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这里是可爱的小编午夜给大家找到的11篇中秋散文诗的相关文章。
夕阳瘦成一弯清月,
悬挂于柳梢头,
喧闹的白昼停止了脚步,
在月下缓缓游荡。
眸光穿过遥远的荒凉,
踏碎一地的温柔,
在这寂静的夜晚,
我把叹息装进行囊,
夜色朦胧,
曲声悠扬,
在笔下谱成音律,
风中轻舞霓裳。
是谁在月下孤独的徘徊,
把落寞的身影拉的长长?
又是谁扬手间拂落忧伤,
把飞舞的霓裳缀成点点星光?
总是不忍将往事惊醒,
情愿追随岁月深深的目光,
守候一季又一季的花香,
藏在眉间的烦心事,
纠缠的情结,
和着幽怨的琴声,
月下轻舞水袖,
寂寞的诉说着忧伤……
听秋风乍起
宋晓杰
不要在深夜哭泣:
不要在暗处点灯:
不要在青草还未吐出最后一缕游丝之前,把决心和误会更改;
不要在秋蝉还未唱完最后一个音符之前。把甜蜜和隐疼辩白……
我是峰回路转的临界。
我是一意孤行的极限。
一切都不要太急。
一切都不会太坏。
听秋风乍起,听四伏的危机卷土重来,你是否无动于衷,心存倦怠?
千军万马,杂沓、威猛,绝尘而去。
你抖开暗色的征衣。猎猎成旗!
我的眼睛使黑夜更黑,白昼更白。
我的眼睛是暗处的灯,把你照彻,再一层层次第打开!
一个人的秋天
郭琳琳
一
起风了,吹在在衣外的肌肤,有些凉。披上外衣坐在暗香浮动的夜里。听那叶落的声音。
阳台的花草瘦了,藤蔓上的叶子终敌不过那场冷雨。
被秋风折磨得憔悴的身体,楚楚可怜。
池塘里的荷花落在水里,在水里无助无援地漂流,被河塘里的鱼顶着戏耍。
浮萍厌倦了飘零的日子,集聚在一起,几片黄叶无意地落下,飘落在它们中间,听到他们的叹息声,对岁月的留恋和无奈。
二
离开闹市,走向郊外那一丛丛开得正艳的黄花,不小心长裙被无名的植物绊住。它细细的小手拉住我的裙子,仰脸看着我,几分可爱让人怜悯。
轻轻地拿开它纤细的小手,把它移向不被人踩踏的地方,让它在秋天里自由地绽放美丽吧!
稻草人的寂寞是面对着空旷的稻田,失去了它的生命力。风化的岁月中它最终被孤独地遗弃。
英雄暮年的默然回望,美人红颜已逝,凄然一笑。
在这清点岁月中有坚强也有脆弱。
我知道,没有谁能抗争得过岁月,就像秋天的落叶,它枯荣,它死亡,嘟拥有着生命丰盛的过程……
三
花睡去的时候。我坐在长廊的尽头。穿过长廊的月光。照在桂花树上,桂花浓浓的香气随着似烟似纱的薄雾向四周散发。
一个人在这冷冷的秋里,会想起一个人,会想起爱情,不知不觉地醉去……
大雁鸣叫,开始了南迁。我曾经失落在南国里的梦,在心里来来回回,与我纠缠不休。
我是个多愁伤感的小女子,春华秋月使我伤感,让我流泪。
一个生命的萌生和死亡。都能让我庆幸和怀念。
漂泊在旅途中的脚步,终会停下来,遥望青山是我的归路,不免感到轻微的战栗。等我们终于可以坦然面对的时候,曾经的欲望,即已消释。
【关键词】散文诗 语言美 意境美 感染力 欣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51-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喜欢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散文诗兼有诗性和散文性,它将浓郁的诗情画意融进散文的躯壳里。散文诗既有诗的构思、意境,又有散文舒展自然,若行云流水的文笔特点,它是诗情美与散文美的完美结合。
幼儿园教师承担着儿童散文诗的教学任务,必须正确对待散文诗教学,从而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幼儿的词汇,使幼儿语言得到健康的发展,并获得美的享受。我尝试了多次的散文诗教学。在这里,我运有用中,大班教材中的几篇散文诗并结合农村幼儿的特点,谈谈散文诗教学的点滴体会。
第一,选择并分析教材,制定教育活动目标和重难点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首先,教师应选择适合幼儿各年龄特点的教材,把握好教材内涵。在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领会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的引导幼儿去感受和欣赏散文诗。如:大班散文诗《云彩和风儿》就是一首具有童趣的散文诗,作品中所说的云彩是幼儿所熟悉的。作者把云彩被风吹过后的样子说成了是小船,大狮子,胖娃娃,并把这些事物拟人化了,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这首散文诗富有童趣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幼儿易于接受。又如,中班散文诗《两片树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散文中说到:“呵,这树林会唱歌”,“瞧,这两片叶子多像是小树的两只耳朵。”这些语言描写都是富有儿童情趣,通俗易懂,幼儿乐于接受。
其次,教师应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制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和重难点。散文诗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领会欣赏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每一首散文诗都有自已的内涵所在,而不同地域的幼儿展水平又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根打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制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和重难点。
农村幼儿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见识少,接触面狭窄,加上家长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幼儿想象力受到了限制,知识也比较贫乏。我班的幼儿大胆,好表现,但是口语表达较差,想象力不够丰富。根据这一情况,在中班时,我把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感知散文诗所展现的画面内容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在大班时,我把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领会欣赏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在具体的欣赏教学中,我把理解散文诗中的词汇也纳入教育目标之中。而由于农村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力和反应能力较差,情绪体验较弱,我把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作为教育活动的重难点。如:在《云彩和风儿》这一教育活动中,我把理解云彩的有趣,风儿的能干作为重点。云彩的有趣,风儿的能干就是从散文诗中的语言体会出来的。也说是让幼儿感受这首散文诗的语言美。
第二,利用农村的自然条件,让幼儿感知散文诗的意境美
散文诗的重难点就在于领会、欣赏散文诗的意境美。散文诗创设了一种美的意境,那么如何把幼儿带入美的意境中呢?我除了利用音乐、挂图、朗诵等方式外,我还充分利用了农村特有的自然条件,让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散文诗的意境美。如大班散文诗《秋天》它所描述的就是丰收的景象。为了让幼儿体验丰收的喜悦 ,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 。在上这节课这前,我先带幼儿去附近的农场、小山坡、小溪边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这中,体验大自然的美,感受丰收的喜悦。也使幼儿初步领会了散文诗中的“红袍”、“黄衣”等词的意思。这样,就直接把幼儿带入散文诗的意境之中,使幼儿真正领会散文诗的意境美。
第三,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幼儿去领会散文诗的语言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散文诗的语言短小精练,却有着深刻的含义,我们应从理解词汇着手,突破语言关,从而达到对语言的理解。散文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把散文诗中的事物拟人化、形象化、趣味化、赋以人的思想、情感、动作等。但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拟人句”和“比喻句”这两个概念对幼儿来说太抽象了。因此,我们应采用特殊的的表现方式,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幼儿去感知欣赏散文诗中的语言,领会诗中的拟人句和比喻句。
如:在散文诗《云彩和风儿》这一教育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散文诗中把云彩被风吹过以后的样子说成了什么?云彩变成的大狮子真的会吼叫吗?那为什么这么说?通过这些启发性的问题,帮助了幼儿理解了散文诗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因为大狮了、小白船、娃娃都是幼儿所熟悉的事物,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文学作品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了。幼儿就易于理解和接受。又如:在中班散文诗《两片树叶》这一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小树叶的两片叶子像什么?小树苗听了后觉得怎样?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使幼儿初步理解了散文诗的内容,领会了拟人句、比喻句等语言的特殊表达方式,从而激发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第四,创设适宜的环境,激发幼儿欣赏散文诗的兴趣
陈鹤琴先生说:“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健康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里所指的环境当然也包括丰富健康的教学环境。幼儿离开家长来到幼儿园,离开了他们的亲人和熟悉的环境,与周围人不熟悉,感觉没有安全感,他们就变得胆怯、怕生、不敢说话,因此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富有安全感、充满爱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热爱与关心。在是日常工作中,我总是微笑的面对每一位幼儿,有时摸摸他们的头,有时拍拍他们的肩,有时把他们搂在怀里说悄悄话……渐渐的孩子们把我当成了朋友,敢说,敢讲了。 同时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我会为孩子们创设丰富的,有益于幼儿更快乐地学习的教学环境。比如,在组织大班幼儿欣赏散文诗《秋天》时。首先,我带孩子们去郊游,让他们畅享在秋天的怀抱中。其次,我及时更换了教室的墙饰,把它装饰成有明显秋天特征的画面。然后,把散文诗中的内容布置在教室四周的墙裙上,让幼儿置身于秋天的环境中,为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第五,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在一定程度上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在欣赏中得到锻炼,得到发展。陶行之曾说过:“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想象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及发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借助一定的活动得以实现的。
如:在中班散文诗《梦是什么》这一教育活动中,我让幼儿把自已的梦告诉同伴。这就让幼儿口语表达得到了锻炼。在《两片树叶》这一教育活动中,我让幼儿说说:“小树苗的两片树叶还像什么?”这时就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在活动结束时,我又让幼儿当小树苗,我当树妈妈,配上音乐,这不仅加深了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而且也把幼儿带入了美的意境之中。而在《云彩和风儿》这一教育活动中,开始部分我用了游戏《云彩和风儿》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做各种定型的动作并让幼儿回答:“你变的云彩象什么?”从而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动手操作,进行吹画,让幼儿在吹画的活动中想象云彩像什么,并进行创编,从而加深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知道云彩的有趣,风儿的能干。
第六,利用教师的感染力,组织好散文诗教学活动
散文诗的意境十分美,怎样把幼儿带入美的意境之中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进入角色,投以大量的感情。通过自身的语言、表情、眼神、动作等感染幼儿。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规范的,富有童趣的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大胆的表现作品的喜、怒、哀、乐。教师要把幼儿带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融入情感从而转化为一股强有力的感染力,使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体验作品的美。教师潜移默化对幼儿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愿望。因此,教师的感染力是散文诗教学成败的键。
散文诗教学陶冶了幼儿的情操,激发了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农村幼儿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想象力不够丰富,领会力和感受力也较差,因此上好每堂散文诗欣赏活动对于农村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对农村幼儿散文诗欣赏教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3]王俊英编著的《幼儿园语言活动指导》――幼儿的语言素质教育
云的诗意
夏末秋初的云很有诗意,诗意在它层层叠叠的层次感。那一堆堆、一层层的白云白得耀眼,白得绚烂,在淡淡的钻石蓝色的天空中,那一堆堆软软的白云像是冬天中雪白雪白的棉絮,暖暖的,有一种太阳的味道,好像从飞机上跳下去,就会落在一大堆软绵绵的被子上,然后再弹上来。
云有了颜色,先是傍晚夕阳照着的淡淡的金色,后来是晚霞的那种淡粉色中又有金色,看上去像一个大大的棉花糖,诱人得恨不能咬一口。民间有一句谚语“早烧阴,晚烧晴”,它的意思是,早晨的时候有火烧云就意味着这一天是阴天,如果晚上出现火烧云就意味着明天是晴天。
夕阳的余晖把云变成了橘色,这深深的颜色几乎渲染了半边天,煞是美丽,仔细看它,颜色由浅红色变成橘色,和天空颜色合二为一,就像一幅水彩画。
叶的诗意
叶的诗意在于它的透明,秋老虎那厉害的阳光在四点半也变淡了,变得诗意了,那淡金色的阳光极具穿透力,穿过了叶子,叶子变得透明了,那叶脉一条一条,清清楚楚地分散到叶子的每一个角落。叶子也由深绿变成了淡淡的绿色,像翡翠一样。那像扇子一样漂亮的,是银杏树的叶子;那像小手一样可爱的,是枫树的叶子;那像蒲扇一样坚强的,是樟树的叶子;那像大手掌一样挺拔的,是梧桐树的叶子。不同的叶子,有不同的诗意,在秋老虎的衬托下,一切是那么富有生命力。
天的诗意
秋日的天,很高,很远,很蓝。这蓝,蓝得深远,蓝得诗意。早晨和中午时的天是淡淡的蓝,但到了已近黄昏四点半那就不一样了。秋老虎送给天空一条橘色和粉色相融合的丝巾。天空这样一围,就变出了颜色,云儿们直夸漂亮,天空不好意思了,脸一红就像火烧那样,于是就有了晚霞。这就是有点童话色彩的秋天,天空中白云丝丝缕缕,时聚时散。
秋的天就像高雅的夫人,静静地望着你,抚去你的烦恼、不快、压抑。偶尔,有飞鸟划过,就像是天的宠儿,划过赏秋人的心底……
四点半,一个秋日的下午,在这时刻,我望着窗外,美丽而宁静时刻,心中涌出太多的诗意……
(指导教师:蔡 蔚)
望一只青蝉的蜕变,想象一些纷飞的草籽,已在季节的末端,栽种下一个轮回的念想。
望一垄稻穗的熟稔,想象那些汗珠的光泽,辉耀的日子日趋丰润。
望一截青烟的丰盈,想象早春预埋的臆想,拱出丰厚的土壤,向大地坦露藏匿的心声,倾倒出阳光和雨水。
中秋,遗世**的光影,疯长而出的那片葱绿,早已把过往中的空洞和荒芜蓊翳。
那把磨了又磨的镰刀,砍断岁月的藤蔓,把无尽的守望挥成一季的收成。
大豆、高粱、麦子,以及那些熟稔的稻穗,在中秋的月光里发酵,很多沉重的怀想,日益的轻盈起来。很多落寞的慨叹,日益的飘逸潇洒。
还有,很多低眉垂首的思虑,透过炊烟,透过月饼的香甜,透过父亲飘曳的胡须,把一万次的遐想,写成一阕宋词的香馨。
那只南归的大雁,把时光这杯原味咖啡,煮沸在村庄、在城市,在一线牵连的守望里。
在这个守望里,我把自己化成一枚月光,随着任性的风,静静地聆听秋日的私语。
摇红一茬一茬的光阴,在日渐猩红的叶片上写下一封家书,问候妻子,及其老人和孩子,中秋的餐桌上可摆满牵挂的饭菜?
小时候,
中秋月是妈妈做的面饼,
那温柔的清辉,
淡的`,却又浓浓的;
长大了,
中秋月是恋人的笑脸,
那羞涩的期待,
脉脉的,却又深深的;
成家后,
中秋月是孩子的眼睛,
那清澈的眸子,
无瑕的,却又多梦的;
到中年,
中秋月是思乡的情结,
那悠远的乡愁,
幽幽的,却又深邃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中秋佳节,与朋友喝酒固然是美事,但心底的哀愁浮上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一边是良辰美景应该团圆,一边却是“明月夜,短松冈”的无奈,这种强烈对比下,《月光》中的“他”怎能不“痛苦得在床上打滚”。《月光》这篇散文,写了三段在月夜下的感受和情景,流淌在作品中悲欢离合的炽热情感是全文的精髓。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沈从文先生在深沉的思恋之中写下的文字,如诗如梦,《西山的月》一文中,分不清月亮就是情人还是情人就是月亮,完美地体现了沈先生的散文清新俊逸的风格。而先生一边做“抽象的抒情,情绪的散步”,一边寄寓了文章更深的内涵,那就是:对理想的美的热烈渴望与执着追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望月,遥想月下的故乡,遥想快乐的童年,遥想白发的母亲,哪一个游子心里不会升起浓浓的相思。郭保林的《我寄相思与明月》颇负盛名,这篇文章堪称一首匠心独具的思乡诗,情感深沉而笔法轻灵,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富有深层意味和艺术感染力的“美的世界”,体现了作者独具一格的审美风格。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亮在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童年的幻想世界里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也许我们最初的想象就是从月亮开始的。童年时有月亮的夜晚,我总喜欢站在院子里看碧空中的这只玉盘,挖空心思来辨认哪是桂树、哪是玉兔、哪是嫦娥。贾平凹的《月迹》,正是把孩子们对月亮的观察和向往活灵活现地再现在我们面前,给予我们美的享受。
唐人中秋诗里,我最喜欢的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典型的唐人绝句,韵致天然,毫无匠气,明白如话,却又蕴藉富有情思。中学初读此诗时,虽不甚了了,但朦朦胧胧间仍隐约感受到了它韵味无穷的美,吸引我去读了更多的唐诗。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是睡前必读几首,然后枕诗入眠。
盛唐名相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恐怕是唐人中秋诗里的巅峰之作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遣梦假期。”此诗流传甚广,妇孺皆知,尤其是首联两句,境界宏大,意境优美,典型的盛唐气象,表达了人们在中秋佳节之时,一轮明月之下最美好的情愫。后来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是从这两句里化出。
年少时目睹盛唐景象,中年后经历安史之乱,时代巨变、宏图未展、宦海沉沦的人生际遇磨砺出了中国诗歌皇冠上最夺目的明珠――杜甫。《杜工部集》中写中秋的不在少数,最耐人寻味的是诗人在蜀中避乱时写的《八月十五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中秋佳节本是团圆之日,诗人却因战乱如“转蓬”般漂泊异乡。此诗耐人寻味之处在于,诗人写出了特殊时代里(安史之乱)、特殊情境下(中秋佳节)成千上万因战乱而辗转漂泊的人的共同心理,所以感人至深。后人所谓杜甫“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正是时代巨变和个人际遇在诗歌中的反映,安史之乱后杜甫诗里再也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样的句子了。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嫦娥》则是另一番情致:“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义山诗向来晦涩难解,这首看似浅显,其实也是别有怀抱。某个中秋之夜,对着浩瀚无延的夜空,郁郁不得志的他喝了点酒,醉眼朦胧之中,仿佛看见广寒宫里嫦娥被秋风拂动的裙摆和她姣若明月却略带忧伤的表情,于是义山就突发奇想,独处广寒宫是如此寂寞,嫦娥如今怕是后悔当年独自吃了那粒灵药了吧。此是一说。又有人认为,李义山此诗表面是在说嫦娥,其实是影射大唐后宫里失宠的妃子。就我而言,我更愿意看做诗人在中秋之夜的某个突发奇想。
宋人苏轼大概是最热衷写中秋诗词的文人了,他才高八斗,往往一挥而就,绝少斧斫。研究古典诗词的学者们有这样的共识:“李太白的黄河,坡的长江。”意思是李白写黄河写得最好, 而苏轼则把长江写得无人能及。在我看来,苏轼的中秋诗词也是一绝。东坡集里写中秋的诗词有数十首,其中两首流传最广,且此二首皆与其弟苏辙有关,一聚一散,别有情味。其一《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一生,仕途不坦,兄弟二人异地为官,聚少离多,这年中秋难得同在徐州,可以一同赏月,然而中秋一过,苏辙又将启程离开,所以词里离别的愁绪大过相聚的欢欣。其二便是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清词论家大多把此词列为中秋词之冠冕。词前有小序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这年中秋兄弟二人未能一同把酒赏月,但是此处苏轼却相对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没有前一首那么哀伤。
与坡并称“苏辛”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在宋孝宗乾道年间任建康(江苏南京)通判时的某个中秋之夜写下了《满江红・中秋寄远》:“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辛弃疾年轻时曾聚集两千余人,参加抗金义军,更有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敌营,把叛徒擒拿后交给朝廷处决的壮举。抗金北伐、收复失地是辛弃疾毕生志愿,宋孝宗也一度有中兴之志,给了词人不小的希望。辛弃疾在为官之前就写下了许多抗金北伐的建议,最著名的便是《美芹十论》。然而朝中主和派势力强大,不愿北伐,无心收复,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抱负未展,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阙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所作。表面上虽是中秋夜月下怀人,但词中“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则别有深意。词人把自己比作高洁的明月,把朝中主和派喻为浮云,浮云蔽月,词人壮志难酬,作者多么希望有人能用一管横笛吹散浮云,但这也只能是词人寄寓文字的美好愿望罢了。
中秋节的记忆,月饼的记忆,来自于闽西女孩。那个中秋,月圆如镜,柔光宠罩着山村,她带我去了她闺蜜家里,月饼是那种**个的,切成一块一块的,还有花生,瓜子和糖果。这是我第一次吃到月饼,还是和心爱的人一起。
中秋节的记忆,最特别难忘的是去年中秋前夜莫兰蒂台风席卷。我租住的地方,全部泡在水里,一同泡水的还有印度朋友送的月饼和红酒。水断灯不明。在狂风暴雨中无助的坚守,那一刻,真正的感到自然的力量,人太渺小了。十五那天,因为没电,手机不敢开机,十六日,打开手机,微信里有一张贺卡,还有几个未接电话。真是对不起,在需要的时候,我却不能出现。
今年,中秋又至,愿所有我爱的和爱我的人幸福快乐!
明信片
突然的出现
意外
惊喜
明信片
真情的话语
感动于心
风雨交加的中秋节
唯一的问候
明信片
给予一份快乐
思绪在字里行间流动
文字开始歌唱
林散之先生的草书《自作诗 秋思》,立轴,1979年作。尺寸为135×34,约4平方尺。落款散之,印有“江上老人”(白文)、“大年”(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九五。正文内容是:
案上诗书常乱叠,重重叠叠似瑶台。
秋前何事墉如此,为有宾鸿久不来。
欣赏林散之的草书佳作,不能不提“力透纸背”,这里先讲一个“力透纸背”的故事。1973年9月24日,冯仲华先生去看望在南京工人医院住院的林散之老师,林散之先生将自己在医院写好的一首七律诗《辛苦》写成了小斗方送给他,并叫他回去好好读一读。《辛苦》一诗是写在夹宣上的,裱画师装裱时,揭成了两张。林老看到时,认为第二层和第一层的效果差不多,便叫冯仲华在第二层上补盖了自己的印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力透纸背”。大字容易透,墨多容易透,《辛苦》小斗方是小字,而且用墨不多。更为可圈可点的是,这里不是只有几个笔画、几个字“力透纸背”,而是一首诗全部“力透纸背”,透得是那么均匀,透得是那么清晰,就跟复印机复印的一样。
何谓“力透纸背”?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在《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中说:“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清代赵翼在《瓯北诗千方百计* *・陆放翁诗》卷六中讲:“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力透纸背”说的是书法中的中锋用笔,就是说在书写时,笔尖始终保持在线条的中心位置,是书法大家通过长期实践所呈现出来的强大的内在力量。正如汉代大书法家蔡邕说的那样:“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在宣纸上呈现的墨像是:墨迹向两边洇渗的宽度均匀。清代书法家刘煦载提出“逆入,涩行,紧收”的观点,比较好地概括了达到“力透纸背”的路径。详细地说就是下笔时用逆锋,中间运笔时涩行,到笔画的末端收笔时用回锋。林散之先生一生坚持悬腕中锋放笔,要求学生也是如此。有一次,庄希祖拿了自己的书法作业请老师点评。林老看后便说,手腕要悬起来,要用中锋。庄希祖先生听后十分震惊,心想:他又没有看到我写,怎么就知道我的手腕没有悬空?!真了不起!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要成为一个书法家,连手腕都不能悬空,又怎么能行呢?从此,庄希祖先生坚持悬腕写字,中锋用笔,书法技艺大进。
这幅草书《自作诗 秋思》是体现“力透纸背”的典范之作。无论是直笔横下,还是横笔直下,转动灵活,生机勃发。腕不着案,凌空取势,很多细小的笔画虽然细若游丝,却极具力量,笔笔如铁钩银画。请看第一行中的“案”、“诗”,线条厚实,内涵丰富。第三行的“为”、“有”,特别是“有”中的最后一画,看特写将更加清楚。“草圣”林散之大笔如椽,笔力千钧,极具穿透力。“事”、“此”等字,看上去用墨不多,但是墨已透过纸的背面。如果我们把这幅作品反过看,或者反过来对着光,就会看到作品的背面有不同的墨迹。林散之中锋用笔的作品一定会透,而且透得匀称。
1997年9月,古吴轩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集》中的后记这样写道:“从经眼的数千件作品中选拍了近500件佳作,并经反复论证,最后精选出林老24岁至逝世前的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的作品180件,精印成《林散之书法集》。”《自作诗 秋思》是其中的一件,可见,这幅草书作品是精品佳作。说草书《自作诗 秋思》是精品,还因为与《林散之书法选集》中的同类作品相比,这幅作品更好一些。《林散之书法选集》是林散之先生在世时出版的,是林散之所有书法作品集中最具权威的一本,入选的作品都是林散之先生亲自审定的不同时期的精品。《林散之书法选集》中的第56页、78页、80页、92页中的4幅作品与草书《自作诗 秋思》为同一时期,相比之下都没有这幅作品写得出彩。
草书《自作诗 秋思》先后3次权威出版。第一次是1997年9月,《林散之书法集》第123页,古吴轩出版社。第二次是2012年5月,《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91页,文物出版社。第三次是2014年7月,《华人时刊》杂志第7期。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 秋思》是古吴轩的旧藏。
(作者系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中秋的午后,依然摆脱不开残存的暑意,头顶的骄阳让你对日渐远去的酷热仍是心存余悸。临近傍晚,不知不觉中却已凉风**,心情也随之变的欢快惬意,注视太阳西下的`步伐,不禁悄然感叹: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逝去,不可挽留,每次日升日落,自有主宰,方才挥手送走西下的余晖,一个转身,就要面对即将到来的中秋月夜,这就是日复一日的真实而琐碎的生活,学会如何用心去面对,就是人生智慧……
此时,是一天中归于沉寂的开始,万事万物在清晰与模糊中默默的过度。风,会住,夜色在晚霞的掩映中姗姗走来;几朵浮动的云依旧游走空中,遥望人间,也许是因为不舍,渐而凝聚,这样的浮云堆叠让未来的局势演变的有些扑朔迷离,不禁轻声问:今天还能看到美丽迷人的月色吗?也因这种不确定带来情怀的活泼跳跃,似乎这样更有趣味;青草丛中,轻轻唤响的声音,几声虫子的叫,带着愉悦,吼出几声思念,然后悄然蛰伏,静静的与我们一起期许东方的夜空。
身后,还是落日云霞,眼前,却在悄然酝酿着变幻,于无声处,在万众瞩目间,天边微微泛起了光芒,开始如同一池清波在徜徉,遮住了几颗闪闪的星光,继而光晕微微扩散、荡漾,在光芒透出的一刻,终于露出了她的容颜,不负众生翘首遥盼,玉兔东升,玉轮流转,可爱的身影清丽轻灵,皎洁清透,在一片静谧中,银色渐渐笼罩天地,一股祥和之气充满人间。经历了这样的惊喜,心里也如同漫过一股暖流,此刻无论是喧嚣的城市还是炊烟四起的乡村,都在她温柔的目光注视中变得端庄美丽。心中快意的畅想着赏月的情境,小院,圆桌,木椅,随手摇动的小扇,一壶温温的清茶,葡萄,月饼,美酒,身边几颗淡淡疏疏的树影随风晃动,院墙上爬满清翠的绿萝对着月影婆娑,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轻声浅语,其乐融融,幸福美满,快乐就像扇着翅膀的鸟儿,围绕在身边,伴着月亮的脚步一起行走,岁月拖着长长的尾巴,缠绵左右,不舍得离去……
月色如水,抛洒清辉,万物都在她羞涩的掩映中诗意朦胧,几分如纱的梦幻中,留几分畅想去任你**恣意发挥,不受束缚和拘限。明月当空,星儿稀少,偶尔几声不明昼夜的鸡鸣,伴着随之的阵阵犬吠,随手描绘的田园意境,让这样的夜愈发的可爱迷人。在中秋夜晚的凉意中,美丽的月色如缎,保管好心情,添好了衣服,踱出院落,听着草间蟋蟀断断续续的叫声,独自沿着熟悉的乡间小路走出村头,在矮矮的山坡前,沐浴在月色之中,抬起头,看着斑驳的桂树山影,用心数着她的枝枝蔓蔓,她,洁白如雪的容颜,让人看到流连忘返,此时明月一轮当空,一轮却在心头,在这样的安详中心情也分外轻松灵动,眷眷柔情直如碧波万顷,漫天倾泻却又能随心**,随时收拢聚集这些情愫,放在心底,堆积**生中厚重的一页,写入沧桑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