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体裁。它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先例、典故、花样等涵义,较适于口头讲述。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长征中的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故事相关内容推荐↓↓↓
脚踏实地励志故事
真实感人小故事
短篇暖心小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长征中的故事1
刚过大渡河,周恩来就病了。经常高烧不退,有时甚至处于昏迷状态。
红军什么药品都没有,平时普通战士受伤了,也只能用盐水给伤员洗洗伤口,这就是的治疗了。
他的医护人员刘江萍很着急,总是和其他医护人员千方百计到各个部队去找药。
周恩来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刘江萍叫来,对她说:“战士比我更需要药品,决不能到部队去找,我们有什么就用什么!”
每到一个宿营地,刘江萍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到处买药,偶尔能买到一点止痛退烧药,就立即让周恩来服用。有一次他们在一个集镇上,买到了二两木耳,刘江萍喜极而泣,这在整个长征途中可以算是级的补品了。
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周恩来整天高烧不退,经常处于半昏迷状态,翻雪山前部队专门为周恩来准备了担架,可他坚持自己走路。最后,他实在走不动了,才躺到了担架上。
周恩来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从来没有把自己当领导看待,而是把自己当做普通战士,别人能吃苦,他也能。而且他比别人操的心多,费的神多。
过草地时,医护人员好不容易给周恩来煮了一碗粥,他严厉地问刘江萍:“部队现在吃什么你们不知道吗?”刘江萍说:“怎么不知道,吃草根、吃树皮,可你病得这么重,还协助毛泽东工作,分担全军的重担,难道吃一小碗稀饭都不应该吗?”
“小刘呀,我们是革命的队伍,一定要官兵一致,好坏大家都要一样。”周恩来最终也没吃那珍贵的稀饭。
红军进入甘肃时,正是收获的季节,队伍经过一片梨园时,长途行军的红军看到,树上果实累累,黄莹莹的,看见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可是谁也没有上前去拿梨子吃。房前屋后,梨子成堆。周恩来却坐在梨树下,一手端水喝,一手拿铅笔,聚精会神地看地图。刘江萍看到生病的周恩来没吃老百姓一个梨子,睡在梨堆边的他也一个梨都没拿。
第二天,有战士请求可不可以买点梨子,周恩来答应了。可当地群众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没人敢说价钱,只是说:“吃吧、你们吃吧!”梨农不接钱,战士们就不吃梨。结果,在盛产梨的地方,红军没吃上一个梨子就离开了。
长征中的故事2
地图是我们常用的工具。在行军作战中,大比例尺的军用地图对指挥员来说,更是至关重要,有时会影响一场战役的胜负。
在《三国演义》中,有个“张松献图”的著名故事。这张地图对蜀汉政权的建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红军长征途中,也有一个“龙云献图”的真实故事,让红军得以巧渡金沙江,甩掉国民党数十万追兵。
虽然龙云后来转向革命,但在长征期间发生的“龙云献图”,可不是这位地方实力派主动向红军示好,而是中央红军主力进入云南后故布疑阵、声东击西的结果。
1935年4月,中央红军主力进入云南后,立即把进攻昆明的声势造得十分浩大。“云南王”龙云眼瞅着一座空城,急得心惊肉跳,连忙抽调滇军精锐主力回保省城。由于龙云不断呼援,蒋介石也命令中央军薛岳部不分昼夜,沿着红军去路向昆明兼程前进。
但这却是红军的调虎离山之计。时任红4团政委的杨成武回忆:佯攻昆明,使云南全境震动。滇军不得不匆匆忙忙往昆明集中,这就造成了乘虚北进,渡金沙江的极好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锦囊妙计。兵书云“兵不厌诈”,奥妙就在这里。就在敌人匆忙往昆明集中、后面追兵又无法及时赶到的时候,中革军委果断决定向敌兵力空虚的金沙江急奔,准备渡过金沙江北上。
当时国民党对红军情况掌握不准。就连国民党飞机在昆明以东90公里的马龙县发现红军大队人马的时候,还误认为是国民党部队,不相信红军敢向云南腹地前进,既没扔***也没示警,竟扬长而去。
天上飞的尚且如此,地面的国民党军更是摸不准红军的动向。
红军声东击西计划成功,但困扰红军的最大难题就是没有大比例军用地图,对云南的地形、道路不清楚。特别是在准备北渡金沙江摆脱敌人尾追的形势下,不知道渡口在哪里,红军上下都十分焦急。
历史充满了巧合。正当红军先头部队沿着滇黔公路侦察前进时,迎面撞上了昆明方向开来的卡车。
“是敌人,准备战斗!”经验丰富的红军战士迅速在公路两旁隐蔽下来。
敌人显然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卡车一直沿公路开了过来。随着几声清脆的枪声,红军战士如神兵天降般冲了出来,挡住卡车。
卡车里装满了云南当地的土特产——宣威火腿、普洱名茶等。此外还有不少药品,尤其是当时非常珍贵的、专治跌打损伤的云南白药。这些都是龙云专门送给薛岳的礼物,想不到却成了红军的战利品。
更巧的是,红军还从车上缴获了龙云按照薛岳要求提供的云南1:10万比例尺地图两包,还是套色印刷的,十分漂亮。龙云本来想派飞机送,但因为飞行员生病,于是改用卡车送。
时任军委纵队政委的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记录了这段历史:“红军包围曲靖而向马龙前进时,截得由昆明来之薛岳副官所乘汽车,内满载军用地图并云南著名之白药(可医枪伤,极贵重)。车离曲靖20里时正遇红军。因此卫兵副官均被缴枪,军用地图未交薛岳反而被红军用以渡过金沙江,白药、火腿、茶叶,均为红军享受。故红军兵士每谈至此,皆为捧腹。”
周恩来得知截获了军用地图,喜之不尽。毛泽东听了也哈哈大笑,戏称:“当年刘备入川是张松献的地图;如今我们过云南入川,是龙云‘献’的地图,兆头是不错啊!”
利用缴获的军用地图,毛泽东迅速查出了龙街、皎平、洪门三个金沙江渡口,并把渡口位置、相互距离和通行路线标绘出来,发给部队。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抢占了这三个渡口,顺利北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以来决定意义的胜利。
长征中的故事3
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瑰宝,其主要内涵至少包括这样几个层面: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醒我们,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的长征路会更艰苦、更漫长,改革当前我们需要具备哪些本领和素养才能赢得“新长征”的胜利?
20__年2月16日,习近平在视察空军某师时,提出“思想政治要过硬、打仗本领要过硬、战斗作风要过硬”的战略要求,这为新形势下部队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注入了强大动力。
基层是军队建设的基石,是强军兴军的基础。随着部队调整改革深入推进,适应新体制、履行新职能、担当新使命,对基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越是形势发展变化,越是面临重大考验,越要弘扬长征精神,要按照“四个坚持扭住”“三个要过硬”的要求,不断提升基层建设层次和水平,提高应对风险和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
强化铸魂育人,根子在基层。践行“思想政治要过硬”要求,第一位的是解决好听谁指挥、向谁看齐、为谁打仗的问题,要坚决听党指挥,做到搏击长空心向党、飞行万里不迷航。
要突出学习贯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官兵自觉看齐追随,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要从兵之初、官之初、任之初抓起,从党小组、党支部建起,从源头和根子上强健组织细胞,打牢政治底色。依靠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开展工作,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始终保证改革不改色、转型不转向、信息化不丢革命化,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牢牢掌握部队。
支撑打赢制胜,力量在基层。基层是战斗力的“基石”和“源头活水”,习近平强调,战斗力标准必须落实到基层,基层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战备训练来进行;要加强实战化训练,确保关键时刻上得去、打得赢。践行“打仗本领要过硬”要求,必须树牢有利于提高战斗力的鲜明导向,无论工作筹划、力量使用、资源投入,还是表彰奖励、典型培树等,都要向战斗力建设聚焦。
要贯彻真难严实要求,以真打的决心抓训练,紧盯作战对手抓训练,把亮剑的本领训足、把打赢的真功练硬。把基层单位都建设成为牢不可破的“战斗堡垒”,关键时刻才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真正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托。
砥砺战斗作风,底气在基层。基层是培育官兵英勇顽强战斗作风的“主阵地”和“桥头堡”。习近平强调,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敢于冲锋陷阵,敢于迎战强敌。面对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挑战,广大官兵必须打牢当兵打仗的思想根基。要把训练场当作战场,以打仗的要求磨砺打仗的作风,始终保持高昂的练兵热情和常备不懈的战备状态。
基层官兵是实现强军目标的主体力量,只有基层硬起来、强起来,才能把战斗力托举起来。要引导官兵增强拥护支持改革的政治自觉,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稳定,确保深化改革顺利实施。
长征中的故事4
为激发科研人员强军热情,国防科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开展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组织科研人员走进红军长征遗址、感悟长征精神、传承长征血脉。新学期一开学,刚刚从广西界首返回学校的黄宗升副教授,迫不及待地站在学院“光电论坛”的讲台上和大家分享自己重返红军长征遗址的感悟:“这次科研间隙,我回到我的家乡界首,瞻仰了湘江战役遗址……”
黄宗升,是国防科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拔尖创新团队的一员,这个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 最年轻的刚过完30岁生日,却都已经在各自的科技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激光陀螺作为最前沿的惯性导航核心传感器,一直是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为了抢占这块前沿高地,袁保伦自20__年博士毕业留校后,板凳甘做十年冷,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精度激光陀螺惯性导航系统的研究攻关中。有一次,为了获得第一手的实验数据,他随船出海,当时海上情况异常恶劣,人在甲板上根本无法站立,他就用绳索绑在自己身上固定,继续进行试验,这一固定就是十多天。他记不清自己吃了多少顿饭、吐了多少次,试验结束时瘦了十多斤。但是,他获得的试验数据却为成果验证提供了可靠依据。十年来,他先后攻克了惯性导航多项核心关键技术,使激光陀螺系统的整体水平实现巨大的飞跃,去年在某系统原理样机的全国比试中取得了第一名。
20__年,学员王桢到部队实习,发现炮兵战士听力不同程度受损。于是想设计一款既能衰弱炮弹轰鸣声、又能接收到指挥口令的耳机。他把想法向老师雷兵做了汇报,这种急军所需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创意得到雷兵的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
从电路调试到软件编程,从原理设计到样品制作,雷兵手把手教他们,把买来的多种成熟助听器产品拆分,逐个种类逐个部位分析原理再研究改进,仅通信和放大器模块部分就反反复复分析研究了近半年,并把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成果与他们共享。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智能听力保护系统”终于完成研制并成功申请国家专利,并斩获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区总决赛特等奖,第四届国际微纳传感器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
王桢只是雷兵所带众多在国际国内创新大赛中获奖学生中的一个。20__年,年仅28岁的雷兵博士毕业留校,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院光电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在那里,他积极拓展学员创新视野,激发创新灵感,验证创新设计,鼓励投身创新实践。近四年来,他直接指导学员在国际微纳传感器技术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中先后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广大科研人员紧盯国防和军队急需,加强基础理论创新,挑战前沿科技,谱写出一曲曲科技强军的青春战歌。
长征中的故事5
秋天的遵义,湘江河水静静流过。沿着遵义市红军街行走的人们,经常会碰到一位拄着拐杖散步的老人,他就是__岁高龄的老红军李光。
老人在遵义家喻户晓,大家亲切地称他“李光老红军”。人们敬重他,不仅仅因为他有着光荣的革命生涯,还因为他多年坚持捐资助学的义举。李光用一生诠释着一个老红军、一位共产党员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社会、对人民的爱。
“我自己没文化,不能让下一代再吃这个亏”
1920年8月,李光出生在遵义,他从小失去父母,四处流浪,8岁那年为地主家放牛,从未上过学。
14岁那年,李光投奔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战期间,上级夜间下达“拂晓出发”的指示,作为营长的他不懂“拂晓”的意思,文书又不在,结果到第二天天大亮才出发,导致所在部队遭受损失。这成为李光一生最沉痛的教训。
李光说:“我自己没文化,不能让下一代再吃这个亏。”
新中国成立不久,李光转业到地方。从领导岗位上离休后,担任了遵义市红花岗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
1994年底,在一次赴遵义农村小学的捐款活动中,当地艰苦的办学条件让李光心情无法平静。他不顾年老多病,一次次跋山涉水,深入贫困乡村,调查了解农村学校和适龄儿童就读情况。他把平时省吃俭用的钱,先后捐献给了10多所中小学。
__多年来,李光先后资助了1000多名孩子,捐助总额达40多万元。遵义市海龙镇桂花小学因长期接受李光捐助,改名为“李光小学”。
长征中的故事有哪些相关文章: