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的成语【优秀4篇】

团结能让我们同心,有爱能让我们彼此相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该页是编辑给大伙儿收集的团结的成语【优秀4篇】,欢迎参考。

团结的成语范文 篇1

1、并肩作战:密切配合,一起打仗。比喻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2、同心合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3、朋心合力:朋:同。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4、吴越同舟: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5、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6、挑唆是非:挑唆:挑逗,引动。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

7、精诚团结:精诚:真诚。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8、一心一力:犹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9、众心成城:指万众一心,如坚固城堡。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10、铜壁铁墙:像铜铁筑成的墙壁一样。原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

11、同心协力: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12、群威群胆:形容大家团结一致英勇战斗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13、反间之计:间:离间。原意为利用敌人的间谍把假情况告知敌人使之失误的计策。后来指离间敌人内部,使之不团结的计策。

14、同舟共济:舟:船;济:渡,过渡。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15、成城断金:成城,团结得像城堡一样坚固;断金,力量大得能折断金属。指万众一心,力量无比强大。

16、一虎难敌众犬:一只凶猛的老虎也战胜不了众多只狗。比喻弱者只要团结起来就能战胜强者。

17、同舟而济:舟:船;济:渡,过渡。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18、相倚为强:互相倚靠帮助而强大。形容团结一致而有力量。

19、水清无鱼: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20、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

21、为渊驱鱼: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22、抱德炀和:抱:怀抱,引申为坚持;炀:熔化,引申为蕴育。坚持道德实质,蕴育和平气息。 指行仁政,搞团结。

23、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鱼赶进深潭,把雀赶到丛林。原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百姓逃到别国。现多比喻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24、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25、渊鱼丛雀:把鱼赶进深潭,把雀赶到丛林。原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百姓逃往别国。现也比喻把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方去。

26、举国一致:全国上下,团结一致。

27、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文:文德,指政治;武:武功,指军事;附众:使大家亲近;威:威服。旧指在政治上能团结部下,在军事上能威震敌人。

28、水至清则无鱼: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29、众心如城: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30、七支八搭:①随意瞎扯。②指不团结。

31、万人一心:一万人一条心。比喻众人团结一致。

32、党坚势盛:指团结紧、势力盛大。

33、铜墙铁壁:原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

34、协力同心: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35、政清人和:政治清明,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36、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37、铜城铁壁:原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同“铜墙铁壁”。

38、为丛驱雀:丛:丛林;驱:赶。把雀赶到丛林。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39、四分五裂: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40、同力协契:犹言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41、万众一心: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团结的成语范文 篇2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管理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这一理论在企业界实践的同时,已被逐步推广、应用到教育领域,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彼得•圣吉认为,要使传统组织变成学习型组织,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进行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彼得•圣吉将团队学习作为一项核心修炼,并指出: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团队学习具有令人吃惊的潜能,通过团队学习,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可以提高组织思考和行动的能力。由学习型组织理论得出,团队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单位,缺少了团队学习,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也就缺少基础。另外,团队学习也可以反过来增进个人的学习,促进更多的个人成为学习型个体。因为通过团队学习可以克服个人学习中的障碍,有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有助于个人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提高管理能力,并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2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与学”学习型团队的提出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有别于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它对听课学生和任课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在大学三年级以上才开设该门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公共英语的构词、句法和语态等基本知识之后,才可以开始词义更特定、句式结构更复杂,但语态却较为简单的专业英语学习。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是具有工商管理学科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及时掌握国内外工商管理学科及相关领域发展前沿的动态,具有优秀的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为了让师生都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笔者提出了在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构建“教与学”学习型团队的做法。这里的“教与学”学习型团队包括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两个层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组成的学习型团队为主体,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学主题,运用科学的团队学习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使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教学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教与学”学习型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求有思考性、主动性与合作性,通过教师团队的学习提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通过教师与学生团队的互动提高学生求真、求知、求新的能力。这两个层次的团队学习缺一不可,才能推动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师生个体、团队与组织的共同成长。

2.1教师学习型团队的构建

首先,教师团队成员的选择标准应当是具有共同的愿景,即愿意服务于工商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能为学生传授地道、规范的专业英语,有能力增强学生使用专业英语进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日常沟通的技能。其次,为保证教师学习型团队的规模适中和结构合理,其团队成员构成应当具有异质性,也就是依据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组建具有不同专业优势、不同功能的、体系完善的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师团队。因为工商管理专业英语覆盖了众多分支学科,如人力资源、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教师团队的异质性可以保证教师成员有效地分享各自的教学和科研优势资源。再有,教师团队的学习内容包括: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材的选定与编制、教学内容的确定、课程板块的衔接、教学评价的研究等等。教师团队共享工商管理专业英语课程资源,并共同轮流负责该门课程的教学。各成员分工负责自己最擅长的专业英语课程板块。

2.2学生学习型团队的构建学生的公共英语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到

工商管理专业英语的学习情况。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专业英语学习的成就感,让他们组建学习型团队,在团队成员的帮助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团队的组建以个人自由选择为主,每个团队3~8人为宜,多了会出现“搭便车”现象,少了无法集思广益。团队协调人的确定和形象识别系统的建立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教学内容和团队的学习兴趣选定各学生团队的学习主题,展开课堂内外的专题学习。目前信息化带来了大学课堂学习方式的创新,也就是由传统课堂向高效学堂的转型。在这种平台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专业领域,指导学生建立新的沟通机制并进行电子学习,包括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网上公开课等。学习型团队的活动采用课内教师引导、课外自我管理的方式,为了让大家分享到各团队的活动历程,每个学生团队都安排一位学生做记录员,并且在一定周期的团队学习之后进行成果展示,好的经验加以规范和推广,不好的成果成为管理的案例加以改进。成果展示的具体周期依专业主题的性质和教学的进度而定,通常在每一章的教学中穿插1~2个团队做相应的成果展示。最后还要制定学生团队的评价方案。

2.3以学生团队为主体,任课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在当今的高校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资源。工商管理专业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是一个个学生团队,任课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师生协同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用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的状态,阐述要讲解的专业主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遵循工商管理知识实践性强、案例多的特点,可辅之以鲜活的实践案例,激发学生探索、交流的欲望。接着,请负责相关主题的学生团队上台做展示。展示可以采用演讲、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内容围绕讲课主题,展示要体现出学生团队成员的共同协作与努力的结果。这期间的交流与讨论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最后,任课教师点评展示成果,点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教师团队学习中获得的相关专业知识、专业词汇和文化背景串联起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3结语

团结的成语范文 篇3

关键词:交际能力;小团体教学;汉语口语课堂

一、团体教学的规模特性

Robert M. Gagn′e、Leslie J.Briggs、Walter W. Wager(2000)所谈,团体教学的规模大小不一。团体成员多挂对教学设计具有特殊的意义。一般团体教学的规模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二人团体教学,属于个别指导(tutoring)的教学。

-第二种:是经常采用的小团体教学或小组教学(small group),每组的成员约三至八人,此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讨论,因而又称为交互式问答教学(interactive recitation)。在此种团体教学中,个人表现是由小组其他成员给予肯定或校正。

-第三种:是大团体教学,由十五人或更多的成员组成,在此种团体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演,当然亦可结合各种媒体进行。

-另一种是采用问答方式的大团体教学,通常是应用在语言课程上,有时也应用在其他科目。

教学团体的规模大小是决定学习环境的一项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态,有些可有效团体教学中获得,有些则在大团体中产生。由于学生察觉方式的差异,互动的形态可能会影响到学习结果。

二、小团体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 团体教学能增加互动性、交际性的操练

小团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互动方式,这种互动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更多的是生生之间的人际互动与交流,从而使教学成为主体的互动网络。小团体教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形式的语言输入,因为除了教师的输入以外,学生还可以从自己的小团体内成员那里接受语言输入。虽然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之间错误会影响到别人,但是Poter(1986)用实证数据证明学生的语言错误中只有3%源自其他同学的错误影响,所以小团体教学高度的互动性使之优势远大于弊端。

(二)小团体教学能增加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活动量。提高个体开口率

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老师讲学生听,每个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甚少。而小团体教学扩大了学生参与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扩大了交际空间,能使学生在口语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和使用目的语,增加学习者语言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三) 小团体教学能营造良好的语言交流氛围,降低学生的焦虑感

有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过重有关,毫无疑问,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小团体教学中,学生自由、平等地相互交流信息,没有独自回答时害怕出错的焦虑,特别是那些内向的学生,在小团体教学这种压力和焦虑感较低的氛围中,能更积极主动地与人交流。小团体教学也促进师生互动,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凝聚力。

(四)小团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积极性

与传统课堂机械模仿操练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不同,小团体教学的任务更加注重趣味化、真实性,而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再加上小团体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积极性。蒋以亮(1998)发现,从课上情况看,无论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小团体教学中学习热情都大为提高。

(五)小团体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质量,小团体教学为学生搭建出人际合作技能训练的舞台。活动中,学生相互影响、相互肩发、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切磋、共同参与,他们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三、联想应用

(一)实际课堂组织

1.越南顺化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的实际招考人数:

根据越南顺化大学招考人数的数据显示,越南顺化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每年学度招考人数预计100名,实际入学70~80名左右,分成两班,每一班大约35~40名。大部分学生是以英文参加高考,考上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学习中文,即从零起点开始学中文,剩下小小部分学生才是以中文参加高考,入学后就已经有所基本的程度了。但学习过程中,这两种学生也是同样一起上课,同样一种教材,导致班上有一种混淆情绪的感觉,因为从零开始学习的学生就感觉汉语很难,所有基本程度的学生又从头开学就感觉很烦,很浪费时间。

2.课堂教学布置

从来越南国立小、中、高以及大学等各等级学校,无论新还是旧的学校都是一种传统模式的教室,教室空间设计可以容纳40~50个人的标准,教堂布置也是从古至今的模式,一直来没有改变过。

3.课程时间:

根据中文系办公室所颁布的课程时间表,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对外汉语口语课程都是安排每周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教师依照学校所规定的教材与时间表进行教学活动。

(二)口语课堂讨论的应用模式

1.小团体区分:

分小团体可以依据多种原则和形式,但到底哪种形式最有效到目前还未有具体的定论。综合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需要确保以下分小团体的原则:

-小团体间同质,小团体内异质:即分小团体时要综合考虑小团体成员之间的语言水平、性格和性别差异。每个小团体都应该有语言水平高的和语言水平低的学生,以便于在活动中以强带弱,水平高的学生在讨论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会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各小团体成员的性格应有互补性,外向性成员对小团体的顺利进行可以起到推动作用。小团体成员的性别方面,要尽可能避免单一,因为不同性别的学习者在兴趣、学习生活经验方面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这样他们在小团体内就可能产生更多的信息差。

-自主结合与邻近原则:即在分小团体过程中,有的学生要求自主组合,对此教师应该加以指导,学生的自主结合应该有利于小团体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应该有利于小团体活动顺利开展;有时候教师也可以采取“邻近”的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座位,安排临近的学生组成一小团体,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课堂上大范围移动,节省部分时间,但是时间一长,这样分小团体也会显示出一些缺点。

根据 Robert M. Gagn′e、Leslie J.Briggs、Walter W. Wager(2000)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所指出团体教学的规模、吕必松(1993)的教学原则、越南顺化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的实际数据以及分小团体的基本原则等这几方面,进行搭配应用看看那一种团体教学模式比较适合运用。

这样第二种规模最符合于这种课堂教学,即分成小团体教学。依照实际班别人数35~40个人,我们可以分成5~6小团体,符合于每个小团体大约6~7个人。其中各小团体之间都有较平衡的汉语水平学生,让各小团体之间争论的水平差别不太大。

2. 话题选择

一般情况下,不是在口语课堂上教师才想出话题让学生讨论,这种工作已经在家就准备好了,或者在教材里面都已设计好了。话题选择,首先要考虑的是话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互动的积极性,因此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如果话题没什么意思,学生互动的积极性自然不高,也就达不到我们利用小团体教学方式的真正目的,如文化旅行、饮食、购物、家庭、经济、交通、卫生、亲人、朋友、爱好等等。

3.小团体成员分工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小团体内的积极性,要明确对小团体成员的分工。分工可以由小团体成员协商决定,也可由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而指定。每个小团体应有负责人,小团体内各成员需轮流发言、分享及表达意见,不鼓励一个人专著代表小团体内成员分享或者争论,因为口语课堂是培训全体学生,不是针对某一个人。

4.讨论实施

学生在小团体内根据所提的话题进行相互交换意见,共同讨论,筛选出来最精美、最正确的意见,学生可以使用任何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自由讨论。当讨论过程中出现障碍时,个小团体之间可以进行意义协商,或者利用询问教师、要求重复与确认等交际策略。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在外巡视,监控各小团体的情况,确保各小团体内的成员热心互动,鼓励学生用目的语进行讨论。对于那一个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小团体,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或帮助。

5.报告分享结果

教师控制讨论时间,时间一来,教师询问那一小团体志愿先分享,若没有的话才是依照循序报告。各小团体的代表向全班学生重点分享所讨论的结果。在这个阶段,其他学生要注意倾听,如有必要,可以要求其他小团体的成员对分享内容发表评论。教师也可以对各小团体讨论的情况和结果做简单的比较和评价。

6. 教师的作用

各小团体讨论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导与监控的这两个作用,教师应适时融入学生的小团体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倾听他们之间的交流。在某些小团体遇到障碍时,如学生遇有生词或很难找到要表达的句子或短语时,或者遇到小团体冷场时,教师应及时提供帮助。教师也可以随机对小团体中的任何一个成员进行提问,根据他的表现来评价其所在小团体的合作质量,这样可以保证人人参与,避免个别学生觉得无事可做的情况发生。

除了指导,教师也应对小团体讨论过程全程监控。监控有几个目的:促进各个小团体进行讨论,指导学生如何与小团体内其他成员交流,排除对小团体有障碍的因素;巡视和倾听小团体内成员的对话,记住小团体成员中表达较好的句子和有较严重的表达错误或不当的语句;注意并适当调控小团体成员对讨论活动的参与程度;提醒各小团体的时间限制。教师的监控能保证各小团体的积极讨论。

7. 各小团体分享内容后的评价、回馈与校正

传统教学的评价基本上用于区别胜利者和失败者,而用新的评价方式对小团体的成果进行评价,每个学生都可以体会到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不足之处,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虽然是小团体讨论,有对小团体的整体评价,但也应该针对每个学生单独进行评价。小团体评价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团体内评价,教师改变自己的角色,从教育者转变为设计者、参与者与评价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团体更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让学生在小团体中进行自评与互评,既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学生之间互评也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强调自我的反思,也即深层次的自我评价,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促进个人的发展。

教师对于学生回馈与校正的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小团体全部分享结果完成之后,教师需要在全班面前做一个全面的回馈分析,教师对学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给予肯定和赞扬,更重要的是指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的工作给予回馈,让每个学生都能及时了解到自己在小团体内的优点与不足。通过评价回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得到教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可使教学更有成效。另教师也不忘对某些学生有句型、句法、语音、姿势、音量、态度等等的错误,进行及时校正。

四、结论

小团体教学在外语教学界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广泛应用,其优势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在总体理论基础上,小团体教学法也可以适用于越南顺化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口语课堂教学讨论上,但是否高度发挥效果才是要谈的问题。

根据Robert M. Gagn′e、Leslie J.Briggs、Walter W. Wager(2000)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所指出团体教学的规模,这种教学法最适合人数为八到十五个人/一班,这样表示人数少,规模小,时间多,所以在小团体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各小团体全面控制、监督与协助,促进小团体内成员积极参与,有时间互动、热烈交换意见,各小团体之间有时间高度争论,避免偷懒,导致学习效果提高。

但对于越南顺化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的现实状况来讲,如果采用这种教学法就会受到很大的实际问题,影响到发挥效果的过程,最大影响的两个因素如下:

-人数:全班人数太多了,须要分成很多小团体(5-6小团体),每个小团体人数也是太多(6-7个人),这样导致教师给学生进行讨论活动时,无法全面控制、监督与协助。各小团体内成员意见交流、互动与语言交际能力都没有空间与时间发挥。

-时间:因上课时间有限,如果教师把话题讨论、报告分享内容、教师综合评量与回馈等每个部分都安排时间实施,这样每部分的时量不多,导致各团员没有时间互动,报告分享内容时简短无法完全表达意见,各小团体之间没有时间争论,教师没有时间全面评量与回馈等等,这样无法发挥学生的交际能力与开口率。

虽然如此,但这只是理论上主观判断而已,实际效果发挥如何,还是必要进入实际适用才可以结论。(作者单位:台湾中原大学应应用华语文学系)

指导教授:彭妮丝

参考文献

[1] 《教学设计原理》Robert M. Gagn′e、Leslie J.Briggs、Walter W. Wager 着;(陈正昌、陈秀碧、孙志麟、刘子键、郑明长、郭俊贤、樊雪春 合译),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

[2] 《教学原理》,李咏吟、单文经 着,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10。

[3] 《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吕必松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4]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李泉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刘颂浩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 《多媒体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

[7]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着,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8] 《任务型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4。

团结的成语范文 篇4

关键词: “团”句法语义

从句法平面来看,短语或句子是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的句法结构体。而词语与词语的组合,不仅是按照一定的句法组合方式组成具有句法关系的句法结构,而且要按照一定的语义搭配方式组成具有语义关系的语义结构。语法上进行语义分析,也就是对短语和句子内部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在量词“团”组合关系的基础上,对量词“团”的句法语义特点进行分析。

量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通常情况下,需与数词组合成数量短语,共同修饰其后的中心语,形成“数词+团+名词(形)”结构。

1.内部结构分析

1.1对中心语的选择。

量词的选择和运用主要受到中心语语义内涵的制约,同时,量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又会对中心语具有一定的反制约性,也即量词对中心语具有选择性。团的基本语义特征是[聚集]+[圆状],这一语义性质源于团自身的词义发展。发展为量词后,仍保留有圆状聚集的意义。一般情况下,凡符合这一性质的事物,都可接受量词团的选择。我们将与团搭配的词语分为五组,列举如下:

A.棉纱、纸、绳子、花

B.黑云、烟雾、火焰、水汽

C.思绪、正气、暖意、阴影、疑云、怒火、谜、希望、清冷、争议

D.人、人马、士兵

E.翠绿、和气、温柔、漆黑、混乱、糟、温馨、死寂、模糊

以上五类差异较大:A―D为名词类,其中,A类为具体、可见、易触摸、聚集、无序的“圆状”事物;B类为具体、可见、无序、不容易触摸到的“圆状”事物;C类为抽象、可感、不可见、难以触摸;D类为表人名词,具有群体特征;E类为形容词,无序、强调事物的整体特征。差异如此之大的五类为何都能接受团的选择呢?这需要从词义的引申扩展过程进行分析:

“团”是一个多义词,量词“团”的不同用法是由不同义项转化而来。如下图:

计量具体、可见、易触摸、圆状的事物(A)计量具体、可见、不容易触摸到的圆状事物(B)计量抽象、可感、不可见、难以触摸的圆状事物(C)修饰某些形容词,具有夸张性。(E)

由上图可以看出,“团”本义指圆形,是形容词,如:“团扇”,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意义发生变化,逐渐有了量词的用法。转化途径有三条:

一是从“聚集,集合”义产生“计量聚集的人”的用法。如:

(1)他刚迈出门,又被一团人围住,“老李真卖五毛二吗(0.5公斤)?我来看看。”

二是由“军队的编制单位”义产生“计量军人、兵力”的用法。如:

(2)他最多只有带领一团人马打仗的经历,那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事。

三是由“团”的形状特征通过联想,以此来计量“圆形”或“成团”之物,如:

(3)工人为节约油而为保管箱上锁,为领一团棉纱而陈述理由。

例(3)中“棉纱具有”[具体]+[可见]+[可触]+[聚集]+[无序]+[成团状]的语义特征。

量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量词“团”的搭配范围日益广泛,本身语义不断虚化。搭配范围由具体事物名词逐渐扩展至抽象事物。

(4)树色一侧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5)杨过登时脑中一团混乱,呆在当地,不知所措。

(6)班子不得力,管理一团糟,企业就没有希望。

例(4)中,“烟雾”具有[具体]+[可见]+[成团状]的语义特征。但是其特点是很难或无法触摸到,其外延部分具有模糊特点。

例句(5)、(6)中与“团”搭配的是“混乱”和“糟”,具有[抽象]+[无序]+[成团状]的语义特征,“团”不再侧重于对具体事物进行确切计量,而重点在于修饰抽象事物或概念,使“混乱、糟”等抽象概念具体化而且具有了形态感。

1.2“团”对数词的选择。

当中心语为具体名词时,“团”受数词“一”、“两”修饰,如:

(7)站在大街的远处看,会觉得它像是蓝天上的一团光晕,只能见到光,而忽略了楼房本身的存在。

(8)厂门口那两盏挺小的灯笼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映出两团摇摇的红雾。

有时“一、两”连用,表示量小。如:

(9)地上打扫得非常的干净,连一两团马粪都看不到。

当中心语为抽象名词或形容词时,“团”一般只受数词“一”修饰,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如例(6)。

当“团”重叠时,“团团”只受数词“一”修饰,表多量。如:

(10)高大的翠松是一团团绿色的火,把城市的目光点燃。

当“一团”前有指示代词“这”、“那”时,“一”可省略。

(11)他右脚后跟将球磕出这团纠缠的乱麻中,同时左转身反向跑出,球刚好又滚到了他的脚下。

(12)他的分析恰似一道强光驱散了我童年生活那团迷雾。

1.3插入形容词情况考察。

量词“团”在与数词构成数量短语时,数量中间可插入“大”、“小”、“整”三个形容词,如:

(13)子弹在枪口吐了一小团青烟,嘶叫着穿过阳光,拦头射向李全顶空的敌机。

(14)马厩肥多半是草末,并不重,一叉下去能挑起一大团,用四齿铁叉挑百十下就是一车。

(15)他的胖矮腿移动了半天,才把身上那一整团油肉运到学生跟前。

下面,我们将对三个形容词与“团”搭配的语义进行分析。

1.3.1可插入“大”、“小”。

“大”是指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而“小”则是指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二者都是强空间义形容词,既能描写长度,又能描写面积、体积或数量,“团”在空间都占有一定的维度,因此都可以受“大”、“小”的修饰,如例(13)、(14)。根据陆俭明先生的观点,插入“大”强调量大,由它们形成的数量短语不能与“言少”的“只”、“仅仅”共现,如我们不能说:“这儿只有一大团麻绳。”这是不符合语义搭配原则的。插入“小”则是强调量小,由它们形成的数量短语可以与“言少”的“只”、“仅仅”共现。

其实,并非如此。罗远林先生(1988)在《关于数量词中插入形容词情况的补充考察》中指出:“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的组合,不仅要受到数词和量词,特别是量词的制约,以及数量词所修饰的名词的制约,而且要受到语境语义因素的制约。”“语境语义制约,是指句子结构以外的上下句形成的语境,在语义上对这种插入组合的一种制约。这种制约可以影响句子结构内部的插入组合。”

1.3.2可插入“整”。

吕叔湘(2002)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对“整”的解释:

[形容词]全部在内,没有剩余;完整的。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经常同量词或名词组合,共同做句子成分。

由以上解释可知,与“整”搭配的量词所构成的数量短语固然强调被修饰成分之量大,但更强调量的整体性,这也说明被修饰成分具有可分离性。动状类量词表量特征具有模糊性,虽然也有计量的功能,但侧重反映的不是物体确切数量的多少,而是更加强调量词所修饰成分的整体形态。如例(15),一方面表明“油肉”很多,但具体数量是模糊的,另一方面,由于“团”具有一定的形体特征,所以,人们很容易在大脑中“团”意象图式,即出现在人们脑中的是这个人整体成团的形态,而不是具体的数量。故能受“整”修饰。

2.整体结构分析

我们以北大语料库所收集的1993―1996年的《人民日报》,以及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现、当代作家作品为语料来源,把所有包含“数词+团+名词(形)”的句子作为考察对象,对他们所作句法成分的分布情况作了分析,发现该结构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宾语和补语。“团”主要与数词“一”组合成数量短语“一+团”作定语,修饰中心语。下面,我们对充当语法成分的情况作一下具体分析。

2.1充当主语、宾语情况分析。

2.1.1数量短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字隐现情况分析。

可以直接修饰中心语,起限定作用,中间一般不能加“的”。

(16)一团火苗照出他二人挨得很近的脸的轮廓。

数量短语作定语时,也可以在数量短语与中心语之间再加入修饰性成分,一般情况下需要加定语标记词“的”。如:

(17)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看,所得的结果是一团乌油油的东西。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反映了所表达的概念的成分之间的距离”。也即语言成分在意义上的联系越紧密,那么它们在表层形式上的联系也就越紧密。“一量+名”形式中,“一量”和名词中心语在意义上关系紧密,所以,“一量”和“名”之间一般不加“的”;而“一量+修饰成分+的+名词”中,“一量”与中心语在意义上联系相对疏远,为取消句子成分的独立性,在语言形式上“一量+修饰成分”与名词中心语之间需加“的”。

2.1.2作主语、宾语时中心词的省略问题。

(18)密密麻麻的这一团是在木星跟火星轨道之间的这个小行星。(作主语)

(19)她好像一个刚醒来的螃蟹,把脚都伸展出来,不是那么圆圆的一团了。(作宾语)

根据语料发现,“一团”可以省略中心词,单独充当主语或宾语。此时,是有一定的限定条件的,作主语时,要求有限制性成分出现,一般情况下,指示代词“这”、“这么”或“那”、“那么”与之共现,如例(18)。熙(2006)《语法讲义》指出:“汉语有一种很强的倾向,即让主语表示已知的确定的事物,而让宾语去表示不确定的事物。”也即主语是有定的,宾语可以无定,所以,数量短语可以自由出现于宾语的位置。而出现在主语位置时,由于本身无定,因此需加限制性成分。

2.2作补语时,情况分析。

“一+团+名词(形)”作补语现象十分普遍,最为典型的就是进入“V成/作+一量”格式作补语。此时,中心语经常省略。例如:

(20)我的身子抖战着,几乎缩成一团!

赵贤德在《“V成一量”格式对V和量词的管控》一文中对此格式中“V”与量词的搭配作了考察,指出:当V为非自主动词时,量词以“团”为主;当V为自主动词时,量词以“团”、“片”为主。我们通过对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含“一团”的例句4000余条,而含“成一团”的例句竟高达1000余条,含“作一团”280余条。宗守云(2008)在《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中指出:“一+集合量词”已经固化,没有特定的名词性成分和它们共现,例如:“乱作一团”。

量词“团”之所以都能够进入此格式,这与由动词演化而来这一特点是分不开的。由于该量词虚化程度不太强,量词的语义特征中仍含有源词的聚集义动态特征,因此,能够进入“V成/作+一量”格式,作“V成/作”的补语。

总之,量词“团”就组合功能来看,对中心语具有选择性,一般情况下,凡符合圆状聚集这一性质的事物,都可接受量词团的选择;“团”主要和数词“一”和“两”搭配;受“大”、“小”、“整”三个形容词修饰。就句法成分而言,主要是与数词“一”组合成数量短语“一+团”作定语,修饰中心语。

参考文献:

[1]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郭先珍。谈谈物量词对前搭配数词的语义选择。汉语学习,1994,(3).

[3]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4]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

[5]陆俭明。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情况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4).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