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文字摘抄优秀6篇

2022国庆节到了,这是祖国母亲的73岁生日,献上我们的祝福,让我们一起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国庆节文字摘抄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国庆节文字摘抄 篇1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不放松,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其见解可谓精辟至极。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很重视做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曾国藩曾说:“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国庆节文字摘抄 篇2

――这是明代中晚期与清代各个时期的手抄本共计29册。诸如明宣德年武当山真庆宫道长邓坤伦祖师手抄《太乙真人十三势拳剑著录》、《太和君子剑图说》和明崇祯年佚名抄本《刘青田剑法集成》等;可谓件件属孤晶,册册均无价哪!其中的《太和君子剑图说》,堪称“内家”武当派之剑术鼻祖。数百年来,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虽然各个时期曾有文字披露或名家演示,但仅仅属节选摘录而难觅完整套路并剑经总诀。在此,笔者特将何子友军长赠送的《太和君子剑图说》古抄本的来龙去脉与个中秘要整理成文,交《武当》杂志独家发表,以飨广大传统武术爱好者和研究者。

武当君子剑起源于西汉建始一年(公元前32年)。时值汉成帝刘骜观其皇后赵飞燕露轻功作“掌上舞”,情趣高涨之际,抽出腰间宝剑助兴;飞燕见状,称其“帝王风,君子剑”。故“君子剑”应运而生。待到明代宣德年间,中国道教名山湖北均州武当山真庆宫道长、“内家”武当派“太和门”祖师邓坤伦老先生独得“君子剑”天字诀与地字诀各六大母架,并在日后闯荡江湖,纵横圈内之际,又将其逐渐增添完善且定型著录歌诀二趟,这就是后来中国武艺圈内在明清时代流传的“武当君子剑秘诀”。

武当君子剑分二路。第一路总谱曰:电挚昆吾晃太阳,一升一降把身藏。摇头进步风雷响,滚手连环上下防。左进青龙双探爪,右行单凤独朝阳。撒花盖顶遮前后,六步之中用此方。蝴蝶双飞射太阳,梨花舞袖把身藏。凤凰攘翅乾坤小,掠膝连肩劈两旁。进步满空飞白雪,回身骑马去思乡。第二路总谱曰:出鞘清风晃太阳,推出塞海把身藏。青狮戏球分左右,金鸡衔日转还乡。大鹏转翅豹头势,分鬃勒马倒垂杨。骑龙跨虎奔山岗,三进三退任闯荡。高祖斩蛇霹雳剑,回身凤凰把翅张。倒骑毛驴果老出,尉迟洗马用巨刷。上下流星急赶月,懋功割袍在身旁。秦王避刺三跳涧,车轮飞起日月转。三战吕布挑灯围,永靖刀收勒马缰。

国庆节文字摘抄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80-01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以后的语文阅读及写作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教师不可对识字教学掉以轻心。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作简要分析。

一、根据构字规律识字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教学时,只要抓住汉字的特点进行识字,就能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象形字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象形字保留事物形态、表示意思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引导学生在对图画的感知中激发兴趣,识记生字。如《口耳目》一课中的生字都是象形字,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字和图片,在对比中让学生发现字和图相似的特点,在观察中充分发挥儿童形象记忆的优势,让一个个文字符号在学生面前活起来,以图画的形式记忆在脑海中,从中学到识记象形字的方法,以后遇到这类字可以用象形的规律来自主学习。学习会意字,我就引导学生抓住它的构字特点来分析,运用“拆字形”来识字。

二、联系生活识字

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那么怎样将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呢?要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形成识字的敏感性和浓厚兴趣。比如:校园的校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学姓名等,都是学生识字的教材,还有晨会、班会、节日庆典,还是校本活动如国防主题、环保主题、社会调查主题、春秋游主题等,都离不开汉字这个媒介。活动中若以认字贯穿其中,充分发挥媒介作用,不仅可以丰富活动内容,还可以在研究中,在玩乐中接触认识不少汉字。让孩子走进一个无声而精彩的世界,只有当学生从阅读中尝到识字的乐趣,他才会更加主动地识字,并使阅读成为自己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汉字归类识字

归类识字是根据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点,把要学的字分别进行归类集中编排的识字形式,使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了解汉字的一些构字规律,逐步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比如:在教学“跳、跑”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相同之处,学生通过观察与比较得出结论:这两个字都有足字旁,都跟脚有关系。我进一步发问:“看看哪位聪明的小朋友还能说说自己认识的带有足字旁的字?”学生说出来后,全班交流。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仅加深了所教生字的认识,而且还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课外识字的兴趣。

四、游戏活动识字

小学生乐于参加游戏活动,假如教师能将知识融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知识,蹦蹦跳跳地学习汉字,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而且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座”字时,笔者用了一个谜面:“一点一横长,一撇撇左方,两人坐在土堆上。”让学生猜猜看是什么字,动脑动笔写写看,写出来的同学喜笑颜开,在享受成功的喜悦中把字形扎根脑海,没猜出的同学也在别人道破机关之时豁然开朗,加深了印象。除猜谜外,我还经常运用表演法、绘画法、故事法、编顺口溜法、比较法、联想法等多种识字方法,体现识字教学的多元化。

五、巩固汉字记忆

人的记忆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衰退的。所以,在学生经过强刺激并识字后,还得进行间隔性的再现。否则,必然会遗忘。因此教师不能忽略巩固教学,要让学生巩固记忆,牢记新字。

1、及时巩固,防止学生遗忘,一般学生在认字后的两三天内进行强化比较合适。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再进行必要的复习,使学生与生字多次见面。否则,如果遗忘已经开始,很多字词学生忘记了,这样的复习只是重新学习而已,无强化认识可言。

2、反复重现,强化学生记忆。巩固识字的最佳途径是复现,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抄、默,在熟读的基础上做到正确地抄写并默出来。当然死抄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比如说要抄三遍,第一遍可以读着抄,第二遍则可以默写,然后检查一下正误再默第三遍。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阅读,把生字和以前学过的字组成词语、句子,让学生多读,在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这样既有趣味,又能帮助巩固识字。

3、变式训练,巩固识字效果。通过变换形式进行训练,使新字以不同形式在大脑再现,可以巩固识字的效果。如:用字卡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先自己拼读,后小组学习,不会读的互相帮助。又如通过做游戏、拆合字、归类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学生对新字的识记效果将可以获得大大提高。

4、学以致用,用中巩固识字。存储在头脑中的字词如长久不用,也是会忘的。只有经常运用,才能在大脑里留下永恒的记忆,最终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因此,必须加强运用性的言语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巩固生字词。例如,教师可以提供有关话题,或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再把自己说的内容写下来。通过学以致用,可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国庆节文字摘抄 篇4

[关键词]《金瓶梅》;工艺美术史料;设计史;服装史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15-03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部以反映市井生活为题材的白话小说,它第一次把生活中的小人物作为主角,描绘出了明代市井人物的生活形态。尽管此书由于大量直白的性描写而受到谴责和禁限,但抛去这些描写,它在大量对家庭生活的细节描写中,涉及市民阶层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蕴含着大量的工艺美术史料,其中关于衣服和日用品的描写对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中国古代设计史、服装史有重要价值。同时,《金瓶梅》中的工艺美术史料分布情况,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一些工艺美术品种的生产状况和发展情况,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一、《金瓶梅》的版本、成书年代和作者

《金瓶梅》一书现存两个版本,一个是词话本,即10卷本的《金瓶梅词话》;一个是说散本,即20卷本的《金瓶梅》。词话本与说散本“其实是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但经过长期的流传已经形成两个不同的系统”。①这两个版本内容基本相同,但又差异颇多,这主要体现在细节描写上。

这两个版本有各自的流传体系。《金瓶梅》问世后,先以抄本流传,时间大约是在万历二十年(1592)以后。据有关记载,明代晚期的大文人多有收藏并传抄此书,如王世贞、刘承禧、徐阶等都曾家藏全本。万历二十四年(1596),袁宏道(1568~1610)作《与董思白书》:“一月前,石篑见过,剧谭五日。已乃放舟五湖,观七十二峰绝胜处,游竟复返衙斋,摩霄极地,无所不谈,病魔为之少却,独恨坐无思白兄耳。《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乘《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可见,《金瓶梅》在此时的文人中已有流传,但范围还不大,之后袁宏道又两次提及《金瓶梅》一书,并将其与《水浒传》并列为传奇中的逸典,对其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冯梦龙(1574~1646)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在苏州新刻了《金瓶梅词话》,简称词话本、万历本,此版本的卷首有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廿公《跋》、“万历丁巳季冬,东吴弄珠客”的《金瓶梅序》,之后为“词”及《四贪词》和《新刻金瓶梅词话回目》。

而说散本是指《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也称崇祯本、天启本、天崇本、评像本、绣像批评本、评政本、二十卷本、明代小说本等,均是相对词话本(万历本)而言。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彭城张竹坡据崇祯本稍加修改后评点而成《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简称“第一奇书”或“张评本”,是清代最为流行的版本。

关于《金瓶梅》的成书年代,目前尚存争议,但其基本范围可以确定,“《金瓶梅》因接绪今本《水浒》,其成书上限不应早于现存百回本《水浒》的定型和刊行。据现有资料,大概在16世纪末叶、万历二十年(1592)前后,《金瓶梅》抄本已在文人圈子中流传”。

关于《金瓶梅》的作者,一直以来,都是其研究中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欣欣子在《金瓶梅词话序》中第一句话就明确指出:“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作者隐藏了自己的真实姓名,而明代的记述中均未指出“兰陵笑笑生”的真实姓氏。现在只知道“兰陵”是“笑笑生”的籍贯,但具体指代哪里,研究者还未达成共识。清代学者有了诸多对《金瓶梅》作者的猜测,但都没有得到肯定的答案。

二、《金瓶梅》中的工艺美术史料概况

《金瓶梅》的词话本比说散本在细节描写上要丰富得多,经过比对,有147处不同,②约多了近6000字的有关工艺美术的细节描写;而说散本中仅在第1回中有四处相关细节描写在词话本中未出现,此外,在第27回中有一条关于蟒衣的史料,说散本中做了细节上的补充,提道:“西门庆刚了毕宋惠莲之事,就打点三百两金银,交顾银率领许多银匠,在家中卷棚内,打造蔡太师上寿的四阳捧寿的银人,一座高尺有余,又打了两把金寿字壶,寻了两副玉桃杯,两套杭州织造的大红五彩罗缎丝蟒衣,只少两疋玄色焦布和大红纱蟒,一地里拿银子寻不出来。李瓶儿道:‘我那边楼上还有几件没裁的蟒,等我瞧去。’西门庆随即与他同往楼上去寻,拣出四件来:两件大红纱,两件玄色焦布,俱是织金边五彩蟒衣,比织来的花样身分更强几倍,把西门庆喜的要不的。”

补充的这些文字或许可以透漏出一个信息:在《金瓶梅》成书的明嘉靖万历时期,质量上乘的蟒衣料在民间稀少,以至于“一地里拿银子寻不出来”。只有李瓶儿处才有,因为她的东西都是源自宫中,民间织造与宫廷织造有着一定的差距。

在《金瓶梅词话》当中,工艺美术史料多集中在中间的66回,前面的13回和后面的21回中出现较少。工艺美术史料中最多的是关于织物,包括有缎、锦、绸、绫、罗、纱、绢、绡等丝绸,棉织物――布,以及绒和毡。在丝绸中,丝类的缎是出现最多的,有95处之多,还有更加高档的丝绸如妆花、织金、遍地金、销金、织成、潞绸、焦布等,总共也有159处。在对这些织物的描写中,虽然有用于赏赐和充当货币的成匹织物,但更多的还是用于服饰的描述,有很多地方相当详细,从中可以了解到各类丝绸的图案、用途、价值等。其他如金属工艺、漆器、陶瓷、玉器、***、刺绣等都有提及,其中金银的使用多体现在首饰和酒器上,漆器多用于家具的描述,刺绣多用于绣花鞋,而陶瓷和玉器出现次数最少。

关于丝绸图案,其中提到了一些代表性的丝织或刺绣纹样,有麒麟、斗牛、鸳鸯、龙、凤、锦鸡、龟背、白鹇、云鹭、獬豸、鹤、■■、海兽、孔雀、飞鱼、飞鸟等动物纹样,有百兽朝麒麟、雁衔芦花、海马潮云、鹦鹉摘桃、狮子滚绣球、鸾凤穿花、青云白鹇、岁寒三友等带有吉祥寓意的组合纹样,还有八宝纹、宝象花、喜相逢、芝麻花、方胜、回文等纹样,以及用于道袍上的二十八宿纹样。

《金瓶梅词话》中也提到了一些著名的生产中心,如南京云绸、色段、拔步牙床等,杭州、潞州等著名的丝绸产地;提到了一些工艺,如金属首饰加工中的拔丝,对水银镜的维护――磨镜等;提到了材料,如旱犀牛角和水犀牛角材质上的差别。

此外,从《金瓶梅词话》中可以窥探到一些其他信息,如当时一些丝织物的民间织造水平和价格,如蟒衣料、玉器等的难得以及螺钿床的价值等。

三、《金瓶梅》中工艺美术史料分布

《金瓶梅词话》中关于丝绸的史料占有1/3以上,涉及所有的丝绸品种,其中出现最多的是缎、妆花、遍地金、织金等高级丝绸,更难能可贵的是,丝绸大多都是与具体的服饰相联系,对了解各种丝绸的用途、价值以及流行的颜色、装饰图案有重要意义。而且大多数时候还点明了季节,从中可以看出用于夏天的服饰主要是纱、绢等轻薄的丝绸,春、秋、冬季主要是丝和绫,绸则四季皆适用。丝绸的价值也体现在多处,除了高级丝绸外,还有特殊的品种,如潞绸和焦布。

此外,小说中还反映出了丝织品和棉织品的货币功能,成匹的丝绸或布都可以作为不同等级的赏赐和礼物,直接或间接地表明了不同种类丝织物在当时的价值。

《金瓶梅词话》第55回中送给蔡太师的二十扛礼物中,织物就占了至少一半的价值:“大红蟒袍一套、官绿龙袍一套、汉锦二十疋、蜀锦二十疋、火浣布二十疋、西洋布二十疋、其余花素尺头共四十疋……”

《金瓶梅词话》还有不下十次有关工艺的细致描写,如第15回的赏灯、第20回的打首饰、第29回的做鞋、第31回的***带、第34回的家具、第40回和41回的裁衣服、第45回的大理石屏风、第51回的买汗巾子、第58回的磨镜子、第61回的官窑花盆。这些详细的描述涉及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

作为小说,虽然《金瓶梅词话》中的描写必定有夸大的成分,但在作者的夸大只有一个目的,即显示西门庆作为地方一霸,他的生活的和奢侈,为了表现奢侈,所以这些细节的形容其实都是在炫耀他的富甲一方,所以表现的应该是当时民间最流行的、最难得、最贵重的吃穿用度。如《金瓶梅词话》第31回中借应伯爵之口将西门庆得到的一条***带极度夸赞:“亏哥那里寻的,都是一条赛一条的好带!难得这般宽大。别的倒也罢了,只这条***带并鹤顶红,就是满京城拿着银子也寻不出来。不是面奖,就是东京卫主老爷玉带金带空有,也没这条***带。”不但说明了它的价值,还说明了“通天犀”的具体所指:“这是水***,不是旱***。旱犀不值钱,水***号作通天犀,你不信,取一碗水,把***安放在水内,分水为两处,此为无价之宝。又夜间燃火照千里,火光通宵不灭。”最后,还给出了它在当时的市价:“我着贲四拿了七十两银子,再三回了他这条带来。他家还张致不肯,定要一百两。”

正史中对工艺美术的记载多是宫廷造作的情况,而《金瓶梅词话》对民间的生产和使用状况的描述贴近于民间生活,同时,其中还提到了宫廷造作与民间造作的联系,以李瓶儿拥有的财富为桥梁,将它们联系到了一起,处处都反映出宫廷样式比民间样式精致和丰富,以及民间造作对宫廷样式的模仿和追捧。

关于陶瓷的细节描写,在《金瓶梅词话》中很少出现,原因应该是瓷器材质的易得,常用而又价廉,通常不值得一提,但是定窑、哥窑等古瓷,以及对特殊的工艺的形容,还是有参考的价值。如提到管砖厂的刘太监送了20盆花给西门庆,用的盆是“官窑双邓浆盆”,这种盆“又吃年代,又禁水漫。都是用绢罗打,用脚过泥,才烧造这个物儿。与苏州邓浆砖一个儿做法,如今哪里寻去”。

对于家具的描写,《金瓶梅词话》中也有几处细节的描绘,如床,有孟玉楼的陪嫁南京描金彩漆拔步床(《金瓶梅词话》第8回)、为娶潘金莲买的黑漆欢门描金床(《金瓶梅词话》第9回)、李瓶儿房中安着一张螺钿厂厅床、又后花了60两银子为潘金莲买的“一张螺钿有栏杆的床”且“两边扇都是螺钿造,安在床内,楼台殿阁,花草翎毛。里面三块梳背,都是松竹梅岁寒三友”。(《金瓶梅词话》第29回)第45回中详细描述了别人典当的一座大螺钿大理石屏风,也是皇亲家才有的官样,极为精美:“三尺阔,五尺高,可桌放的螺钿描金大理石屏风,端的是一样黑白分明……恰像好似蹲着个镇宅狮子一般。两架铜锣铜鼓,都是彩画金妆,雕刻云头,十分齐整……你看这两座架,做的这工夫,朱红彩漆,都照依官司里的样范,少说也有四十斤响铜,该值多少银子?”关于家具,不仅仅有单个家具的描绘,在第34回中通过应伯爵所见,将西门庆的客厅和书房陈设布局完全展现了出来:“上下放着六把云南玛瑙漆减金钉藤丝垫矮矮东坡椅儿,两边挂四轴天青衢花绫裱白绫边名人的山水,一边一张螳螂蜻蜓脚、一封书大理石心璧画的帮桌儿,桌儿上安放古铜炉、鎏金仙鹤,正面悬着‘翡翠轩’三字。”“伯爵走到里边书房内,里面地平上安着一张大理石黑漆缕金凉床,挂着青纱帐幔。两边彩漆描金书厨,盛的都是送礼的书帕、尺头,几席文具书籍堆满。绿纱窗下,安放一只黑漆琴桌,独独放着一张螺甸交椅。”此后,又通过其他人所见对西门庆家的陈设反复描绘。

《金瓶梅词话》中最常描述的一个明代市民生活的场景就是饮酒,因此,各式各样的酒具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档次和地位最高的是玉杯和***杯,其次是金酒具,最常用的是银酒具,如西门庆为蔡太师上寿的贺礼中就有两把金寿字壶和两副玉桃杯(《金瓶梅词话》第27回)。后来又送去“玉杯犀杯各十对,赤金花爵杯八只”(《金瓶梅词话》第55回)送给两位御史的是一桌酒席用的成套的金银器,包括一副金台盘、两把银执、十个银酒杯、两个银折盂。(《金瓶梅词话》第49回)第65回还说道宋御史送合贺黄太尉一桌金银酒器,包括“两把金壶,两副金台盏,十副小银钟,两副银折盂,四副银赏钟”,送给太师府翟管家的是“十个乌金酒杯”。(《金瓶梅词话》第66回)而日常使用的金银酒具造型极为丰富,有团靶勾头鸡壶、小金杯、大金桃杯、黄金桃杯、大金荷花杯、小金莲蓬钟、小金把钟、小金镶玳瑁钟、大银衢花杯、倒垂莲蓬高脚钟、银高脚葵花钟、银镶钟、银镶大钟、银珐琅桃儿钟,而蔡太师家用的是通天犀杯。

除了广泛涉及各工艺美术品种在生活中的使用,《金瓶梅词话》中还有几处与工艺美术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景,即第15回的赏灯、第20的打首饰、第29回的做鞋,第40回和41回的裁衣服、第51回的买汗巾子、第58回的磨镜子等。在买汗巾子的场景中,对明代妇女日常使用以及服饰配件“各色改样销金点翠手帕汗巾儿”的颜色、质地、花纹都有详细的描述,一共要买五条汗巾子,分别是李瓶儿要的“一方老金黄销金点翠穿花凤汗巾”、“一方银红绫销江牙海水嵌八宝汗巾儿”、“一方闪色芝麻花销金汗巾儿”和潘金莲要的“一方玉色绫琐子地儿销金汗巾儿”、“娇滴滴紫葡萄颜色四川绫汗巾儿,上销金,间点翠,十样锦,同心结,方胜地儿,一个方胜儿里面一对儿喜相逢,两边栏子儿都是缨络珍珠碎八宝儿”。又捎带给了西门大姐两方,一共用了一两九钱银子。从中可见,销金是明代汗巾子常用的织物加金方式。而在第58回所描绘的磨镜子的场景中,说道:“共大小八面镜子,交付与磨镜老叟,教他磨。当下绊在坐架上,使了水银,那消顿饭之间,睁磨的耀眼争光。”从中可以看出,在明嘉靖万历时期,水银镜子已经使用的非常普遍。但是,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这个时期的水银镜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重新加水银进行修复和保养,因此,才滋生出一个新的手艺行业――磨镜,因为水银镜有的体积较大且易碎,故而这些手艺人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上门服务。

四、结语

《金瓶梅》是以描绘家庭生活为主题的白话小说,其中对人物服饰的细节描写、对生活用具的使用描述,都可以作为研究中国明代工艺美术史的重要史料。作者的具体姓氏和生活年代虽然无从可知,但他肯定是活动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虽然他在小说中描写的是宋事,但在人物服饰等细节的描写上反映的应该是他所在时代的特点,因此,《金瓶梅》对研究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工艺美术发展状况更有参考价值。而且,《金瓶梅词话》(词话本)在工艺美术史料上要比《金瓶梅》(说散本)丰富得多,因此,前者比后者在工艺美术研究上更具价值。《金瓶梅词话》中的工艺美术史料主要是丝织、棉织等织绣工艺和服饰,陶瓷、漆器、家具、日用品都有涉及,但相对较少,特别是陶瓷,提及甚少。

《金瓶梅词话》和《金瓶梅》虽然对了解作者生活时代的工艺美术发展情况有重要价值,但它毕竟是小说,有夸张和不实的成分,所以只能作为研究当时工艺美术的辅助材料,只有当材料比较匮乏的时候,才能通过它窥探一二,但应该不能作为实证。

[注 释]

国庆节文字摘抄 篇5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在校园中营造节日气氛,让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了解教师尊重教师,并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敬意,体验到尊敬老师的愉悦感受。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教师活动方案_庆祝教师节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方案一

一、活动主题:

浓浓尊师意,款款爱生情

二、 活动目的: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在校园中营造节日气氛,让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了解教师尊重教师,并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敬意,体验到尊敬老师的愉悦感受。号召全体教师在第二十五个教师节明确爱心与责任,在感受到学生的敬爱之情的同时,思考教师的爱心与责任。

三、 活动过程:

1、校长国旗下讲话,号召全校同学,以各种形式向全体教师祝贺教师节。

2、每位学生制作一张感恩卡赠送给老师。

3.大队部在教师节当天安排8位礼仪大使迎接老师上班。

4、各班以“庆祝教师节”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5、 开展一次以“浓浓尊师意 款款爱生情”为主题的主题队会。各中队在活动后上交活动方案到大队部。

6、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为主题的征文,要求三年级各班组织好每一位队员写写“心中最难忘的好老师”,选择典型的事例,突出中心,作文题目自定。字数:中年级不少于300字。高年级不少于500字。上送时限:请在9月10日之前上交大队部。上送份数:各班选送两篇征文,学校将择优在网站上刊登。

7、老师们明确我们在欢度节日的同时,更应自省自励,奋发进取。用爱心浇灌花朵,用双手播种希望,用智慧创造未来。相信每个学生的巨大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和力量,相信每孩子在我们手中都能成才,真诚的关心爱护每个学生,真诚的严格要求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才创造条件。用爱心教会同学责任,让他们的责任唤起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爱心责任心托起明天的太阳用智慧创造出我们和学生共同的美好明天。

在第xx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了让教师节过得健康、文明、朴素、节俭,杜绝学生和家长送礼之风,塑造我校教师高尚师德形象,树立健康文明、廉洁从教的风气,净化教育行风。xxx小学党支部积极响应教育局党委号召,开展了“拒收节日馈赠,过文明、节俭、干干净净的教师节”系列教育活动。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1、9月7日,在全体家长中开展了“争做文明教师,拒收节日馈赠”、“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活动。意在向家长宣传,理解并监督教师过绿色教师节。为此,党支部为全校家长下发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每封信都需要学生及家长签字,再返回学校。

2、9月7日下午,在教师中开展“尊重职业、尊重自己、享受教育、重温承诺”的教育活动,召开了“我是教师我光荣”的师德大会,在师德大会上,党支部于书记在全校教师中提出了新学期我校对教师的师德具体要求,(详见师德承诺书内容)并着重向全体教师传达了望花区教育局党委开展过绿色教师节的通知。xx校长要做重要讲话,教师们要自己的师德承诺书上签字。号召全体教师一定会履行自己做教师的尊严,做一名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光荣的人民教师。

3、9月4日–9月10日,在学生中开展敬师爱师“五个一”活动: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标准的敬礼,一张自制的敬师卡,一份整洁干净的作业,一切文明守纪的行为。积极在学生中倡导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老师庆祝节日,屏弃以往送花、送礼的形式,正确引导学生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对教师的祝福。

4、在教师节前夕,积极利用广播、宣传板等等形式在校园内积极营造过文明、节俭、干干净净教师节的良好氛围。

5、校领导督察:在教师节当天,校领导在学校门口站岗,一是为教师送上节日祝福,另外如发现有一学生及家长有为教师送礼品的行为,马上婉言拒绝、劝其返回。

6、在教师节当日(9月10日),开展“老师,节日快乐”的主题升旗仪式,在升旗仪式上,优秀教师升旗,校领导致辞,学生为教师节献词,教师代表讲话,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使师生同欢乐,共振奋,为xxx小学今后发展积淀了精神财富。

方案二

正如一代伟人恩格斯所说的“尊师重教是一个民族强大的表现。”如果没有老师对文明的继承和传播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就不可能培育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由此可见,民族的复兴与教育事业息息相关,而教育事业中教师是功不可没的。在教师岗位上的每一位老师都是一生平凡,一世艰辛,但他们却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在他们手里握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而我们就是那颗希望的种子,在老师的手心里正在茁壮地成长着……

为了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培养广大学生尊师爱师的情感,组织这次“老师,托起太阳的人”主题活动。

活动安排:

1、采访老师,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写好采访稿。

2、做一天小老师,体验老师工作的辛苦,记好工作日记。

3、查找资料,了解名人成长经历中老师的引导和帮助,记录和摘抄,并且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4、查找名人尊师的故事、尊师敬师名言警句等,摘抄。

5、了解“教师节”的由来。

6、出“老师,托起太阳的人”的主题墙报。

7、组织主题画、手抄报展示活动。

8、给老师写一封表露自己感激之情的亲笔信。

9、早上见到老师时送上一声亲切的问候。

10、一份自己决心改正缺点追求上进的日程表。

11、“教师节”时给老师一份问候,推荐几种方式:

1)给老师发一封庆祝教师节的电子邮件;

2)自己制作一个贺卡,送给老师;或到商店买一张贺卡,悄悄放在老师的办公桌上;

3)给老师画一幅铅笔画,再加上一行深情的问候或写首抒情诗;

4)当老师走进教室时,能看到黑板上写的祝教师节快乐的话;

5)以全班同学的名义,在老师的讲台上放一束鲜花;

6)帮老师把自行车的气打足或给老师买一包润喉糖,让老师保护好嗓子。

12、以“我的老师”为题举行征文活动,队员们把对老师的理解、尊敬、赞颂,用文字表达出来。

13、“教师节”召开主题班队会,庆祝老师的节日。

附:

老师,托起太阳的人

——x年x班庆祝“教师节”联欢会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2、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

3、祝贺老师的节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1、选报节目,编排联欢会程序,编写主持人串词;

2、选择主持人,主持人背诵串词;

3、排练节目,准备道具;

4、磁带、录音机、多媒体等;

5、布置会场,邀请任课老师参加联欢会。

活动过程:

(班会在晚上召开,熄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响起,整个教室忽然亮起来,同学每人手中一支点燃的红烛。几位主持人一起手持点燃的红烛走到前面。)

甲:老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老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

乙:噢老师,您是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已经泛起了霜花。

丙:噢老师,您是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脸颊印着这么多牵挂。

丁:噢妈妈,老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

合:老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眼睛为何充满了泪花?妈妈呀,儿女已长大,牵着您的衣襟走过了一个个春秋冬夏。噢,妈妈相信我们,儿女自有儿女的报答。

国庆节文字摘抄 篇6

关键词:《文选》;李善“覆注”;敦煌写卷;文本变迁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6)09-0172-1l

作者简介:丁红旗,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海20024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文选》版本研究的深入,凡是探究《文选》李善注者,无不纠结、头疼于注释的增多、窜乱等问题,如对南宋淳熙八年(1181)尤袤《文选》刻本李善注文增多的事实,并尽力做出种种解释。反过来,如与无论是合刻本(如绍兴二十八年明州重刻本《文选》),还是单刻本(如绍兴三十一年建阳崇化书坊陈八郎《文选》刻本)比较,五臣注都没有较大的改变,不存在注释语段的大段脱落或变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的确,从现今能考知的第一个北宋国子监镂板的天圣、明道间(1023-1033)《文选》李善单注本,到元韦占九年(1094)《文选》第一个合刻本秀州本(五臣注在前)的出现,以及约在绍兴中后期出现的赣州本《文选》(李善注在前),持续不断的注释转换、调整,确实带来了注释的删削、变乱等。而对此李善注的增多、变乱,清人往往认为是“五臣乱善”的结果,如久负盛名的胡克家《文选考异》,在卷二张衡《西京赋》“大夏耽耽”下按语“二本注中字尽作‘厦’,亦涉五臣乱之”;“嗟内顾之所观”下按语“各本所见,以五臣乱善,又并注中字改为‘嗟’,益不可通”。这种没有因由的解释当然未达一间,更不能让人信服。客观上说,固然可能与尤袤本人也有一定的关联,如其曾在《文选跋》中提及“四明、赣上各尝刊勒,往往裁节语句,可恨”,为此可能补全了一些注释,也在事实上可能造成李善注释的增多;但溯本求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李善注本并非仅是单一的显庆三年(658)“诣阙奉进”(《上文选注表》)时的注本,而是存在多个注本,由此事实上造成了李善注本不同的面貌。这才是注释增多、变乱的最根本原因。今试疏证李善注“初注”“覆注”,即文本变迁的客观存在及其一些特色,以期抛砖引玉,进而对宋代《文选》刻本间注释的增多、窜乱能有一个新的客观评价。

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实际上要得力于解决三个问题,即李善是否“初注”、“覆注”,甚至“三注”、“四注”?探讨李善注文本变迁的客观存在及其特色。其子李邕是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益”?以及是否有他注的窜入?下面依次论述。

一、李善注文本变迁的客观存在及其特色

最早提及李善注有“初注”“覆注”,甚且有“三注”“四注”,是晚唐李匡义(字济翁)。其在《资暇集》卷上“非五臣”条指出:

代传数本李氏《文选》,有初注成者,覆注者,有三注、四注者,当时旋被传写之。其绝笔之本,皆释音训义,注解甚多,余家幸而有焉。尝将数本并校,不唯注之赡略有异,至于科段互相不同,无似余家之本该备也。

遗憾的是,这一观点一直没能受到学者足够的重视,其内涵至今仍未深入发掘。其实,李匡义恰好道出了李善有多个注本的实情;只不过,时代久远,这个问题考辨起来比较复杂。今试推论如下:

首先需考辨李善的生年。据《旧唐书・李邕传》,其子李邕天宝六载(747)正月被杖杀,年七十余。族子李昂撰的《唐故北海郡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墓志铭并序》为“年七十三,卒于强死”。今依《墓志》,则李邕生于高宗上元二年(675)。载初元年(689)李善卒时,李邕年十五。另一方面,《旧唐书・李邕传》载李善“年老疾卒”,既称“年老”,据古人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的观念,李善至少活到了六十岁以上,否则称不上“老”字。今核《旧唐书》中称“年老”的例证,均在七十岁以上。此可佐证李善“年老疾卒”,至少应在六十五岁以上。今姑且以六十五岁计,则其约生于武德八年(625)。这样,在曹宪的晚年,即李善的少年时期,在家乡求学于曹宪,在地域――曹宪晚年已移居江都,时间――李善已二十岁上下,和情理上――李善正是受学的年龄等,都较吻合。

从情理上看,显庆三年(658)李善上《文选》注时约三十四岁,这已是一个学术开始成熟的年龄,因为《新唐书・李邕传》明载李善“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既然能“淹贯古今”,称为“书簏”,其《上

因此,假如李善要进行修改、完善,最可能在两个时段:

一、显庆三年(658)到麟德年间(664-665),任崇贤馆直学士、秘书郎时期(共六七年间)。“崇文馆学士二人,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生,课试举送如弘文馆(原注:贞观十三年置崇贤馆。显庆元年,置学生二十人。上元二年,避太子名,改日崇文馆。有学士、直学士及雠校,皆无常员)。”秘书郎,“大唐置八人,掌雠校典籍,为文士起家之选”。显庆元年(656),崇贤馆置生徒有其时代背景。这一年,武则天的儿子李弘取代李忠为太子。为扩展、巩固其位置,武则天特意置学士、生徒,显然意在羽翼尚幼的李弘。所以,所择学士也就尽一时之选了,以利其在不久的将来能羽翼丰满。自然,李善会有一些公务,如《旧唐书》卷一八三《外戚・武承嗣传》载武敏之“仍令鸠集学士李嗣真、吴兢之徒,于兰台刊正经史并著撰传记”等。但也显然,生徒仅二十人,教授的任务不是很重,应当有较多的闲暇。勤敏的李善充分利用空闲作一些注释的补葺也是可能的。毕竟,到了李善任职秘书郎时,郎署已“群书大备”,凭借职务之便自可方便查阅,进而调整、充实注释。而秘书省,正是初唐藏书最多的机构。

二、上元二年(675)直到去世的载初元年(689),即晚年郑、汴讲学的十四五年间。上元二年,李善被赦,因儿子刚出生,尚在襁褓之中,李善先是间道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居江都。但也显然,沉寂故乡并非其愿,因为之前他一直都在宦海中沉浮,一定程度上还是不得不北上――似在重新寻求出仕的机遇,毕竟,此际的李善仅五十余岁,在一个七十致仕的时代,还可大有作为。但时不凑巧,调露二年,昔日依奉的旧主李贤在残酷的政争中被废为庶人,而且,贺兰敏之的恶劣影响也不是一朝就能消除,满心的希冀只能是随之破灭。这时,李善可能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因为《旧唐书》明言“年老疾卒”,此际距其卒也就十余年的光景;一“疾”字,也说明其晚年时的身体状况不佳,已疾病缠身),不得已,滞留在洛阳附近――汴、郑间以讲授《文选》为业,度过了自己的余生。但与秘书郎时期相比,“无官一身轻”,这一时期的李善可称得上是彻底地自由、放松。晚年得子,世事也尽可看淡些,教授诸生的束修等也不致于为经济发愁――那剩下的就是著书立说了,并以此来颐养天年。能够想象,这十四五年间,闲暇的李善势必会检视旧稿,进一步修葺完善《文选》;更重要的是,在专职教授《文选》之余,肯定会与诸生一起讨论《文选》的一些问题,不同思想的碰撞、激发,或一己偶有心得,都会促使李善对昔日的旧稿进行补充、完善。再者,据新、旧《唐志》,李善仅著有《汉书辩惑》三十卷、《文选辨惑》十卷,且不说著述并不很多,就是《汉书辩惑》,也与《文选》的注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因为《文选》所选的一些篇章,《汉书》里也有,注释所需的典章故实也多有出自《汉书》的,饶宗颐就说“《汉书》学与《文选》学二者之兼行互补”。初唐时秦景通的事例也能说明一斑,“与弟唪尤精《汉书》,当时习《汉书》者皆宗师之……贞观中累迁太子洗马,兼崇贤馆学士。为《汉书》学者,又有刘纳言,亦为当时宗匠”。其以擅长《汉书》学兼任崇贤馆学士,与著《汉书辨惑》的李善任职崇贤馆学士,又是何等地近似!这也见出李善一生的精力、事业萃于《文选》,势必会尽力修改、调整。李善晚年在郑、汴间讲学,在辛酸、惨痛的经历中,难免不看穿宫廷高层政争的倾轧与残酷,其心境应该是比较平静、安和,这反而更有利于其专心构筑名山事业。

当然,这只是在情理上说明李善极有可能对旧注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尚需在事实上进一步确证。所幸的是,正好留存有不同时期的李善注本,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今即以敦煌P.2528号残卷、P.2527号残卷为例稽考证明。

首先看敦煌P.2528号《西京赋》残卷,写卷较为完整,起“井干叠而百增”,迄篇终,并有明确抄写年代,即永隆二年(681)。写卷避讳严谨,正遵循显庆五年(660)正月一日的诏书,因为卷中“赞劳永逸,无为而治”的“治”,并不避今上李治的御名。而弘济寺,据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在长安城外郭昭国坊,临近帝京,避讳自当谨重、严格。又,方外之士亦需避讳。另一方面,整个写卷字迹娟秀、整洁,仅有三处涂改,即“连阁云曼”中的“连”字、“长风激于别岛”中“岛”字、“建玄戈”中的“戈”字,以及淡墨添补的(畴)“能”(宅此)、(臣善)“曰”、(仙车骊)“驾”(四鹿)、(遂)“为”(虎所杀),与完全在注释旁补出的正文“奇幻悠忽,易貌分形”。这些涂改、添补正说明寺僧抄写时甚是认真、负责。这也是下文讨论的一个重要前提,即写卷中间没有残缺,没有两字以上的阙文。当然,寺僧抄写时也偶尔会漏一字,如“僵禽毙兽,烂(若)积砾”;误一字,如“皆鸟兽之形根(貌)也”;衍一字,如“千(里)列百千重”等,但终究极少(与忠实保留宋秀州本面貌的韩国奎章阁本《文选》比较,仅此三处),实可忽略不计。

这一写本是《文选》李善注残卷。这有三点证据:一、如上所举的“长风激于别岛”、“建玄戈”中“岛”、“戈”字,都是先写为薛注中的“畴”、“弋”字,后浓墨涂改为“岛”、“戈”字,正充分说明其并不是以薛注为底本。二、如为据薛综注,下注的语段势必与李善注有不同;但与保存注释很完整的奎章阁本比较,下注的语句与李善注完全相同。三、卷尾明确写有“文选卷第二”等五字,也清楚说明这是《文选》的注文,不是单《二京赋》的注文;这也是一个铁证。

总之,寺僧所抄是李善《文选注》的一个写本。在此基础上,与奎章阁本、南宋陈八郎五臣注刻本等比较,作为注释,这个写卷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瑕疵:

一、李善自定的“从省”体例远没有贯彻到底。李善注释有自己的体例,即在注文中所陈明的“从省”原则。这已为学者习知。这一写卷中也有清楚的表述,即“少君、栾大,见《西都赋》。凡人姓名及事易知而别卷重见者,云见某篇,亦从省也。他皆类此”;“鸹、鸨,二鸟名也。凡鱼鸟草木,皆不重见。他皆类此”。然而,让人疑惑的是这一“从省”原则远没有贯彻、规范到底,即便是上面陈明体例、自当慎重的一条,就没有遵循“从省”原则,因为如若遵循,就势必要写成“鸹、鸨,已见《西都赋》(按:《西都赋》中已出现)”。其遵循的,除上所举外,仅一条,即“虹、旄,已见上注”。而剩余的本应“从省”的却没省的有十五处,即唐中、太液、渐台、灵囿、松乔、九市、隧、五县、五都、牵牛织女、属车、飞廉上兰、期门、郊、列爵十四,都没有“从省”。这么多的注释没有遵循自定的体例,就只能是未整齐划一的原因,不是写定稿。这是因为《西京赋》只是第二卷,前面仅一卷,量很小,至少操作起来比较容易。更何况,这么多条目没能“从省”,也不能单纯地以疏漏或传抄错误来解释。之所以如此,可能是一开始李善没能意识到,但随着注释的增多,已意识到“从省”的必要,而进行了新的修订。

又,差别较大的一处是《答客难》“蛀纩充耳,所以塞聪”下注:

写本为:纩,以黄绵为丸,悬之于冕,以当两耳,所以塞聪也。刘兆《毂梁传》

注曰:“妊,黄色也。”土斗反。

奎章阁本《文选》为:

薛综《东京赋》注曰:以黄绵为丸,悬冠两边,当耳,不欲闻不急之言

也。”(明州本亦同)

今查《文选・东京赋》“夫君人者,靛纩塞耳,车中不内顾”下,确实有薛综此注(仅在“闻”前多一“妄”字)。品衡之下,“不欲闻不急之言也”,即不欲听闻非关军国大事等不急之言,远比可能引人误解的“所以塞聪”、拒谏,更为具体、明晰;而且,删去了刘兆的注,使得注释更简明,没了繁琐之弊(前已言明“黄棉”,即“黄”字)。这也见出了修改、润饰的痕迹。又,这一处吕向注为“蛀,黄玉,以绵裹之于冠两边,以塞耳,所以示不闻下人之过。纩,细绵也”,表述明显不同,不存在注释窜乱的问题。

总之,这种文本间较大的差异,与其说是传抄、版刻过程出现的疏漏,还不如说是李善再次补注的结果。又,这两个写卷,从笔迹看,显然非一人所抄,时期上也略有不同,但却存在同样的问题,这就能从根子上说明李善初期注释不完善的情形,也在事实上进一步证实李善多种《文选》注本的存在;而且,在抄本时代,本就容易形成多个注释本子。以上例证,也足以证实李善再次注《文选》时,一、对没能解释清楚的,如“比诸东郭’’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二、对解释错误的,如“周制大胥,今也惟尉”等进行了修正;三、对先前没能注释的。如“人纲人纪”等进行了补释。从比例上来说,最后一点最多,也最为普遍。当然,李善也对全书的体例也进行了规范。或者说,正是这些进一步的补充、修正以及补释,极大地提升了李善注的质量,也最终从根本上促使了其注的经典化,这种“覆注”、‘‘三注’’等功不可没。某种程度上,“三注”、“四注”的客观存在,也正说明了李善注释得认真、执着,并历经了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近三十年)。

《人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十一月廿九日”条载:“开成三年(838)十一月廿九日。扬州有五十余寺,法进僧都本住白塔寺。臣善者,在此白塔寺撰《文选注》矣。”现在的关键是,李善白塔寺撰《文选注》大致在什么时期?李善少年时已随父李元哲居住在江都,追从曹宪读习《文选》;但也显然,要在这时注释《文选》,从学术积淀来说不可能,因为注释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反之,如考虑为流放归来,就合情理多了。从地域上看,李善二十余岁业已出仕京城,此后一直到上元二年(675)“会赦还,因寓居汴、郑之间,以讲《文选》为业”一直在京城或北方任职,没有或无暇到千里之外的江南江都、一个寺院里静心注书(因为三十卷《文选》的注释,即便是润色,也自是需要一段不短的时日)。因此,李善在‘‘白塔寺撰《文选注》”,只能是中晚年以后的事,或者说,是其遇赦时返归故乡、呆上一段日子时的事。这也有一个佐证,即《旧唐书》卷一0二《马怀素传》提及的“寓居江都,少师事李善”。《故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侍读上柱国常山县开国公赠润州刺史马(怀素)公墓志铭并序》载其“十五(岁),遍诵《诗》《礼》、骚、雅,能属文”,弱冠(二十岁)时始离开广陵,对策乙科。马怀素生于显庆二年(659),如以上元二年(675)计算,其时十六岁,正吻合“少”字。这也足以证实李善在江都留居了不短的时日;否者,如较短,自是谈不上“师事’’二字,也谈不上白塔寺注《文选》一事。此适足以证实李善再次注《文选》的客观存在,因这时距显庆三年上《文选注》已十八年了。兹再一次审视《资暇录》所言的“代传数本李氏《文选》,……当时旋被传写之”,颇疑心当日“旋被传写”的情形,就是指李善晚年在郑、汴间“以教授为业。诸生多自远方而至”,而广泛、迅速传写的结果;因为只有“诸生多自远方而至”,才可能较快地向四周广为流播、传衍。

二、李邕是否“补益"

李邕是否“补益”《文选》?这实际上是两个问题:即,一、李邕是否在李善生前进行过“补益”;二、李善卒后,李邕是否基于崇敬先祖功业等因素而进一步“补益”。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是《新唐书》卷二。二《文艺中・李邕传》中提到的“补益”《文选》事:

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书成以问(李)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

有所更,善曰:“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