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水浒传的歇后语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洒”是元时关西方言“洒家”的略语,意思就是“咱”。宋元时关西一带人自称为洒家,实际上是地方方言。
《水浒传》第二回鲁提辖首次亮相,说:“洒家是经略府提辖,姓鲁,讳个达字。”这个时候,鲁达还是提辖,还没有出家。他是打死了镇关西才跑去五台山出家当和尚的。
青面兽杨志,可谓是梁山好汉中真正的名门之后、将门虎子,是金刀老令公杨继业的嫡孙,也是开口闭口自称洒家。杨志介绍自己说:“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
由此可见,鲁智深是关西人,常自称洒家,杨志也是关西人,所以才也这样自称。而且鲁达出家并非真心向佛,不过是为避一时危难,出家后照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刀杀人,故也不自称贫僧、老纳等语,而是仍沿称“洒家”。
知识链接
鲁智深杀人无数,却闻潮信而圆寂,鲁智深真有佛性吗?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写宋江军士生擒方腊后,鸣金收兵,前往杭州,屯兵六和塔,诸将都在六和寺安歇。夜晚钱塘潮水涌入,滚滚大浪由远及近,犹如千军万马风驰电掣而来。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知道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又要开战了,于是跳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但听完众僧解释乃是潮信之后,他忽然想起其师父智真长老曾嘱咐他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逢夏而擒,指鲁达在万松林活捉夏侯成;遇腊而执,指生擒方腊;如今听到潮信二字,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陈建山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文教服务中心 福建 莆田 351146)
关键词:《水浒传》;豪侠;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水浒传》作为一部经典的侠义小说。是最能体现“侠”文化的一部作品,其最大的特点是塑造了“豪侠”,突出了体现了“侠”的豪气、豪量、豪情的一面,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关于“豪侠”,明人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中就有介绍:“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江湖豪客传》”,这里的《江湖豪客传》指的就是《水浒传》。还有些学者认为“《水浒传》实质描写所有英雄是一群豪侠,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市民暴动’,实际上是一个武装的绿林豪侠集团”。总的来说,《水浒传》确实所歌颂的是豪侠精神。
一、《水浒传》中豪侠的特点
(一)豪气
《辞源》释:“侠,旧时指打抱不平,见义勇为的人”。《水浒传》所体现的正是这类形象,且他们均“大力大贤”,并终结成“大伙”,因而可称为“豪侠”。豪气就是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不向恶势力退缩,所表现出来的正义感。作为一名豪侠肯定有敏捷的身手,行走江湖靠的是绝世的武功。武功是一个侠客行走江湖最基本的生存手段,尤其是武松打虎的那一段可以充分体现出他武功的高强:“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血来。”,“半歇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当一个锦皮袋。” 文章只用“揪”、“扶”、“打”、“踢”寥寥几字勾勒出一个武功高强的英雄形象,突出表现了武松的神力和勇武。总之,武松与老虎相搏斗的描绘,表现了武松豪侠尚气的勇武精神。
(二)豪量
水浒英雄不仅武功高强,力量大,而且心胸宽广。量度大也是水浒英雄内在的人格魅力之一。宋江就是其代表,慷慨解囊解救下层贫穷老百姓,不计较个人得失,例如第二十回里,他一听说阎婆有难,当即写贴让阎婆去支取棺材,又另付十两银子做送葬费,第二十一回叙述他赍助唐牛儿,许给卖汤药的王公一具棺材及送终之资,宋江对下层人民不仅有仁义之心,而且广交江湖好汉疏财仗义,在清风寨他厚待花荣手下,在江州牢城营买上买下,自管营至囚徒,无不欢喜他。正是因为他所到之处,对达官贵人和老百姓一视同仁,才赢得在江湖上有最响亮的名气――及时雨,令天下豪杰倾心向往,遇难时投奔他。从小说中看出宋江就是气度大,主要体现在花钱的本事高,济救别人于危难中。豪侠强调的是豪情,更重视友情,对金钱的态度是冷淡的,一切功名利禄乃身外之物。仗义疏财是梁山英雄豪爽性格的表现之一。这是他们的最大特点之一,也是梁山英雄的群体特征,也是他聚集在一起的凝聚力,他们对财富的态度是大同小异。
(三)豪情
古往今来,各类武侠小说描写侠客的类型都是彪形大汉,武功了得,给人们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而《水浒传》的阳刚之美体现在梁山好汉的硬汉气质上。梁山好汉是一伙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容易冲动的烈性汉子,不受节制,拿得起也放得下,能担当重任的男子汉。虽然梁山一百零八人个性气质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来说无疑属于典型的豪放派、硬汉型。心胸宽广,豪爽大度。晁盖、吴用、刘唐等人劫了杨志押送的生辰纲,致使杨志被朝廷追捕,流浪江湖,后来欢聚一堂,重叙旧事,开怀大笑,以前所有仇冤全丢到九霄云外。宽广的胸怀、豪放的性情令人倾倒,令人羡慕,充分显露了男人的气质美。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主要通过不同的人物的个性生命描写,对众多豪侠的行为给予歌颂,不仅形象地体现了不同类型豪侠的共同个性和精神面貌,而且造就了豪侠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水浒传》中豪侠的审美特征
豪是直白的语言,外加爽快的性格。假如再置得好酒,那就是典型的水浒豪侠了,古人对豪放之情是摧崇向往的,如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抒发了曹操晚年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和壮志未泯的豪情。这是古人对豪放之情摧崇向往的经典例证,《水浒传》对豪放之情也是摧崇向往的,群侠在对豪侠的追逐逐渐形成了极具个性的审美特征。
(一)类似神话的传奇美
在《水浒传》中,作者把人物的传奇性和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巧妙结合在一起。就是说,这些英雄好汉既是日常生活中不大可能见到的,但在小说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又是合情合理、并且塑造的形象是逼真,可信的。小说中塑造的人物性格波动性很大的。前后变化判若两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林冲。他初出场时,因为顾恋家庭,处事十分谨慎,面对高衙内调戏其妻采取忍让的态度,当鲁智深追问为何不教训高衙内是,林冲反而自我安慰:“高衙内不认识我妻。”当高俅设计迫害时,还虚里糊涂的认为自己真的犯罪,面对朋友陆虞侯的出卖,也一忍再忍,要不是鲁智深搭救,连小命都搭上了。但是,林冲愤怒最后终于爆发,在草料场杀了陆虞侯,报了自己被害之仇。通过夸张渲染,英雄就显得“神”和“奇”了,又通过的写实的手法,把英雄从“神”的高位上拉回到现实的人间,英雄就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神”,而是可感可触的“人”,即英雄人物既具有超人的力与勇,又有常人的情感、思想和心理活动。使小说具有传奇性;使人物形象具有“真实性”。就使英雄故事的传奇性和人物性格的真实性、世俗性达到了较好的统一。奇而不荒诞,真而不泥实。
(二)行侠仗义的激情美
最能体现行侠仗义激情美的是杀人如砍瓜切菜的场面,如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中这样描写:
“楼上石秀只就一声和里,掣出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石秀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
通过对石秀几个异常敏捷动作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内心的复杂活动,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虽无静止的心理描写,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兽的观念。还有李逵在江州抢劫法场的时候,抡两把板斧,一味地砍下来,只顾砍人,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江边的百姓撞到的都被他砍下江里去。晁盖叫到,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书上写到,李逵哪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砍下去。杀人就象快刀砍乱麻,这也从反面衬托李逵的武功高强。小说中杀人的场面主要借助夸张的手段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杀人如如砍瓜切菜的激情。
(三)天真拙朴的单纯美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程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培养学习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才会开得更加娇艳。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①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②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有效的交流方式;
③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④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二)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心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设想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教师个人主页分别建立了各部名著的研读网页。
如建立《三国演义》研读网页,内容可包括:《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全文,专家研究三国的论文,网上有关三国的精彩帖子,三国军事、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有关三国的壁纸、连环画、动画,相关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
又如建立《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可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年画、漫画,精选网友关于水浒诸方面的帖子,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
建立名著研读网站,可极大地增强学习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内容,以案例形式表现出来的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习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显的,也是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我们相信,“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2000年11月14日)教基[2000]35号]
前言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http://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
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者,一些初中生、高中升哪怕是大学生都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对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过高要求了,但是四大名著作为注音版的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中学、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
二、深入控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
三、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位作品文化的意蕴
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泛着人文素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我在学校蹲点时,常跟踪高年级班级进行听课,高年级教材《景阳岗》一文讲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学完课文后,学生意犹未尽,结合学生特点,老师确定了“走进水浒”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研究的主题,下面是一组选题:《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由个人或分小组研究讨论。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然后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水浒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三国演义》是同学们喜欢看的一部影片,电视中那错综复杂的人物情感,那明争暗斗的唇舌交锋,刀光血影的打斗场面,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每提到三国或水浒,同学们就会兴致勃发。教学《赤壁之战》时,老师就告诉学生,这篇课文让学生自己讲大败曹军赤壁的故事,同学们很感兴趣。课前,老师把
转贴于 http://
一些资料粘贴在学习栏里,把学习目标写在黑板上,特别强调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谁发现的多,谁的思维最敏捷,谁就是本课的值堂老师。
这下,同学们可忙坏了,有的同学查http://资料圈圈点点,在文中旁注,有的同学借光盘来重温刀光剑影沙场,“能发现多少就说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谁思维敏捷”,具有挑战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争做值堂老师”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加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那一刻,老师真的激动不已,就连我也一起融进了那热烈互动的气氛中。
上课了,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几十双渴求的眼睛看着老师,老师微笑着不吭声,走到最后一排端端正正地坐在位置上。反应敏捷的班长苏浩阳立即跑到讲台上,扶了扶红领巾,模仿老师的口气大声说:“上课”。同学们有礼貌地站起来向教师问好,随后轻微地“嘘”了声,他们知道本课的值堂老师便是苏浩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