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4篇现代诗歌鉴赏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代诗词 鉴赏技巧
对目前的初中生而言,古代诗词鉴赏依然是其语文学习中令人头痛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对古代汉语的不适应,对古代汉语学习的缺乏方法。很多学生为了提高鉴赏能力,甚至大费时间搞题海战术,这是极不可取的。通过平时在古诗词鉴赏方面的实践教学,笔者总结出一些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希望既能为同为语文教师的同仁们提供一些参考,也能为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有所裨益。
技巧一:联系背景紧循本意鉴赏
任意给出一首古诗或古词来进行鉴赏,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诗词的写作背景。这里的写作背景,包括作者本人所处时代,作品创作时的环境、作者的人生际遇等一系列背景。就目前初中语文课内学习范围来看,学生应该熟知生平的诗词作者主要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李清照,陆游,陶渊明,杜牧,李商隐,刘禹锡,李煜,王昌龄,王勃等。对于其他的作者,属于课内已学习过其作品的作一定了解,完全性课外的,在试题中一般会给出注释及写作背景。当然,在课外增加对古诗词阅读量和对更多的诗词作者进行了解也能减少诗词鉴赏的陌生感。值得强调的是,对于那些耳熟能详、无人不知的作者,考察时有时还要对其一生的经历进行分析才能得出鉴赏出诗词的真实意义。例如:同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是其年轻时期所作,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却是安史之乱后诗人过秦州看到百姓之苦,面对现实,表现忧国忧民,对百姓充满同情的作品。经过对杜甫本人的人生经历可知,这两首诗分别是诗人于人生的不同时期写出,其背景,经历,思想都有很大不同。由此可见,联系背景、综合分析是鉴赏古诗词不可或缺的一步,也是探寻主旨、作者写作目的的重要步骤。不仅仅限于不同年代的不同作者,有时同一个作者本身的作品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只有联系背景鉴赏的诗词,才不至于偏离主题,脱离作者本意。
技巧二:利用注释综合整体分析
初中古诗词鉴赏的考察,一般对部分字词、典故、句子会有一定的注释,除此外诗词作品本身很多也有词题和序文。这亦对作品创作缘由与表达情怀有所说明。然而很多同学对这些诗词鉴赏的“引路石”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对诗词中的字词句意只是进行主观臆断,盲目分析,这是完全不合理的。例如,2008年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考察了宋人高观国的《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很多学生对“高寒滟滟开金饼”一句极为不解,而注释中却已说明滟滟意为月光摇动的样子,金饼喻为圆月,倘若考生能充分利用注释和诗词整体进行分析,则第一小问“此词的上下片各写什么?”迎刃而解。其后之问“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则可综合整体分析,由注释中“圆月、月光摇动”可知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又由后文的“香雾冷、西风、客醉”可知作者后来的心情是忧郁、愁苦的。如此分析,词意了然。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按照综合层次之法分析可发现,其序文中的“丙辰中秋”已点明了创作时间,“兼怀子由”则点明了全词主旨,这样词的中心思想基本就能基本确定,其中一定包涵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以上两例所体现的借注释综合层次分析之法,简捷快速,即使是诗词鉴赏能力偏差的同学亦能不费吹灰之力而习得,如此鉴赏,孰能不乐。
技巧三:解析典故探寻中心主旨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
笔者归纳了2013年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总结其常见的题型为以下几种:1.情感类。这类题目围绕诗歌表达的情感出题,一般要求学生指出某诗句或是整首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更难的题目则要求学生能够有广阔的视野,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做到知人论世、自圆其说。2.内容类。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读懂诗歌,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可以是单句诗歌的内涵,可以是简述整首诗的故事,也可以是围绕诗歌内容设问其原因和结果等。3.手法类。有些题目直接给出了手法,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有些题目指要求考生根据诗歌内容自行确定表现手法,再进行诗歌分析,难度较大。4.形象类。在诗歌中经常会出现某个形象,有些题目就是围绕这些形象设问的。要求考生分析形象的内涵、特点,更难的则是要求学生借形象分析诗人的特点。5.语言类。这类题目通常考查某个字在诗歌中的妙处,需要结合诗歌整体来分析。6.风格类。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派、李清照的婉约派,因此有些题目就围绕诗歌如何体现作者风格来设问。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项,高中生应当掌握基本的鉴赏技巧。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技巧,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把诗歌鉴赏当做一个整体。一首完整的诗歌,一般包含标题、作者、正文、注释四个部分。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以读懂诗歌。首先,标题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它是诗歌的眼睛。认真研读标题,可以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读标题可知是借景抒情。其次,读作者,可了解诗歌的风格、思想倾向等。不同的作者其关注点不同,风格流派各异,如李白的浪漫主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爱国情感。另外,不同的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不一样,因此诗歌鉴赏就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再次,读诗歌正文。这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要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字词。意象往往隐含诗人情感,关键字词则有可能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最后,诗歌注释不可忽视。注释有时会对诗歌中的典故进行解释,可以降低诗歌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要有正确的审题意识。做到前面所讲的,学生可能初步读懂了诗歌,但是能否得到高分,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审题意识。通过审题,要明白考点是什么,明确问题的指向,再到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在审题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明确诗歌的主旨,明白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这时审题就更有指向性,能够更好结合诗歌内容回答问题。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诗歌鉴赏教学功利化
在高考试卷考察方式的引导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以解题为导向,注重传授解题技巧,追求解题数量。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解析停留于文字表达、手法等表面的东西,不够深入,没有引导学生去挖掘诗歌背后所表达的诗人情感、思想、信念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表面和功利化,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没法体验诗歌真正的美。正确的诗歌鉴赏教学理念应该是通过诗歌鉴赏教学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诗歌鉴赏教学方法的落后表现为教师按照程序进行,把诗歌鉴赏分成固定教学模块。教导学生由题目分析开始,清楚诗歌考察内容。然后带着题目进行诗歌解读,并要求学生在读诗过程中注意寻找“诗眼”,体会诗人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解题。这种套路纯粹是为了解题以应付考试,显得单调僵硬,很容易使学生失去诗歌鉴赏的兴趣。另外,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相当普及了,不少老师还停留于板书阶段。完全可以借用先进的视听技术,将下载好诗歌背景图片或者诗歌朗诵的音频放到课堂上展示。。
(三)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不高
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不感兴趣,受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吸引,学生不愿花太多的时间来鉴赏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含义充满不确定性,同一意向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意境也比较含蓄,需要读者慢慢体会。另外,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今天已经很不一样。这些都使学生失去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来阅读浅显易懂的文章。受此影响,学生在接受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时,更多的停留于追求解题技巧,而不是发挥想象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提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转变诗歌鉴赏教学理念
要解决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的问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观念,明确诗歌鉴赏教学的目的,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诗歌审美情趣。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放弃单纯灌输解题技巧的错误做法,注重通过诵读、解读诗歌内容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丰富诗歌鉴赏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古代诗歌表达精炼,字数虽少,但其内容则相当丰富,蕴含的感情也很复杂。如果仅靠学生单纯的想象力,不容易全面体会和欣赏诗歌的美。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或者图片,给学生一种立体感,帮助其拓展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诗歌,从而培养学习诗歌、鉴赏诗歌的兴趣。其次,反复诵读,激发学习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到诗歌的押韵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注重诗歌文本的解读
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法注重解题技巧的传授,教学内容程序化、模块化,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让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解读诗歌中的典故。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典故来表达作者情感,可以将典故详细讲授,让学生在听故事中领会作者情感。如《行路难》中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用了典故。前者是姜太公钓鱼与周文王姬昌求贤的故事,后者是先为奴隶后成宰相的伊尹与商汤的典故。其次,咬文嚼字。分析某一字词的妙用,或是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的内涵。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其他字代替,就会发现“闹”字把生机勃勃的春意给表达出来了。又如“乐游春苑断肠天”中的“断肠”是指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与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不同。最后,带领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古代诗歌常把作者情感融于外在事物,创造某种意境,借此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萧索悲凉的秋景,创造出凄清衰颓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离乡在外的落寞之情。
三、总结
【关键词】:诗歌鉴赏 情景分析法 情境 高中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39-01
一、情景分析法的概念及其执行步骤
情景分析法运用在诗歌鉴赏中并不多见,这是一个新的需要探讨的领域。情景分析法,别名前景描述法,这种方法就是分析某一主体或是某一主题的所处的宏观环境。应用在诗歌鉴赏上,是对诗歌所处的历史环境、作者处境、诗歌情境等诗歌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来做诗歌的鉴别和赏析,从而理解诗歌、领会诗歌。情景分析法的执行有一定的步骤,一是主题的确定,二是主题所处环境的构造分析,三是对主题关键因素进行鉴别,四是通过联想来预测情境的发展趋势。以上就是情境分析法的步骤,运用在诗歌鉴赏中,也可以将诗歌当作一个主题,按照步骤进行分析,来对诗歌进行鉴赏。
二、情景分析法运用在高中诗歌鉴赏中的意义
情景分析法运用在高中的诗歌鉴赏中,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那么,具体来说,在高中的诗歌鉴赏中运用情景分析法的有哪些好处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其意义之所在。
1、情景分析法有助于读者寻找诗歌的意象
情景分析法的核心就是对主体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在诗歌鉴赏中,对诗歌这一主体而言,意象是诗歌的基础。学生在阅读诗歌时,总感觉游离在外,不能进入诗歌情境。运用情景分析法,从最直观的诗歌语言切入。先认识诗歌的“形”,在有了一定的熟悉和理解的条件下,再来感悟诗歌的“神”。寻找诗歌意象是有“形”进入“神”的必经之路。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一下两步进行:第一,是直面诗歌,不需要对诗歌对深层次的理解,只是亲近诗歌,描绘一下诗歌中所出现的意象,或是诗歌没有明示但学生自己体会到的意象。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体会诗人为我们营造出的氛围。第二,是诗歌中一般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象征、拟人等是诗歌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学生可以利用情景分析法,分析出蕴含在这些比喻、象征或是拟人后面的真正意象。诗人喜欢虚写,情景分析法就是一种由虚到实得桥梁,学生认识到诗人虚写背后的实体,理解起诗歌就不难了。当然,诗歌如果是一味的追求实指,有时会弄得整首诗歌趣味尽失。这时,只需要读者运用情景分析法的想象精神,来体会诗人虚化的意象,来感受一下那种虚无飘渺的美妙诗歌意象。
2、情景分析法有助于读者感悟诗歌的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就是说一首诗歌的重心不是其他,而是诗歌的意境。对于高中生鉴赏诗歌来说,只有充分理解和感悟到了诗歌意境,才能感受到诗歌里意与境融合之后的艺术形象,才能把握诗歌的真谛。在贴近了诗歌意境后,根据情景分析法,我们可以反过来重新阅读诗歌,这时读起来将会是另一番风味。诗歌是想象的果实,诗人是通过想象来创作诗歌的,读者想要真正意义上理解诗歌的内涵,就必须跟随诗人的想象,将自己置身于诗人的想象的环境,体会诗人当时的内心情感,从而体会在诗歌中的意境。诗歌是想象的果实,运用情景分析法中联想的方法,来感悟和捕捉诗歌里德意境。进入意境中,去感受那样一种诗人的情怀和感情,从而鉴赏诗歌。
3、情景分析法有助于读者领会诗歌的设计
情景分析法中关于主体所处宏观的分析,运用在诗歌上,可以是对诗歌整体设计的分析。通过分析诗人的布局谋篇,来领会诗人蕴含在诗歌中没有用文字直接表述的欲言又止的感情。在诗经中,常用的是“兴”,就是先言他物然后再引起所咏之词。这种诗歌设计在诗经中的频繁应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写诗的行文布置。在这种行文的布置中,我们可以揣摩那个时代人们的表达习惯,从而理解诗人的意图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想象,同学们可以应用情景分新法,各抒己见。诗歌鉴赏本身就是带有很强主观色彩的文学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方法的知道下,来对诗歌的审美设计进行分析。了解了诗歌的设计结构,也就了解了诗人的思路流程,同时,就可以对诗歌的深层含义有了认识。诗歌鉴赏思路就会越来越清晰了,对诗歌的理解也会越来越透彻。
三、总结
“文贵隐,诗贵藏”,一首诗歌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大量的形象要素和情感要素,就要通过其外显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蕴涵深层的潜信息,越是卓越的诗人就越注重其诗歌的内涵,也就是说,越优秀的诗作其内在的潜信息越多且能有机地组合。就诗歌而言,内在信息一般不外两种:形象和情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诗歌中所书写的对象也不外人、事、物、景、情,但因其语言凝练,内容又高度集中,所以,在字面之外隐藏着大量的人、事、物、景(形象)和情(情感),我们称之为潜在信息。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长期以来,诗歌鉴赏都是高中生头痛的难题,总希望找到一种具体的解决方法应用在诗歌鉴赏上,是这种题目的解决有具体的方法可以依据。现在,我们将情景分析法运用在诗歌鉴赏中,当然不是说这样就可以拿所有诗歌用情景分析法的步骤套,这显然不符合诗歌鉴赏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但将情景分析法作为诗歌鉴赏的辅助方法,可以解决在一定程度解决高中生对诗歌鉴赏没有头绪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M].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
[2]曹明海。语文教学策略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一、新课标理念下的现代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的价值因时而异。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诗歌教学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持“社会本位”观,将诗歌教学作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实现治国安邦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时期,站在“民族本位”立场的有识之士推行校园诗歌教学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金华英,2005年)。根据新课程提出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因此,诗歌教学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诗性智慧和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2002年以来,现代诗歌成为轮考点,重点考查古典诗词,题型也由客观题变成主观题。因此,现代诗歌的阅读和赏析常常为师生所忽视,而将精力放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上。如果是因为不考试而放弃或忽略对现代诗歌的学习,这显然是一种短见,一种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行为,是同“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课程目的背道而驰的。学生还处在如诗的年龄阶段,他们的青春年华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所以阅读赏析和创作现代诗歌,是高中生应掌握的一项技能。
二、现代诗歌的阅读与赏析策略
(一)体会情感(主题)
现代诗歌体现的情感是真挚而独特的。与古典诗词相比,其情感虽然要直白得多,但又时常带有隐性色彩,有时也颇为含蓄,甚至有人如此评价现代诗(特别是朦胧诗):“读不懂的诗才是好诗。”这诚然是对现代诗歌的一种误判。“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直白或含蓄都是诗歌表情达意的手段,只是方式不同罢了。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恬然,或抑郁……这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那么,该如何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成了鉴赏现代诗歌的关键。
首先,读懂一首诗要知人论世,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现代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如闻一多的《死水》,写于1925年,那是闻一多留美归来的第二年。留美期间,诗人饱受民族歧视之苦,倍感离群孤雁的寂寞和酸楚,思乡思国之情油然而生,回国之后见到的却是军阀统治下的破碎山河和哀鸿遍野的苍凉现实,于是他大呼:“啊,这不是我的中华……”爱之深,责之切,作者正是在这种矛盾悲愤的心情下写出《死水》这名篇的。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和感情大有帮助。当然,对有些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得不那么细致到位,也不会影响对其内容的理解,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其次,现代诗歌常借助诗中一系列物象的组合来凸显情感主题。因此,必须抓住诗中偶尔显现的表达文字这一蛛丝马迹,注重对诗中物象(景物)的分析理解,进而品味诗歌的独特意境,方可求证和准确判断诗的情感和主题,否则只会导致理解的片面化。(对于这一点,接下来我们会在“诗歌的意象”中再做探讨。)
此外,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抒情,也可以托物言志。一些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也正是这一点,成了很多人“读不懂”的障碍。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联系时代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对形象把握的实指性。譬如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狭窄寂寥的雨巷,孤独着、彷徨着、徘徊着的“我”,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又幽深的美感。假如我们没有深挖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而只取其实指性的话,就会很容易走向读诗的误区。
(二)把握意象
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一样,也经常借助自然景物来传情达意。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自然界中的万物(包括人文景象)被诗人运用,赋予其特定意义而变成诗歌传情达意的载体时,物象便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这便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诗的“意象”。“鸡声茅店夜,人迹板桥霜”,寥寥数字,离开物象,一切都变得无从下手。
余光中的《乡愁》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就别具匠心。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在意象的组合上,《乡愁》中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选取是简单却有张力的,层层递进,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不分析意象,哪来如此丰富深刻的内涵,丢开意象分析,此诗便失去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三)品味语言,剖析思维及表达特征
诗歌篇幅短小的特点决定诗的语言必须简洁,只言片语便要表达丰富的内涵,也正是这一因素造就诗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让诗的联想与想象超乎常理。阅读赏析现代诗歌,紧要之处是与诗人的思维合拍。如果缺乏对诗人这一特定思维方式的了解,或者是缺乏读诗应有的联想想象能力,那就无法理解作者的思路,这就好比诗人是腾云驾雾御风疾驰,而你老态龙钟步履蹒跚。要进行心灵的对话,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又何其难啊!因此,在低年级和平日进行大量的现代诗歌阅读(严格来说是朗读),有意识地进行长期的联想与想象思维能力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特别是诗歌的阅读赏析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再说现代诗歌的表达特征,这里之所以用表达特征而不用修辞手法,是因为诗歌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既有修辞问题,也有表达手法问题,在此姑且称它为表达惯例。在修辞上较常见的有比喻(尤其是暗喻、借喻)、双关、拟人、对比等。而在表达手法上,则多用象征。现代诗歌的含蓄性,最主要的还是由其表达特征决定。因而在赏析现代诗歌时,切忌丢开表达特征而单一地就事论事,离开表达特征,只能望文生义。
三、阅读赏析诗歌的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懂得阅读赏析、评价现代诗歌的原则性规律后,也应了解操作的过程和具体方法。
赏析的过程大抵分为读―画―思―评四个步骤。
读:也就是诵读,诵读是对诗歌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最有效的手段。读是读节奏,酿语感,悟感情。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死水》《再别康桥》《雨巷》《乡愁》等都是适合朗读的经典名篇。
画:就是画出诗中的名词即诗的物象,诗中的“情感暗示词或动作倾向词”,由此寻求诗的主题。例如在讲授《再别康桥》时,我发现班上一个平时喜欢读诗,偶尔也写几首小诗的学生在“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一句中,他用红笔把“金柳”“新娘”“艳影”和“荡漾”圈点了起来,于是我知道,至少诗的这一节,他读懂了。
思:诗的写作时代背景,诗的物象与意境,作者的情感,诗的主题、修辞手法、表现方式、语言特点,都是思考点。而思考点的激发,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例如抓诗眼,想要彻底了解一首诗的意境、诗情,最好的方法是紧扣诗眼。抓诗眼首先从诗的题目入手,通常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解析诗题,对理解诗意,完成教学目标是相当有益的,还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评:就是赏析评价。运用恰当的语言,结合诗中的语词,从作品形象、主题、作者情感、语言形式特点诸方面分析其长处及不足,可取单一内容,也可面面俱到综合评述。
四、结语
现代诗歌的阅读欣赏和评价过程,是一个融合形象、抽象思维活动的综合过程。学生只有在平日多读多背,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读多了,读懂了,品味多了,而后掌握赏析的一般原则,才能较为全面地分析评价一首诗。懂得了诗“道”,有了深厚的文学功底,解读诗的“术”只能算是“雕虫小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金华英。 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