔高中毕业班的一名留学生。
语言是于智博面临的第一关。刚来美国的头3个星期,他发现自己原有的英语底子十分有限,同老师、同学交流很吃力。他不怕出丑,跟着重复同学和老师所说的话;与当地人交流,模仿他们讲话时的口吻和语气;没有人的时候,他就听录音并大声模仿。两个月的时间,于智博基本掌握了美式英语的发音。美国高中三年级的数理化内容是于智博在国内初三就学过的,所以他每次考试基本上都能拿满分,甚至因此被提拔为数学老师的“助教”。留学一年后,于智博代表优秀学生团体,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发言。若不是他最后用中文说了句“谢谢大家”,校长差点忘了他是位外国学生。
高中毕业后,于智博选择了一所“又小又便宜的大学”――东俄勒冈大学。大二时,他转到密歇根州立大学,读供应链专业。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因为热心公益和成功牵头筹办了学校第一届中国供应链论坛,于智博获得了学院学生的个人最高奖项――最佳学生。
从密歇根州立大学毕业后,于智博在戴尔总部工作了3年,然后考入哈佛商学院。
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这一年年底,也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生们四处求职的时间。在三成同学没有满意工作的时候,于智博一下子拿到了5家机构的聘书,分别是花旗集团、三星株式会社、LG电子、苹果计算机和美国篮球联盟(NBA总部)。于智博选择到花旗银行工作,后因成功组建了南美银行界第一个专门服务中资企业的金融团队,被评为最佳新员工。
2010年,于智博毅然放弃在花旗银行的大好前途,回国发展。如今,29岁的他已经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联想集团的总裁高级助理。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歇后语 空间关系 新创结构
一、引言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因此歇后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具有语言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且富于哲理,结构短小精悍的特点。
歇后语属于汉语特色语言现象,因此国外学者并未有太多关于此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国内学者关于歇后语做了很多研究,陈望道(1980)在其《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将歇后语归为“藏词”并将其分为两类:歇后藏词语和辟解语。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于歇后语的研究也逐渐向认知方向发展,刘洪静(2013)、李乐(2013)都是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对歇后语进行的解释,分析了歇后语的认知机制和意义构建。本文着重分析歇后语形成的心理空间中各要素的关系以及通过关系形成空间映射,可以更深入得了解歇后语内涵意义的形成。
二、歇后语和概念整合理论
1.歇后语。歇后语的结构通常分为前后两段来表达某个特殊含义,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者隐喻,后一部分就是对于意义的解释。在使用歇后语时,通常只说前半截,“歇”去后半截,人们通过前半截的比喻来猜想和领会歇后语的本意,这也是歇后语名称的来源。歇后语按其构成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逻辑推理式的,也就是从前半截的比喻部分推理出后半截的解释部分,如:水仙不开花―装蒜;另一类是谐音式的,其中谐音部分只存在于后半截的解释部分,是在前一类的基础上增加的谐音,如:炒了的虾米―红仁(人)。
2.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是从福克尼耶的心理空间理论发展过来的,其代表作为福克尼耶于1997年出版的《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包括了四个心理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或者称为普遍空间、一个合成空间。输入空间映射具有部分与选择的属性,当输入空间I与输入空间II部分地投入到合成空间后通过“组合”、“完善”和“精致”三个彼此关联的心智认知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创结构。“概念整合的本质是关系的整合,因为信息输入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连通靠的是关系,关系将空间与空间连通起来才形成了认知网络。”(王正元, 2009)空间与空间的关系表现为:因果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身份连通关系;部分与整体关系;特征、范畴、意图关系。
三、从概念整合分析歇后语
空间之间的连通关系是构成歇后语的重要因素,歇后语前半部分的比喻同后半部分的内涵是在关系的连通下才能形成。下面用具体例子来分析,例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比喻有苦难言,这个歇后语让听话者形成两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1包含有哑巴、黄连这些要素,输入空间2包含有当事人、苦难这些要素,其中哑巴对应的是当事人,而黄连则对应的是苦难,类属空间的主体遭受客体,基于空间与空间的因果关系,合成空间的内容是当事人是哑巴,讲不出话来,苦难是黄连,哑巴吃了黄连也不能形容黄连究竟有多苦,因此当事人遭受了苦难也没有办法述说自己在身体或者心理上的不适,由此产生的新创结构就是自己遭受了苦难却难以对别人讲述。这就体现了空间之间的因果关系。
再例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比喻人或事无变化,在这个歇后语中,输入空间1是“外甥空间”,包括了外甥,亲属关系,打灯笼这些要素,输入空间2是“舅父空间”,包括了舅父,亲属关系,被灯笼照这些要素。类属空间是舅甥关系,在古代社会,舅父对甥男的抚养、工作和婚姻生活负有责任,因此舅父对甥男有一定的权威,甥男常享有仅次于舅父嫡亲子女的继承权,可见舅甥关系的独特性。这种特殊性也就形成了空间的身份关系,外甥和舅父的身份关系使得外甥打灯笼的时候照到的是P系亲近的舅父,这也就是合成空间。而“舅”又与“旧”同音,因此通过谐音形成了新创结构也就是“照旧”,形容人或事没有变化。这就体现了空间通过身份关系进行了连通。
四、结论
同以往的从整合网络类型来分析歇后语不同,本文主要是从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歇后语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歇后语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依据,由此可见,歇后语是在空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概念合成网络类型形成的,因此歇后语从“引”到“释”具有逻辑性,使得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歇”去后半截听话者也可以推理出其内涵意义。这也为汉语歇后语形成过程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illes.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3]李乐,孙毅。概念整合视阈下的汉语歇后语的认知动态机理考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4):33-43.
[4]刘洪静。概念整合理论对歇后语的阐释[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8.
[5]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虎落平阳——被犬欺。
3、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4、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5、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6、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7、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8、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9、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10、猫哭耗子——假慈悲。
11、饺子破皮——露了馅。
12、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13、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14、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15、大海捞针——没处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理念,它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综合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践行能力。由于认识的错误,许多教师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就是综合性与实践性,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上成综合实践活动课,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缺乏语文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这种脱离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已经游离于新课标的精神之外,是不可取的。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下面,笔者就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训练“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谈一谈如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体现语文味。
一、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会积累语言,让语文味有基础
教学案例一
课前安排:让学生分组收集语言材料,分字谜组、歇后语组、对联组以及汉字发展组等。
师:请各小组汇报一下自己收集来的材料,并说一说它们的与众不同。
生1:我是字谜组的成员。通过收集,我感觉中国的汉字太有趣了。许多字都可以用几句话来表述它的结构。比如:“一点一横长,小口在中央,大口来张嘴,小口往外望。”它就是“高”字。这个字谜形象直观地把“高”字表述出来了。
生2:我是歇后语组的。通过调查,我发现好多歇后语用的都是谐音,比如:“膝盖上钉掌——离蹄(题)太远。”在这里,把“蹄”谐音成“题”,表示一个人说话脱离主题,乱说一气。
生3:许多歇后语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典故,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典故,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这个歇后语。比如:“包公断案——铁面无私。”如果我们不了解包公的事迹,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这个歇后语的内涵。
生4:还有的歇后语是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比如:“棒槌吹火——一窍不通。”因为棒槌没有孔,所以根本吹不了火,用这种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一个人不懂某一件事是最恰当不过了。
思考: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五大方面之一。但它又是一个特殊的语文学习领域,与其他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它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来领悟、拓展语言文字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从教学案例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组织学生学习“有趣的汉字”这一版块时,教师没有仅仅局限于教材中安排的几个字谜与歇后语,而是先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文知识来收集字谜与歇后语,并通过自己的语文经验来理解这些字谜与歇后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在作文时,就可以随时把这些内容调出来,增加语言的魅力。
语文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人类文化就是在积累与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我们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教材中的几项内容,也不能忘记让学生积累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习得的语文技能来积累素材。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变味,才能使语文知识更丰富。
二、在综合性学习中传承文化,让语文味有情
教学案例二
师:同学们,我国的汉字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它一直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大家知道汉字是按什么顺序演变的吗?下面,就请汉字发展组来谈一谈他们的研究成果。
生1:(出示甲骨文“车”)这就是甲骨文的“车”,它像不像一辆马车?
生:(齐说)像。
生2:(出示金文的“车”)这就是金文中的“车”,它与甲骨文的“车”有什么不一样?
生3:甲骨文的“车”只有两个轮子、一匹马,而金文的“车”有两匹马、两个轮子、一个座位。这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马车是一样的。
师:那么,到小篆时期,为什么“车”字的变化这么大呢?
生4:秦始皇为了统一文字,对笔画进行了调整,“车”字就不再像一辆车了,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它把车轮简化成下面的一横,两匹马变成了上面的一横,而座位就变成了中间的“日”字。
生5:这是因为秦始皇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
生6:我国的汉字还在继续演变,后来又出现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不同的字体。
师:这就是汉字的演变过程。目前,这几种字体还一直被我们使用着。
生7:通过汉字的演变,我感觉我国的文化真是源远流长!
师:从这次活动,我感觉到了你们对祖国汉字的热爱,请用这种感情阅读教材的《赞汉字》。
(生齐读《赞汉字》)
师:汉字的演变对我国文化与文明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前,外国人不认为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直到清朝光绪年间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才把我国的文明向前推了三千年,这给了外国人一个有力的回击。
思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落脚点是语文而不是别的。但是,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时,我们往往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侧重于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忽略了语文的另一基本属性——人文性。在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这一基本属性。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要提升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教学案例二没有让学生停留在感受不同文字的表象中,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民族文化,以更丰富的人文精神感染学生。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落实人文性这一基本属性的关键。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把握方向,让语文味有序
教学案例三
在安排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之前,我先翻阅了相关书籍,查阅了网络上各种对我国汉字的介绍,以做到心中有底,然后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定好方向。比如,组织“有趣的汉字”的活动时,学生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教材中的几个例子上,根本没有想到去别处查找。这时,我就出了一个歇后语,并对他们说,这是从网络上找到的。于是,学生纷纷走进网络,根据小组的任务查找,丰富自己的储备。学生把这些内容杂乱无章地写下来后,我又让学生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把歇后语分为谐音歇后语、典故歇后语、自然科学歇后语等几种类型。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在收集的时候就不能有序地进行归类。
思考:要想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更浓,更有序,教师的指导是少不了的。学生受年龄与学识的影响,即使手里有一大堆的学习材料,也不知从何下手。这时,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把握方向。也可以这样说,教师对方向的把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所以,在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时,我们不能退避三舍,应加强引导,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活动把握好方向。
规则是一个人出题,一个人回答,看谁积累的歇后语多。
“那就按年龄从小到大出题吧!”妈妈提议说。
于是,我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的开了腔:“请听好,‘骑驴看唱本’。”话音刚落,一向谦虚的爸爸就大声说:“走着瞧!这题对我来说就是‘孔夫子教三字经——大材小用’嘛!”一句话,把我们都逗乐了。
妈妈笑出了眼泪,掏出手绢擦了擦,争着说:“该我了,‘愚公的住处’。”沉默片刻,姥爷回答:“开门见山!”“完全正确!”妈妈高兴的说。
这时,爸爸站起来,摇着纸扇,度着方步。悠然的走到我们面前,一字一顿的说:“‘蚊子嚷着吃老虎’。”“好大的口气!”我应声回答。爸爸摸了摸我的头,兴奋的说:“不错嘛,继续努力。”还没等我享受一下表扬,妈妈就接着对我说:“你可别‘关起门来做皇帝’,还‘晾衣杆够月亮——差得远呢’!”一句幽默的话,让我们笑的前仰后合。
“注意听!”老教育工作者——姥爷终于闪亮登场了。
“‘大石头掉进深海里’,请说一个和这句话相同意思的歇后语。”姥爷不愧是‘巴掌上长毛——老手’啊,果真出的题不是好应付的,怎么办呢?我跑到爸爸妈妈那里商量对策。过了许久,“报告姥爷,我们的答案是‘飞机上跳伞——一落千丈’。”“很好,很好,回答的完全正确!”姥爷郑重的说:“我宣布,阳阳获得本次家庭歇后语比赛的第一名,口头嘉奖一次!”
其实,我迷上收集歇后语,还有一段来历呢!
记得那一次,我去大舅公家玩。老远,我就听见大舅公即将高考的小儿子一字一顿地读课文,接着便是大舅公的训斥声:“你这家伙,读起书来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怎么搞的,重读!”我暗暗地一笑,很快来到了大舅公家里。大舅公的小儿子没读一会儿,又可怜巴巴地望着大舅公,可怜巴巴地说:“爸,让我看会儿电视行吗?我读了这么久了。”大舅公皱了皱眉头,看了一眼表,大声喝斥道:“你这小子,才读十分钟就想溜,你还真是猴子的屁股?坐不住啊!”这时,大舅公望见了站在一旁的我,叹了口气,挥挥手叫儿子出去休息。我不住地笑着说:“哈,大舅公,你还真幽默哩!用这么多的?什么来着?”大舅公说:“你说歇后语?唉,我这儿子不真气,老师叫读书,他冒充我签个‘已读’,你说说,这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吗?……”我没太在意大舅公谈论他的儿子的情况,却因此对歇后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为此查阅了很多资料。明白了歇后语,又名缩脚语,是流行于民间的俗语之一,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一类是运用各种故事;一类是运用谐音的方法使歇后语一语双关。歇后语有很多好处:它不像名言、哲理那么深奥,它可以使枯涩的语言变得通俗易懂,贴切传神、生动形象,增添语言魅力。
我为了收集歇后语,特地买了一个小本子,专门记录歇后语。记得有一次。楼上的王阿姨与妈妈谈话,有说有笑。王阿姨面露不满地说:“我的那个下属,昨天被提拔成了营销部经理,高我一级,现在可好,整天飞扬跋扈的,还真是公鸡尾巴?翘得高。”王阿姨顿了顿,又说:“恶人有恶报,今天,他公报私仇,被检举了,他现在可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儿咯!”正专心致志做作业的我,一听到歇后语,立刻捧起小本子,飞快地冲到门口,一边记一边念:“公鸡尾巴?翘得高,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害得人家王阿姨怪不好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