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名言名句介绍(优秀10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并使用名言警句吧,在议论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不但体现语言的丰富,还能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使文章顿时有了亮色,有了文化气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名言警句吗?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是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10篇关于亲情的名言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情的名言 篇1

关键词:汉语亲属;异名同实;浅析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14-01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它几乎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的。” 亲属称谓词也不例外。从“名实”关系上来看,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异名同实”现象的存在。“异名同实”指语言里同一个语义用几个甚至几十个词来记录的现象。如“妻子”作为“男子的配偶”这一语义,从古到今书面语中出现的称谓形式有:“后”、“元妃”、“君妇”、“小君”、“君夫人”、“细君”、 “浑家”、“内子”、“内人”、“室人”、“山妻”、“德配”、“令阁”、“命妇”、“妻子”、“娘子”、“老婆”、“夫人”、“荆妇”、“天公主”、“阏氏”、“夫娘”、“媚娘”、“陡臂”、“出妻”、“判妻”、“前妻”、“后妻”、“继室”、“嫔”、“令人”、“故妻”、“霜妻”、“太太”、“婆娘”、“婆姨”等等。“异名同实”这一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语言本身并没有阶级性,但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下,语言在使用上却深深地烙上了阶级的烙印。不同的等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权力,在语言的使用上都有所规定。如“妻子”这一称谓在古代不同的阶层就有不同的称呼形式。《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诸侯之妻还可称为“小君”、“细君”,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四朝,朝廷还对地位较高命官的妻子或母亲加封,称为“诰命夫人”。庶人称妻。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所以一个男子可以有几个妻子,这样便有产生了亲属称谓中的“异名同实”的现象,《礼记·曲礼下》:“天子有后,有夫人。”“后”与“夫人”为“妻”与“妾”之别。同时婚姻关系的解除也会在语言称谓上有所体现“出妻”、“判妻”、“前妻”、“后妻”、“继室”等。

其次,语言运用情况不同。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时间、地点、场合、受众、情景、文化等客观方面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思想、修养、性格、职业、心境、动机、目的等主观方面的因素都会对词汇产生影响。正是因为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词汇在意义形式上表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称谓词也不例外。依然以“妻子”为例,如《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这种分别来自自称(如“妾”),对称(如“夫人”),谦称(如“荆妇”、“内子”、“内人”、“室人”、“山妻”),尊称(如“贤内助”、“令人”),婉称(如“嫔”、“故妻”、)等。

再次,方言不同也可导致汉语亲属称谓出现“异名同实”现象。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通行于一个地区的话。汉语方言的分歧很大,不同方言之间的同一称谓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晋代葛洪《抱朴子·钧世》:“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 唐·皇甫冉 《同诸公有怀绝句》:“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 明代唐寅《阊门即事》诗:“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由于方言的不同也会造成亲属称谓的“异名同实”现象,如普通话中的“爸爸”这一称谓 ,在各地方言中,就分别称作“爸”、“伯(伯伯)”、“爹(爹爹)”、“大(大大)”“爷”、“老子”、“阿伯”、“阿叔”、“阿大”、“阿爸”、“阿父”、“阿哥”、“阿爷”、“阿玛”、“老父”、“老伯”、“老豆”、“奶公”、“伯爷”、“爷子”、“爷爷”、“依爹”、“依爷”、“叔”、“郎罢”等等。方言区内俗称“妻子”叫“老婆”(北方方言)、“老伴”、“家里”、“家里的”、“做饭的”、“穿鞋的”(南方方言)、“堂客”(四川、河南一些地方)等等。此外,现代汉语普通话里的“公公”、“”婆婆、“丈夫”、“姑姑”、“姨妈”在不同的方言里也有不同的叫法。

除上述情况之外,亲属称谓词随着语境、说话人与被称呼对象的特殊关系或对被称呼对象的特殊感情、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心理等的不同而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在日常生活中“大妈”、“大爷”、“大叔”、“大姐”可用在邻里之间、关系较好的人及寻求对方帮助时候的礼貌称呼,而非实指。亲属称谓词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亲情的名言 篇2

关键词:称呼语;差异;成因;分析

一、英汉称呼语及其差异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1]。称呼是是指在直接的言语活动中发话者为实施引起或维持对方注意、指定受话对象、表示彼此关系等功能的呼喊对方的言语行为。由于称呼语反映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内外众多人士对称呼语从不同的方面做了相关研究。本文将从亲属称谓、姓名称呼语、头衔称呼及零称呼语这四个方面研究。

(一)亲属称谓及其差异

“亲属称谓与是指具有血缘关系或者婚姻关系的人们之间的称呼。”

1、汉语亲属称谓

汉语亲属称谓主要从性别、直系关系、辈分三个方面来分类,如:母亲、姑姑、父亲、叔叔等。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汉语亲属称谓语可以说是一种最丰富、最复杂、最精确的亲属称谓结构,也是人类社会中亲属称谓结构极少见的一种,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各种亲属关系表达得很具体、很明确,父系和母系分明,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分明。

2、英语亲属称谓

英语亲属的称呼语具有语义模糊性,分不清到底指哪一个。如:sister是姐姐还是妹妹,都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翻译。而且在英语中没有小舅子,嫂子,表嫂之说,出现了词义空缺的现象。

3、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汉语亲属称谓复杂多样,且近亲与远亲、血亲与姻亲、直系与旁系区别严谨。英语中的亲属称谓简单模糊,分类简单、含糊、数量较少,没有长幼尊卑的界限,大多数都是直呼其名,这主要受英美国家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二)姓名称呼语及其差异

名字代表一个人或一种事物,用于区别于别人或别种事物。因此,姓名称呼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称呼语。

1、汉语姓名称呼

在中国,对自己熟悉的人经常用小名或者是外号,如:红红、小猴子、猫咪等。对不熟悉的人一般用全民或者姓名称呼语与其他形式的称呼语构成复合形式,如、、刘敏同志等。

2、英语姓名称呼

英语中,通常都直呼其名,如:First Name、Given Name,在年长对年幼同事、同学、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等直呼其名或昵称等,显得亲切和友爱,体现出一种平等关系。这一点有悖于我国的习俗。

3、英汉姓名称呼的差异

汉语中,由于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姓名称呼语的使用出现不对称现象,如:在亲属关系中,长辈对晚辈、同辈中年长者对年幼者可以直呼其名或者只称名不称姓。

(三)头衔称呼及其差异

头衔称呼包括职业、职务、职衔等称呼。

1、汉语头衔称呼

在中国,每一种职业都有相应的一套称谓系统,这些称呼语以称呼对象的职业、职务和头衔为标志。汉语中的头衔称呼中职务称呼最发达,使用最广泛。汉语中有些头衔称呼语应用范围广、不拘泥于特定的对象,一般适用于社交场合,如:同志、先生、小姐。

2、英语头衔称呼

英语中,人与人之间喜欢用名字相称,以表示亲切和平等,一般不用头衔称呼与。职务和职称称呼中常见的只有Professor,Doctor,Judge,Director,Manager以及Prime Minister,President等少数几个词。

3、英汉头衔称呼的差异

中国人谈话时总会根据对方的头衔来进行交谈,这是受封建社会等级思想的影响。在交际中往往抬高别人,压低自己。

(四)零称呼语及其差异

零称呼是指在日常交际中,交际双方或者一方找不到合适的称谓与称呼对方时所使用的称呼语。

1、汉语的零称呼语

汉语里的零称呼语有“喂”、“嗨”、“那个谁”“早上好”“早”“晚上好”等。

在汉语中,零称呼语的使用不是很频繁,只有当交际双方或者一方找不到合适的称呼语来称呼对方时才使用零称呼语。

2、英语的零称呼语

英语里的“Hello”、“Hi”、“Hey”、“Excuse me”“good morning”、“Goog night”“yes”、“no”、“pardon me”、“thank you”等词汇形式也算作零称呼。

在英美文化中,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也不管身份、职业、阶级都可使用零称呼。格式化强,信息量少,重格式,少感情。

3、英汉零称呼语差异

汉语零称呼语注重关心和尊重,而英语零称呼语则注重在一般的礼貌性问候。

二、英汉称呼语差异的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既有生产方式上的因素,也有价值观念上的因素。

(一)英汉生产方式的不同

汉民族家族为单位的农耕生产方式对称呼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血缘关系始终受到高度重视,于是汉语称呼语就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在西方,由于集体协作生产方式的消失,新的个体生产方式的产生,使得人们不强调家族观念和等级思想。

(二)英汉价值观念的不同

英汉价值观念的差异也会引起其称呼的不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表现出以人为本,以集体利益为重,轻个人利益的特点,这使得汉语称呼语系统复杂严谨。

但由于西方强调自我和个性解放的价值观念导致英国的称呼语简单模糊,系统简单,还出现很多称呼语空缺的现象。为了呈现出人们追求平等,他们通常都直呼对方的名字,除了个别值得尊敬的职业用尊称外。

三、结语

从以上英汉称呼语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国家的称呼语简单模糊,分类简单、含糊,数量较少,而汉语的称呼语复杂、精确。主要是由于英汉民族的生产方式、文化、价值观念不同。我们学习和研究英汉称呼语的差异,不仅可以透视英汉的生产方式、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更可以体察到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语言的文化传承的功能。(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剑波。冒犯称呼语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63.

[2]吴承雅。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职教论坛[J].1999,21(3):83.

亲情的名言 篇3

关键词:襄阳方言 女性 亲属称谓语

湖北省襄阳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属西南官话,但有别于成都话。前人时贤已有关于襄阳亲属称谓词的调查,如黄赛勤[1]在《襄阳方言记略》中关于襄阳方言词汇的调查涉及到襄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调查;王琢玺[2]简述了襄阳方言亲属称谓的演变特点。但是襄阳方言亲属称谓具体有哪些,这些亲属称谓有哪些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尚不明确。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襄阳城区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进行了全面考察,整理女性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使用特点。

一、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调查记录

(一)调查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一、从词汇学角度调查收集襄阳方言区女性亲属称呼语使用的具体词汇,探寻襄阳方言区女性亲属称谓语的静态分布;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襄阳女性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及特点。

(二)调查方法

本文以《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中涉及的女性亲属称谓为调查词表。采用访问调查的方式进行,对被调查者提问、调查对象回答和调查者记录的方式收集语料。

(三)本文的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了在襄城、樊城、襄州区生活的土生土长的襄阳人为调查对象,共计30人,不限制年龄。

(四)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总况

“亲属称谓是对家庭成员及有关亲戚的称谓。”[3](袁庭栋,1994)。中国法律规定的“亲属”是指人们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本文的亲属称谓主要指血缘亲属称谓和婚姻亲属称谓两种类型。根据称呼语使用场合的不同,一般将称谓语分为对称和叙称两种,也叫面称和背称。我们调查了襄阳女性亲属称谓语面称和背称的两种情况。

表1: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总表

长辈 面称 背称 平辈 面称 背称 晚辈 面称 背称

曾祖母 老太太 太太 嫂子 嫂子/大嫂 儿媳 名字 儿媳妇儿

祖母 奶奶 弟媳 名字 弟媳妇儿 女儿 姑娘

伯母 姐姐 姐姐 孙媳妇 名字 孙媳妇

叔母 婶\娘 妹妹 妹妹 重孙女 名字 重孙女

姑妈 儿

[niar34] 姑儿 堂姊妹 名字 堂姊妹伙儿的 外孙女 名字 外孙女

小姑 小儿 堂姐 姐姐 外甥女 名字 外甥女

姑奶奶 姑奶奶 堂妹 妹妹/名字 侄女 名字 侄女

外祖母 婆婆 表嫂 嫂子 内侄女 名字 内侄女

母亲 妈 表姊妹 名字 表姊妹伙儿的

舅母 舅母 表姐 姐姐

姨妈 儿 姨儿 表妹 妹妹/名字

小姨 小儿 亲家母 亲家 亲家母

舅奶奶 舅奶奶 大姑子 姐姐/姐 姑子姐

姨奶奶 姨奶奶 小姑子 妹妹/名字 小姑子

婆婆 妈 老婆子 妯娌 嫂子/妹妹/名字 妯娌伙儿的

继母 妈 后妈 妻 媳妇儿

岳母 妈 丈母娘 大姨子 姐姐/姐 大姨姐

小姨子 妹妹/名字 小姨子

二、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的语音特点

襄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与普通话语音、成渝方言语音有明显差别,语音接近中原官话,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到女性亲属称谓语方面的语音特点为:

(一)在以后鼻音[]或舌位靠后的元音[u][o]结尾的词后加“儿化音”

襄阳方言中的儿化韵使用频繁,大部分名词后都可以添加儿化音使用,如“鞋子儿、桌子儿、本儿、后座儿”等。在我们收集的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中,加儿化音的只有“、妇、伙”几个字。“、妇、伙”用于亲属称谓的词后加“儿化音”是强制性的。词缀“子”后一般不加儿化音。但这并不固定,年长者及生活在城市郊区的人“子”后加“儿化音”的频率要高一些。

值得说明的是,襄阳方言并不仅限于[][u][o]三个音素后可以加儿化音,其他音素也可以加儿化音,例如:娃儿[uAr]、毛驴儿[lyr]、白菜叶儿[i]。但襄阳方言中哪些音素可以儿化,哪些不能,其发音规律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襄阳方言音整个调域狭窄,声调高低变化幅度不大

普通话声调的调域偏高,四种声调的调值分别为55、35、214、51,三种声调的上域在5,一种在4,声调变化幅度较大,如阳平调是由“中”升至“高”,调值是35。普通话去声的变化幅度更大,是全降调,由最高降至最低。襄阳方言的四种声调分别为:“阴平”自“中”升至“半高”,调值为34;“阳平”自“高”降至“半低”,调值为52;“上声”是高平调,调值为55;“去声”自“半低”降至“低”再升至“中”,调值为213[5](赵元任等,1948)。从襄阳方言的实际调值中,我们发现其声调的变化幅度要小于普通话,并且整体调域也明显低于普通话。

普通话:婆婆[po35po] 襄阳话:婆婆[po53]

姐姐[] 姐姐[]

妹妹[mei51] 妹妹[mei313]

三、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词汇使用特点

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系统整体上与普通话亲属称谓系统差别不大,但在词汇系统构成上也有自身的特点。

(一)整个女性亲属称谓的词汇系统与普通话差别不大

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词汇系统与普通话差别不大,具有方言特色的称呼语不多,主要有“婆婆[po52po]、[mA53mA]、娘[nia]、[nir34]、老婆子、姑娘”等几个词,占女性亲属称谓词的24.4%。襄阳方言的整个词汇系统接近于普通话词汇系统。

襄阳方言称呼外祖母为“婆婆”,普通话为“姥姥”。“婆婆”在普通话及鄂东方言中都可以泛称年纪大的女性,襄阳方言中“婆婆”无此用法,泛指年龄大的女性面称时一般用“奶奶”,背称时用“老妈妈儿”。襄阳方言区分伯母和叔母,但伯母一般称作“啊保叔母称作“婶儿”或“娘”,根据排行的不同分别称为“大埃二啊钡取1狈椒窖猿坪襞儿为“闺女”,襄阳方言则用“姑娘”,面称和背称相同。“姑娘”除了可以用来称呼女儿外,还可以泛化用于称呼年轻女子或与说话人子女年纪差不多的女性。

(二)面称时不区分与父母的姐妹,统一用“儿”及其变体称呼

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不区分父母的姐妹,“姑妈、姨妈、小姑、小姨”统称为“[nir34]或”,只是在背称时前面加上“姑,姨”等语素加以区别。

(三)血亲长辈亲属和平辈亲属面称和背称用法一致,姻亲亲属面称和背称用法不一致

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的面称和背称大多数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其规律主要表现为:对血亲长辈亲属和平辈亲属面称和背称用法一致,但姻亲亲属却不一样。例如:称呼“婆婆、继母、岳母”面称时出于尊敬,一般都称呼为“妈”,但是背称时,一是为了能与自己的亲生母亲区别,常常使用不同的称呼语,如“老婆子、后妈、丈母娘”。平辈姻亲亲属“大姑子、小姑子、大姨子、小姨子”面称时为了表示亲近,一般也称为“姐姐、妹妹”,但背称时就根据与说话人配偶年龄的关系分别叫作“姑子姐、小姑子、姨姐子、姨妹子”。

(四)晚辈亲属或小于自己的同辈亲属面称时常常直呼其名或使用昵称

襄阳方言的亲属称谓也体现了中国的家庭等级制度和权威关系。一般情况下,称呼小于自己的同辈女性亲属,常常用“妹妹”,但更多的是直呼其名;而称呼比自己年龄大的同辈女性,用“姐姐”的频率高于用“名字”。而当面称呼晚辈亲属时一律使用名字或昵称,背称称呼与普通话一致,使用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词。

(五)表复数形式或表亲属称谓关系时一般在亲属词后加上“伙儿的”

襄阳方言在表示复数形式时,一般在复数亲属称谓后加“伙儿的”,读作[huorli],如“姊妹伙儿的、堂姊妹伙儿的、表姊妹伙儿的、妯娌伙儿的”等。上述词也可以用于向别人介绍表示上述关系的亲属或表示单数。这种称呼法将说话人与被介绍人视为一类人,以拉近与被介绍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如:

(1)A:陈姐,这个是哪个啊?

B:我们妯娌伙儿的。

(2)A:你们妯娌伙儿的到哪儿去啊?

B:我们去菜场买菜。

例(1)中“妯娌伙儿的”表示单数或妯娌关系,例(2)表复数。

四、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历时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襄阳方言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近年来,襄阳方言亲属称谓语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将收集到的女性亲属称谓词与1992年黄赛勤收集的女性亲属称谓语对比发现了如下变化:

(一)平辈旁系血亲的称呼简化

由于受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襄阳市1985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没有同父同母的兄弟姊妹,家庭亲属关系简化。所以在当面称呼堂姊妹、表姊妹时,也直呼“姐姐”或“妹妹”或在前加名字以示区别。背称时才会使用“堂”“表”等前缀加以区分。

(二)“伯母”“叔母”的称呼发生变化并趋向同一

黄赛勤(1992)收集的襄阳方言亲属称谓中,伯母和叔母的称谓是有区别的,分别称呼为“啊薄吧簟薄澳铩薄5这种区别主要存在于40岁以上的年长者及生活在城市郊区的年青人。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普通话推广的影响,方言称呼语的特色逐渐消失。“70后”,尤其是“80后”“90后”的下一代就不再区分伯母和叔母,统一称呼为“妈”,如“大妈”“二妈”“三妈”等等。

(三)部分人不区分“祖母”和“外祖母”,统一称为“奶奶”

受独生子女政策及中国古代父系亲属与后代关系更亲近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只有女儿的家庭往往让外孙称呼外祖母为“奶奶”,以表示外祖母与祖母的地位相当,从而拉近与后代的关系。一般在“奶奶”之前加上姓,以区别祖母和外祖母。这种现象有增多的倾向,但并不普遍。

(四)襄阳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越来越小

襄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与普通话的差别越来越小,主要体现在“儿”及其变体这一称谓所发生的变化,并且使用范围越来越小。同“伯母”“叔母”的统一相反,“姑妈”“姨妈”的称谓发生了分化,不再统一称呼为“儿”,而是与普通话一样,分别称为“姑姑”“姨(妈)”,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存在于“80后”“90后”的子女当中。

(本文为湖北文理学院省级重点学科立项学科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黄赛勤。襄阳方言记略[A].刘海章。荆楚方言研究[C].武汉:华

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99-212.

[2]王琢玺。论襄樊方言亲属称谓的简化[J].今日湖北,2011,

(1):74.

[3]陈颖。四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A].段渝。巴蜀文化研究集刊

(第六卷)[C].成都:巴蜀书社,2011.

[4]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赵元任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二册)[R].北京:商务印书馆,

亲情的名言 篇4

1、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钱大昕

2、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3、温和的语言,是善良人家庭中决不可缺少的。——印度

4、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5、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6、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木村久一

7、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8、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9、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10、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吕得胜

11、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隐藏着甜蜜的爱。——萧伯纳

12、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古德

13、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那里,怎能不甜?——雨果

14、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

15、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王豫

17、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亲情的名言 篇5

一、主题班会

1、主题班会的概念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2、主题班会的形式有:

(1)主题报告会;

(2)主题汇报会;

(3)主题讨论会;

(4)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

(5)主题竞赛;

(6)主题晚会。

2、主题班会的组织

组织主题班会一般要经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

3、组织班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主题不能过杂;

(2)要有的放矢;

(3)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

二、班级主题班会设计方案的书写格式

主题(若主题范围很大可增加副标题)

活动的目的:(主要写:此次班会想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即效果。一般书写“使学生了解…,掌握…。)

活动的内容:(主要写:标题及活动的几大块内容。一般2-4块较适宜。)

活动的形式:(主要写:主要形式如:辩论、竞答、朗诵、调查等,形式要灵活。) 活动的准备:(主要写:人员分工、材料的准备、环境的布置、设备的准备等)

活动过程:(一般简案:主持人的串联词概括写、一般朗诵诗的具体内容可省略但主要意思须写出、小品的过程内容可省略但小品的概要须写,总之要求字数一般不少于3000且不多于6000。过程最后的班主任讲话必不可少,讲话内容一般是:谈谈此次主题班会从准备到活动有没有达到目的,可以就此次活动过程的一些突出人或事进行表扬,也可谈谈此次班会的不足处。一般控制在1-2分钟。)

举例:亲情教育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拥抱亲情

设计理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爱父母,才会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针对本班学生个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

设计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亲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让学生回报亲情,把对父母的爱付诸实际行动。

3、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准备节目,搜集故事,收集名言,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2、制作相关的课件。 3、邀请父母参加班会活动。 4、场景设计,渲染环境,奠定情感基调。

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开始: 甲: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 乙:亲情,人间最美的情感。 合:谭格庄初级中学一年级3班“拥抱亲情”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回顾篇——走近亲情

1、我名字的故事

(1)甲:我的降临,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庭未来的曙光。我的名字是父母理想的编制,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名字的含义吗?

(2)学生交流自己名字中蕴涵的意义。

(3)乙:孩子的名字融入了父母多少的期望!他们为了给孩子取名字花了多少心思。

2、我成长的足迹

(1)乙: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呀——亲爱的爸爸妈妈。

(2)甲:请听歌曲《父亲》、《母亲》。(老师操作)

(3)乙:下面谁能讲一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做出牺牲和付出血汗的故事。(两个同学为宜)

(4)甲:孩子的成长过程凝聚了父母无穷的爱;感人的故事勾起了孩子的美好回忆,让我们把父母的爱永记心中,下面请听诗歌朗诵《母爱》(作者:冰心)

3、父母写真

(1)甲:母亲的皱纹,父亲的白发,是父母操劳的见证,是爱的涓涓印痕,是亲情无偿地演绎。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你关注过父母的变化吗?

(2)乙:请同学们以《爸爸(妈妈)的————》为题,演讲自己眼中的父母。

三、拥抱篇——体验亲情

1、亲情赞颂知多少 (1)甲:亲情是一种血脉相通的默契,是一种无法割裂的存在。 乙:因此,酬劳不是她的目的,收获不是她的动机,她是人性闪耀的光辉。 甲:多么质朴的情感啊!古今中外,有多少赞颂父母的歌、词;有多少演绎亲情的故事;有多少歌颂母爱的名言。 乙:让我们尽情地用歌唱,用朗诵,用故事来拥抱亲情吧! (3)甲:下面请全体同学起立,集体歌唱《父亲》、《母亲》。 (4)乙:下面请听诗歌朗诵:《纸船——寄母亲》。 (5)甲:下面请同学们讲述古今中外关爱父母的故事。(课件展示关爱父母、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

2、母子了解知多少 (1)甲:我们的生活,父母总是牢牢牵挂,那我们又对这些关爱自己的长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请到场的几位同学的妈妈和孩子共同上台做个游戏。测试一下对对方的了解有多少。请到场的爸爸作评委。(互相猜对方最爱吃的菜、最爱穿的衣服;母子共同写自己的爱好和习惯,检验默契度) (2)请孩子做扮演孕妇的游戏,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劳。

四、行动篇——回报亲情

1、确定回报方案

(1)甲:故事让我们感动,榜样为我们引路,名言伴我们同行。父母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爱,我们已经渐渐长大,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呢?

(2)乙: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并确定回报父母关爱的最佳方案。

2、实施回报方案

(1)给父母一份惊喜 送一份独特的礼物给父母,如自己设计的贺卡或小制作;给父母洗洗脚;最近通过努力取得的最佳成绩或获得的喜报;一封感谢父母的信……

(2)帮父母做家务事 每天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向父母表示关爱。

(3)陪父母聊聊天 每天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同学之间的事,自己的心情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

3、倾听父母的感受

(1)甲:听了大家的回报方案,我们的家长也十分地感动。下面请妈妈、爸爸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爸爸、妈妈谈感受。

(3)乙: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您们对我们的肯定,您们放心吧,感谢您们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一定把爱回报给你们,回报给亲爱的社会,回报给伟大的祖国。

(4)合:最后让我们伴着美妙的旋律把手中的红花献给在座的家长。

(5)播放歌曲《母亲》。

(6)甲:下面请班主任做总结。

(7)班主任总结: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回报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要有一颗孝心;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中。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处做起,培养爱心,去爱我们的父母,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爱我们的祖国。

(8)合:感谢今天在座的各位家长、老师,谢谢您们的光临指导,谭格庄初级中学一年级3班“拥抱亲情”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班会主题

1、中学生早恋主题班会

2、维护祖国统一主题班会

3、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4、中学生学习方法主题班会

5、中学生劳动教育主题班会

6、中学生社会道德主题班会(2组)

7、环境教育主题班会

亲情的名言 篇6

1、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谚语

2、当我忧伤时,亲情给我抚慰;当我迟疑时,亲情给了我鼓励;当我欢愉时,亲情给了我祝愿。

3、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子不知父母恩。——谚语

4、没有母亲,何谓家庭?——艾霍桑

5、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6、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古德

7、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王豫

8、亲情是什么?她是第一次的付出,但,又是永久的付出,是一种可以感受责任,而后却将责任变为习惯的无私。

9、没有几个父亲对子女是关心备至的,至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金钱更加关心。

10、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马卡连柯

11、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

12、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13、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4、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英国谚语

15、没有几个父亲对子女是关心备至的,至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金钱更加关心。——切斯特菲尔德

16、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1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

18、人最终总要离开母亲。——贺拉斯

19、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20、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孟郊

21、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谚语

22、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隐藏着甜蜜的爱。——萧伯纳

23、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华兹华斯

24、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25、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26、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27、父亲的名声有时无助于儿子,却反而会淹没他:他们彼此站得太近,阴影扼杀了成长。

28、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那里,怎能不甜?——雨果

29、父亲是大自然规定的银行家。

30、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31、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32、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黄宗羲

33、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谚语

34、对做父亲的人来说,失去父亲不一定就是不幸;对做儿子的人来说,没有儿子也不一定就是痛苦。

35、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

36、人们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来自母亲,来自家乡,来自天堂。——威·布朗

37、亲情是长白山顶的积雪,简练却永久;亲情是底格里斯河的流水,温顺却又悠长;亲情是西西里岛的那轮夕照,亲情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碑文,恍惚却又隽永。

38、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39、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40、亲人帮亲人,无亲来帮愁煞人。——英国谚语

41、每一代人总是反抗自己的父辈,却和祖父交上了朋友。

42、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43、母亲的心灵是子女的课堂。

44、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45、激情,友情,亲情我们之间无所不有,却唯独没有爱情。——张爱玲

46、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47、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

4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亲情的名言 篇7

杨泽兵(1989-),山西大同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摘 要:无论何种文化,称谓语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交用语。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实现良好交际的开端。中英称谓语分属不同语系、扎根特有文化。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并探究其原因,旨在揭示称谓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同,以期更好地进行英汉跨文化交际,促进两种文化和谐、礼貌地交流。

关键词:称谓语;文化;差异

一、称谓语的定义

称谓语是指人际之间用作称呼的语言习俗,包括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称谓语又叫称呼语,是说话人用来指称交谈对象名字的语言项。不同称谓语的使用选择可以反映交谈双方的社会或家庭关系,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也会用不同的称谓来传递对对方的态度和身份认定。

二、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称谓语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反映出交际双方在选择称谓语的过程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文化价值观。中英称谓语的主要形式虽然基本相同,但由于这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遵循的社会规则和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大不相同。

1.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对比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组成细胞,虽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中家庭的组成结构、人口规模和内涵都不尽相同,但任何一种语言都无一例外地有一套亲属称谓系统以表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汉语尤为突出,其拥有的大量亲属称谓语和复杂的用法令不少外国人叹为观止。而相比之下,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却简单许多。

1.1普通亲属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是为了亲属之间相互称呼和区分亲属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汉语中庞杂的称谓语使得中国人能够准确地区分和细化亲属关系。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以及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都有着严格的定义和区分,亲属年龄上的差异在称呼中也一目了然。例如,父亲的兄长被称为伯伯,他的妻子被称为伯母;父亲的弟弟被称为叔叔,他的妻子则被称为婶母。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加上数字以表达亲属间的长幼尊卑,如大伯、二姑、三叔、大舅等等。英语的亲属称谓语则简单许多。比如,brother,sister,uncle,aunt,grandparent就可以基本涵盖全家几代人的称呼,英语中的单个词在汉语中有着多种解释。最明显的区别是,英语中人们可以直接称呼他们长辈的名字,汉语则不能。夫妻之间的称谓语总体上是相同的,英汉两种语言都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然而,英语中还有很多昵称,如“my love,my darling,my sweet heart”。在中国,尤其是在北方,人们经常从孩子的角度称呼丈夫或妻子,如“孩子他爸,孩子他妈”。“爱人”这个词是中国人用来介绍丈夫或妻子的非常正式的称呼语。

1.2亲属称谓语的泛用

汉语中亲属称谓语的复杂不但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用途上。中国人常用亲属称谓语去称呼一些原本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这被称为亲属称谓语的泛用。人际关系在华人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治的国家。汉文化极为注重宗族关系,同族之间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心理感情都甚为亲密。因此,用亲属称谓去称呼外人能有效地提升人际关系,缩短心理距离。

然而,英语国家中的人更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对于社会等级则不太在意,因此,英语中亲属称谓语泛用的情况较为少见。但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情况依然存在,但大部分泛用方式与汉语中不同。例如,美国的昵称是Uncle Sam,其中“Uncle”这个词便存在泛用的现象;另外西方人经常使用“father”这种词称呼牧师,这也是称谓语泛用的一个例子。

2.中英社交称谓语的对比

社交称谓语指对亲属之外所有其他人的称呼用语。它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各方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以及尊敬程度等。社交称谓语显示出人们之间年龄、社会地位及社会关系的不同。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世界上人的名字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姓前名后;第二种模式:名前姓后;第三种模式:有名无姓。中国人的姓名结构属于第一种模式“姓前名后”。这正是体现了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把大的家族姓氏放在前面,将“小我”的名置于家族大姓之后,突出了氏族、家族的重要地位。而在西方的许多国家,其姓名结构为第二种模式,即“名前姓后”,一般总是将自己的名置于最前,最后是家族的姓氏,这正反映了西方人对自我的突出,对个人的崇尚。在中英两种称谓语中都有先生一词,但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的等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先生”的称呼用于学术界人士时,实际上是对高级学者既严肃又亲密的尊称。与汉语不同,英语中Mr.加在男性姓氏前仅仅是表示一种形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汉语的“先生”都可与英语的Mr.或Sir对换,事实上,汉语中“先生”的文化内涵是远多于英语的“Mr.”和“Sir”。在英语中Sir或Mr.+Surname是很常用的社会称谓,一般说来,Mr.可用于任何年龄的成年男子,语气正式,表达的关系不密切,Sir则含有一定尊敬成分,它常常用在小孩对成年教师,下级对上级等。

结语

从以上对中英称谓语在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方面的对比,可以发现中英两种称谓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复杂、丰富而后者简单、笼统。两者间存在很大的不对等性。这种差异是由于各自的文化性使然。民族心理、文化意识、伦理价值观念等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英汉不同称谓体系的存在。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虽然英语的称谓语系统相对简单,但如果不了解两者间的差异,特别是造成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就会出现负迁移现象,造成很多的交际障碍。对称谓语系统的了解和文化因素分析,可以使英语学习者进一步加深对英汉两种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2.

[2]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2.

[3] 贺月娟,李漠。英汉称呼语异同比较[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7,(3).

[4] 肖巧玲。浅议英汉称谓语所映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0,(6).

亲情的名言 篇8

关键词:称谓语 差异 相似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称谓语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称谓对方所使用的特定语言符号。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于称谓语的使用与社交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紧密联系,通过对英汉两个语言系统中称谓语的对比探究,我们可以从中窥探中西文化,尤其是社会价值观的差异。

第一,亲属关系称谓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家庭成员之间及由此衍生的亲属关系网络中成员的称谓,是最常用的称谓语,相较而言,中文系统中的亲属称谓语要复杂得多。在中文里,对同辈而年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称谓,如姑姑,姑妈,小姨,姨妈;此外,中文里对父方和母方的亲属有不同的称谓,如婶婶,舅妈,而与上述称谓相对应的英文只有aunt一词。这种差异,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长期以来,中国式思维模式对家庭成员的排位顺序有严格的概念,所谓“长幼有序”。而另一方面所谓“内外有别”就是指,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母系方的亲属和父方亲属在亲密程度上是有所不同的,这种亲密程度的区别,就是由称谓和姓氏来标注的。

中文里人们在社交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家庭亲属称谓语,而对方并不是自己真正的亲属,以表示与对方的亲近。在实际应用中,被称谓者的姓氏经常加在称谓语之前,如刘阿姨,李大伯。而这种用法在英文里是很少见的。英文里少数这种用法则是另有所指,如Uncle Sam是委婉地指美国政府,Sister Mary则暗指在教会组织中的女性。在中文里人们有时会以晚辈角度来称谓他人,即“高称”,以显示对被称谓者的尊重和亲近。如称谓对方为“大爷”,并不一定表示对方比自己年长很多,而主要是表示尊重。

第二,姓名称谓语。汉英两种文化中,对人的命名方式不同,首先,就命名顺序而言,中文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语是名在前姓在后,这是两者之间最为明显的区别。此外,英文名中,姓和名中间还可以有其他的成分,而英文全名一般是在正式场合才使用的。下面就姓和名的称呼用法分别进行讨论。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姓大都来自于父系,一定程度上表示家庭成员的传承,且姓一般是不单用,如我们会称呼某人为老李,小张,或Mr Green.在这一点上,汉英两种语言是相同的。在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现象,在某些场合中可以称呼对方为李老,张老等,以表示对方具有较高学术成就、艺术造诣和社会地位。

对于名的称谓中,抛却姓而只称呼名字这一用法,在中英文中的使用语境是不同的。英文中,直呼他人全名的情况较少,在非正式场合,多数情况是称呼对方的名字。而汉语中只称呼对方的名字而省略姓则表示两人间的关系较为亲密,或有时也用昵称来代替名字。当然,性别,年龄的差距,也影响着对姓名的称呼。如异性之间,在有第三方在场的情况下一般避免仅称呼名字。在家庭内部,长辈常常只称呼晚辈的名字而省略姓,晚辈对长辈则不能这样称呼。此外,在汉语中,有时会在名字的后面附加其他的称呼语,如小平同志、云长兄弟等。这些用法在英文当中几乎没有。

第三,社交称谓语。社会生活中,我们对他人的称呼一般和对方的社会地位、职业等相关。就职业称谓而言,汉语中比较常用的有老师、师傅、医生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些职业称谓的内涵也得以扩展。同样是表示职业的称谓,有些可以和姓连用,如我们会说刘师傅,张医生。有的则不和姓连用,甚至不单独使用,如警察、司机等。在英语中,完整正式的职业称谓多用在正式场合,尤其是用以指军队或政府的官员等,如Judge White, General Smith等。由于职位高低不同,存在许多不同级别的称呼,这在中文语境中体现的较为明显。相对来说,英语中这方面的称谓语要简洁一些。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不同,对国家元首的称呼也存在一定区别。中国国家元首的称谓是来自其在党政方面担任的职务,如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在正式场合称呼时,称谓后一般跟元首的全名。而英语国家,有些是君主立宪制,称呼国家元首如Queen, King等,在正式场合要说Your Majesty或His Majesty等。

普通社交活动中不涉及职业时,中文曾经较为通用的称呼是“同志”。但随着社会发展,来着西方的称呼,如先生、小姐、女士等已逐步通用,其对应的英文是Mr, Mrs, Miss, Madam, Ms等。在中国传统语境下,也有先生、小姐的称呼,却和现在通用的意义相去甚远。所以,字面的对应翻译并不代表意义的完全对等。此外,由于在西方国家,女性的年龄和婚姻状况属于个人隐私,于是Ms是一个较为通用和礼貌的称呼。而汉语中对这方面的称呼禁忌并不明显。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称谓语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体系的差异,及民族性格和文化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和跨文化交际的推进,汉英称谓语也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Oatey,H. The Customs and Language of Social Interaction English[M]. Shanghai: Th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7.

[2] 陈原。社会语言学[M]. 学林出版社,1980.

[3]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 卫志强。称呼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4(2)

亲情的名言 篇9

老+姓或姓+老(老王或王老,老李或李老等)这种称呼形式在中国最为流行,常见诸于中老年人或同事、同辈之间。另外,夫妻之间互称“老公”、“老婆”屡见不鲜;一些年轻人也竞相效仿,相互之间常以“老”字互称,一口一个“老马”、“老郭”;出自小孩之口的“老爸”、“老妈”“老爷爷”、“老奶奶”不绝于耳;“王老”、“李老”等将“老”字置于姓之后的用法,则是对专业造诣精深或者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的尊称。这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土特产”,其内涵不是所有“老外”都能领会的;至于现在流行的“老外”,应算是一种对外国人不含任何贬意的昵称。实际上,此类称呼对中国人说来都是尊称形式,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因为在中国文化里,“老”除了表达无标记的表示年龄大的意义之外,还作为一个有标记的敬语,在各个年龄段广为运用。中国人崇尚“尊老”,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被人称为“老”,中国人听了通常会觉得受到尊重,非常高兴,甚至连不知愁滋味的少年也常常互称“老+姓”,“老”在中国文化中的标记意义此处可见一斑。近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国内一些研究生也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视自己为雇员,这可能与导师需要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付给研究生一定的劳务费有关,也可能是一种习惯性称呼,别无它意,其中的“老”近似于“老师”一词中的“老”,与年龄没有多大关系,与“老师”区别不大,仍然与前边所说的“老李”或“李老”之类中国式称呼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包含着对导师的敬畏与尊重。但是,对于动辄称“老”的称呼,俄罗斯人听了很不理解:有些人根本不老,可为什么偏偏喜欢别人说自己老?实际上,是他们把汉语中“老”的无标记的字面意义与有标记的语用意义混为一谈,因为“старый”在俄语里只表达字面意义,不涉及有标记的“尊称”意义,更何况俄罗斯人最忌“老”字,最不愿听到带“老”字的称呼,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妇女尤其“恐老”,一听到别人说自己“老”就火冒三丈,感到是莫大的污辱,谁也不想“老”得太早太快。因此,在上了年纪的俄罗斯妇女群体中,在谈到另外一个人时,不能谈论“Онаужестарая”或“Ну,вэтомвозрасте...”之类敏感话题,不能打听女性的年龄。俄罗斯成年人之间有自己独特的表示礼貌的尊称形式:名字+父名,如Алек-сандрНиколаевич,ТатьянаАлексеевна等。无论是同辈和同级,还是晚辈和长辈以及下级和上级之间,都可以使用这种称呼。这是俄语中用得最多、也是最合乎言语交际规范的称谓形式。

2行政职务脱口而出与避而不提

姓+行政职务(朱主席,黄经理,李副局长,冯副主任等)是颇具中国特色的称呼形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下属对上级,或者同事之间,以“姓+行政职务”作称呼最为常见,甚至在称呼上不惜有意拔高,随意“扶正”,把副职朝上抬,省去“副”字,“李副局长”成了“李局长”,“冯副主任”成了“冯主任”等,似乎这样才能表示敬意,才能显示对方的身份。俄罗斯人对这种称呼难以接受,他们不明白,称呼对方时为什么非得说出职务?即便是在前苏联时期,俄罗斯人也不常这么称呼对方,惯常的称呼是“名字+父称,同志+姓,同志+职业称谓”。苏联解体之后,尽管“同志”这一称呼逐渐被代之以“先生”,但在平时的言语交际中,俄罗斯人也不习惯叫你什么长,什么官,而是按照他们的习惯直呼其名或者使用“先生+姓”(如господинЛи等)这种尊称形式,切莫以为这是看不起你,实际上那恰恰是友好亲近和尊敬的表示。当然,在一些正式的交际场合,俄罗斯人出于礼仪的考虑,也会使用“先生+职务”的尊称形式,如господинпредседатель等。最常见的还是上述“名字+父名”形式,对国家总统也不例外,如无论俄罗斯普通百姓或是政府高级官员,一般都当面称普京总统为“ВладимирВладимирович”或“господинпрези-дент”,认为这是最为贴切的礼貌称呼。笔者以为,中国人平时习惯以职务称呼对方,除了作为尊称之外,还往往带有奉承含义,这与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官本位”现象和残留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等级观念有关。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个比较强调等级制度的国家,级别或职务高低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以及别人对他的称谓。“礼”往往是下对上而言,故古人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之说。下对上毕恭毕敬,俯首帖耳,惟命是从,尊敬有加。由此看来,古人的“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非整个社会不分尊卑贵贱,人人有“礼”。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口必称官,言必叫“长”在中国就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尊称形式,某些说话人认为只有这样称呼才是看得起对方,唯恐用之有误,而听话人也坦然面对,乐于接受,更有某些喜欢摆谱的人,甚至因为对方没有称呼自己的官衔而心怀不满,觉得对他不恭不敬。这种以官为荣、以“长”为耀的中国式称呼实质上是“官本位”的一种变体表现形式,带有明显的社会等级标记,没有长期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俄罗斯人自然是体会不到其中韵味的。

3职业或学位学衔屡被提及与偶尔说起

姓+职业或学位学衔(如张老师,孙医生,陈师傅,马博士等)这种在中国较为流行的称呼常见诸于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或者同事之间,是一种谦恭和礼貌的表示。这种情况在俄罗斯也有,所不同的是,俄罗斯人直接以职业或学位学衔称呼对方,较少使用姓名,即便使用,也是按照自己的表达习惯,把姓或名放在后边,如профессорИванов,докторАлексей等。另外,中国人还出于尊敬,有时把本来没有师徒关系的人称为“师傅”,称非职业教师的人为“老师”,比如中央电视台年轻主持人常常尊称著名老前辈赵忠祥、宋世雄为“赵老师”和“宋老师”。俄罗斯人对此不大理解。在他们看来,有师徒或师生关系的人才可以称“师傅”、“老师”,不当教师的人不能称其为“老师”。中国学生常常直接称教师为“老师”,而俄罗斯学生对教师只用“名字+父名”这种标准的称呼,不能直接称之为“учитель,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更不能把女教师称为“учительница,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ница”,视其为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尽管俄罗斯女性对男性吝于言辞,但对同性则温情有加,常常称呼相互熟悉的一些并不年轻的女性为“девочка”,“девчонка”,以此表示友好和亲近。即便是面对素不相识的商店营业员、饭店服务员、列车员、公交车售票员等女性,无论她们年龄多大,哪怕是50-60岁的老太太,人们都习惯称呼她们为“девушка”,并不提及职业称谓,否则会被视为不敬,如果在商店称呼一位50开外的女售货员为“продавщица”或者“бабушка”,她会非常生气,甚至故意不理睬你。俄罗斯女性对对女孩子经常会使用无标记的阳性词语,以表达自己的之情,如“Ахтымойми-лый”,“Голубчиктымой!”等。对于不认识或者不熟悉的男性,俄罗斯人有时会称呼他为“молодойчело-век”,尽管某些被称呼的人已经并不年轻,但乐于接受,毫不见怪。这种鲜明的俄罗斯性别称呼标记在中国很少见到。与之相反,中国男女两性对年龄问题不是很在意,相互之间问起年龄时,一般都会如实回答,即使不愿回答,也不会生气,特别是一些年长者,喜欢年轻人称呼他们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甚至加上一个“老”字取悦于老年人,这在俄罗斯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西方流行的表示亲昵的称呼语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甚至在影视作品中也不时出现。例如,在2001年唐国强与金韬共同导演的24集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长征》中,从苏联回来的王明和妻子孟庆树仍然保留了用俄语互称“亲爱的”的习惯,这与他们长期接受俄罗斯称谓文化熏陶不无关系。但遗憾的是,孟庆树在称呼王明时,也照搬了王明称呼她的“Доро-гая!”,令人啼笑皆非。可能是不懂俄语的中国演员以为俄语和汉语的“亲爱的”一样,男女通用,殊不知这一俄语称呼语带有明显的性别标记。

4从他亲属称呼中的差异

按照学界普遍公认的二分法,称呼语被分为社会称呼和亲属称呼,上述3种称呼形式无疑属于社会称呼(包括职业称呼、姓名称呼、排行称呼、通用称谓等)或拟非亲属称呼,而亲属称呼则是带有明显的中国标记。中国人习惯使用表示血亲关系(指由遗传决定的,不论亲疏程度,彼此有血缘的关系)的词语去称呼家人、亲属(如大姐、二哥、三弟、姑姑、舅舅等),乃至用其称呼朋友和陌生人等,这种现象在西方实属罕见。除此而外,另有一种称呼语,即口语中广泛运用的从他亲属称呼语,或拟转称形式,回避直呼对方的名字,如孩子他爹,孩子他娘,向第三者表示谦虚时,称父亲为“家父”、“舍君”、“老爷子”、“老头子”等,是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十分特殊的语言现象,这种有标记的称谓方式是指说话人跟着某一个亲属去称呼另外的亲属,其中包括:从儿或从女称谓、从夫或从妻称谓、从父或从母称谓、从孙称谓等等。例如,用自己儿女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称呼“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作为丈夫或妻子对对方父母的称谓,丈夫用妻子对她妹妹的称呼作为自己对姨妹的称谓,妻子用丈夫对他自己的亲戚的称呼作为自己对这些亲戚的称谓,用孙子或孙女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称呼为老年夫妻之间的互称等。从他亲属称呼现象多半发生在女性身上,并且多数是以男性,如丈夫和儿子为中介来完成称谓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从“儿”称谓和从“夫”称谓。女性称呼丈夫的父母,即自己的公公、婆婆时,常常从自己孩子的角度出发,称呼他们为“爷爷、奶奶”,显示了女性对长辈的尊重。妻子与丈夫家族成员的亲属联系实际上是以丈夫为中介的,她与夫家成员的亲属关系也主要是以儿女为纽带来联结的,这在称谓上体现为她常被人称为“xx他娘”,而她也惯用从儿称来叫其它家族成员。女性对丈夫的兄弟姊妹没有一个独立的称谓语,通常也常跟着孩子称他们为伯父、叔父、姑母等。也就是说,女性对夫家的亲属没有自己单独成体系的称谓,在称呼丈夫这一边的亲戚时,基本上是按照丈夫或孩子对他们的称谓来进行的。丈夫对妻子的直系亲属一般都有相对独立的称谓,没有经过妻子的中介,如称妻子的父母为“岳父”、“岳母”,妻子的姐妹为“姨”,妻子的兄弟为“舅”等等。虽然划分得没有血亲亲属称谓那样丰富细致,但毕竟自成一体,与男性自己的亲属相区别开来(张莉萍2007:165-168)。伍铁平曾提到王希杰先生在《汉语修辞学》一书中所谈到的关于称谓与说写者的视点的相互关系问题。视点是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和语言表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体现着说写者的立场和看法。“语言学家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时,曾提到某些从他称谓的来源,例如,汉语中“公公、婆婆、伯、叔、姑、舅、姨”等属于从儿称谓,此外还有从夫称谓、从父称谓等。”(伍铁平1985:244)也就是说,说写者所处的不同位置和视角直接影响着从他称谓的结果。除上述有标记的称呼形式外,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拟亲属称呼语,即指在一般非正式交际场合使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是一种体现汉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有标记称呼形式。拟亲属称谓实际上是将亲属称谓语延伸使用到非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这种延伸使用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用于熟悉的人们之间,表示交际双方在过去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亲近感情和亲密关系,并且起到维持、增强己有关系的作用。另一种是用于陌生的人们之间,作为民间礼仪表示对称谓对象的敬重心意和亲近意图,起到拉近双方距离、为交际创造亲近语境的作用。熟人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世袭的,一种是非世袭的。非世袭的关系根据对方性别、年龄确定称呼,世袭的关系要加上世袭的辈份这一因素。拟亲属称谓语具有口语性特征,主要以性别和年龄作为确定称呼的依据。称呼对象是男还是女,年龄的大小都与正确称谓语的选择有关系,年龄比自己大的男性,可称为“大哥、大叔、大爷、叔叔、老哥”等,年龄比自己大的女性可称为“大姐、大嫂、大妈、大娘、老奶奶”等,年龄比自己小的男性称为“老弟、小兄弟”等,年龄比自己小的女性可称为“小妹、妹子,大妹子”等。如果不分性别和年龄随便称呼陌生人,那将会招致不良后果(张莉萍2007:169)。实际上,“大哥、大姐”之类称呼与年龄关系不大,被称呼者不一定年长。这种称呼在我国东北一带较为流行。上述称呼方式在非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时频繁使用,给人以亲切与平等之感,可以缩小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与生疏感,使对方感受到尊重和亲近,具有良好的交际效果。国内汉语学界一些学者对拟亲属称谓进行社会语言学视角的研究,如陈松岑(1984:45-51)认为,汉语中的称呼可以大别为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两大类。亲属称谓不仅可以用来称呼亲属成员,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用以称呼某些本无亲属关系的人。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传统,汉族十分重视亲属血缘关系,不但亲属称谓系统比较复杂,用来称呼非亲属的亲属词也很多。例如,对上一辈非亲属的亲属称谓,在英语中只有unole和aunt两个词,而在汉语中,单是北京话就有“大爷、大妈、大叔、大婶儿、伯伯、伯父、伯母、大娘、叔叔、阿姨、姑、姨”等。郭展(1996:80-83,95)描述了位于胶东半岛西部的小城镇寒亭的称谓习俗,分析了拟亲属称谓使用情境制约因素,认为当地的称呼语有一套严格的规则,在具体情境中必须按规则称呼,如寒亭城区中心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周围8个自然村环绕。村子和中心区紧密相连,从地理上完全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然而,就是在这个整体中,称呼语却把中心区和8个村子分为两个天地。在中心区,以“老”、“小”冠于姓前是较为普遍的称呼,而村镇则以年龄划定“老”与“小”:18至30岁之间称“小”,30岁以上称“老”。但这并不绝对。30岁左右的同龄人可互称“小”,20岁对30来岁的就必得称“老”,以此表示尊敬,40-50岁的又称这个30岁的为“小”。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男性和女性同性之间,也见诸于异性之间的称呼,无疑是一种带有地域文化特点的称呼形式。相比之下,俄罗斯的称呼语远不像中国那么纷繁多样,尤其是在亲属称谓和拟亲属称谓方面差异没有可比性。但在从他亲属称呼方面有近似之处,具体表现为从儿或从女称谓,如夫妻之间会以孩子为中介,互称“папа”(孩子他爸)“мама”(孩子他妈)。另外,俄罗斯人面对和自己同龄、甚至稍微年长一些的长辈亲属,会直呼其名,不像中国人那样称呼“叔叔”、“婶婶”、“姑夫”、“姑姑”、“姨父”、“姨”、“舅舅”、“舅妈”等。即便是面对年龄小于自己的长辈,中国人也习惯于按照辈分称呼对方,不好意思直呼其名,否则会被人视为不尊重长辈,不礼貌。这也许是等级观念对人的称呼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是“尊老”理念传承的结果,无可非议。笔者以为,上述从他亲属称呼中的差异不仅体现了汉俄两种语言的语用差异,而且折射出中俄民族文化方面的不同理念,诚如张会森(2010:43)所说:“语言的使用一方面受到语言本身的约束,即受到语言系统决定的规则的约束,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民族文化诸方面的约束。影响语言在交际中运用的除了语言规则,还有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文化规则”,也就是非语言系统或结构决定的规则。比如汉语亲属称呼中常用“大叔”、“二叔”、“三叔”、“四叔……,而俄英语中却不会这么称呼。这是非语言因素制约的,也即我们的俄汉语用对比所要研究的问题。”

5俄汉称呼语的社会性别变换对比

除以上所述之外,俄汉语中还存在着称谓视点的性别变换现象,即“异性而呼”,男女均有,两性分别倾向于用同自己性别一致的称呼来表达心理上的接近和接受,用异性的称呼来表达戏谑的意味,它反映了特定的情感色彩和特殊的社会文化心理(赵蓉晖2003:190)。俄语中的阴性名词用来指称男性,能够表达出亲昵的感彩或者轻蔑的态度,如“краснаядевица(девушка)”常被女性用来称呼那些“大姑娘似的男子,腼腆的小伙子”,“баба”(娘们儿)被用来讽刺缺乏阳刚之气的男子、懦夫,“кисейнаябарышня”(目光短浅、矫揉造作的娇小姐)用来表示娇气十足的男人或者女人,“политическаяпроститутка”(政治娼妓)则蔑指那些为个人利益不惜出卖灵魂的小人。汉语中也有类似情况,如在上海的川沙方言里,中、老年妇女,甚至年轻的妈妈常常称呼小男孩为“阿妹”,以显示亲昵。即使是三十多岁的男子,有时也会被六七十岁的老奶奶昵称为“阿妹”(卫志强1992:116-118)。但是,按照当地习俗,男人无论无何都不会称男孩子为“阿妹”,而是叫名字,或者叫“阿弟”、“弟弟”等。也就是说,“阿妹”成为高龄或大龄女性称呼年龄小的男性的专利。如果使用阳性名词指称女性时,既能够表达景仰、佩服、的含义,也可以表达亲昵的感彩,这种赋予女性以男性化称谓的做法“一方面是出于语言表达手段欠缺(即语言的缺项和不对称)而带来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男性群体对个别女性的承认与接受,受到褒奖和肯定的特质(坚决、果敢、成就斐然等)都是人们印象中男性所具有的正面特征。”(赵蓉晖2003:192-193)例如,俄语中的“свойпарень”在指称女性时含有明显的赞许意味,表示“果敢的女子”或者“信得过的伙伴”:Танячастеньковоспринималасьими(молодымиофицерами)каксвойпарень.Ониделилисьснейсвоимимужскимизаботами,обсуж-далисьслужебныедела(Кулешов,Голубыемол-нии).俄语中还常看到女性用阳性名词称呼小女孩或者亲密的女友,如母亲会对女儿说“Ахтымойголуб-чик!”,女子会对自己的女伴说“Тымоймилый!”等等。汉语中也有类似情况,将女性称为“先生”表达了对在某一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女性的高度敬仰,如宋庆龄一直被等人尊称为“宋先生”,丁玲、冰心、杨绛等知名女性曾被人称作“先生”。再如,人们常把泼辣能干、风风火火的女孩子称为“假小子”,有的男士常把自己的爱女称作“儿子”,有些女性之间以“哥们儿”互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亲昵之情溢于言表。笔者认为,俄汉称呼语中出现上述社会性别变换现象,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受社会性别原型概念(ген-дерныестереотипы)的影响。所谓社会性别原型,按照А.А.Денисова(2002:62-64)等俄罗斯学者的阐释,是指文化中形成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言行举止的普遍化概念,即在世界各个宗教戒律、民间口头传说和民族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固定概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换句话说,人们对男女两性适切行为,即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都会构成某一历史时期相对固定的社会性别原型,其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在言语交际能力中尤为明显。尽管每种文化中的男女两性都具有一系列社会所认同的社会性别行为既定规范,但现实世界中经常可以看到逻辑性强、积极、支配欲强烈的女性以及多愁善感、消极、逆来顺受的男性,也就是说,“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角度来看,没有纯粹的男性特征或者女性特征,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自己的性别本身和异性相“混合”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周民权2012:6)于是,当男性或者女性的言语行为表现出这种“混合型特征”时,就会出现赋予女性以男性化称谓或者赋予男性以女性化称谓的现象,但是,有时对对方使用同自己性别一致或者与对方的生理性别不一致的称呼,是为了表达心理上的接近和认同,或者出于亲近之情和尊重。

6结语

亲情的名言 篇10

1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学会“迟、寸、报”三个字。

2

能力目标:学会默读,会用一些句式概括练说;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感情,明白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3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2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与积累。大部分孩子古诗能背到七八十首,并略知大意,知道名句,早自习时也能模仿老师有模有样地配乐朗读。这首《游子吟》孩子早已熟悉。母亲节的贺卡上有的小朋友甚至用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每日一句孩子们积累过“香九龄,能温席,首孝悌,次见闻。”“事父母能竭其力”“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这是有利的一方面。但仅仅是纸上谈兵,从知恩,到感恩还有一段距离。要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任重而道远。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课文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儿子对母亲的感激、敬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文悟诗,理解《游子吟》的意思。能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这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谁愿意把课题读给大家听。(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完成这里的练习:(出示填空)唐朝有个诗人,名叫(

) ,他永远铭记(

) 。在他(

) 那年,写成了著名的小诗 (

)  。

3、是呀,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爱与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出示诗)。老师想跟你们一起读这首诗,可以吗?

活动2【讲授】细读一、二自然段

(一)、好!让我们一起跟随孟郊回到他临行前的那一夜吧!请小朋友们轻轻地打开课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找一找母亲的恩情都藏在了哪些句子里,用笔把它划出来。

(二)、(提醒学生:资源共享的乐趣,可以相互讨论,合作完成读书任务!)母亲的恩情藏在哪些句子里?你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汇报你的读书收获。

温馨小提示:我划下的句子是 31;31;31;(

) ,我从中感受到了(

)         。

交流:

A、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深:妈妈缝的时间好长啊;还:母亲很辛苦,在熬夜。指名读,读出母亲辛苦,母亲的坚持。)

2、 点击:这儿一针针一线线是不是重复多余了呀?出示比较句子,(若换成“一针一线”感觉还一样吗?)读读看,(学生说,一针针、一线线:看得出她缝的十分仔细,非常认真。)是呀,一针针一线线,母亲把对儿子的深深的爱全都缝进了衣裳中了!这就是词语的魅力,你们平时在说话写话时可以学着用一用。

3、出示图,看,这是母亲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缝出的针脚,什么样子的?(又细又密)

4

、母亲为什么将衣裳的针脚缝的又细又密呢?这里还藏着一个习俗呢!(在古代,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出远门的人就会早早归来。母亲就是为了让孟郊外出能够早点回来,所以 (女生读)出示句子:夜深了,……)

5、这就叫“临行密密缝”,(出示句子)就是:(男生读)夜深了,……原来母亲的恩情就藏在她一针针一线线缝补的动作里(板书)

B继续汇报(出示温馨提示)

1 出示,她想,……(我感受到了母亲的担心,牵挂)

母亲还会想些什么担心什么呢?(请注意省略号,闭上眼睛在这省略号里找母亲她还会有哪些想法?)指名说

2 是啊,儿是娘的心头肉,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原来母亲的恩情就藏在母亲的这些想法里!(板书)你能把母亲的恩情读出来吗?(指名读,读出了牵挂;那么多的牵挂,那么多的担心都读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读

C继续前行。

你划下的是哪句呢?(出示温馨提示)

1、 出示:她望着儿子说:“……”,指名说

2 、缝衣到深夜,第二天清早,母亲又早起送儿子到村外,谁来当当这位万分不舍的母亲,指名读。仔细看看图,模仿母亲的样子对着你身边的同学说(一句话一颗心,这是母亲的叮咛;谁再来读?我听出了母亲多想让儿子早些回家,这是母亲的期盼。母亲心里的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齐读……这就叫“意恐迟迟归”。“意恐”什么意思?它和我们前面刚学过的哪个词意思相近?母亲生怕孟郊迟迟归,所以她对孟郊说,男生读。

原来母亲的恩情还藏在这一句短短的语言里!(板书)

3 、请看课文:此时的孟郊听着母亲的叮咛嘱托,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孟郊听了(

) ,他看到母亲的头上(

),眼睛 (

)了。引读

假如你现在就是孟郊,你会想些什么?指名说(多懂事的孩子;多体贴的郊儿)

4、 母亲的恩情就是这样伟大而又平凡,她的爱就体现在这些细微的动作上、想法和话语里。这是母亲对孟郊的一片关爱疼护之心啊!板书:画心形。50岁的孟郊难以忘怀这一幕幕,不由地写下了这些诗句:齐读  慈母……意恐迟迟归。

5、 我们也有母亲,我们的母亲也深深地爱着我们,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说说你的母亲的恩情吗?比如说,出示: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 (      ) 。你还在什么情况下感受过母亲的恩情呢?(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指名说

6 、母亲的爱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捧起书本再来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母亲的恩情。

活动3【讲授】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孟郊带着母亲那重如山的恩,深似海的情上路了。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用横线划出孟郊一路上看到的,用波浪线划出孟郊由此而想到的。

2、孟郊一路上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小草为什么更显得生机勃勃呢?指名说。引读

3、他心里想什么了?出示句子:这里共有几句话?(红字出示第一句)这是一句反问句,谁能把它的意思直接说出来?知道它意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反问句读得更好?(很肯定、语气很强烈)齐读。

4、春天里太阳的光辉让小草(生机勃勃),母亲的慈爱让孟郊衣服的针脚(又细又密),就是因为看到这一切,让孟郊想起自己就是小草,而母亲就是太阳。引读第二句,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沐浴着母亲恩情的孟郊,无论怎样……啊!这就是……出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能读好这行诗?意思就是……

活动4【练习】默写古诗、指导书写

1、虽然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但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出示诗句,引读诗句

2、你会背了吗?指名背

3、你能把这首诗默写出来吗?指导书写 :报、迟、寸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母爱伟大而又平凡,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画面,播放课件;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想对自己的妈妈说!

2、让我们一起大声地对着妈妈说:(出示课件)妈妈,您就是这轮太阳,我们就是小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

全体起立,让我们满怀深情地对着妈妈说: (再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