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谜语吧,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表现。� 曹操抬头看蓝空,见燕、雁纷纷往南飞,感叹不已。他忽然心血来潮,想以鸟雀为题,出个字谜考考两个儿子的才学。
能诗善文的`曹操,捋须沉吟了一会,旋即挥手指天,吟子四句:
一对候鸟秋空飞,公的瘦来母的肥。
一年四季来一次,月月见人啼三啼。
弱冠之年的曹丕,苦思冥想良久,也不了。文思聪敏,才高八斗的小曹植,只琢磨了片刻,便破了此谜。
曹操听后大喜,从此对他十分宠爱,并一度欲立曹植为太子。
您能猜出这四句诗暗含一个什么字吗?
谜底“八”字。
一年春天,一位土财主望成龙,慕名请蒲松龄教家馆。
不到三个月,蒲松龄拱手告辞说:“令郎学有成就,老夫要另谋去处。”
财主一听十分高兴,忙设宴为先生饯行。 酒过三巡,财主笑问:“吾儿的`文章如何?”蒲松龄回答:“高山响鼓,闻声百里。”
财主大悦,捋须又问:“吾儿在易、礼、诗诸方面必通了吧?”
蒲松龄诙谐一笑,接应:“八窍已通七窍,八窍已通七窍。”说罢说声“多谢”。便挑起书箱启程了。
蒲松龄前脚刚走,财主后脚赶到衙门,将这喜讯告诉当师爷的胞弟,要其为侄儿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先捞个“秀才”当当。 那师爷听罢叙述,哭笑不得,说:“大哥,你让那教书匠戏弄了。”接着解释了一番。
财主一听,气得直骂儿子:“蠢猪!”
你知道蒲松龄话是何含义?
谜底:“高山响鼓,闻声百里。乃“不通!不通!”“八窍已通七窍“则为“一窍不通。
从前有位教书先生,自命不凡,一贯瞧不起平民百姓。
一天,他去拜访远乡的员外。丫环开门见是个老夫子,便有礼貌地问:“请问先生高姓? 找我家老爷有何贵干?”
先生傲气十足,故意卖弄地吟道:“老夫本姓‘十字路口,嫦娥路边走’。”聪明的`丫环立即明白过来,笑了笑说:“啊,先生姓胡。”
丫环心想,你存心要难倒我,我也要难倒你。于是她笑着说:“也请先生猜一猜我姓什么,猜对了就让你进去见我家老爷,猜不对就别想进门。你听着,一点一画,二点又一画,目字少一画,上字无下画,己字画三画。”哪知道先生想了老半天,也未能猜出丫环出的谜,羞得无地自容,只好惭愧地溜走了。
请您猜猜丫环姓啥?
谜底:姓“龙”(龍)。
谜语是以某一事物或词语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为谜面,供人猜射的文字游戏,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英汉谜语产生于各自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因此自然而然地带有各自语言和文化的烙印,从而使英汉谜语存在着不少差异。
明朝著名才子唐伯虎和祝枝山是莫逆之交,常在一起吟诗作对,颇有情趣。
一年清明之前,唐伯虎去杭州拜访祝枝山。一见面,唐伯虎就迫不及待地说:“祝兄,快拿‘草木之人’来。”才思敏捷的祝枝山一下子就知道他要什么。
第二天,唐伯虎向祝枝山要东西,说:“我要‘帝有臣无,帅有将无。’”祝枝山笑着说:“是不是‘市有集无,师有徒无’?”
说完便叫书童去取,结果书童取来的正是此物。
聪明的读者,你知道唐伯虎和祝枝山二人所说的是何物吗?
谜底:巾。
16岁的穷书生解缙,考中全县头名秀才以后的第二年,他满载父老乡亲的`重托,自己挑着书箱,翻山涉溪,去省府南昌城参加选拔举人乡试。
一日,解缙来到一处三岔路口,不知该往哪条路走才是去南昌的方向,心中十分焦急.正巧,有一位牧童骑着水牛,横吹短笛,缓缓而来。解缙连忙放下肩上的书箱担子,迎上前施了个拱手礼,然后问:“请问这位小弟弟,上南昌城该走哪条路?”
那牧童见这位书生哥哥懂礼貌,心里很高兴,心想:“不知他学问如何,待我试一试!”于是,翻身下牛,不声不响地走到一块大石头的后面,伸了伸头。
解缙一看,心领神会,连声说:“谢谢小弟指路之恩!”说罢又深施一礼,然后重又挑起书箱,朝牧童的方向走去。
你知道解缙走了哪条路吗?
谜底:“石”出头为“右”,解缙走了右边那条路。
有一年春天,江南才子祝枝山在家里宴请朋友,原来他想邀请朋友们前来观赏他家后花园里的牡丹花。园子里开满了牡丹,五彩缤纷,雍容华贵,艳丽芬芳,令宾朋陶醉。
席后,大家一边饮茶,一边高谈阔论,谈论最多的自然是牡丹花,祝枝山提议大家各抒己见,评出牡丹花中之魁。一时间,文朋诗友雅兴大发,有的说姚�
这时,唐伯虎说:“依晚生看来,园中牡丹,百无一是!”此言一出,满座皆惊,想不到这位诗画大师对满园多姿多彩的牡丹花竟全盘否定,无一看得上眼,有点令人失望。
祝枝山明白唐伯虎的话,随口附和说:“贤弟说得对,自无一是,自无一是!”众人以为这是祝枝山自找台阶收场的话,岂料,一位文人点破了唐伯虎和祝枝山的话。原来二人所说:“百无一是”“自无一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肯定了牡丹是花中之魁。众人恍然大悟。
字谜:“白”字。
明朝年间,广州城西街口有家夫妻小酒店,虽是陈年佳酿,酒味醇厚,无奈店面不惹眼,加之两口子不擅长以花言巧语招徕顾客,因此,生意一直十分冷淡。
这年,有位叫伦文叙的`才子,乘船来广州府参加科举考试,路过夫妻店小歇。他为了解乏,要了二两酒,喝后连声夸赞道:“入口醇正甘冽,下肚绵柔回甜,余香悠悠,果然好酒!”
伦才子赞罢,见店老板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大惑不解,于是问了原委。伦文叙听罢笑道:“老板无须犯愁,我有办法使你的生意兴隆起来!”说罢,要酒店老板取来文房四宝,写了一首诗贴在店家门口,诗曰:
一轮明月挂天边, 淑女才子并蒂莲。 碧波池畔酉时会, 细读诗书不用言
嗜酒者以文人墨客居多,路过此处一看,便纷纷进店喝酒,从此这家夫妻店生意兴隆了起来。
原来,这首诗每句为一字谜,合起来是句广告词,你能猜出来吗?
谜底:有、好、酒、卖。
晚饭后兄弟四人在厅里歇息,老大说,咱们猜谜语吧。我先出一个,是个字谜,“春雨连绵妻独宿”,老三说,我猜着了,老四说,我也猜出了。可是老二怎么想都猜不出,心里想,“妻独宿”,丈夫呢?怎么不回家呢?“春雨连绵”,在外地上班回不来?不对,开车回来呀!我就是开车回来的……哦,那是沒丈夫,那不是寡妇么?寡妇门前是非多……对了“寡"字怎么写呀……便问老大说,“是不是大哥出的。谜语,谜底字太深,我不认识,要不怎么也猜不出呢?”老大说,“是啊,要不你怎么是‘老二’呢!”老三和老四也都分别伸出俩个手指头,笑着说,真的是“二”啊!老二对老三老四说,快告诉哥哥,到底是什么字?于是老三和老四分别伸出一个手指头,老二便生了气,以为还是说他“二”呢。不再理他们,闷头想谜语,想自己出个难住他们,可是怎么也想不出好谜语来。他有个毛病,一着急便有尿,于是便想去撒尿。他向院子里的厕所跑去。院子里埋着一个木头桩子,他只顾想谜语,一不注意,一头撞在木桩上,把头撞了一个包,这一撞,头脑便请醒了。结果解完手,回来便有了一个谜语。心里想,还是挨撞好,撞聪明了……回到厅里和兄弟仨个说,我出个谜语,你们若猜不出来就算打平了,“一去沒看见,碰到了;回来看见了,沒碰着”打一物。兄弟仨个怎么也猜不着,说是什么都不对。央求着说,到底是什么?老二说,就是院子里的木头桩子……哥仨个见老二额头上有个包,才恍然大悟,这算个什么谜语呀……
哥几个心里说,原来他们全都很“二”啊!
隋朝的侯白幽默诙谐,大家常被他逗得捧腹大笑。他说的谜语,妙趣横生,余味无穷。
一天,侯白和一帮文人学士碰到一起,大家要猜谜助酒兴,并规定:“必须是实物,不得虚解惑众。如果解释清楚却并无此物,那就应当受罚。”只见满肚谜语的`侯白,略一思索便笑嘻嘻地说:“有个东西,背和屋一般大,肚和车横轴一般大,口和小酒杯一般大。打一物。”
刚说完,大家就叽叽喳喳地议论开来:天下哪有这种东西,口像小酒杯那么大,背像房子那么大,一定没有此物,侯学士该罚。
侯白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站起身,领大家到院子里,指着屋檐下的小燕子窝说:“就是它,你们看像不像?”众人大笑不已。
侯白用谜语开起玩笑来,有时也令人啼笑皆非。据说,侯白同大臣杨素很有交情。侯白机智善辩,杨素常与他一起说笑逗乐。
有一天,杨素同大臣牛弘退朝回来,在路上碰到了侯白。
侯白眼珠一转便装模作样地对他们二位说:“日之夕矣!”
牛弘一愣,不知何意,杨素却听出来了,对侯白说:“你这个人呀,什么时候也改不了戏谑别人的脾气。”
原来《诗经》中有这么两句话:“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侯白说的“日之夕矣”,隐含“牛羊下来”,是在戏称牛弘、杨素为“牛、羊(杨)”退朝下来。
有一天,梁山伯到祝家庄去探望他的同窗好友祝英台。一路上花红柳绿,风景如画。梁山伯欣赏着美景,不觉走到了一个三岔路口。
这一下,梁山伯不知该走哪条路才好。忽然,他发现不远处有一位老伯正靠在路口的一块大石头下休息。于是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伯作揖问道:“老人家,请问往祝家庄怎么走?”老伯一看,是个书生,也不答话,却绕到大石头后面,伸出头来,看着梁山伯直笑。然后老伯拍拍身上的土,朝着梁山伯刚才过来的路走了。
这下可把梁山伯给弄蒙了。这位老伯既不指路,也不答话,却绕到石头后面,伸出头来,看着我直笑,真可气。但梁山伯又一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把刚才的情景又仔细地琢磨了一遍,不觉脱口而出:“原来如此!”
于是他按照老伯给他指引的方向,向祝家庄走去。
你能猜出梁山伯走的是哪条路吗?
谜底:原来,老伯设了个谜让梁山伯猜,谜底就是梁山伯要打听的`路。老人绕到石头后面,伸出头来,意思是“石头”的“石”字,再“出头”,不就是“右”吗?所以梁山伯选择了右边的那条道,直奔祝家庄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