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短篇散文通用7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文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朱自清短篇散文通用7篇,欢迎借鉴。

朱自清短篇散文 篇1

谈起朱自清的《匆匆》,不由使人想起高尔基咏物言志的名篇《时钟》。尽管格调各异,但两位作家不谋而合,抓住人们日常习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或寄情述怀,或生发议论,感叹韶华易逝,人生短促,亟需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时当落潮之际。朱自清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心情苦闷,念旧、低徊、惋惜和惆怅之情不能自己。但朱自清毕竟是一个狷介自守、认真处世、勤奋踏实的人,虽感伤而并不颓唐,虽彷徨而并不消沉。他在1922年11月7日致俞平伯的信中曾披露了自己矛盾的思绪:“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深感时日匆匆到底可惜”,决心“丢去玄言,专崇实际”,实行“刹那主义”。俞平伯曾评论朱自清的“这种意想,是把颓废主义与实际主义合拢来,形成一种有积极意味的刹那主义”,这种刹那观“在行为上却始终是积极的,肯定的,呐喊着的,挣扎着的”(《读〈毁灭〉》)。了解朱自清写作《匆匆》时的心态,有助于把握作者对光明流驶而触发的独特审美感受。

时间,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在人们身边无情而匆匆地流逝。朱自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捕捉住时光逝去的踪迹。文章起首,作者描绘了燕子去了来,杨柳枯了青,桃花谢了开的画面,以自然物的荣枯现象、时序的变迁作渲染,暗示时光流逝的痕迹。作者由此想起自己二十四年共八千多个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无影无踪,“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作者再进一步,具体而微地刻绘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饭、洗手,上床乃至叹息的瞬间,时间就此 “逃去如飞”,自己过去的日子犹如“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那样消逝。作者深感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层次井然地揭示了题旨。朱自清珍惜寸阴的思想无疑与古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箴言的精义暗合,但因朱自清“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山野掇拾”》),这一写法就使空灵而抽象的时间概念化为具体的物象,给人以真切的质感和强烈的流动感,仿佛成为人们朝夕与共的伴侣,鲜活灵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引人注意的是,在时间的悄然流动中,在仅只六百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朱自清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委曲尽致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清晰地把握住他的意念流动的脉络。文章开头,作者以三个排比句来描写春景,把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跟与之相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相映衬,使人想起时光的流逝,引动思绪,点出题眼,以抒情性的设问句式,提出时间是被人“偷了”,还是“自己逃走了”的问题,深感时不我待。然后,在第二、三段,紧接着前面的设问,引出另外的问题,作者把自己过去生命时间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时间的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两相对比,抒发了伤时而又惜时的感喟。在时光来去匆匆中间,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时光的象征太阳以生命,说太阳在自己身旁悄声地挪移,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作用为此而感到茫然和惶恐。他借饶有情味的太阳之匆匆出没,寄托奔涌的情思,深化题旨。最后在第四段内,作者全用设问句来追寻自己过去生命”游丝样的痕迹”,显示了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和对生活执著的追求,并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结,与开头反复和呼应,表现了难以平静的心情。作者一方面发挥奇妙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用贯穿全篇的十一个设问或反问句,作为情绪发展的线索,借有限的物象,展示无限的思绪,并借助于精巧的构思,把“磅礴郁积,在心里盘旋回荡”已久的感情加以极尽“层层叠叠、曲折顿挫之致”(《短诗与长诗》)的表达,叩人心扉,耐人吟味。

朱自清凭籍对客观事物的精微观察和体验,以流动的传神的笔触,通过融情入景的写法,显示了绘画的美和诗意的美。譬如,他笔下的太阳,已非通常的自然景物,而是作者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作者将主观感情和客观外物融合而成的主客观统一体,形神兼备,情韵独特。语言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在朴素平淡中散发出浓郁的抒情气息,达到富于诗情画意的美学境界。全文以格调、词藻、情意和风神的美,深深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读者。

朱自清短篇散文范文 篇2

朱自清的《春》最短,包含标点符号,一共656个字。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来源:文章屋网 )

朱自清短篇散文 篇3

关键词:荷塘月色;朱纯深;文体学

一、前言

朱自清是当代散文名家之一,以其“文字朴实,用词贴切,情感真实,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的作品《荷塘月色》堪称现代抒情散文名篇,形式美及内容美兼备。该文除了景色描写外,作者还将自己的心境、情感融入了对景物的观察和叙述之中,借景抒情,通过细腻的景色描写,抒发了作者渴望自由却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因此,译者不仅要在译文中刻画出荷塘美丽的景致,还要诠释出原作者隐藏的心绪,力求字斟句酌,重现原文的艺术美。

二、文体层面

(一)词汇。双声叠韵和叠音会带来一定的音响效果。原文显著的文体特征之一就是使用了大量的双声叠韵词(共12个)和叠音词(共27个),文中双声叠韵词和叠音词通过声音和形式的重复,加重韵律,产生了丰富的音响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起到强调情感的作用,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意境,让读者细细品味。汉语的叠声词体现了声音与意义的美感。原文中有27对叠音词。但在译文中,译者进行了词性转换,把叠声词转换成了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或介词短语、副词、动名词、头韵等。其中第四段出现了9对叠音词,分别用来刻画睡莲的状态、颜色、芳香、叶子和水。“曲曲折折的荷塘”被译作“winding

stretch of water”,“田田的”译为“silken field of”刻画出了叶子丝滑的触感和空间上的层次感,“层层的叶子”被译作“layers of

leaves”借助音律和头韵达到音义相映的效果,原文中的“亭亭”传达了出水的荷叶挺立修长的形象,译文“in all their grace”没有传达出这种特殊的视觉效果。但总体而言,译文尽可能注意到了语言的音乐美,遣词造句着力于传达原文的形象和音乐美。

(二)句法。平行结构的文体意义在于通过音形义的结合达到句子层面形式与内容的同步。原文中出现了多处平行结构,使文字带有很强的的节奏感,译文利用英语平行结构的类似效果,力图再现原作的感染力。平行结构在原文第三段使用最为集中,故以第三段为例重点分析。

句13: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句14:像今天晚上……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句15: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句16: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者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句14中有一个平行结构,句13和句15又各有一个平行结构(“爱……也爱……”,“一定要……一定要”),这一系列的平行结构气势如虹,为本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修辞上的突降蓄足势能。句14和句15,译者分别采用了表选择关系的平行结构“free to think of anything, or of noth

ing” “obliged to do, or to say”最后以“for the moment…let me

indulge in…”结尾,十分传神地表现出了朱自清的心理状态:眼前的自由都是短暂的,甚至是虚幻的。

(三)修辞。修辞的运用可以使译文产生积极的效果。哪怕运用不同于原作的艺术手段也要让诗歌翻译产生与原作同样的作用,相似或接近相似的手段其效果往往未必相似(马泰修斯,1970)。因此,追求同样的艺术效果比艺术手段更为重要。朱纯深针对原文的双声叠韵词、叠音词和平行结构,在译文中相应地采用了头韵法和平行结构,再现了原文的音乐美和形式美;但在修辞层面,译者灵活处理,适时采用了不同于原作的艺术手段,以期译文最大程度地产生与原作相似的艺术效果。

(1)通感。“通感”是把人的五种感官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的一种修辞手法(李潮,2004)。通感的运用,能提高审美情趣,使读者克服感官的局限,更加强烈地领会到文章丰富的美感。《荷塘月色》多出独特地运用了通感,使读者产生奇特的感受。

原文:“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译文:A breeze stirs,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原文: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译文:The moonlight is not spread evenly over the pond, but

rather in a harmonious rhythm of light and shade, like a famous

melody played on a violin.

在第一例中原文把缕缕清香比作渺茫的歌声,将嗅觉和听觉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得人们透过文字感觉到阵阵花香,朦胧隐约,营造出一种飘渺的意境。译文转换艺术手段,以明喻取代通感。通过嗅觉和听觉来表达基本的效果,使读者感到花香的动态美。“breeze―breaths, fragrance―faint―from, drifting―

distant”还运用了头韵的修辞手法。

(2)明喻和隐喻。隐喻或明喻可以使话语变得美不胜收,它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题和宗旨(G.W. Turner, 1973:133)。原文中作者大量使用了比喻,第四段四处、第五段四处、第六段两处。 这些比喻句都带有 “像、如、仿佛、是”等明显的标记,这些句子生动形象了描绘了荷叶、荷花、花香、月光、树影、树色、灯光的特点,译文对于比喻句的处理基本上遵从了原文的艺术手段,采用明喻的手法,译文句中带有“like, as…as, seem”等突出的标记,但译文中有一句转换了原作的手法。

原文: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译文: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light silently over the leaves and

flowers.

原文作者使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流水,译者用暗喻代明喻,用liquid修饰月光。Liquid有液体之意,还有clear, pure and flowing的意思,用liquid一词,月光的流动、清澈和灵性就跃然纸上了。此外,over与shed搭配相宜,above或on也可表示两个具体事物间的关系,但over还可以描写可见但不可触的事物,如“雾、风”等,over一词在此处创造了一种朦胧美,与原文语境相符。

三、结语

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哲学家、文学评论家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认为,翻译不可能完美地再现原著面貌,因为绝对对等的翻译不可能存在。而笔者认为成功的翻译要求译文既要忠于原文的内容、还要忠于原文的文学形式、主题以及文体,既传达出原文的基本意思,又要保留原文的精神、文体和审美价值。朱纯深的译文恰好体现了译文忠实于原作内容和最大限度的忠实于基本形式的同时,又忠实于原文的深层意义及文化,译者的审美思想在《荷塘月色》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参考文献

[1] 朱纯深。从文体学和话语分析看《荷塘月色》的美学意义及翻译实验[A].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C].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 维莱姆・马泰修斯。翻译的技巧。俄文版 [M].苏联作家出版社,1970.

朱自清短篇散文 篇4

今天,我在书上看见了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读后让我掩卷沉思。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朱自清他父亲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不太顺利,再加上自己亲爱的爷爷也去世了!所以他只有和自己的父亲报着失败的心情离开了这个鱼米之乡的美丽的地方了!

这又使我对朱自清的文采感到一种感叹!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这篇散文短小得只有千余字,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么难忘的印象,它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俄国作家高尔基回忆自己在少年时,读完福楼拜的小说《一颗单纯的心》后,曾被这个朴素的故事感动得如痴如醉,《背影》比起福楼拜那篇小说来,篇幅更短小得多,情节也更加简短,却同样也激起了读者的感情。

《背影》所以能感动读者之处,在于对父亲的这种回忆,最重要的是他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许多读者一样,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片段:一是胖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二是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着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得平静自然,我们吟于心间,会与作者发出一样的感想。我们不能忘记这两个动人的情景,我们不能忘记那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

这也使我知道了写作文的方法:写作文不一定要字数多,主要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想表达什么,畅所欲言,当然要言之有理。

朱自清短篇散文 篇5

《匆匆》描述了时光像水一样流逝之快,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匆匆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匆匆读书笔记1我读了朱自清爷爷的散文一一《匆匆》后最深的感触是“时间匆匆如流水,我们要珍惜时间啊!”这是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时间的紧迫。

《匆匆》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心情。

朱自清爷爷说,时间是留不住的,是匆匆的!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不信,您想想看,谁能把时间留住呢?过了今夭,到明夭;过了明夭,到后夭,而这些都不可能再出现。朱自清爷爷一生写了多少不朽的作品,但他也认为自己的日子白过了。我们也一夭一夭地长大,但试想一下,在过去的四千多个日子里,我们做过些什么呢?除了徘徊,便是匆匆;除了匆匆,就是徘徊。我们的日子来去匆匆,没有剩下什么。从现在起,我们是否应该珍惜时间呢?

是的,其实有许多伟人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都是惜时如金的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日理万机,一夜就审阅一尺多高的文件;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废寝忘食在屋里写作;雷锋叔叔为了帮助他人,挤出时间学习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们的精神多么让人敬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分秒必争的人他们都要做“时间的主人”。可是我却不懂得很好地珍惜时间,每到冬夭的早上,我总是躲在被窝里不愿出来,闹钟响了一遍又一遍,我仍丝毫不动,直到妈妈叫我才懒洋洋地起床。起床后,一看表,15分钟已经过去了,没办法只好望“表”兴叹!快快洗脸,上学。

读了《匆匆》一文后,我受益匪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一定要好好充实自己,多学习,多做事,爱惜时间,千万不要虚度光阴!时间就是金钱。

匆匆读书笔记2“时间匆匆如流水,我们要珍惜时间啊!这是我读了朱自清爷爷的散文——《匆匆》后最深的感触。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时间的紧迫。

《匆匆》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心情。

朱自清爷爷说,时间是留不住的,是匆匆的!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不信,您想想看,谁能把时间留住呢?过了今天,到明天:过了明天,到后天,而这些都不可能再出现。朱自清爷爷一生写了多少不朽的作品,但他也认为自己的日子白过了。我们也一天一天地长大。但试想一下,在过去四千多日子里,我们做过些什么呢?除了徘徊,便是匆匆;除了匆匆,就是徘徊。我们的日子来去匆匆,没有剩下什么。从现在起,我们是否应该珍惜时间呢?

是的,其实有许多伟人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都是惜时如金的人!我们敬爱的周,日理万机,一夜就审阅一尺多高的文件;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废寝忘食在屋里写作;雷锋叔叔为了帮助他人,使他挤出时间学习和为人民服务……谈门的精神多么让人敬佩!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分秒必争的人他们都要做“时间的主人”。可是我却爱理不理,每到冬天的早上,我总是躲在被窝了不愿出来,闹钟响了一遍又一遍,我仍丝毫不动,直到妈妈叫我才懒洋洋地起床。起床后,一看表,15分钟已经过去了,没办法只好望“表”兴叹!快快洗脸,上学。

读了《匆匆》一文后,我受益不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一定要好好充实自己,多学习,多做事,爱惜时间,千万不要虚度光阴!

匆匆读书笔记3有些偶然看见的东西,也许可以使你体会或感悟到人生的启示和哲理。

当我不小心看到《匆匆》这一课的时候,心里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作者朱自清会感叹时间去的匆匆呢?大家都不思考的问题,他为什么要想呢?

课文主要写了:“燕子去了,还会再回来;杨柳枯了,也会再青的;桃花谢了,也会再开;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光阴一去就不复返呢?”作者感悟时间去的太匆匆了,想把时间抓住时,时间又从作者的手边过去,为什么我们的时间会流失的那么快呢?

这篇文章我也深深的想到了我的生活,一天也就很快的过去了,但是什么也没做,这不是白白浪费了光阴吗?所以,我以后做什么都得动作灵敏,不能让时间白白流去,让我那短暂的光阴十分的五彩缤纷,让我那短暂的光阴变得十分有价值。以后,我写完了作业,还要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看看课外书,增长自己的知识。写写课外作业,对考试有帮助,不能去多玩游戏,那些没用的游戏也不能玩太久,否则,这样的光阴,即使再开心,也是浪费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不是最好的例子吗?一寸光阴可以赚一寸金,但是,一寸金子买不到一点光阴这不是让光阴,要珍惜时间吗?其实,你珍惜光阴,光阴便在你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但如果你漠视它,它就化成青烟,消散的无影无踪。总之,我们要珍惜光阴,不让它白白流去。这就是珍惜我们自己的生命。

匆匆读书笔记4我非常喜欢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匆匆》。那美妙的词句,使我读懂了作者,读懂了这篇文章,也唤醒了我……

这篇文章,作者用一些精美的词句,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他感到日子过得飞快:我们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他感到耿耿于怀,自己在世上没有贡献,没有成就,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读到这里,我深有感触。正如作者所说,时间过得匆匆,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写日记时,日子从笔尖里过去;玩耍时,日子从一阵阵笑声中过去;走路时,日子随着你轻快的步伐过去……叶子黄了,有再绿的时候,却不再是原来那片了;天黑了,有再亮的时候,却不再是原来那天了。

我生活在这世上也有四千多天了,可我又在这世上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反思。三四岁,学舞蹈;五六岁,学钢琴;七岁,学小提琴; 九岁,学画画;十岁,又开始学钢琴……可这些,又有什么用呢?都半途而废,学无所成……时间匆匆,转眼十一二年,我又学成了什么呢?时间都被浪费了!

时间的确过得很快,它会乘你开心玩耍时溜走;它会乘你努力学习时溜走,可我们,却不能埋怨它,因为,它来无影,去无声。如果你埋怨它,它会乘你埋怨它时偷偷溜走……你也拿它没办法啊!唯一的办法是:你不能埋怨它,那就珍惜它!

我曾经埋怨时间过得太快了,使这个世界产生了生死离别。可是,时间老人是公平的,每个人一天所拥有的时间都是24小时,这是不可能改变的。既然我们不能改变时间,那我们就设法改变自己!虽然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所谓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乘大家现在还年轻,还健壮,就应该努力地去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努力地追寻自己心中永远的梦想!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比金钱贵无数倍,是无价之宝!时间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人老了,生老病死,这些事,每天都在发生,每天都在重演。所以,乘大家还幸福时,请珍惜!珍惜时间等于珍惜生命。

匆匆读书笔记5在学校里,有良好的氛围。课下自学十分钟,不如课上一分钟。在课堂上,规规正正的坐在椅子上,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课,仔仔细细的做笔记,耐心的分析题目,钻研书本,学习自然会有所提高。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环境学习,都要靠自己。自己一定要自觉。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永远学不完,但一定得好好学习,不然自己岂不是白白走过人生这一遭了吗?

在课余时间,放松之余,顺便看看课外读物。看课外读物并不是游手好闲,课外书中也有需要汲取的知识。或者复习上次的学习内容,把知识加以巩固。这样,每天小记一下,想忘都忘不掉。当然,记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妈妈总在生活中言传身教,我在耳濡目染中,渐渐知识多了起来。所以,在普通生活中,也可以获得知识。人生遍地是知识,只要能抓住它,那它就是你的。学无止境,在哪里都能够学习。哪怕在小广告上,也能认几个字。

时间过得太快太快,转眼间,我们已经六年级了,整整十二岁了。而且,再过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要过一个没有作业却忙忙碌碌、也就是与老师同学分离的暑假了,那个暑假之后,我们将彻底告别小学生活,去初中上学了。时间像前一时还搭在弦上而这一刻却已经射出的箭,不可能再回来,射出去,带起一阵风,扬起往日的落叶,又让回忆的尘埃随风飘洒,还带走时光的露珠,留下唱响的清新空气。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我一定要认真学习!

至于这时间得见价值与否,要看自己了。在读了《匆匆》之后,我终于真正明白了:人生可谓,一寸光阴一寸进,寸金难买寸光阴。

匆匆读书笔记6“光阴似箭”、“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读了朱自清的《匆匆》,这么多的成语一下从我脑中蹦了出来。心中真是久久不能平静,只想说众所周知的四个字“珍惜时间”!

首先,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今日的时光流水般逝去,明日的时间正悄悄来,而昨天的时间只能流进历史的长河中,不论你怎样留恋它。时间就是这样,匆匆来,匆匆去,它没有感情,它只懂得沿着以前的足迹前进,从不改变方向。一天24小时,太阳升起时,它早已来了,夜半钟声敲响12下时,它又走了,从不在人间多停留一刻。紧接着,它的另一个使者来了,重复着它的工作。“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的这段话,扣人心弦,引着我们去思索人生的意义。

其次,人的一生仿佛一直在拥有和失去。拥有了今天的24小时,却失去了一年的1/365。人生80载,悠悠29200天,看似很长,却只能分为昨天、今天、明天。然而这三个阶段中,我们最能把握的也只有今天,并且今天又会变为昨天,明天也会走向今天,啊!如此循环,80年的时光又变得如此之短。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它。”不错,这短短的一句话,是先辈们生活体验的结晶。愚蠢的人浪费时间,终日懒懒散散,无所事事,他们的一生中只有等待,他们很快被时间抛弃。然而,聪明的人则利用时间,抓住一分一秒,不允许它像手中沙从指缝间流走,他们的一生多姿多彩,充实踏实,可以做出许多让生命闪光的事情,甚至“他们的时光永在,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也许这正应了塞涅卡那句话“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但是要强调的是“善于利用”,陈毅元帅有首诗写道:“愁人知夜长,忙人嗟日短。我则异其趣,一闲对百忙。”时间可以消磨你如诗的年华,但同样也是这匆匆的时间可以使你生命的精髓永恒。

朱自清短篇散文范文 篇6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熙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一言以蔽之,便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择炼”的遣词用字,真正保持了既不“过分的要求自然”也不“过分的忽略艺术”的平衡。

一、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

朱自清的许多散文作品中都有这类文字,《背影》、《给亡妇》更是以这类文字为主的优秀代表。《背影》中叙事的文字,如“我们过了江、进了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等短短几言,既交代清楚所叙之事,又使读者瞬间引起共鸣,于普通中见真情,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给亡妇》用第二人称,平白如话,如泣如诉地抒发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真实感人。

二、叠词的大量运用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另一特点是叠词的大量运用。《莱茵河》中描写两岩的古堡,用“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三个叠词将古堡的形态、分布和古老刻画得淋漓尽致。写梅雨潭的“绿”用了“闪闪的”、“汪汪”“松松地”、“滑滑地”、“清清的”,赋予梅雨潭醉人的美。朱自清笔下“脉脉的流水”(《荷塘月色》)、“油油的绿意”(《绿》)、“酽酽的歌喉”(《威尼斯》)、“涓涓的东风”(《歌声》)、“薄薄的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是因叠词的运用而增添了几多诗意和神韵。

三、动词的精心选择

朱自清散文对于动词的精心选择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准确性。如“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绿》)一个“拥”字,体现了三面围的状态。“仿佛蔚蓝的天空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绿》)一个“融”字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天与水融合为一体的画面。“(黑影)和(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的”(《荷塘月色》)一个“画”字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2.动态化。“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绿》)和“(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两句中,“踞”和“泻”两个动词分别使“亭”和“月光”富于动感。3.人格化。“梅雨潭的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绿》)“招引”使梅雨潭更具人情味。《匆匆》里的“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跨过”、“飞去”、“遛走”、“闪过”把时光写成了似梦幻、转瞬即逝的精灵,表达了在飞逝的时光面前欲留不能、欲追不及的心情。

四、形容词的创造性使用

朱自清在散文中,除了将许多形容词重叠起来起修饰作用外,还善于将量词活用作形容词。如“一丝颤动”、“一带远山”、“一道波痕”、“一两点灯光”、“一团烟雾”、“一粒粒明珠”(《荷塘月色》)、“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一角的岩石”(《绿》)、“一片飞烟”(《白水漈》)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和强化形象的作用。关于形容词的精心择炼和创造性使用的例子有很多,如“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歌声》)、“别致的威尼斯”、“简截不啰嗦,痛快之至”的建筑(《威尼斯》)等,这些词语既不怪诞,又不是对象固定不变的修饰语,朱自清先生将其巧妙地挪一挪位置,或赋予其某种感彩,它便又有了新的含义,而这些新含义又为其修饰对象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人物语言的揣摩

朱自清的散文写景抒情的多,叙事的少。而在他的叙事散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也很少。但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提炼,最后才出现在作品中。一般来说,朱自清散文中人物的仅有的几句话,都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和思想。可以说,朱自清对于人物语言的揣摩和取舍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如《给亡妇》中,朱自清只引用了亡妻的三句话:“我死了,这一群孩子可苦了。”“还不知能不能再见了?”“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充分表现了她气质的淳朴、善良、无私以及对丈夫和孩子们深深的爱。另外《我所见的叶圣陶》一文中引用叶圣陶先生短短几句话,便将一个心胸宽广、反对虚伪的形式主义、具有高超的文学技艺以及独特个性的老先生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阿河》和《飘零》中他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都或多或少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朱自清散文对人物语言的揣摩艺术可见一斑。

六、丰富的文化底蕴

朱自清的《你我》一文深刻地剖析中国的称谓文化,博古通今,从口语到书面语,从中国到外国,不但列出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称谓,更深刻地透视了这些称谓所体现的深厚文化背景。由于此文的丰富文化底蕴,只有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能深刻理解此文的含义,那些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朋友是很难理解的。相对而言,《欧游杂记》中的多篇散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丰富的欧洲文化。所写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罗马等都是欧洲的文化名城,在描绘和说明这此城市时,都或多或少带着某种文化的气息,而正是因为这一点,这些文章才跟所写的城市一样,充满独特的艺术魅力。《博物院》一文更是精妙。以博物院为中心,将各国文化进行一次大比拼。语言上,自是各有各的风味。另外《乞丐》、《圣诞节》等文也展示了朱自清对欧洲文化的独特理解,表现在语言上,显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总之,朱自清散文语言的“新而不失自然”,典雅清丽、蕴藉深厚、雅而不俗、柔而不媚,与其刻意出新的口语化、叠词的大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的精心选择、人物语言的揣摩以及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荷塘月色:阅读和写作(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5.71.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荷塘月色:语文(第一册)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0.7.

朱自清短篇散文 篇7

作为《文汇报》的高级编辑,朱大路主持《文汇报》“笔会”的杂文栏目二十余载。杂文成为这家报纸的一个品牌,离不开他的精心策划和编辑。经他手编辑的杂文,不知凡几,恐怕连他自己也难以数清。他说自己经历了两个杂文繁盛期:“第一个,是1987年到1989年上半年,约两年半。当时,思想开放,可写的题材相当多,也好发。一次征文,来稿三千篇,奖品是十辆崭新的自行车,很吸引眼球。第二个,是1996年到1998年上半年,也是两年半。这期间,‘笔会’每年发表二百二三十篇杂文,数量空前,质量也可以。”作为一个杂好者,我记得那个时候,他将杂文这个栏目编得活色生香,千姿百态。我们看到过不少汇聚各种类型、各方作者的杂文专版;以精选代表作,介绍评论作者并配以漫画、对话的杂文家专辑;每期“笔会”版面上几乎都有杂文,文章加框,楷体排字,非常醒目。他可说是杂文兴旺时期的“弄潮儿”。

他编杂文的眼光很高,选篇很严,不以人取文,而以文取人。他要求杂文不但要有思想性,因为“杂文是思想的产物”,还要有艺术性和幽默感,要有悬念,引人看,文字活泼。他的作者中不乏名家,那么多名家杂文在他掌中流逝,因此,他对杂文家的运笔个性,了如指掌:“曾彦修的厚重,邵燕祥的老到,黄一龙的犀利,朱铁志的严谨,王乾荣的峭拔,鄢烈山的实诚……”当然,他并不唯名家是从,文章只要够格的,他都会与作者切磋,精心编发。他谦虚地说:“为一批杂文家的成长,助过一臂之力。”很多杂文作者都受过他的“助力”,笔者也是受“力”者之一。这体现了一个杂文编辑的操守,默默地耕耘着“笔会”这块杂文园地。如今那些只讲关系,只在圈子里转,或者只把版面当作自己园地的编辑,在大路先生面前大概会脸红吧。

致力于杂文的精选出版,也是大路先生殚精竭虑之举。他编选的《杂文300篇》、《世纪末杂文200篇》和《世纪初杂文200篇》,展现了十多年来中国杂文的风采神韵,不但为杂文开创了三块“文汇品牌”,也被誉为“新世纪杂文的文化结算”。这三个选本描绘了杂文的发展历程,荟萃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杂文精品,可以说为杂文“树碑立传”。他的编选别具一格,《世纪初杂文200篇》不但囊括了杂文界的优秀作品,还精选了圈子以外的佳作,他说:“多一些圈外的生活底子,有时反倒新鲜,实在;横看竖看,是从野地里刚掐下的果实,带着几颗露珠。”

对于杂文的本质,他说得很好:“杂文没有被五颜六色的价格迷住眼,它追求的是人性的价值,民主与科学的价值,社会进步的价值。”他选编的眼光,步步深化,2000年编《杂文300篇》时,他的遴选标准是六个字:“尖锐、热闹、雅致”,到2011年编选《世纪初杂文200篇》时,则提出选本的三项标准:“批判元素,文学元素,信息量。”与时俱进,由表及里,走出了“投枪、匕首”的套路,形成了一个新时期的“新说法”。他对杂文家的职责,也避开了大义凛然的说教,说得既俏皮幽默,又入木三分:“杂文家是这样一个群落:他们吃自己的饭,却为天下操心;他们不是对一个领域说话,而是对整个社会发言;他们敢于在高慢的脸面上拨一拨,在威赫的虎须上捋一捋,在棘手的蜂窝上戳一戳。他们不指望笔底文字对社会能起多大实际效用,只求自己像负责的清洁工一样,为搭建现代化大厦犁庭扫穴、清污剔垢。”这段话说到了杂文家的心坎里,原来这批“家”,只是一群好事之徒,对现实说三道四,点点戳戳,不求有功,无求回报!

他不仅主持杂文栏目,也是杂文写作高手。不过,在他主持杂文栏目时,自己绝少(只是我接触到的版面)占有一席,并不“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是恪守一个编辑的职业道德。退休后他写了许多杂文,也是远离自己服务过的版面,大都发在香港的媒体。但他写的杂文,常常引人注目,脍炙人口,在网上不断流传,如《总编辑的“腔调”》、《把人当作人》、《写在“笑”的边上》、《乌纱与道德符号》等。其实,他是一个写作的多面手。他写过长篇小说《上海爷叔》、《三教九流》、《梦断上海》、《末路皇孙》;传记文学《上海笑星传奇》;报告文学《盲流梦》等。他在指出有些杂文作者写作手法单一时说:“只会写杂文,结果写出来的是时评。如果也写写散文、小说,把活泼灵动的长处吸收过来,可能让你的杂文面貌从此改观。”其实,这是他自己的经验之谈。他就是有多副笔墨,他的杂文文句精短,内容深邃,幽默风趣,没有时评的影子,不见板着的脸孔,是那种可以一读再读、读了还想读的杂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