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你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应永恒不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方便大家学习。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诚信的名言名句【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1、有人说诚信是金,的确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人云: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诗人曰: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些都足以说明诚信的重要性。因此,我认为诚信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金!
2、如果每个人讲诚信、每个商家讲诚信,每个政府、国家讲诚信真正做到一诺千金,那么长此以往,人们生活定会处处充满和谐的气息。古往今来也有许多讲诚信的事例: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就依靠着自己为人正直、讲信用拉拢了大批人才为他效力,而且还在诸国树立霸主之位。晋文公重耳也正是以诚待人拉拢人才,还在明知战场上讲诚信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仍然做出退避三舍的举动。晋文公也正因此获取名声与威信,继齐桓公后又一个当上霸主!而“退避三舍”这脍炙人口的故事也为后人所称赞。诚信是一个人面向世界的一张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不讲诚信的结果吧:如果一个政府不讲诚信,那么公民的权利将得不到保证;如果一个商家失去了诚信,消费者的权益的不到保障,这个商家又怎会不一步步走向破产?如果就连朋友之间都无法讲诚信,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就毫无信任可言,友情也会变成一个空壳,整个世界被冷漠所笼罩……失去诚信之后的世界会是如此可怕……如今的人之所以不讲诚信,大多数不正是因为诚信与金钱、利益所发生冲突时,无法抵挡诱惑选择了金钱、名利,放弃了诚信。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然而这些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从而导致了将自己置于一个不诚、不信之地。
3、记得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名言: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这不正是为那些无信誉之人敲响的警钟吗?在朱自清的《论诚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诚实、诚笃,至诚,都是君子之德;不诚便是诈伪的小人。”这段话将诚与非诚分别进行高度概括。虽然世上有善意的谎言,但并非所有都是善意的,因此我们既要将诚信,也要分辨出他人的话是否可信。
4、诚信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甚至整个社会的风气。让我们以诚为本,以诚待人,以诚处事,不说空话、大话,携手共进建立一种诚信之风,让这种优良传统美德得以发扬!诚信——一件无价之宝!
(来源:文章屋网 )
2、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
3、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
4、言忠信,行笃敬。——论语
5、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6、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一、用于文章的标题
用名言警句做标题,可以使题目更醒目,更容易吸引读者。好的标题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
1.直接引用。例如:以“月”为话题的可拟题目为《儿女共婵娟》;以“楼”为 话题时可拟题目为《小楼昨夜又春风》;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等。
2.化用、仿用。例如:化用诗句,以“诚信”为话题的《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化用歌词,以诚信为话题的《我诚信,我美丽》;仿拟名言名句,以“诚信”为话题的《诚以养德,信以修身》等。
二、用于文章的开头
在文章的开头引用名言警句,可以消除平淡感普通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还可彰显作者的文化底蕴。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每当我吟诵这句诗,心中便有说不出的陶醉。心也朦胧,眼也朦胧,眼前真个展现了同一幅画来。(选自满分作文《陶醉》)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像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选自满分作文《歌声与微笑》)
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的,拥有自信,不断努力,就能@得成功。(选自满分作文《拥有自信方能成功》)
三、用于文章的主体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引用名言警句,对于记叙文或散文来说,可使形象更丰满,意境更深远;对于议论文来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高考满分作文《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主体部分,就是通过引用名言名句营造耐人寻味的意境以感染人。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g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写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优秀作文《拥抱自然》的主题部分,用名言警句作为论据,既和事实论据相照应,又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苏轼如不是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李白如不是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千古绝句?如不是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仅仅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会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之际寻得自然之真谛。
四、用于文章的结尾
在文章的结尾处引用名言警句,既可总结全文,又可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
[结尾]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事变化多端,观念繁杂无比。我们不一定都要像陶渊明一样“出”,也不一定都要像李白一样“入”,而是要万物归于一心。俗话说得好,“心静自然凉”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何会理会污浊的俗事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大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市》
可见,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之家各个相同,不幸之家各有各的不幸”也不必完全奉为真理。关于幸福的答案,同样是丰富多彩的。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5年来,生活让我懂得了放弃!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我必须放弃!《从天空想到的》
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创造美好的明天》
一、巧用比喻,增强议论的形象美
议论文在于表明观点,阐明道理,而有不少观点与道理抽象而深奥,如果直截了当地分析,会让人觉得味同嚼蜡。精彩的比喻往往能以简约的文词、生动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欣赏2008年中考满分作文《选译》的精彩片段:如果你是雄鹰,就选择蓝天;如果你是海鸥,就选择大海;如果你是溪流,就选择清澈;如果你是腊梅,就选择清寒。文中用雄鹰、海鸥等的选择来比喻人生的选择,形象而生动。
二、巧用引用,增添语言的文采美
议论文如果能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俗语等富有哲理性的语句来说理,不仅言简意赅,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可增加文章的文采和文化底蕴。
1、引用古诗名句,打造语言典雅美。谈“立志”,可说“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谈“勤奋”,可引“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论学习要有恒心,可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谈“爱国”,可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引用名言警句,打造文章的思辨美。谈“追求”,可用高尔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愈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还可用莱辛“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谈“积累”,可用列宁“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的积累做起”,还可用罗丹的“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积累的工夫”……
三、巧用排比,展现语言的气势美
排比可增加文章气势,强化文章情感。排比议论说理,既可以增大信息量,使文章行文紧凑,又可以增加说理的气势。培根《谈读书》开篇就用了一组排比:“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将读书的作用和盘托出,就像一位成功的长者,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让你在诗意中感受读书之美、读书之乐。
【关键词】中考 作文教学
一、整句成段
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唯整句最容易受到读者青睐。何谓整句?整句是相对于散句而言的,即指结构相同、字数大致相等的一组句子。具体表现为使用了排比、对偶、反复、顶真、回环等修辞格的句子。其优点是具有音韵的和谐美,节奏形式上的整齐美,同时也使内容更丰富,意蕴更深刻。运用这种形式应注意不要刻意追求形式,而重在内容的深刻含蓄。
1.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林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因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本段选自2003年全国卷优秀作文《心中的天平》。本段使用排比修辞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印象,不仅如此,还综合运用了设问与对比,因而更加深了文段的意蕴)
2.蜂采的是花,酿的是蜜;蚕吃的是桑,吐的是丝;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学习了科学知识,就不该只是重复前人的智慧,而应该有所创造。在考场作文中,若能集中笔墨,运用整句形式写一个开头或结尾,定能点亮全篇的“文采”,那么,摘取发展等级的最高分也并非难事了。
二、镶嵌名句
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能丰富文章的语言,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而如果能引用一些闪着智慧光彩、蕴涵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名言警句则往往会使文章大大增色。
1.我会选择放弃,寻一个更适合的目标,既然找不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何不寻一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净土?既然无法欣赏“明月共潮生”的佳景,何不煮一壶酒,邀疏星共饮?
2.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然“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我喜欢有超世之才又临惊泰然的苏轼,虽渴望“雄姿英发”的伟业,但更渗透了“淡妆浓抹”的自然和谐;我喜欢嫉恶如仇而又心怀柔肠的鲁迅,虽“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情。
以上两个选自中考优秀作文中的片段不约而同地撷取了古诗名句,在表达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向评卷老师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如果把源自作者笔下的语言文字比作一顶王冠,那么恰当的名言警句则无异于镶嵌在王冠上的颗颗明珠。在考场之上,胸中积累了丰富的古诗名句的考生何妨凭此一展才情呢!
三、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的目的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性词语写得具体、形象,可知、可感。例如:
1.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在初夏的早晨打开窗户时迎面吹来的那股清风。是你独坐一隅聆听歌曲时的那种心灵的静谧,是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时心存的那份感激。幸福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
2.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3.潇洒是一道恪守在每个人心灵中的美丽的风景。潇洒的内涵包罗万象,“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清净的潇洒,“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喜悦的潇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种豪迈的潇洒。
以上语段中的“幸福”“友情”“潇洒”都是抽象名词,如果单纯阐释概念,很难让读者产生共鸣,而作者信手采撷生活中具体事件来加以诠释,便轻而易举地唤起了读者的感性体验,并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运用此法来写时间、理想、信念、自尊、自强……不是都可以写得生动传神,形象感人吗?
四、巧于化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众多名言佳句。诗词歌赋、电影电视、歌曲广告,许多句子耳熟能详。如果对名句进行改造化用,旧瓶装新酒,作文中若能信手拈来,嵌入自己的文章中,往往会取得化腐朽为神奇的理想效果。
1.有学生讽刺当今某些不正常的现象,把《陋室铭》第一句改为“分不在高,有权就性;才不在多,有钱就灵。”
2.一个准备中考的学生,一个学期要做11.35公斤的考卷,于是只能在课堂上想想带张软盘去冲浪。
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凄惨的分数,敢于正视严厉的批评。
以上文句于机智幽默中透出一丝“叛逆”,却又洋溢着校园生活的青春气息,庄谐之间,个性尽显,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考试中如果能打破死板乏味的语言套路,以独创的词语、句式把文章写得绚丽生辉,自然会受到好评。
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因文体的差异,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但是无论哪种文体,都应该本着两个原则:一是开头要有独特的创意,以新颖别致的形式抓住读者,二是符合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需要,使开头和主体内容成为有机的整体。坚持这两个原则,在动笔时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能力,就能为文章开一个好头。下面我们就几种常见的开头方式分别讨论:
1.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开头方法。开篇直戳正题,没有含蓄委婉的影射,也不拐弯抹角地迂回,或者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交作动机;或者就某人某事描写叙述……总之,凡是在开头直接谈及文章主要内容的都属于这种形式。它使用的文体范围较广,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各种文学体裁均可以使用。这种开头看上去似乎平淡无奇,可是细加品味起来,优点突出:平稳、干净、利落,不易离题,好像一个诚实稳重的人,做事朴素务实、直来直去。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是这样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十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既回应了题目,又在叙述中融入了父子深情。又如,《故宫博物院》这样开头:"在北京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作为说明文,开头介绍说明对象的座落位置、名称、建筑规模和历史,显得与准确平实的说明文文体特征相符。由于平淡是这种开头的缺点,就显得缺少引人入胜的技巧。所以较多适用于一般的实用文;而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较少使用。
2.写人法
这种开头言简意赅,直接点出文章的主人公,能使写作者在下文的写作中主次分明。例如,涂元季的《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文的开头:"作为一名严肃的科学家,钱学森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常言说:"听其言,观其行,知其人。"也就是说想了解一个人,就要留心观察他做事过程中的音容笑貌、举止动作,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也就抓住了他的特点,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出了文章的主要人物钱学森。作者抓住了钱老的特点,寥寥数语,却恰如其分地使钱学森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作文《宽容》这样开头:"一位理发师正在给总理刮脸,由于咳嗽了一声,理发师不小心将他的脸刮破了,这时理发师紧张不已,以为会大发雷霆。想不到,却很抱歉地说:'这不关你的事,要是在咳嗽之前给你打个招呼,你就不会刮破我的脸了。'这样一句暖人的安慰,我们可以从身上看到可贵的品质――容。"这样由名人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开头的方法,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
3.名言警句法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这种开头法也是一般学生容易掌握和便于使用的方法。名言警句式开头运用得自如,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突兀、峥嵘、高远。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例如,《青睐光亮,唯取明镜》的开头:"古有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见,镜虽方寸之物,却功效无比。"文章开篇引用唐太宗名言,增强了开端的气势,给人以高远之感。《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的开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作者引用席慕蓉的名言、诗句,起到开启、统领全篇的作用,既切题,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味和哲理性,发人深省。
4.妙用修辞格
4.1 排比。如《千年的呼唤》的开头:"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呼唤,它也曾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的不值一文,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就是――诚信。"
该考生很善于运用排比造势。排比使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排比使内容凝练,对比强烈,褒贬鲜明。片言只语中已显示出小作者的文化修养及遣词造句的能力。
4.2 比喻。"人生就是一张答卷,它上面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人生也是一张答卷》湖北一考生)将人生比喻成一张答卷,寥寥数语开篇点题,形象令人深思。又如《生命的本质》的开头:"人的生命就像一枝花。如果说花的本色是白色,那么生命的本质就应该是诚信。"这篇佳作构思灵巧,将人的生命比喻成一枝花,快速切入正题,可谓简洁明了。文章紧承开头一句,分别以"花之芽""花之放""花之谢"为小标题,有力地证明了人的一生中无论哪个阶段,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诚信。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全文清新活泼,新颖别致。
5.博览名篇,学以致用
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借鉴前人的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再如宋代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的。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正如画家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为了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学习一些名家名作时,多找一些他们的传记来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从他们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中发现写作并不难;也可以找尝到了写作乐趣的同学谈谈他们的写作经验,从他们成功的经验中吸取营养,取众之长,补己之短。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结合名篇赏析,让学生充分掌握写作技巧,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即文风。
一、巧用诗化素材,借力用力。
古代诗词名句,是语言宝库里的珍珠和钻石。考场作文中能恰当地引入古诗词,不仅诗意语言,平添韵味,也能提升文章思想底蕴。
1.巧用诗句点亮标题。“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眉眼。近年来,不少命题让考生自拟题目。一个精彩的标题,往往会给阅卷教师一番惊喜,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话题、材料作文拟题,既可直接引用与中心相关诗词名句、名言警句、歌词俗语,也可灵活化用。如此标题让人耳目一新。如:
诗词名句:众里寻它千百度,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名言警句:君子动口也动手,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流行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梦里花落知多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借用成语与俗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学无止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可移用术语,临时“错位”,妙趣横生:警惕精神“滑坡”,对行贿人也要“爆光”;
可对名言警句、成语俗语改造,翻出新意:“忠言”也要“顺耳”,君子动口也动手,弄斧定要到班门;
这些语言素材,经过巧手包装,的确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有力地提升了标题档次。
2.巧用诗句名言美化,让开头引人入胜。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灵活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名句、格言名言,给读者“举头已觉满眼春”的感受。可引用名言为题记。援引名言或哲理句作题记。或提示作品内涵,或点明文章主旨,激起阅卷者兴趣。如《诚信,走向成功的钥匙》:
诚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诚信是火,照这夜行的路;诚信是路,引你走向光明。
整齐的句式,优美的意蕴,深刻的哲理,立马就能粘住阅卷者。
可在关键处可佳句点染,意蕴迭出。古代诗词,名家佳句往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性。行文时,可选择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佳句作为“切入点”,赋予审美意蕴。如《等待》开头: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是满怀希望的等待,等待归人回来之后的喜悦;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是肝肠寸断的等,等干帆过尽,等心里的人出现。
3.巧用诗句,美化文面。独到的创新设计,别具一格的形式,精心包装中考作文充满灵气与魅力。可借用绝句为文章骨架,也可将相关诗词名句灵活组合,灵活化用古代诗词名句为小标题,如此“包装”,定会带给阅卷老师新与美视觉享受。如《我深深感受到了环境的呼唤》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框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片段,流露出对环境污染的焦虑和对蓝天碧水白云清风的怀念,洋溢着对绿色的向往;《水祭》引用杜牧绝句《清明》四句诗为小标题,写出了水的过去、现在、未来,耳目一新;2011年河北《陪伴》灵活化用诗句为小标题,“兼葭苍苍,曲不哀”、“晓风残月,更与何人说?”、“红楼梦断,何处是香丘?”更多是创造性化用诗句在行文中灵活穿插,使文章疏密有致,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也使文章诗意盎然。
二、巧用新素材,陌生感取胜。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有些同学,手中掌握写作素材少,例子贫乏,一写文章就是屈原、李白、文天祥,瓦特、爱迪生……不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就是开水把壶盖冲开了……不是例子不好,实是例子太“熟”,用多则“俗”。作文素材,定要以新为佳,以陌生感取胜。有些素材虽然陈旧,但鲜为人知。一旦入文,依然给人新奇之感——因为古,鲜为人用,开掘出来,推陈也能出新。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迁怒,不贰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这些名言都出自《论语》,都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名言,这些名言鲜为人知,少为人用,以此为理论论据,人耳目一新,也会增加文章厚重。
司马光砸缸广为人知,但司马光的“警枕”者却知之甚少。司马光奉旨编撰《资治通鉴》,即用圆木做枕头,取名“警枕”,意在警惕自己,切莫贪睡。当他枕在圆木上睡觉时,只要稍一辗转,“警枕”便会翻滚,将其唤醒。例子新颖,写进文章,会使文章生动。写进议论性话题,只要表述恰切,可论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事业有成;可论证坚强的意志毅力、慎独自律的精神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可论证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还可论证只有付出超人的代价,才能开创超人的事业……
三、巧取新角度,旧素材第二春。
一些质地不错、款式不新的服装,丢之可惜,穿之落伍。倘若经过巧妇妙姑一番“美容”,略添上一些花边,稍点缀一些玩意。立马变成一件款式新潮的服装。经验告诉我们:对于老生常谈的话题,倘若能从写作体式及视角上进行一些“包装”,“旧闻”同样成美文。如“飞蛾扑火”,一般人都赞美其追求光明的精神。一学生巧取新角度,活用素材,让人眼睛一亮。如,
飞蛾,固然勇敢,可是光和热并不可能属于它,飞蛾固执只能留下一堆烧焦的碎片。流星的确让自己发光发热,可是那只是一闪而过,之后便灰飞烟灭,除了给人们增添一道瞬间划过的弧线的记忆,别的什么也没有。有人正是为了追求自己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而自取灭亡,正如飞蛾一般;有人正是为了追求那一时风光而付出过高的代价,正如流星一般。这些追求,不要也罢。
笔锋一转,由抑转扬,文字生动,正面立论,具有强烈的思辨性和哲理性。
当然,有些素材,如果巧妙包装,同样能让人眼睛一亮。如《爸爸的日记》:
雨,仍淅淅沥沥的下着。在家闲着没事,便躲进书房去享受书芳醇。书大多看过,我翻箱倒柜,企图能有所收获。突然,一深蓝色的小本跃入我的眼帘。翻开一看,哇!原来是老爸小学时的日记。我如获至宝,兴奋地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