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汉字的由来与故事(经典8篇)

汉字是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展的文字。那么,单独一个汉字的由来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故事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一个汉字的由来与故事(经典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一个汉字的由来与故事 篇1

王”字原是一把斧头的轮廓。那时的大斧是两面双刃的,显示了它的无所不能。于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两横,斧柄则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横。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王”就成为古代隶书和今天楷书时的样子。“王”字的原义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握大斧.谁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谁就是“王”,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为权力的象征的原因。

一个汉字的由来与故事 篇2

一个叫“戈”的老兵有三个孩子,他们分别叫做“载”、“裁”和“栽”,三兄弟在外貌上特别象,再加上有共同的爱好,又常常在一起,外人很难分辨清楚他们谁是谁。不过他们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只要仔细观察,还是能分得开的。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首先外表上,他们都和他们的父亲“戈”很相象。同时三个人的额头上都长着一个像“十”字一样的胎记,而且这个胎记的颜色都是紫红色,所以一般人很难分清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共同之处还体现在三兄弟都特别喜欢玩兵器,特别喜欢比试“戈”,所以尽管他们都有自己要做的事,但总是戈不离身,难怪别人要分不清他们了!

其实,“载”是个司机,所以他总是开着车;“裁”是个裁缝,身上总带着他做的衣服;“栽”是个木匠,平时手里总拿着一把木制的小尺子。如果知道这些,看见他们就不难分辨了。

他们三兄弟特别团结,三个人穿的衣服都是“裁”做的,三个人家里的家具都是“栽”做的,而“栽”和“裁”出去玩都是“载”开的车……

老兵“戈”看着三个孩子一天天长大,又都那么团结,而且平时又受别人特别的注目,所以特别的高兴。三兄弟也觉得自己有个好父亲“戈”,有和自己一样长着“十”字胎记的好哥哥或好弟弟、大家彼此又有共同的爱好而感到特别的幸福!

一个汉字的由来与故事 篇3

家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人喜欢说文解字。头上有屋瓦,地上养着猪(豕),这便是家。

金文家:古家字从 宀从豕;凡祭,士以羊豕,古者庶士庶人无庙,祭于寝(亦食居之所,故从宀),陈豕(已熟者)于屋下也。小篆家:从宀,豭省(省豭右叚)声,本义作「居」解(见《说文解字》许慎著),乃人所居屋,故从宀。徐灏氏以为「家从豕者,人家皆有畜豕也,曲礼曰:『问庶人之富数畜(以豕代众畜)以对。』」严章福氏以为家「所以从豕者,非犬豕之豕,乃古人亥字,亥为豕与豕同,集韵『亥古作豕』;豕下云『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像裹子咳咳之形。』按礼云:『男有室女有家』,亥为一男一女而生子,非家而何?此其所以从豕(讹亥为豕)之故也。

中国自古是农耕社会,住所是很重要的,没有住所就无法定居,便不能成其为家了。对于家庭而言,猪(豕)也是非常重要的。猪是财富的象征,是家庭经济生活富足的重要表现,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小康的表现。当然,对于古人的小康,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在生产力水平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一个农耕家庭能够养猪,就有肉吃,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那么,为什么一定是要养猪而不是养牛养马养狗呢?从用途上来看,狗主要是作看护之用,而牛用来耕地,马用作交通工具,也作畜力,这三类更多地表现为生产资料。而只有养猪,才是完全地作为肉食之用,是生活资料。养牛养马是生产之必须,而养猪,则是为了生活之享受,不一定必需。可见,能够养猪,这是生活富足的表现,也是农夫们的奋斗理想。

由此来看,中国人自古就重视家庭的物质基础,但对于物质又没有太高的要求和奢望。没有住所是不能成其为家的,不能养猪,是不能称其为小康之家。有住所,能吃肉,这便是理想的家庭生活了。在物质生活发达的现代社会里,古人的家庭观,对于我们仍然有许多启迪。

用哲学的观点来看,中国古人对"家"的解释是唯物主义的,但又是朴素的。因为它仅仅是从物质基础方面来理解"家"的意义,而没有反映出"家"的精神生活方面,这是不完整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用说文解字的方法,将英文中的"家"字作一番中国化的阐释,就能够使"家"的意义变得完整。

一个汉字的由来与故事 篇4

在很久很久以前,农民种的庄稼由于受到鼠害的影响,收成很少。后获悉有一动物“狸”,也就是我们现在称呼的野猫,善抓老鼠。故农民就开始养“狸”来保护庄稼,为了区别家养和野生的差异,根据其工作是保护庄稼的缘故,后古人就造了一个字“犭”+“苗”,就是现在的猫,而其叫声称呼为“喵”。从中可以看到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字的影响。

一个汉字的由来与故事 篇5

汉字,在我们的眼中是多么微不足道。但是,你可曾想过,离开了汉字,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多么乏味:无法与别人交流,无法学习到新知识,无法看到有趣的书……一系列令人愉快的事都将消失。

汉字最奇妙的地方是在于它的字形。你瞧,把“值”的偏旁换成“木”的话,就变成了“植”。虽然读音一模一样,但它们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值”是和人有关的,例如:值日,值班,都是需要人来完成的。而“植”却是植物,所以它就是木字旁的。哈哈,换个偏旁就能使这个字发生很大的变化,汉字的奇妙真是令人感叹呐!

它的造字法也十分有趣。太阳在天空中是圆的,还发出光芒。于是我们的祖先,便用汉字的形式,把它写作“ ”,经过年代的磨砺,才变成现在的“日”字,还有“从”字,一个人在前面走,另一个人在后面跟从,多么形象啊!汉字的千变万化,多么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啊!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汉字的博大精深,引得许多外国人都神之向往,这更体现了汉字的魅力无穷。

让我们在汉字王国里徜徉,感受汉字那深深的古朴韵味,感受汉字那浅浅的淡雅清新,感受汉字那磅礴的宏伟气势。让我们在汉字王国中徜徉,领略汉字的深刻真谛,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书写祖国的美好明天。

奇妙的汉字,为我们的民族增光添彩,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捷。我爱你,汉字。

一个汉字的由来与故事 篇6

我最喜欢的汉字是“孝”字。古人曰“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作为子女要孝顺父母、长辈,不懂得孝的人是不会有出息的,所以我们要将“孝”字铭记于心。

在《水浒传》中,之所以宋江被官服府用假信抓走,是为了孝敬父亲;之所以李逵连杀四虎是为母报仇;在《三国演义》中,之所以徐元直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为了照顾母亲;之所以孙权杀刘备屡次失败,是为了满足母亲的旨意……古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孝”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也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孝”。记得有一次,隔壁的王爷爷几天不见动静,询问后才知道他心脏病犯了,已经送到医院抢救了,于是我们带上礼物到医院去看望他。到达他的病房门口时,他的儿子出门迎接我们。他将礼物放进病房里,出来跟父母说话。这时我才开始细细地打量他,往日的潇洒风度变成了惊恐害怕,双眼熬出了黑眼圈,又红又肿,整个人好像又瘦了一圈。他着急地说:“他老人家呀,心脏病又犯了,我的妻子身体不太好,可还是要顶着烈日来坚持给老人家送营养汤,这该死的夏天太容易让人犯困了。我不在公司的这几天,公司内部状况又出现了许多问题,哎……”说完又叹了一口气,好像被这么多的问题所困扰的无奈。正说着王爷爷的儿媳提着饭盒来到了病房里,对王爷爷嘘寒问暖,又亲自给他喂饭。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可是无论他的儿子公司有多忙,他都无微不至的照顾王爷爷。爷爷的病一天一天的好起来,最终几乎被判死刑的王爷爷奇迹般的好了。太不可思议了。王爷爷的儿子是孝的楷模,他是新时代的榜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那一刻,我对“孝”字的含义理解的更加深刻了。

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中外有许多孝敬老人的人为我们做好了榜样。我们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把“孝”继承下去。

一个汉字的由来与故事 篇7

武”字是个合体字,按古代造字法的“会意”,“武”从止、从戈,由止、戈二字合起来成为“武”字。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止在甲骨文中实则为人的脚趾的象形,在金文中,“止”依然构成人的脚趾之形;在篆文中“止”依然如此。甲骨文中“武”字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足戈并立”,左边画一个“足型”,而右边画一个“戈型”,二者组合成其雏形,并以象形取意,即立足持戈,是一种静态;在此基础上字体由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近而形成了“止戈竖立”的组合,此时最大的变化在于“足型”被“止”字所代替,而“戈”的一撇移到“弋”字的左上角,其意是持戈而行,处于一种动态。进入青铜器时代,金文中的“武”字,已由象形向会意方向发展,并形成“动静”结合的字体,笔划粗细一致,结构相对协调,以适用于人的习惯认识和记忆。从甲骨文中“武”字的变化看,其原始本意并非止戈为武,而完整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或持戈静止而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与人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

一个汉字的由来与故事 篇8

现在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过河是一种十分容易的事,因为现在各种各样的水上交通工具实在太多了。然而对于我们的先民来说,在那舟楫很不发达的时代,在遇到浅水的情况下,过河还是靠双足。这一事实从“涉”字的结构可以得到证实。

“涉”字的甲骨文为“”、“”或“”。其中“”为“止”,此处代指脚,两只脚一前一后。在甲骨文中“”表示人向前,“”表示人向近处走来。由此看来,“涉”字中的“止”表示向前的意思。字中的“”、“”或“”为水,可见甲骨文的“涉”字所表示的是:一个人正卷起裤子赤着脚在水中慢步前进。有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刚到河边,准备渡河。也有人认为是一只脚在河这边,另一只脚在河那边,表示已经过河了。然而这些说法是不对的。《说文解字水部》:“,徒行厉水也。从,从步。篆文从水。”“”为籀文,用“二水”表示,中间一“步”字,更突出了“涉”正是赤脚过河的意思。也就是说此人前后均为水,正在水中行走。这就是“徒行厉水”的意思。小篆的“涉”较籀文少一“水”字,保持了与甲骨文和金文一致的形体。由此可以确定,造字之初,“涉”的意思就是指赤脚过河。

关于赤足过河之事,《诗经》中多有记载。如《郑风褰裳》说:“子惠思我,牵裳涉溱。”这两句写的是一个女子对他的情人说:“你深情想念我,那你就应该卷起裤子过溱河。”

“涉”在古汉语中真正用于本义,即“卷起裤子过河”的情形并不多。常用的是由本义引申出来泛指各种方式的“渡河”。如《左传宣公十七年》:“所不报者,无能涉河。这里的“涉”显然就不是“徒行厉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