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余华作品的经典语录名言【经典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余华是当代作家中十分优秀的一个,他的作品多具有现实讽刺意义,多部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余华是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余华曾坦言: “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山东高唐。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
1973年小学毕业。
1977年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6]
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2004年10月,余华因心脏早搏,被迫休息了一个多月。《兄弟》上下两册基本消耗了作家两年的时间。
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
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2008年凭借作品《兄弟》,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1.我的身体摇摇晃晃坐在那里,像是超重的货船坐在波动的水面上。
2.我的身体像是一棵安静的树,我的记忆在那个离去的世界里马拉松似的慢慢奔跑。
3.我们同时站了起来,刚才已经稀少的雨雪重新密集地纷纷扬扬了。她挽住我的手臂,仿佛又一次恋爱开始了。
4.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
5.我感到自己像是一棵回到森林的树,一滴回到河流的水,一粒回到泥土的尘埃。
6.我的悲伤还来不及出发,就已经到站下车。
7.他们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8.我不怕死,一点都不怕,只怕再也不能看见你。
9.我在情感上的愚钝就像是门窗紧闭的屋子。
10.如同水中的月亮,无论波浪如何拉扯,月亮始终围成一团荡漾着。
11.无论多么美好的体验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落在昨天,一如时光的流逝毫不留情。生命就像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们受伤,痊愈,再受伤,再痊愈。每一次的痊愈好像都是为了迎接下一次的受伤。或许总要彻彻底底的绝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
12.我在静默的围坐里听到火的声音,是舞动声;听到水的声音,是敲击声;听到草的声音,是摇曳声;听到树的声音,是呼唤声;听到风的声音,是沙沙声;听到云的声音,是漂浮声。
13.我走遍这个城市的所有角落,眼睛里挤满老人们的`身影,唯独没有父亲的脸庞。
14.没有说话,没有动作,只有无声的相视而笑。我们坐在静默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只是为了感受我们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15.这是如此漫长的一天,几乎和我的青春岁月一样长。
16.如同风吹草动那样,我们整齐地点了点头。
17.我们走在寂静里,这个寂静的名字叫死亡。我们不再说话,那是因为我们的记忆不再前行。这是隔世记忆,斑驳陆离,虚无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