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成语故事大全【精彩5篇】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该页是可爱的编辑给大伙儿整理的有趣的成语故事大全【精彩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典成语故事 篇1

奋不顾身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闻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经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

有关成语故事 篇2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一统天下,就在于他能知人善任、采纳忠言。除了有张良、萧何、韩信“汉初三杰”的辅佐外,还得力于总在关键时刻履出奇计,化解危机的开国功臣陈平。

陈平是河南阳武县人,小时候家境十分穷困,和兄嫂住在一起。哥哥陈百在富家当佣工赚钱养家,陈平则醉心于黄老学说、治世之术,还经常到处游学。因他不事生产,嫂嫂对他非常嫌恶,并且还对邻人抱怨说:“有这么个只吃不做的小叔,倒不如没有的好。”陈百听到这些话,非常生气就把妻子赶出了家门。

陈平曾先后跟随过魏王和西楚霸王项羽,但因不受重用与信任而离开。后来陈平辗转来到修武,经由魏无知的引荐才投靠了刘邦。虽然在刘邦阵营里不乏聪明才智之人,但陈平奇计多且善于谋略应变的才能,不仅深得刘邦信任,也成为刘邦不可或缺的左右手。陈平跟随刘邦征战时,在紧要关头出了六次妙计,解除刘邦的困境,化危机为转机,实功不可没。

奇计一:捐金离间谋士钟离昧

奇计二:无中生有,逼走范增

奇计三:瞒天过海,荥阳突围

奇计四:韩信封王,借刀杀人

奇计五:请君入瓮,云梦擒韩信

奇计六:献美女图,白登解围

望梅止渴 篇3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yí)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梅子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经典成语故事 篇4

成语名称:天经地义

成语拼音:tiān jīng dì yì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主语、定语;指绝对正确。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经:规范;义:正理。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

成语来源: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成语造句:浩然《艳阳天》第95回:“不劳动不得食,这是新社会的章程,也是天经地义的道路。”

天经地义的成语故事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札,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释义“经”指常规,原则“义”指正理,准则。天经地义比喻正确的,不可改变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习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样,姬朝也有资格继位。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在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如何使用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淤吉、宋国的乐大心等。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赵鞅提出各诸候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天字开头的成语

天涯海角 天翻地覆 天罗地网 天花乱坠 天真烂漫 天女散花 天衣无缝 天经地义 天下无双 天之骄子

包含有天字的成语

无敌于天 挟天子以 以天下为 暗无天日 感戴二天 鸡犬升天 别有天地 囊血射天 贪天之功 天低吴楚

成语故事 篇5

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