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讲成语故事【14篇】

每个成语都有它的出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这些成语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古代成语故事 篇1

天竺国下郡的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孙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时却被人偷了。八戒说:“定是这伙铁匠偷的!快拿出来!略迟了些儿,就都打死!”铁匠们说:“我们连日辛苦,夜间睡着,到了天明起来,就不见了。而且我们是凡人,怎么拿得动?希望爷爷饶命!”国王说:“这城里军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师再思。”行者道:“不用再思,也不须赖铁匠。我只问殿下:你这城池四面,可有什么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头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说洞内有仙,有人说有妖。我们不知到底是什么。”……孙悟空三人经过苦战,收降了九头狮子精,夺回了兵器。

国王大开素宴答谢唐僧一行,又将狮子肉分与百姓瞻仰。王子说:“感谢神僧施展法力,扫荡了妖邪,除了后患,现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河清海晏”指黄河水清了,大海平静了,比喻天下太平。

(《西游记》第九十回)

成语故事 篇2

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 篇3

乐不可支

汉朝时期,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以后,西蜀公孙述在成都称帝,刘秀命张堪跟着大司马吴汉带兵讨伐公孙述。刘秀的部队后援紧缺,到达蜀国时粮草只够七天的了,大司马吴汉眼见形势紧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张堪这时侯给吴汉献计擒贼先擒王,建议派出一个小分队将公孙述引蛇出洞,然后再对其进行攻击。吴汉依计行事,公孙述果然中计出城应战,最终被吴汉的士兵们杀死了,就这样成都被刘秀的部队攻了下来。吴汉跟张堪进入成都后,对百姓们秋毫无犯,对各级官员都进行了安抚,将太守的职责认真履行到位,成都的局势很快便安定了下来。没过多久,匈奴的骑兵侵犯渔阳,朝廷任张堪为骑都尉前去平定。匈奴的部队很快被张堪打败了,张堪把渔阳收复后带着军民们开垦了八千多公顷的田地,百姓们的生活很快就开始富足起来。大家特意编了一首歌谣来称赞他:“农村百业兴旺,田野硕果累累。张堪为政清廉,百姓乐不可支。”刘秀听说张堪的事迹后非常感动,麾下有这样才高八斗的能人也十分开心,于是他决定把张堪调到朝廷来效力,但是这时侯张堪却因病逝世了。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 篇4

励精图治

西汉时期,霍光手中握着朝廷的重权,趾高气扬的他把年纪轻轻的刘询立为皇帝,把自已的亲朋好友都弄进朝廷并委以重任,并把跟他有意见的大臣们百般刁难。这样一来,霍氏家族的人都成了达官贵人,形成了霍氏集团。由于霍光的小女儿还没有弄进朝廷,霍光的妻子买通医官淳于衍将许皇后给毒死了。霍光知道这件事后隐瞒事实使汉宣帝不知其里,霍光死后魏相议汉宣帝将朝廷的大权收回来。收回大权后淳于衍毒死许皇后的案情被查出来,汉宣帝听取魏相的意见把霍氏家族成员的职务全部免掉了。霍光的小女儿因此非常害怕,她对魏相是恨之入骨,霍氏集团想假借皇太后的名义把魏相杀掉。汉宣帝知道后气得怒发冲冠,将霍氏家族满门抄斩,以绝后患。汉宣帝做完这件事情后国家政事都亲自处理,明察秋毫,励精图治。他对官员的考核十分严格,在魏相的辅佐下官员们各司其职,汉宣帝对魏相信任有加,在这种情形下国家逐渐繁荣昌盛,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经典成语故事:螳螂捕蝉 篇5

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明白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 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明白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明白榆树下头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明白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

寓意启示:目光短浅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后面隐藏着的危险。

成语故事 篇6

【把墙上的弓在酒杯里的影子当做一条蛇。比喻由疑心引起恐惧。例:他上过这次当以后,就杯弓蛇影,对谁都不相信了。】

从前有一个叫乐广的人。有一次,他请一位好朋友来家中喝酒。可是这位朋友酒喝得很少,好像有什么心事,不一会,便告别回家了。

这个朋友回家以后,就生病了。看了医生,吃了药,都没有用。乐广听到这个消息,就去看望这个朋友,问他怎么会生病的。朋友吞吞吐吐地说﹔”那天在你家喝酒的时候,我彷佛看见酒杯里有一条小蛇在动,我喝了那杯酒,心里非常害怕回到家里就得病了。

乐广听了,感到很奇怪。他回到家中,检查了原来喝酒的地方,发现墙上挂着一把弓,那弓的影子落在杯子里,看上去就像一条小蛇。于是他又把那位朋友请来,当场作了试验给他看,那位朋友恍然大悟,病也就痊愈。

草木皆兵 篇7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fú)坚统一北方后,强征北方各族人民,组成八十七万大军南下,想一举灭掉东晋。苻坚先派他弟弟苻融率军二十五万为先锋,从长安向东进发。九月苻坚亲率大军进驻项城,并下令先锋军向东晋在淝水西岸的重镇寿阳展开进攻。

东晋遂派谢玄等统率八万将士迎战苻坚;另派水军五千增援寿阳。可惜寿阳失守,水军部队只得在离洛涧二十里处驻扎下来。苻坚得知秦军攻下寿阳,便把大军留在项城,只率八千轻兵赶至寿阳。他自以为胜利在望,便派朱序去劝晋军投降。但朱序却将秦军虚实告知晋军。晋军将领谢玄根据朱序所报部署,突袭驻在洛涧的秦军前哨阵地,歼灭秦军万余人;接着晋主力挺进至淝水东岸,与秦军对峙于淝水。苻坚登上寿阳(今安徽寿县)城楼,见晋军阵营严整,又远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军,心中畏惧。

当时秦军贴水布阵,谢玄要求秦军稍退,让晋军渡过淝水进行决战。苻坚以为可以乘晋军半渡时进行偷袭,便一口应允。岂料秦军皆是强征得来的乌合之众,人心浮动,将士厌战,加上从前的晋军降将朱序乘机高呼:“秦军败了。”于是秦军一退而不可复止,东晋军队乘胜追击,大败秦军。苻坚在逃跑途中,听到风声鹤唳(lì),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战争结果,晋军以少胜多,前秦政权很快瓦解,东晋得于偏安江左。

人们常在成语“草木皆兵”前面加上“风声鹤唳”四个字,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中国成语故事 篇8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成语故事 篇9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这块壁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 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壁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臣和姬妾们传看。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怒发冲冠的意思是: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成语典故 篇10

鲁国有一位国君,想让孔子来担任自已国家的司寇(一种职位),便去征求左史官左丘明的意见。

国君说:“哈哈我想叫孔子来担任司寇,你意下如何?”

左史管说道:啊!我看这事不太好办哪!”

国君问道,哦!怎么个不好办啊

“大王,孔子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哪!圣人是什么概念那和神仙没什公区别呀!那假如要圣人当官,其他人怎么敢和他做同事呢!”

“大王!我给您讲个故事吧!”

周朝时有个农夫好逸恶劳,平日里总喜欢胡思乱想。

一天他在树下做了一个梦,梦中自己穿了一件狐袍走在大街上。

旁人羡慕不已,议论纷纷。

“哇!好美的狐皮太衣,瞧瞧这毛色!”

“对呀!这皮衣穿起来多上档次,完全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农夫醒来后发现是场梦,便自言自语道“唉!原来我又在做白日梦,不过我要是真能有件狐皮该多好啊1可惜皮大衣太贵了!村子东边的树林里不是有一只白狐经常出没吗?我何不去向它借一张狐皮来缝制一件狐袍呢!"

于是,他找到狐狸:

“狐狸老兄,能把你的皮送给我吗?”

狐狸听后,一溜烟跑开了。

“村子西边的草场上不是有群羊吗?我何不去向它们要几斤肉吃,哈哈!我真是天才”农夫又有了主意。

于是农夫又来到羊群,

“羊兄弟!我好饿啊!你们能不能把肉割下来一些给我吃!”

羊群听到农夫的话后,也都跑开了。

“大王!那个农夫之所以一无所获,原因在于他找错了对象。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会因此而辞官的人商议,这和农夫在与狐谋皮、与羊要肉有何不同呢!”

“哦!有道理呀!”

成语的故事 篇11

古人所说的"杯酒"就是喝酒,"释"就是放弃、丢掉或解除的意思。"杯酒释兵权"就是说喝酒的时候放弃、丢掉、解除了兵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唐朝末年,爆发了一次规模很大的黄巢农民大起义,唐朝统治者为了镇压农民大起义,命令各地军事将领和地主武装与农民军作战。在农民起义被镇压之后,全国形成了军阀混战、封建割据的局面。在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朱温建立的梁、李存勖建立的唐、石敬瑭建立的晋、刘知远建立的汉和郭威建立的周这五个先后更替的朝代,史称"五代",与南方所建的十个割据政权合称"五代十国"。

周代的第二位皇帝柴荣是很有作为的国君,他一系列革新措施,大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不幸的是他过早去世了,皇位由他的7岁的幼子柴宗训继承。

柴荣临死前,提拔赵匡胤为最高军事将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利用他手中的兵权,在960年的正月,经过周密的布置,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赵匡胤也就成了北宋的开国皇帝,尊称他为宋太祖。

宋太祖连年向南方的割据政权发动进攻,取得很大的胜利。但同时他一直思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自己是利用手中的兵权夺取周的政权的,现在自己手下有些将领拥有很大的兵权,万一他们也像自己一样发动兵变,自己建立的宋朝不就完了吗?宋太祖就决定以满足下属将领的物质欲望为手段,和气地解除他们手中的兵权。

在宋太祖做皇帝的第二年(961年),在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准备了丰盛的筵席,宴请石守信等几位握有重大兵权的高级将领。当他们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宋太祖对他们说:"我现在没有一个晚上睡得安稳。要是有人也像我一样,被部下黄袍加身(即被拥立为皇帝),那结果会怎么样呢?"在座的将领们吓得满身大汗,急忙请求宋太祖给他们指出一条出路。于是宋太祖说:"你们如果放弃兵权,多买些好地、好房,替儿孙多置备产业,自己饮酒作乐一辈子,我们不是能相安无事了吗?"将领们连连称是。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就向宋太祖上表称病,请求解除兵权。宋太祖则给了他们许多金银财物,并给他们每人一个没有实权的荣誉头衔----节度使。

就这样,宋太祖解除了这些高级将领的兵权,加强了军权的集中,使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来历。

成语典故 篇12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成语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成语释义: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 篇13

礼贤下士

唐朝时期,为官清正廉洁的李勉在担任观察使时发现一位名叫王晬(zuì)的武官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于是便叫他去代理县令的职务,后来王晬受到达官贵人的诬蔑致使唐肃宗下诏书让王勉将王晬处死。李勉接到诏书后没有马上将王晬逮捕,他连夜给唐肃宗上奏章希望朝廷能够将王晬赦免。唐肃宗了解情况后将王晬的死罪免去了,但是李勉因为违背圣意被召回京都。李勉回京后向唐肃宗开诚布公地表明王晬这样刚正不阿的人正是现在朝廷需要的人才,唐肃宗对李勉的做法还是加以肯定的,于是让他担任太常少卿的职务,并任命王晬为县令。王晬任职不久果然因为清正廉明受到百姓们的拥戴,朝廷中人也觉得李勉是个懂得知人善任的人。李勉在担任节度使时了解到李巡与张参两人都是学富五车的人,便请他二人帮助自已办理公事,李勉对他二人一直都是以礼相待。李巡、张参二人去世后李勉还处处念想着他们。李勉为人处世的风格受到人们的推崇,无论是德高望重的人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他都一视同仁,“礼贤下士”便是后来的史学家们对李勉品格称赞的用语。

有关成语故事 篇14

鹤立鸡群

鹤代表高雅,鸡意谓平庸。鹤立鸡群,当然超乎脱俗了。这说的是晋代嵇绍的事。

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正面临“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

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模样,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

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

敌方的飞箭,像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

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

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

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