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编辑为家人们收集的最新中秋佳节美文【1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秋佳节人月两团圆,月光下的人们快乐地享受着家庭的温暖。
远方打工的姐姐、哥哥和多年未见的阿姨、叔叔、表姐,他们都回来了,一家人相互聚在一起,最开心的就是省城里我的一个童年伴侣也回来了,真是超级开心呀。
在这个充满快乐的夜晚,我们一大家族的成员都拥挤在一间狭小的房屋里,互相兴致地谈到自己的生活现状如何,身体的变化如何,还有谁今年的学习成绩又进步了…我的阿姨是个爱开玩笑的人,她笑哥哥说:“阿健,是时候请阿姨饮喜酒了。”哥哥一点也不笨,脑干转得也挺快,说:“唉呀,还好意思说呢,你儿子都比我大三岁了,你还不赶快请我喝媳妇酒,对于我呢,我还小吧,说不定有一天我去做和尚呢。”亲戚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了,其中有一个亲戚赶快地说:“这当然不好啦,不然叔叔就吃少了你的一顿饭。”其他的人都应着说:“对,对。”我爱装威严的奶奶终于宣告了,全场的笑声,说声都停了下来,没结婚的给我听准,凡超过二十五岁的,你们都赶快给我成家立。姐姐和哥哥他们也无奈地点了点头。我心里笑着奶奶,装得也挺像是军师,橙色的灯光下传出一阵阵笑声,狭小的房屋里充满着快乐与温暖。
今夜中秋月圆,天上飘着丝丝的浮云,灰蓝色的天幕缀着一轮黄澄澄的明月。我来到秦淮河 边,在热闹繁华之处欣赏杂沓的灯火和那一面孤零零的圆月。
映着水的流光,河面升腾的雾气幻化成五彩,画舫上的歌女舞姿翩跹,红色的灯笼顺着 水波晃动,舞女淡绿的裙裾裹着红光,随着悠扬的琴声四处弥漫,迷醉了游人的双眼。河中 小船行得缓慢,搅碎了水中的月和灯的光影,也搅碎了躺在水面低徊的琴声。
岸边是一溜的仿古楼台,白墙黑瓦,房檐斜飞,飘逸如一群雨燕,高低错落,层次分明。
目光扫过,如同触及一排黑白琴键,心里自然地流淌起一段迷人的旋律,勾起一时思古的幽 情。
此刻, 在檐下的某一个雕花的小窗旁, 是否端坐着一位明眸皓齿的妙龄女子, 轻启朱唇, 在那里款款低唱呢?是怀抱琵琶的柳如是, 还是手拈檀板的李香君?秦淮今夜的弦歌, 似乎 也唤起了她们的一缕芳魂,来应此时的景致吧!清音袅袅,眼波流动,支撑着秦淮千年的繁 华不衰。
月儿分外明亮,它理应是今夜的主角,却又如此自然地被人们所遗忘。游人的眼里满溢 着五色的灯火,兴奋地找寻着人世间的繁华。酒楼里飘来的酒香,画舫上传来的歌声,足以 让所有人心醉神迷。
月儿静静地挂在半空,像一个远古的梦。广寒宫里清幽冷峭,几千年不曾改变,而人世 间幻象交错,繁华只是烟云,聚散之间难寻痕迹,转眼又是别样风流。古人仰首望月,低头 饮酒,对月吟诗作赋、叹息伤感,流思乡的泪,喝消愁的酒,望前贤英华卓荦,伤自身之愚 騃无为,酒入愁肠,自内心深处发出一声喟叹,哀怜伤逝,不能自已。
月儿孤悬千年,它曾与李白对饮,与苏轼同醉,迎迓酬答,在岁月川流中显得从容而娴 雅;世人赏月,月亦阅尽人间千年的变幻。在者恒在,逝者不往,月圆是诗,月缺是画;兴 废去留之间,了却多少故事,月圆月缺之际,又留下遗恨几许?今夜,我们与古人共赏这轮 明月, 然而俯仰之间, 几人能有古人彼时的情怀?古人对月起舞, 洒一襟清泪, 发一声浩叹; 今人沉醉世间声色光影,却如何轻易拨动那尘封的心弦? 人类生生不息,而人生短暂如一场春梦,韶华易逝而明月永恒,哀叹也好,麻木也罢, 无非出自人们对生活不同的观感;无论是旧日泪痕还是今日欢颜,不改秦淮千年的流波。
只是,昔人已去,明月孤悬,今夜,谁人能够解它的寂寞? 入夜,灯火阑珊,弦歌依旧。高亢的歌声从画舫传来,它东奔西窜,却透不过六朝烟云 的笼罩,烂醉在秦淮摇曳的灯影之中,一如往昔桨声里的涟漪。今夜,因这月,我得以有机 会遥望自己生命的既往和来兹;而月的忧郁抹进我的脑中,却成为挥之不去的牵挂。
月儿悄悄地躲进云雾,似乎倦了,我想,她是要寻一个山间溪畔寂静的所在,与秋虫为 伴,共眠此夜吧! 那么,在我入梦的时候,你还会不会来到我的窗前?
梦,从不会在消逝的时候给你暗示。
——题记
小时候的梦
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节都不免吃团圆饭,看着电视上用电脑技术做出来的月亮,便觉得那是最美丽的东西,那时候惟一的梦想便是看看真正的月亮,咬着甜丝丝的月饼,一定很美好。
于是我便向妈妈提出要看月亮,不是赏月,因为那是全然不知赏月为何物。又于是,妈妈就脱着我尚还稚气的小手,到了一片空旷地。
那是我真的很激动,在漆黑的星空中,月亮如一颗明珠般悬挂在上面,像女神般的美丽,像精灵般的可爱。真正的月亮,绝不是电视上的可以媲美的。那个月亮,成为了陪伴我很久的梦。
十四岁的梦逝
梦从未消逝,无论三岁或十三岁,除了今年。
夜,依旧静谧。雨下了一整晚,叮咚的声音,冷寞了整个夜空,也冷寞了我的梦。
当我兴冲冲地跑到窗边,寻回我久违的梦想时,才发现,今晚的夜空,只有安静。那轮耀眼的玉盘,被漆黑的夜幕掩在了身后。忽而一种落寞,涌上了心头。梦消逝了,周围的一切都变了样:静谧的夜空顿时成为了恐怖的魔鬼,香甜的月饼就像致命的毒药,仿佛这一切,就是夺走我梦想的元凶。今年的中秋,我几乎彻夜未眠。
十六的寻梦
八月十六。雨终于安静了。我踱步至窗边,无意间看到了那轮明月。那是属于我的梦吗?我淡然一笑,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个梦,来得有点晚。月光女神穿着轻薄的黑纱,比过去的十五,多了一份神秘。好好珍惜吧!我暗暗对自己说。梦,从来不会在消逝的时候给你暗示。
中秋节,雨势缠绵,没开灯光的傍晚屋内暗然,让人昏昏欲睡。
久不梳理的小情绪积郁成疾,犹如此时的天气,黯淡无光。想抓住一点微光照亮那片黑暗。我试着发现美好然后铭记于心来做前方的灯塔。我也试着体谅每个错误的苦衷。最后都没有让自己释怀,还是一个人的百年孤独。
我的城来过一个人匆匆而过后城池坍塌了。我只能在城墙上观望城外的世界然后自悲自喜。从清晨到黄昏,看着周遭的喧嚣,守着寂寞的城。不曾想一念之间,一生蹉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再如何纠结往复,也无非是自寻烦恼。何苦执著过往而活在流逝的时光里追忆感伤。即便是一人的城,也可以鸟语花香,美丽优雅每一天。不为悦己者,只为不辜负时光匆匆,容颜易老。我该为自己播种一个美丽的春天。等待着丰获的秋收。
假如生命仅剩一天,便没有放不下的伤感,只恨来不及去温暖和陪伴。上善若水,胸怀坦荡一些。在冷静,在柔软一些。刀锋相对的是亲人,最后受伤的确是所有人。今天得空梳理内心的狂躁,能自己安静下来,便是这个中秋最好的礼物了。
中秋节又快到了,月饼蠢蠢欲动,又开始纷纷招摇上市。北京现在卖的月饼花样翻新,但南风北渐,大多是广式或苏式,以前老北京人专门买的京式月饼中,只剩下了自来红自来白,冷落在柜台的角落里,有一种叫做翻毛月饼的,更是已经多年不见踪影。
翻毛月饼类似现在的苏式酥皮月饼,但那只是形似而并非神似。赵珩先生在《老饕漫笔》一书中,专门有对它的描述:“其大小如现在的玫瑰饼,周身通白,层层起酥,薄如粉笺,细如绵纸,从外到内可以完全剥离开来,松软无比,决无起酥不透的硬结。馅子是枣泥的,炒得丝毫没有糊味儿,且甜淡相宜。翻毛月饼的皮子是淡而无味的,但与枣泥馅子同嚼,枣香与面香混为一体,糯软香甜至极。它虽属酥皮点心一类,但上下皆无烘烤过的痕迹。”
这是我迄今看到过的对翻毛月� 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父亲一只手托着翻毛月饼,另一只手放在这只手的下面,双层保险,为的是不小心从上面那只手中掉下的月饼皮,好让下面这只手接着,当然,这可以见那时老辈人的小心节省,也足可见那时翻毛月饼的皮是何等的细、薄、脆,就如同含羞草一样,稍稍一动,全身就簌簌往下掉皮。赵先生说的“薄如粉笺,细如绵纸”,真的一点不假。
只有曾经吃过翻毛月饼的人,才会体味得到赵先生所说的皮子的特点,这是区别于苏式月饼最重要之处。苏式月饼的皮子也起酥,但那皮子是浸了油的,是加了甜味儿的。翻毛月饼的皮子没有油,也不加糖,吃起来绝不油腻,入口即化,而且有一种任何馅也压不过的月饼本身最重要的原料——面粉的原来味道,这是来自田间的味道,是月饼最初的本色,现在的月饼做得越来越花哨、越来越昂贵,已经离本色越来越远。由于皮子没有油,翻毛月饼放几天再吃,皮照样的酥,苏式月饼就不行,放几天,皮就硬了。翻毛月饼皮子到底是怎样做的,充满谜一样的迷惑和诱惑,只献身,不现形,英雄莫问来处似的,只把余味留下,便潇洒而去。好多年不见翻毛月饼卖了,也不知道现在这手艺传下来没有?
1、中秋月亮十六圆,照的老巢光灿灿。金秋老巢诗八斗,来年存诗多少石。
2、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3、中秋佳节在今朝,你在城中我在坳。回想过往几年间,购房娶妻得传承。圆月高挂享天伦,无奈� 爱神为咱发慈悲,丘比之箭显神威。
4、明明白白我的心,月亮代表我的心。请你去吃酸辣粉,说个事情给你听。
5、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转眼又是一轮回,又闻八月桂花香。月亮悄悄爬上树,家家欣赏月饼忙。月光如水洒地上,荒原角落亮堂堂。深邃天空无底洞,探索月宫会吴刚。
7、咏月诗句似海洋,中秋过后写博忙。但愿每日都中秋,天天团聚任疯狂。父母儿女全家乐,不用离别痛断肠。月宫嫦娥不寂寞,吴刚伐树桂花香。
8、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9、八月十五月儿明,大家一起吃月饼。一人一个不够吃,要吃两个才过瘾!
10、无边荒原小屯单,朗朗清空月照寒。天涯秋夜寂无声,野草塘中映玉盘。独望寒宫如此近,伸手可及嫦娥衫。二个窝头庆中秋,画个月饼墙上看。
11、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2、中华传统越千年,秋风送爽庆团圆。快意人生识五味,乐举觥筹共婵娟。
13、中秋明月映乡思,父母牵挂传千里。仰盼鸿雁传家信,遥寄游子思念亲。只身孤独闯世界,思念情感藏心底。青春漂泊为奋斗,衣锦还乡待何时?
14、昨夜欢乐今日愁,孤影徘徊望江楼。何必吊死一棵树,还有希望在前头。
15、中秋月亮十六圆,乘兴挥毫书案前。不辞辛劳栽桃李,捋髯今夕是何年。
16、正甩副甩都风流,男娃女娃修地球。从来不过中秋节,东北月饼像石头。
17、中秋月儿十六圆,千里赏月各天边。寻常往来无音信,友情却总挂心间。
18、老王在家过十五,老婆孩子热炕头。几年守库望蓉城,肝肠寸断中年人。春宵一刻值千金,早上起来精气神。
19、中秋月儿十六圆,方见婷婷一天仙。天仙埋头学毛选,掩卷奋飞向云南。
20、你在南来我在北,阿哥阿妹修球忙,虽然当时不相识,谁知今日一圈子?阿妹五类属老黑,阿哥排名也不红,我俩修球贡献多,瓜豆秋月装满车!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时光如流水,不久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将至。记忆中的中秋,我们一家四口人在老家的小院子里一边吃着香喷喷的月饼,一边赏月。父亲在一边悠闲地抽着他的烟,母亲为我们捧来各种从自家地里采来的煮熟了的果实,冒着的热气暖的我们心里热乎乎的。而我和弟弟一边吃着这些美味可口的食物一边高兴地说笑。那时候的我们姐弟都在上小学。父亲夸奖我唱歌好听,弟弟就打起了他自编的武术。一家人的欢乐总能引来邻居的观望,于是院子里每一年中秋总有很多乡里乡亲和我们在一起度过,不亦乐乎!十八岁那年,我在中秋节这天去拿通知书,记得那一年中秋节特别早。父亲让我回来时买些月饼。骑上心爱的自行车一路飞快地来到学校,我清楚自己很有把握的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买了月饼,拿了通知书,回来时我对父亲沮丧地说:“爸,对不起!”一家人包括弟弟都给吓坏了。我接着说,“我把月饼挤碎了!”
当我窃笑着拿出藏在背后的高校录取通知书时,父亲的眉头这才舒展开来,母亲激动得流泪,弟弟高兴得跳了起来……
印象最深的中秋节是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一起过的那几个中秋节,如今一切仿佛隔了几个世纪,可是那些零碎的记忆却如珍珠一串串的留在心里,让人想起来就会很感动。
无论如何,中秋节还是让人期待。只是在一起过节的已经不是那些乡里相邻们了,也不是那些学友了,甚至连亲人也不在一起,我和弟弟因为各自工作的原因已经很多年没在一起过节了。由于父母被我们接到城里来,今年可以过一个团圆节了,心里甚是高兴。或许,人生总是不圆满的,就像月亮,据说一年最大最亮的也只有中秋节这一天。多少游子盼归期,多少亲人望相聚。可是时光终归如流水,一分一秒的流逝掉。想着那些孤独的身影,让人禁不住黯然泪下!
或许,有时候,快乐和幸福总是短暂得让人心痛!
可是,谁能拉住幸福的手,让它永远停留呢?我们就只能珍惜现在的一切,珍惜身边每一个我们爱的人,珍惜每一天。
祝我亲爱的朋友们和我爱的父母、我最爱的人节日快乐!有你,世界好美。有你们,我感觉好幸福!
当月儿又要圆时,秋意也就更加的浓了,金风送爽,谁的一声:“立秋了,就要过秋节了哦——”那长长的一声拖着地地道道乡音的尾音。亲切,绵柔,温馨,倏然的一下就会把心儿拉近,无论你在何处在何方,心儿都会被温暖被牵引着,人儿好似实实在在的踏上了乡间的小路上。
若要在咱家乡,往往是那尾音还没有落地,早被飘红的枫叶染上了火热,携进了山岗小村庄后的小河旁随着波光粼粼的河水一起欢唱着,向着远方流淌着。
望着就将要圆起的月儿,从心底就会升起那阵阵童声: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这就是咱潍坊独有的念月的习俗。往往是这样的声音一响,所有人的心儿顿时亮堂堂的,欢欢喜喜的,丰收的罗鼓就好似从心间响起来了。小时候每当这样的声音响起,我就早坐不住了,扯着外婆的衣襟:姥姥,咱们蒸月吧。
其实,八月十五念月蒸月,习俗已久,但这一习俗究其源于哪朝哪代,却一时还无法得知,但从老一辈人哪里说起就很久远的事了。而且至今仍在某些地方或村落仍沿袭着,给佳节平添了不少乐趣与美好的色彩。
说起念月就要从蒸月开始了,只要仲秋一临近,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蒸月,到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送人,送给亲友。一般都是老年人蒸来送给晚辈的,奶奶送给孙儿辈的,外婆送给外甥,姨呀姑呀蒸来送给外甥呀侄子呀,由此体现出无限的亲情与老辈人对小辈人的关爱。
所谓“蒸月”,就是蒸“枣饼子”,因其状如圆月,又象征十五的月亮,说来月不过就是用面粉和枣蒸的。做法也不算难,但年轻人却往往做的不如年纪大的人做的好。
我如今还依然清楚的记得外婆蒸月的情景,外婆做事总是干净麻利的,她总是先将揉好的面赶成两张大大的饼子,大的饼子直径50厘米左右,小的10厘米左右,一般30厘米左右,厚度13厘米。这还是一旁在灶上烧火的小舅对我解说的呢。
外婆边忙着活边给我讲故事,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才知道那嫦娥曾经就住在我们这里,否则怎么会有寒娥塚呢,而且现今也依然有的呀,离我外婆家不算远。
我同着小伙伴们早听得入了迷呢,问这问那的,幸亏外婆知道的多,否则还被我们问住了。外婆边讲着故事,就已将饼子赶好了。然后,取一张饼子,在上面密密麻麻摆满红枣,再在上面覆盖上一张同样大小的饼子,形成一个圆枣饼,这就是“月”的雏形。
接下来,便开始装点“月”。这也是我们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步骤呢,因为我们也可以互动的,就算是不能亲手做也可以提要求的,一会要外婆捏只小兔子一会要外婆捏头小花猪,小刺猬什么的。
装点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给“月”披上“云肩”,那样子就似似女孩的披肩,诩诩有飘逸之感。也就是做一层和“月”一样大小的带花边的薄面饼,紧粘在“月”表面;第二步就是捏塑装饰物,就是用面做一些吉祥物造型,如西瓜桃梨、杏花菊花、灵活可爱的小兔憨态可掬的小猪和顽皮的小狗等,并多用红枣点缀其间,似雪海中的红梅娇艳夺目,这样下来一个“月”就做成了。
外婆做好“月”后,要将“月”先放在一旁先“醒”一个多小时,然后才把“月”逐一放到锅内蒸。很快随着缕缕热气一股股浓郁的枣香味散了出来,早把我们一群孩子的馋虫勾了出来了。一个个垂涎欲滴的围在灶台旁,欢呼着等待着。足足等足35分钟,蒸制就完成了,此时,一个个精美、泛着亮光的“月”就出锅了。
其时在蒸月的时候就足能感受出节日气氛了,老人们在忙碌的时候,小孩子也在一旁也像我们一样都不会闲着的,也学着捏几个花瓣儿放上几颗枣子,老人们虽然会辇孩子们上一边去玩,同时又欢喜的说着孙儿们:“真是越帮越忙了呀。快去灶上看看水开了吗。”或夸几句孙女儿:“嫚儿,这个花儿捏的巧,大了会找个好婆家呢。”
那一旁听了去的小男孩儿就会嘻嘻的通着两筒鼻涕说:“大了嫁俺当媳妇吧,俺天天让你给俺蒸‘月’吃呢。”一群孩子和老人们听了就会轰的炸开锅一样的笑着。
等那月蒸好后还是不舍得吃的,这家送那家送,走亲访友就开始了,我们一群小孩子就盼呀等呀,一天天数着,盼节日快快来到。好在圆圆的月亮下念月。
等呀盼呀,终于把月儿盼圆了,仲秋节傍晚,天刚刚暗下来,一轮明月徐徐升起了,大大的,圆圆的,亮堂堂的,一群孩子们就各自从家中出来,手捧着月念起了月:“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念煎饼了,骡子马子一大天井了!”宛如一曲“中秋童声大合唱”,又似一首乡村纯音乐,此起彼伏把节日的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仲秋的月儿格外的圆也分外明亮,金风送爽,瓜果飘香欢庆收获,稻谷成熟歌唱丰年,我总是遥望着那圆圆的月儿,一眨也不眨眼的看呀看,大声的念着月欢快的与伙伴们舞蹈着歌唱着,看着看着好似就看到嫦娥飞出了广寒宫,飞回了人间,诉说一腔的念乡,舞蹈一曲的向往人间。
孩子们在村头在巷子口,在树下透过树叶,望着圆圆的月儿用最洪亮的童声大声的念呀念,念完了月才肯将月分着吃,你分我一块,我分你一块,来不急吃急急的跑回家里给上了岁数的长辈们先吃一块,自己才美美的吃呢。
每逢仲秋节,若是哪位孩子刚好病着,不能出来玩耍念月,他的祖母或长辈就会把他搂在怀中念到: “月嬷嬷,本姓张,骑着驴,挎着筐,谁家孩子得了病,俺就给他开药方,只要吃了俺的药,管保叫你更旺祥!”说来也怪,第二天那孩子的病就好了,又欢快的去到处玩耍去补上昨晚没有念的月。因为我的身体不太好,自幼就多病多灾的,每逢仲秋节外婆给我年年都要念上一念呢,如今我身体这样好又如此的幸福,说不定与我外婆每逢十五为我念月的有关呢。
念月念月,念的月儿圆圆,念的家儿团团圆,念的人间处处一片翔和五鼓丰登。又到仲秋,情不自禁的想起了这念月的习俗,这是咱潍坊独有的习俗,不能丢掉,要传承下去。
月儿,又一次在心底念起,无限的幸福与温馨,由心的祝愿着普天之下的人们:月圆人圆家庭团团圆圆,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广寒清浅,银河无声,听着你桂棹划过浪花时美妙的声音,思绪荡起一圈圈涟漪,生动你来时的方向。
你是从那一方弥漫着泥土清香的黄土高坡来的吗?你是从那一间蜡烛摇红了夜色的小木屋里来的吗?你是从那一案淡墨轻扬、情思淋漓的素笺上来的吗?
如果是,那黄土的味道里一定是丰盈了季节的深情,不然,不会如此浓烈;如果是,那烛花一定盛开了夜色的浪漫,不然,不会如此绚丽;如果是,那墨笺一定折叠了层层渴望,不然,不会如此厚重。
让一叶心舟悠悠引渡,我将重复摇着聆听的橹桨,让敏感的耳朵渐渐逼近,那咿咿呀呀的呢喃,那深深浅浅的思念。
今年的中秋,来的真早。
打开电脑,想要写点什么,却发现对于这样一个团圆的节日,我竟然没有多少值得回忆的情绪。
生活在一个苍白的年代,真是可惜。
古人的中秋,就精彩的多了。拜月、观潮、猜谜,中秋在遥远的古代更具有仪式感,庄重而亲和。
关于中秋的起源,民间传说是因为嫦娥奔月,她的丈夫后羿因思念所致,便每到嫦娥离去的八月十五这一天,设宴与嫦娥隔着万里团圆。
也有另一种说法,“中秋”意为秋天的中间,而“十五日”也是一个月的中间。在这个时间段,瓜果成熟,农业丰收。百姓正是表达喜悦,才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神话和农业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国人生活当中最广泛的精神依托,也代表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基本基因构成———浪漫与现实。
这样看,中秋节不愧是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一种凝聚着中国人精神内涵的象征。
过中秋,是继承祖辈的魂灵,是感受华夏的脉搏。
但现在,中秋带给我的只是一年又一年空白的记忆。
华夏民族宝贵的精神延续,就快要断了呼吸。
记得小时候,中秋是纯净的,那时的感受里中秋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满足,满足于妈妈带回的月饼,那淡淡的清香是萦绕在心头最原始的幸福感。
如今的中秋,似乎没有变化,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浮华的世界,终究找不到一个可以安心赏月的地方。
在当今社会肆意横行的商品潮流中,中秋仅仅是作为一个放假的提醒,被硬生生地写在我们的日历上,然后在华丽的包装和商业炒作的包围中显得陌生又无趣。
看看超市现今包装华丽的月饼,实在是令人糊涂,当年的关于月饼的甜蜜记忆如今只被商家的高价所谋杀。中秋在这里早已失去了纪念意义,失去了文化属性。商人们为了挣几个钱,把月饼变成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简单而又奢侈的消费品。我们的老祖宗创造了这样的节日,今天的我们却出卖了他们的本意。出卖了中秋文化,更出卖了那回不去的纯洁的时代,那个真正属于月亮的,属于中秋的时代。
中秋的价值在于把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升华,在月光下真正获得一种恬静,让平日里浮躁的心沉淀,完成灵魂的涅槃。佳节团圆,是对思念的膜拜,膜拜我们心中纯净的情绪,膜拜先祖的生命轨迹,膜拜月亮给我们带来的安逸的自在。
这种自在,于如今的世界实在是难寻。随着快节奏的生活,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有多少人能在匆匆而逝的岁月当中哪怕驻足一次?那些为了梦想漂泊远方的游子,在中秋的夜,定会卸下疲倦的行囊,暂时把惆怅与彷徨丢掉,和家人真正的享受地地道道的团聚。不需要拘束,不需要设防,完完全全将一颗心温柔地交付给亲人,交付给故乡。
中秋佳节,便是这样一个纯洁的日子。每一个人都会超脱往日的倦怠,让生命安静地体会洒脱与和美的共存。洒脱是一杯家乡的老酒,和美因团圆的难得。中国人几千年来所追求的和谐之道,在中秋之时,如此完美的与老庄的狂放重合,化作一轮月,沉静浮躁的悸动。
所以,中秋,也是一种道。
我们应该重新的审视它,信仰它。值得信仰的,都是人们心中普遍认可的。
作为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度,我们的祖先早就在农业上取得了骄傲的成绩,但远古时代,一个民族的希冀又往往建立在世代编造的憧憬中。战胜天灾,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文明在这种想象力中渐渐丰富起来。
一个民族,决不能少了神话与传说。
就如中秋的来历,本文在开篇已经提到,嫦娥奔月的故事本身就代表着祖先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人类面对大自然的广博,表现出毫不示弱的架势,拥有神话,就拥有希望,拥有勇气。
传统的节日,是一个民族强健的生命力,是气节的展现!过中秋,不是吃一块月饼那么简单,也不是办一场晚会,唱几首歌曲。中秋节,要回归大众,关注大众,体味大众。过节的主体是百姓,是中华民族值得纪念的精神片段,团圆不仅是家的相聚,也是所有华人的凝聚。聚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一条龙。
祖先创造的节日,希望子孙认认真真的传承。
我怕这传承殒灭,永远的死�
文化若到了祭奠的时候,最是追悔莫及。
中秋,是生命安宁的一种存在。在当下利欲熏心的世界,更加需要我们守护,需要我们敬重!
无言的岁月在经年的时空中匆匆流转,斗转星移,岁月轮回,又是一度中秋佳节悄然而至。
秋高气爽的中秋夜,我凝视着深邃的天空,高悬在空中的月亮在如墨似雾的的夜色中不懈的散发着微弱的光华,将一缕缕光芒洒向大地,彩云初散,流光溢彩,透出亦真亦幻的淡淡意韵,让人遐想无限。
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我细细品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句,如尝橄榄,余甘无尽。
月亮多变,时隐时现,时缺时圆,或以薄纱掩面,或在几个时辰内幻化身形而无比神奇,因此,月亮在不同情境下的意蕴异彩纷呈,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意象。千百年来,数不清的文人墨客用月亮烘托情思,涌现出大量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于是,月亮还有着“蟾宫”、“玉盘”、“银钩”、“婵娟”和“桂宫”等别称。
读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我想,清辉的月亮是最易引人相思的,游子们悄然生发相思之情都是在仰望着明月之时。
心事重,遣予月。生命在总有一些怀念让我们真情颤动,总有一些记忆让我们壮怀激烈,成为无法忘却的背影。在满月的中秋,我们席地而坐,观凄月,吃月饼,思伊人,盼团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品味着这娓娓如诉的低吟浅唱的诗句,不免勾起了我真挚不老的思乡情愫。“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披衣去旷野,只见月华如练,如霜的清辉洒在我的肩上,独自对月仰望凝思,露水沾润,思念的情绪在寒凉的秋风中悠悠飞扬,我脑海中联想起身边的人事变迁,愈加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和朋友,也难免有一些无奈的惆怅和莫名的伤感在心头挥之不去。
因为情感,才让我们懂得爱、付出爱和珍惜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亮以其阴晴圆缺教会我们感悟生活的真谛,让我们懂得悲欢离合确如明月难以固形,难以时时事事圆满。
风雨人生是我们生命历程的注定。我们寂寞守望都是为了等待蓦然回首那一刻的惊喜。我想,只有在云散日出、彩霞满天的时刻,才会更加懂得珍惜拥有的幸福。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每年中秋是团圆的时节,却又带给很多外地大学生无奈的哀叹。火车装载的不仅仅是思念,更是无尽的牵挂。西安这个城市有很厚重的文化底蕴,还是无法吸住那颗恋家的心。
“笑笑,自己在学校买些好的吃,该花钱的地方就不要省、、、、、、”来学校时爸爸的叮嘱依然在耳边回荡,我此刻想起他已是泪流满面。虽有千言万语,在电话里面最终只汇成一句“好好照顾自己”。我来西安读大学已有三年了,但每次在中秋佳节的时刻,总是会有因不能回家和爸妈团聚的愁绪。身虽在历史古都长安,心已飞向江南水乡庐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终于体会到在外游子对家乡的依恋和怀念,在火车轨道的另一端,亲情是永远撩动我心弦的那抹月光。
今夜无眠,望月思人,自古便是有的。曾几何时,诗仙李白有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咏叹;曾几何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也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曾几何时,唐后主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更是在无形中勾起对故国的思念、、、、、月光皎皎,照我归途;月色朦胧,意境犹美。
中秋节的气息慢慢靠近又慢慢飘远,还因为八月是桂花飘香的季节,也是柚子收获的时节。念江南,思庐陵,牵动我心的自然有那飘散不去的家乡味道。记得小时候,每当中秋节来临时,我和哥哥都会欢快地去摘柚子,之后便和家人共享柚子的美味,那真是最让人难忘的时光。
时光流逝,我在看着我家那棵柚子树老去的时光中长大。我也明白终有一天,父母会老去,我要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拼搏,暂时分别又如何?中秋团圆夜,言不尽,道不完,唯有一丝情缘,寄给远方家乡的亲人们!
今年的中秋节刚刚过去两三天,但也没有什么大事,甚至天公都不作美,一连刮了两天台风,月亮都没有露面,只是偶尔从云缝中漏出一些朦胧的月光来。我们家照样在阳台上点上香烛,摆好瓜果、月饼、毛豆等。那蜡烛的火苗被风吹得“扑扑”跳着,却一直没有灭,待蜡烛烧得差不多了,便在供桌前拜几拜,每人吃个月饼,就算过完了,睡觉去了。至于那些瓜果菜品,是留着的,能吃好几天。这对我兴许是好事,因为我最爱吃的就是毛豆汤了。
我们过中秋虽不庄重,也是挺快乐的,大家一起“嘎讪胡”(上海话“聊天”),光是奶奶一个人就能说上许多,都是生活琐事,却有风趣。月亮出来时,我们也是赏赏月,若是又亮又圆又大的月亮,爸爸一定会搬出三角架,咔嚓咔嚓地拍上一阵,妈妈和我便谈关于月亮的`故事,奶奶也兴致勃勃地指给我看:“妹妹,那个影子是桂花树,这个小的是嫦娥,那小点儿是那玉兔儿……”。可我怎么看,也看不出个所以然,只是几团黑影罢了。我不由好笑又好气地想:奶奶眼神那么差,怎么能看得出来,多半也是听老一辈说的吧。头天月亮,奶奶大概也就知道这些了,那些嫦娥奔月的故事、牛郎织女的神话,我都是从书上看来的。
我自己关于月亮的趣事,也只记得一个了,七八岁的时候,中秋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商场回来。路上,我坐在车里对着窗外一排排的路灯,夜空中一片片的轻云发呆。一会儿,月亮出来了,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似的,云朵慢慢移开了,可月亮还朦朦胧胧的,像罩着一层薄雾一样。我看着看着,突然脱口而出:“那是嫦娥在洗澡吧!她怕羞,就躲到云做的浴帘里,洗完了,拉开浴帘,月亮上全是水雾了,所以我们看不清。”爸爸妈妈听了,也抬头看看月亮,然后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太有趣了,真有想象力!”“被你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挺像的呢!”爸爸妈妈都说。
我也笑了起来,明朗的笑声充满了整个车箱,不知不觉中我们已到家了。不知不觉中一年年的中秋过去了,一家人在一起团圆的欢乐却永远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