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志名言(优秀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关于立志名言(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立志格言范文 篇1

积极的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和自制力。独立性是指不依赖他人,完全靠自己独立地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果断性是指能迅速地判断是非并做出决定的品质;坚定性是指能坚信自己,并坚持不懈地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性格;自制力是指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既能激励自己坚定不移地去完成既定的目标,又能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标实现的想法、行为和情绪。

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凭空想象就能得到的。是受其所受的教育理念、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情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积极的、强烈希望实现某一目标的坚定愿望。它要求一个人要经过艰苦卓绝的磨练,要战胜无数次的困难,还要从多次挫折和失败中养成坚忍不拔的毅力……进而一点一滴形成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的性格。

不良的意志品质则是成功的绊脚石,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孩子,常常表现在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易冲动、抗挫折力不强、受不得委屈……其懦弱的心理表现为遇事慌乱、畏缩不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和行动……不具备良好意志品质的孩子大多有依附性、顽固性和冲动性,对自己常持放纵态度,对自己的言行不加约束,甚至任意胡作非为,不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孩子成才的保证,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孩子树立理想和奋斗目标。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崇高,理想越远大,就越能激起他树立坚强的意志。总理从小就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人生目标,他用自己一生的意志实现了这一崇高目标。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尽早树立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健康的、有益于事业成功的、有益于社会的目标是鼓励孩子不断进步的动力。

2、激发孩子实现人生目标的强烈欲望和责任感。

孩子仅仅树立了人生目标还不够,还必须有实现人生目标的强烈欲望和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和欲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意志力,而且还可以增强孩子积极向上的力量。

家长要鼓励孩子坚定信心并始终如一地朝既定的目标前进。

3、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意志品质。

生活中每个人遇到的并不都是事事顺心如意,更多的是困难和挫折。教育孩子懂得只有克服小困难,才能克服大困难。面对失败或挫折,鼓励孩子对失败不气馁,不怕困难,战胜困难。家长要引导孩子从小事之处锻炼意志,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长大。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意志。

高尔基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点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坚强起来。”从小事开始锻炼孩子的意志,可以因小事的成功,增添孩子实现理想和目标的信心。平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孩子就不会因失败而轻言放弃。

4、帮助孩子提高情感意志品质。

家长要帮助孩子增强积极的、健康的情绪,使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以及持久的意志力。人人都有如下的体会:如果你对某一件事情有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如果你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学习,就会不知疲倦;面对某件事时,如果你有积极的、健康的情感意志,就可以坚持更长的时间。

反之,如果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甚至常常被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所包围,那么孩子在这个时候学习,就会提不起精神,即使学习,很短的一段时间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而且学习效率明显低下。

5、培养孩子勇敢面对一切的意志品质

要从小锻炼孩子的意志。“家长越是不让孩子付出紧张的努力而去满足他的愿望,那么,在孩子的生活中,高尚的意志品质就会越少。”(苏霍姆林斯基)自立才能有志,愈早自立,便愈能早立志。

从小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无畏、勇敢可以使人变得坚强,对孩子的意志品质锻炼具有重要意义。

6、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

家长要依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意志特点与弱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比如有的孩子性格急躁、见异思迁,需着重培养自制力;有的孩子性格缓慢,做事犹豫不决,需要着重培养果断性;有的孩子老实听话,但缺乏独立能力,需要着重培养独立性;有的孩子依赖家长、自卑心理重,就要侧重培养其独立性与自信心;有的孩子性格倔强,就要帮助孩子改正任性的毛病;有的孩子怯懦胆小、腼腆害羞、不出头,就要侧重培养孩子大胆勇敢、开朗、不认生的习惯;有的孩子做事有始无终、缺乏韧性,就要侧重培养其恒心和毅力;对易受暗示、意志软弱的孩子,要着重加强其自觉性、目的性的教育;对冒失、轻率的孩子,要着重培养他们沉着、细心的品质……

立志格言范文 篇2

关键词:共同意志;法人人格否认;形式逻辑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96-02

一、“共同意志”抑或“合力意志”

李教授在《民法原理论稿(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的第十章“民事主体(二)――法人”第七节“主体之一元性”中提出:“意志是准备达到某一目的的意识,任何单一意志不能由复数意志构成……严格地说,所谓拟制一个意志,并非将共同意志视为单一意志,而是根据共同意志,将一个与共同意志内容相同的意志作为拟制主体的意志。”笔者认为,此处所提“共同意志”的说法欠妥。笔者先以公司对外提供担保为例。

如上图所示,甲乙丙三股东对公司对外担保的意见相左,无法形成一致意见。通常情况下,甲股东可以绝对持股优势使得最终表决为反对公司对外提供担保。此例中,甲乙丙三股东的意志明显不是“相同意志”,如若定义为“共同意志”(就公司对外担保事宜而言),未尝不可,但已略显牵强。笔者以甲乙丙三股东再举一例,公司大股东甲意图侵害乙丙两股东的利益,决定限制分红。

如上图所示,此时甲与乙丙的意志不仅不同,而且全然相反,“共同意志”在此情势下体现出不周延。笔者赞同李教授的观点,即法人既然有自己的行为能力,便有自己的意志;法人既为主体而非主体之集合,便只有一个意志。但法人既为拟制主体,其意志的产生在现实中往往不是基于同质的A1,A2,A3……派生出A’,而是由A、B、C角力后,呈现出一个合力的结果。

笔者认为,除却字面含义,也正是由于出资人(成立公司后或为股东)不可能始终同步,而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催逼着规模生产与投资出现,附设有限责任的现实意义才得以体现。以私法的视角观察,每个股东不应为别人衍生的风险承担所有责任。倘若所有股东全然“同舟共济”,法人反倒成了筹措这些股东的手段,拟制为“人”的意义顿时黯然,毕竟此时突破有限责任是对实质公平的表彰――对债权人的真正保护。附设有限责任的一个考量基点是风险聚合而非叠加。

综上,笔者认为,“共同意志”的说法略欠妥当,不妨考虑以“合力意志”或“协同意志”替之。

二、“法人人格否认”触发的连带责任

该书第十章“民事主体(二)――法人”第九节“关于‘法人人格否认’”中提出:“民事关系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法人之行为后果应归法人。但法人是拟制主体,以自然人意志为自己意志。为法人提供意志之自然人,如利用法人名义,侵害他人权利,应视为意志提供人与法人的共同侵害行为,意志提供人和法人应承担连带责任……”笔者认为,上述推导欠妥。

李教授在第七节中提出,拟制一个意志,并非将共同意志视为单一意志,而是根据共同意志,将一个与共同意志内容相同的意志作为拟制主体的意志。第九节里所述“法人是拟制主体,以自然人意志为自己意志”对照之下,或有瑕疵。为便于讨论,笔者将“自然人意志”简易化为单数意志,(如“法人代表意志”),不赘述复数意志,省却复数意志不尽相同情势下意志调和的先过程。“以……为”的说法在此处有所歧异,应当理解为在自然人本有意志之外,另有一个意志(即法人意志)归属于法人,不存在自然人意志外化为法人意志抑或法人意志内化为自然人意志的情势。

笔者赞同李教授突出强调主体一元性的论点,进一步针对法人而言,体现为法人(公司)自身意志与自然人(股东)意志的割裂。正因如此,“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有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从形式层面上而言,侵犯法人(公司)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主体乃是法人,所有行为乃是法人所为,均由法人意志驱使,难以成立“连带责任”之说。如若认为此时欠缺法人意志,行为无效,即从根源上将法人的责任主体地位有所否定,此时仅自然人(股东)承担违法责任,接受法律苛责,也不成立“连带责任”。从实质层面而言,也应由自然人(股东)承担责任,在此不赘述。李教授所提共同侵权若要成立,即至少要符合“两人或两人以上合意(合谋)”的要件。李教授此处所提“为法人提供意志之自然人,如利用法人名义”中的“名义”非法律概念,有待澄清。如若理解为“名称”这一非生理属性,法人为该自然人(股东)的工具,与刑法上“教唆”的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相类,是否具有应然的责任主体资格有待商榷,但已无法契合“合谋”要件。如若理解为“意志”、“行为”,则按照李教授“一个意志无法支配另一意志”的观点,也无法成立。综上,笔者认为,“连带责任”的说法略欠妥当,有待进一步理论探讨。

三、从主体一元性到法人溯源

该书第十章“民事主体(二)――法人”第一节“法人之起源”对法人溯源所涉篇幅较少。结合李教授的观点,“法人的意志是拟制的,这一意志的载体也是拟制的,这一意志的存在形式也是拟制的”。法人溯源的过程,在李教授书中更多是“名称”溯源的过程,而非实体溯源的过程。从古罗马、古希腊到中世纪的欧洲,再至如今的美国,法人的概念是在演变中发展、发展中演变的。法人本质的界定如若离开对法人实体的观察,则会略显偏颇。李教授从主体一元性推导法人本质的结论:法人就是一个意志叠加一个名称。其更多地关注于剥离与包含自然人的关联之处。

如上图所示,对于公民A而言,自其出生,法律即赋予其人格,从法律层面而言,可曰自然人A。另一方面,若干公民可以设立公司,符合法定要求,完成行政手续(在中国需要),即可成立公司。此时,法律将其拟制为法人,一者可以简化内外关系(通过合同和契约仅以厘清相关法律关系),同时简化交易与诉讼主体的数量至一个。于此而言,赋予人格和拟制法人,归根结底而言均为法律表彰法律意义的措施。从抽象层面观察,法律本身与物理存在的区分并无直接联系,法律可以赋予一个物理存在(一个公民)以法律地位和意义,同样可以将若干个物理存在加以“集合”、“打包”,通过分层,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李教授通过极致的抽象与剥离,固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种民法哲学上的研究法人的思维进路,但与生活实践的差距却也显而易见。读者可以藉此廓清公司(法人)作为“壳”的内在机理,但是于交易与诉讼而言,“法人”概念虚无的倾向是不利于司法实践的。“法人”概念虚无的倾向似乎对应了法人自身无法应诉、由公司责任人取而代之的情势,但是忽略了公司有限责任的体现――最终仍是法人的财产接受了科处。

仅以公司为例,公司的发端依照西方观点,便是滥觞于垄断利润、抗避风险的需要。设立公司之初衷在于建立一个实体对于王权应允的特许加以“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同时也契合了若干权力集约成为“权力束”的诉求。而公司即为法人,则法人若要周延公司这一对象,便不可太过极端抽象。

李教授的推导渊源于其逻辑起点――资源稀缺性。笔者对此观点表示赞同。总体来说,笔者与李教授的分歧在于,之后逐步嵌入的小前提不同。李教授的观点大多从哲学意义出发,势必陷入应然层面的要求,更多以现代法律的应然价值为基点。笔者认为,忽略王权(或者当时局限面很大的人定法)直接完成理论应然层面的推导,具有一定的缺失――实践价值的褪化。而且,现代法律的目标更多在落于权利义务的设计,使得最后的利益(法益)得到协调。在成文法系国家,成文法本身具有固化的滞后性,自然需要不断更新,但是为了维护法律的稳定性与确定性,又势必对原法有所迁就,因而实然层面的法律规范辐射的法益交叉在所难免。公司(法人)的概念在法律层面而言,是可以忽略物理存在的视觉分类的。

另一方面,形式逻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推理与论证的有效性,形式逻辑手段作为一种推演的工具,其成立的前提在于设定的前提真假。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逻辑推理可能发生的条件及适用性十分有限,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关心论证与推理是否在逻辑上严格有效,更多关心前提能否对结论提供足够的支持。在此笔者不否认逻辑本身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形式逻辑以三段论形式苛求每一环节的精准在现实中是难以全然实现的,毕竟在法律规范里充斥着主观价值判断(立法者的意图),故而应当更多关注应然与实然的衔接。而且形式逻辑,从某种意义上说,与人们日常生活与思维活动之间的距离比较疏远。形式逻辑所赖以展开的符号系统或其他形式化系统固然可以具备强大的表达能力,但这类人工语言始终在丰富性、灵活性及实用性等方面有所缺失,就相当于有了“卡路里”,但是“滋味”被脱干了。静态形式逻辑框架如何应对时间与空间的张力(事物的实际变化),值得深思。霍姆斯大法官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本身不是对逻辑的全然否定,毕竟经验本身于某种程度上也植根于逻辑,但是寻求以“法律之眼”构建结合应然与实然的法律观念(包括这里的“法人观念”),则更能彰显法律的生命力。

四、结语

无论如何,李教授以其“主体一元性”的推导为笔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不论是其大前提“资源稀缺性”的提出,抑或整个民法形式逻辑体系的构建,如此一种哲学进路的呈现,对锻炼读者法律思维,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此不惴鄙陋,试对上述内容加以凝炼:如若思维过于朴素直观,只见两个断裂分割的现象或事物,而没有用“法律之眼”观察法律拟制的过程,则容易产生机械的推导,其实质是前提本身的真假并未明确(当然这同样是主观价值判断,亦证明形式逻辑只是手段,不是皈依)。何时以“法律之眼”将一个生活现象分割看待为两个法律现象,取决于法律之趣旨,而非逻辑推理,亦非生活表象。法人”观念的众多分歧恰好是对这点的有力证明。法人为何,何为法人,本身并无定论,笔者于此文所述仅志在“破”而无力“立”,抛砖引玉,以冀更多的扬弃与超越。

参考文献

[1]李锡鹤。民法原理论稿:第2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李锡鹤。民法原理论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立志格言范文 篇3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创构类文本;写作目的;政治哲学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032-03

聂锦芳先生将马克思表述自己思想的8部著述归纳为思想创构类文本,它们是:博士论文(1839~184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3月至9月、10月至12月撰写《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秋)、《神圣家族》(1844年11月写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7月)、《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初至1846年7月)、《哲学的贫困》(1847年1月至4月初)、《共产党宣言》(1847~1848)[1]。学界对某个文本或某两个文本的研究早已非常深入,但没有人追问马克思为何要写下这些思想创构类的文字,也没有人试图从文本的写作顺序去揭示出马克思思想一直围绕的问题。借助聂锦芳先生开创性梳理工作的成果,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初步探讨。

一、梳理马克思思想创构类文本的写作目的

因博士论文为取得学位而做,且更偏向学术探讨,所以暂不将其作为分析的对象,其他文本的写作目的按时间顺序进行梳理。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大约于1843年3月到9月底,研究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当时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理论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青年黑格尔学派用以分析事件的哲学理念与现实利益产生了剧烈冲突。为解决这些困惑,马克思退回书房研究德意志国家的法律基础,即黑格尔的法哲学,而写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843年10月,他在巴黎和法国的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以及德国的正义者同盟盟员建立了联系,观察了那里的工人运动,研究了当时先进的政治思想,写下了《导言》。

我们可以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导言》写作目的是马克思通过梳理黑格尔的法哲学方式思考和评论现实的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问题遇到的问题,尝试找到更适合思考现实状况的哲学依据。

(二)《论犹太人问题》和《神圣家族》

1.《论犹太人问题》。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矛头直指鲍威尔。从思考的层面看,马克思除了谈论犹太人生活现实之外,还与鲍威尔在宗教和哲学的层面上进行了对话,所以这份文本也可以看做马克思在现实层面和哲学层面上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反击。“德国的犹太人要求解放。他们到底要求什么样的解放呢?公民的解放,政治的解放。”[2]翻开《论犹太人问题》,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地指出犹太人作为公民的解放是一种政治解放!这种政治的解放不是青年黑格尔派在哲学或宗教层面侃侃而谈就能实现的,需要把犹太人现实生活与这种生活背后的宗教、法律、政治、哲学等形而上的理念结合起来讨论才能实现政治解放。

《论犹太人问题》写作目的就是:理清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之间对犹太人现实政治经济要求之间的差异,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在犹太人问题中的错误观点。

2.《神圣家族》。撰写《神圣家族》的原因是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在哲学上的分歧已经达到无法弥合的程度。“马克思和‘自由人’决裂后的两年当中,马克思、恩格斯同青年黑格尔派之间在理论上和政治上的分歧达到及其深刻而又不可调和的程度。这不仅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从唯心主义转变到了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了共产主义,而且还说明鲍威尔兄弟及其同道们当时已经蜕化……为了揭露这种有害的反动思想,捍卫自己的新的和共产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首次合作写这部著作。”[3]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分歧不仅存在哲学层面,更存在于对现实社会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神圣家族》的目的是立足于革命现实问题,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分析方式批判和揭露。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的批评留下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期间,在写作时间上可以认为是马克思为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费尔巴哈进行论述的准备。那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目的是为了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而作的准备了。

2.《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写道:“……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4]这也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清算更侧重于针对《维干德季刊》1845年第3卷集中刊载的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布鲁诺等人观点的批判。从马克思的上述回顾可以看出,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目的是要阐明他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是要彻底清算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神圣家族》工作的继续与完成。”[5]所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目的与《神圣家族》的写作目的应该相同。

3.《哲学的贫困》。《哲学的贫困》是一部既与经济相关,又与哲学相关的著作。当时写的目的是批判普鲁东的观点:“……是卡尔・马克思反对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比・约普鲁东的主要作品。1846年12月底,马克思在读了出版不久的普鲁东所著《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一书以后,就决定批判严重地阻碍在工人中间爱传播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普鲁东观点。”

这部著作二十多年后发展成《资本论》[6],“在该书中还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之后,变成了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发挥。所以,阅读《哲学的贫困》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可以作为研究《资本论》和现代其他社会主义者的著作的入门……”[7]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其写作目的应与《资本论》一致。

(四)《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起草的纲领,写于1847年12月~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雄辩有力的论证,旨在阐明政治理念,号召和指引无产阶级为追求更良善的生活,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

二、贯穿马克思思想创构类文本的阿丽阿德尼之线

这些思想创构类文本的写作目的包括了政治、法律、经济、哲学等方面的内容。马克思恩为什么要写下这些思想创构类文本?莫非他是为了在政治、法律、经济、哲学等方面都成为专家吗?答案是否定的。重新分析《序言》以下文字将有新发现: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做辅助学科来研究。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时候,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是但同时在和‘奥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8]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9]

分析上文,使马克思苦恼的疑问是什么?――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

首先这些意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相关,但在发表意见的过程却与马克思自身利益相关。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地产分析、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等方面的争论中,这些意见乃马克思自身之外的利益;《莱茵报》因其言论而承受的政治压力以及态度的转变,直接影响马克思的工作和生活的切身利益。

其次,在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过程中,马克思发现其依凭的哲学观点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对法兰西哲学思潮妄加评论,所以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反思青年黑格尔派观点,回到根源处研读和批判黑格尔思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试图解决以黑格尔哲学以及其后续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在评论现实的政治、法律、经济等问题时软弱无力;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神圣家族》立足于革命现实问题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分析方式批判和揭露;“《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神圣家族》工作的继续与完成”[10],即要阐明他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彻底清算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目的是为了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

再次,当马克思在哲学上找到立足点,能对现实的利益难题发表评论,其批评重新指向现实:《论犹太人问题》写作目的是理清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之间对犹太人现实政治经济要求之间的差异;《哲学的贫困》写作目的是批判普鲁东的观点,其中更多展现出经济方面的分析;《共产党宣言》目的在于号召无产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表达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理念,指引无产阶级追求更良善的生活。《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经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最终发展成《资本论》。

“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思考贯穿除博士论文外马克思其他思想创构类文本的始终,稍加观察就会发现,马克思大量的时政评论和笔记都围绕这个问题的解决而做,所以这一问题应该被作为其毕生围绕的思想问题。如果“利益”是马克思走出唯心史观魔谷的阿里阿德尼之线[11],那么“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恰是一条我们分析马克思思想创构类文本和其他文本的阿丽阿德尼之线。

三、结语:马克思毕生思考的主要问题是一个政治哲学命题

马克思“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直到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仍在继续,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梳理文本后呈现出的,马克思毕生都在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只要围绕这个问题对马克思文本做简单的分类就能发现:当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时政评论主要讨论法律对现实利益影响时,马克思思想资源具有法学研究的价值;当马克思主要针对政治事件,如对法兰西革命和《哥德纲领》要建立的政治制度做评论时,马克思思想是政治学重要的研究资源;当马克思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时,目的也在于深入到古典政治经济学没能解决的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试图建立对所谓的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理论架构;当马克思为现实的物质利益在分配过程中各种不公平现象做批判和评论时,其文本又蕴含着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活动是否正义的伦理学判断。不管是法学、政治、经济还是伦理,当我们把贯穿马克思思考和文本始终的这个问题放在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的实践中考察就会发现:在革命的语境中,革命可认为是一种利益的重新分配,即通过不正义的统治阶级,让现实的物质利益能在新建立起的政权设计的制度中重新分配,让无产阶级的生活更良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语境中,发展生产的目的是创造更多的现实利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得人们的生活更良善;在社会主义改革的语境中,各种制度的改革根本上是对利益的重新分配,让当代人们过上更良善的生活。

对良善生活的思考,就是政治哲学的主要工作。所以,不管是马克思毕生思考的问题,还是马克思主义在现实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在不同语境下的呈现,都是一个“如何追求良善的生活”的问题――这就是一个政治哲学命题。

参考文献:

〔1〕〔5〕〔10〕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4,129,12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9.41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9.681.

〔4〕〔8〕〔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79.9~10,7~8,8.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9.601.

立志格言范文 篇4

一、蒲孙玲《聊斋志异》艺术风格

《聊斋志异》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造诣,足以彪炳千古而启迪后人。它既宏富又洗练;既奇谲又质朴;既含蓄又犀利;既委曲又真挚。这种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决非偶然:一则取决于作者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想像和厚实的生活基础;二则由于作者具有鲜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三则归功于作者善于取精用闳,他一方面汲取了古代散文“词近”、“旨远”、“言约”、“意丰”的优良传统,另方面把握了志怪、传奇等文言小说的若干艺术手法,不落前人窠臼,勇于创新;四则有赖于作者严肃的创作态度,无论是推敲语言、提炼情节、讲究技法,莫不苦心孤诣,刻意求工,“如蜂采百花为蜜,其味自别,使人莫辨也”

1.从内容和选材上

《聊斋志异》的情节离奇曲折,幻诞诡谲,但在作品提供的特定情境之内,却又顺理成章,是按照某种固有的逻辑必然出现的。其情节的内在逻辑,主要包括人物性格逻辑和幻想逻辑,二者往往蕴含在同一个情节系列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作品幻中有真、真中有幻的艺术特色。

受封建制度和迷信的影响中国本信巫,自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到晋,言鬼神志怪之书愈多。从六朝志怪到唐传奇,从宋之志怪传奇到明之神魔小说,到清代的《聊斋志异》已达到巅峰。《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里面的故事环境基本上发生在冥界仙境人间,故事人物大多是花妖狐魅。它的故事题材主要集中在揭露社会丑恶,科举弊端和男女婚爱上。聊斋故事的结构大致分为两种模式,一为人入幻境,如入天界、入冥间、入仙境、入梦等。另一为异类化人,即狐、鬼、花妖、精怪等幻化进入入世间。《聊斋志异》的写作,鲁迅先生将其概括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中国小说史略》),作者有意识地结集撰写奇异故事,借虚拟的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忧愤。

2.从描写刻画上

蒲松龄在刻画鬼狐花妖时,非常巧妙地把握住了他们作为物和幻化为人的双重性格特点,把他们写得“多具人情,和易可亲,而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蒲松龄在描写这些物的原形特点时不是为了炫异猎奇,而是作为他们幻化为人之后性格的一种补充,使人觉得这是人的性格的一种表现。像《阿纤》中的耗子精阿纤,作者写她“寡言少怒,或与言,但有微笑”,“昼夜绩织无停晷”,而特别善于积攒粮食。虽然隐隐约约透露出耗子的原形特点,却也是概括了某一种类型妇女的善良、勤劳、谦抑而善于蓄积的特点。《青蛙神》中的十娘,作者写她“虽谦驯,但含怒”,“日辄凝妆坐”,“最恶蛇”,这也是影射着青蛙的习性,但作者同时又把这些特点赋予了浓厚的人的生活内容,很幽默地写她婚后与丈夫的几次吵闹,几次负气回娘家不归。在类似这样的篇章中,我们很难分辨出蒲松龄究竟是从一些动物的特点里受到启发以刻画人的性格呢,还是由某些妇女的性格特点联想到某些动物的习性呢。

《聊斋志异》可以称得上是迷信的百科全书,里面饱含着丰富的民俗和传说。譬如关于所谓鬼的生活方面,就有“人死为鬼,鬼死为。鬼之畏,犹人之畏鬼也”;“鬼不见地,犹鱼不见水”;“上有生人居,则鬼不安于夜室”(《章阿端》)。鬼像人一样也有家乡观念,吃的是冷饭。客死异乡,便千方百计要生人为他们迁葬以回故土(《公孙九娘》)。误食水莽草的人死后,只有找到替死的人才能托生(《水莽草》)。吊死鬼必须把上吊的屋梁烧毁才能解放,得到再生的权利(《梅女》)等等。

就这些民俗传说来讲,无疑是荒诞的。但由于深植于民间,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众基础,因此,当蒲松龄运用这些传说来丰富自己的故事,把它们当做情节发展的契机,塑造人物形象的依据时,就使得那些:事或奇于断发之乡,怪有过于飞头子国”的浪漫故事,有了一定的历史和心理的依据,使人感到亲切感到生活气息的浓厚,而同某些作家关在书斋里的浮想联翩的浪漫有很大的不同。

作为浪漫主义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主人公大都为鬼狐花妖,其情节椒诡恍惚,忽而幽冥阴间,忽而洞天仙境,想象之奇瑰丰富,变幻莫测,出人意表;但又往往有着坚实的民俗方面的基础,有着浓重的民间色彩。

3.从语言运用上

3.1《聊斋志异》采用的是优美、典雅、精炼、传神的文言,又做到了文言体式与生活神髓的高度统一,因此形成一种既典雅工丽又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

3.2《聊斋志异》的语言既具有方言文的简练、典雅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例如写冯相如见红玉自墙上来窥一段:“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在如此简短的语言中,描写了人物的外貌、心理和动作,表现了少女情窦初启时的娇态。和相如的执着、热烈的爱。语言精粹而内含丰富,不仅熔铸了古文语言的精粹,同时还吸收了民

4.善用环境描写映衬人物

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理想,使作品既驰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幻想性与真实性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突出特点。

立志格言范文 篇5

02、老骥思千里,飞鸿阅九洲。——戴复古

03、道足以忘物之得春,志足以一气之盛衰。——苏轼

04、丈夫之志,能屈能伸。——程允升

05、对准正午太阳拉弓的人,虽然明知自己射不下太阳,但却坚信自己一定会比只瞄准灌木丛的人射得要高。——锡德尼

06、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刘义庆《世说新语》

07、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魏源

08、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朱棣

09、垂头自惜千金香,伏枥仍存万里心。——郝经

10、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曾国藩

11、我想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是励志。我的书《忧伤的老板》再版的时候终于加上了“励志”和“流行文化”的标签。我要求把励志写在最前面。——左小祖咒

1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3、苦之,以验其志。——吕不韦

14、一人立志,万夫莫敌。——冯梦龙

15、益重青青志,风霜恒不渝。——李隆基

16、志犹学海,业比登山。——王通

17、志坚者,功名之柱也。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葛洪

18、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守仁

19、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山阴金先生《格言联璧》

20、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曹植

21、志,气之帅也。——孟子

22、要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不断为自己释放压力,为自己加油鼓劲。多培养些良好的兴趣爱好,看看励志书刊,交交良师益友。很多时候,别人不一定能帮得了我们,脚下的路还需要自己去走。——芙蓉姐姐

23、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4、一个人有无成就,决定于他青年时期是不是有志气。——谢觉哉

25、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26、人无志,非人也。——嵇康

27、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28、安得长翮大翼扣云生我身,乘风振奋出六台。——韩愈《忽忽》

29、身可辱,而志不可夺。——王勃

30、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万松老人

3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训欲遗规》

33、不可居心发财,想做大官;要立志牺牲,想做大事。——孙中山

34、大约胸襟高,立志主,则命意自高。——方东树

35、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邵谒

36、你想用卖糖水来度过余生,还是想要一个机会来改变世界?——乔布斯

37、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朱熹《朱子全书》

38、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39、志比精金,心如坚石。——冯梦龙《力成文学》

40、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山阴金先生《格言联璧》

41、呵,青年人理想多么崇高,立志追求真理,无论是生还是死,呵!莫回首,莫泄气。——罗·布里奇斯

4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

43、若无松柏志,超越不为高。——郭沫若

44、志须预定自道远,世事岂得终无成?——徐谦

4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陶渊明

46、慷慨丈夫志;铁石豪杰心。——《格言对联》

47、一个人必须要有志气,不能依赖依靠别人,坚强的气魄与力量是人一生中最大的瑰宝。——左小祖咒

48、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孙中山

立志格言范文 篇6

关键词:孔子;道德修养;思想;价值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59-02

一、孔子道德修养思想的内容

(一)“仁”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普遍的美德,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基本美德都必须围绕“仁”这一中心思想。《论语》中,孔子并没有对“仁”做一个确定的定义,而是依据不同的环境、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对“仁”进行阐述。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仁的根本;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仁者是富有爱意、具有慈爱之心的人。《论语・颜渊》一章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回问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周礼的要求。从《论语》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诸如“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等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仁”超越了基本道德规范范围,具有崇高地位的一种个人道德修养思想。

(二)“礼”是道德修养的要求

孔子认为,“礼”是道德修养的方式,是人们交往相处的准则之一。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就是通过“礼”,使人们对国家法律制度、社会伦理规范、家庭道德观念等具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克制自我行为,提高自我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社会规范、民间风俗,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礼”的约束之下形成自觉行为,使人们不论是对自己、对他人还是对自然都有“礼”。在《论语》中,孔子关于“礼”的思想是很多的,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的是,人们只有通过遵循以仁义为本的行为模式与行为规范,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才能建立有序协调的人际关系;“不知礼,无以立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强调用“礼”来规范人的言行举止。“礼”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条主线,是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有力保障,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石。

(三)“慎独内省”是道德修养的方法

“慎独”指的是个人在独处的境况中,其言行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与规范。慎独对行为人的自觉性要求很高,它不仅要求人们在无人监督的状态下不要去做坏事,而且要求人们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恶以善小而不为”。这种道德修养方法是一种很高的个人修养境界,道德高尚之人,即使在独处的环境下也能自觉依据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对于个人的内在修养是非常看重的,这种修养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内省来实现的。“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要求人们能够反省自身错误并能从内心责备自己。“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认为,人在自我反省与警醒时没有做对不起他人的事,无愧于心,那他就不会有忧虑和恐惧存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道德与不道德两种不同情况的对比,使人对个人修养有更深层次的了解。通过“慎独内省”,人们能够出于自觉意识遵守道德规范,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与错误并进行改正。

(四)“知行合一”、“立志有恒”是道德修养的原则

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弟子言行一致,强调“知”与“行”二者的统一性。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的德行,就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察其言语和行为是否一致;孔子强调“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不以言举人”等等,在《论语》中很多观点,都体现了孔子要求学生言行一致的思想。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深刻理解并遵守行为准则,这就是知行合一。

孔子认为,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或者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就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与持之以恒的精神。孔子经常与学生“言志”,如在《论语》里记载,“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孔子这些观点都凸显了志向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立志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他要求学生要胸怀远大的志向,并且拥有为实现这一远大志向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五)“内圣外王”是道德修养的目标

“内圣外王”是孔子教育的最终目标。“内圣”指的是个人内在修养,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外王”指的是用道德价值治理国家,以达到仁政的目的。孔子道德修养的核心思想史“仁”,认为只要人人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人们遵循道德标准与道德规范,就会使国家发展、社会稳定,达到太平盛世。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君子人格的养成,个人通过自身的反省约束,重视内在修养,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二、孔子道德修养思想的当代价值

孔子道德修养思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论语》中,孔子给我们阐述的是一幅讲仁爱、重诚信、注礼节、亲和睦的美好蓝图,我们继承和发扬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道德人格,规范道德行为,实施人文关怀

孔子的君子理想人格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树立具有深远的影响,君子理想人格要求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与道德准则,注重“仁、义、礼、智、信”,强调“克己复礼”,重视个人的内在修养。在当代,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仍旧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有助于完善人们的道德人格,规范其道德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过度追经济利益而致使人际关系淡漠、道德缺失,孔子的仁爱思想恰恰弥补了人们精神上与思想上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人文关怀的作用。

(二)调整他己矛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文化价值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就看出孔子的人际交往思想,该书体现出五种人际关系,即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以及朋友关系,孔子对这五种关系阐述,为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亲亲”、“尊尊”、“尊贤”、“泛爱众”,这些人际交往关系思想强调,人们依据自己的身份尊重爱戴身边的人,彼此和睦相处,有助于调和他己矛盾。在当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日益密切,同时,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人们的交往趋向功利化。而孔子的人际交往思想,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彼此相互理解,弘扬和发展和谐的人际交往价值观。

(三)培养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孔子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就是要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做到这些的基础上,还要“立志有恒”,拥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人都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标,而忽略了自身的内在修养,缺乏坚定的信念和信仰,贪图享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同时,这个社会对于道德的呼唤之声越来越强烈。孔子认为,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在对道德规范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一个人要树立远大的目标,用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和信仰。现代人,应当用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使之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发展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并在实际生活中贯彻道德规范,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指导下,才不至于偏离道德规范的轨道,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才能不会被轻易影响,才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样,整个社会风尚良好,社会生活井然有序,国家安定,人民幸福。

(四)培养诚实守信意识,孕育道德人格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诚实守信的社会,诚实守信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诚实守信有了新的内涵,就是互相关爱、和睦相处、诚恳待人。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中明确要求我国公民要明礼诚信。然而,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很多人丧失了诚信、丢失了自我,利益至上、弄虚作假等现象层出不穷,直接导致了人们彼此之间缺乏信任,从而扭曲了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真心相处、平等友善的关系,整个社会陷入了诚信缺失的大漩涡。“言不信,行必果”,孔子认为讲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之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和朋友的交往过程中,要做到言而有信,讲信用;对孔子道德修养思想的学习与运用,有助于公民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公民诚实守信的意识,有助于道德人格的孕育与完善,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及凝聚力。

孔子道德修养思想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使人们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的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其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及处世态度。孔子道德修养思想维护了人的尊严和人格,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杨松贺。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71-77.

[3]徐俊军。孔子“德教”思想刍议[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6-15.

[4]陈雁。孔子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D].苏州:苏州大学,2006:34-49.

[5]宋丽娟。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人本意蕴[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2010:13-23.

[6]徐玲。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探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9-23.

[7]宋雪莲。孔子教育方法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7:14-44.

[8]王林琪。孔子的君子论对加强当代中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启示[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3-8.

[9]史磊。孔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21-30.

[10]张力红。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33-51.

[11]仝迷锋。论孔子的道德教育[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13-20.

[12]贝尔库。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55-61.

立志格言范文 篇7

街道讲政治有信念发言材料一:

5月31日上午,按照区委组织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计划安排,中山街道党工委组织机关支部全体党员及各社区(村)书记召开了讲政治、有信念专题学习讨论会。

会上,街道党工委书记廖建芳、副书记李良东先后就讲政治、有信念专题,以讲党课的形式向全体党员做了深入的理论辅导和教育引导,并由机关支部书记带领大家学习了《中国共产程》(总纲和第一章)和的讲话《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廖书记围绕为什么要强调讲政治、有信念、共产党员讲政治、有信念应该怎么去做、如何结合我们思想和工作实际讲政治、有信念,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等方面展开了讲解和分析。李副书记通过正反典型事例讲解了讲政治、有信念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赢得政权的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得以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是应对现实考验的必要法宝。结合学习和系列讲话,提出要做到讲政治、有信念,就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要经常性地开展党性教育。

会上,全体党员就讲政治、有信念专题积极发言,展开讨论。支部委员率先发言,谈了学习感受,找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整改方向。其他班子成员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了会议,积极参与讨论。廖建芳书记最后强调:讲政治、有信念是对共产党员的最基本的要求,做为共产党员,首先要明确我们入党是干什么,讲政治、有信念,要体现在具体岗位上,要结合工作实际,要热爱基层工作;要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心中有敬畏,行动要自觉;各社区(村)回去召开专题讨论时,学习和讨论要以问题为导向,要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研讨,不走形式,解决实际问题。

讨论会上,其他党员也都积极发言,谈了学习体会,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表示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安排认真开展学习,努力提高思想素养,提高工作水平,爱岗敬业,真正做到讲政治、有信念,做合格党员。

街道讲政治有信念发言材料二:

5月5日,来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志刚主持召开来宾市委常委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第一次专题学习会议。李志刚强调,要把学习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增强党的意识、意识、党员意识,尊规范、重实践,努力做讲政治、有信念的合格党员。

来宾市领导雷应敏、张亚楠、余治平、苏立环、韦凤云、韦文晋、黄丽娟、沈荔芳、谭介辉出席会议,庞标益列席会议。

来宾市委党校调研员邹凤豪作题为《十新》的专题导学,从的基本精神、修改的背景、新修改的主要内容和领导干部要做学、守的模范等方面,深刻阐述了党员学、守、讲党性的重要意义。

与会领导还结合各自分管的工作进行发言。大家表示,要认真学习,遵守,贯彻,把讲政治、有信念见于实处,不断提升自身认识和执政能力,努力做一名合格党员。

李志刚在作学结时指出,在讲话中提出,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这对每一位党员如何树立党的意识、意识、党员意识做出了明确要求。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履行好规定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工作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要坚持以作为根本遵循,明确党员基本要求,树立行为规范,坚决守好底线;要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补足精神之钙,强化自律之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李志刚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努力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表率,通过学习教育,在言行方面保持与中央高度一致,力争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同时,凝聚发展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来宾市委常委领导要结合各自工作和思想实际,力求学得多一些、深一些,对自身要求严一些,通过学习教育,真正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

关于立志名言范文 篇8

2、业精于勤,荒于嬉;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志不强者智不达;

6、志当存高远;

7、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8、有志者事竟成;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关于立志名言范文 篇9

1、没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直到他试过以后才知道。——歌德

2、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松下幸之助

3、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来源:文章屋网 )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